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卵的生态类型

合集下载

大亚湾鱼卵数量分布及种类组成特征

大亚湾鱼卵数量分布及种类组成特征

秋季 Autum
图 2 大亚湾鱼卵密度季节变化 Fig. 2 Seasonal variation of fish egg density in Daya Bay
密度(1 348 粒 /100 m3)的 2.7 倍。说明大亚湾鱼卵数量 的季节波动很大。 2.2 平面分布
两年度大亚湾鱼卵密度平面分布如图 3 所示。 2.2.1 冬季 冬季是大亚湾鱼类产卵的低谷期,只 有少数种类是在冬季产卵。2003 年 12 月大亚湾鱼 卵平均密度为 890 粒 /100 m3,鱼卵密度分布很不均 匀,在三角洲附近(S10 站)出现了高密集区,密度 达到 6 654 粒 /100 m3;其次,在马鞭洲东北面附近海 域(S4、S3 站),鱼卵密度也较高,密度分别为 1 192 粒 /100 m3 和 493 粒 /100 m3。可见,鱼卵集中分布于 三角洲至马鞭洲的东北面海域,也就是大亚湾的中 东部海域,此处 4 个调查站位(S10、S4、S7、S3)采获 的鱼卵数量占全部站位采获鱼卵数量的 96.8%。
密度分布极不均匀,在许洲附近(S6 站)出现高密集 区,密度达到 10 824 粒 /100 m3,此一站位的采获量 占全海域的 89.4%;其次,在许洲的外围,马鞭洲和 纯洲附近,鱼卵密度也较高,分别为 581 粒 /100 m3 和 309 粒 /100 m3,其余站位鱼卵数量很少。
2005 年 3 月 大 亚 湾 鱼 卵 平 均 密 度 为 1 329 粒 /100 m3,比 2004 年 3 月 略 高。 鱼 卵 密 度 分 布 极 不 均匀,高密集区出现在纯洲附近(S1 站),密度高达 8 457 粒 /100 m3 ;其次,鹅洲以东海域(S5、S2、S8 站) 鱼卵密度也较高,密度在 2 634 粒 /100 m3 和 1 353 粒 /100 m3 之间。说明鱼卵集中分布在以纯洲至鹅洲为 中心的湾顶一带海域,此处 4 站的采获量占全部站 位的 97.1%。两年度的调查结果表明,3 月份大亚湾 鱼卵主要分布大亚湾许洲和马鞭洲以北海域。 2.2.3 夏季 夏季鱼类产卵活动继续增强,2004年5 月大亚湾鱼卵平均密度为 1 404 粒 /100 m3,鱼卵密度 分布很不均匀,在鹅洲附近(S2 站)出现高密集区,密 度达到 7 771 粒 /100 m3;其次,在小辣甲附近海域(S9 和S8站),鱼卵密度也较高,分别为4 873粒/100 m3 和 2 213 粒 /100 m3。S2、S9 和 S8 3 站的鱼卵采获量占全 部站位的 96.2%,鱼卵高度集中分布于鹅洲和小辣甲 附近海域,也就是大亚湾的中西部海域。

鱼卵的生态类型

鱼卵的生态类型

鱼卵的生态类型鱼卵的生态类型1、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能在水面飘浮,大多无色透明。

淡水鱼类如鳜产浮性卵。

有些浮性卵内含有油球,如鲥的卵。

2、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依卵黄周隙的大小和粘性状况,又可分成以下三种:*漂流性卵这类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出现较大的卵黄周隙,但比重仍稍大于水。

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它们在静水中下沉到底部,在江河水流中则悬浮在水层中不断漂流,所以也可称为半浮性卵。

*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具有粘性物,产出后能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而不沉入水底。

鲤、鲫、团头鲂和鲶鱼等鱼卵有粘胶性物质,遇水后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

普通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但无粘性,或粘性很小,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

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等产这种卵。

◆ 鱼类的繁殖力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

鱼类的繁殖力可区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1、绝对繁殖力是指一尾雌鱼的怀卵总数;2、相对繁殖力是指与单位体重[公斤(kg)或克(g)]相应的怀卵量。

◆ 鱼类的生殖季节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产卵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产卵期与季节有关。

按生殖季节划分,鱼类有两种类型:1、春夏季产卵类型大多数在温暖的春夏季产卵,主要产卵期为3~4—7~8月,纬度带偏低的地区产卵较早,北温带则较晚。

2、秋冬季产卵类型* 冷水性鱼类:属此类型的鱼大多是起源于高纬度带,有的在秋季产卵,如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等;有的在冬季产卵,如江鳕和河鲈等。

* 温水性鱼类:也有一些在秋季产卵温水性鱼类,如香鱼、中华鲟等,它们的仔稚鱼进入海中觅食。

◆ 鱼类的产卵类型可分为一批产卵和分批产卵两种类型:1、一批产卵类型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基本同步。

例如四大家鱼是典型的一批产卵鱼类。

2、分批产卵类型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不是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例如鲤、鲫等是典型的分批产卵鱼类。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3章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及评价(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3章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及评价(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种类鉴定
主要鱼类浮游生物应鉴定到属或科。 2.2 调查要素
包括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3 采样
3.1 采样设备
网具 30m以浅海域,应采用浅水Ι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取样, 30m以深海区,应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取样或用双鼓网 倾斜取样。此外可根据海区位置或深度、调查的性质、目
Na——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ind)或尾(ind); S——网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L——流量计转数; C----流量计校正值。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水平拖曳样品
以粒/网(ind/net)或尾/网(ind/net)计算。 6 填写报表
按本部分的有关规定填写报表; 7 7.1 分布图绘制
是衡量亲鱼资源量大小和预报补充资源量所必需的资料。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2.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技术要求
垂直或倾斜拖网深度
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拖网深度为200m至表垂直拖网或斜 拖,水深小于200m的则由底至表垂直拖网或斜拖。 水平拖网深度 水平拖网深度为0m3m层。
垂直或倾斜分段拖网水层
根据测站深度、调查性质和目的的不同来确定.
平面分布图一般用等值线或不同量级的圆圈符号表示。
等值线的取值标准如下:
a)鱼卵和仔、稚鱼总量(单位为 ind/m3或ind/100m3):1, 5,10,25,50,100,250,500,1 000,5 000;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鱼 卵 和 仔 、 稚 鱼 主 要 科 、 属 或 种 ( 单 位 为 ind/m3 或
c) 数量小于上述等级时,可用“ +”标在测站上,以示出现。

鱼卵

鱼卵

(一)鱼卵的外观
• 形状:
(1)圆形:绝大多数鱼类 (2)扁圆形:鲉科个别种 (3)椭圆形:鳀鱼、小公鱼、鹦嘴鱼类 (4)尖梭形:鹦嘴鱼类 (5)一端隆起形:箱鲀科
(一)鱼卵的外观
• 颜色:
卵膜无色透明、一般只看到淡黄色卵黄和金 黄色的油球。 有颜色的卵为极少数。 带鱼的卵膜为暗紫红色。 凤鲚卵为乳白色,未受精呈淡青色。
• • •
(三)产卵场
• 鱼类的产卵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
水温、水流、水质、底质、光线及附着物 等),当水体中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具备 了某种鱼类的产卵条件时,鱼类大批群集 进行繁殖,这个区域就成为这种鱼类的产 卵场。一般来讲,产卵场是相对稳定的。 • 各种鱼类对产卵场的要求不同,有的比较 严格,成熟亲鱼得不到适合的产卵条件就 不会产卵,卵粒被逐渐吸收。
(五)产卵期
• 春夏产卵种类:宝刀鱼、毛烟管鱼、短尾
大眼鲷、马拉巴裸胸鲹、金线鱼、鲐鱼、 鲣鱼、日本鲭、黄鳍鲔、白卜鲔。 • 夏秋产卵种类:麦氏犀鳕。 • 秋冬产卵种类:角木叶鲽。 • 冬春产卵种类:光彩标灯鱼、短颌灯笼鱼。
(五)产卵期
• 春季产卵种类:粗鳞灯笼鱼、金焰灯笼鱼、牡壮
灯鱼、白氏银汉鱼、长吻、横斑燕鳐、白纹鳂、 皇带鱼、斑海马、五指马鲅、黑边鲹、带鳚、早 熟微体鱼、黑鳍蛇鲭、、粗皮鲀、拟态革鲀、 驼背躄鱼。 夏季产卵种类:金钱鱼、丝背细鳞鲀。 秋季产卵种类:杂斑狗母鱼。 冬季产卵种类:脂眼鲱、发光炬灯鱼、奇棘鱼、 翱翔飞鱼、圆鳞发光鲷、长体鲹、高体、栅纹 叉牙、玉鲳。
• 围卵腔:多数鱼类较窄,鲱科鱼类和鳗
类较宽。 • 卵黄:均匀或龟裂。 • 色素:形状、排列方式、位置(胚体、 卵黄、油球上)。 • 胚体:形态。
三、海产鱼卵的生态习性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一、卵生
1、母体将卵产至体外(自然环境中),父体随后排出精子,待授精后胚胎即可发育。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全部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

3、大部分卵生鱼类在体外受精,少数品种(比如鳐类、海产杜父鱼类)在体内受精。

4、少数卵生鱼类会保护受精卵。

5、卵生鱼类包括草鱼、鲳鱼、金鱼、大马哈鱼等品种。

二、卵胎生
1、亲鱼交配时在体内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母体的生殖道内发育,最终由母体产出仔稚鱼。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主要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仅提供水分和矿物质)。

3、卵胎生鱼类包括剑尾鱼、孔雀鱼、月光鱼、玛丽鱼等品种。

三、胎生
1、此种繁殖方式与哺乳类动物类似,因此也被称为假胎生。

2、此类品种在体内完成受精,胚胎发育期间与母体有直接联系,可通过类似于脐带的组织在循环上与母体相联。

3、胚胎可以吸收卵黄,也能依靠母体提供养分(某些板鳃鱼类的胚体与母体有血液循环的联系)。

4、胎生鱼主要包括真鲨科鱼类,比如大青鲨。

鱼类学知识点

鱼类学知识点

1、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U型或V型。

硬骨鱼类为直管形、U型或V型。

2、性逆转最典型的例子是黄鳝。

3、卵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为未达性成熟的性腺发育中个体所具有;性成熟个体产后恢复阶段也回复到Ⅱ期。

Ⅲ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

Ⅳ期为成熟期,卵巢体积和重量在本期终了时达到最大。

卵粒中充满卵黄,卵黄并逐步融合,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

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自卵巢褶皱上跌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排出。

Ⅵ期是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Ⅱ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直、N期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

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Ⅵ期转变为Ⅱ期4、精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

Ⅲ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随即溶散的成熟度高,此时已进入成熟期。

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就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瘪,经恢复后转为Ⅱ期。

不少种类精巢比卵巢的恢复期要短。

5、鱼卵的生态类型浮性卵:大黄鱼、鳓、鲐、真鲷、鲻、梭鱼、乌鳢、斑鳢粘性卵:鲤、鲫、团头鲂、鲶鱼沉性卵:卵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漂流性卵: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2015年春、秋季瓯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生态分布

2015年春、秋季瓯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生态分布

2015年春、秋季瓯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生态分布杜萍;黄伟;徐旭丹;骆鑫;陈全震;曾江宁;寿鹿【摘要】为了解瓯江口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现状,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开展生态调查.春、秋两季共采集到鱼卵42粒,仔稚鱼295尾;共鉴定出鱼卵和仔稚鱼16种,分别隶属于8目14科15属,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春季鱼卵、仔稚鱼物种数和丰度均远高于秋季.春季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秋季为舌鳎属未定种Cynoglossus sp.;春季仔稚鱼优势种为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 ys stigmatias,秋季为侧带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瓯江口海域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丰度高值区均位于大门岛周围,该海域应在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时予以考虑,秋季则相对分散在较外侧海域.春季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盐度和营养盐有极显著相关性.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物种及数量均在发生变化,数量略呈下降趋势.与浙江近岸其他海域相比,瓯江口海域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偏低.【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9页(P54-62)【关键词】鱼卵;仔稚鱼;瓯江口;物种组成;生态分布【作者】杜萍;黄伟;徐旭丹;骆鑫;陈全震;曾江宁;寿鹿【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鱼卵、仔稚鱼的补充量是鱼类种群大小的最重要决定因素[1-2]。

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第28卷 第3期台湾海峡Vol .28, No .32009年8月JOURNAL OF OCE ANOGRAPHY I N T A I W AN STRA I TAug .,2009收稿日期:2008209228作者简介:张跃平(1971~),男,副研究员.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张跃平,洪一川(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摘要:本文根据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泉州地区3个海湾的调查资料,对其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51种(含未定种),隶属于21科,主要是近岸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三个生态类型.各站鱼卵总平均丰度是81.2粒/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31.0个/网.数量平面分布呈现优势种明显,占总量比例大,不同季节不同海湾差别较大,规律性不强等特点.整体数量上与往年比有下降趋势.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性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泉州中图分类号:S 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160(2009)0320379207鱼卵与仔稚鱼是鱼类早期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开展这方面的调查可以对该调查区域的资源量进行估算,为探索捕捞对象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资源繁殖保护相关措施.有关鱼卵与仔稚鱼的调查研究在我国开展的不多,仅在一些沿海海域做过一些报道[1-14].泉州市沿海水域地处台湾海峡西面,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洄游和索饵的重要场所,但对于泉州沿海海域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相关调查研究极少,仅见戴燕玉对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作报道[13].本文通过近一、两年在实际工作中对泉州市3个海湾(泉州湾、围头湾和湄洲湾)的鱼卵与仔稚鱼的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该海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为该地区沿岸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2007年3月,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分别在泉州沿海的3个不同海湾(泉州湾3个站,围头湾7个站,湄洲湾19个站)共设29个站位进行浮性鱼卵与仔稚鱼调查(图1).样品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c m ,长270c m ,孔径0.505mm )以船速2kn进行表层平拖10m in .样品的固定处理、分析鉴定及数据处理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 B17378.72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 B12763.622007)进行.2 调查结果2.1 种类组成与主要生态类群2.1.1 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集29个拖网样品,共获鱼卵2355粒,经鉴定分别隶属于8科17种(包括3种未能鉴定);共获仔稚鱼898尾,经鉴定分别隶属21科32种(包括4种未能鉴定)[2,15-16].各种类在不同海湾的分布(表1).台湾海峡28卷表1 鱼卵与仔稚鱼种类名录及不同海湾的分布Tab .1 Species list of s pecies of pelagic 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 fish in three bays种 类泉州湾围头湾湄洲湾鲱科Clupeidae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 (Te mm inck et Schlegel )+++3鲱科一种C lupeidae s p.1+3鲱科一种C lupeidae s p.2+3鲱科一种C lupeidae s p.3+鳀科Engraulidae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 (Te mm inck et Schlegel )+康氏小公鱼S tolephorus co mm ersonii (Lacepede )+3鳀科一种Engraulidae s p.+康吉鳗科Congridae日本康吉鳗Conger japonicus (B leeker )+颌针鱼科Bel onidae无斑圆颌针鱼Tylosurus leiurus (B leeker )+鲻科Mugilidae棱鮻L iza car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鮻L iza hae m atochelia (Temm inck et Schlegel )+3鮻L iza s p.+鮨科Serranidae 鮨科一种Serranidae s p.+天竺鲷科Apogonidae 天竺鲷Apogon s p.+天竺鲷科一种Apogonidae s p.+鱚科Sillaginidae33多鳞鱚S illago siham a (Temm inck et Schlegel )+石首鱼科Sciaenidae石首鱼科的一种Sciaenidae s p.+鲾科Lei ognathidae 鲾Leiognathus s p.+银鲈科Gerridae 银鲈Gerres s p.+笛鲷科Lutjanidae3笛鲷科一种L utj anidae s p.+鲷科Sparidae黄鳍鲷Achanthopagrus latus (Houttuyn )++真鲷Pagrus m aj or (Te mm inck et Schlegel )+平鲷Sparus sarba (Forskal )++鲷科一种Sparidae s p.1+3鲷科的一种Sparidae s p.2+3鲷科的一种Sparidae s p.3+・083・ 3期张跃平,洪一川: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表1(完)种 类泉州湾围头湾湄洲湾3鲷科的一种Sparidae s p.4+隆头鱼科Labridae 隆头鱼Pseudolabrus s p.+鳚科B lenniidae 肩鳃鳚Om obranchus s p.+鱼衔科Calli ony m idae 鱼衔Callionym us s p.+鰕虎鱼科Gobiidae 竿鰕虎鱼Luciogobius s p.+鰕虎鱼科一种Gobiidae s p.1+鰕虎鱼科一种Gobiidae s p.2+鰕虎鱼科一种Gobiidae s p.3+鰕虎鱼科一种Gobiidae s p.4+鲉科Scor paenidae3鲉科的一种Scorpaenidae s p.1+3鲉科的一种Scorpaenidae s p.2+前鳍鲉科Congi opodidae 赤鲉Hypodytes s p.+鲬科Platycephalidae印度鲬Platycephalus indicus (L innaeus )+鳎科Soleidae3鳎科一种Soleidae s p.1+3鳎科一种Soleidae s p.2+注:前面有3标记的是鱼卵,33标记的是鱼卵与仔稚鱼均有,无标记是仔稚鱼2.1.2 主要生态类群 根据鱼卵与仔稚鱼种类所栖息的水层和生态习性,主要分以下3个类群:①近岸底层鱼类,如日本康吉鳗、多鳞鱚、黄鳍鲷等鲷科鱼类、鳎科鱼类;②近海中上层鱼类,如日本鳀、无斑圆颌针鱼、鮻、印度鲬等;③港湾河口型鱼类,如斑鰶、棱鮻、康氏小公鱼、鲾等.2.2 数量的水平分布2.2.1 鱼卵丰度状况 泉州湾3个站点均未采到鱼卵,可能与刚好处于冬春季节交叉时间水温仍较低及采样的站点设定较少有关.围头湾采集到的鱼卵数量较多,共2253粒,各站点的鱼卵平均密度322粒/网,最高值在10号站,达795粒/网,最低值在09号站,总体来说,靠岸一侧的数量较高.鲷科占绝对优势(除11号站是鲉科外),共采到的鲷科类鱼卵2034粒,占总采样数的9013%,个别站点(10号站)采到的鲷科鱼卵甚至占该站采样数的93.5%.湄洲湾采集到的鱼卵数量较少,共102粒,各站点的鱼卵平均密度5粒/网,其中7个站没有采到,最高值出现在20号站,仅29粒/网(图2).鱼卵主要分布在湾顶两条断面(占总量的73.5%),往湾口方向逐渐减少(靠近湾口外面的3条断面7个站总共采到5粒鱼卵).鲱科占总量的41.2%,鲷科占总量的3613%.2.2.2 仔稚鱼丰度状况 泉州湾采集到仔稚鱼共27尾,各站平均密度9尾/网,各站仔稚鱼的丰度均较低,其中2号站仔稚鱼密度15尾/网,11号站仔稚鱼密度11尾/网,16号站仔稚鱼密度1尾/网,优势种是印度鲬,其个体数占所有样品66.7%.仔稚鱼数量分布从湾内到湾外显明显减少趋势(图3).・183・台湾海峡28卷围头湾采集到仔稚鱼共73尾,各站平均密度10尾/网,最高值出现在09号站,28尾/网,最低是05号站,仅3尾/网.主要优势种类是肩鳃鳚(共28尾,占总数的38.4%)和真鲷(共21尾,占总数的28.8%).09号站共采到肩鳃鳚25条,占该站的89.3%,真鲷分布较广,共有5个站点出现(图4).湄洲湾采集到仔稚鱼共798尾,各站仔稚鱼平均密度42尾/网,最高值出现在04号站,105尾/网,最低是13号站,仅4尾/网.空间分布趋势与鱼卵正好相反,湾口的站位较高(靠湾口的2条断面4个站共采到的・283・ 3期张跃平,洪一川: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仔稚鱼362条,占总量的45.4%),往湾顶方向逐渐减少(图5).主要优势种是黄鳍鲷(共660尾,占总数的82.7%),优势相当明显;而且所有站位的优势种均是黄鳍鲷,个别站位只有黄鳍鲷单一种.2.2.3 丰度与以往调查数据的比较 由表2可见,整体来说泉州一带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丰度目前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这次调查所有站点鱼卵的最高值322粒/网,而2002年5月在泉州湾的平均鱼卵丰度是1416粒/网,高4.4倍;仔稚鱼的最高值42尾/网,而2002年5月在泉州湾的平均丰度是356.7尾/网,高8.5倍.・383・台湾海峡28卷表2 鱼卵和仔稚鱼数量与历史数据的比较Tab .2 Comparis on of ne w and old data of abundance of 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海 区湄洲湾湄洲湾围头湾泉州湾泉州湾泉州湾泉州湾泉州湾调查时间(年2月)20082022006205200720820012112002202200220520022082007203鱼卵丰度/(粒/网) 5.4655.9322 3.316.7141630仔稚鱼丰度/(尾/网)423.38102356.729.393 小结与讨论本次调查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51种(含未定种),隶属于21科,主要属于近岸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3个生态类型.从数量分布看,浮性鱼卵以鲷科和鲱科为主,而仔稚鱼以黄鳍鲷、真鲷、肩鳃鳚和印度鲬为主,其它一些种类丰度均很低.另外也说明在福建沿海仍然分布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黄鳍鲷、真鲷、斑鰶、日本鳀、棱鮻、康氏小公鱼等福建沿海主要经济种类.所有站点鱼卵的总平均丰度是81.2粒/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31.0个/网.3个海湾各站的优势种在总量上占太大比例,优势度很高,决定着其丰度值的高低.泉州湾的优势种印度鲬占所采仔稚鱼总量的66.7%;围头湾鱼卵的优势种某种鲷科鱼类占所采总量的90.3%,仔稚鱼的优势种(肩鳃鳚和真鲷)占总量的67.2%;湄洲湾鱼卵的优势种(鲱科和鲷科)占所采总量的77.5%,仔稚鱼的优势种黄鳍鲷占总量的82.7%,在个别站位仅优势种1种.不同海湾与不同季节出现的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和数量均有较大差别,规律性不强(表3).在3个海湾所采到的鱼卵与仔稚鱼的种类数总体来说不高,最高在冬季采样的湄洲湾(鱼卵12种,仔稚鱼18种),没有出现夏季种类较丰富的现象,反而冬季最高,这个可能与采样的站位数有关.鱼卵在不同季节呈现非常明显的数量差异(虽数据来源于不同海湾),夏季8月份在围头湾所采到的鱼卵数远远超过冬季和初春在湄洲湾和泉州湾的数量,与1984年福建沿海相关的调查资料[3]相吻合,福建从4月份水温开始回升各主要鱼类开始进入产卵期,5~8月份是产卵盛期.另外,仔稚鱼的调查结果与以前的结论[3]相去甚远,冬季在湄洲湾数量最高,主要是黄鳍鲷大量出现导致这个现象发生.综上所述,可见在目前沿海渔业资源现存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鱼卵与仔稚鱼的调查数据呈较无序特点,与早期的结论不一致,可能导致此原因是如上所述的群落结构中优势种数量相当突出,这种现象导致某优势种在某段时间和某个站位的出现决定着鱼卵与仔稚鱼的总数量,进而引起调查数据具有较大的偶然性.表3 各海湾所采集的鱼卵与仔稚鱼总量和种数Tab .3 Total a mount and s pecies nu mber of 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 in bays调查海域鱼卵数量/粒仔稚鱼数量/尾鱼卵种数仔稚鱼种数泉州湾02705围头湾225373611湄洲湾1027981218合计2355898--参考文献:[1] 上海水产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经济鱼类[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162.[2] 张仁斋,陆穗芳,赵传絪.中国近海鱼卵与仔鱼[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206.[3] 福建海洋研究所.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262339.[4] 江素菲,陈孝平.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分布特征[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8(增刊1):962109.[5] 陈真然,魏淑珍.浮性鱼卵和仔稚鱼.南海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综合研究(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072713.[6] 杨东莱,吴光宗,孙继仁.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研究[J ].海洋与湖沼,1990,21(4):3462355.・483・ 3期张跃平,洪一川:泉州市三个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7] 王志远.大亚湾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C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态论文集(Ⅱ).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482254.[8] 江素菲,陈枫.九龙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J ].台湾海峡,1993,12(4):3512357.[9] 蔡秉及,王志远.厦门港及邻近海域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J ].台湾海峡,1994,13(2):2042208.[10] 万瑞景,姜言伟.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及其生态调查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1998,19(1):60273.[11] 徐兆礼,袁骐,蒋玫等.长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的初步调查[J ].中国水产科学,1999,6(5):63264.[12] 胡芬.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J ].海洋渔业,2004,26(2):79285.[13] 戴燕玉.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J ].福建水产,2005(2):15219.[14] 戴燕玉.福建三沙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J ].台湾海峡,2006,25(2):2562261.[15] 冲山宗雄.日本产稚鱼图鉴[M ].神奈川:日本东海大学出版社,1988:121100.[16] 邵广昭,杨瑞森,陈康青,等.台湾海域鱼卵图鉴[M ].台北:台湾研究院,2001:12179.Co mpositi on of speci es and distributi on of abundance of pel agi cfish eggs ,l arvae and juven iles i n three bays of QuanzhouZ HANG Yue 2p ing,HONG Yi 2chuan(Fujian I nstitute of Oceanol ogy,Xia men 361012,China )Ab s trac 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in Quanzhou Bay,W eit ou Bay and Maizhou Bay in March 2007,August 2007and February 2008,we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 on of s pecies and abundance of pelagic 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 otal of 51s pecies bel onging t o 21Fa m ily were recorded .They can be classify 3eco 2type:coastal benthic fishes,ep i pelagic and mes opelagic fishes,estuarine fishes .The mean abundance of fish eggs is 81.2ind /net,and that of larvae and juvenile is 31.0ind /net .Abundance distributi on shows that dom inant s pecies are obvi ously different a mong bays with no seas onal trend .The abundance of 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 decreased in bays in recent years .Key wo rd s:marine bi ol ogy;fish eggs;larvae and juveniles;s pecies compositi on;abundance distributi on;Quanzhou(责任编辑:霍湘娟)・583・。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3章 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专业知识模板)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3章 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专业知识模板)

一、鱼类早期发育的一般特征与过程
1.卵期:卵膜内发育的时期。 yellowtail kingfish (Seriola lalandi Valenciennes 1833)
(a) pre-cleavage; (b) 2 cell
(c) 4 cell; (d) 8 cell
(e) 16 cell; (f ) 32 cell
1.浮性卵
2.沉性卵
(1)不附着沉性卵 (2)附着沉性卵 (3)有丝状缠络卵
(三)鱼卵的鉴别要点
基本方法是:首先了解并掌握该海区、该 季节出现的鱼种及其产卵期,以判断可能 出现鱼卵的种类,在此基础上,以不同发 育阶段卵子比较“稳定’’的形态和生态 学特征,特别是鱼卵的外部特征进行鉴别。
(m) larva 4 h post hatch,scale bars represent 1 mm。
3.仔鱼后期:开始摄食;鱼体外形与内
部结构为一生中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1)卵黄囊消失阶段
(2)背尾鳍原基及鳍条出现阶段 (3)臀鳍原基及鳍条出现阶段 (4)腹鳍芽及腹鳍条出现阶段
4.稚鱼期 :体形迅速趋近成鱼;鳞被发

1. 鱼卵类型 2.卵子大小和形状 3.卵膜特征 4.卵黄结构 5.油球 6.卵黄间隙 7.胚胎的特征
二、仔、稚鱼及其鉴别要点
基本要点和方法与鱼卵相同,掌握各个发育期鱼 苗的形状特征,是鉴别仔、稚鱼的基础。 1.仔鱼期 鱼体的形状,卵黄囊的形状,油球在 卵囊中的位置;肛门的位置,鳍膜的形状,肌节 数目以及色素的形状、颜色和分布等都是鉴别仔 鱼种类的主要特征。 2.仔鱼后期 以测定鱼体长度、体长与各部分比 例,肛门开口的位置,肌节数目以及色素的类型 和排列,各鳍原基或鳍条的形状和位置等。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鱼卵、仔鱼的种项组成与分布特征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鱼卵、仔鱼的种项组成与分布特征


长江口 杭州湾 舟山渔场 长江 口 杭州湾 舟山渔场
春季 夏季 春季 夏季
图 2 20 ̄20 年各年鱼卵仔 鱼种数平面分布 00 03
() 1春季 : 各海 区鱼卵种数不多 , 一般在 0 种 ~6
鱼类的最主要优势种. 产卵期为 5 月至 9 月初 , 主要
~ 一
图 1 站位分布图
3 结果 与讨论
3 1 种 类组成 .
1 号站 ;杭州湾——7 2 ~6 ~1 号站;舟山渔场 1~2 号站.本文材料从 浮游生物样 品中选 3 O


经分析样 品得知 , 四年调查 期间共采集到鱼卵 1 8 个, 7 仔鱼 48 , 2 5 尾 鱼卵 、 仔鱼标本隶属 1 O目 3 O
鱼种类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2 . 图 ) 它们在各海 区
l. %; 5 6 鲻形 目第三 , 6 6 ; 占 . 7 其他各 目均较少 , 总共为 1 .3 . 7 7 从鱼卵和仔鱼科一级种类组成看 ,
的平 面分布亦不均匀 , 各年际同期相 比, 也存在较明
显 的差 异 .
种数基本相同 , 出现的种类相差不大 ; 夏季 , 种数波 鳓鱼及嘏虎鱼类. 32 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 . 动 明显 , 出现 的种 类 差异 较大 . 在 已鉴定的 4 个种类 中, 1 以鲈形 目所 占种类数 量最 高 , 总 种 数 的 6 , 次 为 鲱 形 目, 占 0 其 占 8 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 本海 区的鱼卵和仔
维普资讯
第2卷 8
第 2期




Vo. 8,No 2 12 .
M ac 0 6 rh 2 0
20 0 6年 3月

海洋生物的生殖方式

海洋生物的生殖方式

海洋生物的生殖方式海洋是一个充满各种奇幻生物的广阔世界,它们在这个无垠的水域中繁衍生息。

而海洋生物的繁殖方式也是多样的,适应了不同环境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一些海洋生物的典型生殖方式,包括性别分化、卵生和胎生等。

一、性别分化性别分化是许多海洋生物的一种常见的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生物早期的发育阶段是没有明显分化的,它们通常具有同样的原始生殖器官,被称为原始生殖腺。

随着生物的成长,这些原始生殖腺逐渐分化为雄性生殖器官或雌性生殖器官。

例如,鱼类中的很多种类都采用性别分化的方式繁殖,雄性鱼和雌性鱼通过交配来完成生殖过程。

二、卵生卵生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种繁殖方式。

这种方式下,雌性生物通过产卵的方式将受精卵释放到水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受精和胚胎的发育。

卵生方式在海洋中的生物中非常普遍,包括鱼类、甲壳类动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等。

例如,海星就是一种采用卵生方式繁殖的海洋生物。

它们通过释放受精卵到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成为幼小的海星。

三、胎生胎生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繁殖方式,它要求雌性海洋生物在体内孕育受精卵,直到胚胎发育成熟后再分娩。

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一些较高级别的海洋生物中,如鲨鱼、鲸鱼等。

这些生物的雌性个体具有较为发达的生殖系统,能够在体内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营养,使胚胎发育成熟。

这一繁殖方式对于一些大型海洋生物来说,可以保护幼崽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并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四、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雌性生物可以在没有配偶的情况下繁殖后代。

在这种方式下,雌性生物通过自我受精或产生无性后代来完成繁殖过程。

海洋中有些无脊椎动物如水母、水螅等就采用了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生物种群的数量,并适应某些特殊环境中的繁殖需求。

五、多种方式结合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繁殖方式,还有许多海洋生物采用多种繁殖方式结合的形式。

例如,一些海洋植物既可以通过孢子繁殖,也可以通过性别分化的方式完成繁殖过程。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中华鲟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然繁殖是中华鲟种群保存和繁衍的基础,而非生物环境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质、水流、水温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

水质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鲟主要栖息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淡水环境中,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水质对鲟鱼的繁殖至关重要。

良好的水质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障中华鲟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另外,对于中华鲟的繁殖期,水质也需要具备适宜的浑浊度,以提供足够的遮蔽和隐蔽环境,保护中华鲟的繁殖行为不受干扰。

水流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关键环境之一。

适宜的水流条件对中华鲟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鲟一般选择水流缓慢、水温适宜的河段进行繁殖。

较为理想的水流条件是具备适度的水动力(流速、流向等),以便卵子的顺利沉积在河床上。

此外,适宜的水流条件还能够维持水体的清洁度,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积聚,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水温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华鲟是冷水性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繁殖活动。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中华鲟的生命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适宜的水温范围是16-20摄氏度,其中18摄氏度被认为是中华鲟最适宜的繁殖温度。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中华鲟的受精、孵化和仔鱼的成长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进行。

而一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鲟鱼的繁殖效果下降,甚至对鲟鱼的生存造成威胁。

水体生态环境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华鲟是典型的迁游性鱼类,其繁殖行为和繁殖生物都与水体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适宜的水体生态环境对于提供中华鲟的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非常重要。

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限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能力,甚至导致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减少。

因此,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平衡,对中华鲟的保护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对其繁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六课题鱼卵的形态学,卵膜扫描电镜观察及遗传学鉴定的研究

第六课题鱼卵的形态学,卵膜扫描电镜观察及遗传学鉴定的研究

研究的背景
鱼卵的形态学研究的特点
鱼卵阶段发育时间短,形态变化复杂,鉴别的形态特征较少。
许多鱼类的产卵期与产卵区相互交叠,卵的形态也特别地相似。
要求鉴别者要有较高的鱼类分类学知识积累。
鉴别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研究背景
成鱼种类2.7万种(2002)
目前已鉴别的鱼卵仔稚鱼种类(Shao
et al,2002)
且同一团海草上采集到的鱼卵处在不同的发育期,与陈大刚描述的沙氏 下鱵鱼为分批产卵类型相吻合。由此根据鱼卵形态及生态特征初步推断其 为沙氏下鱵鱼卵。
2.鱼卵卵膜的扫描电镜观测(1)
鱼卵卵膜上的微孔不明显。鱼卵卵膜表面出现大量规则的颗粒状突起。 密度约为50个/100μm2,直径在1.95~2.50μm之间。为该种鱼卵表面的特 异性结构,可以作为该种鱼卵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鱼卵卵径大,在2.0~2.5mm之间,而鲀科鱼类所产卵的卵径较 小,一般在0.85~1.1mm之间。
鱼卵卵膜表面动物极端着生4根卵膜丝,在相反方向有1~2根卵膜丝,与扁颌针 鱼及沙氏下鱵鱼相似,而燕鳐鱼则具有30~40根。鱼卵多油球、数不定,与沙氏 下鱵鱼卵相似而扁颚针鱼卵不含油球(万瑞景, 姜言伟, 2000)。
1. 3.D-loop Cyt b序列片段以其较高的突变积累对于研究物种内的遗 基因不仅容易用一些通用引物扩增和测序,而且它 传分化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研究鱼类种内基因分化最常用 还是线粒体 DNA上唯一的结构和功能被了解的较为清楚的蛋 的标记。 ,所以,与其它许多脊椎动物一样,在鱼类中 白编码基因 Cyt b基因也是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得较多的分子标记。


用于扩增D-loop基因的引物: L15623(5′-CCACCACTAGCTCCCAAAGC-3′) H16174(5′-GAACCTGACGAAGGAACCAGA-3′)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们独特的繁殖方式也是令人称奇的。

鱼类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卵生和胎生。

一、卵生鱼类繁殖方式卵生鱼类是指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鱼类。

这种繁殖方式广泛存在于各个水域中,不同鱼类的产卵特点也各不相同。

1. 外产卵:大部分卵生鱼类都属于外产卵,即鱼类在水中产下卵,然后将卵留在水中自行孵化。

这类鱼类一般会选择水草丛或者石缝等地方产卵,以保护卵的安全。

常见的外产卵鱼类有鲤鱼、鲫鱼等。

2. 内产卵:少数鱼类属于内产卵,即鱼类在体内孕育出卵,然后通过产道排出。

这种繁殖方式一般发生在有较高保护需求的鱼类身上。

内产卵鱼类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鲨鱼,它们在体内孕育出幼鱼后再通过产道生产。

二、胎生鱼类繁殖方式胎生鱼类是指通过胎盘或卵黄袋等方式将卵孵化后的幼鱼留在体内,直到能够独立活动。

这种繁殖方式相对较为特殊,仅少数鱼类采用。

1. 胎盘鱼类:胎盘鱼类是指通过胎盘孵化的鱼类。

它们在体内孵化的过程中,胚胎会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得到充足的养分供给。

胎盘鱼类中最为典型的是鲨鱼和鲎鱼。

2. 卵黄袋鱼类:卵黄袋鱼类是指通过卵黄袋孵化的鱼类。

它们在体内产下卵后,雄鱼会将卵吸附在体表的卵黄袋上,保护卵的安全并提供养分。

当幼鱼孵化后,会从卵黄袋中自行游出。

卵黄袋鱼类中最为典型的是海马和海龙。

总结:鱼类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分为卵生和胎生两大类。

卵生鱼类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可以是外产卵或内产卵。

胎生鱼类则是通过胎盘或卵黄袋等方式将卵孵化后的幼鱼留在体内,直到能够独立活动。

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使得鱼类能够在各种水域中繁衍生息。

这种多样性也为我们了解和保护鱼类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和思考。

鱼类的生殖行为

鱼类的生殖行为

鱼类的生殖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其生殖行为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生殖行为,包括繁殖方式、交配行为和卵的产卵方式等。

一、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卵生和胎生。

卵生鱼类是指将卵产放在外部环境中孵化的鱼类,而胎生鱼类则是将卵孵化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生产。

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的产卵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是在水生环境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进行产卵,如淡水鱼类会选择水草丛或者河床中的沙石缝隙等地。

在水生环境中,卵生鱼类的产卵可以是单个或成对进行,有些甚至是集体产卵。

另外,也有一些卵生鱼类会选择产卵后将卵黏附在父母的身体上,这种现象称为父母咬卵,此类鱼类通常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场所,如洞穴或岩石缝隙。

父母咬卵的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卵的安全,防止其他捕食者的侵袭。

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与哺乳动物类似,幼鱼在母体内发育直到成熟后才会产下。

胎生鱼类的交配行为通常会伴随着精液的传递,并在母体内受精。

幼鱼在母体内通过摄取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发育,直到它们达到适合生存的阶段后才会被母体产出。

二、交配行为交配是鱼类生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类的交配行为多种多样,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交配方式。

1. 鱼类的外育方式很多鱼类通过交配行为进行外育。

在这种方式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释放到水中,然后雌性鱼类会游到释放精子的区域,将其吸入体内,进行受精和产卵。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精子与卵子的接触面积,提高繁殖成功率。

2. 鱼类的内育方式有些鱼类采用内育方式进行交配。

在内育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输送到雌性鱼类的生殖道内,进行受精。

雌性鱼类会将受精卵保留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产出。

三、卵的产卵方式卵的产卵方式因鱼类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卵的产卵方式。

1. 浮游卵有些鱼类会产卵成浮游卵,这些卵会随着水流漂浮。

浮游卵通常非常小,以便能够更容易地传播和分散。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1. 我国最早的养著作是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所著的《养鱼经》,介绍了鲤鱼养殖和繁殖方法,指出“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2. 我国的七大水系是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咸水湖是鄱阳湖和青海湖。

3. 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4.仔稚鱼的饵料系列,随其发育需求大致为1 轮虫——2 卤虫无节幼体——3 鱼、虾、贝肉糜。

在投喂2和3饵料阶段时,应该混合投喂桡足类或人工微型配合饲料。

5.鱼类的食性,滤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鲢和鳙(举出两个例子);草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草鱼和团头鲂(或鳊)(举出两个例子);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种类繁多,鲤、鲫和鲮(或鲻、罗非、鳗鲡、黄鳝)(举出三个例子)等都是常见的杂食性鱼类;而乌鳢、大部分海水鱼和鲟鱼类等(举出三个例子)等则属常见的肉食性鱼类;6. 鱼种的培育是指将夏花鱼苗培育成一龄(当年)鱼种或二龄(老口)鱼种的过程。

7.目前最常用的3种深水抗风浪网箱是重力式全浮网箱(HDPE框架式网箱)、浮绳式网箱和蝶(碟)形网箱。

8.我国有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烟台位于黄海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鲅鱼等(举出三个例子)。

9. 《海水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视频中提及,饵料占养殖成本的40%-50%,非常重要。

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饵料分为鲜活饵料、冰冻饵料和配合饵料三大类。

10. 9. 饵料投喂中坚持的“四定”原则分别是:定时、定质、定量、和定点。

仔稚鱼从吸收卵黄的内源性营养物质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小型浮游动物或人工微颗粒饲料等外源性营养物质后,由于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极易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

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营养成分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n-3系列。

(此空1.5分)1.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鱼类的生长特点是生长速度变幅大、生长具有阶段性和生长优势明显。

水产动物繁殖专题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繁殖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鱼类繁殖学鱼类的繁殖包括繁殖习性﹑性腺发育和成熟﹑精卵的发生﹑性别的决定和分化﹑胚胎的特点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存活等等。

1、鱼类卵子的类型根据卵质的密度和卵膜性质分浮性卵和沉性卵。

浮性卵通常在卵细胞质中有一个或几个油球; 沉性卵很少有油球,比重大于水,产后慢慢下沉。

根据卵膜吸水后有无粘性,又可分为粘性卵和非粘性卵。

根据卵内卵黄的多少与分布,可分为少黄卵和多黄卵两种类型。

2、卵子的基本结构1)壳膜由壳膜和卵黄孔两部分组成。

2)卵孔管卵孔管又叫精孔管,位于动物壳膜的中央,是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

3)卵膜一般卵膜分为三种:初级卵膜次级卵膜三级卵膜鱼类只具有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

2、鱼类的繁殖习性繁殖习性包括繁殖周期、繁殖季节、繁殖时间及繁殖方式等(1)繁殖周期:又称为生殖周期或性周期,大致可分为4种:1)一生一次产卵型2)一年一次产卵型3)每年一次的产卵季节中多次产卵型4)全年产卵型(2)鱼类往往在一定的季节进行繁殖,这种特定的繁殖季节与内源性的繁殖周期相关。

(3)、繁殖方式:鱼类因种类而异有各种各样的繁殖方式,多数鱼种是雌鱼将鱼卵产出体外(产卵)、雄鱼将精子排出体外(排精)的在体外受精的方式。

但也有的鱼类是体内受精、卵胎生和胎生等。

3、鱼类的受精过程(1)精子入卵:精子与卵子相互作用标志着受精的开始。

(2)受精膜的形成。

(3)雌雄原核结合受精过程基本可分3个主要步骤:1)是精子认识卵子;2)是卵子调动精子入卵,使众多精子中的一个精子的遗传物质与卵子的遗传物质结合;3)是使处于休眠状态卵子激活,产生代谢作用。

4、鱼类人工受精的过程1)获得未受精的精子与卵子:采卵方法有剖腹法、挤出法、空气采卵法等。

采精方法多使用挤压法。

2)2、媒精方法人工授精的方法有湿法、干法、洗卵法。

湿法:在淡水或海水等环境,水中人工授精的方法。

干法:卵不在液体中浸泡,直接与精液混合。

洗卵法:将卵子放到不会激活卵子的生理盐水或林格尔氏液等与体液等渗液中,用该液体洗卵,将坏卵除去后再行媒精的方法5、内分泌重要的激素(雌雄激素的区别)1)鱼类卵巢所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

海洋生物的繁殖行为与繁殖途径

海洋生物的繁殖行为与繁殖途径

海洋生物的繁殖行为与繁殖途径海洋生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途径是学习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繁殖策略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的主要繁殖行为和途径。

一、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是一种无需受精就能繁殖后代的形式。

在海洋中,一些生物如水母和刺胞动物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它们通过体内或体外产生孤雌生殖细胞,经过一定的发育过程后即可孵化成新的个体。

这种繁殖方式的优势在于快速繁殖和适应环境变化。

然而,由于缺乏基因的多样性,孤雌繁殖也容易导致遗传缺陷和抗性下降。

二、卵生繁殖卵生繁殖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海洋中的很多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海龟都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

它们在特定的繁殖季节和场所产下卵,通过外部受精或内部受精来形成受孕卵。

这些受孕卵会随着水流的带动漂浮在水中,直到孵化成年幼个体。

卵生繁殖的优势在于能够扩大种群数量,但同时也面临着卵的捕食和环境影响的风险。

三、胎生繁殖胎生繁殖是一种海洋生物繁殖的高级方式。

许多哺乳动物如海豚、鲸鱼和海豹都采用了胎生繁殖。

它们通过内部受精后,母体将胚胎留在体内进行发育,直到足够发育成熟后再生下幼仔。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营养供给,增加幼仔的存活率。

然而,胎生繁殖也对母体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且幼仔的数量通常较少。

四、分裂繁殖分裂繁殖是一种许多珊瑚和海绵等固着生物常见的繁殖方式。

它们通过分裂生殖细胞、组织或个体来繁殖后代。

一种常见的分裂繁殖形式是无性繁殖,即一个个体分裂出多个完整的下一代个体。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但也会导致缺乏基因的多样性。

除了上述常见的繁殖方式外,一些海洋生物还采用了不同的繁殖途径。

例如,迁徙是一种常见的繁殖途径,一些海洋鱼类和鸟类会根据繁殖需要迁徙到特定的地点。

交配和内部受精是一些海洋动物常用的受精方式,如银鲨和章鱼等。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触发繁殖行为,如浮游动物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域进行繁殖。

卵胎生鱼_精品文档

卵胎生鱼_精品文档

卵胎生鱼卵胎生鱼的生态特征及适应环境调查引言:卵胎生鱼是一类独特的鱼类,其独特之处在于雌鱼将卵孵化后保留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生产下一代。

这种独特的生殖方式使得卵胎生鱼在适应不同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具备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就卵胎生鱼的生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卵胎生鱼的分类及特征卵胎生鱼主要包括笛鲷科、鯺科等,它们在鱼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卵胎生鱼的独特之处在于雌鱼将受精卵孵化后保留在体内进行发育,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生产下一代。

与卵生鱼相比,卵胎生鱼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二、卵胎生鱼的适应环境1. 淡水环境卵胎生鱼主要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例如河流、湖泊和溪流等。

它们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适应于温暖而清澈的水域。

在这样的环境中,雌鱼更容易孵化和保护卵胚的发育。

2. 咸淡水过渡区卵胎生鱼也能适应咸淡水过渡区的环境,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水混合了海水和淡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境。

卵胎生鱼能够在这样的水域中孵化和生活,同时也适应了较高的盐度。

3. 海洋环境尽管卵胎生鱼主要生活于淡水环境,但一些卵胎生鱼也可以适应海洋环境。

它们会迁移到海洋中进行繁殖,并将卵胎养育至成鱼再返回淡水环境。

这种迁徙能力使得卵胎生鱼在适应不同环境中具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卵胎生鱼的生态特征1. 繁殖特点卵胎生鱼的繁殖方式决定了它们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和繁殖成功率。

雌鱼会在体内孵化受精卵,并提供养分和保护给幼鱼。

这种保护方式使得幼鱼更容易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存活并成长。

2. 生活习性卵胎生鱼的生活习性主要取决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例如,一些卵胎生鱼喜欢在水底寻找庇护所,而一些喜欢在水面上游动。

这些习性使得它们在不同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能够更有效地捕食和逃避捕食。

3. 食性习性卵胎生鱼的食性习性也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有些卵胎生鱼以植物为主食,而有些则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鱼为食。

这种食性的适应性使得卵胎生鱼在不同生态环境中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食物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卵的生态类型
1、浮性卵
卵的比重小于水,能在水面飘浮,大多无色透明。

淡水鱼类如鳜产浮性卵。

有些浮性卵内含有油球,如鲥的卵。

2、沉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依卵黄周隙的大小和粘性状况,又可分成以下三种:*漂流性卵
这类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出现较大的卵黄周隙,但比重仍稍大于水。

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它们在静水中下沉到底部,在江河水流中则悬浮在水层中不断漂流,所以也可称为半浮性卵。

* 粘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具有粘性物,产出后能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而不沉入水底。

鲤、鲫、团头鲂和鲶鱼等鱼卵有粘胶性物质,遇水后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

普通沉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但无粘性,或粘性很小,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

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等产这种卵。

◆ 鱼类的繁殖力
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

鱼类的繁殖力可区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1、绝对繁殖力是指一尾雌鱼的怀卵总数;
2、相对繁殖力是指与单位体重[公斤(kg)或克(g)]相应的怀卵量。

◆ 鱼类的生殖季节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产卵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产卵期与季节有关。

按生殖季节划分,鱼类有两种类型:
1、春夏季产卵类型
大多数在温暖的春夏季产卵,主要产卵期为3~4—7~8月,纬度带偏低的地区产卵较早,北温带则较晚。

2、秋冬季产卵类型
* 冷水性鱼类:属此类型的鱼大多是起源于高纬度带,有的在秋季产卵,如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等;有的在冬季产卵,如江鳕和河鲈等。

* 温水性鱼类:也有一些在秋季产卵温水性鱼类,如香鱼、中华鲟等,它们的仔稚鱼进入海中觅食。

◆ 鱼类的产卵类型
可分为一批产卵和分批产卵两种类型:
1、一批产卵类型
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基本同步。

例如四大家鱼是典型的一批产卵鱼类。

2、分批产卵类型
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不是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例如鲤、鲫等是典型的分批产卵鱼类。

◆ 鱼类的产卵场
1、草上产卵鱼类
这类鱼产粘性卵,鲤、鲫、团头鲂等属于此类。

鲤鱼的粘性卵
2、石砾产卵鱼类
这类鱼产出的卵粒,有的产沉性卵,例如大麻哈鱼;有的为粘性卵,卵粘
3、砂底产卵鱼类
这类鱼选择砂质底为产卵场所,如棒花鱼和一些红点鲑。

4、喜贝性产卵鱼类
将卵产在软体动物的外套腔内或蟹类等动物的甲壳内,卵能在呼吸条件差的情况下发育,如鱼旁鱼皮鱼类和某些鮈类等。

5、水层性产卵鱼类
淡水鱼类,如草、青、鲢、鳙在大江河的急流中产卵,卵产出后在水层中漂流孵化。

◆生殖行为和筑巢习性
1、生殖行为附在石砾上孵化,如中华鲟、鲈鱼等。

* 体内受精的鱼类,雌、雄进行交尾,例如软骨鱼在生殖时,雄鱼用鳍脚交尾授精;
* 体外受精的鱼类,有的也出现类似交尾的动作,如泥鳅在生殖时,雄鱼卷绕雌鱼;
* 有的一雌一雄追逐嬉戏,雄鱼并用头部冲撞雌体,至极度兴奋时雌鱼产卵,雄鱼排精;
* 有的雌、雄成群追逐产卵排精完成生殖。

2、筑巢习性
* 黄颡鱼、棒花鱼、罗非鱼等,产卵前在水底挖掘巢穴;* 乌鳢在水草中营筑环状的巢;
* 斗鱼在产卵前由雄鱼不断从水面吞入空气,然后吐出气泡,聚集成气泡浮巢;黄鳝也用吐出的泡沫筑巢;
* 刺鱼雄鱼用肾脏分泌的粘液,将水草根茎碎片胶合成鸟状巢,巢有进、出口可供亲鱼出入;* 沙鳢在背风湖湾内选择石洞、破瓦罐或蚌壳作为产卵的巢穴。

◆ 护卵和护幼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有护卵、护幼的习性。

营筑巢产卵的鱼类,亲体大多护卵、护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