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 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 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 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第1卷第 228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生产条件不变,主要是 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加进的 价值越多,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才越多。例如,生产1件 产品需要6小时,相当于加进6 元新价值,需要消耗生产 资料价值12元,也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假设 生产条件不变,现在要生产2件产品,就需要追加劳动6小 时,加进的新价值就由6元增加到12元,生产资料转移的 价值也就由12元增加到24元。这就是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 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如 果生产条件变化了,假设生产资料价值降低了 50%,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按照上例,工人加进价值增加一倍由6元增 加到12元,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仍然是 12元。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变化了,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 他保存的价值不一定也越多。 所以,他能保存更多的价 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 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
• 如果整个生产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么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而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劳动 资料还是劳动对象,就要看它在生产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 用。拿土地来说,人们在开垦的荒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 而不是劳动资料;工厂的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是劳动资料 而不是劳动对 象;但是在采矿部门,矿场的建筑物所用的 土地是劳动资料,而被开采的 矿山是劳动对象。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1.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概念指:在直接生产物资资料的同时生产价值的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1)从劳动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
(2)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因为对资本家来说,只生产物质资料和价值而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叫生产劳动。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指:在直接和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两者的技术基础不同。
3.两者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同。
4.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互为前提,又有根本区别。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1.一定程度的(自然)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首先要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
(1)自然条件的分类:人本身的自然(人种)自然条件{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人周围的自然{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这两类自然富源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3)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劳动量越多;(4)自然条件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4.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其现实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错误1.李嘉图出来没有考虑这个爆炸性的问题;2.李嘉图学派则回避这个问题;3.约翰.穆勒曲解剩余价值的起源。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是一致的。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更多的剩余价值。 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心是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1.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二协作二协作n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第四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中心是分析资本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主要考察资本家如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资本论(剩余价值)
资本转化总公式:货币(G)→货币(G’=G+g)(g是剩余价值)资本增值过程:货币(G)→商品(W)……生产(P)……增值后商品(W’=W+w)→货币(G’=G+g)①生产资料()劳动力(A)货币()商品(其其其)备注:G:货币:支付生产资料的资本:支付劳动力的资本g:剩余价值(利润)W:生产成本(资本论里理解为支付商品,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可交换的都可以看做商品,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均看做商品)W’:增值后的商品价值w: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生产资料P:生产过程A:劳动力上、上、上:分别代表上游所有资本家(供应商)提供材料增值后的商品、生产成本、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其、其、其:分别代表工人消费其他所有资本家增值后的商品、生产成本、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解释: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形成新的商品,新商品含有剩余价值(利润),卖出商品回到货币状态,不断往复循环。
工人用劳动力换取货币,货币换取生活资料。
——————————————————————基础公式1:(原始投资资本G=原投入商品W,商品包含的剩余价值w=利润g)(为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A作为工人用劳动力换取的货币) ——————————————————————基础公式2:其其其其其——————————————————————基础公式3:上上上上上——————————————————————单个资本家会发生亏盈的情况:设F:固定生产成本V:变动生产成本v:单位变动成本S:销售额利润g n:销售数量p:单价得:(利润=销售额-总成本)推出:若要公式成立,必定要满足p>v和,才能获取利润,但是这个会受整个社会资本利润的影响。
不管单个资本家是否会发生亏盈,必定会发生的费用:(原始投资资本G与支付生产成本W相等)(生产成本W包含支付生产资料货币和支付劳动力货币)(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A)上(生产资料成本=上游供应商增值后的商品上)上上(上生产资料生产成本上生产资料包含的剩余价值上)上上(生产资料包含的剩余价值上上游供应商销售赚取的利润)(上)上(为最原始生产原料,一般为农业或者大自然最原始的土地、矿石等;由推导出上上)上上由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否亏损,是否买出去了足够产品数量n,上游供应商一定已经赚取了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利润),风险已经转移,他们的原始生产原料和他们雇佣工人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兑现。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贰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与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摘要:本文描述了资本的产生来源,资本的总公式,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以及可变资本的关系。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正文: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只有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以成为资本,故而资本是流通中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流通就是首先从货币开始,人们用货币换取商品,进而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再出售换取货币,若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G'表示比G更多的货币则可得公式G-W-G'。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的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卖而买,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实质是两极同质异量,可以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和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两个流通公式。
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货币投入流通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过程;第二,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在这其中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两个相反的过程均存在。
既然资本流通中是从货币开始的,货币也可以成为资本,与货币有关,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资本,及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因为只有劳动力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有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才能占有剩余价值,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有带来了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因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另外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货币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才可以成为资本。
对于剩余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可以包括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引言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所获得的工资的价值部分。
资本家以购买劳动力的形式获取劳动者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实际上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剥削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而出卖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将这种劳动力变成商品进行买卖,从中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会不断压榨劳动者的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实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持续存在的基础。
资本家通过再投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
这种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剩余价值生产与社会发展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为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运作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构建更加公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通过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剩余价值
产生方式
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这是劳动剩余转化为剩余价值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过程。马克思 论证这个过程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 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释义
观点争鸣
基本含义
小结
基本含义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 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 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 以至反抗。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运转替代人 的繁重体力、脑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得到推进。生产自动化是对这个趋势的最恰当的指称。
生产
概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配 地位作用
概要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范畴,和这一特定的分析对象有关。它指示的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扩 大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分析。因此,应该牢牢把握这个特点归纳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研究它的种种 表象,剖析资本主义生理过程。
剩余价值
经济学术语
01 释义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及其形式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制度。
本章重点: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3、劳动力价值的决定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本章难点: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3、剩余价值率和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4、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教学时数:10学时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最初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⑴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商品货币关系囊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
⑵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㈠货币转化为资本1、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A、从流通形式上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B、在两种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背后,是两种流通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种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第二、两种流通的内容和实质不同。
第三、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A、G—W—G′是资本总公式,因为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增殖,这个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C、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3)围绕工作日长度的斗争
资本家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
•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 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 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 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 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 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工 人劳动的时间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 的时间。
5
剩余价值的产生正符合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规 律也丝毫没有违反。等价物换等价物。” “作为买者,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纱锭和 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别的商 品购买者所做的事情。他消费它们的使用价值。劳 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资 本家在购买商品以后,现在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售商 品。他卖棉纱……既不比它的价值贵,也不比它的 价值贱。然而他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比原先投入流 通的货币多3先令。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
(一)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三篇 五 六 七 八章)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率 4、工作日
1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商 品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过程 价值 形成 过程
具体 劳动 抽象 劳动
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 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11
(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物化劳动形式)
•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流动劳动形式)
12
4、工作日(三篇八章) • 特点:体现了较强的阶级性和党性,集 中表现在对围绕缩短工作日的斗争的分 析中,并且第一次得出了,工人阶级团 结起来进行斗争的政治结论。 (1)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 (2)工作日的最低限和最高限 (3)围绕工作日长度的斗争
6
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 行。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 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 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 域中进行的。所以,“在这个最美好的世界上,一 切都十全十美”。
7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见,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 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 不变资本。 ”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具体 劳动
生产
使用价值 旧价 值
抽象 劳动
再生产(补偿)
A 价值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体现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4
“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 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 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 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 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 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13
(1)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 • 所以,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 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断再 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是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或 持续时间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是可以 确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
14
(2)工作日的最低限和最高限 工作日的最低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 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流动的 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不过它的最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 要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 分,因此,工作日决不会缩短到这个最 低限度。
生产
使用价值 旧 价 值
形成
价 值
2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 过程来说,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 属于资本家。” “其次,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 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9
3、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 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 的比பைடு நூலகம்来决定,或者用m/v来表示。…… 我把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 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
10
(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因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的劳动力的 价值,因为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要 部分,而剩余价值又由工作日的剩余部分决定, 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 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 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物 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 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 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 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 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
8
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 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 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
15
工作日的最高限受身体和道德因素限制
• 可是工作日有一个最高界限。它不能延长到超出 某个一定的界限。这个最高界限取决于两点。第 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人在一个24小时的自 然日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正象一匹马天 天干活,每天也只能干8小时。这种力每天必须 有一部分时间休息、睡觉,人还必须有一部分时 间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如吃饭、盥洗、穿衣等 等。除了这种纯粹身体的界限之外,工作日的延 长还碰到道德界限。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 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 文化状况决定。因此,工作日是在身体界限和社 会界限之内变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