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译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2fce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d.png)
李白静夜思译文及赏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在窗前,明亮的月光如同凝结的霜。
我抬头仰望美丽的明月,低头又怀念起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中国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短诗,是他创作的代表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对美丽的自然景象的赞美。
首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以窗前明亮的月光和地上霜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皎洁明亮的描绘,同时在视觉上形成了明亮的对比。
接下来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则表达了诗人仰望明月时,倒映在他心中的却是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种心情转移的描绘使整首诗表达出一种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的自然景象的倾慕之意。
诗中李白运用了朴实清新的语言,以简单的句子表达了沉醉于自然景色和思乡之情的心境。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用简单的文字抒发出了深沉的情感。
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中的情感。
这首诗虽然字数并不多,但却能通过简单而朴实的语言,让读者对李白内心的情感有着清晰的感受。
静夜思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源泉和启发。
这首诗所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让人们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引发共鸣。
总而言之,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和对美丽自然景象的赞美的短诗。
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美好事物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朴实的表达方式,还在于诗人表达出的情感所给人的触动和共鸣。
它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b9e7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7.png)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如同霜花般洁白,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月光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神秘。
而在这首诗中,月光更是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媒介。
明亮的月光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乡,那个曾经养育他、陪伴他成长的地方。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心中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动,无法抑制。
“床前明月光”,这句诗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场景,却蕴含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床前的月光,如同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让诗人陷入了回忆和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明月,那轮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的明月。
“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诗人巧妙地将月光与霜相比较,不仅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冷,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大地上铺满了洁白的霜花,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家。
“举头望明月”,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仿佛在向它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它见证了诗人的成长和变迁,也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在仰望月亮之后,低下了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山川河流、亲朋好友和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
那种对故乡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动,让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静夜思》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度的经典诗作。
它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的表达,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命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面临何种困境与挑战,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都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f1b85ba0d4a7303763a67.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b05e3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2.png)
734年
开元二十二年
34岁。春在洛阳,写有《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春夜洛城闻笛》。过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有《与韩荆州书》。秋至江夏,有《江夏别宋之悌》等诗。
天宝七年
48岁。在金陵,与崔成甫相遇,写有《酬崔侍御》、《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等诗。游扬州江阳县、庐江、舒州等地,写有《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寄上吴王三首》等诗。期间,隐居舒州皖水之滨,写有《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六首诗,并题刻于二祖寺石壁上。
755年
天宝十四年
55岁。游皖南。回到宣城。与宣城太守赵悦交游,写有《赠宣城赵太守悦》、《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赵公西候新亭颂》。反对杨国忠发动的两次征南诏之战,写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冬,北上梁国。适逢安禄山陷陈留、洛阳,李白携宗夫人自梁园经洛阳西上华山。
756年
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749年
天宝八年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写有《寄东鲁二稚子》、《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静夜思》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约作于是年暮春。冬,写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
750年
天宝九年
50岁。归鲁郡,写有《任城县厅壁记》、《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井序》。秋,访元丹丘石门幽居,写有《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秋日炼药院白发赠元六兄林宗》等诗。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等隐于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
关于月亮思乡之情的诗
![关于月亮思乡之情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0860b70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0.png)
关于月亮思乡之情的诗《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有多种解释,一说为井栏,古时井栏周围常有一定的防护设施,形状像床。
“疑”是好像、仿佛的意思。
二、赏析: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的客舍中,看到床前明月洒下的光辉,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白霜。
这种错觉的描写非常生动,把明月的皎洁和清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则直抒胸臆,抬头仰望明月,低下头就思念起故乡。
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将思乡之情自然地表达出来,明月成了引发思乡情感的媒介,短短几句诗,却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弦。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外地旅游,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小旅店里。
晚上睡不着觉,一睁眼就看到窗外那一轮明月,那月光就像李白诗里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样,白晃晃的。
我突然就特别想家,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想我家那熟悉的小床,想妈妈做的饭菜,哎,那种思乡之情一下子就涌上心头,真的是离家才知家的好啊。
《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衍生注释:“戍鼓”指戍楼上的更鼓。
古代边防军队,夜间击鼓表示戒备森严,禁止行人。
“露从今夜白”,是说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白露节到了,天气转凉。
二、赏析: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图,戍鼓敲响,行人断绝,一只孤雁的叫声更添凄凉。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明明是同一轮月亮,诗人却觉得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种独特的感受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刻,以景衬情。
颈联和尾联则叙述了兄弟离散,家书难达的悲惨状况,进一步深化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a5604cccbff121dd368369.png)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和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7fffe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4.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和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月思乡所作。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却充分表达了思乡的情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翻译和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年代: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参考翻译: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36914959b89680202d82567.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窗户疑:好像。
举头:抬头。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5ac9f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e.png)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静夜思》作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静夜思[1]作者:唐·李白明代版本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d7df04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0.png)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1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2《静夜思》作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静夜思[1]作者:唐·李白明代版本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8808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3.png)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024fa3ce2f0066f533227e.png)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作品译文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思乡的古诗赏析
![思乡的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4510a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3.png)
思乡的古诗赏析《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古诗翻译
![静夜思古诗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2994a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a.png)
静夜思古诗翻译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21e326c5da50e2524d7fb5.png)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
静夜思1
李白
一床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一床一前有雪白的月光,让我以为是秋霜满地。
举头看到那月儿圆满,低下头来思念起了我的家乡。
【月光之美】
在夜里欣赏过月色的人都知道,月光是平静如水、雪白如霜的。
它照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安静、柔和。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用简单的句子表达了月色的这种特点。
“一床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让人一望而知。
紧接着,他抬起头来,看到了天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垂下了头,在月色中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
最早的思乡种子。
【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举头一低头,既是相衔接的两个动作,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赏月与思乡,过渡得自然而紧凑。
我们在从景色转到抒情的时候,也要学会自然而然地过渡,既不能太生硬、毫无预兆,也不能太拖沓而让读者失去耐心。
【启示】
李白曾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与李白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约定。
明月是乡愁与一团一圆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
但是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对着明月记起那些古人的佳句名篇呢?似乎我们的月亮,正在失去她的颜色。
唯有走进古诗词,我们的明月才能复一活,中国传统的文化才能复一活。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d8ad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a.png)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e7bf7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7.png)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静夜思》作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静夜思[1]作者:唐·李白明代版本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
![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db9c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f.png)
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静夜思的诗意和注释
![静夜思的诗意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1d953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c.png)
李白《静夜思》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这是一首从写出之日起即为代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对月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份活的日历,活的月份牌,居人看,行人看,元宵看了中秋看,从而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而李白就在月的意象上大做文章,写下包括本篇在内的不少名篇。
前二句从“月光”与“霜”的类比,使人感到其境的清寒与朦胧,逗漏出客居异乡的不适应之感。
后二句通过一“举头”、一“低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
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而在语言上则明白如话,故为千古传诵。
【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①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一作“看月光”。
“地上霜”,语袭梁简文帝诗:“夜月似秋霜。
”②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乐府“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似以“明月”为佳。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原诗今译】我床前是一片明亮的月光,却疑心地上撒着一层冰霜。
抬头看到一轮圆月高空挂,低头又思念我远别的故乡。
【鉴赏】本诗写的是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夜深寒气袭人,月光照在床前十分明亮。
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骤然间以为是秋霜降落。
这一“霜”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暗示了思乡的情感。
如果不是大半夜还未入睡,怎会在床上感觉寒冷。
诗人索性起来,抬头隔窗而望,夜空上一轮孤光。
这孤寂的寒月自然引起无限惆怅,使诗人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而黯然神伤。
望月思乡,是古人旅居外地时所常有的感情。
此诗即景生情,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诗寥寥数语便将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一切均从心底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赏析】月亮,是唐人最爱歌咏的形象,李白是唐人咏月的“圣手”。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c235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静夜思》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静夜思》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诗: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所以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相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因为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能够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
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
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所以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
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
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
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
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能够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
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
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
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
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
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
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
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
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
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
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
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
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
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
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
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
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
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
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
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
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