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量子力学前的原子物理学
§1.1 原子的外部和内部特性
“原子”的原始慨念: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最小,不可再分离:atom -希腊文) 提出者:古希腊哲学家-德膜克利特(~B.C. 400)
古代中国人: 金,木,水,火,土 (五行说); 古代云南彝族: 铜,木,水,火,土。
问题:不可再分离?原子→电子、原子核;原子核→质子,中子;
质子,中子→ 基本粒子(中微子、光子、介子、超子,…); 基本粒子→夸克→弦,…
说明:人们对“最基本单元”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意义: 闪烁着人类认识世界的哲学光芒,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证”特征。 “实证”(有实验证据):多大?多重?内部结构特性? 1.1.1 原子的外部特性
19世纪初:掌握了原子的外部特性:多大?多重? (i) 摩尔(Mol )定义(1971年国际计量会议):
一个系统物质的数量,该系统中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 kg C 126的原子数相同。
说明: 1,“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或带电粒子等;
2,0.012 kg
C 12
6
的原子数=6.022×1023,
或N A (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Mol 。
(ii) 原子的相对质量(原子量,A )定义(1971年国际计量会议):
1摩尔某种物质的质量[M(A)]和1摩尔C 126的质量[M(C 12
6)]的1/12的比值,是这种物质
的原子量(A )。
(iii) 原子的绝对质量(原子质量,m A ) 已知: N A ,A
按定义:A=M(A)/[M(C 126)/12], M(A)= A M(C 12
6)/12= A (g )
则: m A =A (g )/ N A =A ×1.661×10
-24
(g )=A ×1.661×10
-27
(kg )
例:C 12
6,A =12.0000,
一个C 12
6原子的重量:12×1.661×10
-27
(kg)=19.93×10-27
(kg);
H 11
, A =1.0078,
一个H 1
1原子的重量:1.0078×1.661×10
-27
(kg)=1.674×10
-27
(kg);
(vi )原子的尺寸
已知: N A ,A ,ρ(g/cm 3); 则: 一个摩尔的原子所占的体积:V mol =A(g)/ρ;
另一方面,设r A 为原子半径,一个原子的体积(球体)=(4πr A 3/3); 一个摩尔的原子所占的体积:V mol =N A (4πr A 3/3)
所以,r A = (3A/4πρ N A )1/3 ~10-
8cm ~ 10
-10
m=1 A
例:H (H 1
1) , A =1.0078, ρ =0.09(g/cm 3)
r H ~1.6×10-
8 (cm) =1.6 A 量子力学计算值: r H =a =0.53 A 1.1.2 原子的内部特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掌握了原子的内部特性: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整体呈电中型;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做出如上认识的三个著名实验:
(一) 汤姆逊(英国,Thomson ,1897)的阴极射线实验
装置原图:
轴线管壁发光(忽略“阴极射线”的重量)
加偏转电场E 后,射线向上偏转:说明带负电,受力=qE
加偏转磁场B 后,射线向下偏转:说明带负电,受力=qVB
电场和磁场力平衡时,qE=qVB → V=E/B ;
撤去电场,阴极射线受罗伦滋力作用,在磁场内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在磁场外做直线运动并偏离轴线。
由偏转角θ 测量出R ;由 mV 2/R=qVB → q/m=V/RB= E/RB 2
结果: 1,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 2,求出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此值和发出阴极射线的材料无关;
3,Thomson 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流,阴极射线的荷质比就是电子的荷质比。
意义: 发现了电子,并由此发现获得190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 物体带电量是否存在一个最小数值?q min
= e (electron) = ?,
(二)密里根(美国,Milikan, 1910)的油滴实验
装置原图:
装置原理图:
基本思想:带电油滴在电场力QE和重力Mg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Q=Mg/E;
油滴带电量如果是某个最小电量q min = e的倍数,即:Q=N e(N为整
数),则平衡电场E=Mg/Ne 应该是一系列分离的数值,反之亦然;
由这些分离的数值可求出油滴的最小带电量q min,即电子电量e。
实验结果:1,油滴带电量确实是一系列分离数值,即,物体带电量是“量子化”
的;
2,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值q min = e=1.6×10-19 C; m e=9.1*10-31 kg。
意义:从实验上证实了油滴带电量的“量子化”,测量出了电子电量。密里根
由此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 卢瑟福(新西兰,Rutherford,1909)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背景:
1, 汤姆逊(剑桥大学卡文的许实验室主任)的“面包葡萄干”原子模型(西瓜子
模型):在原子尺度r 0~10-
10M 内,原子的正电部分均匀分布(面粉),电子就如葡萄干,崁嵌在正电核(面粉)中。
2, 卢瑟福是汤姆逊的研究生,熟悉“面包葡萄干”原子模型。
3, 1908年,卢瑟福由于对铀元素放射性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发现铀放射
性由三个部分组成:(1)α射线(H e 核:H e ++粒子流);(2)β射线(-e :电子流);(3)γ射线(电磁辐射:光子流)。其中,α粒子的速度达C/10000, 是高能粒子,可以作为“炮弹”轰击并研究其他粒子。
卢瑟福设想1:如果“葡萄面包干”模型正确,α粒子被原子的散射只能是小角度的
散射(θ小)。
(Why?)
1, α粒子的动量大,电子对α粒子的动量无影响(-e: 无斥力;m e : M α/ m e ~4
M p / m e =4×1836),只需考虑“面粉”的影响; 2, α粒子受力:
2
0041
)(r Ze
Q r r F out απε=
> (库仑定律);
r r Ze
Q r r F in 300041
)(απε=
<=
(高斯定律)。
10-10
M α
F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