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验案四则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喘证

中医医案——喘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肾散寒法治愈喘证病案:罗某,男,40岁。

初诊:1948年1月2日。

主诉及病史:久咳多年。

今早因挑担过于用力遂至大喘抬肩,半卧不起,摇头嘘气,手冷汗出。

求余诊治。

诊查:面色青而喘促不止,呼多吸少,频咳涎沫,半卧而不敢动。

脉浮面紫,双尺弱,苔白质淡红。

辨证:喘无善证。

患者肢冷汗出而大喘抬肩,呼多吸少乃属寒水射肺、肾不纳气之暴喘。

水冷金寒则咳吐涎沫。

治法:温肾纳气,散寒止喘。

处方:细辛6g 熟附子24g(先煎)干姜12g 肉桂3g(焗服)白芍15g 炙甘草9g 法半夏15g 五味子15g2剂复煎。

二诊:服上方药2剂并复煎后喘定汗止,仍有咳唾涎沫。

再剂于上方加入款冬花15g、白果肉15g、柿蒂9g,嘱服3剂后咳嗽消失,诸症缓解而治愈。

按语本例属寒喘。

病者素有咳嗽病史,肺弱可知。

况每日以抬轿挑1担为生,劳则伤肾,过于用力则肺气亦伤,久则肾虚肺寒。

复因汗出当风,引动里寒而发为暴喘气逆之证,故宗仲景小青龙汤之法加减化裁以治之。

重用附子、肉桂温肾阳,取干姜、细辛、五味子暖肺散寒,配白芍、炙甘草缓急止汗,取法半夏以燥痰湿,诸药协同而取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90,吴灼燊医案。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少入塾读书,聪敏勤奋,常习岐黄古著。

16岁随父习医,自学成才。

1921年起在广州悬壶行医。

1957年应聘到市传染病院工作,1959年奉调市中医医院一直工作到逝世。

吴灼燊为民盟成员,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62年获广州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是医院及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吴氏行医50年,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悉心研究伤寒、温病的辨证施治法则,善用古典经方化裁治疗内、儿、妇科奇难杂证。

力主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对中风、臌胀、热病、痛证、血证有显著疗效。

经方治喘验案五则

经方治喘验案五则

经方治喘验案五则中医理论与实践经方治喘验案五则云南省大理州中医院周嵘所谓经方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

经方的特点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经千百万人实践验证而疗效卓著,临床应用若能紧扣病机,辨证准确,方证合拍,则疗效非凡,效如桴鼓,今选验案五则以兹说明。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患者李某,男,13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每于冬春季度或受凉感冒后发病。

一周前洗澡后哮喘发作,咳嗽,气喘,咳少量白色稀痰,夜间喘促尤甚,在某医院治疗给予“青霉素,氨茶碱,强的松”后白天已无喘息声,但夜间仍有喘鸣,气促,胸闷症状,遂到我院求中医治疗。

症见:精神差,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形体偏瘦,时感恶寒怕风,咳白色稀痰,双肺闻及散在哮鸣音,舌淡苔白,脉浮细缓。

辨证属于营卫不和,肌表不固,肺失肃降,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桂枝10g杭芍10g炙甘草5g生姜10g 大枣10g厚朴10g杏仁10g紫菀10g冬花10g三剂。

10月12日复诊,患者喘息渐平,咳嗽咳痰消失,周身温暖,已不恶寒怕风,精神食欲好转,夜间还有胸闷气急感,听诊双肺哮鸣音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患者表证已解,当以健脾补肺为治。

拟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0党参15白术10炮黑姜10炙甘草10山药20g扁豆10g 杏仁10g七剂。

嘱禁食生冷,避免感冒受凉。

一月后随访哮喘未在发作。

体会:此患者平素体弱,脾胃不健,太阳之气不充,肌表不固,寒邪外束,肺气宣肃失常而哮喘痼疾发作。

《伤寒论》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恶寒怕风,舌淡苔白,脉浮缓,桂枝证汤已具,兼有喘证故加厚朴杏仁,咳白色稀痰故加紫菀冬花。

因方证合拍,疗效显著。

继以桂枝人参汤善后,理中汤温脾阳以固本,桂枝行卫气而固表,更有降逆平喘之效,药后诸症自除。

2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患者王某,男,64岁。

2002年11月初诊。

患者既往有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史。

二周前病情发作,咳嗽喘促,咳黄白脓痰,气喘不能平卧,双下肢膝以下浮肿,尿少纳差,腹胀,在乡卫生院予头孢曲松,氨茶碱,速尿等药治疗,除浮肿略减外,他症未减,喘促咳嗽加剧,痰难咳出,夜间不能平卧伏案入睡已一周。

启微验案014喘证医案两则

启微验案014喘证医案两则

启微验案014喘证医案两则
国医大师何任治寒喘案
患者,女,48岁。

现病史:咳嗽痰少,张口抬肩,双手扶握椅背而喘,痛苦不已,苔白脉紧。

诊疗经过:此属寒喘也,予下方,服一剂证轻, 二剂尽而喘嗽平。


方药:

按语:本案舌脉示寒像。

余读《医心方》得本方,予《小品方》疗咳喘亦有本方,名覆杯汤。

专治“咳嗽上气,呼吸攀绳,肩息欲死”。

病者见证颇似之。

故投而速效。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虚喘案
患者,女,58岁。

现病史:患喘症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

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时有汗出,舌苔薄,质淡,脉沉细。

诊疗经过: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

拟苏子降气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方药: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
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
方药:

三诊: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 惟头昏不适, 苔脉如前, 原法再进,原方去钟乳石, 加甘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 病情缓解, 持续四个月气喘未发, 是年冬季仅轻度发作两次, 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按语:本例以面色无华,气喘,喉中少有痰鸣音,舌淡,脉沉细为特征,辨证系属下虚兼有上盛之喘,治疗始以苏子降气汤加减,继合真元饮意,纳肾气,补肺气,以固本为主,药与证合,故获效较快。

从脉辨治验案四则

从脉辨治验案四则
2 g , 紫苏子 1 5 g 。7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
二诊 : 憋 喘症 状 减 轻 , 痰 少, 纳眠可, 二便调, 舌红, 苔 薄 白。 右寸 、尺 部 脉 浮 、 滑 ; 左 脉粗 、涩 、缓 。上 方 加 清 半 夏 9 g 、 陈皮 9 g以 降气 化 痰 。继 服 7 剂后, 症 状 缓解 。
苔薄 白。患者面色 白皙, 形体瘦弱 。脉象特征 :右脉上、薄、 缓, 右关部 凹、弱, 右尺部刚、细、直, 左脉刚 、直 、细 、敛、 动 、浮 。中医诊 断:胃痛;辨证 :气机郁结, 胃失和 降。治法 : 解思定虑、理气和 胃。方 以半夏厚朴汤加减 :清 半夏 9 g , 厚
朴 1 5 g , 紫苏叶 3 0 g , 防风 1 5 g , 茯苓 9 g , 川芎 1 5 g , 白芍 1 5 g ,
后, 症状 消 失 。 按: 本 案 患者 面 色 白皙 , 形 体 瘦 弱, 脉壁薄, 脉体刚直, 表 征 患 者体 质 为 金 形 人 , 易 于劳 心 ;右 尺 脉 及 左 脉整 体 刚 、细 、直 、
位, 且热 、滑, 表明腑气不利 ;左手稠 、短、涩、散表征出痰 阻 气滞 。 综合上述脉象要素可以分析 出, 患者 内热盛, 导致热盛煎 痰阻气滞, 腑气不通, 更加重喘证的发作。 故治疗当在清热化痰 基础上加通腑 降气之 品。 通腑 可顺气, 除热 使邪有 出路, 通腑 可
逆 ;右关部 凹、弱表征着患者胃气受损 。综合患者的脉象要 素 特 征, 显示 出患者 胃病 的病因病机在于 长期思虑, 导致气滞 不 畅。《 素问 ・ 举痛论篇》谓 “ 思则气结 ”, 伤及脾气, 脾失于健 运, 而致 胃气壅阻, 不通则痛, 发 为胃痛 ;胃气上逆, 则恶心、呕 吐。二诊时, 患者右关脉柔 、缓 、弱, 表 征着 胃气 已畅, 血行舒 缓, 予方 中加入健脾养阴之品, 以善其后 。 此案例发病根源在于 思伤导致 的胃痛而非饮食损 伤所致, 当 以此 为靶 点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兼顾降胃气 、滋 胃阴等治法 。

症状为喘古方病案

症状为喘古方病案

喘朱丹溪治一人,病喘不得卧,肺脉沉而涩。

此外有风凉湿气,遏其内热不得舒。

以黄芩、陈皮、木通各一钱五分,苏叶、麻黄、桂枝各一钱,生姜、黄连各五分,甘草二分,煎服数帖而愈。

又治吴辉妻孕时足肿,七月初旬,产后二日,因洗浴即气喘,但坐不得卧者五月矣。

恶寒,得暖稍宽,两关脉动,尺寸皆虚无,百药不效。

朱以丹皮、桃仁、桂枝、茯苓、干姜、五味、枳实、厚朴、桑皮、紫苏、栝蒌实煎服,一服即宽,三服得卧,病如失。

盖作污血感寒治之也。

震按:首案宜用定喘汤,此方尚未妥贴,以黄连与沉涩脉不合也。

次案用药似杂,而与病情恰对,毫无可议。

丹溪尚有一案,身痛与气喘并作,已收在痛风门,可以同阅。

汪石山治一人,体肥色白,年近六十,痰喘声如曳锯,夜不能卧。

汪诊之,脉浮洪,六七至中或有一结。

曰:喘病脉洪,可治也。

脉结者,痰碍经隧耳。

宜用生脉汤加竹沥。

服之至十余帖,稍定,患者嫌迟,更医用三拗汤、五拗汤,势渐危,于是复以前方,服至三四十帖,病果如失。

又治一妇人,年五十余,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

令速用生脉散一帖,喘定汗止。

三帖后,痰亦渐少。

再于前方加栝蒌实、白术、黄芩、当归、芍药,服二十帖而安。

又一人年逾六十,病气喘。

汪诊之,脉皆萦萦如蛛丝。

曰:病不出是夜矣。

果如期而逝。

震按:石山三案,以脉洪为可治,脉微细为不治,所当着眼。

又一人形长,色苍瘦,年四十,每秋凉病痰嗽气喘不能卧,春暖即安。

病此多年。

医用紫苏、薄荷、荆芥等以发表,用桑皮、石膏、半夏等以疏内,虽暂轻可,不久复作。

汪诊之,脉颇洪滑,此内有郁热也。

秋凉则皮肤致密,内热不能发泄,故病作矣。

内热者,病本也。

今不治其本,徒用发散以虚其外,则愈不能当风寒;疏内以耗其津,则愈增郁热之势。

遂进三补丸加大黄、贝母、栝蒌,丸服。

仍令每年立秋,先服滚痰丸四十粒。

病渐安。

又一妇年五十,形色脆弱,每遇秋冬,痰嗽气喘,自汗体倦,或恶心作呕。

汪诊之,脉皆浮缓而濡。

曰:表虚不御风寒,激内之郁热而然。

近现代名医验案---喘证

近现代名医验案---喘证

近现代名医验案---喘证喘证例一齐XX,男,60岁,初诊日期:1952年8月30日近日因感风热化痰,成为喘咳,或不能起行,亦不安卧,耳内时鸣,喉际旧泊有声。

法当从事清降。

空沙参9克薄荷梗6克西防风6克天花粉9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知贝母各9克半夏曲6克灵磁石12克(先煎)云苓块12克真郁金9克甘草9克鲜荷梗一尺生姜6克9月10日(二诊):服前方多剂,病去八、九,但痰尚未尽,耳鸣未减,肝胃有热,肺气尚虚,法当从本治。

南沙参12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天花粉12克嫩白前6克平贝母9克肥知母9克云茯苓12克灵磁石12克(先煎)甘枸杞9克干生地9克生甘草3克生藕节5枚甘菊花6克(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中医杂志》2:115,1958)例二周X,男,34岁,初诊日期:1976年1月24日。

患者婴儿时期曾患奶癣,四岁开始病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持续二、三月尚不见缓解,平时特别伯冷,易感冒,不欲饮水。

此次发病,起自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过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尚不能控制。

半夜后哮鸣气急,舌苔薄白,脉细弦。

一67一辨证:外寒内饮为患,久病体虚,气阳不足。

治法: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

方药:生麻黄6克桂枝6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6克苏子12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炙细辛3克熟附片12克(先煎)磁石30克14剂。

另黄芪片100片,每日3次,每次5片。

1977年2月7日(二诊):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鸣,胸闷气短,有咳痰。

原方改生麻黄9克,加黑锡丹6克分吞,7剂。

另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两包,每日3次,每次5片。

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仲才医案,陆鸿元等整理)例三向X,男,33岁。

喘息经常发作已有三年。

秋冬较重夏日略轻。

发作时咳喘心跳,痰唾不出,呼吸有水鸣声,胸廓胀闷,不能平卧,影响食眠。

中医医案——哮喘(二十)

中医医案——哮喘(二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肺肾同治控制哮喘发作病案:马某,男,3岁。

初诊:1984年3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发作2天。

诊查:患儿素有咳喘史,反复发作已2年。

近作2天,以喘为主,喘息痰鸣,小咳流涕,汗多口渴,面色少华。

今晨解稀便1次,夹有泡沫。

舌苔少,舌质正红。

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辨证:久喘之体,肺肾两虚,复感外邪夹痰蕴肺,肺失宣降,气道失利。

治法:肺肾同治,标本兼顾。

处方:炙麻黄5g 炒熟地黄10g 五味子5g 苏子10g 炙白前10g 淡射干5g 生甘草3g 桑白皮10g二诊:1984年3月27日。

上药连服1周,哮喘已平3天,咳亦渐止,胃纳增多,便稀转干。

唯舌苔仍光少,舌质偏红。

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

外邪尽解,肺肾两虚未复。

转拟补肺益肾,从本图治。

处方:北沙参10g 黄精10g 炒熟地黄10g 陈皮5g 法半夏5g 五味子5g 补骨脂10g1按语小儿与成人哮喘发作虽有共性,但又有其特性。

一是小儿肺脏娇嫩,藩篱疏松,兼之哮喘反复发作,肺气更为受损,所以形成小儿哮喘多由外感诱发的特点,表现先咳后喘,或咳多于喘等外邪闭肺之证。

因此,曹老主张在哮喘发作之初,根据受邪的性质,处方多加开宣肺气、疏散外邪之品,以防肺气闭郁加重气喘。

二是小儿童体,无劳欲所伤,纯属肾虚者少见,屡发、久发者多半虚中夹实,表现肺实肾虚。

这是小儿哮喘发作时的又一特点。

遇此种病例,曹老主张肺肾同治,选麻黄与熟地黄配伍加味,一面宣肺之实,一面益肾之虚。

临床屡用,平喘颇捷。

惟采用本方宜掌握舌苔薄少,食欲尚可及动则喘甚的主证。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212,曹颂昭医案。

曹颂昭,女,1917年4月生。

江苏省无锡市人。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1938~1944年随父学医;1944~1955年在家开业行医;1951~1952年,在无锡市中医进修班毕业。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喘脱证验案3则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喘脱证验案3则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喘脱证验案3则例1.康某,男,57岁,干部,1999年3月23日。

因反复胸闷、胸痛2 a,再发7d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经治疗病情好转。

3月28日不慎受凉,出现咳嗽,咯黄粘痰,鼻塞,气憋,汗出,纳少,身体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查体:体温38.8℃,心率110次/min,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血常规示: WBC 5.7×109/L,N0.75,L0.24。

西药抗感染先后用先锋必、头孢拉定、舒氨西林等,中药予疏散风寒、清泄郁热剂,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病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反有加重趋势,至4月9日患者症见:喘憋,动则加剧,不能平卧,咳嗽,咯白粘痰,汗出多,汗漏不止,汗出湿衣甚至湿被,面色泛红,恶风,尿少,舌红暗、苔白腻,脉浮弦滑数,重按无力。

导师查房后认为:证属卫阳气虚,喘促甚,逼汗出,须严防喘脱。

选用方药: (1)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红枣6枚,炙甘草10g,熟附片10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生龙牡各20g,生黄芪20g,山茱萸15g;(2)参茸黑锡丹1.5g /次,日2次。

服上方2剂,患者喘憋、咳嗽、汗出均大减,夜寐可,二便正常,纳可,继服上方至4月14日,患者稍感四肢乏力,余无特殊不适,停前方及参茸黑锡丹,予温阳益气护卫汤调治而愈。

例2.杨某,男70岁,退休干部,1999年5月6日。

因反复咳嗽6a,胸闷气喘4a,加重伴汗出2个月余入院。

曾在我院诊治,诊断为“慢支”、肺气肿,3月初因天气变化,不慎受凉,出现咳嗽咯痰、汗出等症,入某省级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经抗感染、对症、支持处理,患者咳嗽、咯痰、阵发性喉中痰鸣等症状有所改善,但胸闷、气喘、汗出仍较甚,为求中医药治疗,遂入我科住院。

入院时症见:胸闷,气喘,动则尤甚,大汗淋漓,湿衣湿被,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双目外突,面色潮红,四肢厥冷,心烦,胸闷烦热,口干欲饮,饮水量约1300 mL/d,难以入睡,大便偏结,尿平,舌质红、无苔,脉细弱。

喘证针灸医案

喘证针灸医案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

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多由外邪袭肺,或表寒内热,或饮食不当,或情志所伤,或劳欲久病而引起。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包括西医学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以及癔症等发生呼吸困难者。

本节收载田从豁医案1则。

该案对虚喘治以针刺拔罐,培土生金,止咳平喘。

田从豁医案培土生金止咳平喘针罐结合治疗喘证虚性喘证,以培土生金,止咳平喘为法,针罐结合治疗。

李某,女,78岁。

医案编号:089H032。

初诊:2007年1月8日。

喘憋1月余。

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憋。

心电图示:T波低平。

现动则气短,不能平卧,夜甚,畏寒,纳可,失眠,二便调。

既往:甲状腺功能低下40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3年;耳聋2年。

舌黯,苔薄白,脉滑。

中医诊断:喘证,虚喘(肺脾不足)。

治法:培土生金,止咳平喘。

针灸处方:大椎、百会、定喘(双)、膻中、期门(双)、曲池(双)、合谷(双)、中脘、肓俞(双)、气海、水道(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大椎穴刺络拔罐。

二诊(2007年1月19日):喘憋减轻,高血压好转,针灸处方:百会、印堂、太阳(双)、膻中、定喘(双)、期门(双)、阳陵泉(双)、外关(双)、合谷(双)、三阴交(双)。

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

三诊(2007年1月22日):喘憋明显好转,下肢无力,仍动则喘促,但呼吸顺畅。

针灸处方:膻中、定喘(双)、期门(双)、百会、曲池(双)、天枢(双)、三阴交(双)、期门(双)、足三里(双)。

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1月26日):喘憋好转,病情减轻。

针灸处方:神庭、印堂、太阳(双)、膻中、定喘(双)、期门(双)、曲池(双)、气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

4次治疗喘憋基本控制。

宋鹭冰教授治疗喘证验案四则

宋鹭冰教授治疗喘证验案四则

宋 鹭 冰 教 授 治 疗 喘 证 验 案 四 则 葛 师 言 (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附 属 医 院 四 川 成 都 6 l0072)内 容 提 要 : 宋 鹭 冰 教 授 不 仅 见 长 于 温 病 学 的 教 授 , 且 在 内 科 疑 难 病 的 治 疗 中 亦 识 见 敏 卓 , 巧 于 化 裁 。

 本 文 撷 取 宋 教 授 治 疗 喘 证 的 验 案 四 则 以 证 。

 关 键 词 : 宋 鹭 冰 喘 证 验 案 宋 鹭 冰 教 授 ( l 90l~ l 986), 四 川 省 三 台 人 , 蜀 中 名 医 , 幼 而 聪 敏 好 学 , 既 长 致 力 轩 歧 , 旁 通 文 史 兼 善 诗 词 。

 l956年 调 成 都 中 医 学 院 任 温 病 及 各 家 学 说 教 授 。

 培 养 杏 林 人 才 甚 众 。

 先 生 不 但 对 温 病 学 有 精 深 研 究 和 造 诣 , 对 内 科 诸 疑 难 病 证 亦 每 匠 心 独 运 , 辨 证 精 率 、 识 见 敏 卓 , 所 治 证 案 每 庆 于 霍 然 。

 其 法 则 知 常 达 变 , 于 平 易 中 有 奇 巧 独 特 , 立 法 遣 药 精 专 干 练 , 除 伤 寒 方 、 温 病 方 或 诸 家 成 方 , 而 能 融 汇 众 长 , 巧 于 化 裁 。

 兹 将 跟 师 所 录 喘 证 验 案 四 则 介 绍 于 下 : 例 l 周 某 某 , 男 , 5 0岁 , 某 大 学 教 师 。

 l 980年 5 月 8 日 初 诊 。

 半 年 前 因 感 冒 受 凉 起 病 , 曾 连 续 剧 烈 咳 嗽 达 l 0天 , 此 后 咳 嗽 常 作 , 体 质 大 亏 。

 l980年 元 月 又 发 作 , 咳 喘 剧 烈 , 气 紧 , 胸 满 , 稠 痰 难 出 。

 曾 诊 为 慢 性 哮 喘 型 支 气 管 炎 。

喘证验方、名医经验及医案分析

喘证验方、名医经验及医案分析
发热加清天河水;畏寒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肾不纳气者, 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
【名医经验】
1.严用和
《素问》云:诸气皆属于肺,诸喘者亦属于肺。是以人之一呼一吸谓之息, 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荣卫,合乎阴阳,周流一身,无过不及,然后 权衡得其平矣。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堕坠惊恐,渡水跌 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 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诊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 四肢寒者死,数者亦死。谓其形损故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极,因产 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谓之孤阳绝阴, 为难治。医疗之法,当推其所感,详其虚实冷热而治之。亦有痰停胃脂, 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气,此又不可不知。(《济生方总论》)
有阴虚夹痰喘者,四物汤加枳壳、半夏,补阴降火。诸喘 不止者,用刻药一二服则止,刻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刻 药以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姜汤调下。气虚不用。又法: 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生姜汁,炼蜜丸如 小豆子大,服五七十丸,嚙化止之。
气实人因服黄芷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
若喘者,须用阿胶。 若久病气虚而发喘,宜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 若新病气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苦孽苗子泻之。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2〜3次。
8.参茸黑锡丹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阳,固脱止厥。治疗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内温 脏腑之寒厥、喘证、脱证、腹痛、阳缩症等。用于喘证的肺肾阳虚,心 阳衰微
型,症见喘逆加剧,烦躁不安,肢冷汗出,脉浮大无根。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9.止嗽扫痰丸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2〜3次。

《辨证录》喘门(四则)

《辨证录》喘门(四则)

《辨证录》喘门(四则)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

倘误认内伤,少用补气之味,则气塞而不能言,痰结而不可息矣。

治法宜用解表之味。

然而,纯补之药不可用,而清补之药未尝不可施也。

方用平喘仙丹∶麦冬(五钱)桔梗(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二钱)黄芩(一钱)山豆根(一钱)射干(一钱)白薇(一钱)乌药(一钱)苏叶(八分)茯苓(三钱)水煎服。

一剂喘平,再剂全愈,不必三剂也。

盖外感之喘,乃风寒之邪,从风府而直入于肺,尽祛其痰而涌塞咽喉之间,看其病势似重,然较内伤之喘大轻也。

平喘仙丹专消肺邪而不耗肺之正,顺肺气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即庆安全也。

此症用止声汤甚神。

麻黄(一钱)天门冬(三钱)桔梗(三钱)甘草茯苓(各二钱)山豆根(八分)射干陈皮半夏青黛(各一钱)水煎服。

一剂愈。

人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

不可作有余之火治之。

人身之阴阳,原自相根,而阴阳中之水火,不可须臾离也。

惟肾水太虚,而后肾火无制,始越出于肾宫,而关元之气不能挽回,直奔于肺而作喘矣。

然而关元之气微,虽力不胜任,以挽回其将绝之元阳,而犹幸其一线之牵连也,则犹可救援于万一耳。

方用定喘神奇丹∶人参(二两)牛膝(五钱)麦冬(二两)北五味(二钱)熟地(二两)山茱萸(四钱)作汤煎服。

一剂而喘少止,二剂而喘更轻,四剂而喘大定。

此方人参宜多用,不用至二两则不能下达于气海关元,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

非用牛膝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肾之虚火,又能直补其下元之气也。

麦冬益肺金,非多用则自顾不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则气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敛乎。

用熟地以益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

又益之以山茱萸,以赞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济,而气易还元也。

此症亦可用参熟桃苏汤。

人参熟地(各一两)破故纸(五分)茯神麦冬(各五钱)胡桃(一个)生姜苏子(各一钱)山萸巴戟天(各二钱)水煎服。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的示例:
患者,男性,56 岁。

主诉:呼吸急促,喘促难平 2 天。

现病史:患者 2 天前因受寒出现咳嗽,咳痰,痰液色白清稀,伴恶寒,发热,无汗。

随后出现呼吸急促,喘促难平,不能平卧,胸部胀满,口唇青紫。

查体:舌质淡,苔白腻,脉浮紧。

辩证:风寒壅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处方:麻黄汤加减。

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医嘱: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这个病案展示了中医对喘证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这只是一个示例病案,实际的临床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

如果你对中医喘证或其他疾病有更深入的问题,我将尽力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喘病治验一则

喘病治验一则

喘病治验一则刘法洲《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1996杨某,女,29岁。

1989年8月3日初诊,自述已患喘病5年,每年阳历7月或8、9月发病。

发作时不能平卧,流清涕,打喷嚏,喘不上气来,有痰鸣音,严重时,汗出很多。

1987年带环,1988年9月份喘病严重发作后,月经开始不正常,每间隔10多天必来一次月经,淋漓半个月才干净,色暗红,有块。

刻诊:面部如肿,时头晕、鼻息不和、声重,有轻微痰鸣音,腰疼痛,腹胀,少腹拘急,大便硬,或2日一行,或1日一行,小便频数,下肢无力,纳差,饮水不多,晚9时以后明显胸闷发憋。

触诊,第14椎下疼痛,胁下疼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根部厚腻。

脉象左部浮而细滑,尺略浮;右部脉弦,尺稍旺。

方 1.麻黄10g,射干10g,细辛6g,紫菀10g,清半夏15g,生姜12g,大枣7枚,款冬花10g,五味子10g。

6剂,水煎服,日2次。

方2.生地250g,生山药125g,山萸肉125g,丹皮100g,茯苓100g,泽泻100g,桂枝32g,黑附子32g。

上8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温酒送服15丸,不知,加至25丸,日再服。

8月17日二诊:患者只用了6剂药,鼻息已和,痰鸣音消失,仍有时头晕。

每天都感到心里发慌,口干,饮水后不易下咽,心里汪汪着泛酸。

月经7日来,13日净。

但仍有块,色暗红,腹不痛,只是腰酸。

大便仍干,小便仍频,手指触摸东西时间稍长就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根部厚腻。

脉象左部浮细而滑,尺脉旺;右部浮细略有滑意,尺脉亦有滑意。

处方:云苓15g,生白芍15g,炒白术12g,黑附子10g,生姜15g,肉苁蓉15g。

6剂,水煎服,日2次,兼服肾气丸。

8月23日三诊:上药服完3剂后,又感发憋、喘,有痰鸣音。

服完后3剂,头不晕了,泛酸亦减轻,可是产生了心悬着、吊着、不落地的感觉,不疼。

小便次数减少,大便也不干燥。

脉左部浮细而滑,左关弦滑,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根部已不厚腻。

射干麻黄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合而治之,且继服肾气丸。

喘证医案——精选推荐

喘证医案——精选推荐

喘证医案虽然中医有“医不治喘”之说,这只是说喘证相对⽐较难于治疗⽽已。

⽽我在临床中,运⽤“纳⽓归根”的理念治疗了不少喘证。

因为本⼈⼀直在⽹络宣传推⼴的是中医⾻伤,在⽅药上不少⼈对我并不了解,今就⼀个⽹络案例给⼤家做⼀个简单的分析。

这⾥需要说明⼀下,本⼈⼀直不喜欢在⽹络上给患者开⽅治疗,⼀个我的粉丝,哮喘三年,多⽅治疗,效果⼀直不理想,最后找到我,因为是我多年的粉丝,我答应为其开⽅治疗。

患者男,哮喘3年。

3⽉26⽇初诊。

⾃述3年来每天早上和晚上就开始⽓粗、有哮鸣⾳,现在每天必须吃平喘的西药,到⼗点后和早上不喘,稍微有点呼吸不畅、喉咙⾥还有声⾳。

如果不吃平喘的西药,全天都会喘的很厉害。

每年夏天天热的时候胸闷⽓喘会加重,有⼀次喘的最厉害的时候,⾛七⼋步时就得蹲下来休息、嘴唇发紫。

晚上睡觉出汗⼀年多,经常会早上起来⾝体下⾯床单都湿⼀块。

现在还有点咳嗽。

⽩天⼲活时感觉⾝体有点发热、⼲时间稍长就会出汗。

以前吃饭少,现在吃饭感觉正常了,⼝不⼲⼤便有点臭,⼩便喝⽔少时发黄。

早上吐痰是黄痰。

前⼀段时间⼤便不成形,近段时间吃其它⽼师开的中药以后,⼤便好多了。

因为不能把脉,只能看看⾆像分析:患者虽然典型的症状是喘,⽽其有⼀个特殊的体征“盗汗”,且每年夏季天热症状会加重。

我们治疗喘证要分阶段,分步骤,从⽬前表现来看,⾸先要解决盗汗的问题;盗汗,中医教材讲的是阴虚,说阴虚盗汗,阳虚⾃汗。

我才不管他阴虚阳虚呢!这现象就是⼀个痞像。

阳不⼊阴之像。

夜间阳⽓本该⼊⾥潜藏,它不能正常⼊⾥了,浮越于表,逼津外泄,就会出现盗汗的情况。

这个患者,夜间盗汗⼀年多。

⽽且⾮常严重。

这就是⼀个阳不⼊阴(⼼⽕不能正常下归于肾)的问题。

⼼⽕不能下归于肾,浮越于上,就逼津外泄。

夏季阳⽓也是浮越于表,夏季加重,说明夏季患者的阳⽓浮越的更厉害,所以夏季或者天热患者的喘会加重,其机理和盗汗⼀样。

所以第⼀步,先解决这个盗汗问题就可以啦。

法当引阳⼊阴,使浮越的阳⽓潜藏,处⽅:黄芪60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当归20g熟地45g⽣地30g⼭茱萸30g先吃三副,⼀副药熬两次,把药合在⼀起,分三次服⽤,⼀天⼀副。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可编写可改正喘证中医诊断方案〔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惑,不可以平卧,口唇发绀为特点。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苦而引发。

⑶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减小或消逝,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归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需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协力及 X 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剖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 2021 年公布的?临床诊断指南·呼吸病学分册?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

主假如慢性支气管炎、堵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病症。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协助检查 X 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切合诊断标准。

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添诊断靠谱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培育或涂片可获取有价值的病原。

拥有以上 1~3 条加上 X 胸片或心电图切合诊断条件,清除其余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寒闭肺:喘气,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咳嗽,痰多稀疏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

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

咳而不爽,咯痰黏稠,形寒,身热,愁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

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痰多黏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那么胸盈仰息。

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憋验案四则
慢阻肺或支气管哮喘患者动则作喘,甚者不能自主穿衣吃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愚业医六年,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兹录愚验案四则,抛转引玉,望能使同道及患者受益。

案一Mark 男,年过四旬,2014年夏季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

患者哮喘病史多年,本想于医院购买院内制剂“哮喘宁颗粒”(东直门医院武维屏教授方),因药房暂无哮喘宁遂于门诊就诊。

患者系德国人,英语一般,本人医学英语也难满足交流需要,观患者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用手机简单查英语后得知患者喘憋,喉间痰鸣,痰多,平素多饮冷,大便溏稀。

遂考虑饮食不节,形寒饮冷伤及脾肺,遂于射干麻黄汤原方治疗(颗粒剂)。

射干炙麻黄清半夏生姜
紫苑款冬花五味子细辛
大枣
本未随访,后于办公室同冯淬灵老师(现北大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聊天时,知该患者服中药后喘憋明显好转,于冯老师门诊抄方继服。

案二卓某某,男,74岁,云南人,2015年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
患者平素慢性喘憋,于云南昆明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规律治疗。

本次自云南探望女儿,行李甚重,值天炎热,汗大出,至女儿家后冲凉水澡,咳嗽喘憋加重,步行不足50米即需休息,痰多色白质粘多泡沫,身体酸疼沉重,口苦,咽干,口鼻气热,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大便成行,小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数。

虑其三阳合病,饮邪内伏,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炙麻黄桂枝白芍清半夏
五味子细辛干姜炙甘草
柴胡黄芩生石膏知母
服药七付后,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去柴胡、黄芩、知母继服。

三诊时诉喘憋几无,爬过街天桥亦不觉喘,唯觉北京空气质量远不如昆明,准备回老家,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继续治疗,后未再就诊。

案三白某某,男,76岁,2015年秋于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住院号150236 患者喘憋多年,明确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素规律使用舒利迭治疗,因喘憋加重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静点激素平喘及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未效,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于2015年9月24日住东直门呼吸科。

喘憋,咳嗽,痰多色黄质粘难出,口苦,咽干,时有恶心,纳差,大便干结南下,小便频而量少,下肢浮肿,舌红少苔,脉沉弦滑数,重按无力。

考虑患者上焦痰热壅肺,中焦阳明燥结,下焦气化无权,饮邪内停,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兼老年精亏,摄钠失司,故治以清上实下,佐以温补。

予大柴胡汤、千金苇茎汤、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

西医停用激素,抗生素降阶梯为头孢米诺钠继续抗感染治疗。

芦根冬瓜子生薏米桃仁
连翘瓜蒌北柴胡黄芩
清半夏姜厚朴炒枳实大黄
酒苁蓉补骨脂五味子熟地
西洋参生黄芪炒白术当归
干姜泽兰
服药后患者喘憋咳喘明显缓解,一周后出院。

该患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西医常用的激素,抗生素也降阶梯,故而认为中药在取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柴胡剂,尤其是大柴胡剂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常用,乃因住院患者高龄者居多,且多于外感后喘憋加重,感邪后容易出现《伤寒论》98条“血弱气尽”之形,邪入少阳,出现柴胡汤症状,故柴胡剂在呼吸科中常用。

又高龄患者收纳失司,责之于肾者亦多。

后读叶天士医案,有一案例与此患者颇为相似,记录如下:
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气出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

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喘,肾病何辞。

治法唯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总肾气方法意。

熟地萸肉五味补骨脂胡桃肉牛膝茯苓山药车前子蜜丸
案四赵某某84岁2018年春于老家治疗
患者是我的奶奶,平素喘憋,春节放假回家后知奶奶冬天喘憋明显,活动后尤甚,无痰,口苦,咽干,夜间时常渴醒,目眵(眼屎)甚多,大便干燥,咳甚遗尿,下肢略肿,舌暗红多裂少苔,脉沉涩细数。

考虑丁酉年(2017年)冬季少阴君火太盛,戊戌年(2018年)中运火运太过,又年老精亏,肝火上炎,遂予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又虑年老阳亏,不耐攻伐,佐以温补。

柴胡黄芩清半夏赤芍
厚朴生姜酒大黄枳实
大枣当归白芍川芎
茯苓泽泻炒白术熟地
炒芡实萸肉补骨脂黄芪
因虑老家中药质量一般,遂于上医仁家(线上就诊平台)开颗粒剂十四付口服。

奶奶年老,恐苦寒伤阳,反复叮嘱观察大便性状,如大便溏稀不成形,则中药剂量减半,同时改用姜枣水冲服。

自正月初七至元宵节,时时电话回访,知喘憋较前缓解,大便成形质软。

至正月22日颗粒剂口服完,原方加减继续调理,叮嘱奶奶少挂念儿孙事情,心情舒畅,免肝气郁结太甚,悖于时节。

大柴胡汤中姜枣二味药甚是重要,不可轻易去之,否则有败坏中土之虑。

冬季咳喘加重者,多有阳气亏虚,然治疗不可囿于温阳,尤其是老年人,更宜柔阳缓补,不可过于峻烈。

附叶天士医案如下: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卫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阳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因六气所致。

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

若以建立上中之阳,乃心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关。

紫衣胡桃肉茯苓补骨脂鹿茸肉苁蓉五味子远志肉青盐柏子仁霜蜜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