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8a28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认识在实践中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指导实践:认 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可以促进实 践的发展
主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发展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具有发展性
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交往 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认识是在历史发展 中产生的,具有历史性
认识的意义
认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是决策的基础
认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是自我发展的基础
认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认识的来源和过程
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个人实践和观察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通过学习、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理性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直觉和灵感:通过直觉、灵感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认识的过程
感觉:通 过感官接 收外界信 息
知觉:对 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 和解释
实践检验认识:实 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 关系:认识与实践 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二者是辩 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的
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论 的基本原理
认识的局限和超越
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获取信息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取新知识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论 演绎法:通过演绎,推导结论,验证理论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课件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efc44d910ef12d2bf9e724.png)
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 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24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25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26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7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2
实践中介
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6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24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25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26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7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2
实践中介
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6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7823e502020740bf1e9b3a.png)
第32页/共51页
2.第二次飞跃: 从1)理理性性认认识与识实到践的实关践系 a
2)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33页/共51页
2.第二次飞跃: 从• 理转性化的认条识件:到 实 践b
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3.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 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第36页/共51页
1.真理的唯物论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即客观真理。 ➢ 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第37页/共51页
2.真理的辩证法: 绝绝 对对真 性理 :和真 相理 的对绝性对 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38页/共51页
• 真理的绝对性: 1.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8页/共51页
•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said, •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第17页/共51页
2.认识客体 ① 含义: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② 基本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③ 基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第二次飞跃: 从1)理理性性认认识与识实到践的实关践系 a
2)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33页/共51页
2.第二次飞跃: 从• 理转性化的认条识件:到 实 践b
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3.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 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第36页/共51页
1.真理的唯物论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即客观真理。 ➢ 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第37页/共51页
2.真理的辩证法: 绝绝 对对真 性理 :和真 相理 的对绝性对 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38页/共51页
• 真理的绝对性: 1.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8页/共51页
•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said, •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第17页/共51页
2.认识客体 ① 含义: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② 基本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③ 基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c69073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11
❖ 人们为什么要轻视体力劳动?为什么要夸耀非物质性的东西?
❖ 一个重要的解释是:人们把理论看成高于实践的传统观点跟人们寻 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联系着。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最保险的事情是 理智的活动,据说,理智的活动可以抓住普遍的东西,而所谓普遍的东 西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无法排除的不确定性 。 ❖ 有句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考虑不 周到的实践行动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实践总会面临危险。我们常常 害怕行动,相反却喜欢想来想去,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比较稳 妥,不需要顾及意外的后果,总之比较安全。
10
❖ 二、劳动具有异化的性质
❖ 哲学家把理论摆到比实践更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总是觉得 自己优越,这里面有许多社会存在方面的根源,其中主要有这 样几个因素: ❖ 其一,劳动从来就是繁杂、沉重、辛苦、劳累的,自古以来 就受到诅咒,今天也不例外。 ❖ 其二,劳动主要是为了谋生,是被迫去做的;而理智活动则 是跟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人有了自由,那当然就愉快了 。 ❖ 其三,由于实践活动是不愉快的,占据有利地位的剥削阶级 就自然把自己应该承当的劳动转嫁到奴隶和农奴身上,以致 整个社会鄙视这个阶级,因而也鄙视这个阶级所做的工作。
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阐明:“共产主 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 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 一、传统认识论定义 ❖ 传统认识论具有发生学性质。
1
知识论是有关“知识与确证性质的研究,特别地,有关(a)知识与 确证的确定特征,(b)实质条件,以及(c)它们的界限的研究”。所 以,用“知识论”取代“认识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现当代这 个哲学部门发展的内涵。 ❖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 想”; 另外一条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 这样两条认识路线的矛盾,是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也是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的 “看”法。
❖ 人们为什么要轻视体力劳动?为什么要夸耀非物质性的东西?
❖ 一个重要的解释是:人们把理论看成高于实践的传统观点跟人们寻 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联系着。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最保险的事情是 理智的活动,据说,理智的活动可以抓住普遍的东西,而所谓普遍的东 西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无法排除的不确定性 。 ❖ 有句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考虑不 周到的实践行动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实践总会面临危险。我们常常 害怕行动,相反却喜欢想来想去,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比较稳 妥,不需要顾及意外的后果,总之比较安全。
10
❖ 二、劳动具有异化的性质
❖ 哲学家把理论摆到比实践更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总是觉得 自己优越,这里面有许多社会存在方面的根源,其中主要有这 样几个因素: ❖ 其一,劳动从来就是繁杂、沉重、辛苦、劳累的,自古以来 就受到诅咒,今天也不例外。 ❖ 其二,劳动主要是为了谋生,是被迫去做的;而理智活动则 是跟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人有了自由,那当然就愉快了 。 ❖ 其三,由于实践活动是不愉快的,占据有利地位的剥削阶级 就自然把自己应该承当的劳动转嫁到奴隶和农奴身上,以致 整个社会鄙视这个阶级,因而也鄙视这个阶级所做的工作。
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阐明:“共产主 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 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 一、传统认识论定义 ❖ 传统认识论具有发生学性质。
1
知识论是有关“知识与确证性质的研究,特别地,有关(a)知识与 确证的确定特征,(b)实质条件,以及(c)它们的界限的研究”。所 以,用“知识论”取代“认识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现当代这 个哲学部门发展的内涵。 ❖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 想”; 另外一条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 这样两条认识路线的矛盾,是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也是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的 “看”法。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课件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283f1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d.png)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客体,获取关于客体的感性经验和知 识。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思维和认知过程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 对客体的科学认知。
03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 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包 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 个阶段。
认识的特征
认识的客观性
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的主观性
认识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受到人 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影 响。
认识的相对性
认识具有相对性,受到时间、空间、 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认识的分类
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真理性和谬误性
根据认识的来源和方式,可以将认识 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根据认识的正确与否,可以将认识分 为真理性和谬误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根据认识的阶段和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将认识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02
认识的本 质
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是人
认识是由具有思维能力和主观能 动性的人来完成的,人的意识、 思维和认知能力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真理的客观性还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6a42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f.png)
认识的本质和过 程[ppt]
目录
• 引言 • 认识的本质 • 认识的过程 • 影响认识的因素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认识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认识通常被定义为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和 感知。这个定义涵盖了认识的两个主要方向:对外部世界的 认知(感知、学习等)以及对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认知(思 考、反思等)。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理性认识才能 得以确立和发展。
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对实践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理性认识 为人们提供行动的目的、计划和方案,使实践具有自觉性和预见性。
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感性认识阶段
认识开始时,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 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 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具 体性和生动性。在这个阶段,人们获得 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面 的认识。
VS
理性认识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运用思维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抽象,形成概念 、判断和推理,进而达到理性认识。理性 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抽 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在这个阶段,人 们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 全面的认识。
研究价值
对于认识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对认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人类认知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上,对认识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决策、 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推动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本PPT的结构和安排
目录
• 引言 • 认识的本质 • 认识的过程 • 影响认识的因素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认识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认识通常被定义为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和 感知。这个定义涵盖了认识的两个主要方向:对外部世界的 认知(感知、学习等)以及对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认知(思 考、反思等)。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理性认识才能 得以确立和发展。
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对实践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理性认识 为人们提供行动的目的、计划和方案,使实践具有自觉性和预见性。
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感性认识阶段
认识开始时,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 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 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具 体性和生动性。在这个阶段,人们获得 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面 的认识。
VS
理性认识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运用思维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抽象,形成概念 、判断和推理,进而达到理性认识。理性 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抽 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在这个阶段,人 们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 全面的认识。
研究价值
对于认识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对认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人类认知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上,对认识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决策、 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推动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本PPT的结构和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后象
1.感觉后象的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 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识记) 2.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 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 光的感觉。(领会) 3.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 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 个黑色灯泡的形象。(领会) 4.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5.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电影就是利用视觉后象使动作连接起来。
颜色视觉(领会)
1.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
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 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 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 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 列)。但是,人们常常说颜色是只指彩色。
2.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盲的人是按物体的明度来判断颜色。 3.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 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 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 是色盲。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 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 听觉器官
听觉的特性
听觉的适宜刺激
• 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
刺激(识记) ,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 振动叫声波。比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 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 对听觉的适宜刺激的理解可参阅下图: (解释:在安静的环境下人体的耳朵可 听到20米处的手表的滴答声)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 (识记)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 的地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 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神经 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 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
3.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 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 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 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 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即 S=Klo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 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 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识记)
1、感觉适应 2、感觉后象 3、感觉对比 4、联觉
3.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
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 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 里觉得热水更热了。(领会)
联觉
联觉的定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 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 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 来觉得清凉。(识记) 注意:联觉不是联想
感觉适应
1.感觉适应的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 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识记) 2.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 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 对暗适应。(领会)
光
视紫红质
暗VA
视黄醛+视蛋白
感觉的适应
3.光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 觉得光线刺的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 了,叫对光适应。(领会) 4.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领会)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要点:(领会) 1.感受性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 觉能力叫感受性。 2.感觉阈限的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叫感觉阈限。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感 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 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要点:(领会) 1.差别阈限的定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 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 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 ΔI∕I=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 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 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视觉器官(识记)
• 要点:
1.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 胞和杆体细胞。 2.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 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3.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 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 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 廓。
四、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器官 颜色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识记)
1.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 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 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光波。
视觉器官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 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 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 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 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 层。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 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感觉对比
1.感觉对比的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 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识记) 2.同时对比(领会)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 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月明星稀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 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 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对比色 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
知识点:感觉的种类 要点: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 感觉。(识记)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 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 痛觉); 2.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 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 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 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认识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感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三、感觉现象
四、视觉
五、听觉
六、其它感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识记)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