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现代文 (1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4. 张承志及其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广袤的边疆:雄浑荒凉或风景如画; 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民族英雄; 历史遗迹以及作者以历史学、民族
学专家身份所作的直觉判断; 边疆普通民众身上潜藏的独特文化
传统和反抗精神;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4.张承志及其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对上述一切深深地热爱,对与此 形成对比的发达都市、资本主义 世界的极端蔑视和厌恶。思想的 力度和文字的优美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1)偏激,源于对于信念执着。 (2)偏激的执着反思,正是张承
志文字力量的源泉,也正是张承 志最有价值的所在。 (3)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应当容 得下一点偏激的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对张承志英雄情结的评价:学界众 说纷纭,正面的和负面的都有。将这些 作了介绍后,给出自己的意见:张承志 的思想取向是二元对立之下的绝对一元 化。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或文化上的 专制主义。如仅限于个体的宗教信仰尚 可,如用于现实的社会,必然为害无穷。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的多重身份无论是否有内在矛 盾; 他对整个世界消费主义文化的厌 恶抵制——无论有无矫情;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对信仰失落的焦虑愤怒和重建 信仰的坚韧努力——无论是否狂 热……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张承志的创作意向涉及以下方面:
对西方“列强”肢解中国阴谋的强 烈危机感;以《无援的思想》、 《清洁的精神》两本散文为主。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自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民族和文化 危机以来,先辈或者从西方引进救 国强民之道,或者试图通过改造传 统儒家文化使之“古为今用”,他 们都基本忽视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异 质性文化资源,而张承志的着力点 正在此方面。
三、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1948—) 回族,原籍山东济南, 生于北京。
著名作家 民族史研究者 油画家
三、关于张承志
1.张承志的英雄情结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蒙古历 史文化学者。 80年代初期,文学“英雄”——一个 在边疆戈壁荒漠和大河大山间寻找灵 感的强悍的雄性作家,他在《北方的 河》和《大坂》等小说里实现了这个 目标。
荒芜英雄路
张承志
王蒙:痛苦的张承志(节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着的精神追求者、 一个精神领域的苦行僧、跋涉者,一个由 于渴望得太多而痛感着精神匮乏的严肃到 了特立独行,与俗鲜谐地步的作家的机关 凝神内精神矛盾激化的历程。他的读者越 来越不那么多,但影响却不可低估。
——《读书》1992年第7期
一、焦点问题
三、关于张承志
1.张承志的英雄情结
20世纪90年代,张承志的散文语言, 在保持以往的强悍、简洁、优美风 格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些来自宗教 著作的语言表述方式。这种语言品 格,是其他当代中国作家所没有的。
三、关于张承志
2.张承志的痛苦
痛苦根源于思想的内在紧张:
• 源于宗教信仰、民族立场和文化 背景的紧张
(3)自然生态与人化环境之间,即保持着 原生态的自然以及融入其中的牧民们与鄙 俗的社会生态之间的无形冲突。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在这种种矛盾冲突中,作者以 对比强烈的笔墨表达了他精神 上的选择,但同时也传达出深 深的无奈。
这是本文与同样写访古探幽的 游记散文最大的不同。
• 源于对中国的现实与文化的批判 和捍卫之间的紧张
三、关于张承志
2.张承志的痛苦
这双重的痛苦也许正是 他走向宗教和边疆的根本 原因。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对普通民众的感情和身份认 同——无论是否有虚伪的成分; 他对发达帝国主义文明的厌恶乃 至仇恨——无论多么偏激;
五、同行的评价
他所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从心灵里 来,因此他是最不堪忍受文字最终社会 化而被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费的命运,他觉得他最宝 贵的东西受到了践踏。可是要求表达心 灵的渴望又是那样强烈,使他不得不忍 受遭遇谬误的痛苦。
五、同行的评价
这一类作家总是极其认真,严肃,因而 也便极其痛苦。他们对文学还抱有宗教般的 神圣情感,他们无法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他 们也无法以实验的态度对待。他们将心灵凌 驾于一切之上,痛恨形式主义。张承志又是 其中尤为激烈的一个。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荒芜英雄路》对读者心灵 的强烈冲击,来自于作者 刻意营造的多个维度的劲 悍的张力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1)历史与现实之间,即往古英雄们的消 逝与现实的世俗存活的无形冲突;
(2)英雄精神与教条书写之间,即创造历 史的活生生英雄精神与拘束于各种条规之 中的“蛀书”式研究的无形冲突;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这一切,都给全社会树立了一 个标杆,一个文化、宗教、精 神、人性的标杆。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2.张承志的系列文章
《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无援的思想》,《以笔为旗》,《热 什哈尔:拒绝现世的学术和艺术》
从其题目和其中的关键词,即可了 解张承志的思想和态度了。
选自王安忆《孤旅的形式》, 《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
六、思考与讨论
1.本文与一般访古凭吊的游记有何不同? 2.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与心态?他为什么
如此执著地探寻却又不屑于“研究”? 3.找出作者对“英雄路”、“黑泥巴”的
描写及对二者感受的刻画,分析其语言 特色与效果。 4.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时代,人是否还需 要超越自身利益的宏大理想?为什么?
我突然看见了一条痕迹,有一个形状突然出现 了:峥嵘的怪石整齐地排成十米宽的一条宽带, 朝着哈尔嘎特左手的山顶伸去。青草枯干地刺 出石缝,荆棘刺网般缠绕着这条尖石带。路, 清清楚楚地静悄悄停在山坡上。我不能理解。 我惊慌地环顾四野,天地之间一片死寂。静得 像是一切都被抽空了。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1.文字的力量还是思想的力量? 2.需要执着,偏激?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1.两条线索
显在的叙事线索: 抵达——等待——出发——发现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1.两条线索
隐藏的情感历程: 空虚的精神——被血性蒙古人感动——获 得傲视世俗的精神净化与力量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朝圣心态:
对英雄——一种民族血性的崇拜:
英雄的时代结束了。 我只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英雄。我不干 那种事情——当年英雄帐下几十万战 士没有一个人屑于干那种事情,英雄 的道路如今荒芜了。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精神上获得的充实:
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重访阿勒泰。 我也没有搞那个“科学研究”;因为我一 翻开资料就觉得有一种嚼英雄粪便的感觉。 我只是永远地怀念着阿勒泰大山,我清晰 地看见有一条雄壮的大河般的道路,山间 谷底奔腾蜿蜒。没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 那些牧人想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