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文化之割体葬

合集下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一座座墓碑墓地运载了我们的怀念,也更是由于有这种固有的典礼,才使我们有固有的怀念有所存放。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出出生、长大、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和不可避免的。

因此自古以来产生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庄重而又复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型不停的充足和发展。

尽管在我们的当代日常生活,逐渐地人们生活习惯不停地发生变动,这种复杂的丧礼制度也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散。

那麼我们现在就来简略认识一下,古时候丧葬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

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

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

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

"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

"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

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

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

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

"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

[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

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

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

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

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

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

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各民族的葬法因地区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葬法。

1. 汉族:汉族葬礼通常会在逝者入土前进行。

家属穿着黑色或白色孝服,为逝者祈福。

除尘洒香、奠酒颂词之外,也有送柩的习俗。

根据地区、社会阶层和习俗不同,汉族可能有舞蹈和鼓乐等仪式。

2. 藏族:在西藏,葬仪有“空葬”和“实葬”两种。

空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露天的地方,由天鹰等飞禽啄食。

实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土坑里,并加入某些草药等来加速腐烂。

葬礼前,家人要请僧人进行佛事,向主持僧人求得逝者超度的经文以及重建逝者的联系的灵魂之道。

最后,家人将逝者的遗体搬到葬坑处,焚烧基督教圣经象征着逝者的净身。

3. 瑶族:瑶族葬礼要求摆放十年之久。

葬礼的第一天,由祭师和乐师带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和朋友在逝者居住的地方举行仪式。

所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笙、箫等。

葬礼第二天,逝者的遗体被放进祠堂内,并享受全家人的抚养。

第三天,家属将逝者的遗体放进小棺材,交给乐师搬运。

葬礼期间,祭师会进行示均、射形、捏土拜坎、颂经等祭祀活动,祭师的身份非常重要。

4. 傣族:傣族葬礼通常都很简朴。

在举行葬礼前,要请长老唱经和吹唢呐,家庭食物和药物也会向宾客赠送。

葬礼的关键是开棺听声,即在逝者入棺后要找出每个人的头盖骨、哈达和银装的亡灵笛,以示死亡与未死之间的区分。

此外,傣族人还会组织扯旗子来祭祀逝者。

5. 朝鲜族:朝鲜族葬礼通常会举行祭告、安灵和做饭三个环节。

祭告时,棺材上要放上祭品,并请师傅念经陪祭。

安灵时,先请师傅为逝者超度,然后将遗体放入棺材中。

做饭是在家庭灶台点燃火缸,做七样饭菜和七碗酒,再请客人前来一起食用,有的地方会摆放白色桌布,喜马拉雅风格雕刻天气预报的社群臭豆腐作为谢师宴的代表性菜肴。

以上是几种民族的葬礼形式。

不同民族在葬礼中遵循的仪式、习俗有所不同,每种葬礼都反映着人们尊重逝者的心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第二十一章中国历史上的葬式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2、了解中国火葬的渊源;3、掌握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教学重点 : 1、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介绍;2、中国火葬的渊源的概述;教学难点: 1、土葬的起源和社会意义;2、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授课方法:讲授法和研讨法相结合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播放碟片《中国悬棺葬》);教学过程:一、各种葬式1、土葬:土葬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葬式,也是世界流行最广的葬式。

华夏之民历来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又历奉偶像崇拜。

“非土不立”,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土居五行之中,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

因此,将死者装入棺中(“千年屋”)、葬入土中(某氏“佳城”)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地方,也是地上生活的自然延伸。

故旧有俗语“入土为安”。

2、悬棺葬: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的葬俗,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我国两湖、赣、皖、浙、闽、台湾、两广、黔、川以及陕西等省的山区都有过悬棺葬的习俗。

3、塔葬:塔,佛塔的简称。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语为“穴卒堵波” (stūpa),晋、(南朝)宋译经时造为“塔”字。

4、衣冠冢: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尸体的墓葬。

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5、二次葬:二次葬,即将死者浅埋,隔一定时候再取出遗骨重新埋葬,有人又称为洗骨葬、捡骨葬。

6、水葬: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流行过的丧葬形式。

它是将死者投于水中,任其漂流,最终为鱼鳖所食。

7、天葬:天葬,又名鸟葬或露葬,是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奉行的葬式,其具体形式各异。

8、火葬二、中国火葬的历史1、中国火葬的渊源。

火葬,也称“火化”,即用火焚化尸体的丧葬形式。

这一丧葬形式具体起源不可考,但原始时代就有火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庄子·逸篇》说:“羌人死,焚而扬其灰。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
中国各民族的葬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以下是部分民族的葬法
介绍:
汉族:汉族一般采用火葬,认为火能把人的五脏六腑烧净,使灵
魂归天。

火葬完成后,将骨灰进行安放,有些地方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埋葬于墓地上。

藏族:藏族传统葬法为天葬,将尸体在被角包裹后移送天葬塔,
经过特定的仪式后,由鹫鹰等飞禽将尸体啄食,完成葬礼。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采用土葬,将尸体设置于坟墓中,在尸体周
围摆放牛马的骨头或石头,以在墓地中保护先人的墓穴。

朝鲜族:朝鲜族一般采用火葬,但并不燃烧尸体,而是放入特制
的石灰窑中进行脱水处理,之后将骨灰放置在骨灰盒中安放于墓园。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传统葬法是水葬,将尸体放入堵截过水流
的沟渠,用石头压实封口,让河水冲走尸体。

苗族:苗族一般采取木乃伊葬法,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后放在墓穴中,供后人祭拜。

除以上少数民族,部分少数民族如壮族、彝族、布依族等一些地
区习惯埋葬式葬法。

总的来说,中国各族的葬法繁多,但都体现了对
先人的尊重和纪念。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墓葬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墓葬是连接生与死、人与祖先的重要桥梁,是中华民族尊重死者、承传文化、维护传统的一种方式。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墓葬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精神,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历史的追溯。

一、墓葬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墓葬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系统,它包括了从墓葬建设、墓志铭、祭祀仪式,到祭扫清明等一系列与墓葬有关的文化现象。

中华文化认为墓葬是生死的分界线,是死者的归宿,因此在墓葬方面有很多讲究。

墓主人在建造时要考虑风水、天时、地利等一系列因素。

墓碑上的墓志铭需要用精湛的文学艺术表达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认识,反映出一段时代的文化精神。

而祭祀则是一种尊重祖先的传统文化。

人们在清明节登高扫墓、携祭品祭拜祖先,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为后代传承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传统墓葬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墓葬的重视就源远流长。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等时期,中国人对墓葬的建设、装饰、祭扫等方面有着法律、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墓葬文化。

而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了以“篆刻”、“古钱”、“瓷器”等为主要内容,以“山墓”、“洞窟”等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墓葬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而现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民间墓葬文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三、现代墓葬文化的挑战与应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土地,但同时也给墓葬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和古墓葬被破坏和消失,加剧了墓葬文化的流失。

而墓葬文化也面临着生命力不足、陈旧化、失去传统魅力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困局,是当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坚持保护和传承墓葬文化,使其融入现代文化的脉络之中。

四、结语中华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民间墓葬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华文化,博大浩瀚,其中墓葬文化作为其中一支,也可谓是独具魅力。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独具魅力的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一)大道常在回归自然如果我们认识墓葬文化的背景,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它是因农业社会出现而巩固的一种葬式。

只有定居在固定土地上的农业文明才会造就人们依赖土地确保生活,也由於年年依赖土地,人们才会把土地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人们也只有在发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依赖土地时,才会产生和深信女娲或其他神明持土造人的传说,觉得传说合理。

有了“人是由土而生”或“人是土中来”的观念,因此便有了以为人死後的归属应是重新归回土中的观念,“尘归尘土归土”或“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观念。

我们可以说,墓葬文化及支持这一文化出现“入土为安”主张,在潜意识上是一种对土地的母性崇拜。

人是从大自然造化的母体中出生,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母体中去。

《雪心赋》这部风水峦头派的经典著作的语气和观念与朱熹的《山陵议传》极相似。

清代於楷《地理录要》相传它是宋朝大学者朱熹所著的风水学经典之作,它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体赋於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於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

胎息孕育,神变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乃将人体与大自然作联想,点出了风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所谓的“龙穴”其实可以形成似妇人之怀胎;龙脉的脉气与龙穴间的关系也可比拟成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呼吸。

注解《雪心赋》的清代风水家孟浩又说∶“此以胎喻穴,以息喻气。

胎无脉气则为死胎,穴无脉则为死穴,胎、息二字不可分言。

孕者,气之藏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妊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

此皆喻穴之生气也。

”在《雪心赋正解》中,孟浩所画的人形图,实际上正如他所说的,是神“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与女性生育器官的生理构造,有著相当的对应性。

当然,对墓穴形,也有著其他人体方面的比喻。

中国传统葬式

中国传统葬式

葬仪文化——中国传统葬式葬式,指的是死者葬时的姿势(包括头的朝向)。

主要的葬式有:仰身直肢葬(或称作仰卧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割体葬(死者肢体的一部分与身体分离)、立身葬等。

仰身直肢葬。

也称为仰卧直身葬,这是古今中外土葬中最通行的葬式,一般人均采用这种葬式,且均有随葬品。

从考古发掘看,中国古代殡葬时,一般头向西,反映了一种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俯身葬。

这是古代奇特的葬式之一。

一般认为是对待少数人例如奴隶和罪人的一种非正常的葬式。

这种死者不能入公共墓地,不准用正常的头向埋葬,多为朝北向,没有(或者是不准)随葬生活用具,甚至被捆绑双手双脚。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俯身葬式可能与非正常死亡有关。

然而又有的考古发现却是普遍实行俯身葬。

所以,恐怕还是要从宗教观念和生活习惯来解释这种葬式。

屈肢葬。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屈肢葬式比较普遍。

有屈肢直埋式和屈肢入棺。

据清朝的资料记载,四川、甘肃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仍然有屈肢葬的风俗。

在当代,云南的纳西族、独龙族、怒族、普米族、珞巴族,广东连南的瑶族,四川甘孜的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还残留着屈肢葬俗。

台湾兰屿的雅美族、屏东县的排湾族、南投且的布农族以及赛夏族、邹族(或称为曹族)、鲁凯族中也有屈肢葬的葬法。

其中有的是采用屈肢侧卧式,有的是采用屈肢仰卧式。

从一些民俗社会调查分析,屈肢葬主要是出于宗教习惯或者是对灵魂不灭的认识考虑而采取的葬法。

坐葬。

坐葬是屈肢葬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的屈肢葬。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台湾府志》记载,在台湾彰化县地区有的原住民的村社里,人死之后,“用石板四片,筑四方穴,屈曲尸膝,坐埋其中,上盖以石板,覆以土”。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让死者以蹲踞的姿势竖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这是高山族人吃饭的姿势,表示死者仍然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割体葬。

割体葬者,是被割去肢体的一部分后埋葬的,他们被割下的手指、脚趾之类被放置在容器里,附葬墓中。

这种葬式,可观是罪犯的家人亲属将死者埋荆葬的一种形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1、焚葬:指将死者的尸体经过火化后,再将火烬埋葬在地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丧葬方式,古称“尘葬”、“仰葬”或“火葬”,又称“微火”或“天火”。

2、祭祀:是指将遗腹的尸体悬挂起来,举行祭礼祭拜的一种方式,又可以叫做引,祭祀古称“礼葬”。

3、回尸:指把遗尸送回家乡,家乡的亲友火化尸体后掩埋的一种方式。

4、积尸:指临终者在卧室放置一棺,放进遗体,再覆盖上板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将遗体火化后埋葬,没有进行祝祷仪式的方式。

5、放冷葬:是指尸体未经任何火化处理,直接放置在冰柜或冰箱里,殉葬。

6、断连葬:指将死者的尸体割断脐带,然后将身体分割为两半,焚烧掩埋的一种丧葬方式。

7、流葬:指用船将死者的尸体运河另放,然后火化殉葬的一种丧葬方式。

8、崩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放在山洞中焚烧埋葬的一种方式。

此种方式被用于古代封建社会南方部分地区的家庭及少数族类。

中国古代有八种丧葬方式,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观念和价值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表达出古人对丧葬的特殊重视以及对死者的敬畏。

各种不同的丧葬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多的了解和鉴赏。

墓园文化思辨

墓园文化思辨


,

另 一 个世 界

里去
,
,
并 随 葬死 者 使 用 过 的工 具
,


用具

装 饰品

半坡人
,


的墓
葬更 加有 趣
盛 放尸 体
,
成 人 死 后 在 住 地 附 近 设立 公 共 墓地

而 小孩 死 后 却埋 在 住房 附 近
并且 用 陶罐
然 后 加 扣 一 个 陶盆 瓮棺 葬
”。
陶 盆 的底 部 要 凿孔 据分 析 是 给 幼 儿 灵魂 出 入 用 的 这 种 墓 葬


,
给 后 人 以 哲理 的 思 考 和 启 示
,

秦 始 皇 时期 陵 寝 制 度 的 确 立 以及 汉 代 墓 志
墓 碑 的 出现
,
标 志 着 中 国 历 史 上 墓 园 文化 的


所 谓 陵寝
,
是 指 在墓 地 内 建造供 灵魂 起 居 的 寝 殿


,

视 死如 生
按理说
,
人死一
,
一 土
而 且 在 上 的 统 治者死 后 墓 葬 日 趋 奢 华
,
墓 上 出 现 了 等 级 不 同 的 建 筑 由 墓 (没 ) 到 坟
,
,
由 坟到

,
由陵 到 陵 园



,
” ,
即死 者 墓上 的 土 丘 土 丘 园 而尖 者 为坟
。 ・

园 而扁 平 者称 之为
,

考古学-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考古学-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 棺椁保存较好的,先清理好顶部和周围的填土,对棺椁顶 部进行照相、绘图、记录之后,打开棺椁。有些棺具长宽与 墓坑相差无几,则只把其上的填土取净,就可以照相绘图, 然后开棺。
• 揭除木椁的盖板时,需要准备好结实的木板。揭除一块椁 板,补铺一块木板,以便站在上面工作。如果棺椁内有积水、 淤泥,要谨慎排水和清除淤泥,尽量不使棺椁内器物损坏和 移动位置。如是木质较好的大墓,为了保护好棺内特殊物品, 可把棺整体吊出,运回室内清理。
表5-1
• 在沙滩上的墓口可以用“凉晒法”,在大探 方内 把地表层的沙土铲去10厘米,然后凉 晒几小时,因为墓坑填土比周围基沙的含水 量大,所以与墓外沙土颜色深,墓口自然显 露出来。
• 有的墓内没有发现人骨遗迹,这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空墓,如只埋衣冠或后来迁葬它 处。一种是本有尸骨,现已腐朽无存。要把 二者准确区分,需采集墓内土壤样品,作磷 酸盐含量分析,放过尸骨处的土壤磷酸盐含 量高。
第一节 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 墓葬发掘也要有全局观念。时刻注意分析墓与地形的关系; 墓与墓之间的关系,如墓地分区,排列秩序,主从关系;墓 与其它类遗迹的关系,如与居住址的对应关系,与祭坛和祭 坑关系。
• 大型墓发掘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充分些,做好应付 准备工作,以免出现意外情况而措手不及。墓室被打开后, 有些“娇嫩”的遗迹遗物会迅速变形或毁掉,应尽快拍照清理。若出现尸体、丝织品、漆木器时,请有关技术专家处理。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还要做好管理工作。大型发掘常会 风闻十里,致使千百人围观现场,干扰工作。事先应采取一 定措施,控制“出宝”消息向外扩散。发掘深穴的墓葬一定 要随时注意有没有坍塌的危险预兆。
• 寻找墓的范围时要注意,在没有确定好层位关系时,不要 匆忙地铲掉压在墓口上的堆积土,以免失去判断墓葬层位关 系的依据。要注意观察墓上有无墓上建筑祭祀的遗迹,有无 盗洞。

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墓葬文化

随葬品的发展
由于灵魂观念的存在,原始人类必然会想像灵 魂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灵魂或者鬼魂同样需要 各种生活用品,需要生产工具,这使得先民坚信 应该给死者一定的陪葬品满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 的需求。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时代时期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 七、隋唐时期 八、两宋时期 九、元朝时期 十、明清时期
宗庙的“寝”
古代君主的宗庙造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有“朝”、后有 “寝”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庙”和“寝”是相连 的。 宗庙的建筑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 如同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还 要设“朝”,“朝”又称为“庙”,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 设“寝”。
割体葬是一种很奇特的葬式,它 是将人(不一定是死人的尸体) 的一部分躯体,放入随葬的陶器 中,或者直接放入土坑中。埋葬 的躯体可能是死者尸体的一部分, 也可能是用活人的躯体殉葬,另 有墓主的完整尸体。在我国新石 器时代的墓地中,每每可看到割 体葬。世界上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族过去实施 过这种葬式,现代也还能见到, 他们以砍掉的手指或其他部位来 表示悲哀。也有些民族中甚至以 这样做这样做来作为葬礼的一部 分,以此表示与死者亲近。
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 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 方式而不起坟。
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 新多起来,是从北 魏开始的,这是鲜 卑文化和汉族文化 进一步融合的结果。 冯太后的永固陵建 筑,标志着北魏开 始恢复陵寝制度和 举行上陵的礼仪。
唐代的陵寝制度
悬棺葬是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中实施的一种奇特葬式,擦用这种葬式是将 城防死者的棺柩,升置到人迹罕至且山清水秀的悬崖峭壁上去。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

七八十年代是仰韶文化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的 阶段,大规模发掘了陕西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 等遗址,出土了重要遗存,对研究聚落形态、社会 组织和社会性质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对仰韶 文化的分期、年代、分区和类型的研究也比较充分 展开,取得了基本共识。 九十年代以来,仰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更深层 次的反思和积累阶段。发掘主要有郑州西山城址以 及灵宝铸鼎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上主要是 张忠培等把仰韶文化各个类型独立成文化,而把仰 韶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圈概念。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Fra bibliotek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
一、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差别
1.工具、器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木、藤器具 →陶器 2.经济生活 狩猎、捕捞、采集等非生产性经济,即“攫取经 济 ”→种植、驯养等生产性经济,即“生产性经济”。
1.农业生产工具 (1)石铲与石锄 (2)石镰与石刀 (3)石磨盘与磨棒 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弹丸等。 4. 仪仗用器:穿孔石球、环形石斧,属于权杖 上的头饰。 5. 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 管、坠、环、璜、玦等。大多数属于佩饰。
(二)制坯成形 主要有几种方法: 手制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的方法。又可分 为:捏塑法即用手直接捏制成形。泥片贴筑法即用 多块泥片或泥块自下而上粘帖而成。 模制法:有些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 可能用模型制作的。 轮制法:即将泥疗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 拉成各种需要的器形。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 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 割的偏心纹。

中国墓葬文化之割体葬

中国墓葬文化之割体葬
割体葬是一种很奇特的葬式它是将人不一定是死人的尸体的一部分躯体放入式,它 是将人(不一定是死人的尸体) 的一部分躯体,放入随葬的陶器 中,或者直接放入土坑中。埋葬 的躯体可能是死者尸体的一部分, 也可能是用活人的躯体殉葬,另 有墓主的完整尸体。在我国新石 器时代的墓地中,每每可看到割 体葬。世界上不少民族过去实施 过这种葬式,现代也还能见到, 他们以砍掉的手指或其他部位来 表示悲哀。也有些民族中甚至以 这样做这样做来作为葬礼的一部 分,以此表示与死者亲近。

石器时代墓葬论

石器时代墓葬论

三国·东沃沮人
“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作户。新死 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 中。举家皆共一椁。”
(三)葬具 殓藏尸骨的器具 《易·系辞下》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 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 椁,盖取诸大过。”
1、陶棺 《礼记·檀弓》 “有虞氏瓦棺”
老家的方向 ——日出、高山 死者灵魂应去的方向 ——日落、水流、高山
《汉书·郊祀记》 “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
张晏注 “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为阳谷。日没于
西,故曰墓。墓,蒙谷也”
(七)对凶死者 的特殊处理
旧石器时代中期 法国莫斯特遗址 意大利费拉西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遗址
二、墓葬研究的主要内容 1、墓地制度 墓地
墓群集中分布的区域 ➢《周礼·地官·大司徒》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墓地内的布局与墓葬之间的相对位置
2、墓葬结构 ❖墓坑 ❖墓穴 ❖墓室
耳室
❖二层台
❖墓道 ❖“隧” ❖“羡道”
瓮棺
2、石棺
3、木棺(椁)
四、埋葬习俗 (一)随葬习俗
1、冥器 2、生活用具 3、生产工具
4、装饰品
5、法器
6、动物
示富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 分以御风寒……死者即日便葬于野,交木作小 椁,杀猪积椁上,富者数百,贫者数十。”
第四节 石器时代墓葬论 ➢“墓”
➢放置人类尸骸的固定设施 ➢“葬”
➢将人类尸骸按一定的方式置于固定设施
一、葬俗的起源 《孟子·滕文公》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
而委之于壑。”
灵魂不灭观念 《礼记·祭法》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ຫໍສະໝຸດ 祖先崇拜观念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