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介质的高频极化机理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2015/2/5
有极分子 ——取向极化
DUT 常葆荣
2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表面上出现束缚 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
有介质时的电场强度
总电场
E E0 E
自由电荷 的场强
束缚电荷 的场强
2015/2/5
DUT 常葆荣
3
电介质的极化与导体r 静电感应的比较 E
+q ++
有极分子
1
无外电场时







热运动
-+
整体对外不显电性
无极分子
有外电场时
有极分子
E0
E0
束 -+ - + - + 束 束 -+ -+

缚 电 荷
-+ -+
-+ -+
-+ -+
缚 电 荷
缚 电 荷
Hale Waihona Puke -+缚 电 荷
_
++++
介质上的极化电荷 内部一小体积无净电荷。
导体上的感应电荷 电荷只分布在表面。
分离后撤去电场,呈电中性。 分离后撤去电场,一般 都带电。
2015/2/5
DUT 常葆荣
4
二、极化强度与电场及极化电荷的关系
极化强度
r P


r pi
P np (C /m2 )
对各向同性电介质
n
V
7.4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分子的结构及极化的微观机制
电介质分子是中性的,可用一对正负等效电荷代替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电介质是一种能将电场中的电荷正负离子重新分布的材料,当电介质置于外加电场中时,其内部的正负离子会发生极化现象,使介质中产生一个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但大小相同的极化电场。

这个极化过程是由于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所引起的。

本文将讨论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

一、极化现象的机理在电介质中,正负离子之间存在有电相互作用,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电介质时,电场力会将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这种离子移动产生了两种电极化现象:取向极化和电荷极化。

1. 取向极化取向极化主要指的是电介质中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由于自发定向而出现极化现象。

电场力可以使分子的正极和负极重新排序,使得整个电介质的正极和负极方向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从而形成一个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但大小相同的极化电场。

2. 电荷极化电荷极化是由电介质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而产生的。

正离子会向电场方向移动,而负离子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导致电介质中产生一个内部电场,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

二、介电常数的概念介电常数是反映电介质中电极化程度的物理量,用ε或ε_r表示。

它定义为电介质中产生的电场强度与外加电场强度之比。

介电常数越大,说明电介质在外加电场下电极化程度越高。

介电常数既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频率相关的量。

对于静态或低频区域,介电常数是常数,而在高频区域,介电常数则会随频率的增加而变化。

三、介电常数的影响因素介电常数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分子结构和极性分子结构和极性对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有重要影响。

极性分子的电介质通常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因为极性分子能更容易受到电场的影响,形成较强的极化。

2. 温度介电常数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电介质中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难以保持定向,从而降低电介质的极化程度。

3. 频率介电常数在不同频率下也会有所不同。

在高频区域,极化过程会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电场反向作用的影响,导致介电常数的变化。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
极化前
极化后
5
四、空间电荷极化(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概念 : 当t=0:
U1 C2 U 2 C1
G1 G2 C1 C 2
U
当t=∞: U 1 G2 U 2 G1
A
G1
P G2
B
C1
U C2
6
一般有
C 2 G2 C1 G1
电荷重新分配,在两层介质的交界面处有积 累电荷,这种极化形式称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界面上电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完成 的,高压绝缘介质的电导通常都很小,这种性质 的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又如电机定子线圈出槽口和套管等情况,如果固体绝 缘材料的r减小,则交流下沿面放电电压可以提高。
16
2.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对于多层介质,在交流及冲击电压下,各层电压分布与 其 r成反比,要注意选择r ,使各层介质的电场分布较均匀 ,从而达到绝缘的合理应用
3. 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而介质损耗是影 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液体的分子结构、极性强弱,、纯净程度、介质温度等对 电导影响很大,各种液体电介质的电导可能相差悬殊,工 程上常用的变压器油、漆和树脂等都属于弱极性。
30
液体电介质中电压-电流特性
区域1:液体电介质的 电导在电场比较小的 情 况 下,遵循欧姆定 律 区域2:随着场强的增 大 , 与气体相似,有 一平坦区域 区域3:场强继续增大 超过某一极限 ,电极 发射电子引起电流激 增,最终击穿

极性介质(如云母、玻璃等)及离子性介质,水分子与固体介质分子 的附着力很强,在介质表面形成连续水膜,表面电导较大,且与湿度有 关。称这类介质为亲水性介质。

5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5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4、表面电导:对固体介质,由于表面吸附水分和污秽存在表 面电导,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测量体积电阻 率时,应尽量排除表面电导的影响,清除表面污秽、烘干 水分、在测量电极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二、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
i=i1+i2+Ig I1-充电电流:无损极化对应的 纯电容电流,又称快极化电流; I2-吸收电流:为有损极化对应 的电流(主要为夹层极化),又称慢极化电流; Ig-泄漏电流: 介质中少量离子或电子移动形成的电流,即电导电流。
一、电导的分类
电介质电导分为离子电导、电子电导 1、电子电导:一般很微弱,因为介质中自由电子数极少; 如果电子电流较大,则介质已被击穿。 2、离子电导: 本征离子电导:极性电介质本身离解呈现的电导; 杂质离子电导:在中性和弱极性电介质中,主要是杂质离解 呈现的电导。 3、电泳电导: 载流子为带电的分子团,通常是乳化态的胶体粒子(如绝 缘油中悬浮胶粒或细小水珠)吸附电荷变成了带电粒子。
极化结果: 等值电容增大;夹层界面堆积电荷产生极性
极化特点: 与分子结构无关;极化时间长(G很小); 有能耗,负的温度系数。
各种极化类型的比较
极化类型 电子式 离子式 偶极子式 夹层介质 界面 产生场合 任何电介质 极化时间(s) 10-15 10-13 10-10~10-2 10-1~数小时 极化原因 束缚电荷的位移 离子的相对偏移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 自由电荷的移动 能量损耗 无 几乎无 有 有
一、介质的极化和介电常数
1、极化定义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 于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
2、介电常数
表示极化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以真空平板电容器为例分析:
极化前:

第二章、电介质的高频极化机理

第二章、电介质的高频极化机理

3、τ,Δn,Pr 与T,U有关
Pr τ小
τ大
t
Pr P∞
Pr P=P∞+Pr
t
§2-3 弛豫现象
一、弛豫现象
实际介质的极化形成滞后 于外加电场,并随时间电场作 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 象称为弛豫现象。
这一过程同时伴随一随时
间而衰减的电流,称为吸收 电流(或剩余电流)。
t
7
2011-03-03

t
C ∞)
0
dU(u)⋅ϕ(t dt

u)⋅ du
令:x ≡ t − u
∫ I(a t)=(Cs

t
C ∞)
0
dU(t dt

x)⋅ϕ(x)⋅ dx
如外加电场持续时间足够长,则积分推广到∞
∫ I(a t)=(Cs


C ∞)
0
dU(t dt

x)⋅ϕ(x)⋅ dx
全电流公式(Kramers-Kroning公式):
∫ I(t)
=
C∞

dU(t) dt
+
(Cs


C∞ )
0
dU(t − dt
x)
⋅ ϕ(x) ⋅ dx
+
G

U(t)
§2-2 电介质的损耗和复介电常数
一、介质损耗
一般概念:电介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即 在电介质中由电能转变为热能而损失的 能量,这一物理现象称为介质损耗。
损耗能量的一般表达式为:
已被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这类MWDC主要有: • 低εr和高Q值的MWDC:
主 要 是 BaO—MgO—Ta2O5,BaO—ZnO—Ta2O5 或 BaO— MgO—Nb2O5,BaO—ZnO—Nb2O5 系 统 或 它 们 之 间 的 复 合 系 统 MWDC 材 料 。 其 εr=25~30,Q=(1~3)×104( 在 f≥10GHz 下),τf≈0。主要用于f≥10GHz的卫星直播等微波通信机 中作为介质谐振器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分类
总结词
电介质根据其组成和结构可分为离子型、电子型和复合型三 类。
详细描述
离子型电介质由正负离子组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会发生定 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电子型电介质由自由电子组成,其导 电性类似于金属导体。复合型电介质则同时包含离子和电子 两种导电机制。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的主要性质包括绝缘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等。
详细描述
电介质的绝缘性是指其抵抗电流通过的能力,介电常数则反映了电介质在电场 作用下的极化程度,而介质损耗则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量损耗的能力。 这些性质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2
电介质极化原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 移,从而在电介质中出现 的宏观电荷现象。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电介质在受到外力作 用时,会在其内部产生电荷的现象 ,其特点是具有逆压电效应和正压 电效应。
极化机制
电子位移极化
取向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位 移,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取向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分子中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 ,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分析不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特 性。
实验设备
电极
用于施加电场和测 量电位的电极。
测量仪器
用于测量电介质极 化率的测量仪器。
电介质样品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 电介质材料。
电源
用于提供实验所需 电压的电源。
实验装置
包括电容器、绝缘 支架、绝缘棒等组 成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01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 ±


± ± ±

(a )
1
2.电介质的极化
定义: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有序排列的 电偶极子,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 极化。
(1)无极分子的极化:位移极化
外加电场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外加电场
QP P dV
V

S
dS P
S
( P)dV P ndS
V
01:55
P ndS P ndS 0
S S
7
3)当极化强度 P 为常数时,称为均匀极化。均匀极化时介 质内部不出现体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只会出现在介质表面 上。均匀介质一般有 P 为常数,而真空中有 P 0 。 4)若极化媒质内存在自由电荷,则在自由电荷处一般存在 极化电荷。 5)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极化电荷
R
V
dV
1 4 0

P
S
R
dS
6
(r )
1 4 0

P
R
V
dV
1 4 0

P
S
R
dS
计算介质极化后所产生的电位: 1)将电介质从所研究的区域取走, 2)计算 P和 P , 3)按计算自由电荷的电场的方法来计算极化电荷的电场。 说明: 1)极化电荷不能自由运动,也称为束缚电荷; 2)由电荷守恒定律,电介质内的总极化电荷为零;
Pn S R dS ]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5-
§2-1 电介质的分类
2、极性电介质 ➢极性分子:无外电场作用时,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即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称这类分子为极性分子。例如H2O。 ➢由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根据分子固有偶 极矩的大小,极性分子又分为三种: 弱极性电介质:μ0 ≤ 0.5 D
强极性电介质:μ0 ≥ 1.5 D
3、空间电荷极化(界面极化)
➢ 对于结构非均匀的电介质,一些在有限距离内可移动的电荷,积累在晶界 或者相界处构成的极化。
p
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
-12-
界面处的空间电荷极化
§2-2 电介质的极化
4、极化强度
➢ 极化就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内部出现宏观偶极矩的现象。为了描述极
化的程度,可以用单位体积的介质中偶极矩总和来表示。
电学大师 法拉第
-3-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偶极子—描述电介质的基本电学模型
➢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等量异号电荷,构成的带电体系称为, 电偶极子。
➢电电荷偶q 极与矩l:的从乘负积电定荷义到为正电电偶荷极作矩一。矢用量l 表,示则:电偶极ql子的 ➢单位:C • m或D (德拜) 。是矢量,方向由负电荷指向正
弱极性电介质,μ0≤0.5D
极性电介质:
无外电场作用时,由正负 电荷中心不重合,具有固
中极性电介质, 0.5D <μ0<1.5D
有偶极矩的分子组成
化学结构不对称,介电常数εr=2.6~80, 体电阻率低于非极性电介质
强极性电介质,μ0≥1.5D
石英,云母,金红石型离子晶体 离子型电介质: 通常由正负离子组成 玻璃、陶瓷
p
-7-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总结:
1)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发生位移极化和取 向极化。位移极化是正负电荷的重心在外电场作用 下发生了相对位移,取向极化是分子偶极矩转向与 电场一致的方向。 2)两种极化都是外电场越强,极化越厉害,所产生 的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也越大。 3)不管是位移极化还是取向极化,其最后的宏观效 果都是产生了极化电荷。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场的 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相反,总是力图削弱外电场。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E0
E0
E
+
E E0 E
E
+
+ +
E0

E E0 E
+ +
E0
电介质的极化的结果:
产生极化电荷q' 极化电荷产生电场E ' E E0 E '
极化时,在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而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 场,与外电场的方向相反。
± ± ± ± ± ± ± ± ± ± ± ± ± ± ±
pe 0


+
p
i
e
0

+ +
E0
正负电荷的重心在 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 移 p 0
p
i
e
e
0
电介质的极化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无外电场时
(2)有极分子: (例如,H2O 、 HCl 、CO 、SO2)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存在分子固有电偶极矩。 P e ql
电介质的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极化. 由于电介质分子的不同,极化机制有位移极化 和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第二章_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第二章_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对串、并联电路,有:P1=P2
CP
CS
1tg2
一般tgδ<<1,即tg2δ 0,
所以CP≈CS=C,则 P=P1=P2=U2ωCtgδ
4.电介质的损耗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电介质损耗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频率和电
压。不同的电介质所具有的损耗形式不同,从而温 度、频率和电压对电介质损耗的影响也不同。 5.介质损耗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固体电介质的表面电导主要由表面吸附的水分
和污物引起,介质表面干燥、清洁时电导很小。介
质吸附水分的能力与自身结构有关。 有亲水性介质
和憎水性介质。
所以,介质的绝缘电阻实际上是体积电阻和表
面电阻两者的并联值
R RV RS RV RS
RS---表面泄漏电阻
RV---体积泄漏电阻
5.影响电介质电导的主要因素
IEC规定的电工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最高持续温度):
Y(O) A
E
B
F
H
C
90 105 120 130 155 180 220℃
如果材料使用温度超过上述规定,绝缘材料 就将迅速老化,寿命大大缩短。实验表明,对A级 绝缘,温度每增加8℃,则寿命缩短一半左右,这 通常称为热老化的8℃原则。对B级和H级绝缘材料 而言,当温度每升高10℃和12℃时,寿命也将缩 短一半。
1.介电常数
组合绝缘的相对介电 常数ε为

S
(1 x) x S
x
s --固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x --浸渍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2.介质损耗
组合绝缘的组合绝缘的总介质损失角正切为
tg1(t1g xS xS )x 1(t1g xxxS )x
tg S --固体电介质的介质损失角正切

电介质物理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物理 电介质的极化

电势概念的应用:(熟练掌握各种情形下电场中各点电势的分析计 算方法)
(1)试计算点电荷电场中任意一点(距离点电荷r)的电势。 (掌握)
(2)试计算点电V荷p 系 电4场q 0中r 任意一点的电势。(掌握)
(3)试计算连续分Vp布均in匀1 4带q电i0r球i 体(球半径为R,电荷体密度
为 )的任意一点的电势。(了解)
1)处在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2)带电体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将对带电体做功;
3) 电场中任意一点的总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在该点各自产生的 场强的矢量和。(场强叠加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十三分。
3.什么叫高斯定理?怎样运用高斯定理分析解决电场强度的计算问题? (掌握)
有效电场 是指作用在某一极化粒子上的局部电场。是 除了被极化的该点的粒子之外所有外部自由电荷和极 化偶极子在该点所产生的电场。
介电系数的预测是电介质极化研究的根本目标
0
NEe
E
由克劳修斯方程,必须首先预测出有效电场与宏观外场
的关系,再进一步从微观结构预测极化特性(极化率),
方可实现目标
返回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点 十三分。
电矩μ的概念: 电量与矢径的乘积定义为电矩,电矩是矢量,方向规定由负
电荷指向正电荷。
电偶极子的场强特征: qL
电偶极子轴线上的分布特征:
任意一点的场强与电矩数值成正比,与电矩方向同向,与距中 心的距离立方成反比
电偶极子中垂线的分布特征:
任意一点的场强与电矩数值成正比,与电矩方向反向,与距中 心的距离立方成反比
1.0 本章概要
1.0.1 本章目的 1.0.2 本章内容 1.0.3 本章要求 1.0.4 本章重点 1.0.5 本章难点 1.0.6 本章作业

电介质及其极化(完整)

电介质及其极化(完整)
整个电介质可以看成是无 数的点偶极子的聚集体。 虽然每个分子的等效点偶 极矩不为零,但不管从电 介质整体来看,还是从电 解质的某一小体积来看, 电解质是呈中性的。
+
无极分子:分子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 重合。
无极分子的等效电偶极矩: 无极分子电介质整体也是呈 中性的。
p0
二、电介质的极化

++ + + + ++
靠近球的外部空间,上下 区域,合场强减弱;左右 区域,合场强增强。
++ ++ + + + + ++ + + + + + ++ + + + + + ++ + --L
θ
总电场 外电场
极化电荷所 激发电场
一、平行板电容器均匀电介质
极板间电介质中的合 场强E的大小为
0
+
'
E0
0
'
E E0 E
'
+ + + +
E
' E
-
0 0 0
'
电介质中的电极化强度为 而
'
p e 0 E
p 代入上式得
E E0
在球心处的场95空间任一点的合场强e应该是外电场总电场极化电荷所激发电场极板间电介质中的合场强e的大小为上式表明在均匀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的情况下电介质内部的场强e为场强设极板的面积为s则极板上总的电荷量为极板间充满均匀电介质后的电容电介质内部场强减弱为外场的这一结论并不普遍成立但是电介质内部的场强减弱却是比较普遍的

高电压技术(第二章)

高电压技术(第二章)
工程用变压器油中含有水分和纤维等杂质,由于它们的 r 很大
容易沿电场方向极化定向,排列成杂质小桥:
1. 如果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则纤维等杂质与油串联,由于
度显著增高并引起电离,于是油分解出气体,气泡扩大,电 离增强,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由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
纤维的 r大以及含水分纤维的电导大,使其端部油中电场强
Emax
利用系数: Eav r0 R = ln Emax R r0 r0
Emin
0
r0
三. 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电压形式的影响 击穿电压跟电压的作用时间和电压上升 率有关 2. 含水量、含气量 3. 温度
4. 杂质的影响
5. 油量的影响
水分和油温
Ub(kV)
悬浮状水滴在油中是十分有 40 害的,如右图,当含水量为 万 分之几时,它对击穿电压就有明 20 显的影响,这意味着油中已出现 悬浮状水滴;含水量达0.02%时 击穿电压已下降至约15kV,比 0 0.02 0.04 含水量(%) 不含水分时低很多 。含水量继 标准油杯实验 续增大击穿电压下降已不多,因为只有一定数量的水分能悬 浮于水中,多余的会沉淀到油底部。 潮湿的油由0℃开始 上升时,一部分水分从悬浮状态转为 害处较小的溶解状态,使击穿电压上升;超过80 ℃后,水开始 汽化,产生气泡,引起击穿电压下降,从而在60 ℃~80℃间出 现最大值
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
2. 热击穿:由于固体介质内部热不稳定性造成。
电压作用下 介质损耗, 使介质发热 发热大于散 热时,介质温 度不断升高 介质分解、 熔化、碳化 或烧焦
热击穿
特点:
(1)在电压作用下,产生的电导电流和介质极化引起介质损耗, 使介质发热. (2)热击穿电压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热击穿电压直接与 散热条件有关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详细描述
根据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不同状态的 电介质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气体电介质常用于高压绝缘,液体电介质常用于 电缆绝缘,固体电介质常用于电子器件和绝缘材料。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介电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详细描述
频率特性
频率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分 子来不及响应电场的变化。
频率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对电场的 响应能力降低。
压力特性
03
极化性
温度特性
温度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 为温度升高会导致电介质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从而降低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会 导致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的热运动速度增加,从而降低电 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能够承受强电场作用,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能够存储电 荷并隔绝电流。此外,电介质还具有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这些性质使得电介质在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02
极化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 内部偶极子定向排列的现 象。
极化程度
分析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介质极 化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与材料 性能之间的关系。
06
极化

电介质极化机制与频率的关系

电介质极化机制与频率的关系

电介质极化机制与频率的关系《电介质极化机制与频率的关系》电介质极化啊,这就像是一场微观世界里的奇妙舞蹈。

咱们先得知道啥是电介质,简单来说呢,电介质就像是一个舞台,上面的那些微观粒子啊,就像是一群小舞者。

在这个舞台上,有着不同的极化机制。

有一种叫电子位移极化,这就好比是小舞者们的轻微摆动。

电子啊,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偏离原来的位置那么一点点,就像咱们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被人轻轻碰了一下,脚步歪了一丁点儿。

这个时候呢,这种极化能够很快地跟上电场的变化,不管电场的频率有多高,就像一个特别灵活的舞者,不管音乐节奏多快,都能跟上节拍。

这是为啥呢?因为电子质量小啊,动起来特别轻快,电场一变,它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还有一种叫离子位移极化呢。

离子可比电子重多了,就像那些体型比较大的舞者。

离子位移极化的时候,就像是这些大舞者在慢慢挪动脚步。

这种极化就不能像电子位移极化那样快速地跟上高频电场的变化了。

打个比方,要是音乐节奏特别快,那些体型大的舞者就会显得有些笨拙,跟不上节奏。

在低频电场的时候呢,离子位移极化还能正常进行,就像节奏慢的时候,大舞者也能优雅地舞动。

再来说说取向极化,这就像是一群有着自己想法的舞者。

在没有电场的时候,这些舞者的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就像一群刚聚在一起还没开始排练的人。

当电场一出现啊,这些舞者就开始朝着电场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姿态,试图排列整齐。

可是呢,这个过程可不像电子位移极化那么迅速。

因为这些舞者有自己的惯性,要改变方向得费点时间。

如果电场的频率太高了,就像音乐节奏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舞者就来不及调整自己的方向了,极化就变得很困难。

那电介质极化机制和频率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从上面这些情况就能看出来了。

低频的时候啊,离子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都能正常地进行,就像在慢节奏的音乐下,各种类型的舞者都能各展风采。

可随着频率的升高呢,离子位移极化就开始有些吃力了,就像大舞者开始跟不上节奏。

当频率再高一些,取向极化也不行了,只剩下电子位移极化还能稳稳地跟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等εr和Q值的MWDC:
主要是以BaTi4O9,Ba2Ti9O20和(Zr、Sn)TiO4等为基 的 MWDC 材 料 。 其 εr≈40,Q=(6~9)×103( 在 f=3~4GHz 下),τf≤5ppm/°C。主要用于微波军用雷达及微波通信系 统中作为介质谐振器件。
2
2011-03-03
0
a2 + n2
So
:
C

)
=
1
+
1 ω

2
And : S(ω) = ωτ 1+ ω 2τ 2
ε
′(ω)
=
ε∞
+

s

ε∞
)

1+
1 ω 2τ
2
德拜方程
ε
′′(ω)
=
(ε s

ε∞
)
⋅ ωτ 1+ ω 2τ
2
tgδ = ε ′′(ω) = (ε s − ε∞ )ωτ ε ′(ω) ε s + ε∞ω 2τ 2
一般的无线电工作频率<5×1012Hz,2 ×10-13s, 在其周期内,位移极化(电子、离子)仍有足够的时间建立, 极化机理与静电场极化相同。极化强度可表示为:
v P∞
=
ε 0 (ε ∞
−1)Ev
而松弛极化(慢极化,如偶极矩转向极化、 热离子极化)就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其极化 就不再象在静电场那样,而是出现一与时间有关 的松弛极化强度Pr。
有功电流部分
0
Q
J (t)
=
I (t) S
=
ε 0ε&
dE& dt
=
(
jωε ′ε0
+ ωε ′′ε0 ) ⋅ E& (t)

∫ ∴ε ′ = ε∞ + (ε s − ε∞ ) ϕ(x) cosωxdx = ε∞ + (ε s − ε∞ ) ⋅C(ω)
0

∫ ε ′′ = (ε s − ε∞ ) ϕ(x) sin ωxdx = (ε s − ε∞ ) ⋅ S(ω)
∫ W = 1
T
U(t) ⋅I(t)dt
T0
9
2011-03-03
二、复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的定义:
v
ε=
C C0
=
εD0 Ev
在直流电场下: Dr 与Ev 同相,ε = D
实数
ε0E
在交变电场下: 设:E& = E m e jωt
1).理想介质(无松弛极化): D& = D m e jωt
2).有松弛极化:
Ii (t − t i ) = (Cs − C∞ ) ⋅ ΔU(t i ) ⋅ ϕ(t − t i )
i
i
∑ ∑ Ia (t) = Ii (t − t i ) = (CS − C∞ ) ΔU(t i )ϕ(t − t i )
i=1
i=1
8
2011-03-03
如果U(t)是连续的,在du时间内:
∫ I(a t)=(Cs
Deby型弛豫函数 ϕ(t) = exp(−t /τ ) 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但对实际固体电介质介电行为的描述并不理想,需引 入的分布函数来加以补充。20世纪80年代Wiliams和 Watts在19世纪的摩擦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弛豫响应 函数:
[ ] ϕ (t ) = exp − (t / τ ) β , 0 < β < 1
§2-1 极化的建立过程
在电场的作用下,极化的建立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如电子位移极化和离子位移极化需 10-16~10-12秒,松弛极化,如偶极矩转向和热离子极化 需10-10秒或更长,对静电场来说是有足够的时间让极化 建立起来。
E、P
E
P
t0
t
3
2011-03-03
本章讨论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介质极化行为,情 况就不同了。在交变电场中,极化的方向随电场的 方向变化而变化,如电场的频率很高,极化可能就 跟不上电场的变化。

nx(1 −
e

t
τ)
6
=
nqδ(1

e

t
τ)⋅ E
12kT
令:x = ΔU kT
则:Δn
=
n ⋅ ex 6 ex
− e−x + e−x
−t
− Ae τ
Qt
=
0时Δn
=
0
a
A
=
n 6

ex ex
− +
e−x e−x
∴ Δn
=
n 6

ex ex
− +
e e
−x
−x(1

e

t
τ)
6
2011-03-03
弛豫函数或后效函数 (After-Effect Function)。
∫ ∫ ∞
ϕ(t)dt
=

1,(如
e−
t τ
dt
=
1)
0

二、电流~时间关系(Kramers-Kroning公式)
U
ΔU
t
ΔU(t1) ΔU(t2)
t
t1 t2 t3 t4
由Hopkinson迭加原理
I1 (t − t1 ) = (Cs − C∞ ) ⋅ ΔU(t1 ) ⋅ ϕ(t − t1 ) I2 (t − t 2 ) = (Cs − C∞ ) ⋅ ΔU(t 2 ) ⋅ ϕ(t − t 2 ) LLL
=(ε′ − ε′′)jωE&
= jωε′E& + ε′′ωE&
无功电流
介质损耗
W
=
ω 2
ε′′E
2 m
有功电流
tgδ
=
ε′′ωE& ε′ωE&
=
ε′′ ε′
三、Kramers-Kroning色散方程(与频率的关系)
当已知电介质的全电流关系,就可以求出复介电常数 与频率的关系。
如:E& = Eme jωt,并暂不考虑漏电流,由全电流公式:
认为弛豫过程分为能跟得上热平衡的快极化弛豫和比 此慢得多的慢弛豫。快弛豫的β=1;慢弛豫又可分为 外场时的随机弛豫和无外场时的自由弛豫,它们分别 对应β=1和β=1/2。
பைடு நூலகம்
∫ ∫ C(ω)
=

ϕ(t) cosωxdx
=

1e−
t τ
cos ωxdx
0

∫ As : ∞ eau cos nudu = eau (n sin nu + a cos nu) + C
D& = D m e j(ωt−δ)
v
ε*
=
εD0 Ev
=
Dm ε0Em
⋅ e − jδ
= ε cos δ − jε sin δ
ε* ⇒ 复介电常数
= ε′ − jε′′
10
2011-03-03
ε′、ε′′的物理意义:
J = I / S = 1 ⋅ dQ = dσ = dD& = ε&jωE& S dt dt dt
3、τ,Δn,Pr 与T,U有关
Pr τ小
τ大
t
Pr P∞
Pr P=P∞+Pr
t
§2-3 弛豫现象
一、弛豫现象
实际介质的极化形成滞后 于外加电场,并随时间电场作 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 象称为弛豫现象。
这一过程同时伴随一随时
间而衰减的电流,称为吸收 电流(或剩余电流)。
t
7
2011-03-03
四、德拜方程 虽然色散公式描述了复介电常数的频率关系,但因为没有 确定的弛豫函数,所以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表达式。 对松弛极化(热离子、偶极矩转向):
ϕ(t) = 1 e− t τ τ
与电介质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及温度条件有关。
12
2011-03-03
弛豫现象的研究进展
w/ Wiliams和Watts弛豫模型
Pr
=
Δnqδ
=
nq 2δ2 12kT
−t
⋅ E ⋅ (1 − e τ )
=
−t
Prm (1 − e τ )
讨论:
1、Δn,Pr 与时间t有关: t = 0 ⇒ Δn、Pr = 0 t → ∞,Pr = Prm 2、τ的物理意义:
τ— 电介质松弛极化的时间常数
τ=
1
U
e kT

τ − 表示极化快慢的常数
⎤ -Δn⎥⎥
⎥⎦
令ν
-U
⋅e kT
⎢⎡ekΔUT-e-kΔUT ⎢⎣
⎥⎥⎦⎤=1τ
d[Δ]n=dτt⇒-ln[
]=
t τ
+
C
∴[
]=
−t
Ae τ
ΔU
即:n 6

e
kT ΔU
− ΔU
− e kT
− ΔU
−t
− Δn = Ae τ
e kT + e kT
Q x << 1 → e±x ≈ 1 ± x
∴ Δn
ΔU=E⋅2δ ⋅q
ddΔtn=6n⋅
ν
-U
⋅e kT
⎡ ΔU
-ΔU
⎢ekT-e kT
⎢⎣
⎥⎤-Δn⋅ ⎥⎦
ν
-U
⋅e kT
⎡ ΔU
-ΔU
⎢ekT+e kT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