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浅论法的起源
![浅论法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11db6a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f.png)
浅论法的起源法的起源摘要:国家和法的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原始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分工。
这三次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交换、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此时,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氏族制度就不可能存在了,对立阶级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再依靠原始公社的调整系统来加以调整。
为了避免社会和互相冲突的阶级在无谓的斗争中同归于尽,就需要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这种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产生了以国家强制确定社会成员的权力和义务及其界限、从而使阶级斗争得到缓和的必要。
在此情况下,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法的现象的起源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经历了从习惯发到习惯法再到了成文法的过程,并且受到了原始公社的道德和宗教的影响。
关键词:法的起源国家原始社会习惯法法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对于这样一门具有悠长历史渊源的学科,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法理学所必须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法学的研习来说,法的起源问题,就跟法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而法的起源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对于它的理解也关系着对于法的概念的不同界定和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的方法的运用。
一、法的起源学说法的起源,是指法的起始和法源,又称法的产生,是法在历史上的产生过程。
我们探究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要找出“法”这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出现的标志,也是法的特征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和阶段。
关于法的起源的学说,现今业已有不同的观点。
以其中一个划分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即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一)非马克思主义法的起源学说1、神创说。
即法是由神创造的,如自然法、神法,人定法源于自然法,或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在西塞罗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法的历史发展 》课件
![《法的历史发展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9613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1.png)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原始社会的法律形式:习惯法、宗教法、道德法等 原始社会的法律内容:狩猎、采集、婚姻、家庭、财产等方面的规定 原始社会的法律执行:由部落首领、长老、巫师等执行 原始社会的法律特点:简单、直接、实用,注重道德和宗教约束
法律具有强制 性,而原始社 会习惯则没有
19世纪末,德国进行法律改革,建 立现代刑法典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世纪中叶,法国进行法律改革, 建立现代民法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世纪初,美国进行法律改革,建 立现代宪法和法律体系
法律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 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 球化等
法律全球化:法律规则、法 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全球性 传播和融合
公民权利
律师制度:律 师在诉讼中代 表当事人,维 护其合法权益
司法审查制度: 法院对行政机 关的行为进行 审查,确保行
政行为合法
19世纪初,国际法逐渐形成 1873年,国际法协会成立,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国际联盟成立,国际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5年,联合国成立,国际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Part Six
国际法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法在解决国际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在环境保护、人权保护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际法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世纪初,英国开始进行法律改革, 废除封建法律,建立现代法律体系
科技进步:法律需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如数据保护、人工智能等 社会变革:法律需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如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 国际合作:法律需要适应国际合作的需要,如国际贸易、国际法等 道德观念:法律需要适应道德观念的变化,如家庭观念、性别平等等
达尔文进化论与生命起源:探究进化的奥秘
![达尔文进化论与生命起源:探究进化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1385b4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f.png)
达尔文进化论与生命起源:探究进化的奥秘1. 引言1.1 概述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由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9世纪提出。
它以自然选择为核心原理,解释了物种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另一方面,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发展过程和化学进化与生命起源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科学家们试图揭示生命起源的奥秘。
1.2 背景介绍达尔文进化论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但在其提出时却引发了激烈争议。
此后,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深入理解了进化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与变异原理、突变对演化的重要性以及进化中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原则等内容。
然而,在探索进化过程背后奥秘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关于生命起源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尽管许多假说和学说以及实验数据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生命起源的确切过程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了更好地理解进化论以及探究生命起源,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1.3 研究意义深入研究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生命起源对我们理解和应用于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进化论为我们解释物种间相似性与差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其次,在农业、医学等领域中,对进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
同时,探索生命起源对于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寻找外星生命以及开辟全新的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加深对地球演化历史和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等问题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详细探讨达尔文进化论及其原理,并审视生命起源问题引发的争议与挑战。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遗传信息与突变演变对进化的影响,以及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原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本文还将总结目前达尔文进化论及生命起源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2.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2.1 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进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概率论的起源与发展
![概率论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a9430c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f.png)
概率论的起源与发展
1概率论起源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不确定性理论的学科,旨在提供聪明的方法来分析不确定性。
概率论起源于17世纪,当时很多知识都是以威尔士随机数字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但概率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主要发展史
(1)早期的概率论是由法国科学家斯特劳斯·马夫斯·贝尔(Stroëlle de Maupertuis)首先提出的。
他的著作《大自然的规律》中提出了概率理论的概念,用以解释大自然中存在的相互作用。
(2)1730年,拉斐尔·康登·富勒(Laplace)提出量化概率模型,概率论向形式化方向发展。
(3)18纪和19纪,科学家和数学家为概率论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基础,为概率论做出了贡献。
他们帮助概率论形成了一种独立学科。
(4)20世纪初,数学家保罗·莫菲斯和卡尔·柯本基克加深了概率的理论,并将它们应用到了实际问题。
1930年,普拉特·穆勒引入了统计方法,在大数定律中提出了可积性现象论证。
3现状
现在,概率论能够用于构建模型,分析复杂的系统及其运行情况,以及协助决策。
它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商业、
经济学、金融、社会科学等。
概率论也可以用于18大赌博游戏,例如赌徒的概率计算、黑板博弈以及弱势认知博弈。
论法的起源
![论法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4cf3832ab4daa58da0114ad3.png)
论法的起源作者:郭桂香【摘要】古今中外的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与法的本质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和对应的关系,如神创说就与法的本质的神意论观点一致,是神学法学的主要内容;契约说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与法的本质的理性论观点紧密联系。
我们在理解了发的起源、法的产生的标志以及和法的本质以后得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法产生的基础。
从而看出法的起源国家说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私有制阶级国家法法律目录:前言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对法的起源的各种法律学说简介。
2、法与法律的区别。
二、法起源的含义三、法所产生的过程与标志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2、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3、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4、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四、法的起源国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误解和歪曲五、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前言】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关于的法的起源,主要从法的概念,法产生的根源,法产生的标志,以及对于法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的比较,得出法的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观点是:法的起源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继而出现了国家,在国家制定与认可后上升到了法律。
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本文进行论述。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对于法的学说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1)神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各种各样的神为人类创造法。
在西塞罗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源于“上帝的一贯的意志”;人定法是自然法在世俗社会中的体现;法律是从自然产生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中世纪神学政治的鼻祖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法学通论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_(1.6.1) 1.6法的起源与发展
![法学通论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_(1.6.1) 1.6法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23b9be28ea81c759f57817.png)
第六节:法的起源与发展本节主要讲法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法的发展的历史类型和两大法系三个问题。
目录1 2 3法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法的发展的历史类型两大法系一、法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在法学思想史上,关于法的起源的思想学说比较多,比如有:神创法说、圣人造法说、法起源于社会契约说、社会控制说或者社会连带关系说等等,这里不一一展开。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起源理论,法的产生有两大根源,一是经济根源,二是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从来就有、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产生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原始社会后期,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这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此外,法的起源还有阶级原因,也称阶级根源,主要指阶级和阶级斗争导致法的产生。
当然,法的产生,除经济、阶级根源外,还受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法产生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再从规范性调整发展为法律调整;法律的形成经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漫长过程;法的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的调整;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从混为一体到逐步分离为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社会规范系统。
二、法的发展的历史类型(一)法的历史类型与种类法的发展与演化在学说史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说。
比如,英国学者梅因在其《古代法》中提出,任何进步社会的法律运动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德国学者韦伯提出,法律的演进经历了从形式不合理向形式合理性法律的演进;历史法学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提出,法经历了从习惯、习惯法、成文法向法典化的演进发展过程。
这些解说均从一定的立场与角度认识到法律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所提出的一种法律发展理论。
有阶级的社会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故法的发展也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类型,依次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26ae4c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5.png)
从研究宏观经济怎样运作到探求如何使它运作得更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根本的问题是,政府能够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使其运作得更好呢? 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总是以浓厚兴趣乐于宏观理论的政策运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此后,芝加哥大学和胡佛研究所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麻省理工学院的弗朗哥·莫迪利安尼与罗伯特·索洛,耶鲁大学的托宾等老一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这一领域中美国的领袖人物,也是如此。新一代领袖人物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马丁·弗尔德斯坦与N·格里高利·曼昆;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与托马斯·萨金特,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以及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与约翰·泰勒,尽管他们怀疑积极的政府政策的说法,但也具有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关注。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不前、离题和死亡”。 更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总的来说科学是由不成功的实验扫清道路的”。
经济长期行为是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
中国
年份
美国
年份
增长率
增长率
1900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长期增长
AS
AD
P0
Y0
P价格水平
产量GDP
AS
AD
P0
法国年鉴学派过去与现在
![法国年鉴学派过去与现在](https://img.taocdn.com/s3/m/871282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1.png)
内容摘要
在新闻传播领域,法国年鉴学派的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内容摘要
四、法国年鉴学派的主要理论法国年鉴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 1、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法国年鉴学派认为,新闻报道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 真实的。他们主张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呈现事实,揭示事件的真相。
内容摘要
2、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法国年鉴学派认为,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主观 性和偏见。他们主张以客观的立场和态度来呈现事实,让受众自行判断和理解。
内容摘要
法国年鉴学派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学术流派,其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新闻传播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简要介绍法国年鉴学派的背景、主要理论以及对 新闻传播的影响,并分析其优缺点。
内容摘要
一、确定文章主题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法国年鉴学派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通过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 探讨其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的贡献。
五、结论
五、结论
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理论相结合,拓展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通过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背景、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学术价值和贡献,也为相关 研究提供了重
五、结论
要的参考。未来,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为历史学和社 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容摘要
亨利皮朗与法国年鉴学派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 践中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效果。例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全面考虑城市 整体的功能布局
内容摘要
、交通状况以及个体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 展方案。
法与经济学的起源和方法论
![法与经济学的起源和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d9f9232f60ddccda38a08c.png)
法与经济学的起源和方法论秦海151《经济学季刊》、吴敬琏老师主编的《比较》等已经开始设有法与经济学的研究专栏。
一些法与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开始创立,比如吴敬琏老师、江平老师在上海创立了法与经济学研究所。
相比之下,国际社会法与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例如,在这一领域已经出版了两本百科全书,一本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与法辞典》;另一本是由根特大学(University of Ghent )的鲍德温·鲍凯尔特(Boudewijn Bouckaert )和格里特·德·格斯特(Gerrit De Geest )主编的《法与经济学百科全书》,五卷本,由Edward Elgar 图书公司出版(1996—2000年)。
而且,以出版经济学经典文献而著名的这家图书公司也已经出版了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 )和佛朗西斯科·帕里西(Francesco Parisi )共同主编的《法与经济学》经典论文集(分三卷);在哈伍德学术出版公司编辑的《纯粹和应用经济学基础经典系列》中也出版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S.谢维尔(Shavell )主编的《法与经济学》论文集。
每年在西方出版的法与经济学的专著可谓汗牛充栋。
本文集中于法与经济学的思想史。
换句话来说,就是重新沐浴法与经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这对国内法与经济学混沌初开的状态尤为必要。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追溯法与经济学的历史:(1)什么是法与经济学?(2)法与经济学的起源;(3)法与经济学的方法论;最后,我再作三点简要的归纳。
一、什么是法与经济学?关于法与经济学,我们首先有必要关心的是它的定义与边界问题。
在罗伯特·库特尔(Robert Cooter )和托马斯·乌伦(Thomas Ulen )的《法与经济学》与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等教科书中,并没有为法与经济学的定义和边界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阐述。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源和现状分析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源和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81ed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d.png)
2023-10-28
目录
•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风险管理理论起源 •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现状 • 风险管理理论未来趋势 • 风险管理理论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潜在的负面影响和风险,以实现组织 目标的成功实现。
风险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 美国,当时一些公司开始采用保险和 财务对冲策略来管理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倒闭和重大 事故的发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风险管理 的重要性。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识别、 评估、控制和监控等方面,并强调 组织需要综合考虑财务、运营、法 律和声誉等多个方面的风险。
统计方法的应用
20世纪初,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学者们利用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研究风险分布、损失预测等 问题,为保险公司和政府提供了决策支持。
起源阶段二:20世纪中叶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
20世纪中叶,随着跨国公司和大型项目 的出现,风险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学者们 开始研究更加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美国学者格拉尔(Graham)在 1950年代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ERM) 的概念和方法,强调企业应从战略、运营 、财务等多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总结词
政府和社会组织风险管理实践是风险管理理论在公共领 域的应用,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公共安全风险,保障 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详细描述
政府和社会组织风险管理包括灾害风险管理、公共卫生 风险管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等多种领域,政府和社会 组织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降低公共安全风险, 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风险管理旨在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并帮助组织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 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4626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0.png)
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既涉及到自然界的规律,也涉及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认识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理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1. 古代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
早期的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普遍性原理,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素说和匹卡哥拉斯的数理哲学。
这些古代理学家通过观察和推理,试图解释宇宙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2. 中世纪哲学与新理学的出现中世纪的哲学主要受到宗教和神学的影响,理学的研究陷入停滞。
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新理学的思潮兴起,以伽利略·伽利莱为代表。
他提出了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这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近代理学的发展和进步近代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启蒙时代。
在这一时期,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成为主流,约翰·洛克等哲学家提出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并建立了科学实证主义的基础。
这段时期的理学研究呈现出对科学方法的更深入探索,并推动了科学的迅猛发展。
4. 现代理学的现状与趋势在现代,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
现代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思维和知识获取过程,涉及认知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等。
同时,现代理学也对科学方法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科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观点。
5. 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理学帮助人们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强调观察、实验和推理的重要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
其次,理学的发展和改进不断推动科学领域的进步,如科学哲学的发展对科学模型和理论的形成与验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演变过程,并清楚地认识到它对现代科学的深远影响。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33a5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7.png)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产出导向法”(Output-Oriented Approach)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优化生产和业务流程,以最大化产出和效益。
这一理念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同时也受到了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出导向法的起源和发展、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出导向法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产出导向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管理理论,特别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所提出的“一切都以产出为导向”的管理观念。
泰勒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企业和组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他强调要以实际产出和效益为导向,而不是过分关注工作过程和劳动量。
1.2 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产出导向法在20世纪逐渐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
1970年代以来,产出导向法逐渐被引入了更多的领域,如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等。
这一理念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和组织需要更加高效和灵活的管理方法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相关研究现状2.1 理论研究产出导向法已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除了理论研究,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实际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他们发现,采用产出导向法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和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些企业和组织也通过实践证明了产出导向法的有效性,进而推动了这一理念的传播和应用。
2.3 跨学科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出导向法的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
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产出导向法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效果,以及与信息技术、创新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关系。
014法学院考试大纲
![014法学院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ec6e22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e.png)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考试范围:一、民法总论1、我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2、民法概述:民法的概念、任务、调整对象、渊源、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3、民事法律关系4、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4、民事权利6、民事法律行为7、代理8、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9、时效:时效的基本理论、诉讼时效、除斥期间二、刑法总论1、刑法概说2、刑法的基本原则3、刑法的效力4、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5、犯罪客体6、犯罪客观方面7、犯罪主体8、犯罪主观方面9、正当行为10、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1、共同犯罪12、罪数13、刑事责任14、刑罚及其种类15、刑罚制度参考书目:1、《民法学》编写组:《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2、《刑法学》编写组:《刑法学》(上册•总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考试范围:一、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发展历史、研究方法二、个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的概念、分类;社会的概念、本质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结构的概念、分类;社会形态的概念、意义;社会类型的概念及其分类;社会交往的内涵、社会交往的方式;社会化的概念与类型、社会化的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与功能、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三、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的概念、类型;社会网络的概念、类型与功能;社会群体的概念、分化、类型;社会群体冲突的概念、类型及冲突的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家庭的起源与发展、家庭关系、结构与功能四、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组织目标的概念、功能;组织结构的含义与功能;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中国社会组织的结构特征;组织管理理论、家长制的概念与特点、科层制的概念、特征、功能;组织文化的含义、功能;单位组织的含义、特点、功能;民间组织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及发展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定义、类型、形成及社会学的制度分析;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功能、变迁、创新六、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阶级、阶层的概念与区别;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与功能;社会流动的理论七、社区与城市化: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分类;农村社区的特点、现状及建设和发展的意义;城市社区的特点、城市化的内涵、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及途径;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城乡关系的现状、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八、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的概念、社会发展的原理、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的基本类型;社会问题的内涵、特征、理论视角;当代主要社会问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与途径;社会公正的含义、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九、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概念、理论;社会政策的概念、构成、作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现代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的组织和制度、社会工作与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任务、途径和过程参考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法哲学原理导读
![法哲学原理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4f13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2.png)
法哲学原理导读摘要:一、法哲学概述1.法哲学的定义2.法哲学的研究对象3.法哲学的意义和价值二、法哲学的基本问题1.法的本质和法的功能2.法的起源和发展3.法的价值和法的目的三、法哲学的主要流派1.自然法学派2.实证法学派3.社会法学派四、法哲学的核心观念1.法治2.权利和义务3.公平和正义五、法哲学在我国的发展1.法哲学的历史沿革2.法哲学的研究现状3.法哲学的未来展望正文:法哲学原理导读法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学科。
它关注法律现象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我们理解和运用法律提供指导。
本文将从法哲学的概述、基本问题、主要流派、核心观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导读。
一、法哲学概述法哲学,又称法律哲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法律的本质、功能、起源、发展、价值、目的等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法律现象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法的本质和法的功能法的本质是关于法律是什么、具有哪些属性的问题。
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实际影响。
(二)法的起源和发展法的起源主要探讨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发展则关注法律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法的价值和法的目的法的价值是指法律在实现社会目标方面所具有的意义,法的目的是法律存在的根本宗旨。
三、法哲学的主要流派(一)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应当遵循自然法则,法的本质在于自然。
(二)实证法学派实证法学派主张,法律就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与道德无关。
(三)社会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强调,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
四、法哲学的核心观念(一)法治法治是指国家依据法律治理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
(二)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利益,义务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下应尽的责任。
(三)公平和正义公平是指对待各种事物要平等对待,正义则强调法律应当维护社会公正。
五、法哲学在我国的发展(一)法哲学的历史沿革我国法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法家等学派。
法学的历史期末重点总结
![法学的历史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332b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6.png)
法学的历史期末重点总结一、古代法学的发展古代法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
希腊的法学主要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还有希腊城邦的法律制度的形成。
罗马法学是以罗马法典最为著名,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疆域的统一,罗马法被广泛应用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二、中世纪法学的兴起中世纪法学主要受到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教会制定了《教会法典》,成为全欧洲最重要的法律文书。
此外,还有宗教学者托马斯·阿奎那对法律思想的贡献,他将哲学和神学与法律相结合,影响了中世纪法学的发展。
三、近代法学的形成近代法学是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法律平等,成为法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众多法学家如蒙台奇埃、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等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并对当时欧洲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批判。
四、现代法学的发展与分支现代法学基于前人的经验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主要有自然法学、实证法学、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实体主义等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其中自然法学主张法律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普遍道义;实证法学注重对法律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法律形式主义认为只关注法律的形式,而不关注法律实效;法律实体主义则认为法律应该关注实质而不是单纯的形式。
五、当代法学的发展趋势当代法学在不断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法学正在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法社会学、法心理学、法经济学等。
此外,法学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法律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法律运行方式的影响。
六、中国法学的发展中国法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诸子百家的法家思想。
中国传统法学主要有法律解释学派和法家学派。
近代以来,中国法学在接受西方法学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如民族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学。
当代中国法学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面临了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与挑战。
七、法学研究方法的演变法学的研究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1ec8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2.png)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引言:
1.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概念。
2.引出本文主旨,即对自然辩证法的提纲进行整理,探讨其重要理论要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与阶段性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普遍的客观规律;
2.一分为二原理及对立统一规律;
3.发展性原理:自然界的动态发展与演变;
4.量变到质变原理。
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质量:揭示物质变化规律;
2.运动:揭示物质运动的方式和趋势;
3.矛盾及其分析:揭示物质世界的矛盾与统一;
4.世界观及方法论:揭示人们认识自然的方式与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
1.总结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结合科学实践,强调实践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
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领域的应用;
2.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六、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1.自然辩证法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借鉴;
2.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七、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总结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展望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1.总结全文,强调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2.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展望。
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的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和扩展,以满足论文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41bcf9941ea76e58fa04bc.png)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①刘丽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当今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热点———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了这种思想和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流通配送管理;全球供应链中图分类号:F2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03)02-0081-080 引 言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 M)是当今国际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一个新热点.目前,关于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论文已经相当多,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归纳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文章却几乎没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总结和归纳近20年来SC M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揭示这种思想和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最初的论文,是1983年和198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1,2].SC M更早的起源是源于迈克・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3].其后,SC 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开始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SC M的文献大量出现,SC M相关的学术组织也开始涌现.到目前为止,比较公认的几个SC M定义如下.美国W illian C.C opacino将SC M定义为“T he art of managing the flow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s from s ource to user”(“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的流动的技术”)[4].定义中的“managing the flow”简略地概括了SC M的本质.管理科学到目前为止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业务流程内各个环节的改进上,但是SC M强调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从物料供应一直到产品交付的整个业务流程的流动和相互连接上.1996年成立于美国的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 ouncil)将SC M定义为:“encom passes every effort inv olved in producing and delivering a final prod2 uct,from the supplier’s supplier to customer’s cus2 tomer”(“SC M是为了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包括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一切努力”).该定义进一步描述了SC M的4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制造和配送(见图1),其中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有“managing supply and demand,s ourcing raw materials and parts,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warehousing and inventory tracking,order entry and order management,distribution across all channels, and delivery to the customer”[5].这个定义强调了SC M的范围,表明SC M是一种跨企业、跨企业多种职能、多个部门的管理活动.日本经营学杂志《日经情报 ƒ 》(Nikkei Information Strategy)在其“供应链革命”特集中,将SC M定义为“跨越企业组织的边界,作为一个完整的流程共享经营资源和信息,以整体优第6卷第2期2003年4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JOURNA L OF M ANAGE ME NT SCIE NCES I N CHI NAV ol.6N o.2Apr.,2003①收稿日期:2001-09-10;修订日期:2002-04-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072015).作者简介:刘丽文(1955—),女,山西人,博士,教授.化为目标,彻底消除流程中的浪费的管理技术”[6].这个定义强调了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因此为了达到供应链整体优化的目标,多个企业必须共享资源,这首先就需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个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日本式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图1 SC M 的基本流程(资料来源:Supply Chain C ouncil homepage ) 日本的学术团体SC M 研究会认为以上诸定义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视角:顾客1他们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SC M 定义:“将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看作一个完整的、集成的流程,以抬高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为目标,跨越企业边界所使用的流程整体优化的管理方法的总称”[7].综合上述各定义的特点,可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概括如下:供应链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经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产品再通过一系列流通配送环节,最后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要把整条“链”看做一个集成组织,把“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看做合作伙伴,对整条“链”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致力于整个“链”上物流、商流(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性和优化,从而提高整条“链”的竞争能力.2 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SC M 理论和方法不是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由于近20年来,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的.SC M 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可概括如下.2.1 从采购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大多数现代工业企业来说,无论是流程型还是加工装配型,大批量生产还是单件小批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都是生产活动开始的第一步.随着世界工业化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纵向集成度的降低,企业总制造成本中采购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采购物料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采购管理在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采购管理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即企业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买”与“卖”的交易关系,双方在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管理学术界对这种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日本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开始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崭露头角,其汽车、家电、半导体、机床等产品以高质量、低价格风靡全球,其它各国的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感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术界都大力探索、研究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奥秘.研究的结果之一,就是关于日本企业与其供应商的特殊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关于日本企业与其供应商关系的论文大量出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有:Clark 论述了日本企业与其供应商在产品开发上的紧密合作关系[8].John McMillan 论述了日本企业与其供应商的特殊合同关系[9],并在其后进一步比较了日美企业对供应商的不同管理制度[10].1990年,MIT 的国际汽车—28—管 理 科 学 学 报 2003年4月研究小组发表了《改变了世界的机器》(The Ma2 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11],全面总结了日本式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其中专门用一章论述了日本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1993年,Jeffrey H. Dyer和Willian G.Ouchi也全面总结了日本企业与供应商的独特关系[12].就连日本通产省的官方文件也指出:日本制造业竞争力强的缘由之一是其独特的零部件外协系统[13].从这些研究出发,企业管理学中关于采购管理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企业与其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2)这种合作关系首先体现在与供应商标的长期关系和供应商数目的少量化.3)合作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供应商在客户产品开发上的早期参与;企业与供应商在计划、生产、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在成本和质量改进上的互相帮助等.4)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带来双方在资金上的互相支持,供应商专门针对顾客企业所作的所谓“顾客化投资”,双方在人员上的互相交流等.2.2 QR、ECR的发展:流通配送领域的大变革上述从采购管理向SC M的转变表明,SC M发展的一大源头是来自生产领域.SC M的诞生还来自另一源头:流通配送领域.两大源头的齐头并进和汇合,最后形成了SC M的完整概念.供应链上的流通配送领域是指产品制造完成之后,从制造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直至到达最终顾客手中的一系列环节.很多产品出厂后,尤其是消费品,都需要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才能到达最终顾客,即产品的使用者手中.流通配送管理与物料采购管理相比,其重要意义在于,由于成品的附加值远远高于零部件的附加值,该环节任何冗余的库存,时间上的延误,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不友好关系都会给链上的各个成员带来更高额的成本.该环节的链条越长,该环节对于产品在最终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影响越大[14].流通领域大变革的典型事例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在美国的QR(quick re2 sponse)系统和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系统.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企业面临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市场营销和流通配送领域的管理变得重要起来.在率先进入这种时代的美国,一方面面临来自日本以及亚洲其它各国的激烈竞争,食品、服装等消费品大量廉价涌入;另一方面,国内像沃马特、K马特等廉价连锁店迅速发展,给原有的批发零售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因此,美国的流通领域不得不进行大变革.受冲击较大的服装业的业界团体为了寻求强化竞争力的良方,向美国著名流通领域的咨询公司K S A公司提出了诊断和出谋划策的要求.1985年,该咨询公司提出了关于QR的报告书,给整个服装业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服装业界的QR活动迅速展开[15].报告分析了当时美国服装业界的状况.从纺织面料用的原毛到消费者购买到商品的整个供应链的周期是66周.其中制造、加工等增加附加价值活动的时间为11周,剩下的55周都是作为库存停滞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报告书指出,现有的供应链单看每个环节,效率可能是高的,但作为一条完整的链,效率极其低下.用供应链的观点对整个供应链重新进行集成,整个周期有可能缩短到21周.此外,在服装业界,商品滞销,库存积压,畅销商品有时又缺货等问题引起的业界损失,每年高达250亿美元.因此,通过在制造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共享,改善市场预测,加强对库存的监控,并只按需要的品种和数量来生产,损失至少可以减少一半.报告书发表后,服装业界的制造、销售等有关企业立即按照该报告书提出的方法合作改进,很快就见到了超过预想的效果:销售额增加了30%~60%,库存周转率改善了30%~90%.这样,制造商和批发零售商结成联盟,共同实施的改进活动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服装业界的QR运动.最早从牛仔服、内衣等批量生产的服装开始,很快,向高级时装、日用杂货、家具、食器、家电等领域扩展,几乎扩大到了美国的整个零售业.K S A公司提出的QR的基本思想,是将原有的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推动”(push)方式变为消费者为主导的“拉动”(pull)方式.这是供不应求时代和供过于求时代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推动”方式下,制造商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情报和—38—第2期 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判断来预测需求,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将据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推向”市场.在“卖方市场”的时代,这种方式是行得通的,但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原有的推动方式就显得响应过于迟缓,其结果是,一方面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造成积压;另一方面顾客想要的东西又没有,造成机会损失.“拉动”方式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生产计划,进行供应链上的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采购管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市场响应速度.这种从“推动”向“拉动”转变的思想,构成了支持SC M原理的一个重要基本思想.ECR是K S A公司受美国食品营销协会(FMI)和美国食品杂货工业会(G MA)的委托,在对美国食品零售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1993年提出的增强美国食品零售业竞争力的另一个新系统.其基本思想与QR类似,实际上很多思想来源于当时已经取得很大效果的QR[16].ECR报告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提出了4个应该变革的领域:高效的商品搭配;高效的商品补充;高效的促销活动;高效的新商品开发.并且提出了实现ECR所需的4种技术:营销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组织化技术.这几种技术,包括软、硬两方面,实际上概括了SC M所需的主要技术.2.3 组织重构给SC M带来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的企业掀起了一股组织重构的热潮.其原因在于,当时,很多企业的组织十分庞大,组织内的效率日益低下,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费用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要求企业具有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这就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组织的结构,以提高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一个重要的变革方向,是沿供应链方向重新调整组织的内外结构,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很多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竞争的重点已经不仅是各个产品本身的质量、价格和服务,而是沿整个供应链改进提供给“最终顾客”(ultimate customer)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时间和价格,其中,时间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17].另一方面,企业在实施SC M时,也越来越认识到,SC M并不只是硬件或软件系统,也不是某种单一的管理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因此,必然需要伴随相应的组织变革[18].日本式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又一次受到了极大注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日本式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做了研究[12,19,20].日本式供应链组织结构的一大特点是:供应商的数目很少,与每个供应商保持长期关系.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的可靠性等很多方面来说,这种做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西方学者大力提倡这种组织结构,有的学者把这样的供应链组织结构称为“供应商联盟”(supplier al2 liance)[21].很多企业也开始了这样的供应链组织结构的尝试[17,21].R obert J.V okurka等人研究了一个大型跨国制造公司在这方面的变革,该公司在1988年有771个原材料供应商,4800个维修、消耗件供应商,经过重新构造,到1996年,原材料供应商减到了215个,维修、消耗件供应商减到了791个,削减幅度分别高达72%和84%.供应商数目减少了,管理费用大减,企业有了更多的精力改善与剩下来的供应商的关系,使物料供应的成本、质量和供应时间都得到了极大改善[17].美国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从1989年开始同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重新构造其供应链,在企业内部,按照产品系列成立5个跨职能团队,分别实施相应的供应商管理,促使供应商在产品开发中早期参与.在外部,重新制定了供应商选择策略,在几年之内使供应商数目从2500家减到1140家.此外,还展开了“SC ORE”(supplier cost reduction ef2 fort)的SC M项目,旨在鼓励、评审并快速、公开地采纳供应商的建议,并与供应商分享从这些建议得到的好处,例如,成本降低带来的利润[22].2.4 BPR与IT对SC M的促进1993年,哈默和钱皮发表了著名的《企业再造》[23],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2 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旋风.在BPR中,迅速发展起来而且迅速变得廉价的信息技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哈默和钱皮的观点,现代企业组织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个人工作还是组织工作,分工方式都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 20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不仅对个人的工作进行了详尽分工,而且组织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48—管 理 科 学 学 报 2003年4月这种注重分工的结果导致组织的层次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庞大,业务流程也拉得越来越长.在一个企业内部,处理一个订单往往需要经过多达20多个部门才能完成,订单处理流程一旦中断,谁也不知道断在何处,没有任何人关心,因为每一个人都按照分工专注自己所属部门内的业务,谁都不对整个流程负责,也没有相应的手段能够监控流程.BPR的目的,是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的工作方式,对企业现存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大幅度地改善质量、成本、服务等现代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BPR的这些思想,对于企业构建供应链,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管理同样是适用的.因为供应链的基本思想本来就是要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完整的“流程”来看待,来管理.因此,BPR对企业重新思考、构建、改进自己的供应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4~26].业务流程重构的一个重要支持手段是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整个业务上的信息共享,去除冗余步骤,使整个业务流程有机结合. IT的使用方法有两大方向,一个是使现存流程自动化,另一个是首先进行流程重构,使效率提高,再用低得多的成本使之自动化.很显然,后者要合理得多[27].企业在构建或者改进供应链时,必然会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一武器.事实上,推动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的一大动力,是各种SC M软件的提供商[28].反过来,对企业来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捕捉瞬息万变的情况,快速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分享必要的信息,也必须借助于这一强有力的武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价格的迅速低廉,企业有可能大规模地利用这一武器[29].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也极大地促进了SC M的发展.2.5 SC M对T OC理论的吸收支持SC M的理论之一,还有T OC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大约20年前,以色列物理学家E.M.G oldratt 为了帮助朋友的工厂,开发了一套称为OPT的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在工厂使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普及该软件,E.M.G oldratt博士将OPT 的原理写成了一本名为“The Goal”的小说,1984年出版(1992年再版)[30].小说出版后,获得了极大好评,在全世界销售了250万册之多.不同业界、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书中描述的情况与自己企业的情况类似,“按照小说中的建议实施后,解决了自己工厂的问题”,给E.M.G oldratt写这样内容的信的人不计其数.但是,OPT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引入该系统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很多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成功地使用该软件上,而忽略了领会OPT的基本思想,因此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这说明只销售商业软件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需要有一种能正确引导企业加强管理的理论.E.M.G oldratt开始致力于研究这样的理论,把该理论命名为“Theory of C onstraints(约束理论)”,于1990年发表了同名的著作[31].约束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产出速度和产出量取决于系统的瓶颈环节,管理的目标应该放在寻找并消除这样的瓶颈环节上,在其它环节致力于改进,对于企业的整体产出无多大意义.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只要不断地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致力于改进,就可以带来整个系统的改进,即各个部分的最优之和等于整体的最优. T OC却指出,系统各个部分的最优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最优.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系统看做一条由多个环节组成的链条,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系统的整体产出等于该链条各个环节的重量之和,因此追求各个环节的重量的增加;而T OC认为,系统的整体产出取决于链条的强度,只要有一个环节薄弱(瓶颈环节),整个链条就是薄弱的.E.M.G oldratt还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寻找和消除瓶颈的方法[31].SC M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T OC的思想[2,6].供应链本来就如图1所示,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的系统,以往,各个企业只是致力于自己企业内部的最优,但这并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不仅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必须致力于整个链的优化. SC M的软件也吸收了很多T OC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充分考虑生产线的制造能力,零部件的供应能力,流通配送环节的运输能力等约束条件,提供全面的优化计划方案,因此当今的SC M软件—58—第2期 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正在形成一种与ERP软件争高下的态势[32].2.6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SC M的促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加速.促进这种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越来越活跃,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巨大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物料采购、加工装配以及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这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变得更长、更复杂,更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因此,跨国公司首先开展了SC M的探索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SC M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刊物上报道的很多案例研究都是跨国公司的例子:HP 公司借助于专家的力量,开发了用于SC M的决策支持系统,改善了各地区间的运作方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33];DEC建立了全球供应链模型[34];原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作为典型的拥有很长、很复杂供应链的制造业企业,开始了新型供应链管理方式的探索,在建立伙伴关系、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极为可贵的经验[22,35];松下自行车公司在台湾、韩国廉价自行车的冲击下,原来的大众车变得毫无竞争力,转而通过构建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来提供顾客化产品达200万种之多.顾客订货之后,两周内即可拿到产品,彻底扭转了局面[36];香港利丰公司(Li&Fung),则创造了另一种颇具香港特色的全球供应链,它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所和工厂,却与分布在26个国家的7500家企业有协作关系(都是自己的供应链成员),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全世界最合适的地方分别设计产品和制造产品,并以最合理、快速的方式送给顾客[37];I BM公司为了建立计算机的全球生产管理体制,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自行开发了SC M管理软件,应用到全球的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销售和库存管理在公司总部的一元化管理[6];日本的雅马哈公司运用信息技术,在其全球的生产工厂、销售公司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6];Dell公司以“直接模式”为特点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为若干文章所报道、研究[6,29,32,38];美国零售业巨子沃马特短时间内的高成长,也主要取决于其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其中首创于沃马特与P&G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被传为美谈[7,25].还有很多文章介绍了未点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的SC M事例[2,17].从这些事例可以明显地看出,跨国公司在积极地探索和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改进自己的管理实践,其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促进了在他们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跨国公司在推动SC M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在SC M的实践中,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2.7 网络基础上的SC M随着IT的迅速发展和价格的迅速低廉,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企业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E DI逐渐推广,客户-服务器平台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基于WE B 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SC M中的可用手段大为增加,这些信息技术也使企业的SC M更为有效和高效[6,28,39].再加上众多软件公司推出的多种SC M软件,IT已经成为企业实施SC M的不可或缺的手段[32].为了实现企业间的横向沟通,软件公司纷纷在其软件上预留了与Internet的接口,基于网络的SC M已经不成问题.目前,已有“E-supply chain”的说法[40].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基于网络的供应链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这种情况将给SC M带来一些新问题,例如,如何实现多种数据(采购、制造、装配、运输、销售)的集成,如何在网上建立和维持伙伴关系,如何在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之间分享网络带来的利益,如何保持网络供应链的强壮性(robustness)[35]等.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3 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重要性从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有“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供应链是客观存在,只不过以前“链”上的各个企业没有通过“链”上各个企业的合作增强整个“链”的竞争力的意识,这条“链”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导致链上各个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导致链上各个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取得的绩效互相抵消.近20年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需要寻求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1)长期以来,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下了很大工夫,引入了T QC、—68—管 理 科 学 学 报 2003年4月。
概率论的起源及其发展
![概率论的起源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0291b4c77da26925c5b0d4.png)
概率论的起源及其发展摘要:概率论自创立以来,已经从起初分析赌博中的问题发展成为现代数学的主流分支之一。
现代概率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已经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概率论与其他学科逐渐交叉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突出成果。
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历史背景和实例来介绍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其中还穿插一些哲学思想。
通过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对我们探索概率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了解;有利于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启迪后人更好地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而且还能提高同学们对概率论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概率论;起源;发展;变化0 引言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未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庞加莱(法)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
它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问题,还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重要应用。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领域,成为物理学、遗传学、信息论的重要工具,是金融学、神经学、人工智能和通信网络等学科的常用方法。
1 起源与发展1.1 十七世纪概率论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
它发源于17 世纪中叶, 并且是与惠根斯、巴斯加尔、费尔马及雅谷、贝努里诸人的名字分不开的。
对概率论的兴趣, 本来是由于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但刺激数学家思考概率论的一些特殊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请求。
《论赌博中的计算》( De Rat iocinat ion in Ludo Alece, 1657)一书, 这是概率论最早的论著。
概率论虽然起于17 世纪, 但为此准备基础却是较早的事。
例如卡当在其《论赌博》( De Ludo Alece , 1663 出版)一书中已计算了掷两颗或三颗骰子时在一切可能方法中有多少方法得到某一总点数。
更早的塔塔利亚(1499一1557)也作过类似的计算。
基于外语教学的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现状综述
![基于外语教学的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现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c1d2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6.png)
基于外语教学的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现状综述一、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始,从个体心理学和教育学出发,逐渐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学习者自主、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等核心概念。
随着自主学习理论在西方国家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渐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自主学习理论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教育研究逐渐受到自主学习理论的启发,国内涌现出大量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学习理论。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了一系列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1. 自主学习观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的知识和指导。
学习者应当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和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2. 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内在的需求和兴趣,而不只是外部的奖惩或压力。
教师应当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激励,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3.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当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等,学习者应当掌握这些策略,能够自主地应用于学习中。
4. 学习评价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当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思,能够自主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
学习者应当具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实践已经逐渐引入自主学习理论,推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改革。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鼓励学习者参与学习设计和评价,并逐渐发展了一些符合自主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论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论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发展趋势一、阐明几个基本概念1.法: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
宪法、刑法是法;部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法,再如交通规则、城市文明规定等。
2.法律:广义的法律同法,狭义的法律是一种特指,即行为规范中,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并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
主要把握这么几点:a.由立法机关制定;b.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c.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d.规范人们的行为,即明确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3.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科学。
4.法治: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治国思想。
三个特点:一是法律至高无上;二是法律成为调解社会关系和国家政策的依据与主要手段。
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法制:指法律部门、制度和机构等总称。
二.法律的起源、发展“法”字的原始写法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漉”。
左边代表法平如水之意,右边的“鹿”指的是古时候的一种兽,它能够辨别真伪。
传说远古时代,对一个人是否干了坏事无法判断的时候,就请这种叫做“鹿”(法)的兽来辨别,对无罪者不加伤害,而对有罪者则先用触角挑死,然后食之。
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法律从开始产生起就寄托了人们乞求“公平”和“惩恶扬善”的期望。
下面先从我国法律思想的起源、发展讲起。
我国的法律思想从其产生之日起至1949年建立新中国,大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起源形成于夏商朝。
相传在公元前2100年,夏代部落联盟领袖禹突破尧舜建立的王位“禅让”的传统,把王位不传贤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其它部落首领由启封侯封地。
“地之民为奴”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家族统治”和“君主专制”的体制已经建立。
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法律作为国家的孪生兄弟相伴而生,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地位和政权的武器。
夏商朝作为奴隶制国家形态,其法律思想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由“礼”演变而来所谓“礼”,据清朝学者王国雄的解释,原是指祭神灵和祭人鬼的器具,盛有两块玉,后来供祭祀的酒也叫礼。
再后,凡是进行祭祀的一切活动都叫礼。
但这类活动有一定的仪式,因此,社会学意义上的“礼”最早注义是祭祀而举行的仪式。
能否参加氏族祭祖的仪式是当时区别是否属于这个氏族的基本条件。
随着国家的形成,神权与政权合二为一,统治阶级逐渐垄断了祭祀的主祭权,“礼”演变成为象征统治阶级身份的一种政治权利。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这种权利,于是“礼”自然地成为确定人们在国家组织里等级地位的法。
第二、刑起于兵古时候,由于生产资料有限,战争的俘虏大多被杀死或用来当作祭祀的牺牲品。
因此,在古代“刑”从一开始就同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汉书·刑法志》中就有记载:“大刑用军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再次用钻凿,漭刑用鞭朴”。
在夏商朝,把司法官称“士”或“士师”、“廷尉”等军职。
从这些可以看出,军法是中国法早期的一个主要形式。
第三、奉“天”罚罪假借天意发布的王命是夏商法有又一主要形式。
例如,禹传位儿子启时,有扈氏不服。
启在誓师会上宣布有扈氏最大的罪状就是“威侮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泛指天象。
上不敬天,算是最严重的罪,必须用战争的惩罚,代天“剿绝其命”。
再如秋冬时节象征“肃杀”之气,故执行死刑在夏商周朝都选在秋冬,以应无道。
2.发展丰富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550年间,中国先从统一走向分裂,周朝名存实亡,周王侧封的170多家诸侯在各自领地上成为名符其实的君主。
诸侯之间战事不断,互相兼并。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70国,弑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保其江山者,举不胜数。
到公元前476年,经过兼并之后,只剩下20多国,并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雄对峙的分裂局面。
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再从封建割据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政权在我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成为可能,不少贵族类破“井田”框框,占有新的耕地,成为新兴地主阶级。
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以国礼为根本大法的奴隶制法制解体,神权动摇,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比较典型的有: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法,鼓吹“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尚贤”,要求以互爱互利原则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反对贵族的宗法世袭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到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
这些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在制度上要求以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等级制和郡县制,代替贵族世袭的宗法等级制和分封制,在法律思想上则反对“礼治”、“德治”、和“人治”。
其基本的立法原则有以下四点:第一、缘法而治,保证法的实施。
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国家必须制定供臣民一体遵守的法律。
这是“缘法而治”的前理。
其次,要求君臣依法治理国家,处理政务。
改变奴隶制的“临事制刑”的主张,取消奴隶主可以随心所欲地治人以罪、断人以刑的特权,代之以“君应依法行事,臣则以法为准则”,维护法的尊严,保证法的实施。
再次,反对废法而行私。
把法看成“至公大定之制”,是天下之“公义”,不允许有弃法而事断于个人的现象发生。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新兴地主阶级看来,法律是客观的准则,是天下之公器,因此,对任何人都必须用法这个标准来衡量,不能因人而异。
韩非子把这种原则概括为“法不阿贵”,“绝不挠曲”,“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商鞅提出“壹刑”的主张,认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但这一原则并不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思想根本对立,它只是以封建等级制代替了奴隶主特权等级制而已。
比如在秦朝李悖的《法经》中就有许多条款反映了对等级地位高的人的优待。
甚至在《传食律》中,对有爵者与无爵者的饭食供应标准都有高低之别。
第三、赏罚必于民心。
强调法律公开,让老百姓知道,认为“法莫如显”,“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这同奴隶奴隶制下的“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新兴地主阶级这种“用法所加的赏吸引臣民为国家效力,用法所定的罚禁止臣民做有害君主和国家的事”的思想,给百姓以决定自己行为的一定自由度,无疑是一大进步。
第四、重刑主义。
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如重刑”。
在法家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他们提出“以刑专刑”的口号,主张靠重刑防止人们犯罪,对一切犯罪都加以比犯罪者所得之利更大的惩罚。
如株连制。
3.成熟稳定于封建社会。
从公元221年秦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2000年时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封建制社会形态,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但其形成经历了以法为主到以儒为主的演变过程。
秦朝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贯重视法制,到秦始皇时,各方面正“皆有法式”。
但秦朝在政治上、文化上推行专制主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只许“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地发展。
因此,西方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民主、博爱”等法律思想,在中国则很难形成。
4.解体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打破,资本主义的法律思想进入中国。
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首先提出“变法图强”的口号;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则更热衷于学习西方;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为武器,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以实行“君主立宪”。
虽然梁康组织的“戊戌变法”只经历了100多天,便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为英美法系正式登陆中国开了先河。
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据美国总统林肯的“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思想创立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立法指导思想,即:民权主义,主要指民有选举官吏之权、罢免官吏之权、立法之权和废法之权等四大民权;民生主义,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立法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有力途径;民族主义,则强调反帝和民族自决权。
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五权分立”的宪法设想,即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相互独立。
至国民党统治时期,继承封建传统,并吸收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思想,形成了以“党治”(以党治国的独裁)为特征的民国六法体系,即:宪法及其关系法、民法及其关系法、刑法及其关系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法。
这些法律从本质上看是维护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反动工具。
三、我国现行法律的判定和实施以及中西法律思想比较。
我国现行法律是指1949年建国后,经历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而逐步形成的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其本质上同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有史以来真正民主的,把强制和自愿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的行为规范。
其作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惩办敌人,实行对敌专政。
原因有两条,其一是国内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但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没有消灭;其二是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颠覆和分裂的活动没有中止。
因此,这种职能仍然存在。
第二、保护人民,实现人民民主。
我国法律规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自由,并依法保护这些权利的实现。
这是从封建制的义务本位法向社会主义的权利本位法过渡的重要标志。
第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即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
比如经济法体系等。
第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我国法律的判定、实施和调解的法律关系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法律的判定上看:我国的法律判定即立法部门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其立法的原则为: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的国情;三是民主立法,走群众路线。
从法律的实施上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效力;我国的法律效力分为空间效力(哪些区域)、时间效力(生效和失效)及对人的效力(适用的对象)。
比如地方性法规和全国性法规在法律效力上就不同。
二是违法和法律责任;违法是指公民或法人违背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一种过错行为。
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狭义的违法是相对犯罪而言,指违反除刑法以外的法律行为。
违法行为具备四个要素:1、违法必须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言行,思想活动不能叫违法;2、违法必须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必须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即是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