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论文--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辛弃疾“壮词”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辛弃疾“壮词”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2 3 — 0 0 1 7 - 0 1
关键词 : 辛弃疾词 ; “ 壮词” 特 色; 欣 赏与探 讨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3 . 2 3
辛弃疾 , 著名爱 国词人 , 优 秀的爱 国将领 、 民族英雄 。 二十一
2 0 1 5 — 0 8
文 艺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新 论
辛弃疾“ 壮词" 的艺术风格 与特色
闫玉 能
( 甘肃省平 凉信 息工程 学校 , 甘 肃 平凉 7 4 4 0 0 0 )
摘 要: 辛弃 疾的词 以豪放为主 , 慷慨 悲歌、 激情 飞扬 , 笔力雄厚 , 被称为“ 壮词” , 在文学 史上产生 了很 大影响。
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 历任湖北 、 江西 、 湖南 、 福建 、 浙 东
流” 。 词中叙及孙权 、 刘裕 、 刘义隆 、 拓 跋焘 、 廉颇等历史人物 的事 迹, 能够运用得恰 到好 处 , 浑成 自然 , 别有妙趣 。明代杨 慎在《 词
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 , 训练军 队, 奖励耕 战 , 打击贪污豪强 , 注 意安定 民生 。 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 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 爱 国热情 , 倾诉 壮志难酬 的悲愤 , 对 当时执政 者的屈辱求和颇多 谴责 ,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人词 , 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腻柔媚之处 。 刘 克庄 《 辛稼 轩集序》 说: “ 公所作 , 大声 鞯 , 小 声铿钧 , 横 绝六合 , 扫空万古 , 自有苍生以来所 无。 其裱纤绵密者 , 亦不在小 晏、 秦郎之下。” 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多样 , 而 以豪放 为主 , 慷慨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如下: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广。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 第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列:
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雪是“千里玉鸾飞” 剑是“倚天万里” 桥是“千丈晴虹”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菩 萨蛮 金陵赏心亭》
• 第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 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题 序和用典两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 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 词中。
“觅” “英雄”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 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
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 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心愿 :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ຫໍສະໝຸດ 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
刘义隆
• 故事简介:
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 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列: 《永遇乐》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的场景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

一.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 感叹? 二.全词描写了战争的哪些场面? 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分析
结构
1: 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 时的壮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 2 : 10句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叹
(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 辛词不受分片约束
(二)手法上,大量运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五个典故
孙权 刘裕
•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杨永锋(丰镇市电大工作站)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

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

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

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

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

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

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

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

53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

53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

同一词牌多样风格——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张炎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号:060112091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摘要:辛弃疾作为南宋一代豪放词家,其创作的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每个词调都有大胆的尝试而且使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作者创作的33首《满江红》具有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等的特点,这与辛词总体所呈现出的风格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关键词:《满江红》;辛弃疾;风格特点一、《满江红》溯源“《满江红》词调最早源于唐人小说《冥音录》,《冥音录》里载有曲名《上江虹》,即《满江红》。

”[1]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满江红》词调是由柳永创制的,其《乐章集》里现存四首《满江红》。

这四首《满江红》从题材上看,写的均是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与思念恋人之情。

从风格上来说属于婉约一派。

从表现方法上来讲是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达曲折的情思。

艺术风格显现为委婉、绮丽。

关于此调的用韵情况谢桃坊认为“词调的格律实际上只有仄韵和平韵两种,仄韵首为柳永定格,平韵为姜夔创始。

此调不仅由于词字平仄有较多游移而且句法尤富于变化,给作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因而填此调者甚多。

”[2]岳武穆的《满江红》是用仄韵的典范,作者用豪言壮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它为《满江红》词调增添了豪放的色彩。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在他现存的620余首词中,以《满江红》为调的词有33首,占他全词总数的百分之五。

那么这百分之五的《满江红》总体所呈现的风格特点也是豪放的呢?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辛弃疾这33首《满江红》有四种风格特点即: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

二、风格特点(一)潇洒散淡清新自然1.在辛弃疾的33首《满江红》中有15首呈现出潇洒散淡、清新朴实的风格特点。

如《满江红·快上西楼》用清新畅快的笔调借月写意,传递了作者对情人的怨尤之情,表意明显,风格淡雅;《满江红·落日苍茫》以潇洒淡然的语言写与朋友的别离,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满江红·照影溪梅》作者用清新俊逸之笔写出冷泉的清、雅、幽、碧等特点,别具一格;《满江红·可恨东君》以闲淡之笔写花落草长,让人伤感的暮春时节,引人入胜;《满江红·笑拍洪崖》是一首和韵词,写得仪态闲雅,具有潇洒散淡的风神,落笔不俗;《满江红·天上飞琼》使用衬托的手法来咏雪,把晴天与雪天,今昔与往昔结合起来在对比中叙事,语言清新、风格淡雅;《满江红·绝代佳人》以平实的文笔对临行的好友进行勉励,寓意高远;《满江红·和卢国华》这是一首借祝词来抒发自己倦于仕宦的词。

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

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

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那么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辛弃疾的豪放词,希望对你有帮助!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

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西江月》、《浣溪沙》等。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作者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

这首词是一首春日小唱。

词的上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清句丽,别有一番韵味。

下联是作者因景抒情。

表达作者弃政而回归大自然,玩乐与山水,但每当无奈之时,就会想到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于是逐渐的新增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流利,更是别具一番音韵之美。

《破阵子》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另一代表作。

原本人们是借酒消愁,可以一醉万事休。

可是作者喝醉了酒,忧愁也没有消失,一心只想着如何收复失地。

他点亮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用上他,发挥它的作用。

在梦中,一个军营接着一个,吹响了号角声。

八百里的军营,战士们欢乐一起。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于是点兵沙场,准备出战。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既了却了君王的天下事,同时又给自己赢得生前身后的名誉,这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壮举。

但在当时的战争和朝代中,现实的残酷是不可能会实现的。

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辛弃疾著名的词首先要提的应该是《永遇乐》,这首词豪放大气、气势磅礴、悲壮深情,饱含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这首词中用了很多的典故,但没有喧宾夺主,反倒是紧扣着主旨,增强了全词的内涵深度。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中的最高杰作。

《破阵子》也是典型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回归战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又体现了他壮志难酬身先老的悲凉。

《青玉案》这首词历来被无数人称颂,展现了一种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之后,终于有所成就,能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天下的境界,是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经的过程。

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

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

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倾泻胸臆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词坛豪放派代表之一。

辛弃疾深情厚意之中,流露出一种浪漫的情怀,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词集中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

一、渴望爱情的热烈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强调情感的真实和热烈,他渴望真挚的爱情,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情怀。

他在《鹿柴》这首词中写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艳阳天暖春日好,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美好的春天,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在辛弃疾的词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其中“人比黄花瘦”一句,道出了岁月流转之中人的衰老和对青春的怀恋。

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人生苦难和沉痛经历的感慨。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他抒发了内心深处的伤痛:“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命运起伏和人生坎坷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四、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辛弃疾的词作中也融入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他的一些词作以抒发对国家动荡和民生困苦之感,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表达了对政治失意和国家困境的忧虑:“自惭形秽惊闻达,怕人闻见,犹喜儿童事,佳处琼枝下。

未作文章先厌白,夜厌文章,昼喜厌文章。

”这样的词句中流露出了辛弃疾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忧虑和无奈。

五、豪放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辛弃疾作为词坛豪放派代表之一,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常常以倾泻胸臆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

他的词和人生道路紧密相连。

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山的愿望;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主战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启用,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大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的词大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豪迈奔放自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

至南宋辛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高潮。

在政治上,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

特别是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

他不认同文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儿女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他重情感,讲气势,推崇铿锵有力、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一生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在这里泛指江南的天空。

作者极目所见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楚天千里,秋色无际,长江之水浩荡无涯,一直流到天的尽头。

阔大的景象表现出词人心怀祖国的博大胸襟。

(二)沉郁悲壮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用他,这是辛弃疾精神上最大的苦闷,因而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辛词爱国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豪放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常常展现出豪放、豪迈的气势,以恢弘的场
景、激昂的词语和浓烈的情感表达出壮志豪情。

他的词中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情感丰富: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饱满,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家
国情怀等种种情感的体验和感受。

他的词作中既有深沉的情感抒发,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又有热烈的情感表达,如《鹧鸪天·送人》中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3.用典丰富: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使用典故,这些典故涉及到历史事件、
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用典数量之多、用典手法之妙,在南宋词人中独具一格。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等句,都是用典的典型例子。

4.语言质朴自然:尽管辛弃疾的词作语言华美、用典丰富,但他的词作
同时也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明快,不事雕琢,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句,都体现了其质朴自然的风格。

总之,辛弃疾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其豪放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用典手法以及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都成为其代表性的特点。

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的稼轩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风沉雄:辛弃疾的词以雄放、豪迈、沉雄见称,他通过抒写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度和深邃的思想。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精练:辛弃疾的词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他的作品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沉的情感。

他的词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深远的思想意义。

题材广泛: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人生、爱情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利益。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意象生动:辛弃疾的词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比喻,通过形象的语言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中的意象常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风格多样: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粗犷奔放,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柔情。

他的作品既有深沉的人生哲理,又有轻松幽默的调侃,他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辛弃疾的稼轩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四、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
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力。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一、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的。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摘要】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

他借中秋之夜的静谧无月,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辛弃疾运用了独特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他雄辩而细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

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巧妙地运用写景技巧,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而使作品更具代表性和生动感。

这首词作凝聚了辛弃疾作为文学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他深沉的人生体验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通过深入解读,不难发现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一剪梅中秋无月》的价值意义,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词作中的珍贵之作。

【关键词】辛弃疾, 一剪梅中秋无月, 写作艺术, 情感真挚, 借景抒怀, 用意独到, 修辞手法, 写景技巧, 艺术魅力, 价值意义1. 引言1.1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写作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表达情感、运用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辛弃疾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他借助婉约的笔调,将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奈、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掺杂着对逝去爱情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虑,这些情感直击人心,打动读者。

辛弃疾善于借景抒怀,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

在词中,月亮、花草、寒风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情感的表达中,增强了诗词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辛弃疾运用修辞手法独具匠心,如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自如。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读者对词中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展现了其高超的写作艺术,在情感表达、写景抒怀、修辞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一。

2. 正文2.1 辛弃疾情感真挚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中所展现的情感真挚,是他作品中的一大特点。

辛弃疾亦庄亦谐的词 -回复

辛弃疾亦庄亦谐的词 -回复

辛弃疾亦庄亦谐的词-回复辛弃疾被誉为宋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非常出色。

其中一些词作以幽默风趣的描写、调侃等手法,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文采风华。

本文将以辛弃疾亦庄亦谐的词作为主题,对他的艺术风格进行详细解读。

辛弃疾的词作中,亦庄亦谐的描写是他的一大特色。

这种描写方式往往巧妙地融入了对现实生活中的讽刺和调侃,让读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了一种悦耳动人的幽默感。

以《鹧鸪天·长也斜飞雁,遥望故人眸暗销》为例,辛弃疾以鹧鸪的形象来描绘思念远方故人的情感,充满了调侃自嘲的意味。

他以长途飞行的雁为隐喻,表达了他思念故人的之情深意切。

辛弃疾的亦庄亦谐之作中,他常常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身世之感慨。

例如《青玉案·别时容易见时难,九月西风白露寒》一词,他借用了容易见到的随时盛开的梅花来比喻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辛弃疾用梅花蕊同难舍之情来亦庄亦谐地表达了自己对聚散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视。

此外,辛弃疾在亦庄亦谐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巧妙的比喻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相融合。

例如《菩萨蛮·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词,辛弃疾以大自然的景物来表达他对背井离乡的思念之情。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暗示着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江河的流水般长久而不变。

辛弃疾的亦庄亦谐的词作也常常以自嘲的方式揭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思考。

在《木兰花慢·妆罢低声问夫婿》一词中,辛弃疾以妇人问夫婿的口吻来嘲讽自己的离愁别绪。

他用低声问夫婿的方式,揭示了他在远离故土之时内心的不安和思乡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以亦庄亦谐的风格,不仅表达出了他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彰显了他深厚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巧妙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辛弃疾以杂糅了戏谑、调侃、自嘲和思乡失意的元素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亦庄亦谐的词作,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