唐代壁画的复制工艺

合集下载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再认识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再认识
通过对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术进行研究 ,分析拨金工艺在彩塑壁画制作中的应用和特点,探究拨金 工艺在保护和修复古代彩塑壁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保护和 传承古代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查、实验分析和专家咨 询等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材料学和工 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进行 深入探讨。
最后进行打磨和抛光。
元明清彩塑壁画拨金工艺
逐渐衰落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迁和技艺传承问题,彩塑壁画拨金工艺逐渐衰落。
代表作品
尽管如此,元明清时期仍有一些代表作品,如北京故宫的《九龙壁》等。
工艺流程
元明清时期的拨金工艺流程相较于前代有所简化,主要是先在表面涂上底色和添加纹理, 然后进行雕刻和图案设计,接着涂抹金色涂料或粘贴金箔,最后进行打磨和抛光。
拨金工艺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
01
02
03
艺术创作与创新
将拨金工艺应用于当代艺 术创作中,结合现代设计 理念和元素,推陈出新, 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旅游开发
将拨金工艺作为文化旅游 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拨金 工艺博物馆、展览馆等, 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国际文化交流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展示拨金工艺的独特魅力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04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的 艺术价值
拨金工艺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
拨金工艺通过在彩塑壁画上覆盖一层金属箔,利用金属箔的反射 和折射,增强了彩塑壁画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提升色彩对比度
拨金工艺利用金属箔的光泽,提高了彩塑壁画的色彩对比度,使 画面更加鲜艳、明亮。
强化艺术主题
拨金工艺可以突出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重点,使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和引导。

书画作品复制手段的发展

书画作品复制手段的发展

书画作品复制手段的发展从古至今,有多少著名的书画家数不胜数,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更是难以统计了。

无论是从学习、研究,还是欣赏、收藏的角度来说,人们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把原作逼真地复制出来的技术,人们需要用高仿真的作品来代替原作。

有趣的是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采用印刷术来把历代精品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困难重重。

首先,书画作品是有层次感的,不是简单的黑白线条或是彩色方块,再有书画作品的承载物都是宣纸、绢丝布等,因此如何把绚丽多彩的画面复制出来困扰了人们许多年。

书画作品复制工艺最早的字画复制工艺书画复制是印刷术发展到石印(石版印刷)时代才开始显露端倪的。

石版印刷就是采用特殊的石版并且磨出一个平面,经一定的措施处理版面后,再将图案反制在版面上,可以用转印纸或直接在版面上画反画,这对操作人员的绘画技术要求很高,图案部分是亲油的,空白部分是亲水的,用墨辊在石版上滚墨,再铺上一张纸,经过外界施加压力,石版上的图案就转移到纸面上了,这便是最早的字画复制。

这种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它只适合对简单线条图案的单色或有限几色的复制,而不能解决有层次画面的复制问题。

直到后来德国人发明了珂罗版印刷工艺,中国人将它用于字画复制,这时字画复制才算步入了正轨。

珂罗版印刷等复制工艺珂罗版是明胶collltype的音译,它是指在玻璃版上涂布感光胶。

为了保证感光胶能够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版上,首先要对玻璃进行打磨,使它的一面变为磨砂面,并清洗干净。

然后配制一种药水(称之为结合液),其作用是把感光胶牢固地附着在磨砂玻璃面上。

浇结合液讲究手法:一手端着玻璃版,另一手往玻璃版上浇结合液,浇完之后双手端住玻璃版的左右两侧,左右前后反复地摇,把结合液摇匀,而且还不能把结合液摇到版外面。

结合液自然干燥后,紧接着配制感光胶,感光胶的主体成分是重铬酸铵和重铬酸钾及明胶等。

加热溶化并熬制一定时间,过滤后浇涂在涂过结合膜的玻璃版上,方法同浇结合膜的方法一致,然后放入烘箱烘干。

唐朝的敦煌艺术和描金技法

唐朝的敦煌艺术和描金技法

唐朝的敦煌艺术和描金技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其中,敦煌艺术和描金技法被认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下面本文将通过详细介绍敦煌艺术和描金技法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艺术。

一、敦煌艺术敦煌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典籍,尤其以敦煌壁画最为出名。

敦煌壁画概括地说,是指敦煌莫高窟中现存的一个丰富而多样化的艺术遗产,它们展现了唐代的文化特征和成就。

1. 艺术形式和特点敦煌壁画的艺术形式十分多样化,包括线描、背景绘制、彩塑、马代等。

其中以线描和彩塑最为常见,线描采用墨笔描绘人物、动物、建筑、植物等物件,而彩塑则是在线描上进行填充及渲染。

除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敦煌壁画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内容的多元性。

敦煌壁画内容十分广泛,既有佛教主题的壁画,也有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天文、地理等各种不同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涉及了各个领域,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充满了创新和变化。

2. 缘起和发展敦煌壁画的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早在汉代,敦煌便有佛教文化的渗透,而唐代则开创了敦煌壁画的艺术高峰期。

唐代时期,敦煌壁画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

唐朝远征西域,为了巩固西北边疆的防线,修筑了沿途的城池和驿站,这为壁画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契机。

而唐朝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强大和繁荣,也促进了敦煌壁画的发展和繁荣。

二、描金技法描金技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装饰工艺技法,它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巅峰。

描金技法的特点是用金箔或银箔贴在器物表面,然后在上面进行镶嵌或刻绘的装饰技法。

1. 技法形式和特点描金技法有多种多样的技法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如压金、柳丝、双描和三描等。

压金是指将金箔用透明的胶黏在器物表面进行压制,使金箔贴在器物表面;柳丝是指用银线压成细弯曲的形状,用计算好的弯曲位置粘贴在器物表面,再用金箔进行覆盖;而双描和三描则是将金箔与银箔进行交叉镶嵌,在其上进行刻绘,最终形成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古代文物的复制与仿制技术

古代文物的复制与仿制技术

古代文物的复制与仿制技术古代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艺术的精髓。

为了保护原始文物的独特性和保存文化传统,人们开发了复制与仿制技术。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物复制与仿制的技术手段和意义。

一、复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古代复制技术以手工制作为主,通过对原件的观察和研究,艺术家们运用巧妙的技巧来实现文物的复制。

例如,对于青铜器的复制,艺术家会先制作木架,再用泥土包覆,然后进行铸造,并在最后对铸件进行打磨和上色。

这种复制技术不仅能够达到与原品相似的外观和质感,还可以保留原始艺术技法和工艺特色。

在古代复制技术的应用方面,人们主要追求精确复制和大规模生产。

古代复制品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装饰需求,同时也可以作为礼物和贡品,用于祭祀和官方活动。

此外,复制品还可以用于保护原始文物,减少其暴露风险,降低盗窃和损坏的可能性。

因此,复制技术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世流传下来的文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研究材料。

二、仿制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复制技术相比,仿制技术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和表达个性。

在古代,艺术家通过学习古代文物的形式、技法和意义,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仿制品。

仿制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物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创意的平台。

古代仿制技术主要包括凹雕、石刻、绘画、书法等。

艺术家们将古代文物的特征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使得仿制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例如,在仿制青铜器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对古代铜器的研究和仿制,创造了可以与古代真品媲美的新作品。

这些仿制品不仅保留了古代艺术的精华,还结合了当代审美和文化元素,使得文物在新的语境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复制与仿制的意义与挑战复制与仿制技术为保护和传承古代文物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和研究文物的机会,使得大量人群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作品并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复制与仿制技术使文物得以保存和保护,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原物的破坏和损失。

唐代璧画制作的方法

唐代璧画制作的方法

唐代璧画制作的方法唐代璧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其制作方法独特且复杂。

以下是有关唐代璧画制作方法的详细介绍:一、研磨颜料:制作唐代璧画的第一步是准备颜料。

唐代璧画所用颜料多采用矿石研磨而成的颜料,如青砂、朱砂、赭石等。

首先将各色颜料与适量的水混合,然后用研钵和研杵反复研磨,直到颜料呈现出细腻且均匀的质地。

二、制作底稿:制作唐代璧画的第二步是制作底稿。

唐代璧画多采用棉或绢布作为画面的基础材料。

首先,将棉或绢布用清水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将材料切割成所需尺寸,并用砂纸磨光以便于后续的描绘。

接下来,使用墨水或铅笔在布料上进行初步的素描,确定画面的大致构图和细节。

三、上底色:制作唐代璧画的第三步是上底色。

在底稿中的每个部分,使用大号毛笔沾取适量的颜料,用平整一致的笔触填充整个区域。

上底色时需要注意颜料的均匀性和质地的柔和,以确保整个画面的基调一致且和谐。

四、描绘轮廓线:制作唐代璧画的第四步是描绘轮廓线。

使用细毛笔沾取颜料,在已上底色的区域中描绘出物体的轮廓线。

描绘轮廓线需要掌握笔触的粗细和轻重,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和立体感。

五、渲染细节:制作唐代璧画的第五步是渲染细节。

使用中号毛笔沾取适量的颜料,通过层层叠加的方法渲染物体的阴影和细节。

渲染细节时需要注意细节的准确性和细腻的表现,以增强画面的逼真感和观赏效果。

六、修整修饰:制作唐代璧画的第六步是修整修饰。

当整个画面的描绘和渲染基本完成后,需要对画面进行修整和修饰,以强调重点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修整修饰可以包括增强对比度,补充细节,调整颜色饱和度等。

最后,使用毛刷清理掉多余的颜料和灰尘,使画面更加干净和明亮。

七、装裱挂饰:制作唐代璧画的最后一步是装裱挂饰。

将制作完成的唐代璧画通过卷轴装裱的方式进行保存和展示。

首先,将画面隔开一段距离,选择纸张或绢布裱边,用胶水粘贴在画布四周。

然后,将裱边的画布折叠起来,用丝线固定。

最后,将底部和顶部固定在轴子上,并在顶部装上配饰,如坠球或丝带等。

壁画非遗技巧

壁画非遗技巧

壁画非遗技巧摘要:一、壁画非遗的概述二、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1.选题与构图2.素材的选择与加工3.壁画绘制技法4.创新与发展三、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四、壁画非遗的当代价值与应用正文:壁画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

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独特,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文将从壁画非遗的概述、制作技巧、传承与保护以及当代价值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壁画非遗的概述壁画非遗是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通常以墙壁、天花板、洞窟等为载体,通过寓意丰富、形式多样的画面,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壁画非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1.选题与构图:壁画非遗的选题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

在构图方面,壁画非遗讲究对称、和谐、平衡,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

2.素材的选择与加工:壁画非遗的素材主要包括矿物质、植物染料、动物血液等天然材料。

在加工过程中,传承人需要对素材进行研磨、调配、筛选等步骤,确保画面色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壁画绘制技法:壁画非遗的绘制技法丰富多样,如线描、平涂、渲染、雕刻等。

传承人需根据画面内容和题材,选择合适的技法进行绘制。

4.创新与发展:在传承传统壁画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现代艺术手法和材料融入壁画创作,使壁画非遗更具现代感和时代特色。

三、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下紧迫的任务。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壁画非遗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选拔,促进壁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壁画非遗的保护工作,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壁画非遗的当代价值与应用壁画非遗在当代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首先,壁画非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可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书画复制那些事

书画复制那些事

书画复制那些事作者:地上波来源:《科学Fans》2020年第08期当你在博物馆展厅里欣赏一件来自古代的艺术品时,你欣赏到的,有很大概率只是一个该艺术品的“复制品”。

但正如前面文中所说,复制品不能简单等同于文物奸商用来骗人的“假货”,它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对于现代许多博物馆或者艺术馆来说,复制品就是用来展出的。

小到一小幅油画,大到数米高的雕塑,都有相对应的复制手法,但其中最为传承有序的当属中国书画的复制了。

中国书画是用墨涂抹在绢或纸上,俗语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由于绢纸的脆弱,导致上好的书画很难做固定的常展陈列,需要关注临展的展讯,才能知道心仪的书画作品哪天在公众面前展示。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系列展出,就是采用定期轮换的“特展”方式,每期展出不同展品。

因此,有些博物馆也会用精美的复制品来代替真品展出(当然,复制品需要专门标出,以免误导),既能最大限度地让观者看到文物的本来样貌,又能在必要的情况下保护原作。

古代物品少有这种正式的复制品制造。

一是因为珍品往往费尽人力和特殊的材料,本身成本就高,二是实用品一般能做多份的早就做了。

比如文中的那把青铜剑,一位贵族请人重新打造很多把,也很容易,彼此也可以略有区别,比如让这一柄收收腰,在下一柄上嵌一颗绿松石什么的。

青铜剑这类器物,就算加入再多工艺设计的巧思,也是一件实用的工具。

无论是真正上场杀敌,还是摆在宫廷里显示威严,都属于实用主义的范畴,谈不上有多少复制的意义。

然而几乎只有一种古董完全脱离了实用范畴,朝着追求抽象艺术的方向飞驰,那就是书画。

诚然,好的书画作品也有工艺美感:书画的用纸、用墨是考究的。

其装池用的裱褙载体、木匣子等等实物也有三六九等。

但其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倾注了书画家的心血的“画心”。

因此好的书画,每一份都是孤品,理論上讲是无法批量生产的。

但有的学生要学写字,有的皇帝想临国画,也想继承和分享这份抽象艺术,那怎么办呢?因此我们历史上就有了专门复制这些书画作品的方法。

粘贴画的制作

粘贴画的制作

粘贴画的制作粘贴画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粘贴画是利用剪纸、描线、贴画、增色等绘画技法,结合各种纸张和染料,制作成画像的一种绘画形式。

它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广泛应用于民间宗教场合、庆典节日和儿童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粘贴画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粘贴画进行探究。

一、历史背景粘贴画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剪纸技艺。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用各种颜色的纸扎成不同形状的剪纸,形象生动具有寓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描线、贴画、添色、折纸等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史料记载,粘贴画在汉代初期已有专门的制作工匠团队,汉武帝时期为了装饰宫殿宴会也用过粘贴画。

在唐代,粘贴画开始成为一种装饰品,常用来装饰佛像、庙宇和书信封面等,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气息。

明、清时期,粘贴画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宗教场合、喜庆祭礼、戏曲舞台、教育活动等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以桃花扇、窗花、春联、图案、灯笼、猜谜等形式的粘贴画最为广泛和流行。

二、制作工艺1.选材粘贴画的主要材料是各种不同种类的纸,包括金箔纸、铜膜纸、银箔纸、绸纸等,这些纸张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色泽清新,包含了多种颜色,方便创作表现不同的主题。

2.描线描线是制作粘贴画的关键工序,它是粘贴画中最为艰巨的环节。

描线需要依据画面的设想,先用铅笔或者芯笔描出各种线条、人物、动物、花卉等并对于其逐一删选弃去,保留最精华的部分,以便日后的历练。

其次,鉴于粘贴画的材料特别是颜色之间的透視关系非常复杂,因此需要画家们在描线前做好充分的颜色印染测试工作,以免带来后续作画时画面的变形。

3.折纸粘贴画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是折纸,它可以将复杂的纸张折成各种形状,便于进行构图或者增加纹理效果等。

这一步的折纸需要在制作前做好规划,根据需要,定义行间和间距,以及平面与立体间的比例。

在折出之后还要在粘贴前进行方向调整,确保图案清晰可见。

水印版画工艺

水印版画工艺

木版水印木版水印字画是我国特有的复制工艺。

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明末出现“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由于这项工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我国目前纯粹作为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惜工本的,但从取得的成果来说是巨大的。

这次推出的大量古今名画就是其成果之一。

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是中国传统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主要用以复制书木版水印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又称“木刻水印”。

唐代以来,中国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皆黑色。

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

明代正德(1506~1521)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

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

主旨为在书眉上加批语,行间加圈点,每种颜色代表一家批注或评点。

图刻的彩色套印,最初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花上涂红色,枝干涂棕色、黄色等,然后覆纸刷印。

如万历年间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中的《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及万历刻本《花史》等。

稍后,发展为几种颜色分版套印。

明代末期更进一步出现饾版印刷方法。

大幅中国书画的复制及年画印制,大量采用木版水印。

木版年画的著名产地有苏州桃花坞、河北杨柳青(今属天津市)、山东潍县、四川绵竹四大家,皆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23~1850)。

桃花坞木版年画画风细致;杨柳青年画受历代院体画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潍县年画线条简练刚劲;绵竹年画讲求对称饱满。

木版年画有的是多色套印,有的只以木版印线条轮廓,然后手工敷彩、开相。

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

首先,根据原作进行设计分版,在编辑本段起源和发展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明朝十竹斋胡正言所创造的木版水印的"饾版拱花"套印,是根据画稿木版水印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敦煌壁画复制的传统守望与珂罗版技术创新

敦煌壁画复制的传统守望与珂罗版技术创新

敦煌壁画复制的传统守望与珂罗版技术创新作者:赵袖荣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9期摘要:敦煌壁画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思想信仰、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也反映了绘画发展的艺术水平和成就。

敦煌壁画的复制借助数字技术与壁画保护数据,实现珂罗版技术泥板复原,是应用于敦煌壁画保护和传播的新手段。

关键词:敦煌壁画复制珂罗版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174-03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

公元336年乐僔和尚开凿第一个洞窟,此后的建造持续了一千多年,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迹。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个窟区,共计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与2000多身彩塑,陈列着从两晋到元代一千多年间的艺术代表作。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就以其千年的文化,存留北宋到元代的艺术发展与演变,让世人看到了不同文人画的另一种艺术形式,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世界的瞩目,伴随著中国民众对中国自身传统认识的深化形成新的学科“敦煌学”。

一、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保护与临摹体系构建1941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在考察了敦煌莫高窟以后,向国民政府提交了《建议成立敦煌艺术学院》的议案,敦促国民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1943年3月24日,常书鸿离开重庆前往敦煌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常书鸿先生带领石窟保护与研究的先驱者们,在抢救性保护石窟的同时开启“专业机构”承担临摹复制敦煌艺术的道路。

常先生要求临摹研究两大方法:第一重视文物保护,严禁在壁画上拷贝画稿;第二除了利用张大千留下的画稿外,所有的临本不得与原壁大小等同。

杜绝因临摹壁画而破坏石窟艺术的行为。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初期常书鸿认为临摹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层结构,也是保存壁画的一个手段”。

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介绍

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介绍

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介绍篇一: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是一幅著名的唐代壁画,描绘了杜甫在草堂的生活场景。

这幅画作于公元762年至763年,是唐代画家张择端的杰作。

大雅堂是杜甫草堂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大雅堂的墙壁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墙壁两侧是高大的窗户,窗户上用青石板镶嵌而成,呈现出古典建筑风格。

在大雅堂的中央,有一张巨大的桌子,上面摆放着许多菜肴和水果,仿佛杜甫在品尝美食。

在画面的左侧,有一个小溪流淌,小溪两侧是树木和花丛,营造出一片自然美景。

在画面的右侧,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中有一棵高大的柳树,柳树的枝叶垂挂下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在庭院的一角,有一个小亭子,亭子的墙壁上写着“蒟蒻堂”的字样,仿佛杜甫在休息。

这幅壁画描绘了杜甫草堂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

它是杜甫草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人们感受到唐代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篇二: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是一幅描绘杜甫访问成都草堂的壁画,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

这幅画描绘了杜甫在访问草堂时的场景,画面中杜甫身披一件朴素的外衣,头戴一顶宽边帽,正在凝视着周围的环境和景色。

画面背景是一首古诗,反映了杜甫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是一幅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画作,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和风貌。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作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现在也成为了艺术界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杜甫的形象,也展现了当时成都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除了艺术价值,杜甫草堂大雅堂壁画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画作是杜甫访问成都草堂时所留下的珍贵影像,对于研究杜甫的生平、诗歌创作以及唐代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看卷草纹饰在古代服饰中的艺术发展

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看卷草纹饰在古代服饰中的艺术发展

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看卷草纹饰在古代服饰中的艺术发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装饰图案之⼀,卷草纹饰盛⾏于唐代,在敦煌唐代壁画当中被运⽤的淋漓尽致,因此,卷草纹饰,⼜被称为唐草纹。

虽然卷草纹在汉代就早已出现在各种图案当中,但被完全运⽤,还是在唐代。

在著名的敦煌莫⾼窟当中的壁画中,卷草纹的⾝影,就随处可见。

唐代的卷草纹颇有⼀番现代⼯艺美术的味道,并且在中国各朝代中,都是卷草纹装饰的典范和模范。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卷草纹饰是体现唐代当时审美精神的重要载体,⽽敦煌⽯窟当中的卷草纹饰,则是唐朝时代审美精神的最⾼体现。

现如今,关于卷草纹饰的起源,⾄今没有⽐较确切的说法,但卷草纹饰与中国古代的装饰和服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卷草纹饰在敦煌⽯窟纹样装饰中享有极⾼的地位在敦煌⽯窟的众多纹样装饰中,卷草纹饰,都享有⼀种最⾼的地位,并且占据众多纹样装饰当中的⼤部分,不仅数量繁多,⽽且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卷草纹饰,按其字⾯意思来解释,就是花叶枝叶呈卷曲状分布,这就是最寻常的卷草纹饰,⽽在这其中,主要的卷草纹饰,如忍冬纹、蔓草纹、缠枝纹等等,都在敦煌壁画中⼗分常见,⽽且⼤多数都呈现出“卷曲”的形态,这便是“卷草纹饰”最为常见和最能辨别的重要特征。

正是因为卷草纹饰的多见性,以及蜿蜒曲折,形态多变的特征,所以卷草纹饰在敦煌⽯窟壁画当中运⽤⼴泛,因⽽具有极⼤的影响⼒和地位。

如在敦煌唐代壁画当中,最常见的就是⼀种莲花纹饰,与敦煌⽯窟本⾝的意愿特点相符合,因此即使是从整体设计形象来看,卷草纹饰都是⼀种寓意⾼贵的装饰。

2、卷草纹饰在敦煌⽯窟纹样装饰中起着统⼀风格的作⽤除了地位⾼之外,卷草纹饰,实际上在敦煌⽯窟纹样装饰中,起着⼀种统⼀风格的作⽤。

因为分布⼴泛,所以起着这统⼀风格的作⽤,也就不⾜为怪了。

因为卷草纹饰,是在敦煌⽯窟纹样装饰中运⽤的最多的⼀种局部元素,因此当众多的卷草局部纹饰结合在⼀起之时,就让整个敦煌⽯窟壁画,都成为了⼀种有机的整体,⾃然风格也就统⼀了起来。

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和模型制作

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和模型制作

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和模型制作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在博物馆中,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珍贵文物的魅力和历史的沉淀。

然而,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很多博物馆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物,采取了文物复制和模型制作的方式。

本文将详细讨论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和模型制作的意义、过程和技术。

一、文物复制的意义文物复制是指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制作出与原物相似甚至相同的复制品。

文物复制的意义在于保护原物和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

首先,文物常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性,保护原物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通过复制品的展示,可以减少原物的暴露时间,降低盗窃和损坏的风险。

其次,观众往往无法近距离接触和观赏到珍贵的文物,文物复制品的展示可以让观众近距离观赏,从而增加观众的参观体验和知识的获取。

二、文物复制的过程文物复制的过程包括选材、制作复模、浇注复制品和润饰等步骤。

首先,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选取与原物质地和颜色相似的材料。

其次,制作复模是制作复制品的基础,需要将原物进行表面处理和浸泡,然后涂抹复模材料。

之后,根据复模制作铸型,将铸型固定并浇注石膏、树脂等材料,待材料凝固后,取出铸型即可得到文物复制品。

最后,润饰是为了使复制品更加逼真和精美,需要进行打磨、上色和喷涂等工艺。

三、模型制作的意义模型制作是通过制作缩小比例的物体来展示原物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模型制作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原物的特征和功能。

首先,模型可以放大原物的细节,方便观众仔细观察和理解,尤其对于一些微小的构造和零部件。

其次,模型可以还原原物的空间结构和比例关系,使观众对原物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

最后,对于一些质地特殊或易损坏的文物,制作模型也是一种保护原物的方式。

四、模型制作的技术模型制作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材料,如三维打印、木工雕刻、塑料模型制作等。

其中,三维打印技术在模型制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将原物的三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三维打印机按照比例制作模型,可以快速且精确地得到模型。

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现状临摹研究

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现状临摹研究

Art and design ◄美术与设计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现状临摹研究任蕊(长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摘要】位于山西平顺的大云院弥陀殿内现存壁画40余平,是国内仅存的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壁画现状不容乐观。

于是笔者对其开展了壁画现状临摹研究:试图在此个案内,探讨在科学的壁画保护与研究基础上,如何更准确地采用传统壁画制作材料对传统壁画制作工艺进行复制还原:顾及壁画的艺术性和绘画性的同时,在现状临摹作品中更多更准确地保留壁画的现状信息.并讨论了现状临摹研究在壁画保护中可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其应用的意义:【关键词】壁画;五代;现状临摹;现状摹写;大云院【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5-169-03【本文著录格式】任蕊.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现状临摹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 (05 ):169-171.一、 大云院五代壁画山西平顺大云院,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40年),初名仙岩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敕命为大云 禅院。

m建成后,历经明成化、万历,清顺治、康熙,民国 九年及民国十三年等几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及修缮。

并在1%2 年、1993年两次大修时,于主殿弥陀殿内发现了覆盖于东壁 及北壁东隅泥皮下的五代壁画共46.8平方米,是目前国内 仅存五代时期寺观壁阃在1988年,成为全国第三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大云院壁画现状大云院弥陀殿内壁画现存46.8平方米,东壁绘制内容为 维摩诘经变,画面中部存可辨识榜题9处:殿中扇面墙残存 壁W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左右各一:“扇面墙背后 原有明代补绘倒坐观音,因墙体坍塌被毁,仅在西侧隐约残 留楼台殿阁及人物等。

” 121北壁东侧上缘残留有菩萨三尊:弥陀殿内墙壁由青砖砌成,砖外敷泥坯,近墙体为麦草粗泥坯,粗泥坯上敷短麻细泥坯,收压紧实,上涂白底色层,壁阃就 绘制在白底色层上。

文物复制方案

文物复制方案

文物复制方案1. 背景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不断关注和研究,文物逐渐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变迁,许多珍贵的文物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坏,甚至丧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对文物进行复制。

本文将介绍文物复制的方案,包括复制目的、复制方法、复制材料等内容。

2. 复制目的文物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原物无法展示的情况下,使人们仍然能够欣赏和学习到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复制,可以减轻对原物的损耗和风险,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

3. 复制方法文物复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 传统手工复制传统手工复制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它要求复制者具备高超的工艺技巧。

复制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原物,采用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复制。

这种方式能够较为真实地还原原物的外观和形态,但是复制周期较长,复制成本高,适用于一些小型和精细的文物复制。

3.2 数字化复制数字化复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制方式。

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3D扫描、建模和打印等技术,将文物的外观和形态数字化,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复制品。

数字化复制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复制,并且适用于各种尺寸和形态的文物。

3.3 模具复制模具复制是一种常用的文物复制方式。

通过制作文物的模具,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复制。

制作模具需要先将文物进行复原修复,然后制作出模具,再利用模具进行复制。

模具复制相对传统手工复制和数字化复制来说,成本较低,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文物复制。

4. 复制材料文物复制材料的选择对复制品的质量和外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复制材料:4.1 石膏石膏是一种常用的复制材料,具有廉价、易加工等优点。

石膏适用于较大型的文物复制,能够较好地还原文物的纹理和细节。

4.2 树脂树脂是一种透明度较高的复制材料,可以用于制作透明的复制品。

树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候性,适用于户外展示或长期保存的文物复制。

4.3 陶瓷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复制材料,具有耐高温和耐酸碱性的特点。

唐代壁画

唐代壁画

壁画供大家欣赏!!!唐代壁画简介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作为文化艺术产物的壁画创作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时期。

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曾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

他们在两京(西安、洛阳)地区的宫殿、庭院、宅、寺庙、道观的粉壁上挥毫自如,绘制里许多壁画。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战乱,两京(西安、洛阳)地区宫殿庭院、邪宅、寺庙、道观内的壁画均已荡然无存了。

而仅有的石窟寺壁画(敦煌莫高窟等)和墓室壁画得以保存下来。

尤其是唐代帝王陵墓及其陪葬墓中的壁画,由于长达千年被埋葬在地下,基本没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扰动及破坏,因此画面非常的鲜艳、真实和生动,只是其他各类壁画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们很多都成为国家一级乃至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而且为今天研究唐代历史、绘画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代人为了留住这些稀世珍宝并为世人所欣赏,对原画进行临摹而衍生出壁画艺术品供人们欣赏、收藏,这一产品的问世,不但填补了中国书画和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项空白,也为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唐代壁画既体现出工艺的精美典雅,更彰显其大气磅礴,色彩缤纷,既很好的体现其艺术性又彻底解决了泥墙皮壁画难以长期保存和色彩单一的难题,因此泥墙皮壁画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体现出泥墙皮壁画它具有了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大众实用艺术的特点。

泥墙皮壁画正在成为品味家居等装饰最合适的高档尊贵艺术画种。

汉唐收藏网大唐壁画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壁画以及雕塑和陶俑的复制,尤其是对壁画的研究,在保留了原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墙皮防潮防霉轻便,便于携带及收藏,其制作工艺达到20多道,非常复杂。

虚拟修复技术下的唐代壁画服饰复刻

虚拟修复技术下的唐代壁画服饰复刻

引文格式:郑佳,邵媛.虚拟修复技术下的唐代壁画服饰复刻[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22,35(2):58-63.ZHENG Jia,SHAO Yuan.Reproduction of Tang Dynasty mural costumes with virtual repair technology [J ].Basic Sciences Journal of Textile Universities ,2022,35(2):58-63.虚拟修复技术下的唐代壁画服饰复刻郑佳,邵媛(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为了复刻莫高窟壁画中的晚唐服饰,通过分析晚唐服饰元素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借鉴专家经验预测破损褪色区域的壁画内容;运用Photoshop 绘图软件对原始壁画做色彩纹样提取和人物造型绘制,获得可重组解构的壁画供养人着装效果图。

将复原图像分解为独立部件,并分别标记其属性标签,形成壁画图像样本库的素材。

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古壁画复原方面具有精度高、灵活便捷、易于展示等优点。

复刻生成的壁画元素部件及其标签,可作为人工智能壁画复原算法的训练样本。

关键词:晚唐服饰;色彩纹样;人物造型;壁画复刻;莫高窟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章编号:1006-8341(2022)02-058-06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338/j.issn.1006-8341.2022.02.008Reproduction of Tang Dynasty mural costumes with virtual repair technologyZHENG Jia ,SHAO Yuan(School of New Media Art ,Xi ’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 ’an 710048,China )Abstract :I n order to reproduce the costume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in the murals of Mogao Grottoe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lothing element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experts experi-ence ,the content of murals in damaged and faded areas was predicted ,color patterns was extracted and character model-ing was drawn of the original murals ,and the reconstructed and deconstructed renderings of mural was obtained.The re-stored image can be decomposed into independent parts ,and their attribute labels are marked respectively to form the ma-terial of mural image sample libra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recision ,flexibility and convenience ,easy display and so on.The mural elements and their labels generated by reengraving can be used as training samples of mural resto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Key words :clothi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color patterns ;character modeling;mural reproduction;Mogao Grottoes收稿日期:2022-03-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EG208);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1ND0166);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ZSZD04)第一作者:郑佳(1981—),女,西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唐代服饰与非遗传承。

文物复制技术方案

文物复制技术方案

文物复制技术方案1. 简介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研价值。

然而,由于文物的稀有性和易损性,许多珍贵文物无法面向大众展示,也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采用文物复制技术,可以保护原始文物的安全性,并使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研究这些宝贵的文物。

2. 文物复制技术的分类文物复制技术根据其实施方法和效果分为以下三类:2.1 实物复制技术实物复制技术是通过对原始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建模,然后使用3D打印等技术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际的复制品。

这种技术可以完整地复制文物的外观和形态,但无法完全还原原始文物的材质和细节。

2.2 材质复制技术材质复制技术是通过使用与原始文物相似的材料,手工或使用机械加工工艺来制作复制品。

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文物的外观和质感,但材料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复制品与原物略有不同。

2.3 色彩复制技术色彩复制技术是通过使用与原始文物相似的颜料和绘画工艺手法来绘制复制品。

这种技术可以在绘画作品中还原文物的色彩和纹理效果,但由于绘画技术的限制,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原始文物的细节。

3. 文物复制技术的应用3.1 文物保护文物复制技术可以将珍贵文物的原始品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避免了因外界环境引起的损坏和腐蚀。

同时,复制品可以作为展品进行展览,使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学习文物的价值。

3.2 教育和研究由于许多珍贵文物无法直接接触和研究,文物复制技术可以为教育和研究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学生、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可以通过复制品亲自观察和分析文物,提高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3 文化遗产传承许多文物是特定文化和民族的重要遗产,通过文物复制技术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复制品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4. 文物复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文物复制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以下是其发展趋势的几个方面:4.1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复制技术也开始引入数字化技术。

传统壁画技艺与现代材料的交融

传统壁画技艺与现代材料的交融

传统壁画技艺与现代材料的交融作者:王岩松来源:《中国艺术时空》2018年第02期【内容摘要】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从建筑和洞窟中揭取了大量中国古代壁画,致使许多精美的壁画流散到海外。

这些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目前所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国都藏有中国古代壁画,他们对之陈列展示并加以研究、开发与利用。

这些原本应该在中国的壁画,国人却难得一见。

因此,在壁画原作观赏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这些壁画进行复制与临摹就成为弥补缺憾的手段之一。

近几年,我们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运用传统壁画技艺和现代新型材料及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制作手法,以与古代壁画相同材料的地仗层作为基底,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再现性复制和临摹,使之从国外的大墙上走下来“回归祖国”,让人们在国内就能欣赏、品味这些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

这些壁画以物质的形态呈现了非物质的内涵,无论在视觉、触觉乃至于感觉上区别于以往纸绢临摹壁画效果,体现出传统材料和技艺的当代表现功能,对传承和弘扬传统壁画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流失海外壁画传统技艺复制临摹新型材料一、流失海外壁画复制与临摹的意义(一)壁画复制、临摹的现状与对复制、临摹意涵的界定壁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国古代壁画流传至今,有些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国家对壁画研究越来越重视。

仅就近几年国家艺术基金获批的有关传统壁画专题项目就涉及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推广交流等各个方面,这些项目的实施和以国家行为的推动力,为传统壁画的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土壤和条件。

复制与临摹是传承壁画艺术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壁画是绘制在墙面上的绘画,是不可移动的绘画形式,存在着保护和传播的难题。

由于壁画受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加之本体材料老化等原因,壁画极易受到损毁。

为了继承壁画艺术,延续壁画生命,现今对于古代壁画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专业的壁画保护专家对壁画进行科技保护与修复,保护壁画本体,延长壁画寿命;二是通过专业工作者对壁画的复制与临摹,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壁画的再现和另一种保护形式,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与复制工艺学生姓名李超学号2011109260指导教师王江鹏院系艺术学院专业美术品鉴赏与修复年级2011 级教务处制二零一五年五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唐代墓室壁画与唐代的卷轴画、宗教壁画一样,名作纷纭,气象万千,并为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

唐代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时期。

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 名唐画家中就有110 人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他们在长安、洛阳两京地区的殿廷、邸宅、寺塔的墙壁上挥毫自如,表现了名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绘制了许多巨幅壁画。

本文通过对唐墓壁画传统工艺的研究,通过大量模拟实验,介绍了唐墓壁画地仗层的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对构成唐墓壁画的石灰层的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和理论探讨,成功的制成了壁画的复制品并实际应用在馆藏壁画的修复工作中,有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支撑体,地仗层,草泥层,白灰层,粉本ABSTRACTTang tomb murals and scroll paintings, religious paintings in the Tang dynasty, masterpieces of diverse, spectacular, and a bright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Flowers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 Mural art, colorful boom. In history paintings remember, and Tang paintings recorded, and Temple Tower remember, book by contains 206 name Tang painter in the on has 110 people participate in had mural creation activities, they in Changan, and Luoyang two Beijing area of temple Royale, and di House, and Temple Tower of wall Shang brush freely, performance has masters unique of art style and creation techniques, draws has many huge mural. Paper through on Tang Tomb mural traditional process of research, through large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troduced has Tang Tomb mural to battle layer of making process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fusion, and on constitute Tang Tomb mural of lime layer of material of select, making process for has analysis and theory discussion, success of made has mural of copies and actual application in collection mural of repair work in the, has ideal of effect.目录背景 (6)1.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 (7)1.1墙壁的处理: (7)1.2唐墓壁画绘制程序: (7)2.唐墓壁画的制作 (8)2.1.壁画地仗层的制作: (8)2.2.唐墓壁画的绘制 (10)2.2.1壁画的定稿和起稿: (10)2.2.2上色: (10)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背景我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

壁画的发展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等紧密相关,其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因此唐代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由于唐代之前的建筑多已沦为遗址所以早期壁画主要需要通过墓葬来体现。

唐墓壁画不见于画史记载,但它是研究唐代壁画的崭新的珍贵资料。

通过唐墓壁画的分析、研究,并参照画史的有关记载,再证之以敦煌等石窟壁画,得以再现唐代绘画史的这一辉煌的篇章。

从90年代开始专家们就开始仿照唐墓壁画的制作方法来复制壁画,也经过了种种的实验,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壁画制作方法。

努力去修复,去保存,去还原唐代的繁荣昌盛。

1.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1.1墙壁的处理唐墓壁画大规模的发掘揭取始于70年代,以乾陵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为主,至今已发现和揭取壁画100多座,通过对已发掘的唐代墓葬壁画分析研究来看,唐墓壁画的制作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工序进行的,这些工序大致可以包括: 墙壁的处理、起稿、定稿、着色。

在唐代时墓葬构筑基本竣工后, 紧接着就开始壁画的制作, 为了保证墙面的平整, 一种是将土墙铲平,再抹一层草拌泥作地,待麦草泥稍干后再在其上抹一层有植物纤维的白灰泥皮,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都比较好,懿德、章怀、永泰墓即如此。

另一种是在处理平整的土壁上涂抹一层掺有植物纤维的白灰层,如李寿墓,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也比较好;三是直接在处理平整的土壁上涂刷白灰水,如南里王村唐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比较差。

工匠们在白灰层的使用中白灰在使用前须过筛, 然后掺麻类纤维在水中浸泡,搅拌均匀后, 将白灰泥抹在墙上,待白灰泥未干时画匠们就开始起稿。

1.2唐墓壁画绘制程序首先,用赭石块或用色线或用木枝进行构图,全面规划,界定位置,并勾出极简练的大轮廓,一般先将地角线、影作木构或边框画出,然后在其间安排人物、动物,填补陪衬的树石花草。

如果人物安排难以合适就侵犯或改动地角线、彰作木构。

其次,用淡墨线勾勒形体轮廓并开始关注局部造型。

最后设色,唐墓壁画的用色特点是颜色的运用做到了因地制宜和对外来施色技巧的融合与创新,建筑物的柱、枋、拱等采用平涂法,衣服多用平涂、晕染。

后来又发展到叠晕,是以同一色相的不同色度层层加染,色阶分明而更有立体感,主要用于大型的龙虎和图案花纹。

第四,最后用墨线勾定,这是最见画家功夫的关键工序。

唐墓壁画色彩以红、黄、绿等暖色为主。

所使用的颜料大部分是矿物颜料,红色有朱砂、赤铁矿、铅丹,黄色有密陀僧、黄土、褐铁矿,绿色有石绿(孔雀石),蓝色有石青(蓝铜矿),黑色有墨,紫色为褐铁矿、赤铁矿、水锰矿,还有金箔、银箔等。

2.唐墓壁画的制作2.1.壁画地仗层的制作壁画地仗层主要是由支撑体、草泥层和白灰层三大部分组成。

对于地仗层中支撑体的选取专家们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由于大部分墓葬壁画地仗层为粘土材料,易吸收墓葬中的水分软化,丧失强度,在壁画的揭取、搬迁、修复时要经过许多人为干涉过程,不同时期所用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局限,导致壁画在新的保存环境中又出现新的病害,所以对壁画支撑体材料的选取是壁画保护的关键。

首先制作壁画的地仗层时,必须选取一个高强度,不变形的材料作为地仗层里的支撑体。

我国馆藏壁画在揭取时间上跨度较大,壁画揭取、加固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

唐墓壁画的揭取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乾陵三大墓的发掘使壁画的揭取达到了高峰,其后几乎年年有壁画出土。

随着壁画的不断出土,壁画修复保护技术之支撑体的制作也日新月异,大体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以石膏为主要材料制作壁画支撑体;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以木材制成框架式支撑体;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为第三阶段,大量使用金属材料作为壁画支撑体;第四阶段为近几年,蜂窝铝材、超轻多孔金属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开始应用。

专家们也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去研究蜂窝铝板和树脂蜂窝板的稳固性。

以现代科技的方法完全的按照唐代墓室壁画的制作工艺来模拟壁画地仗层的制作。

支撑体的制作:以树脂蜂窝板作为支撑体为例,树脂蜂窝板新型复合材料作为壁画支撑体,其方法与铝合金龙骨型材差别不大,制作时按壁画尺寸,裁取树脂蜂窝板,再用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粘贴于壁画背面。

树脂蜂窝板具有质轻.抗弯曲性好,不易变形、表面平整,易加工、减震和高强度等优良性能,深受欧洲壁画保护界的推崇。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有3幅壁画采用树脂蜂窝板作为支撑材料,这种材料作为支撑体重量轻,相对稳定,平整,粘接面大,粘接性能好,美观。

(1)首先要用酒精或者丙酮对支撑体树脂蜂窝板进行除尘。

(2)然后将比例1:1调试的环氧树脂胶均匀的涂抹在树脂蜂窝板表面(图1)。

(3)制作粗糙面,首先用筛子筛选1-2遍选出一些颗粒较大的砂砾,在用筛选好的沙子均匀的铺洒在涂上环氧树脂胶的树脂蜂窝板的表面,在边缘部位尽量均匀些,之后放置待干时间一般为24h左右(图2)。

因为树脂蜂窝板表面较为光滑,必须进行加工,专家们采用这样可以作出一个粗糙面,主要是让树脂蜂窝板能与草泥层更好粘接。

草泥层的制作:在制作草泥层时为了更好根据唐代壁画地仗层的原工艺,专家们亲自去乾陵取土,现代的土壤经过农药化学品的腐蚀,表面土壤已经不能使用,为此必须在地表之下4m-5m深的土层采集泥土。

再利用筛子筛选2-3遍左右,取其颗粒很细的细土。

在筛选好的细土中加入适量的长度约3cm左右的麦草,加入定量的水进行搅拌混合。

草泥层的制作中和泥时不能太稀,稍微和的硬些,充分的搅拌使其粘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制作好草拌泥后,再将其均匀的涂抹在制作好的支撑体上,草泥层的厚度大约1cm左右。

(图3)放置一边待干。

在此同时可以准备白灰层的制作。

白灰层的制作:唐墓壁画的地仗层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白灰的制作工艺,而且经过1300多年地下复杂环境的考验,仍然保持着很好的状态。

我们见到过的石灰有两种,生石灰和熟石灰,各自的用途都不一样。

壁画上使用的石灰是把生石灰转换为熟石灰才使用的。

但现在市场上的熟石灰一般都不纯,其中杂质较多。

所以专家们从石灰窑直接购买块状生石灰经过淋灰池中浸泡,时间大约6个月,将其转换为熟石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