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当个小小发明家》教案及反思
第12周
星期一
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六
班级
5
授课内容
当个小小发明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故事片、学生自备小制作材料。
授课者
综合老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只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情感目标:学科学、爱科学、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小结:同学们,看到这,你是不是也想亲手通过实验,作个小小小发明?那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动手操作的好机会,让我们一同走进小小实验室!
(五)小小实验室
分小组做实验(4个人一组):
(1)自拟制作内容
(2)设计制作方案
(3)小组分工合作
(4)小组汇报成果
(六)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明天可能就会有更大的创新发明,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热爱科学,就会成功!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教
与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我想用这些文具画一个45度的直角三角形,谁想画?(生画)
现在,我还请这位同学用这个文具(多用三角板)再画一个,(生再画)你能说说哪次画起来更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杨洋同学发明的“多用三角板”。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发明,处处有创造。其实搞科技小制作、做个小小发明家,并不难。今天我们就一同做个小小发明家! Nhomakorabea板书课题)
(二)激情引趣,晓知以理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出示问题)
六年科学教科版上册教案
六年科学教科版上册教案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 物质的变化3. 生物的多样性4. 光的传播5. 电与磁6. 能量与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质的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光的传播。
2. 难点:电与磁,能量与转化。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2. 投影仪3. 教学软件4. 实验器材(如条件允许)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策略。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投影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测试、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八、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
3. 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如条件允许)。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活动主题1. 主题一:了解科技发展史2. 主题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3. 主题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4. 主题四:创意科技作品制作5. 主题五: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了解科技发展史(1) 学习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了解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互联网、等。
2. 活动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1) 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测量、观察等。
(2)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植物生长等。
3. 活动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1) 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智能手机、家电等。
(2) 探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如方便、环保等。
4. 活动四:创意科技作品制作(1) 发挥想象,创作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作品。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等。
5. 活动五: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1) 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2)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如执着、勤奋等。
四、活动方式1. 讲授:讲解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2. 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科技的魅力。
3. 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分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科技知识PPT、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六、活动过程1. 活动一:了解科技发展史(1) 教师讲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2) 学生分享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2. 活动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活动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1) 教师讲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中的第2节《电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电、安全用电、电的简单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安全用电、电的简单原理。
难点:电的简单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开关、灯泡、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电源、电线、开关、灯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器,引发学生对电的兴趣,提出问题:“电是什么?电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2. 新课导入:讲解电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路的连接,观察灯泡发光的过程,了解电的简单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并讨论如何安全使用。
六、板书设计1. 电的基本概念2. 生活中的电3. 安全用电4. 电的简单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电、安全用电和电的简单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的兴趣浓厚,实验操作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对电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电的发展历程,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的基本概念、安全用电和电的简单原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简介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的详细内容。
教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编写,旨在帮助老师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目标
- 帮助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大纲
本教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了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单元一:生物与环境
- 第一课:植物的主要特征
- 第二课: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 第三课:生物的生存与变化
单元二:物质与能源
- 第一课: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第二课:材料的来源和用途
- 第三课:能源的转化和利用
单元三:生命活动
- 第一课: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 第二课:健康与生活
- 第三课:生命活动与环境
单元四:科学探索
-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 第二课:观察与记录
- 第三课: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课堂实验、小组合作研究、课外探究等。
每个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案提供了一些评估方式,如课堂练、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困难,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总结
本教案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通过有序的教学安排和评估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宇宙与地球第1课:太阳、地球和月球第2课:星座与神话第3课:地球的结构第4课:地球的演变2.第二单元:生命的奥秘第5课:生物的分类第6课:生物与环境第7课:生物的适应第8课:生物的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秘密第9课:物质的形态第10课:物质的性质第11课:物质的转化第12课:物质的用途4.第四单元:能量与能源第13课:能量的形式与转化第14课:能源的分类第15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16课:能源的节约与保护5.第五单元:技术与创新第17课: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18课: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第19课:现代科技与生活第20课:科技伦理与责任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宇宙与地球第1课:太阳、地球和月球教学目标: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特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光对地球的影响。
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月相。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关系的科普视频。
第2课:星座与神话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的星座,了解星座背后的神话故事。
教学步骤:讲解星座的起源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星座,学习星座的识别方法。
讲述星座背后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个星座的神话故事,并进行分享。
第3课: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教学步骤: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展示地球结构模型。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科普展板。
2024年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生活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2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2. 第二章网络与交流2.1 网络基础知识2.2 网络交流工具3. 第三章多媒体与制作3.1 多媒体技术概述3.2 多媒体制作软件4. 第四章程序设计初步4.1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4.2Scratch编程软件的使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信息素养。
2. 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网络交流工具,提高网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掌握Scratch编程软件的使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2.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Scratch编程软件的操作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计算机及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学习笔记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软件使用和程序设计。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主要知识点、例题及解答步骤课后作业及答案2.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图示式、表格式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第二章:使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线上交流第三章: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第四章:用Scratch编写一个简单程序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答案。
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教案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控制系统状态切换的重要性以及控制规则的设计原则。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设计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
•学生们分组讨论,每组负责列举并描述一个或多个生活中的控制系统及其状态。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启发,积极发言,共同完善对控制系统状态的理解。
•疑难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如“控制系统是如何实现状态切换的?”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控制信号在状态切换中的作用。
子任务2:三色变光灯状态切换(10 分钟)
•交流提问: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并提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三色变光灯的控制逻辑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各种创新的设计方案。
三、拓展巩固(15 分钟)
•游戏名称:“交通信号灯指挥官”
•游戏规则: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控制虚拟仿真软件中的一组交通信号灯。基础任务是按照红绿黄的顺序控制信号灯的变化,确保车辆安全通行。进阶任务则要求根据虚拟道路上的车流量情况,灵活调整信号灯的亮灯时长,以优化交通流量。
•使用推车模型或动画演示,直观展示控制如何影响推车的移动方向和速度。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控制系统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准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其工作原理。
•角色扮演时,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道具(如纸板、绳子等)来模拟控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
•疑难解答:
•预设问题:“如果推车没有控制装置,它可能会去哪里?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从安全、效率等角度思考控制的重要性。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积极探求真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1. 单元一:生物多样性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介绍、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学习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片进行分类,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
2. 单元二:营养与食物教学内容: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概念介绍,食物的分类和作用,以及儿童营养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食物的分类和作用,并讨论儿童营养的重要性。
3. 单元三:健康与饮食教学内容: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学习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并研究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学习活动: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学习合理饮食的原则,并研究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 单元四:物体与能源教学内容:学习物体与能源的关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学习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物体与能源的关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并讨论可持续利用能源的重要性。
5. 单元五:生物与环境教学内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和模型等。
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年级:六年级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初步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基本类型。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碱、食醋、试管、烧杯、酚酞溶液、稀盐酸、锌粒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物质变化视频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片:分子模型、化学反应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如食物变质、铁生锈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特点?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解(60分钟)1. 物质变化的现象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烧碱溶于水、食醋挥发、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等。
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讲解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物质变化的研究步骤。
3. 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结合实例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如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使变化顺利进行?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组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小组项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质变化的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分析。
鄂教版六年级小学科技制作活动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小学科技教案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活动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简析:《科技活动》是根据科技活动活动课程理念、目标和特征而编制的一本学习材料,或者说是一系列科技活动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
在内容编排体例上,以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为线索,在以国家与安全、人口与民族、法制与社会、信息与资讯、经济与生活、环保与资源、学校与家庭、健康与安全、创新与发展、社会参与、劳动技术等为主题系列的课题的带领下,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教学目标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科技活动活动的兴趣,已达到学生情感、知识、能力和人格四个方面的理想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科技活动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科技活动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式及具体实施1、课程的实施方式(1)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班级活动),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教学内容】本课按照由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一个讨论活动,主要是调用学生的前概念,选出自己认为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式”的产品,所谓“深远影响”就是波及领域广泛,涉及的人众多,传播的时间久远,对人类以往的行为改变是革命性的。
教材首先列举了轮子、蒸汽机和互联网这三项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的技术产品,其次就列出了印刷机、汽车、纸、、飞机、化肥、青霉素这几种产品,让学生从中挑选,并说明理由;最后是比较两份不一样的评选重大发明的目录,由此发现虽然评选的标准不一样,但是有的项目是人类目前公认的伟大发明。
第二部分是一个动手和动脑兼而有之的活动,通过制作“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卡片,让学生意识到某一产品对社会所产生的广泛的影响,通过具体的制作和写作,让学生深入某一产品,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通过三个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节点火的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来阐述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教学目标】意识到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质;意识到有的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会制作“科技改变世界”的知识卡片;知道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对世界而改变巨大。
【重点与难点】重点:选择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
难点:如何界定“里程碑式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各种技术产品的图片和视频,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交流:(1)同学们,现在的生活非常方便,平时大家是怎样出行的呢?开小轿车、乘公交车、坐飞机、坐高铁等等。
(2)我们又是怎样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的呢?通过视频聊天、打、发微信等等。
(3)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办呢?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4)是什么让我们拥有了如此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呢?是科技。
3.出示一首小诗:科技是神奇的画笔,让周围的世界有了新的面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
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墨翟)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
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案(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及其在传播知识、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地位和意义,认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古代的科技发明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然而,对于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印刷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等方式,深入了解印刷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难点:印刷术的原理及其在传播知识、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印刷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
2.展示法:展示印刷术的相关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刷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印刷术在传播知识、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案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印刷术相关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3.资料:印刷术的历史、发展、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印刷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刷术的历史和发展。
小学山西科技版六年级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山西科技版六年级实践活动教案1. 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六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我校计划组织一次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2.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科技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增强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3. 活动内容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工具的使用:学生将研究使用特定的科技工具,如显微镜、温度计等,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观察实验:学生将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例如观察昆虫生长过程、观察材料的燃烧反应等,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科学原理;- 探究问题:学生将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解决问题:学生将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活动流程本次实践活动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前期准备:教师组织好所需的科技工具和实验材料,并对活动内容进行准备;- 活动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流程,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活动: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践活动,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总结反思: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会;- 结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实践和科技应用能力。
5. 教材使用本实践活动将结合山西科技版六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实施,教师将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辅导,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6. 教学评价教师将从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问题探究和解决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
7. 经费预算本次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费将由学校进行预算并提供支持,主要用于购买科技工具、实验材料和奖励学生等方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重点:1. 动物的适应环境的特点有哪些?2. 动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思考。
2. 提问:请学生说出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3. 合作探究:拿出一本有关动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册,学生们在小组中自由阅读,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4. 分享讨论:请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整个班级分享,并进行讨论。
5. 概括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因,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6.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适应环境的小短文。
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几种存在形式。
教学重点:1. 水的几种存在形式有哪些?2. 每种存在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步骤:1. 导入:请学生描述一杯水的样子,并提出问题,水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吗?2. 展示实例:在黑板上画出水的分子图,并阐述水的几种存在形式。
3. 学习整理: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水的几种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4. 实验探究: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存在形式,并记录实验结果。
5. 分享讨论:学生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探究不同温度下水的存在形式的原因。
6. 概括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水的几种存在形式及其特点,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7.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3: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的主要特点并认识到太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太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是什么?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让学生回忆太阳在生活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围绕太阳的主要特点展开,以资料或图片为依据。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的分类及特征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三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转化3. 光与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4.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电路、磁场的性质、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过程以及生物分类和特征。
2. 掌握物质的三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3. 了解光与声的传播原理及相关现象,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4. 初步认识电与磁的基本性质,了解电路原理及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进化过程、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化、光的折射与反射、电磁感应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及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光的传播、电路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进化模型、物质变化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磁实验器材2. 学具:生物卡片、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电路元件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进化模型,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2.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化,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随堂练习:进行光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分类、进化过程、生物特征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三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能量转化3. 光与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4. 电与磁:电流、电路、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举例说明生物分类及特征。
分析一个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并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原理,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过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生命起源、物质变化、光与声、电与磁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新型芽菜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芽菜生产的生长要求。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种类及对种子的要求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主要是种芽菜,如萝卜芽、白菜芽、芥菜芽、芥蓝芽、菜薹芽、花生芽、豌豆芽(苗)、落葵芽、蕹菜芽、香椿芽以及各种豆芽等。
种芽菜生产对种子质量要求较高。
一是种子纯净度必须达到98%以上;二是种子饱满度要好,必须是充分成熟的新种子;三是种子的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四是种子的发芽势要强,在适宜温度下2天~4天内发齐芽,并具有旺盛的生长势。
二、生产设备和用具芽菜生产对温度、湿度条件要求较严格,而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
常利用的地方有空闲的房屋、客厅、阳台等。
生产芽菜的用具有栽培容器、喷壶、温度计、水盆、塑料薄膜等。
栽培容器可选用塑料苗盘,长60厘米,宽24厘米,高5厘米。
也可用塑料筐或花盆,还可用一次性泡膜饭盒或者大个的可口可乐瓶,剪去上部,保留底部10厘米高,也能作为栽培容器。
不论什么容器,都要使底部有漏水的孔眼,以免盘内积水泡烂种芽。
三、种子的处理和播种1.种子处理:播前进行浸种催芽可缩短生芽期和生长周期。
尤其在冷凉季节生产,浸种催芽很必要。
浸种可用30℃左右的水,也可用55℃左右的水。
一般掌握在温暖季节用较低水温浸种,在冷凉季节用温水浸种。
萝卜、白菜类种子浸种3小时~4小时,其它吸水较慢的种子如蔬菜、落葵等浸泡24小时左右。
当种子吸足水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置20℃~25℃环境下催芽,当种芽露白时播种。
也可在浸种后将种子直接播在栽培容器内催芽。
2.播种:播种前将栽培容器进行清洗消毒,可用漂白粉消毒,浓度为0.1%水溶液,将其澄清后,取上部清液洗刷苗盘;或者用小苏打水溶液清洗,浓度为2%~5%,用药剂消过毒的容器要用清水充分洗刷干净后再使用。
播种之前先在栽培容器底部铺上四层卫生纸作栽培基质,并将卫生纸用水喷湿(湿透),然后在其上撒播种子。
一定要撒播均匀,使种子形成均匀的一层,不要有堆积现象。
一般一个长60厘米、宽24厘米的苗盘,每盘播种量为:萝卜籽(干籽)50克~60克;白菜、芥菜、菜薹、芥蓝等15克~20克;落葵、蕹菜150克~180克;豌豆为500克左右。
播后用喷壶淋一遍水,并盖一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湿。
四、生长期的管理1.水分管理:整个生长期都要保持芽体湿润。
播后至直立生长之前,每天淋水2次~3次;芽体直立生长后至收获,要增加浇水量,每日3次~4次淋水。
每次淋水量以使芽苗全部淋湿,同时基质也湿透为度,但不能使栽培盘底部有积水。
2.温度管理:芽菜生长适温一般为20℃~25℃,其中萝卜、白菜类芽菜要求温度稍低,落葵、蕹菜要求温度较高。
掌握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3℃,为此,夏季要加强通风,喷水降温,加上遮荫;冬季要加强室内保温,必要时把栽培盘置暖器附近,一年四季进行生产。
3.光照调节:芽菜生产对光照要求不高,以较弱光照有利于产品鲜嫩,所以,在生长前期注意遮光,当芽苗达一定高度,接近采收期时,在采前2天~3天适当增加光照,使芽体绿化。
五、采收采收的标准是:芽苗高7厘米~10厘米以上,萝卜芽、白菜类芽苗,子叶展平,真叶则显露,子叶翠绿,肥实,下胚轴洁白,柔嫩;豌豆芽上胚轴肥嫩,绿色,其上着生鳞片状小叶,初生叶未展来。
在适宜的温度下(20℃~25℃)萝卜芽、白菜类芽菜5天~8天可达采收标准,豌豆芽8天~10天可达采收标准。
采收时可将芽苗连同基质(纸)一起拔起,再用剪刀把根部和基质剪去。
作为商品出售时,可将产品装入小塑料袋或泡膜盘中,进行小包装上市销售,每袋或盘装250克~300克即可。
作为自食时,可待芽苗基本长成时开始陆续采食。
九、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苔藓的特性,了解植物的特性。
2、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
3、丰富学生的见识,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探究事物。
教学过程1,苔藓的生理特点苔藓植物是一种结构简单的绿色植物,是水生向陆生的一种过渡形式,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
它生命力强,能忍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在高温、高寒、干旱和弱光等其它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生长繁衍,被誉为先锋植物和拓荒者。
苔藓植物通常个体低矮,解剖构造简单,只由单层或少数几层细胞组成。
无真正的根(只有具支撑作用的假根)和维管束组织,表面积大。
植物体表无蜡质的角质层被覆,其背腹面均可直接接受空气中的污染物。
由于其具有植物体近轴端腐烂(即植物体接近地面的部分腐烂)、组织根本不与地表接触等特殊生理现象,所以不从土壤或基质中吸收营养成分,而直接在体表进行气、水、营养物质等的交换,其营养物质主要来自雨水和露水及大气尘埃撞击的沉积物。
尤其是那些树干上附生的种类,几乎完全不受其基质的干扰,因而它们对大气污染特别敏感,能很迅速地将浓缩于雨水与露水中的污染物质借其特定的受害病症反映出来。
2、苔藓对污染物的反应二氧化硫(SO2)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SO2易溶于水形成HSO3和SO2-3,并被植物吸进细胞,这些离子逐渐积累,对细胞发生毒害.苔藓植物对SO2污染的反应先在接触较多的叶尖开始失色,然后逐渐向下发展,直到所有叶片和枝条都丧失叶绿素。
据观察,完全退色的苔藓即使放回到原来的生长地,仍不能恢复过来,这是由于叶绿素均被分解,细胞膜受到伤害,从而导致质壁分离的结果。
高浓度的SO2还引起细胞质成分的改变,促使K+从细胞中向外渗透,因此在SO2浓度超过0.17ppm的地方,苔藓则不能生长。
3、苔藓生物监测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用地面苔藓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并用于环境监测的方法最初在瑞典开始采用。
2.移植比照法:从非污染区的树干上,将附生的苔藓植物连同其树皮一并切割下来,并照相保存,作为日后比照之依据。
然后沿受测试区污染源的周围,把附生有苔藓类植物的树皮,等高(8~10cm高度)固定于各小样区中;苔藓类植物均面向污染源,观察苔藓色泽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后,取下各小样区之树皮照相,并与原来作测试之前的存档相片相对照,以了解每一片树皮上的苔藓植物的变化情形与受害状况,来判定污染源邻近各地区遭受污染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可取受害的苔藓植物进行化学分析与解剖观察,分析其叶绿素含量及苔藓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等,用以确认各种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抗性与敏感性, 并对大气污染作出评价。
3.忍耐指数测定: 利用熏蒸试验,得知某种附生苔藓植物,其对某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素的忍耐度为基础,而加以计算出相对忍耐指数。
4.大气净度指数法:利用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大气纯净度的方法,5.苔藓测定仪:是利用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来测定与指示空气污染状况的方法。
测定装置有:A室与B室为两间完全分隔的透明而密闭的方室,室内放置等量的脱脂棉和去离子水,其中A室输入以流量为0.5~1.0L/min,经活性炭净化了的空气,B室则输入相等流量的污染空气。
进行试验时,先将作为测试材料的苔藓植物枯老部分以及尖端幼嫩部分除去,留下生长良好的绿色部分,等量的分别放在A、B两室的脱脂棉上;再分别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即将室门关闭,然后调整好空气的流量即可。
通常是在两周后观察比较A、B两室苔藓植物的生长情形与变化情况,并据以判断空气污染的情况。
十、常见的建筑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
2、丰富学生的见识,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探究事物。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建筑材料从广义上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所有材料的总称。
不仅包括构成建筑物的材料,而且还包括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
通常所指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即狭义的建筑材料。
二、建筑材料是如何分类的A、建筑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功能分为三大类。
1、结构材料主要指构成建筑物受力构件和结构所用的材料,如梁、板、柱、基础、框架等构件或结构所使用的材料。
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
常用的结构材料有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2、围护材料是用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如墙体、门窗、屋面等部位使用的材料。
常用的围护材料有砖、砌块、板材等。
围护材料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符合节能要求。
3、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担负某些建筑功能的非承重用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B、什么是石灰?它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1)石灰是人类在建筑工程中最早使用的胶凝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由于具有原材料分布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建筑上历来应用广泛。
2)石灰的特性有:保水性好;吸湿性强,耐水性差;凝结硬化慢,强度低;硬化后体积收缩较大;放热量大,腐蚀性强。
3)建筑建筑工程中使用的石灰品种主要有块状生石灰、磨细生石灰、消石灰粉和熟石灰膏。
除块状生石灰外,其它品种均可在工程中直接使用:配制建筑砂浆;配制三合土和灰土;生产硅酸盐制品;磨制生石灰粉等。
C、什么是三合土?三合土是采用生石灰粉(或消石灰粉)、粘土、砂为原料,按体积比为1:2:3的比例,加水拌和均匀而成,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基础、路面或地面的垫层。
D、什么是建筑石膏?它有哪些特性和用途?1)石膏是一种理想的高效节能材料,主要成分为硫酸钙,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正逐年增多,成为当前重点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之一。
应用较多的石膏品种有建筑石膏、高强石膏。
2)建筑石膏有主要特性有:凝结硬化快;孔隙率较大,强度较低;吸湿性强,耐水性差;防水性能好;硬化后体积产生微胀;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装饰性;硬化体绝热性良好。
3)建筑石膏的主要用途有:生产粉刷石膏,用于室内粉刷;做建筑石膏制品,如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石膏砌块、和纤维石膏板等;水泥生产中,作水泥的缓凝剂;作油漆打底用腻子的原料。
E、什么是水泥?如何分类?1)水泥属于无机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可用于干燥环境中的工程,而且也可以用于潮湿环境及水中的工程,在建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水泥按性能和用途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性水泥三大类。
通用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六大品种;专用水泥指具有专门用途的水泥,如砌筑水泥、道路水泥、大坝水泥、油井水泥等;特性水泥指在某种性能上较突出的水泥,如快硬、抗硫酸盐、低热微膨胀、白色硅酸盐水泥等。
硅酸盐系列水泥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
F、水泥的凝结、硬化是什么意思?1)水泥加水拌合而成的浆体,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浆体逐渐失去可塑性而成为水泥石的过程称为凝结,水泥石强度逐渐发展的过程称为硬化,两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凝结过程较短,一般几小时即可完成,硬化过程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持续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