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哲学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哲学
哲学,指的是对于基本现实问题、存在意义、知识、价值观和道
德等方面的普遍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涉及问题
的本质、真理的性质、意识的本源、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等诸多领域。
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形而上学(研究现实本质)、认识论(研
究知识的来源和限制)、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哲学、
政治哲学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思辨和理性分析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并通常以提供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类存在的重要问题的答案或指导意见
为终极目标。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认识和存在等最基本问题的学科,它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知识的来源与范围、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问题。
在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被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解释。
1. 存在:存在是指一切实在和真实的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哲学关心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2. 知识: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它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获得的。
哲学研究知识的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等问题。
3. 真理:真理是与事实相一致的思想或陈述。
哲学关注真理的本质、判定标准和相对性等问题。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能力,能够与感性直觉相区分。
哲学讨论理性的边界、理性思维的规则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问题。
5.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重视和评价,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等。
哲学研究价值观的来源、本质和危机等问题。
6.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础、原则和规范。
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伦理学基础、道德决策和责任等问题。
7.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和实体的学问,探讨现实世界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它关注存在的本质、实体的特性和关系等问题。
8. 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是研究意识、自我和心灵等问题的学问,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它关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等问题。
9. 知识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的学问,探讨知识的范围和可靠性。
它关注知识的认识过程、知识的基础和真理的判定等问题。
10.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学问,探讨社会组织和社会价值观念等问题。
它关注社会正义、权力和个人自由等问题。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概念解释。
这些名词涵盖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关注点,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本质。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哲学 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探讨人类的认知、价值观、道德、思维方式以及存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它试图通过分析和思考来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宇宙的起源、人类自由意志的本质、道德判断的标准等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理性和批判性思考,以系统的方法来探寻真理和普遍性规律。
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
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问题和方法,但它们都试图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形而上学是哲学科目中的一部分,研究世界的基本结构和实质属性。
它探讨存在的本质,以及宇宙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如何存在的。
形而上学涉及到很多核心问题,如实体的本质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因果关系等等。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起源、性质和边界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人类的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识过程,并试图回答知识的真理和可靠性问题。
认识论涉及到许多重要的问题,如人类思维的限制、经验和理性的关系等。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哲学学科。
它研究人类行为和价值观,探讨什么是好的和正确的行为,以及如何决定道德准则。
伦理学涉及到许多伦理问题,如权利和义务的本质、人类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等等。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的哲学学科。
它试图回答关于政权形式、公民权利和责任、社会正义等问题。
政治哲学探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以及政治制度如何平衡权力和利益。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
它试图回答什么是美、艺术的目的和价值,以及美的经验和感受的特性。
美学探讨创造、表达和欣赏美的过程,研究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的本质。
总之,哲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各个方面。
它通过仔细的分析和推理,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揭示真理和普遍性规律。
哲学对于人类的思考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哲学名词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101个哲学名词解释
10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存在、思维、知识、道德、价值等问题的学科。
它致力于寻找答案和理解确立思维和行为准则的原理和根据。
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人类、道德伦理、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推理,还关注道德、伦理、人类存在的意义、宇宙的本质等问题,从而对人类认知的边界、知识的来源和范围、人类行为的规范等进行思考和探索。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在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知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基本问题和理论,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分化出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伦理学是研究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的分支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伦理准则和伦理原则,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存在和价值以及道德标准的确定。
伦理学旨在引导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质的学科。
它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结构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等问题。
形而上学探讨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过程和限制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思维和知识的本质、真理的标准和范围、知识的可靠性以及人类对外界世界的认知过程等问题。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本质、特征和评价的学科。
它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理论、审美体验的本质以及美和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问题。
哲学的作用在于提供人类思考和行为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世界,通过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
此外,哲学还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论。
哲学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个,共36分1、哲学知识/哲学科学P2、P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 hilos ophia,意即“热爱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文明P6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3、精神、劳动P12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它以世界观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用以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它是联结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基本观点的中介环节。
唯物论:是关于物质及其运动、静止的观点,包括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可知性与不可知性的统一,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事物或外界对象。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实践,二是科学实验。
(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4)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
(目的性是人的特性)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无产阶级的实践观点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又称为唯物辩证法。
(1)一方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它的物质利益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其他哲学的共同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石)(3)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基础,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最伟大的理论成果。
哲学名词解释
◎非理性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
一般人常见的十二种非理性观念:1. 需要被赞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绝对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许。
2. 过高的自我期许:人在各方面都必须能力十足,完美无缺。
3. 责备:有些人很坏、邪恶、卑鄙,应该受到责备惩罚。
4. 面临灾难:当事情不能尽如己愿时,一定是可怕的灾祸。
5. 不必负责: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个人一定无法加以控制。
6. 忧虑: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必须要常记挂在心里。
7. 逃避问题: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总一定比面对问题还来的容易。
8. 无助感:过去的经验与事件,是现在行为的决定者,过去的影响一定是无法磨蚀。
9. 完美主义:每个问题一定有一个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必须找到,否则将会有大灾难。
10. 依赖:一个人必须依赖他人,并应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去依靠。
11. 过分关切: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12. 惰性:个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积极参与活动,也必能带来极大的喜悦。
非理性,唯意志: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认为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学说,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他就是从唯意志论和和反理性主义走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是著名的意志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他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不过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名词解释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D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 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
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
《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物性的意蕴。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尽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器,物。
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逍遥】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
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空间;宙,时间。
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
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非命】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
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
“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志】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
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兼爱】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
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
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
【非攻】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
【名实】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
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
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
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法】①指法律、法令、法规等。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
先秦法家强调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管子》明确以法为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并视之为“圣君之宝用”。
韩非对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规定,认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并公开颁行的法律条文,是赏罚的依据,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并使百姓明了、遵守。
②佛教名词。
通指一切事物。
又指佛、法、僧三宝之一,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术】①手段、策略。
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
②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势】①权力和地位。
即权势。
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
②趋势。
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
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说,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
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
“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
“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
“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形而上】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
《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