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高文杰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良性循环;适度规模化

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

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1 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1.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1.2.5目标的多元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2 河北省村庄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庄布局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乡村生产力布局

化、专业化生产的需

要,主要表现在:乡村

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

面积不断增加,由

1990年的5.5亩增加

到2004年的6.8亩,增加了1.3亩。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结果。农业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也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从1950年代的97公顷发展到1970年代的150公顷左右,现在农场平均规模已超过190公顷。

农业耕作集约化是现代生产的需要,只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城市化问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小村庄、小地块经营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优化布局。

2.2 自然灾害影响村民生存安全

河北省一些村庄至今仍未解决生存安全问题,有的村庄存在滑坡、泥石流的潜在危险,

有的村庄建设在1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或蓄滞洪区内,有的村庄饮水困难或水质不合格,有的村庄经常发生地方病,有的村庄压占矿产资源甚至在采空区。

2.3 富余劳动力较多,影响脱贫致富

200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2982万人,富余劳动力700万人。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所需劳动力逐年减少,1990年到2004年,共减少368万人。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达到3171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与2000年相比,差距又增大2.2个百分点。有些村庄则在贫困线以下且致富无望。

2.4 规模小的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完善

河北省现在约有18000多个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庄,这些村庄除道路、饮水等问题外,教育、就医等也是突出的问题。由于村庄规模小,难以在村庄内设置小学和卫生院,儿童入学难、村民看病难,已成为普遍问题。受规模效益影响,大部分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严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2.5 传统观念制约村庄布局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民面临着两难的抉择。长期的劳作习惯,使农户习惯于单门独户。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农经济意识较深。虽然今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比例并不大,把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传统思想基础,导致农民恋土意识仍十分强烈。加上农村承包经营制度、土地的升值和种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土地调整的难度,给村庄布局调整带来一定困难。

土地制度的约束,致使村庄难以集中,村庄人口逐渐减少,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2.6 山坝村民生活方式影响生态环境改善

一些山坝地区(山区和坝上地区)的村庄,因基本生活条件差,有的村庄仍以砍树打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