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中班

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中班

在设计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中班时,应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即他们正处于幼儿园教育中的中间阶段,年龄通常在4到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同时他们的认知和语言技能也在迅速发展。

因此,社区教育计划应围绕这些特点,提供适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和体验。

一、教育目标1.认知发展:通过社区教育活动,中班幼儿将能够获得关于社区环境、居民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社会情感发展:幼儿将学习如何与社区中的其他人互动,包括老人、儿童和不同职业的人,培养同理心、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3.健康与安全:幼儿将了解如何在社区中保持健康和安全,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饮食习惯等。

4.艺术与文化:通过参与社区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幼儿将能够欣赏和表达不同的艺术形式,了解社区的文化传统。

二、活动规划1.社区探索:组织幼儿进行社区探索活动,如徒步游览、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让他们熟悉社区的地理环境和设施。

2.社区服务:与社区服务组织合作,让幼儿参与简单的社区服务活动,如为老人院制作手工艺品、参与食物银行募捐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文化体验:邀请社区中的文化专家或艺术家到幼儿园进行工作坊,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等。

4.环境教育:与当地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如种植树木、观察野生动物,教育幼儿爱护自然环境。

5.安全教育:通过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教育幼儿如何在社区中保持安全,如避免陌生人、正确使用交通工具等。

三、家庭与社区合作1.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如担任志愿者、分享职业经验或组织家庭与社区间的交流活动。

2.社区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3.社区宣传:通过社区公告板、社交媒体和开放日等方式,宣传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活动,增加社区对幼儿园的了解和支持。

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

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

标题:《2024年幼儿园社区教育计划》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幼儿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而是逐渐向社区教育延伸。

社区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能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本计划旨在为2024年的幼儿园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一份详细而可行的方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社区教育目标1.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区活动,让幼儿接触和了解社区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

2.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包括文化、艺术、科学等,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加强家园共育:通过社区教育,家长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增强家校合作。

二、社区教育活动设计1.社区探索活动:定期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警察局等公共场所,让他们了解社区的不同功能和服务。

2.社区服务活动:鼓励幼儿参与社区清洁、种植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社区文化活动:结合社区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组织幼儿参与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包粽子、做月饼等,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社区安全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社区教育合作与资源整合1.与社区机构合作:与社区内的医院、消防队、图书馆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育资源。

2.利用社区志愿者资源:招募社区内的志愿者,如大学生、退休教师等,为幼儿园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陪伴服务。

3.共享社区设施:利用社区的公共设施,如运动场、公园等,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四、社区教育评价与反馈1.建立评价体系: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家长、教师和幼儿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社区教育计划,确保其持续优化和有效实施。

五、结语社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报告:学生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1、学期时长: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学(上)
18
第十章
教学(下)
10
第十一章
德育
8
合计:72学时
大纲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与改革,难点是义务教育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劳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及完善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工作基本环节,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师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师工作基本环节概述
二、教师工作基本环节的内涵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德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内容,增强德育的责任感。其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育人的能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教育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_____学时4、课程学分:__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熟悉教育政策法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基本要素(2)教育的起源和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与文化(4)教育与人口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内涵和规律(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的教育目的5、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和类型(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课程(1)课程的概念和类型(2)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7、教学(1)教学的概念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德育(1)德育的概念和意义(2)德育过程的规律(3)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9、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2)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3)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类型(2)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社区居委会社区教育计划

社区居委会社区教育计划

社区居委会社区教育计划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

为了促进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区整体素质,社区居委会制定了本社区教育计划。

一、教育目标本社区教育计划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二、教育内容1. 文化知识普及通过开设文化课程和讲座,向社区居民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科技进展等相关内容,拓展居民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化修养。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区义工队伍,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策划等实践活动,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3. 技能培训课程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如家政服务、手工艺制作、IT技术等,提升居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实用技能,让每个居民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教育方式1. 课堂教学利用社区居委会活动室和文化礼堂等场所,开设不同主题的文化讲座和知识普及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社区义工队伍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策划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让居民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3. 线上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计划中来。

四、教育效果通过社区教育计划的不断实施,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得到有效提高,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也将逐步改善,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在未来的社区教育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将继续秉承“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宗旨,不断完善教育计划,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助力社区建设和发展。

希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字数约860字】。

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

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

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社区教育学作为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指导,对于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内容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社区教育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制定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社区教育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社区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制定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教育学的内容包括社区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包括社区教育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制定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需要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社区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构建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构建需要根据社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社区教育的实践需求进行。

首先,社区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社区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社区教育的定义、目标、原则等基本概念,以及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其次,社区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社区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学习社区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如社区调研、社区活动设计、社区资源整合等。

此外,还应该学习社区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最后,社区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社区教育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研究社区教育实践案例,提高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社区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内容构建对于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社区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教育目标设定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为此,我们设定了以下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课程设置规划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我们将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围绕学科知识进行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历史、地理、科学等综合学科。

这些课程将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

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水平,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教育资源整合为了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将积极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等。

师资力量:我们将邀请社区内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场地设施:我们将与社区内的各类场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地和设施。

例如,与图书馆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体育场馆合作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

四、师资培训提升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将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

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和创新。

五、活动策划组织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将策划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先修课程:心理学基础后续课程: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开课教学单位: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执笔者:审阅者:修订日期: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则及方法,要能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理,灵活的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教育的两大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2.学生能够了解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每种因素对人发展起的作用又如何。

3.学生能够了解教学的各种原则和方法,德育的各种原则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各种教育现象的能力。

2.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具备灵活的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从而养成正确的教育观。

2.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四、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单元一】: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教育的概念及本质,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简史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单元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及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课程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教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必须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自觉地坚持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原则,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好这些课程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育学理论,也有助于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得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可适时组织学员开展自讲、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对象:三年制专科,社会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先修课程:无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区教育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类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它的内容包括社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教育的整体角度分析了社区教育的各个层面、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同时,本课程也对国际上社区教育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作了简明介绍。

学习社区教育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导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社区整体资源,结合社区内学校资源、企事业单位资源和政府部门资源共同打造良好社区教育模式。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社区教育学的内容、社区教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等知识,使学生对社区教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教育学的产生一、社区教育学产生的必然性二、社区教育学的基础第二节社区教育学的内容一、社区教育学的对象和性质二、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三、社区教育学和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社区教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一、社区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指导原则二、社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国内外社区教育学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对社区教育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社区教育的萌芽期二、社区教育的自发发展期三、社区教育的自觉发展期第二节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社区教育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早期)二、社区教育的再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3年)三、社区教育的探索实验阶段(1993年至今)第三章社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社区的基本含义,掌握社区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理解社区教育基本特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的界定一、社区的概念二、社区的要素三、社区与社会、区域的区别四、社区的功能第二节社区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一、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二、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第三节现代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一、现代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二、现代社区教育的“中国特色”三、具有中国特色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第四章社区教育的理论依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社区的理论依据,掌握社区教育的哲学原理、社会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教育的哲学原理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社区教育宗旨的规定性二、“以人为本”理念对社区教育的指导意义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社区教育的指导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或三形态(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或途径四、生命哲学原理对生命化社区教育的规定性五、中介理论对社区教育组织属性的规定性第二节社区教育的社会学原理一、社区理论对社区教育基本任务和特色的规定性二、人的社会化理论对社区教育目的、内容的规定性三、社会变迁理论对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一)社会变迁的涵义(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内容(四)社会变迁的理论第三节社区教育的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基本规律理论对社区教育的规定性(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三)两条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结合(四)启示二、教育目的理论对社区教育的规定性三、终身教育理论对社区教育的规定性第五章社区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一、社区教育动因的国际启示1、社区教育是育民强国的必然选择2、社区教育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3、社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支撑4、社区教育是优化民生的必然手段5、社区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依托二、社区教育的两大基本目的1、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2、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社区教育的基本功能一、社区教育功能的分类二、育人功能1、“三全”教育:包容宽广的育人功能2、“三性”教育:动态发展的育人功能三、社会功能1、增强社区经济实力2、强化社区民主建设3、创建社区和谐文化4、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第三节社区教育功能发挥的支撑条件一、根本转变教育发展观二、始终坚持社区教育原点三、努力实现社区教育公平四、全面优化社区教育条件五、提供真诚社区教育服务六、特别强调各级政府的责任第六章社区教育的体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社区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论和社区教育体系一、系统论简述1、系统的特征2、系统论的范畴二、社区教育体系的基本含义第二节社区教育体系的构成一、多序列的社区教育系统二、多样性的社区教育结构1、层次结构2、形式结构第三节社区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一、促进社区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路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2.社区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的优化3.社区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一体化4.社区教育体系与外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化二、促进社区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必备条件1、社区佳偶的社会共识2、社区教育的立法3、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4、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5、社区教育的成果认定和互认6、社区教育的工作积累第七章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学习型社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型社区的内涵和标志,认识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要素,对学习型社区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型社区的内涵和标志一、“学习型社区”探源1、从“社会”到“社区”:“学习化”的衍生2、从“组织”到“社区”:“学习型”的泛化3、由“化”到“型”:“学习型”的固化二、学习型社区的内涵1、关于“学习化社会”的认知2、关于“学习型社区”的认知3、“学习型社区”内涵的新认知三、学习型社区的标志1、关于“学习化社会标志”的认知2、关于“学习型社区标志”的认知3、“学习型社区标志”的新认知第二节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要素一、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外部要素1、知识经济的强力推动2、知识社会的全面带动3、知识传播的必然联动4、知识创新的有效促动二、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内部要素1、方向保障要素:社区发展愿景2、动力保障要素:终身学习理念3、条件保障要素:无障碍学习平台4、环境保障要素:互动学习氛围5、构件保障要素:实现组织学习6、体制保障要素:社区全面参与三、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关键性要素1、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建设之“基”2、社区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型社区建设之“架”3、社区终生学习文化:学习型社区建设之“魂”第三节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评价一、学习型社区评价之意义1、引导学习型社区发展方向2、认定学习型社区建设成效3、弥补学习型社区成长缺失4、激励学习型社区竞争发展二、创建学习型社区评价之运作1、评价的前期准备2、评价的具体运作3、评价的总结复查三、创建学习型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第八章社区成员的学习心理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成员的学习心理理论,区分社区劳动人民群众的学习心理与非劳动人民的学习心理,对社区教育对象的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成员学习心理综述一、社区成员学习心理的意义和特点1、社区成员学习心理对社区教育的意义2、社区成员学习心理总体特点二、学习心理研究的国际借鉴1、传统学习理论成果的借鉴(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第二节社区劳动人群的学习心理一、劳动人群的学习心理1、劳动人群的学习意向2、劳动人群的基本认知特点二、社区劳动妇女的学习心理1、社区劳动妇女的学习意向2、社区劳动妇女的基本认知特点第三节社区非劳动人群的学习心理一、社区青少年的学习心理1、社区青少年的学习意向2、社区青少年的基本认知特点二、社区老年人的学习心理1、社区老年人的学习意向2、社区老年人的基本认知特点第九章社区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的教学理论,认识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并能掌握一定的社区教育能力,开展社区教育服务。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教育的教学理论一、社区教育的教学目标1、近期教学目标2、中期教学目标3、长远教学目标二、社区教育的教学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2、以发展需求为中心3、以适宜学习为中心三、社区教育的教学组织1、按照不同人群组织教学2、依托各类组织开展教学3、根据不同目标组织教学四、社区教育的教学过程1、规范性社区教育的教学过程特点2、非规范性社区教育的教学过程特点3、自我导向性社区教育的教学过程特点五、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1、社区教育机构教学资源2、社区非教育机构教学资源3、社区公共文化机构教学资源第二节社区劳动人群的教学模式一、社区劳动人群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1、社区劳动人群的学习特点2、社区劳动人群的教学模式二、社区劳动妇女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1、社区劳动妇女的学习特点2、社区劳动妇女的教学模式第三节社区非劳动人群的教学模式一、社区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1、社区青少年的学习特点2、社区青少年的教学模式二、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1、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特点2、社区老年人的教学模式第十章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原则,获取社区教育的基本能力,对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一、古代课程设置回眸1、我国古代的课程设置2、西方古代的课程设置二、课程的内涵及本质1、课程的内涵2、课程的本质三、课程的分类1、两分法2、三分法3、四分法4、刘奋发四、现代课程论的发展1、现代课程论的发展历程2、几种代表性课程理论第二节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一、杜威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1、课程设计关系到社区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2、课程设计关系到社区教育教学的有序推进3、课程设计关系到社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二、杜威教育课程设计的要求1、课程体系应具序列性2、课程内容应具丰富性3、课程难度应具梯次性4、课程类型应具多样性5、课程实施应具实践性6、课程功能应具速效性7、课程评价应具群众性8、课程建设应具开放性三、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1、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培育高素质公民2、地域性原则:立足社区适宜社区教学3、差异性原则:区别对待便于分类教学4、简明性原则: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目的5、动态性原则:动态调节适应新的需求四、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程序1、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流程2、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环节五、不同性质和类型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1、规范性和职业性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2、非规范性、非职业性和自我导向性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3、个例一则第三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对策一、强化课程科学开发意识二、组建课程开发稳定队伍三、积聚课程开发各类资源四、重视课程开发科学研究五、优化课程开发技术手段六、加强课程开发交流合作第十一章社区教育的展望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