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的_系_分类_向_理论的中国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的“系”分类
———“向”理论的中国根
吴为章
(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4)
[关键词]“系”分类;中国根
[摘 要]本文通过引证1987年出版的吕叔湘《语文近著》118页上的注释④和吕叔湘一系列重要
语法论著的主要观点与特斯尼埃《结构句法基础》的主要观点对照,认为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提倡
的汉语动词“系”分类的主张是“向”理论的中国根,它和外国源———以特斯尼埃为代表的依存语法———
都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汉语“向”或“配价”研究热的诱因,吕叔湘先生是中国“向”理论的先驱。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4-0001-04
LüShu2xiang’s Classification of‘xì’
WU Wei2zhang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Beijing100024)
K ey w ords:classification of‘xì’;Chinese root
Abstract:By quoting the explanatory note④on page118of LüShu2xiang’s book‘Recent W orks of Chi2 nese’published in Dec,1987and by contrasting the main ideas of a series of LüShu2xiang’s im portant gram2 matical books with those of the book‘E lem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by T esnière,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xì’adv ocated by LüShu2xiang in the40th of the last century is the Chinese root of argument.Argument and its foreign s ource,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 esnière’s Dependent G rammar,are the mian induced reas ons for studying Chinese‘argument’or‘valence’which sprung up in the 80th of the last century.Mr LüShu2xiang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rgument.
一些探讨动词的“向(argument)”或“价(valence)”理论的专题论文、论文集・序和研究现状述评,大都认为:我国有关动词(随后涉及形容词、名词和动结式结构等)的“向”或“配价”研究,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对国外语法理论的引入。因此,在追寻“向”或“配价”理论的源头时,所关注的主要是国外语言学界。迄今,被认定为先驱的有:前苏联科茨年松(Коцнельсон,1948),荷兰格罗特(A・W・de G root)的《结构句法》(Structurele Syntaxis,1949),法国特斯尼埃(Lucien T esnière)的《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1953)和《结构句法基础》(E2lè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1959)。总之,认为“向”或“配价”理论是1978年以后的“舶来品”。为此,1991年11月,在提交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一》①中,我介绍了吕叔湘先生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论著中关于“动词中心说”和动词的“系”分类的观点,提出了下述看法:(一)与《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的观点相比较,80年代兴起的“动
①发表于韩国大邱大学校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又见《语言研究》(武汉)1994年第1期。
词‘向’理论是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二)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和《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5)的观点相比较,“动词的‘向’理论是对它们的最好实践。”我认为:20世纪40年代吕先生的动词“系”分类是80年代“热”起来的动词“向”分类的中国根。我还特地引用了《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吕先生新增补的一条注释作为佐证:
关于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里的名词性成分的性质,我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里已经触及,摘录有关部分如下:“可是细想起来,‘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施和受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照这个看法,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自动、他动’,‘内动、外动’等名称皆不甚妥当,因为都含有‘只有受事一头有有无之分,凡动词都有施事’这个观念。照这个看法,动词可分‘双系’与‘单系’,双系的是积极性动词(active verb),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 verb)。”(《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469-470页)现在的语法理论文献里常用的是“一位动词”“二位动词”等名称,“位”或作“向”。(见该书第118页注释④)
与吕先生在《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说“胜”和“败”》作比较,注释④最后的“‘位’或作‘向’”是新增补的,1992年出版的《吕叔湘文集》第三卷第589页的注释④同此。
1995年10月,在提交给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配价论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①第一部分《汉语配价理论探源》第一小节《配价理论的中国根》中,我又一次重申了“早在40年代,我国传统语法学中,就已经萌发了‘向’理论”的观点,并明确指出:“舶来的配价理论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落地生长,是因为它较为成功地嫁接在我国传统语法学的‘根’上”。
就笔者的视野所及,支持“向”或“配价”研究有它的中国根的论著还有:(1)1993年10月,胡明扬先生提交给“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理论上的重大贡献》②。该文第一部分《“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说:“吕叔湘先生的‘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的理论和法国吕西安・泰尼埃尔(Lucien T esnière,1893—1954)的‘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的理论真可谓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论文还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国内很多人接受了‘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或‘向’的理论,还是受了国外格语法理论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他们读过《中国文法要略》。”说到这一点,我和胡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希望所有对“向”或“配价”理论感兴趣的人都能再认真深入地读读吕先生的一系列语法论著,因为它们能让你受益终身。(2)1998年4月,陆俭明先生为沈阳主编的论文集《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写的《序》。《序》中说:“关于配价语法,现在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其奠基者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2 cien T esniè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特斯尼埃)。但是,类似配价的观念,在我国四十年代就有了。”他引以为证的是收入195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的《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中的一段话和这段话后的一个注释(见《文集》第116页)。也许是没有注意到1987年吕先生所作的增补,因此陆先生在引文后紧接着说:“文中所说的‘系’,就大致相当于特思尼埃尔所说的‘关联(connexion)’;注中所说的‘双系’与‘单系’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二价’和‘一价’(或‘单价’)。可惜吕先生这个观念和思想,吕先生本人和其他学者在后来都没有引发,没有进一步论述和运用,鲜为人知。所以七十年代后,中国有关配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受到国外配价理论的影响而开展起来的。”
正是鉴于了解“吕叔湘先生的‘系’是‘向’或‘配价’理论的中国根”这一观点的人还不多,我才发表于《三明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后收入沈阳主编的《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
①
②发表于《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