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合集下载

生死文章心得体会感悟(3篇)

生死文章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生死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无论是古代的诗人墨客,还是现代的文学家,都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阅读了多部关于生死的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死的哲理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生死并非终点,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生命,因为在轮回中,我们可能会失去某些珍贵的东西。

2. 生死如梦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生死如梦,何足挂齿。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境,我们应该以超然的心态看待生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生死所困扰,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圈子,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生死,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3. 生死一体生死一体是道家的观点,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生死相因,成败相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生命中找到平衡,既不畏惧死亡,也不沉溺于生命。

二、生死的感悟1. 珍惜生命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强调了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生命的巅峰。

2. 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3. 生死离别生死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悟。

他们认为,生死离别虽然痛苦,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死离别,以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故。

4. 生命的无常生命的无常是生死文章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珍惜当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佛教教义:涅盘与轮回的观念

佛教教义:涅盘与轮回的观念

佛教教义:涅槃与轮回的观念在佛教教义中,涅槃和轮回是两个核心的概念,它们在佛教信徒的追求和修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涅槃象征着解脱和超越,而轮回则表示着无尽的循环和重生。

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主义中生死观的核心,即通过涅槃解脱循环的轮回。

涅槃,源自梵语“nirvana”,是佛教中最高境界的触摸。

在佛教经典中,涅槃被描述为一种彻底解脱的境界,超越了苦难和欲望。

佛陀曾说:“涅槃是安详、解脱、息灭、真实、悦乐、彻悟、持止、大智、莲华树下的胜利之地”。

因此,佛家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与涅槃相对的是轮回,也被称为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不断在轮回中诞生、成长和死去,经历多次生死。

这种观念源于基本的因果律,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会导致下一世的命运。

通过轮回,人们可以通过各个生命阶段的经历来学习和修行。

轮回的理念追溯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并得到佛教信徒的肯定。

涅槃与轮回的观念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佛教教义告诉我们,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轮回的循环,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是一种解脱的境地,是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和解脱。

它代表着彻底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然而,涅槃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通过修行和悟道,积极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对于佛教信徒来说,涅槃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世俗的欲望。

通过禅修和修行,弘扬佛陀智慧和慈悲,他们希望最终实现自身的涅槃。

然而,涅槃也意味着放下自我,无私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涅槃的目标不仅是个人的解脱,而更是为广大众生带来福音和救赎。

与涅槃和解脱的境地相比,轮回则代表了一个无尽的循环和重生。

在轮回的中间,人们经历无数次的生死,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然而,正因为轮回的存在,人们有机会通过每次的经历和修行,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接近涅槃的彼岸。

总而言之,佛教教义中的涅槃和轮回的观念在信徒的修行和追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涅槃象征着解脱和超越,是佛教信徒努力追求的境地。

关于生死轮回的禅语

关于生死轮回的禅语

关于生死轮回的禅语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生命的永恒循环。

禅语是佛教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形式,用于启发人们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生死轮回的禅语。

1. “生死无常,如梦幻泡影。

”这句禅语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而虚幻的,就像梦境和泡沫一样,转瞬即逝。

我们不能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应当珍惜和珍视自己的生命。

2. “生死轮回,如夜与白昼不断交替。

”比喻生和死就像黑夜和白昼一样,不断地交替循环。

生命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而是开始了另一次的轮回。

3. “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命的起点。

”这句禅语提醒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生死的循环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在下一个生命中继续修行,实现更高层次的觉悟。

4. “切莫畏惧生死,勇往直前。

”这句禅语告诉我们不要害怕生死,要勇往直前,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

只有当我们不再畏惧死亡,才能真正品味生命的价值。

5.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一切皆苦。

”这句经典的佛教禅语提醒我们,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我们处于生死轮回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不能逃避苦难,而是要以正念和平静去迎接。

6. “一切法生,一切法灭。

”这句禅语表达了一种无常的观念,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生生不息的过程。

生命的循环不停止,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之中。

7.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这句禅语用花草植物的生长过程比喻生死轮回。

花朵在夏季绽放,代表生命的充盈和活力;而秋天的叶子凋零则代表生命的衰败和结束。

8. “生死轮回如水中月,看似存在,实则虚幻。

”这句禅语通过比喻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来阐述生死轮回的虚幻性。

就像月亮的倒影不是真正的月亮一样,生死轮回也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独立存在。

9.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这句禅语强调了因果关系在生死轮回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会产生因果果报,这些因果果报会影响我们在下一个生命中的轮回。

10. “生死轮回,悟道解脱。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的报告,600字
佛教是一门古老的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致力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并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佛教对死亡有明确的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当中的经典,如《释迦牟尼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的影响。

佛教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是生命最不可避免的部分,因此,佛教强调要正视死亡,审视什么叫做真正的安乐,以及如何做出抉择。

佛教要求坚定不移地谨慎行事,使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久、更快乐,并要求人们学会放弃,克服苦难,理解“解脱”和“涅槃”的真谛。

此外,佛教强调,个人的行为可以在未来的生命中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个人应该努力去做好事,用精神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思考人生的意义,以拥有更好的死亡体验。

当代社会,佛教信仰和关于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依旧十分重要。

今天,佛教仍然教导人们思考死亡,以及如何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像一种无条件的爱。

佛教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尊重生命,特别是死者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在对死亡进行反思的同时,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而拥有安慰的生活,而不是被痛苦所包裹。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种倡导解脱与显愿的宗教,其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观念与看法。

佛教认为,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人继续往前的开始。

在佛教中,死亡被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

佛教通过对死亡的理解,试图解决人们因为对死亡恐惧而带来的痛苦与困扰,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以及在生活中更加智慧地生活。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佛教教义中有4个真理,其中之一是“生老病死”,意味着生命的必然过程包括老化和死亡。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是所有生命都会经历的过程。

通过接受死亡作为生命必然的一部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死亡的存在,从而减轻因对死亡的恐惧而带来的痛苦。

佛教认为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人继续前行的开始。

佛教信奉轮回转世的理念,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转变。

佛教相信,在死后,人的灵魂会转生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经历轮回的循环,直到达到解脱的境地。

佛教徒不会把死亡看作是终点,而是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个体灵魂的持续发展。

佛教教义中也有关于“无我”的观念,这也对死亡观产生了影响。

佛教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个体身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个体灵魂的终结。

佛教将个体灵魂与宇宙万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人间众生的存在是一种假象,是因空性的表现。

在佛教中,个体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件,而是个体解脱的一种方式,摆脱了生死轮回的痛苦。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认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

生命的存在是瞬息万变的,任何一刻都可能发生改变。

佛教通过思考生命的无常性,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并倡导人们珍惜和善用每一刻。

在佛教中,死亡的存在提醒人们要更好地把握当下,并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一套死亡观念。

在佛教中,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生、老、病、死的轮回中反复进行。

在这种轮回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痛苦,直到悟道成佛才能够超脱生死的轮回。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无常,即一切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和流动当中。

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暂时性的,包括生命本身。

佛教强调人应当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并且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

死亡作为生命中最终的变化,也是不可回避的。

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并理解死亡的存在。

佛教对死亡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和满足的过程中渡过的。

佛教指出,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多少欲望得到了满足,人们总会有更多的欲望出现。

这种欲望的追求无法给人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只会让人们越来越痛苦。

佛教认为,死亡可以解脱人们的痛苦,使人们超脱生死的轮回。

佛教鼓励人们接受死亡,并且通过修行来寻找解脱。

佛教提倡让死亡成为为人们的一种反思和觉醒的机会。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反思的契机。

佛教里提倡的「常念死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生命的无常性和临时性,以此来提醒自己珍惜眼前的时光并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佛教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和解脱。

佛教对于死后的命运有着独特的见解。

佛教认为,人的灵魂并不会在死亡后永久地消失,而是会重新投胎转世。

佛教称这种投胎轮回为「生死轮回」。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过去生命中的行为和修行的成果,得到相应的报应。

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多做善事、修行行为良好,那么他在下一世就会得到更好的境遇和机会。

而如果一个人生前行为恶劣,造下了很多恶业,那么他在下一世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和痛苦。

佛教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必然性、对死亡的宽容、让死亡成为反思和觉醒的机会、以及死后的轮回和报应等方面。

对生与死的看法

对生与死的看法

对生与死的看法对于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对于它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些人将生与死看作是两个互相对立的状态,生是存在的,死则是不存在的。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与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对于生与死的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会对人们的思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中,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们的灵魂会在死后转世再次投胎。

因此,佛教徒对于死亡并不感到恐惧,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的延续和轮回。

在基督教中,人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灵魂的永恒存在,是与上帝相会的开始。

生与死的看法也与人们的人生观息息相关。

那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往往对生与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每一天,并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而那些消极悲观的人则可能对生与死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对死亡抱有恐惧和厌恶。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与死是自然界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命的诞生和死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生命周期,从诞生到成长、繁衍再到衰老和死亡。

生与死是自然界中一种平衡的存在,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的更新和进化。

对于人类来说,生与死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存在。

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使得人们对于生与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充满了各种哲学和道德的思考。

生与死的看法也与人们对于个人存在的意义有关。

有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希望通过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来改善世界和他人的生活。

无论是哪种看法,生与死都是人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无常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不要将生命浪费在无谓的纷争和争斗中。

同时,生与死也是一个对人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契机。

人们可以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来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更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教义中,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命运,也是众生轮回的必经之路。

因此,佛教对于死亡的观念是非常重要、深刻而独特的。

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众生从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

生命不灭,只是形态的转化。

人死后,并不会熄灭,只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因此,佛教不主张人们对死亡害怕,而是应对它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来面对。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不是单纯地消失了,而是承受了自己前世一切业果的“报应”,即接受他人或自身所做过的善恶之果。

因此,佛教教义中提倡人们在生前多行善,不做恶事,这样才能在死后获得更好的报偿。

佛教还提供了一系列与死亡有关的方法和技术。

比如禅修、观察呼吸等,都可以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更加平静、从容。

此外,佛教徒也会通过不断修行、领受灌顶等方式,在生前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来生。

总的来说,佛教对于死亡问题的看法具有深刻的哲学性和超越性。

它强调了人们减轻死亡恐惧的重要性,并且这种减轻不是通过遮蔽、忽视等逃避方式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修行、行善、提高自己的智慧来实现的。

轮回的概念

轮回的概念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这种观念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存在,如印度教、佛教、道教等。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轮回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印度教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神灵,都在一个永无止境的生死循环中流转,这个循环被称为“萨姆斯拉”(Samsara)。

每个生命在这个循环中的位置是由其业力(Karma)决定的,业力是生命在过去所有行为中所积累的结果。

只有通过修行和悟道,生命才能从这个无尽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永恒的极乐世界。

在佛教中,轮回的观念与印度教相似,但更强调“四圣谛”和“八正道”的修行方法,以帮助众生从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

佛教认为,生命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不断循环,经历生老病死等痛苦。

只有通过觉悟和修行,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Nirvana)的境界,即无生无死、无苦无乐的永恒状态。

总的来说,轮回是一个描述生命在生死之间循环流转的概念,与宗教和哲学中的解脱、超越等观念密切相关。

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轮回的解释和修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通过某种形式的修行或觉悟来超越这个无尽的循环。

请注意,轮回的概念是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观点,目前并无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其存在。

因此,对于轮回的信仰和理解,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的宗教,对于死亡和生死问题也有其独特的观点。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一个人世间存在的自然现象。

而且,佛教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观念来理解死亡,即“轮回转世”,即一个人在死后会重生到另一个生命形态,直到最终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的态度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接受、平静、无常和解脱。

佛教教义主张人应接受死亡,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

佛教律之一提到:“无论贵贱圣凡,人皆须相临终。

” 佛教倡导人们在面临死亡时不要抗拒,而是要接受并从中领悟生命的无常。

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自然规律的一环。

通过接受死亡,一个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认为人在面临死亡时应保持平静。

佛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冥想,以使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是摆脱人生痛苦和追求解脱的必要条件。

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内心平静能够帮助一个人从容面对死亡,并更好地投入到下一生命的旅程中。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生命也不例外。

佛教律中有一句名言:“常住我心,一切都是无常。

”佛教认为,人们常常陷入对事物的执着和依恋,而无常的觉悟则是解脱的前提。

人们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减少对物质和世俗的追求,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

只有领悟到生命的无常,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净化心灵,解脱自己的苦难和痛苦。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解脱的境界时,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了永恒的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不仅是接受和面对,更是一种通向解脱的过程。

佛教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接受死亡、保持平静、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并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佛教的死亡观不仅是对死亡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探索。

佛教的死亡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面对死亡的方法,并为人们追求解脱和内心平静提供了指引。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佛教对死亡有一种特殊的看法,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过程的开始。

死亡不应该被害怕,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转变的机会,从而为灵魂的转世和轮回铺平道路。

在佛教中,生命被看作是一个“五蕴”体系,即色身、受、想、行、识。

几个蕴体说明了人的生命和它的可以被分解的元素,也就是肉体、感觉、思维、言语和神智。

当一个人逝世后,他的识蕴将离开他的身体并进行超越。

佛教认为,在死亡过程中,识蕴(也被称为阿赖耶识,即藏在无限量的记忆中的灵魂)会生存下来,反映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和贡献,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在下一个生命中的体验。

因此,佛教教导我们要关注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创造积极的行为,以便在死后获得更好的体验。

另外,在佛教的信仰中,实际并没有“灵魂”的概念。

佛教认为,人的心灵一个个离散的要素,并被称为“五蕴”。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死亡时,这些蕴就被分解,其中识蕴是唯一伸出去的部分,从而载着人的道德积累,挑战着轮回循环。

佛教对死亡的观念并不是建立在痛苦或悲伤的同时,因为它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生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死亡的现实。

佛教希望人们更深入地探索这个过程,更全面地了解灵魂受到的影响,但不是以悲痛或沮丧的方式。

总之,佛教看待死亡的方式承认了生命的周期性,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无休止的轮回。

因此,死亡被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恐怖的末日。

佛教同时倡导人们要在生命中创造积极的行为,以便在死后获得更好的体验。

众生的法相名词解释

众生的法相名词解释

众生的法相名词解释人类作为众生之一,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教义深入浅出,用丰富多样的法相名词来描述众生的存在和境界。

本文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法相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期使读者对佛教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众生循环不断地在生与死之间转世重生。

佛教认为,众生的存在不仅局限于现世,而是经历一系列的生命循环。

根据个体在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了他们在下一世的命运。

这种循环的目的在于给予每个众生不断改善自身的机会,以逐渐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二、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生死轮回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众生在六个不同的生命境界中进行分类。

其中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每个生命境界代表着众生在善恶因果下的不同命运。

佛教教义鼓励众生通过修行、正念和慈悲来摆脱六道轮回,迈向解脱之路。

三、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众生自身。

佛教教义认为,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持续的存在。

人的身体、感受、心念和意识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不应执着于一切事物,包括自我。

唯有了悟无常的真谛,才能摆脱痛苦和无明的困扰。

四、色即是空色即是空是佛教中的经典教义之一,意味着物质世界的实在是虚幻的,没有持久的独立实体。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没有自性存在。

因此,人们应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禅悟。

五、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指的是个体行为的善恶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

佛教教义强调,一切行为都伴随着相应的因果效应,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影响众生的命运。

善行将带来善果,恶行则招致恶果。

因此,佛教鼓励众生以善待他人、修行行善,以积攒善因,消减恶果,获得更好的未来。

六、解脱与涅槃解脱和涅槃是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境界和目标。

解脱意味着从轮回中解脱,走出烦恼和痛苦的困扰,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而涅槃则是超越一切痛苦和苦难的境地。

中国人的轮回观

中国人的轮回观

轮回观是人们对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生命现象的总看法,它源于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人的轮回观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和“业力轮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轮回观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生命不息、变化不止的规律。

这种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轮回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果报应:中国人认为,人生中的一切遭遇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以获得更好的命运和福报。

2. 业力轮回:业力是指个人的行为和言语所造成的后果。

在佛教中,业力被认为是构成轮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业力轮回则是指人们在生前所做的善恶业会在来世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惩罚。

因此,人们需要谨慎言行,避免造下恶业。

3. 生死观:中国人对死亡有着较为豁达的态度。

一方面,人们尊重死亡的必然性,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与前世无关;另一方面,人们又重视丧葬礼仪和祭祀活动,希望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4. 修身养性:中国人的轮回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还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修炼身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期获得更好的命运和福报。

总之,中国人的轮回观是一种深刻而悠久的文化观念,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刘颖摘要:“轮回”是佛教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一个观念。

它与佛教的关于事物本质观念、事物变化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修行观念、解脱观念等密切相关。

佛教轮回观念的形成于印度,和早于佛教产生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关联。

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观念。

以下仅就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及对现代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方面作一粗略考察。

关键词:佛教轮回;产生及发展;影响一佛教轮回观念的思想渊源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轮回就特指佛教轮回,这或许和中国古代时大部分朝代的崇佛政策有关。

但其实在印度宗教中,有轮回观念的不仅佛教一家,且并非佛教首先提出。

早在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吠陀和奥义书中就有轮回观念的提出。

所以要追溯佛教轮回观念的产生,就要回顾先前印度宗教中的轮回观念。

早期轮回观念的出现与一部分哲人思考自己死后的去处有关,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就论及了人死后的去处,提到了“阎摩”。

认为阎摩是人们死后的所去之所。

还提到了最高之天,认为做好事的回报就是死后升入最高之天。

吠陀时期的此类思想表明,当时印度一部分人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不随肉体的腐败而消失,人死后精神会升天并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

但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早期佛教所讲的“精神”并不是人生前对文化等的贡献,而是可以等同于魂魄。

此时人们并未区别阎摩和神,没有对死后去阎摩表现出恐惧,即阎摩在早期印度人眼里不是我们所述的地狱,并认为阎摩是人死后的必经之所。

这和后世印度人对轮回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后世印度宗教(如佛教)则强调死后轮回的次数与所受苦难和人生前的行为密切相关。

总体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奥义书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有重要发展,轮回观念也渐成体系。

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念密切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的更为紧密。

再奥义书中已有对轮回观念好坏的区分,有了明确的业报轮回观念。

提出了轮回的主体。

走出痛苦的轮回_论佛教生死观

走出痛苦的轮回_论佛教生死观

【黑龙江史志2009.14(总第207)】一、面对死亡佛经上讲佛陀还在做太子时曾乘车巡游都城,在城的东、南、西三门分别看到老态龙钟者、重病呻吟者、死亡送葬者三种人,在城北门看到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深受感触,想到自己将来也难免老、病、死,终日闷闷不乐,唯以生老病死大事为念。

这件事称为“四门游观”,是促使佛陀出家求道的一大契机。

此后他就以全部生命投入对生死问题的解决。

由此,“了生死”也就是佛陀思想及其所创立佛教的核心宗旨。

佛的弟子舍利弗说:“修道调心,进入涅般,对于肉体的死亡,像毁去毒钵,像是重病得愈。

有求的必定有报,有愿的必定有成,临死不变,是以智慧的眼观看世相,出离火宅,实在是无限之美!”从死中看到了“无限之美”,这是佛教对死的特殊理解。

在中国,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

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

”他们将生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

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

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死亡。

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

不了解死亡的本质,不在生时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对死的不负责任。

从这一点来讲,佛教的生死观更胜一筹。

佛教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人们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

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

这样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它不是一味的重生轻死或者简单的轻生轻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超越生死。

二、诸受皆苦佛教教诫人们正视死亡,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

西藏生死书生死与宗教信仰的探索

西藏生死书生死与宗教信仰的探索

西藏生死书生死与宗教信仰的探索西藏生死与宗教信仰的探索西藏,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神秘地方,自古以来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宗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人们对生死和宗教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西藏人民对生死和宗教的独特理解和探索,以及这种信仰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一、生死观在西藏文化中,生死被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的生命不仅包括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还包括前世和来世。

西藏人民相信重生和转世的概念,认为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转移到下一个肉身中。

因此,他们对于生死并不害怕,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必然的轮回。

这种生死观使得西藏人更加注重修行和积累善德,以求来生的提升和解脱。

在西藏的宗教仪式中,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面对生死,例如进行僧侣的祈祷、修行或冥想。

这些仪式旨在帮助人们与内心的宗教信仰联系更紧密,准备好迎接生与死的挑战。

同时,这些宗教仪式也起到了安抚和慰藉人们内心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生与死的循环。

二、宗教信仰西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佛教与西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佛教在西藏已有数千年的传播历史,并且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流派。

藏传佛教深深地渗透到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宗教信仰对于西藏人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都会进行祈祷和参与宗教仪式。

佛教的教义教导着他们恪守自己的信仰,遵循善良的行为准则,并以此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和平与善良。

宗教信仰也给予了西藏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慰藉,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给予了他们勇气和坚韧的力量。

三、生死与宗教的结合对于西藏人而言,生死和宗教信仰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在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交织在一起。

西藏人民相信通过修行和善行,可以获得积德,从而影响自己来生的命运。

他们认为,通过宗教信仰的指导和实践,可以在当前生命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同时,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宗教信仰也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安慰和解脱,在信仰中寻求心灵的安定和成全。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是一种以超越世俗生死为目标的宗教,因此在佛教中有着独特的死亡观。

佛教认
为死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人修行得以延续的一个过程。

佛教中的死亡观认为死后的世界并非永恒存在的,而是一个无常、变幻万化的世界。

佛教将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其中欲界是指充满欲望、贪恋和痛苦的世界;色界是指身体和精神都具备高度纯净的境界;无色界则表示没有形体和感觉的境界。

佛教
认为人们在轮回中不断地重生和死亡,根源在于贪爱所致。

只有通过修行,超越欲界的束缚,才能达到色界和无色界,最终实现涅槃。

佛教中的死亡观也强调因果律。

佛教的因果律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引发其出现的原因。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行善,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因果关系。

佛教律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就
是「六律」,其中之一就是「少杀戒」,即不杀生。

佛教引导人们不去伤害生命,以此来
修行和积累善因,希望在死后能够得以更好的轮回,并最终能够解脱苦难。

佛教中的死亡观也包含了生死的无常性。

佛教强调生死的瞬息万变,任何一刻都可能
迎来死亡。

佛教倡导人们要随时保持觉知,认清生死的真实面目,摆脱对世俗欲望的依恋。

只有在对死亡的觉知中,人们才能正确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追求心灵的解脱。

佛教中对于死亡的观念也有着明确的目标,即「涅槃」。

佛教认为涅槃是追求生命的
最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涅槃不仅是对于个体的解脱,也是对于人类苦难的解救。

佛教通过修行和觉悟,希望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个体的心灵解脱。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在人类的成长与文明发展过程中,死亡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议题。

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对于死亡的理解与解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死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死亡的理解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佛教主张超脱轮回的解脱观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佛教看来,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轮回与再生的开始。

佛教主张众生生死相续,追求超越生死的解脱。

佛教徒通过修行,脱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解脱。

因此,在佛教信仰中,死亡并不被视为终结,而是对超脱状态的一种机会。

佛教徒面对死亡时,常常能够更加从容与平静地面对,通过修行追求内心的超脱与解脱。

二、基督教视死为灵魂得救的转折点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进入永恒的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灵魂与神灵相会的时刻。

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只有通过信仰耶稣基督,并接受神的救恩,人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进入天堂的永恒安息。

基督教强调信徒在死后的审判与复活,相信死后的世界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

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得救和与神的相会。

相信耶稣复活的基督徒深信,在死亡中有永生的希望,可以与天堂里的耶稣永远相伴。

三、伊斯兰教对死亡有着明确的教义伊斯兰教对死亡有着明确的教义和仪式。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死亡并非灭亡,而是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伊斯兰教相信,世界的存在是由创世主安拉所决定的,生死也同样是安拉的旨意。

伊斯兰教徒面对死亡时,需要专注于与真主的连接,通过完善自己的信仰和行为来准备面对死亡的审判。

伊斯兰教强调,站在真主面前时,一个信徒的善行将成为进入天堂的关键。

而且,伊斯兰教还规定了一系列丧葬仪式,包括尸体清洗、裹尸、宣读经文等,旨在给予死者最后的尊重和安息。

四、印度教追求解脱与融入宇宙印度教将死亡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由轮回转向解脱的过程。

印度教认为,人通过多次轮回,不断修行、反思,最终将超越一切物质和个体的束缚,融入宇宙的万物之中,达到解脱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时间:2006-3-7 8:20:14 [文] 释慧开法师在正式讨论问题之前,笔者先声明个人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笔者对于「生命不死」与「生死轮转」,均抱持着正面肯定的态度与观点,此非关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基于生命哲理的思惟与人生意义的探索。

事实上笔者自幼即对文史哲学与数理科学均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台大数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后由于台大学长推荐的因缘,在私立普门高中创校之初,即应聘到校参与建校的工作,并教授数学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笔者的基本思惟模式深受数理逻辑训练的影响。

在考进大学之前,笔者从未正式接触过佛教,学佛是从参加台大晨曦学社才开始,至今已逾三十一年,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灵异的遭遇与经验,但是在理解上,一直认为吾人是生存在一个多重(多次元)的宇宙与开放互摄的时空结构之中。

因此,笔者对「前世今生」与「三世因果」的理解,是同时从数理逻辑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观待与思惟,绝非单纯地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而抱持这些观念。

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从生命意义探索的立场,来重新检视佛教生死轮回以及三世生命观的深层意蕴,并且尝试从面对生死课题的观点,提出一些具有现代性与教育性的诠释。

壹、前言─ 生死的玄机当吾人面对无常多变的人生,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在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贵﹑贱;穷﹑通﹑祸﹑福;恩﹑怨﹑情﹑仇﹑…」等种种际遇之时,总想厘清一条理路与脉络来解释其前因后果与究竟意义。

于是乎,有神论﹑无神论﹑不可知论﹑宿命论﹑自由意志论﹑不定论﹑断灭论﹑缘起论﹑复活永生论﹑天堂地狱说﹑三世因果论﹑六道轮回说…等,种种不同的观点应运而生,互竞长短,不一而足。

在诸多的观点与论说之中,究竟何者才是宇宙的真理与生命的实相?自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仁智互见。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生死的玄机,就有下列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吾人的生命是一世?还是三世?生死的历程是有限?还是无尽?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创?抑或自然发生的?死后是否仍有灵性的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这是千古以来的疑难与谜题。

针对生死的大哉问,古今中外,从来就不曾有过定论,未来也不大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解答。

关于死后的生命存在与否,就世间现有的理论来分析,大致不出下列三种主要的观点:断灭见、恒常观与轮回说。

断灭见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即随之灰飞湮灭,不复存在,此乃唯物论所持的观点,为东、西方所有宗教所驳斥。

恒常观认为吾人在生时,有一永恒不变之内在自我主体,死后则成为一永恒不变之灵性实体,亦即灵魂,此为东、西方多数宗教之立场。

轮回说则以「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来解说有情生命的迁流与生死的奥秘,一般皆以为此一说法是本属于印度教与佛教生死观点的教义内容。

其实有关生命轮回的说法,并非印度教与佛教所专有,而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举例而言,西方哲学思想中早有轮回的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毕氏定理因其而命名)是轮回说的提倡与拥护者,大哲柏拉图(Plato)亦承袭其说,然不幸为后世所湮没。

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轮回转世的说法,在《旧约》与《新约》圣经之中皆有轮回的文献记载,早期教会的神父也接受轮回的概念,不少圣徒更相信他们有前世与来生。

然而《新约》圣经之中有关轮回的文献,却被罗马帝国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删除,后来又被罗马天主教会于553年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判为异端邪说而禁绝,因此在后来西方文化思想中,轮回之说几乎成为绝响。

1然而近年来,在心理谘商与精神治疗的领域,由于催眠术的运用,而有跨越前世今生的临床报告,例如Brian Weiss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陈胜英医师的《生命不死》2 ﹑《跨越前世今生》3 等书,一时之间,轮回转世之说,仿佛突破了原本一般人认为是宗教迷信的窠臼,而进入现代深层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探索领域。

贰、「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的现代解读虽然因为二千年来佛教的普及流传,轮回之说早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成为多数百姓的基本信仰,与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俚俗之说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成份居多,而知识分子又多半直接斥之为迷信,以致曲解其义者多,真正了解其理者鲜少。

轮回究竟是事实还是迷信?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如何证明有前世来生?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多数人而言,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疑惑,Brian Weiss与陈胜英在他们的书中,记录了透过催眠治疗的临床经验,提供了不少真人真事的前世今生具体事例,笔者则尝试从义理抉择的层面提出学理性的诠释。

一、生死轮转─ 佛教生命观按「生死轮转」或「轮回」4 一词,梵文为“samsara”,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等。

意谓大地的众生由惑业烦恼之因(即贪、瞋、痴三毒)而招感三界5、六道生死轮转之果,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如《杂阿含经》中所述: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

诸比丘,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

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6换言之,凡夫的生命相貌,从生到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永无止境。

同时也引申为生死轮转的时空结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循环不已。

笔者尝试提出一个具有现代观点的诠释进路,所谓「生死轮转(samsara)」,一言以蔽之,乃是佛陀对宇宙人生整体变化之生态系统,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所作的综合说明。

从哲理上来解析,轮回说属于世俗谛层次,是对三界有情的生死流转,所作现象上的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而非形而上的定义(metaphysical definition),也不是究竟意义(即佛法所谓胜义谛层次)的宇宙真理与人生实相。

换言之,从现象上来观察,轮回是宇宙人生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流程。

吾人不了解轮回的相貌,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般的概念皆误以为,人是在死了之后,才去轮回。

实际上,吾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轮回的系统之中随波逐流而不自觉,所以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词来譬喻芸芸众生的处境。

因此,要洞悉轮回的相貌,并不须要等到死亡之际,而是要把握当下现前一念,留心观照缘起的契机。

二、「六道」─ 生死的场域至于所谓的「六道」又作「六趣」,为众生各依其业因、业缘与业果而趣往之世界,包括:(1)天道、(2)人道、(3)修罗道、(4)畜生道、(5)饿鬼道、(6)地狱道7。

换言之,六道是三界有情在生死轮转的过程中,所赖以活动的六个不同层次的场域或舞台,而居于三界的众生又是这些生命大舞台的设计者﹑建造者与破坏者,同时也是大舞台上的演员﹑编剧﹑制作﹑导演兼观众。

至于生死轮回及六道场域的虚实若何?从胜义谛的层次观之,则宛如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森罗万象,变化多端但有而非实,譬如永嘉禅师《证道歌》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此处并非是说六道的场域完全是空虚幻化的,而是说彼等境界均是因缘际会的假有,从现象上观之则有,从本质上探究则非实,故说有而非实,有而无常。

或问:既然生死轮转并非宇宙之真理与人生之实相,为什么还会有轮回的现象存在呢?笔者的观察及诠释为:缘起即是性空,性空不碍缘起。

因为六道里的众生太沉迷于这场生死大戏与轮回之剧码,并且执着于人物的刻划﹑角色的扮演﹑场景的布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反应……等等。

再者,上演的戏码还不能过于平淡单调,一定得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宛转曲折﹑柔肠寸断﹑扣人心弦﹑赚人热泪﹑高潮迭起﹑欲罢不能﹑……」,演起来才精彩,看起来才过瘾。

大伙儿轮流粉墨登场,乐此不疲,舍不得不一场接着一场演哪!无怪乎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之结语中说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天堂及地狱─ 宗教宇宙观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等科学的角度来看,六道之中的「天道」与「地狱道」之说,似乎是无稽之谈的迷信,不能用科学方法来客观地证实。

然而征诸古今中外的历史,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及其流传,源远流长,不绝如缕,可说是共通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虽然各各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对于天堂与地狱的景象,有其不同的描绘与诠释。

其实,天堂与地狱的概念普遍存在于吾人的生死认知之中。

从宗教与生死探索的角度来看,宇宙与人生二者相依相成,是不可分割而单独成立的,没有宇宙,有情的生命如何开展?没有众生,空寂的宇宙有何存在的意义?是故,宗教宇宙观是呼应宇宙与人生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论之,亦即吾人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与依止的环境,从宗教的观点所作的整体观察与认识,进而提出系统的说明及诠释。

此处所言之「宇宙」,是作为众生现世活动的场域或舞台,以及生命流转的连续时空结构。

因此,广义的宗教宇宙观,除了探讨「物理世界」的成﹑住﹑坏﹑空等变化之外,还包括从个人身心﹑社会群体﹑人伦道德﹑人生价值﹑人文精神等层面所建构的「心理世界」与「精神世界」,乃至超越世俗层面的「灵性世界」,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必然会论及「天堂」与「地狱」等不同层次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

笔者以「生死的场域」来譬喻不同的宗教世界观,我国民间信仰自古即有阴阳二界之说,亦即人间世与阴曹地府之相对,基督宗教也有现世﹑天堂与地狱之说,佛教则有三界﹑六道﹑十法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凡此皆是一种「多重次元的宇宙与人生」之观点。

一般知识份子多以迷信或灵异的角度来看待宗教的宇宙观,因为它超越了常识或科学所认知的时空结构与范畴。

殊不知宗教的宇宙观不是单就物理与物质界而论世界,而主要是就众生界而论世界,如此一来则牵涉到众生心识的层次与认知的角度等问题,因而很难单独用物理法则来规范,而需要以宗教的义理面向来诠释。

参、生命不死与分段生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在其经典之著《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一书中,对死亡作了实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而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此一概念,揭示「死亡」本是吾人「存在」的一部份8 。

海德格的实存分析,从探讨的脉络来看,是建立在「一世生命」的立场与观点而论的,因此死亡对人生而言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全程终点」,是故他说人是「向死」的存在。

然而,从「三世论」的立场与观点而言,一期生命中的死亡只不过是众生之无尽生命中,带有相对意义的「分段终点」,或者是衔接前后世的「转捩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