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禮記‧表記》云: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 周人尊禮,事鬼敬神而遠之,盡人而忠焉。… • 從此段敘述,周初,禮的觀念已出現,並已說
明周初的宗教活動中,已注重到其中所含的人 文的因素。春秋時代是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臼季謂「出門如賓, 承事如祭,仁之則也」,生於此時期的孔子也 有相似的說法《論語‧顏淵》章「仲弓問仁,子 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可見祭 祀已在宗教的意義中,含有了道德的人文精神。
• 勞思光先生認為孔子之學,由「禮」之觀 念開始,進至「仁」、「義」三觀念為孔 子理論之主脈。從「禮」步步提升於 「義」,即攝「禮」歸「義」,更進而攝 「禮」歸「仁」。仁才是孔子學說之中心。 孔學即仁學,此為眾所皆知,仁見於「論 語」超過百次,仁的最基本內涵是「愛 人」。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 「知人」。(〈顏淵〉)
• 「克己」就是克制私欲、私心,能立公心,又 能合乎於禮,就是行仁了。「克己」實難啊!非 禮勿視、聽、言、動,表示「克己」功夫之條目 由日常生活的行為做起。
2.外王之方法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惟」。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1. 把人從原始宗教的時代帶向人文化成的世界
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蠻荒時代,人類無法解決的事太多了,無可 奈何之事,只好求諸於神明,中國也不例外。從甲古文中,可以看出 殷人精神生活,還未脫離原始狀態;他們的宗教,還是原始性的宗教。 他們的行為常通過卜辭而完全決定於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 帝。周人的貢獻,便是在傳統的宗教生活,注入了自覺的精神;把文 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為觀念方面的展開,以啟發中國道德的 人文精神的建立。周之克殷,乃系一個有精神自覺人文的世界的統治 集團,克服了一個沒有精神自覺鬼神的世界或自覺得不夠半鬼神的世 界的統治集團。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如何?可謂仁 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是行仁政的王道之治。孔子 的仁政,政治最高理想是「無為而治」。
•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 南面而已矣。」(〈衛靈公〉)又子曰:「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
壹、 孔子的生命情調 貳、 從孔子的生命情調透顯人文
關懷的現代意義 參、 孔子濟世思想的現代意義 肆、結語 ─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一、成為一個「人」的第一關 ─ 為學與好學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 ─ 仁 三、孔子的人文精神 四、藝術精神 ─ 曾點氣象、孔顏之樂 五、宗教精神 ─ 義、命分殊
一、成為一個「人」的第一關 ─ 為學與好學
• 孔子一貫之道,即是仁,忠恕是行仁之工夫與 方法;忠是「盡己」是「成己」的工夫。恕是 「推己」,是「成物」的方法。
• 子路問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 諸。(〈憲問〉)
• 「克己以敬」即是「忠」,「盡己」、「成己」, 即是「內聖」。「推己以安人、安百姓」,即是 「恕」、「推己」、「成物」,即是「外王」。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 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 葉(ㄕㄜˋ)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 ─ 仁
•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他所建立 的儒家學說得以確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根 據。由「仁」而推演和論證了人性、人道、 人格及政治等理論,由道德觀念推升到具 有實踐理性和人文精神,建構了以人為本 位的哲學體系。其後的孟子承續「仁」的 精神,推仁行義,演出性善論。荀子亦在 「仁」的精神下,衍出以「禮」化性起偽 的禮治理論。
•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子張〉)
• 即是說仁乃在好學之中。又行仁修仁的根源工夫 及方法,以孔子答顏淵問仁最具代表。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 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 所謂無為而治,即是政治權力自身的消解。孔子的 核心思想仁,是一切進德修業的基礎,從成己內聖, 到成物的外王,奠定了華人世界的正統文化基本性格。
三、孔子的人文精神
孔子把人從原始宗教的時代帶向人文 化成的世界,並發現普遍的人間。不 分種族,講求生為人的平等。打破政 治階級,積極主張為政以德。倡導忠 恕的濟世思想。
• 以「愛人」為基礎,從「內聖」(盡己修德)到 「外王」(實施仁政,行王道。),皆為仁所涵攝。 教育是孔子重要的志業,其教育學生的目的,是 要學生修德成才為有益於國家社會,甚至有益於 人類,即「內聖外王」。「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述而〉),文是指《詩》、《書》、 《禮》、《樂》,是用以求知識。行是指孝弟忠 恕,用以立德行。忠是盡己,信是誠信確實,忠 信是行仁的實踐功夫。孔子在教導學生敬德修業 以行仁中,如仲弓、樊遲、子張、子貢、司馬牛 等問仁時,孔子所給的答案或解釋皆不一樣。其 實是依學生的資材層次,因材施教。徐復觀先生 認為「仁是一個人內心的自覺精神狀態,包括二 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識的追 求,發出無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對他人毫無條 件的感到有應盡的無限責任。即是要求成己而同 時即是成物的精神狀態。」
1.內聖之工夫:
• 仁是由內心的自覺建立,因此子曰:「仁, 遠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述而〉) 這是從自己的內心求得的。孔子教學生以 進德為優先,修業求知識為其次,如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 而〉)
• 可看出本章是以明德為重,以求孝、弟、 信、愛、仁等德為優先,行有餘力,再修 知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