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摘要

合集下载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一、发展的本质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集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行为周期格塞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周期:2-5岁;第二周期:5-10岁;第三周期:10-16岁。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895年,他和布罗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一)佛罗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佛罗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佛罗伊德将幼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幼儿早期(1.5-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三节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强化作用要注意消极强化作用不同惩罚。

(二)幼儿行为的实际控制斯金纳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系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程序教学: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编制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给幼儿。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摘要: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

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问题, 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运动在不断发展, 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 即: 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 同时, 各种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 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 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 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因此, 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当然,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 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 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 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在弗洛伊德时代, 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

正是在病人那里,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

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 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

只分析病人, 而不观察正常人, 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 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

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 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 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 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理学流派及原理现代主要⼼理学流派及原理NO.1 构造主义⼼理学代表⼈物:冯特(奠基⼈)、铁钦纳、费希纳基本主张:⼼理学研究⼈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法:强调内省⽅法。

(依靠被试⾃我观察)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开始对⼼理现象进⾏系统的实验研究,是⼼理学脱离哲学⾛向独⽴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理学派的产⽣,促进⼼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理学代表⼈物:詹姆斯(奠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与功能。

他认为⼼理学的⽬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理或意识功能,⽽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他们认为意识并⾮是元素的组和,⽽是⼀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机能主义推动⼼理学向实际⽣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泛应⽤于教育、⼯业、临床等领域。

NO.3 ⾏为主义⼼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物:华⽣(《从⼀个⾏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理学》)斯⾦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理学研究⾏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对⾏为进⾏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为,对⼼理学⾛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但其过分极端,不研究⼼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1、程序学习:新⾏为主义者斯⾦纳提出的基于⾃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

是20世纪(60)第⼀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运动,深刻影响当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摘要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正文引言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

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

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望组成的初始系统。

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

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

(四)华生理论的运用
• 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 对幼儿的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斯金纳的理论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 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 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 应用。 • • 哈佛大学心理学 系的终身教授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小白鼠杠杆实验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
,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 依据,因而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班杜拉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 ,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 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胜 于言教”的原则。所以,父母、教师要为儿童树立积
三元交互作用: 人
行为
社会
(一)观察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行动, 同时接受直接反馈而完成的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 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不必亲自去做出 行为,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只需观察他人 的行为及其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小宝 不认真 做作业
“周末不去游乐园了!”
痛苦
思考:如何用“负强化”取代“惩罚”?试举例说明。
(二)斯金纳理论的实际运用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斯金纳理论简评
积极: • 现代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教学辅助机、新 行为方法,都受到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消极: • 斯金纳过分强调由外部刺激所塑造的操作行为, 而忽视了认知因素对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 • 同时,与华生一样,斯金纳否定意识,否定儿童 发展的主动性等,这些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
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 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 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 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著名的“冰山理论”: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现代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 一、发展 • 二、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 三、意义与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奥 地利,由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严格意义上 来说,精神分析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文化 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集体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 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 意识内我领域。 在作为布伦塔诺门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 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 象。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 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
•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1、操作条件反射----关于强化的作用 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 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
斯金纳箱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
整理课件
斯 金 纳 箱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爱人和亲密朋友
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 的责任 关心的品质 爱人、孩子、文化规范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认 为它或者有意义、是成功的、幸福 的,丰富多彩;或者是失望的,岁 月蹉跎,年华虚度 智慧品质
整理课件
同一感 同一混乱
感 亲密感 孤独感
繁殖感 停滞感
完善感 失望感
(三)对埃里克森的评价
整理课件
人格结构理论
后期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结构 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 构”)构成:
● 本我(id) ● 自我(ego) ● 超我(superego)
整理课件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
整理课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本能我)
是原始的,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
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 能(death instinct)。
整理课件
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作“力比多”(libido) ,力
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 也会发生变化,性感区也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 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心理学第2讲

发展心理学第2讲
发展心理学的 主要理论观点
何琳琳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不同的心理学家,不同的心理学派所持的 发展心理观有立着较大的差异。 • 本章将按照不同的理论派别来讲述各 个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观。
【本章重点】: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维 果斯基的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皮亚杰的理论和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 展观。
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个时期:
• 0~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 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渴望得到 快乐、舒服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 是分离而存在的。 • 6~12个月: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 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须的人,当母亲 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 和现实原则为依据。
快乐原则(唯乐原则):是人类的原始
冲动,是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欲) 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 找各种快乐。 现实原则:是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 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快乐原则不是与现实原则合作,就是与
现实原则对立。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 如果个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 思考过去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 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 程思维(或次级历程思维),即我们一 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 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延迟性满足 •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 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 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 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 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由积极 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 • 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由父母 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 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 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 •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4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4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儿童进入潜伏期,他们的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 滞或退化的现象。这时期的儿童学会了要兼顾快乐 原则和现实原则。这一进步的积极意义是儿童学会 了道德观念,培养了羞耻的情感。它的消极意义是 压抑作用开始启动,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 德、习俗、宗教、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 之中。因此,6岁以后的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3)前生殖器期(3-6岁)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这时已经有了“性生活”,主要指的
是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
莱克特拉(恋父情结)。p86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4)潜伏期(6-11岁)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2)肛门期(1-3岁)
除吸吮外,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时所产生的轻 松的快感,使儿童进一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注意到生 殖器官。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明显地带有性欲的色彩。但这个时 期尚不属于生殖器期,因为占优势的不是生殖器的本能, 而是肛门的本能 。p86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方法是认真地倾听病人的谈话, 通过把病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观念提到意识的平面, 使以往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势力与留在意识平面上的 势力在同一场所“相遇“,从而分析出问题的症结。 p92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二)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1.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以上是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 可以看出,①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②心理的发展是有 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③ 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 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揭示,反映了在常态情 况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趋势。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 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 常态,于是出现了力比多的非常态发展形态:停滞和退 化。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
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 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 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或浪费。
二、人格发展阶段说
• 性器期 3-6岁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 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 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 的特征,和与之竞争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
力的夸张的补偿作用,就是超补偿作用 • (3)自卑情结: • ① 自卑情结是一个人自卑观念为核心,有
潜意识欲望和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 ②自卑情结是一个人由于不能或者不愿意
二、人格发展阶段说
• 阴茎嫉妒与阉割焦虑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贡献 与局限
• 1.相关实证研究
• (1)弗里德曼关于阉割与恋亲情结的 研究
• (2)麦克爱尔洛埃等人关于性象征的 研究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贡献 与局限
• 2.贡献: • (1)理论价值: • ①潜意识理论价值 • ②潜意识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 ③潜意识的生理基础 • ④人格结构说的理论价值 • ⑤强调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与早期经验: 三个关键阶段: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
性 • (2)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局限: • ①研究主题与对象上的局限:神经病患者为主,
以偏概全
• ②研究方法的局限:记录材料不能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映实际 情况,不够严谨,带有极大主观性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阿德勒生平简介 • 个体心理学内容 • 个体心理学的贡献及影响
一、阿德勒的生平简介
• 阿弗雷德·阿德勒(Alifred Adler 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 分歧与弗氏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 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 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34年定居纽约, 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0024《儿童心理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2.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论关系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论关系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关 系理 论 、 自体 心 理学 以及 存 在 精 神 分 析 等理 论 流 派 。前 者 以 驱 力一 冲 突模 型 ( d r i v e — c o n l f i c t m o d e 1 ) 为 主要 代 表 , 后 者 以强调 发 展 需 要 与 发 展抑 制 的 发 展一 抑制 模 型 ( d e v e l o p me n t a l — a r r e s t m o d e 1 ) 为 主要代

种连 续的 过程 , 其代 表人 物科 贝特 提 出 了心理 发展 的 的五 条准公 理 , 强调 心理 发展 过程 的连 续性
关键词 : 关 系精神 分析 ; 米切 尔; 发展 观 ; 相 互作 用 ; 整合
中图分 类号 : B 8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7 9 0 2 ( 2 0 1 3 ) 0 1 —0 0 5 7— 0 5
关系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米切尔创建了一个摒 弃驱力概念但却保留其临床贡献的粹纯性整合性关 系理论 ( M i t c h e l l , 1 9 8 3 , P P . 9— 2 0 ) 。米 切尔将精神 分析的重要流派划分成两大阵营: 建立在本能驱力 基础上的弗洛伊德的驱力模型 包 含 了人 际精 神分 析 、 客体
与 多样 性 。
关系精神分析 ( R e l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a n a l y s i s ) 是2 0 世纪 8 0年代 产 生 的 当代 精 神 分 析 运 动 的 一种 新 取 向 。按 照精 神分 析 运 动 的 发 展逻 辑 进 行 划 分 , 关 系 精神分析属于精神分析内部逻辑的发展产物。其理 论 重点 在 于将人 际关 系视 为个体 的人 格 和心 理病理 的主要决定 因素, 将患者和分析师 的意识 关系尤其 是潜意识关系视为心理治疗效果 的重点。关系精神 分析作为当前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 主要 受到英 国客体关系学派 、 人际精神分析 、 自体心理学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先天论与习得论、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心理发展观。

本部分仅就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较密切的两大西方理论派别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观;认知学派中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心理发展阶段组成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快乐中枢与性冲动从嘴部转移到了生殖器。

据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这~时期儿童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咬、吞咽等,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121唇粘膜引起快感,口唇区域成为快感区。

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是无对象的,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时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篇一 :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一、精神分析疗法1(理论基础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1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

如果本我、自我、超我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1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3(心理治疗的原理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

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

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1种情感体验的领悟。

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的方法?梦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说人的心理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那么意识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心理的绝大部分则是隐藏于海面下的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正因为前意识的内容可以转变为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从前意识到意识的转变难度受联想强度和心理内容本身所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意识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它除去不合适的(比如痛苦的、羞耻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抑回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有着特殊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尽管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它实际上支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要何时得到,就得何时得到。

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处在潜意识之中。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使个人与能真正满足其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必须通过自我的介入。

因此,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自我是理智的,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

它可以用于除消除满足本能之外的其他目的,发展如感知、注意、学习、记忆、推理和想象等。

自我是人格的实际执行者。

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

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它像一个道德监督者,告诉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超我在五岁左右开始发展,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分别掌管奖与罚。

自我理想是儿童因奖励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骄傲和自豪;良心是儿童因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内疚或羞愧。

弗洛伊德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和身体某些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快感。

在人的生活中,性的能量──力比多既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还可能转化为艺术、科学、哲学等高级文化活动。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心理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即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比多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成为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这些部位就叫做性感区。

据此,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心理性欲阶段。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1.口唇期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婴儿会时时将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即使他并不饥饿。

口唇期又分为初期和晚期。

在口唇初期(出生至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的吸吮与吞咽活动。

在口唇晚期(8个月至1岁),此时婴儿长了牙齿,快感主要来自撕咬和吞咽等活动。

从出生到成年以后,出现的因吸吮或咬东西(如吸奶嘴、吃指头、咬铅笔、嚼口香糖等)的愉快,或抽烟、喝酒、贪吃等,都是口唇快感的延续。

2.肛门期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

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区域(包括尿道口)的感觉使儿童产生愉悦。

儿童以排泄或玩耍粪便为乐。

这一时期,应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使儿童学会控制排泄过程,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3.性器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到两性器官上的差异,抚摩生殖器(手淫)可产生快感。

这一时期的性感区是生殖器。

前生殖器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的父母一方的恋爱。

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的母亲。

由于爱母便仇父。

男孩对母亲的性爱称为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的爱情对象是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于一边,称为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儿童希望自己取代同性父母一方。

由于儿童惧怕自己的同性父母一方的惩罚,便必须压抑这种情结,而被迫与他们认同。

此时,超我便产生了。

继而在认同同性父母一方的过程中,形成与各自性别相符的价值观和性格。

4.潜伏期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超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例如学习和体育等。

其性欲对象为年龄相仿的同性别者,并有排斥异性的倾向。

总之,6岁以后,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现象。

5.生殖期这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

个体在经历短暂且风平浪静的潜伏期后,青春期的惊涛骇浪就来临了。

女孩约11岁,男孩约13岁开始,随着性的成熟,性的能量像成人一样涌动出来,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

此时性欲对象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同性朋友,而是异性,而且希望与之建立两性关系。

在本阶段,青少年努力摆脱成人的束缚,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就不免与成人产生摩擦。

生殖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

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多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

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三)评价波林(E.G.Boring)曾对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从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索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为一部心理学通史。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的研究从未涉及潜意识领域。

虽然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但是他大胆地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激发和推动了对动机、儿童性欲、梦的一系列研究。

其次,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现。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常态行为和变态行为都可以从其早期经验中找到依据。

“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人们首次开始认真地改变儿童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精神分析,今天儿童哺育方法就会截然不同。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遭到批评。

第一,他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意识、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影响。

第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因此,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二、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同时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埃里克森祖籍丹麦,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埃里克森在精神分析中的主要贡献是他的自我发展理论(theory of ego development)或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identity)。

他念完高中后在欧洲漫游一年,后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

1933年,他移居美国,在波士顿开设儿童精神分析诊所,成为当地第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家。

1939~1944年,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著名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他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一)人格发展渐成说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