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设计: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学校马先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活动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部分内容和前面“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内容共同为学习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进化等内容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代表动物蚯蚓、蝗虫的分析,归纳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蝗虫的技能。
难点:蚯蚓和蝗虫的呼吸;蝗虫气门的观察及作用。
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措施:
(1)加入动画,演示蚯蚓和蝗虫的呼吸。
(2)让学生亲自观察蚯蚓和蝗虫,总结出蚯蚓和蝗虫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配合图片学习,如:蚯蚓图片、蝗虫图片、蝗虫气门图片等。
(4)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代表动物蚯蚓、蝗虫的分析,归纳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学会观察蝗虫的技能(重点)
3、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和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难点:蚯蚓和蝗虫的呼吸;蝗虫气门的观察及作用。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初中生好奇心强、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思维的规律,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配以影像资料展示,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
2、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3、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适当进行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在学案每一页的上边都加了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学思路
1、课前预习:初步对蚯蚓和蝗虫进行观察,记录疑惑。
2、课内探究: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3、课外拓展:蝗灾为什么容易发生在干旱的年份?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哪几次大的蝗灾?造成了什么危害?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然后教师导入课题:美丽浩瀚的大自然不
仅有千姿百态的植物,还孕育着形形色色、充满生机的动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动物王国,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领略动物的风采。
探究一:环节动物(以蚯蚓为代表)
1、多媒体展示蚯蚓图片,结合预习情况,班内交流对蚯蚓的认识。
2、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0页第2段至81页第4段,在书中标出以下问题。
(1)蚯蚓通过什么完成运动?
(2)蚯蚓的身体是分节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
(3)蚯蚓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它依靠什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4)蚯蚓的体壁能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这有何意义?
(5)除蚯蚓外,常见的环节动物还有哪些?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何关系?
先让学生提疑惑,共同解决;然后教师播放蚯蚓呼吸的动画,突破呼吸这一难点;最后同时出示几种环节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合作探究:
(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多种方法区分,发散学生思维)
(2)把蚯蚓放在干燥的沙土里,过一段时间蚯蚓会死亡,为什么?
探究二:节肢动物(以蝗虫为代表)
1、展示蝗虫保护色图片,让学生寻找蝗虫。教师导入本环节:蝗虫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的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这叫保护色,这是蝗虫适应复杂陆地生活的方式之一。同学们还想不想知道蝗虫在其他方面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蝗虫。
2、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按照学案提示的顺序观察,边观察边思考。
▲观察时结合课本82页图片。
▲观察触角和气门时可用放大镜。
(1)轻轻捏一下蝗虫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蝗虫身体表面的一层“皮”生物学上叫什么?它有何作用?
(2)蝗虫的身体分为哪三部分?
(3)蝗虫的足、翅、触角各长在哪儿?分别有几对?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它们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4)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和数量,推测气门的作用。
3、观察完毕,教师展示蝗虫图片,让学生回答以上四个问题,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图片上出示。
4、气门的位置、数量、作用是难点。教师先出示显示气门位置和数量的图片,让学生
看清气门的位置,数清气门的数量;然后再播放蝗虫呼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蝗虫用气管呼吸。
5、小试身手
一只蝗虫到池塘边玩,遇到鲫鱼正在水里吐泡泡。
鲫鱼说:“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
蝗虫满不在乎:“敢呀!但是你敢跑到陆地上呆上一个小时吗?”
青蛙跑来作证,蝗虫将头深深地浸入水中,一小时以后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
鲫鱼不得已,只好跳到岸上,不一会便死去了。
蝗虫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6、走进生活
夏天,人们经常喷洒杀虫气雾剂或点蚊香来消灭、驱赶蚊子、苍蝇等害虫,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7、同时展示多种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8、比较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①共同点②谁更适应陆地生活?为什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达标检测
1、在蚯蚓翻耕土壤的实验中,必须保持土壤是潮湿的,否则蚯蚓会死亡而影响实验效果,原因是()。
A.体壁干燥,无法呼吸
B.体内缺水,无法进行呼吸
C.土壤干燥使蚯蚓无法活动
D.土壤干燥,磨损蚯蚓身体
2、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
①蝗虫靠气管完成呼吸作用②外骨骼可以防止水分蒸发③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扩大了陆地生活的范围
A.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①③
3、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及其所在部位。
实验方案:①取两只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近的蝗虫和两只盛满水的试管。
②把一只蝗虫的浸没在水里,把另一只蝗虫的和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预测结果:把浸没在水中的蝗虫先死亡。
实验结论: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它们位于蝗虫身体的。
课外拓展
出示两幅蝗灾图片。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请你上网查询,蝗灾为什么容易发生在干旱的年份?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哪几次大的蝗灾?造成了什么危害?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