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

圆正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通常把识字、知识和文化、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标准,把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并进行调查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近来,科学素养已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它有哪些要素构成?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为什么很重要?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本文仅就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介绍给大家,并提出作者的一管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如果有人告诉你生病可以不去医院、不用打针吃药,只要烧香拜佛、求得神灵保佑就可以痊愈,而你也相信,并在生病的时候这样去做,那么,就不能认为你的科学素养很高;如果你仍然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一生由天注定;那么,你的科学素养就是有缺陷的。等等,这只不过是衡量科学素养的少数指标,科学素养正是由这么一系列的指标所代表的内容构成的。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产生、发展和相关研究

在我国,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Science Literacy 翻译而来的。英语中,literacy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文化,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书写,针对一般公众。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讨论科学素养的定义时,并没有把literacy的两个差异极大的意思加以区分[1]。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社会公众、政府官员,在谈到科学素养时,都是泛指。在理解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涵。研究者在不同的课题中,所指称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可以被科学家和科学教育工作者共同认可的定义。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素养的概念本身也具有动态发展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知识、信息容量极度膨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专家认为“最近30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前所有年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快”[2]。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素养作为人的综合素质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后劲和前途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许多国家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并对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跟踪,以便对症施治。

最早对科学素养作出定义并进行度量的是美国,其代表人物是J.D.米勒。1972年,国家科学理事会开始两年一度的《科工指标》(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社会调查,以检查对科学教育投入的效果,结果发现,自1952年来,公众科学知识水平并无大的改进,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讨论。[3] 1980年代开始,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研究。进入90年代,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研究转向公众理解科

学方面。1989年开始,欧共体国家在英国学者杜兰特博士的带领下,开展了欧洲15个国家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取得了重要的数据和研究结果[4]。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进行一些针对不同人群、更大规模的合作调查和研究,如“国际成人素养调查”、“劳动力素养调查”、“中小学生科技素养调查”、“信息时代的素养”等。对素养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主要由OECD国家参加的国际成人素养调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简称(IALS)认为:“先前的许多研究总把素养当作成人或有或无的一种状态。IALS不再把素养用一种单一的标准,比如读的行为,来把那些完全不能通过测试的(不识字)人与那些在欧洲(OECD)国家成长的具有最小识字水平的人区别开来。而是把素养作为一个连续统(continuum),表示成人利用信息在社会和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因此,素养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和行为模式。他们把素养定义为:[5]

素养指人们在日常活动、家庭、工作和社区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理解和运用印刷信息开发自己的知识和潜能的能力。

为了说明广义的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个定义的概念更倾向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构成素养的复杂技能。素养技能的三个重要方面是:

1、写作素养——理解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信息来自包括社论、新闻故事、讲稿和小册子;

2、文献素养——搜索和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工作申请表、支付单、运输单、地图、表格和线图;

3、数量素养——数学运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运算数字或者是孤立的,或者是相关的(印刷)材料中的数字,如:平衡支票簿、算出税率或费率、填写定单或计算贷款利息等方面的素养。

从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研究的重点开始向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和公众对这些现代技术的认识方面转化。比如,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和克隆动物的技术的出现,对人的伦理和对科学技术的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众的这些认识影响了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程度,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及时了解和调查公众对现代技术的看法是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重要内容。美国和欧共体国家于1998年先后做了公众对遗传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的调查。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本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研究。日本采用了米勒思想体系和指标体系不定期地进行调查并参与了国际比较。印度针对本国的特点和文化特点进行了不定期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素养调查。

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米勒体系对全国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连续的调查,在前三次调查中(1992—1996年),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为0.2%或0.3%。自1996年该项调查曾经停止,直到2000年才又恢复了对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但这次调查对原来的指标进行了修改,虽然结果有了显著变化,但可比性值得研究。目前,中国科普研究所会同国内外专家,仍在继续修改和完善科学素养指标体系。该研究所于2000年建立了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使得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测度和研究进入系统管理的程序。

(二)科学素养的内涵

1、学术界的观点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各国学者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也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讨论科学素养不能离开各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大多数人为饥饿所困扰的国度,把认识DNA和克隆以及转基因技术作为科学素养的指标又有多大意义?而对于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非说“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可以忽略不计”显然也是很牵强的。此外,在软科学、软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加,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软化趋势的今天,把社会科学的素养排斥在科学素养的指标之外,也与发展的现实极度不合。因此,我们不能硬搬别人的理论和经验来套我们的研究,我们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与别国进行比较,而是要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差距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用不着定量的准确解释和说明。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各方面的努力。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有关研究,目前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具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国际成人素养方法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ult Literacy Methods)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 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

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这些观点用于解释科学素养都有一定的理论见的,但如果用于实践,比如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则未免有些抽象。

2、科学素养是一个动态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