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级说课比赛》方案及评比细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校级说课比赛》方案及评比细则

一、参赛对象及数量

全体数学教师参加校级比赛。

二、参赛内容及要求

选择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性方案中设置的公共基础

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参与比赛;比赛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一节课(45分钟)、一个单元(或章节),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个课题)。

要求教师对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主要说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

三、××部门和评委组成

本项目由学校校长等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评比。

四、比赛时间和顺序

1.比赛时间:年月日

2.比赛顺序: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分组抽签确定

五、评分细则

1.每位选手“说课”时间限定为15分钟(超时即扣分处理),每位选手的答辩时间为5分钟,其中“说课”评价占总分的85%,现场答辩评价占15%;

2.“说课”评价的主要观测点: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设计、

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说课的质效。

六、奖励措施

本项目奖励措施按学校文件精神执行。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主要观测点

分值

得分

(85%)

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20%)

能准确定位所说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性质、地位及作用

3

20

能准确定位所说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3

教材选用及处理科学、恰当;

3

学情分析客观、准确,采取对策恰当

3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切合课程和职业实际

4

重点、难点设置科学合理;突破方法明确具体

4

教法设计

(10%)

清晰知晓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依据

2

10

教法设计思路清晰,能体现“做中教”等现代职教思想4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演示实验安排适度、适当2

教学评价有新意,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2

学法设计

(10%)

清晰知晓常用的学习方法及选择依据

3

10

学习方法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体现“做中学”和学生主体性

4

指导的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需要

3

教学

过程

设计

(30%)

新课导入自然、新颖,教学情境设计有创意

5

30

教学过程设计能体现“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理念

5

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其中,形式、时机恰当

5

课堂训练设计针对性强,能准确体现教学目标

5

课堂小结简要、明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

板书设计布局合理,能反映教学的梗概和主要内容5

说课质效(15%)

效果好、口齿清楚、语言流畅,不超时

3

15

教态自然、大方,说理透彻

4

课件精美、感染力强、使用科学高效

4

知识准确,技能熟练,体现新知识新技术

4

答辩

(15%)

(15%)

能从容回答评委的质疑和提问

5

15

思维敏捷、专业功底扎实

5

答辩效果好、有创意

5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合计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