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之我见
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关键词 : 精英教 育 实验班 拔 尖人 才 中 图分类号 : 49 G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o l () 0 —0 1 7 - 7 5 2 1 ) 1a一0 01 1
使 方法 , 是在入学时公开招收( 一 招生 简章 明 角 和 社 会 实践 以 及 对 外 交 流 , 学 生 多 接 多接 触 社 会 , 发 学 生 的 潜 质 , 开 培 确 招 收 实 验 班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高 考 成 触 实 际 , , 绩 择 优 录 取 。 类 实 验 班 一 般 有 明 确 的 学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这 在考试和作业 方面 , 取多样化形式 。 采 科 或 专 业 方 向 , 在 培 养 该 学 科 或 专 业 方 旨 二是 实施 大 类招 生 , 生 入 考试 依 不 同课 程 可 采取 闭 卷 考 试 , 立 完 学 独 高 全 民 素 质 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 而 高 等 教 向 的拔 尖 人 才 。 然 经 口试 、 验 及 小 论 文 等 ; 程 作 实 课 育 的 作 用不 仅 于 此 , 担 负 着 培养 人 才 , 它 特 学 时不 分 专 业 , 一 年 或 两 年 的 基 础 教 育 成 的 项 目 、 再 一 别 是 高 精尖 人 才 的使 命 。 家 的振 兴 、 技 后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学 习 能 力 以 及 学 业 要 给 学 生 充 分 的 思 考 空 间 , 方 面 使 所 国 科 另一 方 面 使 学 生 从 实 的 进 步 需 要 高 精 尖 人 才 , 人 才 的 培 养 就 习成 绩 选拔 实验 班 学 员 , 认 主 修 专 业 。 而 确 这 学 知 识 的 融 会 贯 通 ; l ” 2 2模 目前 多 数 例 中 发 现 问题 , 过 对 问题 的 分 析 研 究 提 通 是 靠 高 水 平 的 高 等 教 育来 完 成 。 此 , 精 就 是 所 谓 的 “ +3 或 “ + ” 式 ( 因 “ +2 。 利 英 教 育 能 由“ 众教 育 ” 代 , 国 的精 高 校 采 取 2 ) 这 类 实 验 班 使 学 生 经 过 一 出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案 , 用 试 验 或 实 践 加 以 不 大 取 中 验 证 。 强 学 生 动 脑 动 手 能 力 和 解 决 实 际 增 英 要 靠 中 国 自己造 就 , 能 完 全 依 赖于 “ 不 海 两 年 的 学 习 对 自己 以 及 学 科 专 业 更 加 了 归 人 才 。 学 森 大 师 生 前 曾提 出 质 疑 “ 钱 为 解 , 避免 了选 择 专 业 的 盲 目性 , 习 目的 更 问 题 的 能 力 。 学 学 什 么 中 国高 校 培 养 不 出 顶 尖 人 才 ? 这 个 问 加 明确 , 习 质 量 会 相 应 提 高 。 ” 自t 9 年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由 “ 英 教 育 ” 99 精 转 向“ 众 教 育 ” 各 高等 院校 连 年 扩 招 , 大 , 到 2 l 年 我 国 高等 教 育毛 入 学 率达 到 2 %。 O0 5 扩 大 高 等 教 育 受 益 面 对 普 及 大 众化 教 育 , 提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粗浅地以95年为界限(扩招),之前的大学走的是精英道路(百度词条: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之后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与所有问题几乎相同的是,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都有利弊。
前者所培养的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然后才是个性和气质休养。
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当然,在95之前的时代,因为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通过高考而鲤鱼跳龙门离开落后的乡村确实是农村孩子重要的选择,体现一种无奈的功利)。
精英教育不利的地方是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大量需要的普通应用型人才。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方面,出于个人发展的选择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认定基础为大学学历的现实,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由于人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的潜力发力点略微滞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之后,大大降低了错失人才的机率,家庭、社会在人才方面可以幸运地“捡漏”!正如上面所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
不利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平均质量要低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不尽理想;师资配套压力也带来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显著。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竞争在经济,经济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重点在英才。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人才来自教育,关注中国的英才教育,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英才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合适的环境与教育使具有天赋的儿童成为英才成为可能。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的中学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大众教育,但仅有大众教育是不够的。
大众教育必须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英才教育正是属于特殊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差异。
在提倡教育公平的大环境下,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民主。
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不利于英才学生的发展,抑制了英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际上这种教育是对英才学生的不民主,他们没有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是对人才的浪费,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
竞争在教育领域客观存在,提倡正当的教育竞争,崇拜优异,才能促进人才的不断涌现。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三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调查,发现英才学生在学习特点、成就动机、创造力特点和领导力特点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学生。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英才学生来说,就应当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获得最大发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从课程设置、教育模式、教师素养、家庭教育等几方面分别阐述对英才学生发展的作用。
对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

对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作者:石世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9期石世美(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在这个信息化兼竞争性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高,大众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从而不能正确对待英才教育,甚至两者还存在着不兼容的现象。
但是,英才教育的存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有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才教育;大众教育;必要性;意义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7-02作者简介:石世美(1990-),女,河北邢台人,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和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也达到了大众化水平,现在高等教育也基本实现大众化。
这些都因为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理念,为全国各地人民实施大众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我国普通大众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认知度。
但是,这种公平教育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目前我国存在着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不能兼容的现象,人人都在普及大众教育,不能正确对待英才教育,从而不能挖掘英才教育的优势,以至于我国很难培养出在国际上有卓越成就的人才。
这点,笔者认为,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概念解析英才教育(E1itistEducation)就是针对资质比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优秀儿童采取的一种特殊教育,让他们接受拥有更多更优秀的教育资源的高质量的教育。
笔者认为,英才教育追求的是创新型人才,拿现在来说,就是21世纪的信息时代的社会人才,具有高度自信心、坚强的毅力、强烈的好奇心,还要有自制和奉献精神,能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甚至是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英才教育是和大众教育相对的,所以,我们当然也应该了解大众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主观题

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计16分)1.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1分),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2分),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1分)2.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分)。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1.5分)。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指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1.5分)。
3.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1分),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1分),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1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分)。
4.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已经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2分)。
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促进教学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分)简答题(每小题8分,计32分)1.简述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
培养高级部门人才(3分)开展科学研究(3分)服务社会(分)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高高等教育接受者的经济收入(23.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简述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分)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是指,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概念。
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人,注重选拔和培养能够胜任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精英的目的。
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教育普及化,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教育的熏陶,促进社会平等。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其矛盾关系也随之产生。
教育的精英化容易滋生“优胜劣汰”思想,使得教育资源向少数精英倾斜。
大量的精英人才会聚集在几所名校中,削弱其他学校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而教育的大众化则很难保证同等的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相比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也面临经费、师资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方法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以下是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方法:1.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在财政经济能力范围内,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强化教育公平,使更多人享受到教育的红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加强衔接,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提升,推动全民就业。
3.坚持质量导向。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为教育珍贵的资源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规范和监管,建立更为实用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夏 风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中国教育新的一页被打开了。
一封改变学子命运的信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大学生,不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家庭是否生活困难,每个人从学费、生活费到杂费全额免费。
但直到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这种规模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适应的。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扩招前中国18-22岁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4%,而当时人均GDP 不到中国一半的印度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8%。
当时人均GDP 和中国不相上下的菲律宾,这个数字是20%,人均GDP 略高于中国的泰国,这个数字是31%—37%左右。
中国5%左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汤敏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猛挤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
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8年11月,身为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陈述了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关系之我见

观判断 , 用来解释教育资源分配的科学性;教育效率除
了经济效率外 , 还有精神 效 率 。教育 的精神效 率来 自于 教 育 自身 的特性 , 对 于 物质 产 品来说 , 育是 一 种 精 相 教
神产品。 教育 的精神效率是潜在的 , 不能准确衡量 的 , 表 现为社会 风貌 、 伦理 价值 和精神 文 明的进 步 。 二、 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 系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一定范 围内是矛盾的 。由于教 育资源的稀缺性 , 国家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 往往照顾 到平等 , 就会牺牲一定的效率 , 反之亦然。教育发展在数 量和质量上的两难 ,或者说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 的两难 是典型的平等与效率 的抉择 困境 。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 总是难 以同时兼得 的:追求教育 的大众化 , 谋求数量上的 发展 ,往往不得不部分牺牲教育质量; 追求教育 的英才 化, 谋求质量 的发展 , 往往又不得不 以牺牲教育平等为代 价。 这只是教育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一个方面 , 教育平等与 效率关系也比较复杂 , 它们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立关系 , 它 们可能此消彼涨 , 也可能都得到提高或者两败俱伤 。 ( 一 ) 两者相 互 包含 、 互促进 相 总体来看 , 教育公平与效率二者不但没有互斥性 , 而且还有相互包含 的一 面 ,二者都是对方衡量 自身高 低 的一个 基 本标 准 ( 但 不 是所 有 或者惟 一 的标 准 ) 。一 方面 , 没有毫无公平的效率 , 也没有毫无效率的公平 , 效率不能脱离公平来衡量 , 公平不是效率 , 有公平不意 味着 效率 ,但公平本身就应该是效率 的一个重要 内涵 和构成 , 是判断效率 的价值纬度之一 。有公平不意味着 高效率 ,但完全无公平绝不是有效率 。在衡量教育制 度、 政策有无效率 时 , 必须考虑 到教育对社会公平状态 的影响 ,必须 考察教育公平 的兼顾程度如何 。另一方 面 ,公平也不能脱 离效率来衡量 ,在衡 量某种教 育政 策、 制度 究 竟 是 否公 平 时 , 必 须考 虑 到 教 育政 策对 教 也 育 的社会 效率状 况 的影 响 。 教育公平本身就 隐含有教育效率 的意义 ,教育效 率也体现着教育公平 的价值 ,二者互为 因果 ,互相促 进, 相辅 相 成 。一 方 面 , 育 公 平有 利 于促 进 教 育效率 教 的增 长 , 育公 平 是 教 育制 度 合 法性 的依 据 , 教 是教 育效 率增 长 的源泉 。 国家 和社 会 对 教育 资 源 的公平 配置不 仅 能够减少 浪费 ,而且能够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工 作 与学 习的动力与热情 , 而有利 于提高效率 , 大教 从 增 育的收效 。效率 的取得 , 中最重要 、 其 最根本 的是人 的 要 素 。人 的行 为 的积极 性 以及 由这 种 积极 性 引发 的人 的创造性 , 是一切效率 的源泉 , 而人 的积极性 就其合法 J 性和持久 性 而 言 , 只能来 自公平 的社 会 环境 和机 制 。 它 因此 ,公 平 在其适 用 范 围之 内有 利 于 促进 教 育效 率 的 提高。另一方面,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物质保证 的,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的建设与完善 。教育效率 的提 高不仅有助于扩大教育资源 ,从而为追求进 一步 的教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讲解学习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沧50%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在2004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
另外网上流传着一条中国教育部网站在2007年10月15日前后发布的消息一―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该消息也间接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逐步增强。
我国进入大众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大,是现代社会必然发展的结果。
由于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勺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 A接踵面市。
当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局限于我国。
在2004年世界的大学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
国家的发展,势必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反,高等教育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其必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众化是历史所趋。
但是,我国如今的大众教育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对于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已经达到在校生规模2500万,适龄入学率22%,显然更加“大众化”。
对于短短数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这种对数据化成绩、跃进式发展的追求只完成了大众教育的数量指标,却没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过程和方式并不合理,反而没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遗留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其次,扩招导致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英才班感受分享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英才班的学习感受。
自从进入英才班以来,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些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未来的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和老师们为我们搭建了这个优秀的平台。
英才班不仅聚集了众多优秀的学生,还汇聚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
在这里,我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接受到最专业的指导。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英才班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摇篮。
在英才班的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与动力并存。
面对高难度的课程和紧张的学习节奏,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但正是这种压力,激发了我不断挑战自己的勇气。
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老师们总是耐心地指导,同学们也给予我鼓励和支持。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英才班努力学习的信念。
其次,英才班的学习氛围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们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取决于团队的力量。
此外,英才班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英才班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谊。
我们共同度过了欢笑与泪水,一起经历了成长与蜕变。
这些同学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刻。
最后,我想说,英才班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里,我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总之,在英才班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我将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有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机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要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大众教育应该注重提高人们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包括读写、计算、思维和沟通等方面。
同时应该注重人们
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继续学习和成长。
其次,要注重精英教育,发掘和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精英教
育学生应该接受高品质的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最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促进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和互补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学校和教育
机构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精英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
大 众 化 阶段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观 、质量 观的树立
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有质量的数量 、结构 和
效益 。没 有数 量 的增 长 ,就无 所谓 发展 ,缺 乏 “ 质” 的数量增长 又是无意义 的增 长 ;结构 和质
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 面,高质量 的高等教育也
一
定具备好 的结构 ,如果结构不合理 ,与经济社
会需求不匹配 ,即使增长 了数量 ,也会造成资源 浪费和人才积压 ;质量是 效益 的基石 ,低质量或 无质量 的产 出越 高,效益 越低 ,负效应 也越大 ;
入相对额逐年下降,高校基础设备设施和师资配 有结构优化而无质 量的数量增长 ,也离开 了成本 无法谈 及真正 的发展 。效益还包含规模效 置普遍不足,学生素质状况相对 降低 ,教学管理 效益 ,
维普资讯
第7 卷 第1 期 20 0 6年 3月
・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Ju a fJme iest o r l i i v ri n o Un y
V 1 7 No 1 0 . . Ma . 0 6 r2 o
大众高等教 育的发展与精英教 育 目标 的实现
优化结构与提高效益 的关系上 ,我们要树立可持 续发展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 , “ 增长与发展 ,是两个 密切联 系 的不同概念。发
展包含增长 ,但增长不等于发展 。发展的 内涵远
伸至高等教育 领域 ,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 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要求我们必
李建 辉
(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30 ) 600 [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只有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观,重新审视精英教育 理念, 在指导高校分类、创造竞争环境、提升素质基准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质量 管理, 才能促进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精英教育目 标的实现。
教师英才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秉持着教师英才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对教师英才精神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师英才精神的首要体现是热爱教育事业。
我深知,教育事业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严谨治学,追求卓越教师英才精神要求教师严谨治学,追求卓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材的钻研,努力掌握教材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同时,我关注学科前沿,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教师英才精神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因此,我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潜能。
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教师英才精神要求教师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与同事们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
我相信,团结协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合作,与同事们共同进步。
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教师英才精神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
在日常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教师英才精神是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这一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几对关系

几对关系1.关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两则关于教育改革的寓言,第一个是真实故事,同时也是一则关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寓言.说的是非洲有一个民族,一向居住在一种木屋内,晚上燃火照明.后来,“欧洲人”来了,告诉他们电灯比燃火照明要文明得多.于是,所有木屋都装上了电灯,开始大家都说好.但是一年之后,所有木屋忽然都倒塌了.原因何在?原来每天燃火时会冒烟,烟把各种昆虫赶出屋外.现在使用电灯,没有烟薰,昆虫大量繁殖,屋顶被昆虫蛀坏,木屋轰燃倒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那个非洲民族的原来生活方式,尽管原始,却是十分和谐的.电灯当然更为先进、文明.但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必须和原来的环境相适应.要用好电灯,则必须采取防虫、除虫措施.不然,好事会办成坏事.正如电灯之于木屋,西方的教育理念也许很先进,但是未必都适合现代的中国.至于西方的有些理念,本来就未必十分科学,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有所选择.目前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这样盲目引进,高速推广的理念,后果堪虑.另一则寓言是讲“老妇和茶垢”的故事.说的是老妇将一把用了多年的宜兴老茶壶拿到街上去卖,茶壶内有茶垢,能够不放茶也有茶香,开价5钱.一买主愿出3两银子买下,但身边未带钱,嘱老妇等半个时辰后取钱来买.老妇好心,觉得买主肯出大价钱,应该将茶壶用沙子把茶壶的里外都擦洗干净才好.半个时辰之后,那买主一看,茶垢已经没有了,不要说3两银子,连5钱银子也不愿买这把壶了.有的传统文化象茶垢,看上去其貌不扬,贸然改掉,损失很大.例如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有些人很看不起,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盲目引进国外教育理论,丢弃自己的优良教育传统,是很危险的.传统的、国内的未必就不先进,现代的、国外的未必就是正确的,例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还向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习.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信我国几十年数学教育中有许多好的传统,并应加以保留和继承.相信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基本素质是好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对教学理念只要进行恰当的更新,而不是对原有的理念全盘否定,把国外的东西用“注入式”灌给教师.相信我们的学生智力水平总体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能够学会有一定难度的数学内容,不需要也不应该迁就学习差的学生而全面降低水准,应该因材施教.2.关于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不能用“大众教育”来否定“英才教育”,国际竞争既要靠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更要靠培育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十年动乱,造成人才缺乏.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社会需要下,曾因抓“英才教育”而忽视了多数学生,今天不能再走到另一个极端,否定“英才教育”,忽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应该兼顾,在两者中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不能给学生以过重的力所不能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应该给能学习较难数学的学生以机会、教材和指导.3.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数学教学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处于“爆炸”时期的特点出发,提出自己的任务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也就是说,现代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现代知识急剧增加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多时间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数学教学只提供现成知识,不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而,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新的旧观念必须彻底改变.目前的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单纯着眼于增长学生的书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不少人持有“知识多了能力就一定强”的片面观.事实上,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能代替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黄金”,而更应该给学生以“点金术”.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树立立足于知识教学,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新观念.在培养能力上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当在以下三方面多下功夫:(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教给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3)适当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关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笔者曾在水平相当的两个班教“同底数幂的乘法”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教法一:首先复习:1.105表示什么意义?其中底数、指数分别是什么?n a 呢?2.计算下列各题,并把结果写成方幂的形式:(1)751010⨯;(2)5422⨯;(3)n m 1010⋅;(4)nm a a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计算结果,问底数发生变化没有?指数跟原来的指数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提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叙述,指出其条件和结论,教师予以点拨.再让学生依纲自学,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疑难并出示一组质疑辨析题让学生解决,深化法则的理解与掌握.重点放在法则的产生上.教法二:直接推证法则,强调法则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利用法则的外形特征,举例运用法则,重点放在运用法则上.结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教法一优于教法二.分析:教法一把知识发生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注重激发学生心理因素,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启发态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而教法二,教师一开始就直接给学生灌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师教得非常吃力.现代数学教学思想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应着眼于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然而数学实际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不利.曾有一则小比喻,说是在国内,学生回到家中,家长问的几乎都是:“你今天得了多少分?”获高分则喜笑颜开,得低分则埋怨责备.而在国外,学生回到家,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回答出了多少问题?提了几个问题?”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哪怕是学生做错了的题或事,我们都应当认真仔细分析其过程,决不能以勾叉了事,掩盖学生思维过程的闪光点.事实上,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看,形成概念,发现定理与公式和剖析问题的生动的探索过程比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树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新观念.当前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结构的建立、拓广和发展过程;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的发现过程.在过程中不断训练学生思维并适当给予指导,其基本做法是:(1)概念教学要重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分析;(2)定理和公式教学要重视对定理和公式的产生和证明思路的探求;(3)例习题教学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研究;(4)加强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本知识内容中所蕴含的“软件”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并能逐步运用.5.关于数学化与去数学化的关系综观我国近几年发表的数学教育类的文章,数学味淡薄,“或拘泥于数学的一招一式,或置数学的特点于不顾”,从而对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我国知名数学家刘绍学教授在一次谈话中曾十分感慨地说:“发现的经历是可贵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科研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学上,即使是数学教学,也要有感情,只有被感动过的人,讲出来才会感动人.数学发现,讲自己和讲别人大不一样.提倡搞初等数学研究,这非常好.”“‘有数学就有数学教育’的说法、想法都是不对的.但在数学教育中,数学为主是正确的.‘主’到什么程度?八二开?七三开?在培养数学教师方面,要考虑.”世界上有建树的数学教育家都是数学家,如波利亚、弗赖登塔尔、傅种孙、徐利治、华罗庚、苏步青等.相反,不少数学造诣不深的“数学教育家”,则往往没有什么建树.数学研究发现经历的缺乏,将使我们的数学教育研究和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境界.当然,做数学研究,须有智慧、意志力、事业心,做出数学发现(哪怕是再发现)是不容易的.动手做,总会入门成专家里手的.许多中学教师,甚至中学生,都做到了这一点.难道我们不能吗?而从解答竞赛题、考试题入手,是条捷径.6.关于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关系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化,如形式化的表示,形式化的推理,形式化的演算,达到极点便是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自从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中国数学教育更趋向形式化,特别注重逻辑上的严密,形式上的推演,数学上“言必有据”、“论必严谨”更倾倒了无数学子.但是形式化毕竟是有限度的.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已被证明不可能,一切数学证明也不过是指指点点,不可能那么形式化.尽管数学论文发表的标准,必须是严密的逻辑证明,不可有任何疏漏.但是一切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往往是直觉的,非形式化的,非逻辑的.至于在数学教育上,非形式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问题是如何掌握以使之适当.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编制中学数学教材时曾提出“混而不错”的原理.这个“混”,便是非形式化的意思,数学教育中采用非形式化方法,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1)数学在不断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年限是有限的,一部分内容不得不用非形式化方法处理.例如中学里讲微积分,如用Nε-,εδ-的形式语言显然不行,只能借助直观的非形式化方法.(2)受中小学年龄特点的限制.坐标是重要工具,小学里就应出现,如果拘泥于形式,必须从实数,不可公度线段,数轴再到坐标系,那就太迂了.(3)概念理解的需要.例如概率是一种很平凡朴素的概念,无非是日常生活中“可能性”的量化,如果非要从事件概念,等可能事件,排列组合,一步一步讲起来,就会使生动活泼的观念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4)创造性的数学思维往往是非形式的,单靠形式演绎是走不远的.中国传统数学内容并没有严格证明,牛顿的微积分更没有形式化,但它们创造了新的数学.数学课程中的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处理,在形成数学素质上有相同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发挥我国数学教育在形式化方面的长处,并善于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形式化的数学也是数学.淡化形式是注重实质的手段,不是目的,不是不要形式.目前,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过度非形式化,应该适度形式化,教材中“定理”及“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等词汇不应出现得太迟,应让学生稍早一些接触、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知识体系应该清晰显现,不应被淹没在大量的实例中.7.关于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我国幅员广大,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需要的人才是各级各类多层次的,因此,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既应有统一的要求,以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又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利于因地制宜.从教材建设来说,已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实行多样化,提倡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教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促进教材改革深入发展,以利于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8.关于“立足国内”和“眼睛向外”的关系在数学教育界,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那就是克服了闭门造车的不良习惯,十分关注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动态,陆续把国外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进行比较研究,如近年介绍的“建构学说”,“问题解决”,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哲学,波利亚、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等.而“MM方式”的构建,也是借鉴了波利亚的.然而也有少数人,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眼睛向外,看不到我们在数学教育方面的长处.在“新课标”研制中,一味地跟着美国走,甚至提出要我们的数学教育研究要同“国际接轨”.我国数学教育家钟善基先生多次强调,数学教育并没有什么“国际之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也说:“我们现在大家讲教育问题,很自然的一个模范是美国,我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数学教育程度是很低的,中国的数学教育已经比美国强,不要听一些人到美国参观了以后说美国降低了要求,我们就要降低;不要把我们的优势丢掉.在美国我也参加过一些数学教育问题讨论,实际上就是水平越来越低.”有的人盯着外国,杂志上出一篇文章,一个什么“学说”,就大大议论一番.可是国内呢?包括“MM教育方式”,“青浦数学实验”,“GX实验”等在内的一些实验,已搞了很多年,出了很多重要成果,杂志上也有报到,书也出版了,可就是看不到,不感兴趣.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同胞的成果,中国人则相反.我们认为,在数学教育界也要振奋民族精神,立足国内,学会珍惜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陈省身先生提出:“中国数学研究要有自己的问题,不要老是跟着人家走.”实际上,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也要有自己的问题和课题,即从我们数学教学一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不要总是跟着人家跑.总之,中学数学课程只能相对稳定,只能是变革或者是改革,不能是革命,即是1950年代,我国的中学数学课程也没有采取革命行动,在不断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惟有这样,我们坚信,中学数学教育的春天是不远的.。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作者:蓝庆新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10期1992年,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那时的大学录取比例大约是5%,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真是在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
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脱胎换骨,将来会成为国家干部。
因此,社会上将考上大学的人视为精英,国家也在大学招生和教育中贯彻了精英教育的原则。
我们这些上了名牌大学的人,更把自己当做天之骄子,给父母争了光。
那时的大学还没有庞大的学院级架构,都是以系为单位,一个系两三个专业,一个专业就二十几个学生,整个大学也不过数千人。
小班上课,老师基本上能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记下来。
也不用交学费,吃的、用的很便宜,我一年的生活费才不到1000元。
老师的工资也不高,一个讲师,一个月还赚不到200元,一个副教授也就300多元。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老师生活很清贫,没有多少人愿意当老师,在岗的青年教师也流失严重。
大三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就不辞而别,去了深交所,还有一位讲课很好的青年讲师也辞职去了深圳。
结果,课没人上,只能找在读研究生帮我们代课。
不过,那时候大学生就业没问题,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
深圳的一些企业来学校招生,要求到深圳面试,还能报销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现在看来,这种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参加工作时,学校还根据工作单位的远近给学生发放派遣费。
到了单位,第一件事就是迁户口,然后填一张干部履历表,这样,我就成了国家干部。
一年后,我又读了研究生,从硕士又读到到博士,直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就业超乎寻常的顺利,这也反映了当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年扩招。
从此,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大,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天子骄子,上大学也不意味着有了吃皇粮的工作。
而且,所有的大学都开始收费,不菲的学费成为很多学生家庭的一大负担。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大众教育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彰显一个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是必然要得到重视的。
然而精英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
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认为,我们没有必然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而是应该像邓小平抓发展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一、步步稳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概念主要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对我国英才教育的若干思考

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的要求 ,到 2 0 2 0 年 人可能起到更大、更关键 的作用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升到 4 0 %。高等教育的普
及 化 和 基础 教 育 质量 的提 高 为提 升 国 民素 质 和培 养 大 批 高质 量 的社 会 经济 发 展 所需 要 的 人才 发 挥 实 力 和 民族 凝 聚力 的增 强一 方 面有 赖 于 全体 国 民
侯小华等 :对我国英才教育的若干思考
2 0 1 5 年第 1 期
为 抓手 实 施英 才 教 育 ,但 是范 围小 、参 与实 践 的 人 数 少 ,总 的来 看 ,我 国的英 才 教育 发 展非 常 缓
慢 ,规模 很 小 。
才 能 的人 同样 是 社会 需 要 的教 育应 特 别 培养 的英 才 。所 以 ,提 倡 实施 英 才教 育 有利 于 更 新人 们 的
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一个 国家经济实力 、国防 大 国都非常重视英才教育 ,他们或者直接出台相 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高层次杰出人物 教 育 的质量 ,或者 采取 具 体行 动 ,以有 实无 名 的 ( 我们 称 之 为英 才 )的智 慧 和 创造 。正 如 日本 教 方 式选 拔培 养本 国的优 秀学生 。
1 9 9 3年 的 5 % 提升 到 2 0 0 2年 的 1 5 %,从 而 完 成
会 的某 种 衰 落表 现 ”I 3 】 ( 卜 。无 论 是 回溯人 类 历 史 还 是 放 眼 当下 ,都 可 以发 现 ,优 秀 的哲 学 家 、数
了高等教育 由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 学 家 、物理 学 家 、政 治家 、化学 家 、文 学 家 、艺 育 的过度 [ 1 1 ( 1 - 6 ) o 2 0 1 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 术家等各行业领域 的英才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
“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之我见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教育中既要实施“大众教育”,也要实施“英才教育”。
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精尖的英才,更需要大量的蓝领,因此,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实施“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同等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正视每个层次的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同等对待,大力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的地方,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孩子进入社会后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社会。
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而在其它方面存在特长的孩子,应该在保证基础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大力发展他的兴趣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保证“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有一双慧眼,发掘班内的“英才”重点培养,高精尖人才在今后的竞争中不可缺少。
社会的进步少不了“英才”的创新,少不了蓝领的付出。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应并肩同行。
大众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才教育,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培养少数尖子生,而相对忽视了全体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纠结在到底是注重大众教育还是英才教育。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哪种教育,都要针对你所交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论。
在教研中,我遇到一位天津耀华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生,多数都获得过各种竞赛的名次。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发挥英才教育的特性,这种教育旨在让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而我所面对的是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成绩从十几分到满分都有。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把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当中,首先做好学情的调查,掌握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分层次教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目的练习,讲解,作业的布置,都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分工协作,共同解决不同的问题,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之我见
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教育中既要实施“大众教育”,也要实施“英才教育”。
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精尖的英才,更需要大量的蓝领,因此,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实施“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同等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正视每个层次的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同等对待,大力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的地方,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孩子进入社会后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社会。
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而在其它方面存在特长的孩子,应该在保证基础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大力发展他的兴趣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保证“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有一双慧眼,发掘班内的“英才”重点培养,高精尖人才在今后的竞争中不可缺少。
社会的进步少不了“英才”的创新,少不了蓝领的付出。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应并肩同行。
大众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才教育,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培养少数尖子生,而相对忽视了全体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纠结在到底是注重大众教育还是英才教育。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哪种教育,都要针对你所交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论。
在教研中,我遇到一位天津耀华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生,多数都获得过各种竞赛的名次。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发挥英才教育的特性,这种教育旨在让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而我所面对的是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成绩从十几分到满分都有。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把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当中,首先做好学情的调查,掌握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分层次教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目的练习,讲解,作业的布置,都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分工协作,共同解决不同的问题,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根据课堂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作业练习以及讨论交谈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设置。
设计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选择的余地。
宏观上,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微观上,我们可以区别对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出发,循序渐进, 都有一种成就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
有了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原则上要立足于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提高程度好的学生,扶持程度较差的学生。
采用“统一授课,面向全体,分组练习,个别辅导”的方法。
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
进行启发,做到点到为止,尽量让他们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要及时检查他们方法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准确,还存在哪些问题。
通过这些差异性的辅导,不仅能够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都是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采用的。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
只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真研究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