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是在较短时间内连续浇筑大量混凝土,筑成的大断面构件。
由于其中蓄积水泥的水化热,使内部温度升高、容易发生内外温差引起裂缝问题。
关键词: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水化热裂缝
1 工程概况
白龙江一号特大桥主要为跨越白龙江及国道、寺下村、泥石流沟等。
本桥为斜交跨越寺下村、G212国道、泥石流沟及白龙江而设。
白龙江一号特大桥中心里程DK314+163.5,桥长636.86m,桥高69m。
孔跨布置为2[(3-24+5×32m简支梁+(65+2×112+65)m]连续刚构的孔跨式。
桥台采用挖方台及T台,桥墩采用圆端型实体或空心桥墩,墩高大于30m 采用空心桥墩,基础除桥台采用明挖基础外,其余均采用φ1.25 m、φ2 m钻孔桩基础。
11#承台里程为DK314+297.2,在白龙江河床下面,长24.2m宽18.95m高4m。
2 大体积混凝土特性与产生破坏的机理分析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
一般来说,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的部位所用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由于水泥是一种水硬性建筑材料,在凝固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水泥的混合物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缓慢,在混凝土体积过大时,水泥混合物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使混合物内部的温度过高,这会使混凝土的内部产生显著的体积膨胀,而混凝土的表面温度随气温降低而冷却收缩,混凝土在内部膨胀和外部收缩这两种作用影响下,使混凝土的外部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外部所受的拉应力一旦超过当时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的外部就会开裂,对混凝土结构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均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根据混凝土的特性作特殊的处理。
2.2控制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破坏的机理分析
混凝土的水化热主要是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水泥与水、骨料等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
因此,要尽可能地减少水化热的产生,就要认识水化热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泥主要由有效的成分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等组成,由于总的水化热是一个比较固定的量,水化速度就决定了混凝土水化热在单位时间内多少,水化速度越快,混凝土的水化热就越多,可能引起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就越大。
从水泥的主要有效成分我们知道,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的水化速度均较快,水化热多,铁铝酸四钙虽然水化速度较前者低,但同样比硅酸二钙的水化速度要快,因此,要采用硅酸
二钙较多,其它成分较少的水泥,尽可能地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
水化热还与混凝土的用水量有关,混凝土的水量多时,水化反应增快,水化热的放热速度增快,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影响增大,所以,要尽量减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减低水泥的水化速度。
由于水泥水化热是水泥与水作用的结果,水泥的用量越多,水泥的水化热就越多,所以要在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的用量。
3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
3.1 基坑开挖
根据测量放样的承台外形尺寸,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弃碴由自卸汽车运至化马隧道出口弃碴场堆放;承台开挖从下游往上游方向进行,深度按承台底标高至筑岛平面标高并考虑江水影响决定分两次开挖。
第一次开挖于白龙江水面一平,开挖深度约为4米。
第二次开挖至承台底标高,基底尺寸为27m×22m。
当开挖到桩基位置时必须从桩的四周往中间进行,以免破坏桩基混凝土;基坑底及四周人工配合清理、土袋围挡、整平。
3.2桩基检测
基坑开挖完成后,即可桩头清理。
采用风钻或风镐凿除桩顶超灌部分混凝土(考虑桩头埋入承台长度),至出露新鲜混凝土面后,进行桩基自检、第三方检测,均合格后,进行基坑封底、绑筋、安装模板等工序。
3.3 基坑排水及模板
因该承台位于白龙江岸边,且承台底位于现有水面下,基坑开挖必须做好防、排水措施。
基坑开挖与降低河床底标高同步进行,人工配合整平基底,用15cm厚C20混凝土(内掺适量防渗剂、速凝剂)封底;承台四周为排水沟,沟底要低于基坑底面60~80cm;并于地势较低处挖一降水井排水;降水井壁用挡板支撑防护,坑底铺一层粗砂,抽水机从基坑开挖始至水位以下混凝土终凝前需不间断抽水,降低基坑内水位(见图1)。
图1 基坑开挖平面布置图
3.4 钢筋制作、安装
钢筋进场后首先查验产品合格证,然后与监理一起现场检查外观质量,并从外观质量合格的每批钢筋中任取两根,作拉伸和冷弯试验。
钢筋在加工厂加工成半成品,现场焊接绑扎成型。
钢筋加工弯制前应先调直,清除钢筋表面油渍、浮皮、铁锈;由钢筋工按设计下料、弯制成型,焊接接头位置、数量、长度均须符合验标。
待基坑尺寸、中线、标高、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在承台基底弹墨线,按设计位置安放钢筋,侧面、底面用水泥砂浆垫块支垫,垫块梅花布置,垫块强度不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厚度满足保护层厚要求,承台架立钢筋一次绑扎到位。
钢筋交叉点用直径0.7~2mm的铁丝,按8字形或十字形方式扎结。
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埋墩身连接钢筋、冷却管、电子测温元件。
3.5 通水冷却
3.5.1冷却管及其布置
冷却管布置原则:保证各层冷却管能独立通水,且拆模不影响通水;每层要分多根独立管道,以缩短冷却管路径,使混凝土降温均匀。
冷却水管采用管径为50mm的薄壁钢管,冷却管的间距为1.2m。
在每层混凝土中均布设2层冷却管,每层水管有5个进水口、5个出水口(见图2)。
图2 冷却管平面布置图
混凝土内水化热是由水泥的水化热、混凝土比热及导热系数决定的。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值经验表达式:
Tmax= T0+(mcQ/Cγ)(1-e-mt)
式中:Tmax—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T0—混凝土浇注温度(℃)
mc—每m3混凝土水泥用量(kg/m3)
Q—每公斤水泥水化热,425#硅酸盐水泥取375 J/kg。
C—混凝土的比热,取0.96 J/kg.K
γ—混凝土质量密度,取2400Kg/m3
e-常数,为2.718
m-与水泥品种、浇捣时与温度有关的经验系数,取值见下表
在本次承台混凝土施工中,T0=15℃,mc =341,预测Tmax=69.6℃;
每套循环水管降温有效范围为:24.2×18.95÷10×1.2=58.1m3。
循环水冷管日降温计算公式如下:
T(t)=(24×ρg×Δt×ΔL×W)/(D×C×P)
式中:ρg =水的比重,取1×103kg/m3;
Δt=进出水口的温度差(℃);
ΔL=冷却水通水流量(m3/h);
W=水的比热,取4.186KJ/kg;
C=混凝土比热,取0.96 KJ/kg.℃;
P=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D=每套循环水管降温有效范围(m3)。
①当进出水口的温差为5℃,通水量为1.3m3/h时,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如下:
大体积混凝土通水降温计算表
高21.77℃,满足规范要求,从第5天开始,混凝土内部温度以1.95℃的速度开始下降,大于每天1.5℃的要求,需要调节进出水口的温差或通水量。
②根据降温速率,决定从第6天开始,调整通水量降为0.8m3/h,第7-9天通水量降为0.65m3/h,第10天通水量降为0.6m3/h,第11天通水量降为0.5m3/h,第12、13天通水量降为0.45m3/h,第14-18天通水量降为0.4m3/h,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如下:
大体积混凝土通水降温计算表
到第18天,混凝土内部温度已经降至20.7℃,与环境温度15℃已经接近,基本上可以停止通水降温。
综合①②可知,循环冷却水管分二层布置,间距1.2m,管径50mm,此方案可行。
通水要求:前5天龄期内,进出水口的温差控制在5℃左右,通水量控制在1.3 m3/h左右;从第6天龄期开始,将通水量逐渐调整,到第18天龄期,混凝土内部温度基本降
至环境温度,基本上可停止通水降温。
3.5.2冷却管使用及控制
每层冷却管安装完毕后,要进行试通水,防止管道漏水、堵塞。
混凝土自灌筑时起,冷却管内部立即灌入冷却水,通水流速、流量根据测温数据随时调整,每层水管有5个进水口、5个出水口,连续通水14天,循环水由进水管从降水井中抽取;混凝土浇筑达28天后对管道进行压浆处理,水泥净浆水灰比为1:0.5,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持荷时间不小于2分钟,浆液中掺加适量膨胀剂(试验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以前,绑扎承台钢筋的同时预先在承台内按梅花型交错布置2层薄壁钢管作散热管,竖向层间距1.2m,水平层间距1.2m,采用承台架立钢筋固定,与承台钢筋网焊接在一起。
冷却管进出水口,呈S型布置,外主管上安设开关阀门,以控制水流量、流速。
考虑承台内部温度随高度递增因素,最高温升出现在承台顶层,冷却管布置向上移动、密度相应增加。
冷却管在使用前通气或通水进行密闭性试验,防止管道在焊接接头位置处漏水或阻塞,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要进行通水检查。
3.6 混凝土拌制与运输
9#拌和站为2台JS500型搅拌机,每台搅拌机拌合能力为25~30m3/h。
9#拌合站至承台浇筑点7~8分钟,考虑卸料、路上间歇时间,安拆输送管时间,往返一次需30分钟,配备3辆8m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基本匹配。
考虑应急需要,再配3台6m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备用。
3.7混凝土浇筑
及时掌握天气情况,该承台混凝土浇筑宜选择阴天或温差较小的时段进行浇筑,不宜选择大风天气进行浇筑,以防风吹造成混凝土表面干裂;遇到雨天施工,混凝土拌制应及时测试砂石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现场浇筑应采取覆盖防雨措施,确保混凝土初凝前不与水接触。
混凝土浇筑前,基底应清理干净,表面不得有积水;仔细检查钢筋、预埋冷却水管、智能温度传感器、连接筋安装位置、数量、高程,符合设计、达验标要求后即可浇筑;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两台吊车吊运,溜槽和2台输送泵配合进行混凝土浇筑。
本承台分两次进行浇筑完成,根据本承台浇注混凝土方量大、平面面积大、且拌合站离浇筑地点较远的客观实际,采用分段、分层、踏步式推进的浇筑方法(见图3),也即“分段定点、斜面分层、连续推进、自然流淌、逐层覆盖、一次到顶、局部补充”的
薄层浇注方法。
在承台长边两侧布设两台吊车和活动溜槽,在承台导流堤侧布设两台混凝土输送泵。
承台浇筑,均由一端向另一端不间断推进,即采取以承台短边全宽为基准分条,沿长边推进的方案;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及浇筑速度,使内部热量及时扩散,以降低内外温差;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50cm范围内,底层浇筑段长度宜为6m~8m,上下层间浇筑段应错开1.5m~2.0m。
图3 分段分层踏步式推进浇筑顺序图
根据混凝土自然形成的流淌斜坡度,在每个浇筑段前、后布置2排插入式振捣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
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推进,振捣器相应跟进,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振捣密实。
混凝土需连续供应,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与侧模应保持5~10cm距离,避开预埋件或智能温度传感器10~15cm,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对每部位必须振捣至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
第一层浇筑完毕后开始预埋墩身钢筋,并进行混凝土表面凿毛处理。
待养护期达到10d后,开始浇筑第二层承台混凝土,浇筑方法、浇筑程序同第一层,并在万州端线路右侧距线路中心8m位置预埋塔吊基础预埋件,并在宜昌端线路右侧与塔吊对称位置预
埋电梯基础预埋件。
3.8 泌水处理
因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较大,在浇筑、震捣过程中,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基坑底,为此事先在右侧小里程承台角预留汇水井,通过潜水泵排出。
3.9 表面处理
掺加了粉煤灰的混凝土,水泥浆较多,在浇筑2~4小时后,按设计标高用长木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搓板反复搓压,使表面密实,闭合收缩裂缝,在初凝前用铁抹子压光,这样可较好的控制表面裂纹,减少表面水分的散失,改善养护效果。
浇筑完第一层混凝土待初凝后,及时用高压水枪将表面浮浆冲洗干净,至露出新鲜石子,并用凿具进行凿毛处理,以确保与第二层混凝土连接密实。
3.10 混凝土养护
为了防止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纹,养护工作尤其重要。
本承台采用“内排、外保”措施进行控温养护。
“内排”采用循环冷却水管,即尽快排出混凝土内部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外保”采取蓄热保温措施,即在混凝土表面采取保温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及表面与空气温差,避免出现贯穿裂缝和表面裂缝。
具体施工措施:
第一层:采用保湿、保温养护方法,即随着施工的推进,在承台顶面用塑料布或帆布等材料覆盖,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开始用湿麻袋覆盖养护,并用电热棒烧水,利用蒸汽来提高混凝土表面温度,使承台表面降温速度减慢,减缓散热速率,起到蓄热保温的目的;待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承台全部覆盖严密,不使透风漏气、水分蒸发散失并带走热量。
在承台范围内全部覆盖湿麻袋,并适当少量积水,利用冷却管出水、电热棒产生蒸汽进行保湿、保温。
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第二层: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塑料薄膜加麻袋浇水覆盖,承台表面蓄30cm 深的冷却循环水,并用塑料布或帆布整体覆盖,电热棒蒸汽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1d。
3.11 温度监控办法
3.11.1 温控目标
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进行温度监控,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及降温速率均满足验标要求,防止表面裂缝及贯穿性裂缝的产生,最终确保混凝土实体质量。
3.11.2 温控项目
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承台质量的关键。
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浇筑)温度、外界温度、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温度等6个
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3.11.3 测温频率
测温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按不同的测试项目、频率进行定时、定点测试;当寒潮来临、冷空气影响、暴雨袭击等特殊情况时,适当加大测温频率。
(1)原材料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测试,主要测试水、砂石料、外加剂的温度,每天早、中、晚各测一次,至浇筑完结束。
(2)混凝土出机温度按每盘测试,至浇筑完结束。
(3)混凝土入模温度(振捣后,距离混凝土表面5~10cm处的温度值,应小于28℃)按每一浇筑段测试一次,至浇筑完结束。
(4)自然温度按每天早、中、晚各测一次,至浇筑完结束。
(5)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温度当混凝土覆盖测温元件,即可开始测试,测温28天,其频率为:
第1天~第3天每2小时测温一次
第4天~第7天每4小时测温一次
第8天~第14天每8小时测温一次
第14天~第21天每12小时测温一次
第22天~第28天每24小时测温一次
3.11.4 测温点布设
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测点的布置原则:平面内布置在边缘和中间处;沿浇筑高度,在中部、表面及距承台底处,分别测设相关数据。
根据承台对称的平面形状,考虑材料的节约和数据的可靠性、代表性,在水平面布置了1/2平面14个测点,立面上下对应布置3层。
混凝土内布置42个测温点,其中每层9号点布置在冷却管旁;另外在冷却管进出水口(5个)和大气中各有一个测点,共布置48个测温点。
下层孔距基底40cm,中间孔在浇筑层厚度的正中间,上层孔距顶面40cm。
上层测温孔用Ф25钢管制作。
中间及底层埋设JMT-36C智能温度传感器。
每层的8号点布置在冷却管旁。
将JMT-36C智能温度传感器牢固绑扎在承台竖向钢筋上和冷却管上,电缆连接到承台外。
利用电阻阻值与温度之间量化的关系,实测电阻值,根据标定曲线即可得出测点实际温度值。
顶层测温孔利用普通水银温度计进行测温。
3.11.5 测温记录与分析
(1)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浇筑)温度、外界温度等几项,按测温频率测试后,若高于标准值,应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施工方法;所有测温值、原因分析、调整措施均应记录在案。
(2)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温度从四个方面分析温度测试结果:
①根据原始记录,及时整理分析,绘制该点不同深度位置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混凝土表面、环境温度对比。
②同一平面内,沿横桥向和纵桥向及对角线方向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对比曲线,绘制温度梯度场。
③同一平面内,1~11号测温点随时间推移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反映在同一平面高度内,温度因承台轮廓尺寸、混凝土覆盖测温点时间先后
而产生变化。
④冷却管旁的测温点可以反映冷却效果。
每天的测温数据出来后,由技术人员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及时将分析结果及处理意见反馈给现场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温度曲线平缓后,温度的温控也随之结束,进入自然养护期限,养护期至少14天。
如在实测中温测差值超出25℃时,首先采取增加电热棒数量,利用蒸汽提高承台表面温度,并增加覆盖层厚度,其次是加大循环水管的流量。
4 质量保证措施
4.1 组织措施
成立承台混凝土浇筑现场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应急,保证一次浇筑成功。
根据连续浇筑需要,人员按三班循环作业安排。
总工为组长,主管工程师为现场总指挥,各科室配合。
4.2 管理措施
(1)按照连续作业要求,开工前由总工组织,按照既定施工方案,对各级领导、管理、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注意事项、标准,各环节“定人、定岗、定责”,确保一次浇筑成功。
(2)加强原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试验人员必须全过程旁站,严格控制外加剂、外掺剂掺量、混凝土坍落度;质检人员全过程检查、督促专人按既定温控项目、频率进行测试,并做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3)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三工(工前有交底、工中有检查、工后有讲评)制度。
(4)严把隐蔽工程检验关、验收关、签证关。
(5)严格工程报验程序: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由物资部门提供合格证,中心实验室试验合格后报监理检查;混凝土配合比由中心实验室根据现场材料试配合格后报监理审批;测量放样由测量班实地放样后,报监理抽查。
4.3 技术保证措施
4.3.1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连续均衡生产
因本承台混凝土体积大、钢筋密集、运输距离较远,人员从领导、管理、作业层均按三班制循环作业安排;严格交接班制度,人不到岗不准换班,交班时,明确注意事项,做好交班记录。
钢材、水泥、砂石料、外加剂等物资,按既定需求计划,提前备足,储存在仓库、料厂,并覆盖防潮、防晒;钢筋按设计尺寸加工为成品。
由专业维修工对搅拌机、输送泵、电机、输电线路、输送车、装载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维修,浇筑前进行全面试运行,确保使用时状况良好;对施工便道进行全面铺垫、整平,尤其是转弯、上下坡处作为整修重点,加快运输速度。
因本承台混凝土体积大,拟配备6台输送车、2台输送泵,1个搅拌站主供,配2台250KVh自发电机组,作为停电急用。
因本承台浇筑时间较长(预计10天左右),期间可能发生刮风、下雨、降温、机械故障、停电等突发事件,为此浇筑过程中,要求各级参战人员按职责分工,必须坚守岗位、注意力高度集中。
4.3.2 选择合理时间、薄层浇注
通过当地气象部门了解,承台浇筑时段,当地雨水较少,但昼夜温差较大,为此该承台混凝土浇筑宜选择阴天或温差较小的时段进行浇筑,不宜选择大风天气进行浇筑,以防风吹造成混凝土表面干裂。
随着混凝土连续浇注,覆盖加厚,散热性差,增加和加快了混凝土内部温升速度,因此浇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浇注点的布设及浇注速度,在模板侧面上用红油漆标识分段、分层标志,层厚控制在50cm以内、段间距1.5m,专人指挥倒料、安拆管、振捣,确保浇筑过程有条不紊。
4.3.3 蓄热保温、保湿养护
对混凝土表面覆盖蓄热养生,不仅能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预防温度裂缝,而且覆
盖层下面易于保持水份,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缩而产生收缩裂缝;另外混凝土在湿热环境养生,能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更能增强本身的抗裂能力,故本承台混凝土采取蓄热保温、保湿养护方法,主要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的灌注,特别是泵送混凝土,灌筑到顶面后表面浮浆较多,首先待混凝土振实后将表面多余浮浆清除掉,然后将表面刮平后用工具将表面拍实抹平,并在初凝前后进行2次收浆抹平,以闭合收水裂缝。
(2)模板采用浆砌片石砌筑,因墙体较厚,对混凝土保温效果较好,防止浇筑后散热太快。
(3)采用循环水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温度。
(4)混凝土浇筑完毕,塑料薄膜、草袋多层覆盖,蓄热保温。
(5)浇筑后及时回填、封闭、保温。
4.3.4 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温控指标
本承台混凝土浇筑,温控项目包括六项内容: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浇筑)温度、外界温度、表面及内部温度;温度监控是混凝土浇筑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加强过程温度测试,以确保温控指标。
4.3.4.1 对原材料降温以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水泥、砂石料、外加剂等原材料,提前进场入库或覆盖,防止阳光直晒。
混凝土拌制前1~2天,用冷水将料场砂、石浇湿,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按每盘量测混凝土出机温度。
4.3.4.2 控制入模温度、确保温差指标
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4.3.4.3 冷却通水、降低内外温差
在混凝土内部布置冷却管,混凝土自浇注时起,冷却管内部立即灌入冷却水,连续通水18天,每个出水口流量一般为10~20升/分;
通过循环冷却水,能携带大量的水化热,根据水化热绝对温升计算、实测温度,控制调节流量、流速和开停通水时间。
为增加冷却效果,进出水流方向每天更换两次,且在开始7天内,冷却水温度控制在5℃~10℃内。
通水过程中要对水管水流、进出孔水温度、测温孔温度每隔1~2小时测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