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PPT课件
![生物安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9abab303d8ce2f006623c1.png)
极强,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疯长,排挤其它物种,目 前已在上海地区随处可见,难以根除,造成严重的 生态问题。
22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如一年蓬和毒麦,已成为广布的农田有害杂草。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实 现自然扩散
17
2.2 生物入侵的途径
外来种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入侵,主要 的途径有: ➢ (1) 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3) 人为无意识带入 ➢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 实现自然扩散
(1)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如水葫芦,学名凤眼莲, 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 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 野生,分布广泛,在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其无 性繁殖速度极快,往往形成单优群落。
➢ 水葫芦已经疯长成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不仅在 江河成片聚集堵塞河道,更成为了破坏江河生态 平衡的罪魁祸首,使鱼类种数急剧减少。我国每 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
珠江口
恩平农村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如我国沿岸海域的一些有害赤潮生物,如血红裸甲
藻和具尾鳍藻,这些毒藻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适应性 强、传播快、分布广,严重危害海洋渔业。
2.1 概念
本地种(Native species)
➢ 指自然起源于一特定地域的物种,或指石器时代前,没有人 类干扰就到达某一地方的物种。
外来种(Exotic species)
➢ 指借助于外力作用而越过不可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在原产 地之外的新栖息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的物种。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https://img.taocdn.com/s3/m/16291eec998fcc22bcd10d14.png)
建立跟踪监测制度 某一外来生物品种被引进后,如果不继续跟踪监测,则一 旦此种生物被事实证明为有害生物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 而逐渐转化为有害生物后,对一国来讲,就等与放弃了在 其蔓延初期就将其彻底根除的机会,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 场严重的生态灾害。 建立综合治理制度 对于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要通过综合治理制度,确保可 持续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外来有害物种一旦侵 入,要彻底根治难度很大。因此,必须通过生物方法、物 理方法、化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治理方法的优势, 达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最佳治理效果。加强检疫工作力度 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
时滞产生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由于外来种最初定植的生境并不适于其生存,需要时间 扩散到适于其生长的环境; 由于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挡,或人为的限 制,使之不能扩散到其它有利于生长的地区; 因为种群太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种群却是一直在 增长的。这与人们对外来种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关; 潜在入侵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一个种群要想快速繁殖, 需要达到一定的种群大小,在突破这个临界点以前,入 侵者不会大规模的爆发; 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基因型的遗传变异所需的时间; 等待生境的变化。有的外来种在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可以 维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发,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将迅 速扩增,伺机爆发。
情况总结
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的引进给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带来 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各国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应对机 制,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 必将会取得更大成效,尽管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生物入侵也许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 怕,并没有充足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有“入侵种危机”。 他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一直都有 一些新物种进入某一个生态系统,而其结果也不一定就是 有害的——例如某些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入侵种的介 入而增加。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5367ac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f.png)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扩散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控制因素,因此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增加数量,导致原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通常是由人类意外或故意引入的物种引起的,也可因气候变化、全球化交易等因素而发生。
生物入侵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给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生物入侵的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时,它们可能会无限制地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扰人类生活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认识生物入侵的定义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益。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物入侵的途径、影响、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以全面了解这一全球性问题。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过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过程。
目前,全球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物种不断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已超过4000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2. 生物入侵区域扩展迅速: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在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
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生物入侵的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一旦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就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捕食、疾病等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4. 生物入侵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4c677f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b.png)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引入在给生态系统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本土生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七生物入侵的概念、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二、七生物入侵的定义七生物入侵是指某些外来生物由于生态环境适宜、缺乏天敌等原因,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灭绝的现象。
这些外来生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占领新的生态位,对本土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七生物入侵的影响1、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的引入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本土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2、传播疾病: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菌,导致本土生物患病死亡。
3、损害农业和林业:某些外来物种会侵害本土作物和林木,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4、威胁人类健康: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成为人类的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四、应对七生物入侵的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进行严格管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3、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研究,了解其生态学特征、繁殖规律和危害机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对于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进行防治,如人工捕捉、喷洒农药等。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入侵问题。
五、结论七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各国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保护生物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是两个重要的议题。
第7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第7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https://img.taocdn.com/s3/m/03c54015a8114431b90dd8dc.png)
“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 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工作。
相关法律(18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规定:必须对 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 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 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 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 危害。
1. 天然的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是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2.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 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广义的生物安全所受到 的外来威胁
•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
大米草,目的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也发挥了一定作 用,功不可没。但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 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 危害: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
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
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
• 实验室生物危害;
• 生物医学的生物危害。主要是人和动 植物的各种致病有害生物;
• 生物技术应用的生物危害;
• 外来生物入侵。
我国生物安全的状况
存在问题: 1. 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2. 法规体系不健全; 3. 基础研究薄弱; 4. 跟踪监测和监督报告制度还没有建立。
加强生物安全的措施
1. 制定国家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安全 政策; 2. 加强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3. 完善和协调生物安全监控体系; 4. 对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知识的科学普 及和交流工作,增强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39e2c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d.png)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群侵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同时损害农林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一些外来生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生物入侵,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以及重视宣传与教育。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也是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控和预防措施,加强科研支持和技术开发,以及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入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影响、生态系统、农林业、疾病、防治措施、国际合作、法规制定、监测、预警、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教育。
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对原生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繁殖而形成的。
生物入侵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始终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可能是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是无意传播的外来物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入侵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生物入侵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领域,还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加以解决。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并扩散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的现象。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1de09c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5.png)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台州学院第一章测试1.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A:鸟类活动B:人类活动C:风吹扩散D:动物迁移答案:人类活动2.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者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_______的物种()。
A: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B: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C: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D: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答案: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3.下列哪些不是生态安全的特点()。
A:自然B:健康C:平衡D:不受威胁答案:自然4.下列哪些不是入侵物种必备的条件()。
A:造成生态、经济等危害B:缺乏经济效益C:已建立自然种群D:不是本地物种答案:缺乏经济效益5.生态安全的特点包括()。
A:生态安全“代际”化B:生态危机影响深远化C:生态危机后果严重化D:生态安全全民化答案:生态安全“代际”化;生态危机影响深远化;生态危机后果严重化;生态安全全民化6.以下哪些物种属于我国入侵物种()A:互花米草B:加拿大一枝黄花C:棉花D:美国白蛾答案: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7.对待外来物种的不正确态度是()A: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促进本国生物多样化B:引进外来物种应尽量选择生长快、繁殖快、适应性强的物种C: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化,所有外来物种应一概拒之门外D: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造成极大生态危害,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答案: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促进本国生物多样化;引进外来物种应尽量选择生长快、繁殖快、适应性强的物种;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化,所有外来物种应一概拒之门外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B:生物的多样性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9.外来生物入侵是指来自国外的有害物质及含有害物质成分的入侵。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https://img.taocdn.com/s3/m/0927bf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7.png)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作者:余潇枫来源:《人民论坛》2022年第15期【关键词】外来生物入侵非传统安全威胁生物安全共治【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经济全球化时代众多要素的多向流动,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也加快了生物圈群落成员的迁移。
令人吃惊的是,打开国门与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气候变暖与生物物候期变化,使得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了随处可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并且给国家与社会带来某种“生存性焦虑”。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态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威胁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73种,3.1万种次;境外预检淘汰不合格动物4.2万头,淘汰率21.16%;并首次从进境种苗中截获光滑拟毛刺线虫、波斯茎线虫。
值得一提的是,异类宠物市场兴起,使得许多不可能进行远距离迁移的生物物种,通过邮寄、携带甚至非法入境等方式,离开栖息地,穿越数万里,横跨大洋与洲际大陆,成为异国他乡的“异宠”,如巴西所罗门蜘蛛、欧洲野蛮收获蚁、亚洲雨林蝎子、非洲发声蟑螂、剧毒澳洲红背蜘蛛等,而随着被盲目放生弃养现象频频出现,非法交易也日益增多,引发了众多新的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健康安全与社会安全问题。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
作为特殊的“海外来客”,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指以非本地物种为主的陆地、淡水及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和病原体。
外来生物入侵有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
一是自然入侵。
生物圈中物种的基本生存方式是自然扩散式,即植物会通过根、茎、叶或种子的繁殖以及风力、水流、鸟类等动物携带而扩散,动物会通过自身飞行而进行远距离迁移。
物种的自然扩散是大自然的造化,人们难以对空气流动、水体流动或昆虫鸟类传带加以防范。
我国生物安全现状
![我国生物安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be53e0cfa300a6c30d229f0a.png)
一、生物安全现状生物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安全包括生物战、生物恐怖、生物入侵、新发传染病的传播、生物技术的谬用、生物意外和实验室安全等,是外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的威胁。
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2种。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
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20多名来自全国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海洋等领域从事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参加了调查。
调查表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占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54.130%,动物171种,占35.104%,菌物26种,占5.133%,病毒12种,占2.146%,原核生物11种,占2.125%,原生生物3种,占0.162%。
265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纲38种,双子叶植物纲221种,褐藻纲4种,真蕨纲和红藻纲各1种。
它们隶属56个科,菊科种数最多,达59种,禾本科36种,豆科35种,苋科15种,柳叶菜科12种,茄科11种。
171种外来入侵动物中,昆虫纲93种,鱼纲31种,腹足纲9种,线虫纲8种,爬行纲5种,哺乳纲5种,甲壳纲5种,双壳纲4种,两栖纲3种,蛛形纲、鸟纲和瓣鳃纲各2种,海鞘纲和海胆纲各1种。
鞘翅目物种最多,达39种;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也较多,分别为18、12和11种。
国内首次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对有较明确记载的392种外来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前,仅出现31种外来入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1950年后的60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占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42.183%。
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5e2d0cbed5b9f3f90f1c55.png)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
研究和监测表明,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2)增加目标害虫的抗性。
(3)杂草化。
转基因植物通过传粉进行基因转移,可能将一些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或对环境胁迫具有耐性的基因转移给野生近缘种或杂草。
(4)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5)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影响。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生物入侵的六种模式:自然入侵、人类辅助入侵、屏障去除后的入侵、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有意引入。
生物入侵的过程:(1)外来种的侵入(2)定居与成功的建立种群(3)时滞阶段(4)扩散及爆发。
生物入侵的影响: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2.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3. 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外来种:是指从原产地因偶然传入或有意引入到新地区并定殖的生物种。
入侵种:是指由于其引入己经或拟将使经济或环境受到损害,或危及人类健康的外来物种。
人们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外来种。
生物入侵种: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银胶菊。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92110c02768e9950e7381b.png)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6590011课程名称: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Bioinvasion and Biosafety学分:2.0周学时:4预修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生物学等。
面向对象:植物生产类、生命科学类等本科生。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下列主要内容:1)生物安全广义与狭义的基本概念、生物入侵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有关的生物因素、生物安全有关问题与风险以及应对的评价与控制对策。
2)生物入侵相关的基本概念、国际生物入侵的现状与国内生物入侵的现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机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途径、中国外来入侵种的数量与外来入侵种的危害,以及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对策。
3)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生物(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概念、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转基因方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工业、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
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技术原理,了解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清楚以及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内容和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基本具备研究或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评价有关基本概念、原则,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内容与程序以及应相的方法,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潜在风险的安全控制对策与技术。
5)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要素,国际组织和世界有关国家地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条例与管理办法,以及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框架。
【课外要求】利用学校SRTP项目、国家级或省级的创新项目的机遇,若有兴趣和时间,可依托本教师团队所在的具有良好平台,如植物保护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基础研究”(刘树生教授负责,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教授均系骨干,徐晓莉博士和吴琼硕士系辅助骨干的成员,其中吴琼老师为本课程网站维护的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冯明光、刘树生、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娄永根)、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灾机理和持续控制(周雪平、宋凤鸣、马忠华等))等,进入系列教授实验室开展认知、科研与实践。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学习心得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6d16a337f1922791788e8b1.png)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学习心得(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本以为生物安全这个词汇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我对这个词汇有些陌生。
但待我回家一趟看到家乡里的河流被外来物种水葫芦堵塞一大片,致使水质变坏,这才意识到生物安全与自己有关与人们有关。
本意引进外来物种是来平衡生态,但不曾想外来物种生长旺盛,以致其大范围增殖再致生态不平衡。
外来物种如水葫芦其生长力旺盛,适应力强,不易被破坏,以致成为生态一害。
那么外来物种入侵是怎么形成的,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旅游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一国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种群结构,威胁生态安全,最终将影响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因此,应对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安全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必然导致我国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外来物种是指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
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来说,指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而生物安全则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
广义生物安全则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2022-2023学年高中主题班会《国家安全之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教学PPT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主题班会《国家安全之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6cb9e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5.png)
4
紫茎泽兰
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地。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 物,是中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例子。 原产于墨西哥,自19世纪作为一种观赏 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后,因其繁殖力强, 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在2003年由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 第一位。
研究开发 应用生物
技术
防范生物 恐怖袭击
防范外来 物种入侵 与保护生 物多样性
保障实验 室生物安
全
生物安全
生物资源 和人类遗 传资源的
安全
生物安全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2021年4月15日开始施行,这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 统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3 研究对策,对已经入侵的生物,加强研 究,进行剿杀。
4
健全本地区的生态系统,加强其抵抗入 侵的能力。
5 谨慎引进生物天敌。
6 对本地物种加以保护,比如建立种子 库、基因库等。
保护生态 共筑生物安全
损失。
4
物种入侵的途径
人为引入 自然扩散
无意带入 动物逃逸
人为有意引入
作为经济作物、药物、牧草
1
或饲料引入;作为改善环境植
物种类引入。
自然扩散
凭借风,水或其他媒介,实现自
3
然传播和扩散;
2
无意间带入
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如海运
船只等。
4
物种逃逸
人为管理不当因素造成物种的
释放。
是什么原因导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危害农林
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
1
的下降,增加了成本。
12种重要的有害生物入侵
![12种重要的有害生物入侵](https://img.taocdn.com/s3/m/ec2cfd12cc7931b765ce155c.png)
15
• 9.冠瘿病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and 9.冠瘿病 Townsend)Conn. • 10.杨树花叶病毒病 Poplar Mosaic Virus(PMV) 10.杨树花叶病毒病 PMV) • 11.落叶松枯梢病 Guignardia laricina (Sawada) 11.落叶松枯梢病 Yamamoto et K. lto • 12.猕猴桃溃疡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 12.猕猴桃溃疡病 Takikawa et al. • 13.椰心叶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13.椰心叶甲 • 14.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 • 15.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 15.薇甘菊 • 16.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eus(Olivier) 16.红棕象甲 Olivier) • 17.青杨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 17.青杨脊虎天牛 • 18.草坪草褐斑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18.草坪草褐斑病菌 hn • 19.蔗扁蛾 Opogna sacchari(Bojer) 19.蔗扁蛾 Bojer)
5
例子 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 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 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 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 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 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 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 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
14
国家林业局新公布检疫对象名录(简介) 国家林业局新公布检疫对象名录(简介)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eb4e85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9.png)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生物安全是指通过预防、控制和管理有害生物的入侵、传播或释放,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环境免受其危害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生物安全强调预防、预测和响应危害生物事件,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食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
生物安全的概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指外来的有害生物进入到当前的栖息地或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的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生物入侵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对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经济损失。
2. 有害生物的传播:有害生物通过人类、动物、货物、水、土壤和空气等途径在不同地区或国家间传播。
传播途径包括旅行和贸易活动,因此,国际合作在预防和管理有害生物传播方面非常重要。
3. 生物恐怖主义:生物恐怖主义是指有意利用生物危害物质、生物武器或生物致病物进行恐怖袭击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生态系统破坏和社会恐慌。
因此,防止生物恐怖主义的发生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食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和方法:1. 监测和早期警示系统:建立有效的监测网络和早期警示系统,及时发现新的生物危害物种和传播途径,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2.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潜在的危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其入侵能力、传播途径和潜在危害。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监控、预测、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危害。
3.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生物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分享信息、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有害生物的威胁。
建立国际机构和合作项目,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全球生物安全水平。
4.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安全意识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和措施的了解。
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安全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加强公众与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第一节生物入侵一、基本概念1. 本地种(native species,indigenous species):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2. 外来种(alien/non-native/non-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的类型:•有益:如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辣椒、番茄、棉花、花生、番薯。
又称引进种。
•中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维持相对稳定。
如广玉兰、桉树属植物等。
•有害:外来有害种,入侵种。
3. 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
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外来种成为入侵种的概率约为1/1000。
•本地种、外来种及外来入侵种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外来种在侵入1000年后就很难从本地种中区分开来,有相当的物种难以判定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外来种中潜伏着一些未来的入侵种,这也常常是外来种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因为人们通常只注重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入侵种,而忽视了即将出现的入侵种。
如:巴西胡椒(Brazil pepper) 许多年来被人们栽种于院落作为观赏树种,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突然爆发,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其泛滥成灾的真正原因。
4. 生物入侵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二、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一)、生物入侵的模式生物入侵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中有重要意义。
入侵种的现存优势、潜在危害、发生机制、不确定性风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和评估的课题,其中入侵模式尤为重要。
生物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6类。
(1)自然入侵: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
这在现代史上极其罕见,如环颈鸽(collard dove)的入侵。
(2)人类辅助入侵: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自然传播并扩张其分布区域。
事例不多,如鹭鸶(egret)的入侵。
(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由于人类去除天然屏障后,生物体能自然穿越而引起分布扩展。
这是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如七鳃鳗(sea lamprey)的入侵。
(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依赖于人类运输,生物体入侵后能适应新的环境。
促进意外运输的因子有:小型或隐性生殖体(如浮游生物的幼体、植物的种子);有利于传输的进化学和适应(如老鼠、吉卜赛飞蛾);与栽培养殖物种相似(如杂草种子、鲤科小鱼);与其他物种共生(如栗树锈病,chestnut blight);船舶的压舱水(如斑马胎贝入侵北美海域及河流湖泊);货物运输中无意夹带的入侵种(如亚洲虎蚊随汽车轮胎进入美国,通过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的吸血而传播登革热和其他病毒)。
(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依赖于人类的运输。
生物体对新环境有至少是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才可望定居,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渐适应性扩张后成为入侵种(如葛藤)。
(6)有意引入:在大量有意引入的物种中有:狩猎或渔业种(如驯鹿、各种鱼类);林业种(如杨树、桉树、松树等);牧业种(如早熟禾、各种牧草、各种牲畜);渔业促进种(如糖虾);驯化种(如欧掠鸟、舵鸟等);生物控制种(如微型黄蜂)。
这6种入侵模式中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事件都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生物入侵可以认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化之一,在全球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二)生物入侵的机制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二是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
1.外来种的生物学特性(1).传播能力强(关键) (如美国白蛾,薇甘菊,紫茎泽兰,凤眼莲,水盾草)(2).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谷斑皮蠹)(3).生命力强(如马铃薯金线虫)2.入侵种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缺乏天敌的控制。
但不完全是如此。
如喜旱莲子草。
•种间抑制。
有时是导致入侵成功的主要因素。
•外来种与本地种间的竞争。
外来种在新生境中的竞争能力往往强于生态位相似的本地种,通过排挤后者获得成功。
如火蚁。
•外来种的协同入侵。
如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的外来种。
•杂交促进入侵。
外来种与本地种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兼具双亲的有利性状,还能产生双亲不具备的新特征,使其能生活于双亲不能生存的生境中。
同时,杂交种往往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摆脱双亲有害基因的影响,有利于其生存。
3.群落的可侵入性(invasibility)生物多样性有时对抵抗外来种入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物种组成较丰富的群落比组成简单的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力强另外一种观点:多样性高的群落因其生境条件较好,反而有利于外来种入侵。
群落的可侵入性一些结论:•岛屿比大陆易受入侵;•结构简单的群落比结构复杂的群落易受入侵;•新世界(New World)比旧世界(Old World)更易入侵;•温带生态系统比热带生态系统易受入侵;•热带岛屿比欧洲和北美的岛屿易受入侵;•某一区域中参观者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外来种数量的增加。
关于群落可入侵性的一些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物种丰富的群落不能给外来种提供足够生态位,所以可以抵御外来种的入侵。
空缺生态位假说:本地种缺乏,对外来种没有足够的生物抵抗。
天地逃避假说:当植物种类传入一个新的地区后,食草动物和其他天敌的调节减弱,导致外来种分布范围和丰度的急剧增加。
迁移前后干扰假说:如果本地种不能适应某个干扰,而外来种适应的话,干扰就导致入侵。
植物群落资源波动假说:当植物群落中未被利用的资源增加时易受外来种入侵。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假说:把“生态位机遇”作为群落可入侵性的着手点;三种因素影响着外来种的生长速率:资源、天敌、物理环境。
他们均有随时空变化的特性,物种对这三种因素及其时空变化的反应决定着其入侵能力。
成功的入侵者正是利用各种机遇的胜者,它在群落中缺乏专性甚至兼性的天敌,波动的资源正好被他利用,本地的竞争者对资源的利用不如它、且兼性天敌对他的控制力很强使其无法与入侵者竞争,物理环境也对其有利。
4.生境变化一般认为栖息地受到干扰有利于生物入侵的发生(DeFerrari&Naiman,1994),近年来已有实验证据表明干扰越强烈,入侵越易发生(Duggin & Gentle,1998)。
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都能在群落中形成空的生态位,降低了这些区域的土著生物群落对入侵的抵抗力,使外来种易于进入定居。
人为干扰如修建道路、城市化、垦荒、放牧等(Kitayama & Muellerdombois,1995)对土著群落的破坏大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环境,同时还促进了外来种的传播,对入侵的促进作用一般很大。
但食草类野生动物的取食、山火等自然干扰对入侵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Holmgrenetal.,200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干扰对入侵的关系是复杂的。
首先,干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过强的干扰会降低群落生物多样性(陈利顶,傅伯杰,2000)而促进入侵,适当的干扰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其次,在某些缺乏干扰的情况下,土著群落的一些种会爆发,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减弱对入侵的抵抗力(Costelloetal.,2000)。
另外,干扰对入侵不是必需的,许多入侵过程就是在没有自然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发生的(Dwyeretal.,2000;Jessonetal.,2000;Brothers&Springarn,1992)。
最后,入侵可能使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群落受干扰的难易程度。
全球变化也促进了生物入侵的发生(Dukes & Mooney,1999)。
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看,全球变化会使气候带范围发生改变,这必然会改变物种与资源的分布区域,结果促进入侵。
近来的一些研究具体地说明了全球变化是如何促进生物入侵过程的。
例如,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延缓草原群落演替的过程,这样就为外来种进入群落提供了更多机会(Vasseur & Potvin,1998);氮化合物的增加使外来种能侵入一些原本土壤较贫瘠的地区,而生长缓慢的土著种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气候变暖使原产热带的外来种分布范围增大,喜暖的C4植物可能取代C3植物(Patterson,1995;Smithetal.,2000);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使得外来种能够侵入这些地区(Hobbs&Mooney,1991)。
全球变化促进了生物入侵,反过来生物入侵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继而反馈性地影响全球环境,因而全球变化对生物入侵的促进会对地球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Dukes&Mooney,1999)。
三、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人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提到(Cimon 1999),按照一些专家的估计,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1230亿美元。
在我国,仅粗略统计,几种主要入侵种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入侵种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安全课题组2002)。
生物入侵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
专家们估计,在美国,入侵植物已侵染了1亿acre(1acre=0.404686hm2)以上()。
每年由于入侵植物而损失300万acre土地,是特拉华州面积的两倍。
据分析,造成当地许多物种灭绝,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的导因是生境的被破坏和生境的破碎化。
第二个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生物入侵(Wilcove et al.1998)。
它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所有物种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正由于生物入侵是在全球的尺度上发生,因而,它还有造成全球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均匀化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了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而从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所面对的另一巨大威胁一一一生物入侵。
与化学污染相比,入侵生物会增长、繁殖、适应新的环境、扩散和暴发,生物入侵是一个比化学污染更具有威胁性的和长远效应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