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毕业论文周易与乐记

合集下载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A Probe into the Lnher Itance of Yue Ji from Zhou Yi
——The Inheritance of Yue Ji's Ideas and
Methords from Zhou Yi
作者: 黄晓萍[1]
作者机构: [1]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出版物刊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9-1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乐记;周易;礼乐;阴阳;对立统一
摘要:�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
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
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

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周易系列论文

周易系列论文

周易系列论文周易系列论文《作者前言》笔者读《易》十余载,早已解开《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机理,也曾多方寻求途径发表论文未果。

这其间既有“人微言轻”的因素,也有人们有意回避各种“揭秘宣言”的心理定势,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已经拥有两千余年的传统解卦方式,难以接受这“新来的”原本解卦系辞方法。

前段时间,笔者也曾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初步述及《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而且已经涉及解读方式的具体操作,虽有网友表示兴趣,但仍未引起应有的“敏感”反应。

如此言之,《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返现世间,再为“大众文学”,似有一个被重新认识的艰难过程。

所幸的是,人们虽然读不懂《周易》,但仍孜孜以求,痴心不改…其实,《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方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神秘、那样难以琢磨,只要把握好解读角度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解读角度”,就是沿着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轨迹去倚数类象地解经读传。

人们的难点不在于“类象”,而在于“倚数”;“倚数”之难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巧妙,出乎人们预料。

人们早在一千年前就知道《周易》“內涵”二进制数理,但都仅从静态角度用二进制数去排名序卦,没有从动态角度去认识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

这个“序数”运行的“进退方式”是解卦系辞的核心方法,搞懂就入门,仅此一层窗户纸。

当初,笔者就是凭借着对这“倚数”问题的一丝猜想,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逐渐打开了《周易》难开的大门。

但为了谨慎起见,笔者也花了一两年功夫去说文解字,才把《周易》经传文辞一字一词地解读出来,并由此形成了几十万字的正式文稿。

尔后,笔者又陆续解读了一些先秦文献的相关文辞,如《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言论等,弄清楚了其解读方式与《周易》如出一辙,都是同一个“象数思维方式”演绎的人文义理。

因此,笔者有充足的理由与证据来保证:完全解开了古人作易的千古“象数天机”。

笔者将这几年先后写成的几篇论文,稍作调整,以《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的系列论文形式,借助这“网络论坛”一方宝地,将《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理论公之于众。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作者】黄晓萍,湖北通城⼈,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乐学院教授。

【摘要】《乐记》的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问题可以采⽤⽂献学⽅法进⾏论述,对⼆者⽂献的沿袭进⾏梳理。

《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其词句,甚⾄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周易》的字、词、句、段落的⽅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的礼乐思想。

《乐记》把《周易》的⾃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事之学,在中国⾳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

【关键词】乐记;周易;礼乐;阴阳《乐记》是中国儒家⾳乐美学思想的集⼤成者,对后世有很⼤影响。

丘琼荪认为:“历代⾳乐理论,⼜多不出《乐记》⼀书之范畴。

”[①]它的出现并⾮⼀⼈⼀时之作,⽽是在撷取先秦诸⼦⾔乐之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

正如蔡仲德所⾔:“为提出⼀套完整的⾳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百家进⾏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其⽂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

”[②]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的有《韩⾮⼦》、《吕⽒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种。

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成。

尤其是《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的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

本⽂即是对“《乐记》袭《易》”说的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魏晋时被列为“三⽞”之⾸,其博⼤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

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悉备。

”《四库全书总⽬提要·经部·易类⼀》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的涵盖:“《易》道⼴⼤,⽆所不包,旁及天⽂、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外之炉⽕,皆可援《易》以为说。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性说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

其中,孔子心性说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环,对于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典籍,也涉及到心性、音乐等问题的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乐记》如何对孔子心性说进行发展,进一步揭示两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互动关系。

二、孔子心性说的基本内涵孔子心性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

孔子认为,人的心性本善,但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偏离了本善的轨道。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来达到心性的完善。

这种心性说的核心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对《乐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一)继承《乐记》作为儒家乐论的重要典籍,对孔子心性说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继承。

在《乐记》中,作者认为音乐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与人的心性密切相关。

这表明《乐记》对孔子的心性观念有深刻的认知,并将这一观念融入音乐理论的探讨中。

(二)发展在继承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乐记》对之进行了发展。

首先,《乐记》提出了“和乐融融”的观念,强调音乐应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一观念在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其次,《乐记》还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认为通过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

这表明《乐记》在发展孔子心性说的过程中,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和内涵。

四、《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具体应用(一)音乐与道德修养《乐记》认为音乐是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爱、礼义等。

这体现了《乐记》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心性说方面的独特见解。

(二)音乐与社会和谐《乐记》强调音乐应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一观念在实践层面为古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潘世秀;王志明【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1996(000)002【摘要】在《古今文论探胜》出版两年后,我们又向读者呈献出《〈周易〉与中国文学》这本小书,私心庆幸之余,又深感有关课题的探索任务还远未完成,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继续跋涉。

《周易》作为前科学,是科学和迷信的奇妙组合。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就在科学和迷信的杂糅中赋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周易〉与中国文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的立项课题,正是立足于科学地研究《周易》,对《周易》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作一次历史的、全面的清理。

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学者早已把《周易》的精髓用之于现代科技、西方文人早已在《周易》的启迪下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作了彻底的变异进而使其文学、文化的发展在迥异于传统的轨道上迅猛飞腾,从而在现代科技发展的面前毫无馁色之时,我们既感慨西人之善用他山之石,又浩叹国人对《周易》作科学研究之不足。

我们的努力耕耘,正是试图从《周易》的思维特色与中国文学内在机制的关系这一特定侧面对《周易》作科学研究的一项探索。

奉献给读者的,只是这项探索的部分成果。

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继续慷慨解囊,献出更多成果,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总页数】1页(P3-3)【作者】潘世秀;王志明【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2]兰州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相关文献】1.《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J], 郑晨寅2.编后记:现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外——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J], 张西平;3.《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J], 林晟彬4.《周易》之“道”——创造之道《&lt;周易&gt;与中国文学》系列之一 [J], 陈良运5.论《周易》的思维特色——《周易》与中国文学发微之一 [J], 潘世秀;王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本古老的典籍,周易是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周易为中心,探讨其起源、理论和影响,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古代文化的瑰宝。

1. 周易的起源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和总结。

据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和神农氏,但由于其历史悠久,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已经开始流传并被奉为经典。

经过后来的整理和传承,周易成为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经典著作。

2. 周易的基本理论周易的核心理论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构建了易学的基本框架。

其中,“太极”代表宇宙的起源和无限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而“两仪”则是太极的二元对立,包括阴阳、动静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四象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最后,八卦则是由三个阴阳和四个象组合而成,代表了八个基本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用于预测卜筮和决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

周易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戏剧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当代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周易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其思想和理论仍然对现代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研究者将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探索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人将周易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开发中,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周易的卜筮和命理学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人借助周易的理论和工具,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发展方向。

这种研究和应用形式多样,包括起名字、择日等。

结论周易作为一本古老而深刻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与古代的卜筮和领导力开发相关,也与现代科学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1]

感悟《周易》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结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键字:周易;传统文化;感悟《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1】。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当我走进《周易》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

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

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周易》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周易》,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周易》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周易》中的人生态度《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周易论文_传唱永远的周易_(仅供参考)

周易论文_传唱永远的周易_(仅供参考)

传唱永远的《周易》光阴飞逝,就在一节一节听课的过程中,对《周易》有了一个浅浅的了解,和《周易》结下了点点的缘分,《周易》带给我最多的不仅仅是它的神奇,还有它的正气,那种天、地、万物之间正的传承。

去知天、顺天、最终达到乐天的境界,守正,做一个正直的人,去传唱永远的《周易》。

如果有人问我,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什么?我会向他推荐《周易》。

并且,作为华夏子孙,去传唱永远的《周易》。

那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它最基本的要素是阴(--)和阳(一)。

《周易·系辞传》中有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的万物和万物的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阴阳相互的作用而使万物生成。

这就好比是男子与女子的结合,男子属阳,是天、是动、是主动,代表八卦中的乾卦;女子属阴,是地、是静、是被动承受,代表八卦之中的坤卦,单方的男子无法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单方的女子也无法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唯有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互鼓动变化,才能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

所谓的“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往往违背了自然法则,所引发出来违背自然的“变”,定不能持久。

《周易》是中华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学问。

考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氏和女娲氏。

它诞生的标志,是八卦的创立。

古代天文学家用《周易》来分析日月星辰的运动,制定天文历法;古代农家用《周易》来观察气象、把握物候,指导农事活动;古代商家用《周易》来分析市场,把握行情,指导商业贸易;古代军事家用《周易》来分析战况,把握敌情,指导排兵布阵、行兵作战;古代命理家用《周易》来分析人的社会生活,剖析命运,指导人生;古代医药家用《周易》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辩症施治、保健养生,中华民族举世瞩目、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奋发有为,我想,无不闪烁着《周易》的光辉。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篇1:《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西方化和科学化使得科学中心主义,机器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被人文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所替代。

从表面上看,科学的发达仿佛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丰盛的物质。

但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是幸福——人彻彻底底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机器已经不再是人类达成目的的手段,它已经主宰了人类的生活。

现在,人们把要做的事情都推给了机器,人类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连精神也变得越来越机器化了。

人类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也丧失了生命的价值。

人类不再是宇宙的一部分,而是沦落为了世界的一个无关紧要的牺牲物。

西方文明给我们带来就是这样的危险性。

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回顾东方的世界观。

本文通过讲述人性在物质化,机器化社会中的逐步丧失,呼吁现代社会能够重新重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使得《周易》思想重新进入东方思想关注的领域,并据此来分析和考察现代的社会万象。

在现代,《周易》所意味的并非是占卜吉、凶、祸、福和预测未来。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以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周易思想为基础摸索出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思想。

一《周易》是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古典典籍。

《周易》中描述了中国人遵循一种固有的自然法则生存,描绘了他们的现实主义宗教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

在《周易》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的一些特点。

因此可以说,《周易》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占卜书而存在,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提高人的修养的书,反映人类哲学和宗教情况的书而存在。

我们可以把《周易》的中心思想概括成“太极”思想。

从哲学角度来说,“太极”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太极”是天地和阴阳还没分化出来以前的混沌(chaos)状态的元气。

在《周易》《系辞传》这样写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周易》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产生了四象,即太阴、太阳、小阴和小阳;四象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

《礼记·乐记》的人学解读的论文

《礼记·乐记》的人学解读的论文

《礼记·乐记》的人学解读的论文前言从文本本身的行文来看,《乐记》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可以肯定的,编辑的痕迹十分明显,且重复、松散之处随处可见。

[①] 但是,这并不能丝毫否定公孙尼子上承孔子,[②] 集先秦儒家乐教之大成的原创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献流传,由于受到了书写方式的限制,由于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授徒方式,还由于秦火的劫难,在在都使得先秦时期的很多文献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一字不差的保存下来。

所以,通行本《乐记》不论汇编于战国,还是汇编于汉初,其内核都高度集中地体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乐”的思想。

其基本思想当直接传承于孔子,原著当形成于孔子与其及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之间,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③] 孔子之乐教,与《诗》、《礼》相提并论,是孔子人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结合先秦时期相关文献中其他的记载,对《乐记》中的人学思想进行必要的发掘,就十分必要了。

根据现在流行的先秦时期各种文献来看,中国先秦时期的“乐”(诗、乐、舞三位一体)是非常发达的,孔子就是一位超一流的音乐实践及音乐理论大师。

由于书写方式的限制,乐谱的记载难以保存,人存则乐存,人亡则乐亡的存有状态,致使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具体的演奏、表演资料极端贫乏。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乐记》及其相关文献所提供的内容就非常珍贵了。

郑玄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

”“乐之义”就是专门研究“乐”的理论,它是对“乐”之实践活动的提升与超拔。

孔颖达《礼记正义》引《艺文志》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周衰礼坏,其乐尤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矣。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理。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事也。

其内史丞王度传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以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乐记》。

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强力推荐)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强力推荐)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

这使我一时很踌躇。

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杂志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杂志期刊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杂志期刊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论文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

发表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

不过河北教育考试院招生,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

期刊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

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

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

何况还有我的朋发表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广州市教育局教师招聘、曾承担发表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转眼之间,已经寒暑,各方书稿,陆续告成。

批览之余,考虑到福建教育频道故事会这套丛书的读者层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谈一些想法,一是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下《周易》论文其书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我对《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期刊,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方法《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

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

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发表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论文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

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杂志道家玄思也。

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论文的,这浙江教育高考录取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

但事实上,《周期刊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

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论文跟《周易》有所关联。

《2024年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2024年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孔子的心性说和《乐记》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孔子的心性说以“仁”为核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而《乐记》则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分析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二、孔子心性说的基本内涵孔子心性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受外界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可能偏离正道。

因此,他提出了“仁”的观念,即通过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孔子心性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礼制”、“中庸”等,旨在引导人们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的境界。

三、《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孔子心性说进行了继承。

首先,《乐记》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调和情感的作用,这与孔子心性说中强调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调节有相似之处。

其次,《乐记》提出的“和”的观念,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相呼应,都强调了和谐、平衡的观念。

此外,《乐记》还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为孔子心性说的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在继承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乐记》对其进行了发展。

首先,《乐记》将音乐与礼制相结合,认为音乐是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来传播礼制观念,进一步强化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其次,《乐记》提出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了情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拓宽了孔子心性说的应用范围,使之心性说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五、《乐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达到内心和谐。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调节情感、舒缓压力。

周易论文 文档 (2)

周易论文 文档 (2)

2011-2012年第一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仲浩群姓名:邓秋霞学号:10064130103 成绩:一、经典照亮人生这个学期选修了周易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易。

以前看到算命、看相、占卜这些现象总觉得它们是无稽之谈、是迷信的,同时又觉得它很奥妙,有一股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

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走进周易的时候,我的想法改变了,就像老师说的周易触发了我的一些感想与感悟。

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周易,这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分。

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东西,从没有认认真真去见识过,但它还是在冥冥中吸引着我,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吧。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遍《红楼梦》,那时候不怎么看得懂,有很多情节都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看完了,现在知道这是文化的魅力在吸引着我。

有时候觉得很可惜,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为我们所用,人们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基本的了解,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许等大家觉悟了才可以使传统文化重新兴盛起来。

选修了这门课之后对周易有了一点点微末的了解。

上面说了接触周易是我的福分,因为周易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福音。

如果懂得周易,并把周易好好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按照佛家的思想人生都是不圆满的,人生有很多难以避免的痛苦和遗憾,但是有了周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规避和化解一些痛苦的事情,身心得到安顿,人生自然就变得更圆满。

二、解读第五十卦—鼎卦第一:鼎卦的卦象(一)卦辞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大吉大利,亨通。

(二)彖传《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白话《彖辞》说:鼎,是法象之器。

鼎的内卦为巽,巽为木;外卦为离,离为火。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 周易》 影响, 或直 接 引其 词 句 , 或秉其思想 , 甚 至 整 宜 。 ” l 1 % 包牺 氏据 天 、 地、 鸟兽 与地 之 宜 创 八 卦 , 进
段抄袭其段落。对《 乐记》 与《 周易》 的关系早为前贤 而形 成 各 种 文 明 。又 说 “ 《 易》 与天地 准” , “ 天 地 设 注意 , 并 多有论 述 。遂 有 “ 《 乐记 》 袭《 易》 ” _ 3 ] 、 “ 酌 采 位 , 而 易行乎 其 中矣 ” 。其 次 , 《 周易》 要 求 人 与 自然
华 中农 业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 总1 0 5 期) 2 0 1 3 ( 3 )
J o u r n a l o f Hu a z h o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记》 关 联 的有《 韩非 子 》 《 吕氏春秋 》 《 周易》 《 诗经 》 《 论 继承 《 周易》 的外 部文 字 结 构 做 了细 致 的论 述 , 本 文
语》 《 尚书 》 《 左传》 《 荀子 ・ 乐论》 《 史记 ・ 乐书 》 和“ 三 再对 《 乐记》 继承《 周易》 的 某 些 重 要 思 想 做 进 一 步 礼” 等 。与 《 乐记》 关 系最 明显 、 后 世关 注最 多且 疑 惑 阐述 。 也 最 多者 为《 诗》 《 易传》 《 乐论 》 《 乐书》 四部 [ 2 ] 。尤其
多不 出《 乐记 》 一 书 之 范 畴”_ 1 ] 7 。它 非 一 人 一 时 之 《 乐记》 直接 因袭 《 周易》 某 些词 、 句、 段落 。笔 者 曾在

《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哲学论文

《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哲学论文

impacted by ideologies dwelling in Xun Zi and Yi Zhuan, resulting in two incompatible aesthetic viewpoints: One originated from Xun Zi bases upon the formative world outlook and insists that music comes from the mind's response to the external world; the other originated from Yi Zhuan bases on thephilosophy that the world is ever changing and maintains that music roots in the living world per se. In the modern language atmosphere of western dualistic culture with subject and object separated, people have a clear comprehension on the former viewpoint, whereas misread the latter as seriously as such that a majority of modern scholars deny it completely. In fact, as a particular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people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it is the latter, which genuinely represents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s and difficult to be comprehended by western culture, that forms the theoretic essence of Yue Ji. Key words: Yi Zhuan;Yue Ji; rituals & music; mind;external world; heaven; earth《礼记·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它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树立了后代音乐理论的范式,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开规创矩的“法典”式的地位。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黄晓萍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乐记》的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对二者文献的沿袭进行梳理.《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用其词句,甚至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用《周易》的字、词、句、段落的方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的礼乐思想.《乐记》把《周易》的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黄晓萍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音乐学院咸宁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02
【相关文献】
1.广博易良中正谐和:《乐记》的“乐教”思想 [J], 夏旭颉
2.艺考不应等于“易考”——关于艺考的理性回归探讨 [J], 胡均世
3.谈《经义考》中的“易考”——兼及全祖望《读易别录》 [J], 王渭清
4.谈《经义考》中的“易考”——兼及全祖望《读易别录》 [J], 王渭清
5.《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J], 黄晓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乐记》
是的核心,是一个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 经之
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的方方面面部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 文、、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 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 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 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 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 代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 《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 《•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
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 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 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 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 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 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 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 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 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 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
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 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 号, 号, 中的万事万物,都可
动一静,
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 以阴
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 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 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 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 源与本质的。

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 起源。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

道者,太极也。

太极 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

阴阳二气,一动 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 物。

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

本 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 ; 凡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国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
乐的产生是外界事 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
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

” ( 《诗品序》 ) “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 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 乐”。

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 -物- 心- 声-音-乐。

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 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

所以,《乐记•乐 礼篇》又说: ;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 而化,而乐兴焉。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 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 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

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 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 《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 证。

;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

《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 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 和谐、阴阳调顺。

《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

《周) 《周易》
( 《乐本篇》 ) 这就是中
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

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

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

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的和谐本质。

者,天地之和也。

”《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论篇》)的观点。

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

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

”其实不然。

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

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

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

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问题,正是中国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

《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 阴阳之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除了具有自然物质性的一面外,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

《系辞》曰:“阴阳不测之渭神”,《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

”阴阳变化,幽微难测,在其运行过程中,既生出天地山川之丽象,又带来蓍龟河洛之神物,故曰
“神道”。

清人江慎修渭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

” (《河洛精蕴》)这就给阴阳之道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种神秘色彩又具体表现在天尊地卑、天人合一的观念上。

《周易》哲学具有崇阳抑阴的倾向,它把天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赞美它的德比功能:“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乾•彖》)。

天主宰万物,统摄一切,所以囊周易》赋予它人格神的含义,尊之为“上帝” (即天帝)。

大人(有德之君)遵天命以行事,顺天道以施政,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此,大人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文言》)然而,人间的和谐与幸福乃上天所赐,故
“先王作乐崇德,殷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