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修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是他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例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首先,数学课例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在设计数学课例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取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游戏活动等方式来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数学课例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可以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实际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以购物、游戏等实际场景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另外,数学课例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可以通过讨论几何图形的性质、实验测量几何图形的面积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数学课例的评价要全面客观,注重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例的研究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样化教学方法,全面客观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小学数学课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有所启发,为小学数学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研课例记录(3篇)

小学数学教研课例记录(3篇)

第1篇一、课例背景本次教研课例的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旨在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教研课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和研讨。

二、课例内容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概念,能识别和描述角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角的概念,能识别和描述角的特征。

(2)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角叫什么名字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新授①认识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提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②认识角的分类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提问:“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

③角的度量教师出示量角器,引导学生观察并学习量角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用量角器可以量出角的大小。

(3)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量一量课桌的角,描述一下钟表的角,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提高了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问题解决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本次教研课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活动(3篇)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深化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为主题的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 通过教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4.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研组内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确定主题:本次活动以“深化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为主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

(2)分组讨论:教研组将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

(3)交流分享:各小组完成备课任务后,进行组内交流分享,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 教学观摩(1)观摩对象:本次活动邀请了我校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观摩内容:观摩教师围绕“深化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

(3)观摩评价:观摩结束后,教研组对观摩课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指出不足,为教师提供改进方向。

3. 经验分享(1)分享主题:本次经验分享围绕“深化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展开。

(2)分享形式: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经验。

(3)交流互动:分享结束后,教研组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优化了教学设计,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111月9日,我参加了xx小学的磨课活动,对王涛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课。

通过课前观课会议的分工,我承担的观课维度是有关“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中的第一个问题——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持续的关注。

本节课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一个环节:在复习引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阶段,教师设计了猜测认识三角形,全班学生反应迅速、整齐,大多数同学积极举手主动参与猜测认识三角形的活动。

说明在这个情境中,为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唤起旧知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个环节:在观察情境图,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一般步骤的阶段,教师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创设了形象情境。

从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和回答情况看,这些形象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并能使学生保持关注。

教学第三个环节:在基本练习的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习题进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

学生虽然能认真完成练习,但因为此时教师对交流的要求欠具体明确,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被动,是在教师不断巡视提醒中完成的。

教学第四个环节:猜测,验证三角形的面积的是推倒,教师精心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观。

学生们兴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中呈现的所有信息编出了不同的四个故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第五个环节:在结构训练阶段,为学生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了思维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进而引导学生逐渐达成了学习目标。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2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xx、王xx、王xx和姜xx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

数学课例研讨教研活动(3篇)

数学课例研讨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9月30日组织开展了数学课例研讨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观摩课例:由我校优秀教师展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研讨交流:观摩课后,全体教师针对课例进行研讨,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3. 反思总结: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过程1. 观摩课例本次观摩课例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分数的加减法》。

张老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研讨交流观摩课后,全体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讨:(1)教学设计: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3)课堂组织:张老师如何组织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4)学生互动:张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

有的教师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的教师认为张老师注重课堂组织,使学生积极参与。

3. 反思总结在研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四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四年级《合理安排时间》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主题主题定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修背景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

当前的“参与式”课堂上,任然存有学生有厌学情绪,绝大部分还停留在“要我学”的层面上,缺乏求知欲,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课堂效率难以提升的问题。

如要改变这个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可行的途径。

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的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活动目标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4、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活动步骤活动一:情景展示问题:小明应该做什么? 再做什么?流程:自行思考后回答。

(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沏茶-找茶叶-接水)活动二问题: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茶?流程:1、独立思考,哪几种能够同时做?2 、小组合作,设计合理并省时的方案,并标出方案时间。

(答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活动三:巩固练习问题: 1、小红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答案:找杯子倒开水、等开水变温、找感冒药、量体温问题: 2、兰兰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尽快去上学?起床(4分钟)-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煮鸡蛋(10分钟)-泡牛奶(1分钟)-吃早点(8分钟)答案:起床—煮鸡蛋—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泡牛奶—吃早点教师小结:做事情要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更好的节省时间方便我们的生活。

珍惜时间名言:1、一日无二晨,时还不再临。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典型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评价反思能力。

2. 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观摩(1)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包括课例展示、说课、评课等环节。

(2)教师分组讨论,针对课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学研讨(1)围绕“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2)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教学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们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案例等。

四、活动过程1. 教学观摩(1)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观摩。

(2)课后,教师们分组进行讨论,针对课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学研讨(1)围绕“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2)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教学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们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案例等。

小学数学教研组课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研组课例研究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们可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2. 促进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深入解读,提高教材使用效率。

3.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内容1. 选取课例:教研组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研究。

2. 观摩学习:教师们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研讨:针对观摩到的课例,教师们进行讨论,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4. 教学设计:结合研讨结果,教师们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

5. 课堂实践: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反思。

6. 成果分享: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享给全体教师,促进共同成长。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访谈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需求。

3. 案例分析法:对课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4. 行动研究法: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案例1. 课例背景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图形表示分数,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特定课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课例主题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乘法运算的应用”,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乘法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1、乘法的概念引入通过展示多个相同数量的物体组合,如每行有 5 个苹果,共 3 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总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2、乘法算式的书写和读法教授学生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格式,如 5×3=15,并正确读出“5 乘 3 等于15”。

3、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如三五十五,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乘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物品的价格计算、排队人数的计算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练习巩固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果园的图片,其中每行有 5 棵苹果树,共 3 行,问学生:“如果要知道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新授(1)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5 + 5 + 5 = 15(棵),然后指出当相同的加数较多时,用加法计算比较麻烦,从而引出乘法。

(2)讲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用乘法算式 5×3=15 来表示,读作“5 乘 3 等于15”。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不同课例的教学效果,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案例进行观察,收集教学情景、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表现等数据。

同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课例的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研究结果: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关键发现:1. 案例一: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练习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练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持积极评价,认为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案例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该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课例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实际应用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的重要性。

3. 案例三:合作学习促进数学思维能力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内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互助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开发出更多的解题思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较高,认为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数学课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方法、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以及合作学习法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课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1这次的研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它让我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它像一架云梯,让我不断的向上攀登。

本次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大的不一样在于课堂中注重交流,注重互动,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营造一个简便、活泼的课堂氛围。

现我就对本次研修做一个总结。

一、本次研修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的教育理念有的来自同事的言传身教,有的来自儿时教师的影响,有的来自自我的揣摩,有的来自二十几年前的师范教育。

经过此次培训我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从课程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我的教学理念,使自我在教学中不再迷茫,明确了自我教学目标。

二、网络研修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教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仅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重视改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当代美国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数学仅有当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所以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经过本次培训,我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教学方法就是收割教学成果的“利器”。

有了这些教学方法,使我的备课不再平铺直叙;有了这些教学方法,使我的课堂变得生龙活虎;有了这些教学方法,使我在进行教研中有了更多的内涵。

三、网络研修激活了我的教学灵感。

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中人们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资料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值的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多的情境、动境,要注意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同时要事先安排好学生的合作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掌握,避免环节过于拖沓,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总之,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

解,教学内容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研究数学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关于购物折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折扣后的价格来巩固百分数的概念。

同时,我还将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我还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演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教研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教研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方式,促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研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选取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单元中的一节课——《小动物运动会》进行研讨。

三、教研过程1. 课例展示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课例展示。

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 评课评课环节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听课教师对课例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其次,由授课教师进行反思,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

(1)听课教师评价听课教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例如,在“小动物运动会”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不够精炼,有时会影响教学效果;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2)授课教师反思授课教师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注重以下几点:1. 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4. 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改进教学策略1. 教师应注重课堂语言的精炼,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一、研修背景。

咱小学数学里啊,乘法分配律可是个让不少老师头疼、学生犯迷糊的知识点。

老师们总觉得教得挺明白,可学生一做题就错。

这到底咋回事呢?咱就决定来一场校本研修,把这个“顽固堡垒”给攻克了!二、研修目标。

让老师们能有更巧妙、更有趣的方法教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对,不再对着那些算式愁眉苦脸。

三、研修过程。

# (一)初次研讨:各抒己见,发现问题。

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就像一群武林高手准备切磋武功一样。

大家开始分享自己教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有的老师说,就按照课本上的定义,反复讲、反复练。

可马上就有老师反驳:“这不行啊,学生听着就犯困,练了好多遍还是错。

”还有老师说用图形来解释,可也有老师说图形有时候不太好理解。

这一番讨论下来,大家发现问题出在教学方法太枯燥,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 (二)案例分析:看看别人怎么教。

咱不能光自己闷头琢磨啊,得看看别人有没有好招。

于是,我们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来分析。

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老师把乘法分配律比作“分糖果”。

比如说,有3个小朋友,每人要5颗糖和3颗巧克力,那一共要多少颗糖和巧克力呢?可以先算每个小朋友一共要几颗(5 + 3),再乘以小朋友的人数3 ,也就是(5 + 3)×3;也可以先算糖的总数3×5 ,再算巧克力的总数3×3 ,然后把它们加起来,3×5 + 3×3 。

这两种算法结果是一样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乘法分配律的道理。

大家看了这个案例,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妙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小事,学生肯定容易接受。

”# (三)实践探索:自己动手,创新教学。

有了灵感,老师们就开始自己动手设计教学方案。

有的老师准备在课堂上玩“购物游戏”,让学生算买不同商品的总价,用乘法分配律来算会更简便;有的老师打算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把乘法分配律融入其中;还有的老师准备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来演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案例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一次研修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研修活动,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案例目标1. 提高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3. 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研修准备(1)成立研修小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乐于奉献的教师组成研修小组。

(2)确定研修主题: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确定本次研修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案例等,为研修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2. 研修实施(1)集中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评价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教学设计:针对研修主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4)课堂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研讨交流:针对观摩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研修总结(1)反思总结:教师针对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展示:将研修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观摩视频、研讨交流记录等。

四、案例效果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得到提升。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教研氛围更加浓厚。

4.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增强。

五、案例启示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注重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研修(2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研修(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四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本案例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分数的基本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 学生能够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分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与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

-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

- 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苹果被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

3. 教师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

(二)探究新知1. 活动一:体验分数的产生-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将其平均分成4份,每份涂上不同的颜色。

- 学生观察并思考:每一份是什么颜色?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

2. 活动二:认识分数单位- 教师出示一个蛋糕,将其平均分成3份,每份切下。

- 学生观察并思考:每一份蛋糕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单位,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

3. 活动三:比较分数大小- 教师出示两个分数:$\frac{1}{4}$ 和 $\frac{2}{4}$。

- 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分数,让学生判断分数的正误。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研修记录(3篇)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研修记录(3篇)

第1篇一、研修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我校四年级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修内容1. 集体备课(1)活动目的: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活动过程:首先,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讨,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其次,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最后,各小组汇报备课成果,全体教师进行讨论、修改,形成最终教案。

(3)活动成果: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明确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1)活动目的: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活动过程:教研组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认真记录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然后,教师们针对观摩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3)活动成果:教师们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教学研讨(1)活动目的:通过教学研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活动过程: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教研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们根据建议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成果:教师们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研修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研修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丰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们根据研修成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

3.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记录(3篇)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记录(3篇)

第1篇一、研修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研修内容1. 理论学习(1)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研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点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更深刻的认识。

(2)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

2. 教学观摩(1)观摩优秀教师公开课教研组组织教师观摩了多位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观看教学视频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了一些优秀教学视频,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解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方法》等,使教师拓宽了教学视野。

3. 教学研讨(1)教学经验分享教研组组织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2)教学难题研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修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们在研修过程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3. 教研氛围浓厚本次研修活动激发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校数学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研修总结1.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教研组将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保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小学数学组教研记录课例(3篇)

小学数学组教研记录课例(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组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主题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课例研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研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分数的认识”为例,选取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教师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

(2)学生预习:学生提前预习分数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展示(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逐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3)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以下问题:(1)在导入环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探究分数性质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3)在巩固练习环节,如何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教研讨论针对以上问题,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以下建议: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分数抢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分数。

2. 探究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例如,在探究分数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应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例研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

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

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

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希望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
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
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
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创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
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
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
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

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

”“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