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了数学教学如何形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教学精神,建立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能游刃有余的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在“合作”、“自主”中学习,使教学方式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生活实际

数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所在。教师在对学生平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作为数学教师,应把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教学方法渗透在数育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渗透“方法”来了解“思想”,通过训练“方法”来理解“思想”,并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得心应手的运用“思想”,从思想精髓中提炼“方法”来完善“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观念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摆脱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爱数学、不断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理解、去钻研、去合理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的数学知识,掌握新的数学技能。现在新课程改革针对教学方式中的弊端,跳出了“课程即教材”的框架。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根本性的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概括和总结。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和反映。数学思想可以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则是数学的行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创新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必须紧紧抓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这一关键环节。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感性的积累上升到理性的飞跃,才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始又一轮的更高程度的认知、探索。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感性认识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理性认识质的飞跃,从而使学生的简单思想认识上升为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守这样的认知规律,由方法的积累不断上升到思想的飞跃,而不能违背科学的认知规律。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有更好的突

破。

1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特点逐渐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相关问题的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学习积极动脑。使其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总结、推理、比较、分析并加以综合和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例题正是如此设计的,例如:在学习圆周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非常熟悉的例子。把它与圆相联系,所得到的一些有关圆的知识,再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还有: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实际问题中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现代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主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学习来寻找、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对提出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养成。在不断探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探究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运用客观性、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问,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可以、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要督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自主探究、交流中寻找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在合作中学习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切记,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相应结论,否则将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环境场合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大,讨论要花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一个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

3 注重数学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解决办法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联系实际的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起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方面,不要一味的只追求答案,走不出传统模式的框架,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联合实际生活和培养学生创新、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着眼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