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癣菌的基因分型
主要病原性真菌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分布:鸽粪;人类的体表、口腔、粪便 形态:圆形的酵母样细胞 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 繁殖方式:芽生,无假菌丝 培养:沙保弱与血琼脂培养基 25℃和37℃ 酵母型菌落,粘稠, 乳白色---桔黄色---棕褐色 荚膜多糖:A、B、C、D 4个血清型 临床分离株:A,D型
深部感染真菌
发病率增加: 抗生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 主要菌属: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曲霉菌(Aspergillus) 毛霉菌(Mucor) 镰刀菌属(Fusarium)
单击添加大标题
角层癣菌
腐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 病原性菌: 秕糠状鳞斑癣菌(糠皮孢子菌) (Malassezia furfur)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疾病:皮肤表面:花斑癣(黄褐色)
只Hale Waihona Puke 美观好发部位:胸、背、腹、颈和上臂
培养特点:好脂性(培养基中加入橄榄油等)
菌落:酵母型
镜下所见:球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形细胞
菌丝(比白念珠菌的假菌丝及
皮肤癣菌的菌丝宽且短)
厚壁,球形,成群的孢子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毛干上硬的黑色结节(砂粒状)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种 类:着色真菌 孢子丝菌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部位:局部 扩 散:着色真菌:血行或淋巴管 孢子丝菌:淋巴管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不侵犯毛发 疾病: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和甲癣 特征:1 菌落:蜡状―> 粉末状, 白色―> 黄绿色
皮肤癣菌名词解释
皮肤癣菌名词解释
皮肤癣菌是引起皮肤真菌感染的微生物。
它们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主要侵犯皮肤、甲板和毛发,但不会侵入皮下组织。
皮肤癣菌的种类包括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等,其中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这些真菌通过人与人或动物至人的方式传播,污染物一般不会引起传染。
感染可以是急性的,典型的表现为足部突发水泡和大泡或头皮炎性沼泽状损害(脓癣),这是对真菌强烈的免疫反应所致,随后感染通常缓解或痊愈。
皮肤癣菌引起的感染是世界上感染最普遍的真菌病,以手足癣最为多见。
此外,表皮癣菌属中的絮状表皮癣菌可侵犯人类的皮肤和甲板,但不侵犯毛发,临床上可致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及甲癣等。
毛癣菌属中的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
小孢子菌属中的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则侵犯皮肤、甲屑和病发。
为了预防和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家人接触。
此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基因分型在皮肤癣菌研究中的意义
区 ( S 区) I 1 的测序结果建立 了皮肤癣菌的种系发 T
生树 , 将毛 癣菌属 和小 孢子 菌属 中 的某 些 种划 分 为
【 文章编 号】 17— 2 (02 0- 5- 633 7 21 )7 240 8 0 3
真 菌 是 自然 界 广 泛 存 在 的真 核 微 生 物 , 十 达
不 能反 映全 国紫色 毛癣菌 菌种 情况 , 但一 定 程 度上
几万种 , 但其 中仅有几百 种真菌对人或动物具有
致 病性 。根 据 真菌 感 染 的部 位将 真 菌 病分 为 浅 部 真 菌 病 和深 部 真菌 病 。皮肤 癣 菌是 人 类 或动 物 浅
部真菌病 的主要致病菌 , 中已被人类认 识 的有 其 4 0余种 , 对人类 有致病 作用 的有 2 0余 种 , 主 要侵犯皮肤 、 毛发、 趾 ) 引起头癣 、 癣 、 指( 甲, 体 股
癣、 足癣、 手 甲癣 , 可 引 起 皮 肤 肉 芽 肿 及 脓 肿 还
分析红色毛癣菌的 rN , D A 研究该菌种的基 因分型 以及基 因型与地 区来 源 的关 系 , 现不 同地 区来 源 发 菌种 的 D A 模 式 存 在 着 明显 差 异 。胡 小 平 等 。 N 。
【 摘要】 基因分型是皮肤癣菌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克服了皮肤癣菌传统表型分型的缺点。基因分型在皮肤癣
菌菌种分布 的变迁 、 对阐明种系发生关系、 亲缘性的研究及追踪皮肤癣菌病感染 源 、 传播 途径 中的作 用 、 对皮 肤癣茵病 的临
微生物学 真菌 常见病原性真菌
•申克孢子丝菌:属腐生性真菌,经皮肤微小创口侵入。可引 起孢子丝菌下疳及深部感染。
三、新生隐球菌
•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 也存在于人体 的体表、口腔和粪便中; • 大量存在于干燥的鸽粪中; • 外源性感染,肺是主要入侵途径,多数症状不明显,
能自愈;有的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肺呈暴发性感染, 死亡; • 经血行传播至中枢神经及其它组织,引起慢性脑膜炎。源自四、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1、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 2、皮肤粘膜感染 : 鹅口疮,阴道炎。 3、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4、中枢神经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常见病原性真菌
一、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具有嗜角质蛋白特性,侵犯部位: 角化的表皮,毛发,指(趾)甲。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 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指(趾)甲 皮肤 毛发
毛癣菌
+
+
+
皮肤癣菌属
+
+
-
小孢子癣菌属
-
+
+
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 着色真菌:感染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 黑,称着色真菌病。
皮肤癣菌8-19
表型鉴定
菌落
• BSL-2 • 一般在28℃ SDA上描述菌落生长的速度、质地、表面及
背面的颜色 • 呈丝状型菌落,绒毛状、棉毛状、粉末状等
生长速度
SDA上,25℃培养7天,测量菌落的直径 • 非常快速生长:直径≥9cm • 快速生长:直径3~9cm • 中等速度:直径1~3cm • 缓慢速度:直径0.5~1cm • 非常慢速度:直径≤0.5cm
II类反应
• 疣状毛癣菌:生长较慢, 培养基碱性化,在4~7天 就可发生菌落周围乳固体 的水解清除反应,表现为 一个透明的晕
• 紫色毛癣菌:生长更慢, 它可以在7~10天时产生 水解晕包围着小的深紫色 的菌落
III类反应
• 培养基保持其原有的灰蓝 色和菌落的过度生长
• 代表菌种是小孢子菌属
毛发穿孔试验(Hair perforation test)
按大分生孢子形态分类
按生态学特点分类
• 亲人性皮肤癣菌(Anthropophilic Dermatophytes): 只感 染人类,在人类中相互传播
•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Zoophilic Dermatophytes): 寄生在 动物体表,可以传染给人类
• 亲土性皮肤癣菌(Geophilic Dermatophytes): 生存在土 壤中,分解土壤中动物的毛或脱落皮屑的角质生存,大多 数无致病性,少数可感染人和动物
毛癣菌琼脂系列(1-7号) (Trichophyton agars)
• 由亍丌同的皮肤癣菌有丌同的营养要求,用系列培养基观 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判断其所属
• 疣状毛癣菌:需要维生素B1和肌醇 • 断发、紫色和同心性毛癣菌:需要维生素B1 • 能促使一些皮肤癣菌的生长,有利亍产孢
皮肤癣菌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标本 直接镜 检
皮屑 、 甲屑— —菌 丝 或孢 子成
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 发 外孢 子 , 列成 串 。 排
菌落 形 态 在 葡 萄 糖 蛋 白胨 琼 脂 上 ,5— 2
2 ℃ 红色 毛 癣 菌 可 表 现 为 不 同 的形 态 , 般 分 为 8 一 5型 : 型 ( 毛 状 ) 落生 长 快 , I 羊 菌 白色 羊 毛 状充 满 试管斜面 , 呈典 型 的卷 筒 状 , 落 边缘 贴 紧试 管 壁 菌 成 鲜 红色 , 面呈 葡 萄酒 色 , 素 边 界 清 晰 , 落 背 色 菌 在接 近琼 脂 的 边 缘 处 色 素 产 生 较 早 ;I ( 毛 I型 绒
质 、 发 和 甲板 的 角 蛋 白 组 织 中 。 在 生 物 分 类 毛
分离培 养 、 光检 查等 , 据形 态 、 荧 依 细胞 生理 和生 化 特征对 皮肤 癣 菌进 行 分 类鉴 别 , 如菌 落 的色 泽 、 质 地 、 态 、 长速 率 、 性 培养基 、 度耐 受性 、 形 生 选择 温 代 谢 产物 等 。
20 0 8年 l O月 第 3卷 第 5期
C i JMyo, coe 0 8 Vo 3 N . hn clO tbr 0 , l , o5 2
( 胭脂 状 ) 落 生 长 较 快 , 颗 粒 状 , 面 呈 粉 末 菌 呈 表 状 , 又 红 又 紫 , 色 不 一 致 , 同 心 园 环 , 面 色 颜 有 背
年l 0月 第 3卷 第 5期
C i JMvo, coe 0 8 V l . o5 hn clO t r 0 . o 3 N . b 2
・
继续教育 ・
皮 肤癣 菌 表 型 及 分 子生 物 学 鉴定
须癣毛癣菌基因分型的研究
须癣毛癣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杨国玲;李庆祥;金礼吉;安利佳【期刊名称】《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06(20)7【摘要】目的探讨ITS区域的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
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 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EcoR1酶切基因组DNA,按ECL试剂盒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根据杂交的不同带型而分型。
结果所试35株须癣毛癣菌分为14型(A^N型),A,B,C,D四型占62.86%。
南方株以A和C型为主,北方株以B和D型为主。
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较高;南北方须癣毛癣菌DNA分型存在一定差异;DNA分型对须癣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菌学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398-400)【关键词】须癣毛癣菌;基因型;DNA印迹【作者】杨国玲;李庆祥;金礼吉;安利佳【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2【相关文献】1.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患者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J], 王红;田伟;魏欣净;吕桂霞;沈永年;李筱芳;刘维达2.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型研究 [J], 闫玮;占萍;陈伟;胡素泉;刘维达3.须癣毛癣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 [J], 钟志红;李若瑜4.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J], 程本霖;朱敏5.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与分型研究 [J], 胡小平;万喆;王晓红;李若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癣菌知识点
癣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它会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和脱屑等症状。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癣菌的基本知识和它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癣菌?癣菌是指一类真菌,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皮肤、头发和指甲上。
癣菌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或通过共用的毛巾、床上用品等传播。
一旦感染,癣菌会在皮肤上生长,并引起瘙痒、红斑和脱屑等症状。
癣菌感染的症状癣菌感染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瘙痒:感染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瘙痒感,病患常有强烈的欲望去搔抓感染部位。
2.红斑:感染部位的皮肤会变得红色,可能伴有轻微的肿胀。
3.脱屑:感染部位的皮肤会出现脱屑的情况,有时脱屑的皮肤会产生白色的鳞屑。
4.水泡:在一些严重的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可能出现水泡,这些水泡可能会破裂,并导致溃疡。
如何预防癣菌感染为了预防癣菌感染,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确保身体和头发的清洁。
2.避免与感染者直接接触,尤其是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等。
3.尽量避免湿气过重的环境,因为癣菌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长。
4.定期更换和清洗衣物、床上用品等,以减少癣菌的传播。
癣菌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了癣菌,您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来减轻症状和消灭癣菌:1.局部药物:您可以使用一些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含有克霉唑或酮康唑成分的药物。
将药膏轻轻涂抹在感染部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2.口服药物: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抗真菌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并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用药。
3.预防措施:在治疗期间,您需要注意保持感染部位的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并避免与他人分享个人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症状消失,也不代表癣菌完全被消灭。
因此,在治疗期间和治愈后,您仍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以预防再次感染。
总结癣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它会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和脱屑等症状。
为了预防癣菌感染,我们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避免与感染者直接接触。
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基因
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基因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其致病机制涉及到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6个,其中16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的基因被认为是主要的遗传基因。
16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8号染色体的遗传基因:这三个染色体的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尤其是8号染色体,因其异常较为普遍,可能在银屑病的遗传背景中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进而引发银屑病的发生。
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银屑病的发病主要涉及到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可能攻击正常的皮肤细胞,引发典型的银屑病症状,如红斑、脓疱、疼痛和出血等。
环境因素的作用:尽管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在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感染、精神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症状,尤其是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
虽然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但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具体关系尚未明确。
HLA基因在免疫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在银屑病的遗传机制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银屑病患者,及时就医是关键。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在需要时采用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
此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以及注意戒烟、戒酒等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管理银屑病的重要步骤。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银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LA基因与银屑病的关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一组高度变异的基因,其中HLA-Cw6是与银屑病最为相关的基因之一。
多个研究已经确认,携带HLA-Cw6基因的个体更容易患上银屑病。
HLA基因编码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其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皮肤细胞的攻击,从而引发银屑病的发生。
皮肤癣菌与皮肤癣菌病
限制性 片 段 长度 多 态性 分 析 、 N 序列 分 析等 分 子生 物 ,
北 方高 。手足癣 在临床 上分 为水 疱鳞屑 型 、 角化 过度 型 和 浸 渍糜烂 型 3型 。 甲癣是 皮肤癣 菌所致 甲和 甲床 的感染 。 约 5 % 甲癣 患 者 有 手 足 癣 病 史 。甲感 染 真 菌 可 能 与 遗 0
皮肤 癣菌 的无性 时代 属 于 半知 菌 亚 门 、 孢 菌纲 、 丝 丝 孢菌 目 , 其有性 时代则 属于子囊 菌亚 门 。按 形态 学特 征分
甲而引起人 和动物 浅部 真菌 病 的真 菌 。 目前 已报道 的皮 肤 癣菌约有 4 种 , 人类有致 病作 用 的约有 2 5 对 0余种 。皮
肤癣 菌所致 的浅部真 菌病是 皮肤科 常见病 , 较 高的发 病 有 率和 复发率
1 病原学
。
菌病 。炎热潮湿 地 区发 病率较 高 , 国南方 地 区发病 率 比 我
2 临 床 表 现
癣 菌病 的诊 断 , 菌直接镜 检和培 养仍是 “ 真 金标 准 ” 。 皮 肤癣 菌病的传统 诊断 方法有 真菌直接 镜检 、 真菌培
养、 滤过紫 外 灯 ( o Wod灯 ) 查 、 织 病 理 检查 等 。真菌 检 组 直 接镜检 快速方 便 , 但是有 些患者皮 损处外 用药 物或 反复 清 洗可能会 呈现 真菌镜检 阴性 ; 真菌 培养鉴 定有 助于疾 病 的明确诊 断 、 指导合 理用 药 、 预后 的 判断 和 累积 流行 病 学
资料 , 目前利 用 皮 肤癣 菌 快 速鉴 别培 养 基 ( e a py s D r t ht m o e t t ei D M) e d m, T 在短 时 间内根 据 培养 基颜 色 改变 鉴别 sm u 是否 为皮肤 癣菌感 染 , 般培 养 的 阳性 率 高 于直 接镜 检 , 一 因此直 接镜 检和真 菌培养应 同时进 行 ; 肤癣 菌病 一般 不 皮 需要进 行组织病 理检 查 , 临 床表 现 不典 型 , 菌检 查不 但 真 能确切诊 断 时行组织 病理检查 ’ 。
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型研究
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型研究闫玮;占萍;陈伟;胡素泉;刘维达【摘要】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基因型【作者】闫玮;占萍;陈伟;胡素泉;刘维达【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南昌,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红色毛癣菌在PDA培养基上可分出不同的菌落形态,按传统方法可分为5型:羊毛型、绒毛型、沟纹型、粉末型和颗粒型,由于羊毛型和绒毛型不易区分,所以本文将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分为绒毛型、沟纹型、粉末型和颗粒型。
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方法很多,但种内特异性不高,本文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的重复串联序列得到5种基因型,并进一步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以及两者与感染部位的关系。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一、真菌知识简介(一)真菌的定义真菌(fungus)是指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细胞壁,没有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吸收养料,大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菌丝,hypha),能产生孢子(spore),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生殖的有机体。
结合图片认识常见致病真菌。
(二)真菌的生活习性及流行病学特点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生活环境,最适温度为22—36℃。
轻度耐酸,PH值为5—6.5。
真菌的生命力强,营养要求不高,含糖的培养基即可。
真菌可长期寄生于人和动物,甚至离开宿主也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这些生活习性决定了真菌病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的季节(春、夏)、温暖潮湿的地域(我国南方),可直接传染及间接传染,广泛传播。
煮沸消毒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
(三)真菌的分类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es,癣tinea):侵犯皮肤角质层、毛发、甲。
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es):除侵犯皮肤、黏膜外,可侵犯内脏器官、脑组织、骨骼。
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有: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等。
二、浅部真菌病的定义及命名定义:由浅部真菌所致的皮肤疾病称浅部真菌病。
简称:癣。
癣的命名:头癣(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手足癣、体癣、股癣等。
三、各种癣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一)手癣(tinea manus)和足癣(tinea pedis)1、定义:手癣: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足癣: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
2、常见致病真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
3、临床表现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俗称“脚气”,由于人们不予重视,得不到彻底治愈,加上不良卫生习惯而广泛传播。
手癣多由足癣传染而来,常发于单侧,经很长时间才会传染到对侧或始终也不侵及对侧。
故患者就诊时常为二足一手。
分型及各型特点(结合图片讲授)水疱型(Vesicular Ringworm):以水疱(vesicle)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于掌跖、指、趾。
皮肤癣菌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分型 法及 其在皮 肤癣菌 病的防治 和流行病 学研究 中的意义 。 [ 键词 ] 皮肤癣 菌 ; 基 因分 型 关 [ 中图分类 号] R 5 76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7 — 48 2 1) 1 06 — 3 64 86 (0 00 — 0 8 0
肤 、 发和 指 ( ) 寄 生 或腐 生 于表 皮 角质 、 毛 趾 甲, 毛发 和 甲 板 的角蛋 白组 织 , 引起头癣 、 癣 、 足癣 和 甲癣 。皮 肤 体股 手
癣 菌所致 的浅 部真菌病 是皮肤科 常见病 , 其发 病率 和复 发
率均较 高 。疾病 复发 的原 因 可能 是 药物剂 量 不 足或 病原 真菌对 抗真菌 药物不敏感 而导致 的治疗失败 , 可 能是治 也
确的地 区特性 和特定 区域 内长期 传播或 地区 性爆发 现象 。 致病菌 的基 因分型研 究对 解 释疾 病 的特 性 以及 致病 菌 的 流行病学 特点 和疾 病 的防治有实 际意义 。
2 皮 肤癣茵 的基因分 型法 2 1 随机 扩 增 多 态 性 D A( o meaec a eci . N Pl rs h i rat n— y n o
P R反 应将 1 须癣 毛癣菌分 为 3种基 因型 。 C 4株
2 2 限制性 片段 长度 多态 性 ( oy eaec a eci . P lm rs h i rat n~ n o
rs i i am n nt oy op i C etc o f g e teghplm rhs P R—R L ) rtn r l m F P
rn o m l e oy op i D A,C a dm a pi dplm rhe N P R—R P i f A D)
2004-2013年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癣菌病分离菌株分析
4
·论文·
2004-201 3年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癣菌病分离菌株分析
前言
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 感染,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简称癣。按发病部位命名,可包括体 癣、股癣、手癣、足癣、头癣及甲癣。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好发于热带和亚 热带,我国特别是华中和华南地区夏秋两季发病率特别高。我国北方癣的发病率 比南方低,与温度、湿度和气候条件相关。因此本病的致病菌谱存在显著的地域 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内致病菌谱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本研究针对于中 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归纳、总结、分析,旨在了解10年内(2004-2013年全年)我院皮肤癣菌病致病 菌种的构成和变迁,分析与性别、气温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疾病的诊断及 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帮助。
表2,2004—2013年皮肤癣菌病的致病菌构成比一览表
讨论
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本研究分离出的皮肤癣 菌致病菌共有8种,分别为毛癣菌属中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紫色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小孢子菌属中的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表皮 癣菌属中的絮状表皮癣菌。皮肤癣菌好侵犯碳、氮元素丰富的角质蛋白组织,并 产生数种角质溶解酶,表皮角质层、掌跖、毛发、甲板都是角蛋白丰富的组织, 因此极易被皮肤癣菌感染,且皮肤癣菌的角质溶解酶更有利于它的侵犯。因此, 皮肤癣菌感染可引起体癣、股癣、手癣、足癣、头癣及甲癣。
表3,致病菌株男女发病数量一览表
删訾髫嚣罾鬻鬻訾誓合计
男性
72
29
37
6
0
0
1
1
146
皮肤癣菌8-19
分子生物学分类
• 有性菌种同其无性旁支的近缘关系 • 有性期:节皮菌属(Arthroderma) • 目前仅絮状表皮癣菌未发现有性期
小孢子菌属菌种
有性型菌种 无性型
A.borellii A. otae
A. cajetani A. fulvum A. grubyi A. gypseum A. incurvatum A. obtusum A. persicolor A. racemosum A. corniculatum
分类
• • • • • 真菌界(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子囊菌亚门(Pezizomycotina) 散囊菌目(Onygenales) 裸囊菌科(Arthrodermataceae)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菌落
• 快速生长 • 质地毛状变粉状到颗粒状 • 表面颜色呈米黄色,背面 呈米黄色到红褐色
镜下特征
• 可见球拍菌丝、梳状菌丝、 结节菌丝及厚壁孢子 • 小分生孢子少,棍棒状, 无柄性着生于菌丝的侧面 • 大分生孢子丰富、匀称、 椭圆形、壁薄、粗糙而有 棘状突起,分隔较少, 4~6隔。许多大分生孢子 的末端或远端稍微圆形, 而靠近菌丝端呈截去顶端 状
按大分生孢子形态分类
按生态学特点分类
• 亲人性皮肤癣菌(Anthropophilic Dermatophytes): 只感 染人类,在人类中相互传播 •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Zoophilic Dermatophytes): 寄生在 动物体表,可以传染给人类 • 亲土性皮肤癣菌(Geophilic Dermatophytes): 生存在土 壤中,分解土壤中动物的毛或脱落皮屑的角质生存,大多 数无致病性,少数可感染人和动物
2.8皮肤癣菌病
可遗留疤痕、永 久性脱发
发外孢子(如为 白癣继发所致)
体癣和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 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的 浅表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tinea cruris): 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浅表皮肤上的皮 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1. 好发季节:夏秋季节
2. 好发人群:成年人
3. 皮损特点:
(1)水疱型:指(趾)间、掌心、 足跖及足侧缘,水疱、干燥脱屑
(2)浸渍糜烂型:指(趾)缝, 浸渍发白
(3)鳞屑角化型:掌跖部及足跟, 粗糙、增厚
诊断和鉴别诊断
皮肤性病学(第9版)
预防和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不同外用药物 2.系统用药治疗 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股癣
1. 好发部位:腹股沟部位,也常 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 2. 典型皮损:同体癣,患处透气 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 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皮肤性病学(第9版)
预防和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唑类、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 2.系统用药治疗: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屑性斑片,“母子斑”。 皮即折断,其残
距头皮2~4mm处折断, 留端留在毛囊,
外围白色菌鞘
呈黑色小点状
萎缩性疤痕、脱发
发内菌丝及孢子 暗绿色荧光
青春期自愈,如无继发 感染不留疤痕、不脱发
病程发展缓慢, 长期不愈,愈合 有局部瘢痕、脱 发
发外孢子
发内密集孢子
亮绿色荧光
无荧光
脓癣
儿童
皮肤癣菌病
病因
病因
本病主要致病菌是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பைடு நூலகம்、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 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感染。感染人类的真菌主要来自外界环境,感染途径可为接触、吸入或食 入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头癣 真菌感染头皮毛发所致的疾病。多累及儿童,成人少见。根据治病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种,即黄癣、白癣、 黑癣及脓癣。 2.体癣 由致病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股阴部以外的皮肤)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 真菌感染。主要见于青壮年及男性,多夏季发病。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引起很轻的炎症反应,发生红 斑、丘疹、水疱等损害,继之脱屑。常呈环状,故俗称圆癣或钱癣。 3.手癣 为手掌的皮肤癣菌感染。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见。起病于手掌某一部位,缓慢扩大,最终累及大 部或全部甚至两侧手掌。损害为红斑、水疱、鳞屑和角化增厚。 4.足癣 为足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性明显,夏秋病重,冬春病减。足癣以皮下水疱、 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等为特征。
检查
检查
真菌镜检和培养。
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形态及部位,结合实验室检查真菌,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神经性皮炎 有明显苔藓化,无水疱,霉菌显微镜阴性。 2.湿疹 无堤状隆起的边缘,境界不清楚,霉菌检查阴性。
治疗
治疗
对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接触传染。 1.局部治疗 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霜、酮康唑霜、特比奈芬霜等。其他的药物如复方水杨 酸酊、复方间苯二酚涂剂等。头癣拔发、甲癣溶甲等。 2.系统治疗 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等,与外用药物联合可增加疗效。
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红 色毛癣 菌是 最 常见 的浅部 致病 真 菌 , 可侵 犯
率 有 限 。随着分 子生 物学技 术 的飞速 发 展 , 基 因分
皮肤 角质 层 、 毛发 和 甲板 , 导 致各 种癣 病 , 也 可侵 犯 皮 下组 织 引起 Ma j o c c h i 肉芽 肿 、 蜂 窝 状 毛囊 炎 、 足 菌肿 、 脓肿、 疣 状 增生 , 甚至 血源 性播 散 等多 种类 型
感染皮肤的黴菌
感染皮膚的黴菌感染皮膚的黴菌常見的有: (1.皮癬菌)(2.念珠菌)(牙胞菌)皮黴菌:念珠菌芽胞菌髮癬菌屬:微生物胞子是主要的胞子型態,通常較少見到細胞壁平滑、筆形、末端微彎的巨分生胞子。
欲區分菌種,有時需使用不同的培養基。
鬚瘡癬菌再培養時的菌落可為粒狀到粉狀,於末端恩之上長具有很多葡萄樣圓形微分生胞子集團。
有些棉樣菌株偶爾會沿菌絲側形成淚珠形微分生胞子。
常見螺旋狀菌絲。
紅色髮癬菌沿菌絲側通常會有一些淚珠狀微分生胞子,有些菌株尚且具有多量。
菌落的反面常呈紅色。
斷髮癬菌的微分生胞子較大,較多,呈棒狀,有時形成於短分之上。
菌落通常念珠菌:念珠菌是黴菌的一種,可存在於人體的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為正常陰道菌叢之一,在陰道中與其他菌種共存而無害。
正常的陰道中,有許多乳酸桿菌,它們具有嗜菌能力,並抑制不好的細菌生長,具有第一線的防禦能力;但當人類抵抗力降低、免疫力較差的時候,這些乳酸桿菌的嗜菌能力就會降低,以致念珠菌在陰道內大量滋生,造成感染而出現症狀。
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烘衣機將衣物烘乾,否則也應將換洗衣物多晾曬幾天,再用吹風機將貼身衣褲吹乾一點,如果家中有除濕機應盡量將居家的溼度降低,以免衣物潮濕而受到感染。
另外,去三溫暖或是泡溫泉的女性朋友也要注意,雖然高溫的溫泉水是無菌的,並不會感染陰道炎,但是當溫度降到攝氏四十度以下,就可能會造成細菌滋長;若是泡在溫泉中過久,也容易使陰道中正常的酸鹼度與益菌生態受破壞,使得陰道容易受感染,而產生發炎的現象,所以回家後一定要立即清潔乾淨芽包菌:根據統計,有將近四成的消費者認為自己是敏感性皮膚,而頭皮是皮膚的延伸,等於有相當大的比例的人,有敏感性頭皮的困擾。
這些人的頭皮可能出現油膩、乾澀、緊繃、發紅、搔癢、以及頭皮屑增多等症狀。
臨床上因為頭皮問題就診的病患中,以「高壓族」「上班族」最多。
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身體的不適由皮膚問題表現出來。
如果把敏感性頭皮換個專業的醫學名詞來說,就是所謂的「脂漏性皮膚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皮肤癣菌的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简便鉴别4种常见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方法。
方法将我室分离培养得到的18株红色毛癣菌、12株须癣毛癣菌、8株絮状表皮癣菌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分别收集菌丝体并用氯化苄法提取DNA,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以单个引物(GACA)4进行随机扩增。
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并根据电泳后指纹图谱的差异进行种属间鉴别。
结果同种不同株的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相同,不同种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有显著差异。
结论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基因型进行快速鉴别,能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关键词】表皮癣菌属基因型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 rapid, reliable method to distinguish common species of dermatophytes. Methods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a simple repetitive oligonucleotide (GACA)4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DNA of Trichophyton rubrum (n=18),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 (n=12), Epidermophyton floccosum (n=8) and Microsporum gypseum (n=6)ResultsThe DNA of all the strains of dermatophytes was amplified successfully, producing species specific profiles.
Conclusion The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species of dermatophytes is a stable, prompt and sensitive method.ConclusionEpidermophyton;genotype;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technique; laboratory technics and procedures.
[KEY WORDS] epidermophyton; genotyp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technique; laboratory technics and procedures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是一群浅在寄生性真菌,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
浅部真菌病简称癣,包括体癣、手足癣、头癣、甲癣等,是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率、复发率均较高,所以对其主要致病菌种——皮肤癣菌的鉴定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皮肤癣菌鉴定方法主要依据菌落形态、镜下结构特征,必要时辅以必需的鉴别试验。
但皮肤癣菌菌落形态多样,容易变异,给鉴定带来了很多困难[1]。
近年来,逐渐开展了多种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PCR技术因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很早就被用于深部真菌病的诊断。
本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从基因型的角度对常见的皮肤癣菌的DNA进行鉴别,以快速稳定区分4种常见皮肤癣菌的基因型。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其来源
1.1.1 菌株红色毛癣菌18株,须癣毛癣菌12株,絮状表皮癣
菌8株,石膏样小孢子菌6株,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甲癣病人病甲标本中分离培养取得。
1.1.2 试剂 DNA抽提缓冲液按文献[2]方法配制,氯化苄为上海山蒲化工公司产品,TaqDNA聚合酶PCR反应缓冲液以及dNTPS为大连宝生物公司产品。
1.2 实验方法
1.2.1 真菌DNA制备实验菌株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8 ℃培养2周,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下菌丝体,研磨后离心得孢子沉淀,用氯化苄法[2]提取基因组DNA。
1.2.2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寡核苷酸重复序列(GACA)4为单个引物,反应体系25 μL,其中包括:50 ng模板DNA,2 μL 10×PCR反应缓冲液(不含Mg2+),0.5 μL dNTPs(10 mmol/L),2 U的TaqDNA聚合酶,2 μL合成引物(10 μmol/L),2 μL MgCl2(25 mmol/L)。
反应条件:起始变性94 ℃ 5 min;变性94 ℃ 1 min,退火47 ℃ 1 min,延伸72 ℃ 1 min,37个循环;延伸72 ℃ 6 min。
产物于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4.5 V/cm) 1.5 h,紫外线灯下照相观察。
2 结果
从电泳凝胶上可观察到,4种菌株均得到有效扩增,不同种皮肤癣菌产生具有不同特征的电泳带型。
其中红色毛癣菌的主要扩增条带有4条,大小分别约590、530、480、350 bp,特征主条带为590、350 bp;须癣毛癣菌主要扩增条带有7条,大小约690、590、540、500、450、390、350 bp,特征主条带为690、590、500 bp共3条;絮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