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

第46卷第4期2021年4月Vol.46No.4Apr.2021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文章编号:1674-6139(2021)04-0029-04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李晓亮1,王红梅$,罗兰彳,吴健芳$,李宇婷$(1•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健康中心匕京100012;3.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与国土空间规划land&space planning(简称LSP)的衔接尚存在一定差距。

文章分析了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承载力估算技术,认为空间单元风险约束性指标是二者的重要衔接点。

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与传统的环境总量控制理念不同,LSP双评价是基于敏感保护目标来设定空间约束指标,更能体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特点。

文章提出适用于LSP的环境承载力的技术流程框架,并建议加強开展关于空间风险约束性指标的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LSP);环境保护规划;环境承载力;空间单元风险约束性指标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and Its Supportfor Landspace PlanningLi Xiaoliang1,Wang Hongmei2,Luo Lan3,Wu Jian£ang2,Li Yuting2(1.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Beijing100012,China;2.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enter,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Abstract: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anying capacity l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has made progresse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gap in connection with land&space planning(LSP).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spatial unit risk constraint index might be an important link for both after surveying the technology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atmosphere,water and soil.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different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ollutant emission environmental amount control,the double e-valualion of LSP is based on the sensitive protection target,and accordingly to set the space constraint index,which highlights on the 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cal process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SP,and suggests to streng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for spatial risk restrictive index.Key words:land&space planning(LSP);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spatial unit risk constraint index收稿日期:2021-02-19基金项目:科技部大气专项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业政策研究(2018YFC0213704)作者简介:李晓亮(198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行业环境政策、绿色金融等研究工作。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Im 《 2018年第6期 旋 情报 自 然 资 源 管 理
定 、国土综合 整治部署 、国土空 间分类保 护等的重要 1.3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
决策依据 ,资源消耗上限 、环境质量底 线 、生态保护 批 复实施与省级 国土规划编 制工作的全面推
红线等 国土空间管控红线 的划定及 “三生”空间布局 进 带 来 新 要 求
体功能 (包 括经济社会系统规模 和结 构等 )可持续发 求和吸 引力 。
展 的支撑 能力 ,其具有动态性 、相对性 、多尺度及非 线性等特 征。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镇 化的快速推进 ,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生态退化等 问题 日益严重 ,国
1 国 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研 究 面 临 的 新形 势
土 空 间开 发利 用与 资 源环境 瓶 颈约束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国土安 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临严 峻挑战 。 国土资 源环境 承载能力作为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
1.1 国土资 源管理 不断 常态化 、精 细化 、有 效 化

因素也 随着 这些 问题逐 渐成 为 大家研 究 和关 注 的热
关 键 词 : 国 土 资 源 承 载 能 力 研 究进 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意指 国土资源领域有关 承 环境承 载能力 评价是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一项 阶段 性
载 能力 的情况 ,具体是指一定 区域 在一定时期 内 ,在 工作 ,是 国土资 源与环境规划 管理 的一项基 础性 工作。
近年来 ,面对我 国资源环境约束 日益趋 紧 、社会
点 。近年来 ,特别是生态文 明建设 以来 ,作 为其重要 治理难度不断加 大 、政治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及党 的执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1. 引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衡量特定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分别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探讨当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实证研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年产值。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形式,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替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整个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如果这种人为影响与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存在一个消极作用并使其呈现出逆向演化的趋势,就会造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就是在一系列研究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和内容。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生态旅游活动强度。

即在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地域范围的所有生态系统资源和功能,对生态旅游活动本身,及其带来的所有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大缓冲能力。

或者说,是资源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

它是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上,随着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起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本文拟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并不很多,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研究其进展时,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归并其中。

《2024年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2024年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篇一一、引言在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变得愈发紧密,环境的承载能力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重点。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就是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

它不仅仅是对环境自身负荷能力的探讨,更是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实际应用,以展现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系统所能够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阈值。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简单来说,它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能否承受各种人为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带来的影响的综合能力。

三、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化,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开始进入学术领域。

早期的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主要是对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

而后,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开始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框架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承载力,即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能支撑的人类活动;二是经济环境承载力,即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三是社会环境承载力,即区域内社会文化、人口等因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框架。

五、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应用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确定区域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二是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区域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方向;三是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约束条件,通过对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李丰生等[ 13] 。在一定自然地域, 以不干扰自 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一是能够给当地带来 益处; 二是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到持续发展为条件,
李 健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 143
开展有责任的旅游行为时, 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 的旅游人数。
董巍等[ 32] 。在一定时期内, 某一旅游地环境 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 害变化, 即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 力, 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的情况下, 它所能承受的 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容量, 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X26; F 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890( 2006) 09 - 1141- 06
Research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 tourism in China. LI Jian1, 2 , ZHON G Y ong de2, WAN G Zuliang 3, SU N Xue2 ( 1 School of T ourism & Healt h, Zhej iang Forestr y University , L in an 311300, China; 2 School of T our is m, Centr al South Univer sity of Forestr y & T echnology , Changsha 410004, China; 3 T ianmushan N ational N atur e Reser ve M anagement Bureau, L in an 311300,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资助项目( 2002DF000021) 。 *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6 - 01 - 20 接受日期: 2006 - 05 - 18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主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mainevaluationindexsystem作者分类指标单项指标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弹性力气候条件水文及生物生态质量人类活动潜力科技水平生活质量及教育水平系统交流经济类指标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社会人口类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资源环境类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工业废水量万元gdp业so2排放量工业固废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值经济因素总量结构耗能人口因素规模就业收入资源因素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大气质量自然资源承载力资源数量资源敏感度时空承载力资源价格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稳定性污染治理社会环境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发展潜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建设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确定权重的方法通常有主观权重法客观权重法及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
资源环境 承载力是用 以描述在一定状态下 ,一定时期 内资源环境 系 统约束 人类 活动的 自然属性 ,反应了资源 、环境与人类经 济活动之 间的 柑互影 响关 系,为经 济与环 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它 描述 了特 定 状态 和时期 内资源环境系统约束人类活动的 自然属性 ,从本 质上反应 了 资源 、环 境 与 人类 经 济 活 动 之 间 的 相 互 影 响 关 系 ,其 核 心 是 回 答 人 地 关 系如何协调 发展的问题。据 《 美 国新 闻与世界报道 》,2 0 1 3年中 国占世 界 GD P的 比重为 1 2 % ,然而我 国的能源 消耗 占比情况却 为 :煤炭 消耗 量 占全球 的 5 0 % ( 3 7 .5亿吨标 准煤 )其 中进 口 3 .3亿 吨 ,进 口铁 矿 石8 . 2亿 吨 ,消 耗 石 油 5 .1 4亿 吨 ( 世 界第二 ) ,其 中 进 口石 油 2 .8 9 亿吨 ,天然 气进 口总 量为 5 3 0亿立 方 米。可 见我 国经 济发 展是 以高 投 入 、高 消耗 、高排放 为代 价 ,导致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 届 三 中全 会 通过 的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若 干 重 大 问题 的决 定 》 明确 提 H J :“ 建 立 资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监 测 预 警 机 制 ,对 水 土 资 源 、环境容量 和海 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 限制性 措施 ”,同时将 生态 文明 纳入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 五位一 体 ” 的总 体布 局。 因此 ,资 源环境 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 . 资 源环 境 承 载 力 的 研 究 起 源 与 进 展 “ 承载力 ” (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是从 丁程地 质领域 里转 借过 来 的概 念 ,其 本 意 是 指地 基 的 强 度 对 建 筑 物 负 重 的 能 力 ,现 已演 变 为 对 发 展 的 限制 程 度 进 行 描述 的 最 常 用 概念 之 一 在 生 态 学 中一 般 被 定 义 为 “ 某 一 生境 ( h a b i t a t ) 所 能 支持 的 某 一 物 种 的 最 大 数 量 ”,它 所 包 含 的 极 限 思 想与 “ 公地 ” ( t h e c o mm o n s )及 其潜在的过度利用联 系在 一起 ,最早 出 现 于亚 里 士 多 德 的 一 些 著 作 中 。 Ma l t h u s是 第 一 个 重 视 环 境 因素 对 人 口 规模影 响的学者 ,他提 出 了一 个著 名 的预 言 :人 口增 长若 超越 食物 供 应 ,会 导致 人均 占有食物的减少 。马尔萨斯预言 的提 出,拉开 了早 期承 载 力 研 究 的序 幕 。 美 国学 者 Wi l l i a m( 1 9 4 0 ) 首 次 提 出土 地 承载 力 的 概念 ,认 为 土 地 为 人类提供饮食住所 的能力 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 。他指 出土地 限制着 向人们提供 的粮食 、衣 着 、住 所 的能 力 以及 环境 对 生物 潜 力 的程 度。 1 9 5 3年 ,O d u m在 《 生态学原理》 ( F u n d a me n t l a o f E c o l o g y ) 中,将 承载 力 概 念 与对 数 增 长 方 程 特 别 是 其 中 的 常 数 K相 联 系 ,赋予 承 载 力 概 念 比 较精确 的数 学形式 J 。2 0世纪 6 o、7 O年代 , 自然资 源耗竭 和环境 恶化 等全球性 问题 的爆 发 ,引起 资源 与环 境 承载 力相 关 研究 的广泛 开 展。 1 9 8 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 了 《 我 们共 同的未来》,提 出可持 续 发 展 概 念 ,为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研 究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2 O世 纪 末 期 以 来 , 随着 区域 人 口 、 资 源 、环 境 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矛 盾 的不 断加 剧 ,资源环 境承 载力概 念 已涉 及 到资 源环 境领 域 的方方 面 面,以人 口、资源 、环境 与发展 ( P R E D) 为核心 的人地 关 系 ( Ma n— N a t u r e R e l a t i o n )研究再次成为资源 环境科 学 综合 研究 的一 个重 要科 学 命题 和关键政策问题 ,与可持续发展 的资源环境基础评 价密切相 关的资 源环 境 承载 力 研 究 广 泛 开 展 。 综 观 国 内外 承 载 力 研 究 发 展 历 程 , 承 载 力 概念从 最初 提出至今已有上 百年历史 ,随着可持续发 展理念 的引入 ,其

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渐 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重视.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构成体系和计算模型进 [ 1- 5] 行研究 , 并对具 体景区景点的旅游环境承载 力做了计算
[1, 4]
. 但是, 旅游活动在景点景区的旅
游环境承力之内, 并不代表整个城市和地区是在 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内 . 即整个城市的旅游环境承 载力不等于各个景区景点承载力的简单之和. 要 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地评估城市旅 游环境承载力是必要的.
探究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导读: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地 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 力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1 福建省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清流县为例 5 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10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5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李淑娟 22 基于时间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26 泸沽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40 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6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吴见 49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53 山东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探讨 58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63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65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71 二、发展篇 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77 乌海鄂托克乌斯太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84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 89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王松茂 95 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研究 101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0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12 物元模型在综合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 116 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0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24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邱鹏 128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132 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137 厦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评价 140 小城镇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铜山县为例 143

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2008.4湖 北 林 业 科 技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唐万鹏刘学全崔鸿侠章建斌涂光新(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9)摘 要:笔者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模型,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通过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分析了丹江口库区从2001~2005年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

研究表明:丹江口库区环境处于可载阶段,环境承载力具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最后提出了提高环境承载力的策略,为丹江口库区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对策Study on Environme 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Danjiang ko u Rese rvo ir Are aT ang W anpe ng L iu X ue quan Cui Ho ng xia Z ha ng Jianbin T u G uangx in(H ubei A cademy o f F or estr y W uha n 430079)Ab strac t:T he autho rs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 and calc ulatio n mo del o f envir onmenta l car r ying capacit y theo re tically,a nd apply the theo r y to ana ly zing the env ir onme nt al carr y ing c apacity in D anjiangko u Reser vo ir ar ea.By building the index syste m,the status of D anjia ng kou R ese rv oir ar ea env ir onment al car ry ing ca pa city fr om2001to2005is investig ated,and the re sult show s the env ir onme nt o f D anjiangko u Re ser vo ir a rea is in the car r ying sta ge,and the env ir onmenta l car ry ing capacity has a g ra dual incr easing tre nd.A t last,so me str ateg ies fo r impr ov ing the enviro nmental car ry ing c apacity ar e put f or wa rd,and they c an be use d as scientif ic basis f or continuo us and ha rmo nio us de velopment in D anjiangko u r eser v oir ar ea.Ke y word s:D anjia ng kou Re ser vo ir ar ea;enviro nmental car ry ing capacity;stra tegy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杭州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和障碍因素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进行研究,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杭州市生态环境概况杭州市位于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城市之一。

杭州市地处丘陵山区和平原交错的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包括西湖、钱塘江、千岛湖等著名的自然景观。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杭州市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量的工业排放和城市垃圾堆积导致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态系统崩溃的迹象。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杭州市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环境维持一定的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和干扰程度。

通俗地说,即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经济发展程度。

有关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都依赖于水资源。

杭州市作为临江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污染、水质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杭州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

2.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耕地的数量和品质、土地的适宜利用等方面。

杭州市的土地资源丰富,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耕地和自然生态场地被迅速占用和破坏,导致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下降。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恶化成为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3.大气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大气污染物的抵抗和净化能力。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污染和水量问题的加剧,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水系,涵盖面积约为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90%以上的饮用水、70%的工业用水、半数左右的农业用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保障。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度,长江流域水环境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水质方面,长江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水质差、污染严重,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水量问题也非常突出。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速,河流域面积不断缩小,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受到了挑战。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指标体系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承载力,二是环境承载力。

研究人员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等等。

2.研究方法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法、统计分析法、信息模型法等等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多方位联合使用,融合多种方法的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学方法。

3.研究结果通过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低水量等问题使得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二是对长江流域能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更加突显。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环境承载力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概述2.1 水资源概述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供给,而世界上可利用的淡水却非常有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淡水短缺问题。

2.2 环境承载力概述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容纳并稳定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信息流量,并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3.1 水资源分析3.1.1 水资源量与分布全球水资源总量巨大,但可利用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3.1.2 水质状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污染物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也限制了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3.2 环境承载力分析3.2.1 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但随着人类活动增加,生态系统面临破坏和威胁。

3.2.2 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物质和空间等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

如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导致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4.1 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便综合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等。

4.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因素。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

在介绍了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概况以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环境的障碍因素。

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并给出了建议与对策。

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展示。

在总结了杭州市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得出了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杭州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建议、对策、数据分析、研究成果、现状总结、未来发展方向、结论、建议。

1. 引言1.1 杭州市生态环境概况杭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胜地。

其境内山水相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被誉为“人间天堂”。

杭州市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西湖是杭州市的标志性景点,湖光山色、翠岛峰峦让人流连忘返。

杭州市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是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除了西湖,杭州还有许多其他自然景观,如雷峰塔、灵隐寺、宋城、九溪十八涧等,吸引着无数游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减弱。

为了保护好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的开展将有助于保护和改善杭州市的生态环境,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宜居宜游。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杭州市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杭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建设和工业化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杭州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评估一定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1.1 定义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就是评估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包括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

1.2 研究内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理论体系构建;(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方法和模型构建;(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应用和推广。

1.3 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地调查和采样: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和采样,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2)统计和分析: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评估指标和构建评估模型;(3)模拟和推理: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模拟评估对象的状态和动态变化,进行承载力评估。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2.1 资源环境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为资源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划过程中,评估技术可以评估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影响,调整规划方案,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2 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评估某一开发项目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影响,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开发利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2.3 灾害风险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评估某一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为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洪、防风、防震等措施。

2.4 区域发展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限制进行评估,为区域发展制定规划提供依据,并避免因过度发展导致资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杭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市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受到挑战,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消耗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障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但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都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对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障碍因素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杭州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也能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拟对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障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杭州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及其障碍因素,并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杭州市生态环境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影响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总结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分析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杭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 正文2.1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干预的容忍度和适应性,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所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能够承受和支持的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上限。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对环境承载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起源,接着综合论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最后介绍了环境承载力目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叙述。

关键字环境承载力本质研究进展环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继续高速发展经济,然而这必将会加剧经济的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

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应在经济发展之初,从总体上做好环境规划,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出合理的安排。

为此,应该研究环境对人们活动的承受能力,使人们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不超过环境对人们活动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对环境承载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换言之,环境承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比较客观的判断依据。

在可持续发展己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无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环境承载力的起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是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理论雏形源自于环境容量的概念[1]。

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把电工学中的电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中,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目的是为制定某一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到70年代,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由于环境要素中的水体、大气、土壤都制订有各自的环境标准,这些标准是限制污染物在水体、大气、土壤中达到最大的限量。

因此把水体、大气、土壤的某区域环境可能达到这个限度的量值,作为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给予环境容量的定义非常多,归纳起来,这些定义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2]:①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相应的环境标准浓度的比值;②环境容量是环境的自净同化能力;③环境容量是指不危害环境的最大纳污能力;④环境容量是环境标准与本底值确定的基本环境容量和自净同化能力确定的变动环境容量之和。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浙江省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障碍因素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承受并支持人类和自然系统生存、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能力。

杭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其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如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人口增长是影响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杭州市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杭州市常住人口已达到985.68万人,较之前的数据有着飞速的增长。

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在得到提高,但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排放废水、垃圾堆放等。

其次,工业发展也给杭州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杭州市的经济发展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环保先进的企业居多,但也有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在生产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等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目前,杭州市正在努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并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污染问题发生。

最后,交通拥堵也影响了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人口和车辆数量的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长时间的汽车排放不仅会导致空气污染,还会对周围的住宅区、公共场所、自然环境等造成影响。

为此,杭州市在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建设的同时,也加紧了对私家车的限制和控制。

综上,杭州市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其障碍因素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解决方案,更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建设繁荣、和谐、美丽的城市做出应有的努力。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挑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担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关乎人类发展未来的重要课题。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足或超负荷会制约区域的发展,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会对资源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区域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一个区域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从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技创新对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新的资源替代品和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投资于科技创新和推广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是提高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外,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跨区域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同时,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协调,可以减少资源的不平衡现象,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均衡性。

国际合作和交流也是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

最后,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政策的支持是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投入,提高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绿色发展理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对策

绿色发展理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对策

绿色发展理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对策邓玲(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西城101149)一、引言“承载力”原本是物理概念,被引入到生物学与生态学之后,其含义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以存活的最大数量,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极限,包括粮食制约下的人口总量等问题,如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原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以经济社会为承载客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开始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爆发,承载力研究逐步被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中,主要研究资源环境制约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承载力考虑的因素也由自然资源环境因素拓展至文化、社会等因素。

近二三十年来,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核心的人地关系逐步成为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命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特别是在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科学基础[1],也是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等多个维度构成。

每个维度的承载力又由多个要素构成,如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多种要素。

一般可以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单维或单要素为主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二是面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与集成评价。

此外,与国外以理论研究为主不同,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较好的决策与应用出口,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面向应用实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

1、资源环境承载力单维(单要素)研究从资源环境要素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看,可分为基于土地、水、矿产、能源等支撑要素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和基于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基于中国区域数据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区域数据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区域数据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到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促使人们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重新评估,于是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相继被提出,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桥梁,使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有了宏观准则。

进行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调节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国内外综合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做一展望。

一、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构建本文将环境承载力分解为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两个一级指标,在两个一级指标下可分解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自然资源、环境治理、经济发展、人口类、生活质量等七个二级指标,在这七个二级指标下又可以分为24个可直接量化的三级指标。

(表1)本文收集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港澳台除外)1999~2004年24个测度指标的面板数据。

由于各个指标原始数据之间量纲不同,从而会导致估计结果的差异。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更好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对原始数据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上述指标的作用性质及表现形式,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化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

一种是针对自然资源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等正向指标(即越大越好),我们采用极大值标准模型进行无量纲处理:Zij=Xij/Max(Xi)(1)其中,i=(1999,…,2004),表示时间截面,j=(1,…,31),表示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截面;另外一种是针对环境污染指标、资源消耗指标、人口类指标等负向指标(即越小越好),我们采用极小值标准模型进行无量纲处理:Zij=1-Xij/Max(Xi)(2)其中,i=(1999,…,2004),表示时间截面,j=(1,…,31),表示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截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索 一 书中指出 环境 承载力 是指在 一定生 活水平和 环境 质 量要求下 , 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 所 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 , 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 数 量 . 从 阈值 角度 的定义 , 如 环境 承载力 是指在 某一 时
[ 31]
期 , 某种环境状 态下 , 某 一区域 环境对 人类社 会经济 活动 的 支持能力的阈值 ; 中国大百科全 书[ 34] 中 , 环境 承载力 的 定义是 在维持环境系统 功能与 结构不 发生变 化的前 提下 , 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 在规模、 强 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 郭秀 锐等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 划项目 ( 2004CB418503) 、 国家自然科 学 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20337010) 和沈阳大学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 资助项目 . * * 通讯联系人 . 2004- 09- 18 收稿 , 2005- 01- 11 接受 .
1


日益严 峻的环 境污 染问 题 , 对 人类 生存 构 成了 严 重威 胁 , 这促使了人们对环 境问题 的重新 评估 , 于是环 境自 净能 力、 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相继被提出 , 并受到 世界各 国的普遍重视 .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与人类活动 之间建 立了联系桥梁 , 使环境与社会经济的 协调有了 宏观准则 [ 35] . 进行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 的研究 对于调 节人类 自身的 社会 经济活动 , 实现自然 经济 社会 的可持 续发展 具有重要 的指 导意义和现 实意义 . 近 年来 , 国内外 学者对 环境承 载力 的研 究主要 包 括 综 合 环 境 承 载 力 研 究 和 环 境 要 素 ( 包 括 土 地 [ 18, 36] 、 水环境 、 大 气环 境、 旅游 环境 [ 16, 29] 等 ) 承载 力 研究 两个方面 , 也提出了相 应的概 念与量 化研究 方法 . 国内 较严 格的环境承 载力 概念 最早 出 现于 1991 年的 中 国科 研 项目 我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 福建省 湄洲湾 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 中 [ 32] . 国外对环境 承载力 的研究 大 多 集 中 在 环 境 要 素 承 载 力 方面 , 如 水 环 境 承 载 力 [ 3, 8] 、 土地承载力 [ 14] 、 旅游 环 境承 载力 [ 2] 的研 究等 . 由于 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在很多文献中
[ 3]
已有论述 , 所以本文
主要针对国内外综合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从环境 承载力 理论研究与定量化研究两 个方面 来论述 环境承 载力研 究进
4期

俭等 :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769
增加、 资源减少、 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 , 承载力概 念的外 延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 4, 20] . 20 世纪 60 、 70 年代 , 自然 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 , 引起 了地球 承载能力及相关问题的广泛开展 , 1968 年 , 日 本学者将 环境 容量的概念 引入到环境 科学中 , 可以 认为 , 环境容 量就 是环 境承载力概 念的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雏形 [ 13] , 但环境 容量 只反映 了环 境消 纳污染物一个功能 , 不能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 动的支 持功能 . 随着世界各国 经济的 迅速发 展 , 资 源短缺 与环 境污 染问题日益 突 出 . 根 据世 界 资源 报 告
[ 21]
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状态或 条件下 , 一 定环境 系统所 能承 受 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 常运行 的最大 支持阈 值 . 角度的定义 , 彭再德等 [ 23] 学 者将 环境承 载力 定义为 : 在 一 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 , 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 发 生质的改变 , 区 域环境功能 不朝恶 性方向 转变 的条件 下 , 区 域环境系 统 所能 承 受的 人 类 各种 社 会经 济 活 动 的能 力 ; Schneider [ 26] 强调 , 环境承载力是自 然或人 造环境 系统在 不 会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 , 对人口增长的容纳能力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 看出 , 目前的 定义 方式 虽然不 同 , 但 是各种定义都注重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 , 而由 于 定义中对环境泛指过 大 , 涉 及范围 广 , 在一定 程度上 导致 了 环境承载力可操作性 较差 , 不易于 量化 , 这也 是目前 没有 能 够形成公认的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重 要原因之一 . 2 3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 断人类社 会经济 活动 与环境 是否 协 调的依据 , 具有以下主要 特征 : ( 1) 客观性 和主 观性 . 客观 性 体现在一定时期、 一定状态 下的环 境承载 力是 客观存 在的 , 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 , 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 表 征 ; 主 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 量 它 , 也 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 . ( 2) 区 域性和时间性 . 环 境承 载力 的区 域性 和时 间 性是 指不 同 时 期、 不同区域的 环境承载力 是不同 的 , 相应的 评价指 标的 选 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 ( 3) 动态性和可 调控性 . 环 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 时间、 空间 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 长 方式、 提高技术 水平等手段 来提高 区域环 境承 载力 , 使其 向 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 从上述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 , 环境承 载 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 , 又不是一个描 述 人类社会的量 , 它与环境容 量是有 区别的 . 环 境容量 是指 某 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 域发展 规模及 各类活动 要素的 最大 容 纳阈值 [ 19] . 这些活动 要素包 括自 然环境 的各 种要素 (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等 ) 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 ( 人口、 经济、 建筑、 交通等 ) . 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 , 即内在 的 秉赋和性质 ; 环境承载力则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社 会 属性 , 即外在的 社会禀赋和 性质 , 环境 系统的 结构和 功能 是 其承载力的根源 .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 段 , 环境容量具有相对的 确定性 , 有限 性 [ 5] ; 而 一定时 期 , 一 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 力也是 有限的 . 这是 两者 的共同 之处 .
[ 12]
, 在 20 世 纪 80 年
学者 认为 环境承 载力 是 从 能力
代 , 全球森林、 疏 林和 灌木 丛覆 盖面 积减 少了 32% . 在 全球 许多地区 , 淡水压力越 来越大 , 不少 地区甚 至缺乏 足够 的饮 用水供应 . 其它资源如矿产资源、 渔业资源都在不断减少 . 在 这种情况下 , 资源承载 力的概 念应运 而生 . 在人类 面临 资源 短缺的同时 , 大气、 水体、 土壤、 固体废 弃物 的污染 对人 类生 存构成了严 重威胁 . 于 是 , 人 们在充 分认识 环境系 统与 人类 社会经济活 动的关系 , 并在承 载力和 环境容 量概念 基础 上 , 提出了环境 承载力的概 念 . 环 境承载 力的概 念被提 出后 , 受 到了世界各 国的普遍 重视
摘要 进行环境承载力理论与量化方法的研究 , 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 系 , 具 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 本文论述了 环境承载力 概念的发 展过程 , 并从 容量 、 阈值 和 能 力 三方面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定义 , 指出了环境承 载力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区域性和时间性、 动态性和可 调控性的主要特征 . 在此基础上 , 对目前国内外用 于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的指数评价法、 承载率评价 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等 方法进行了分析 , 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量化方法 发展 趋势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5) 04- 0768- 05 中图分类号 X26 文献标识码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年 4 月
第 16 卷
第4期
CHIN ESE JO UR NAL OF A PPL IED ECOLO GY, Apr. 2005, 16( 4) 768~ 772
环 境 承 载 力 研 究 进 展*
王 俭
1, 2* *
孙铁珩
2
李培军
2
李法云
1
( 1辽宁 大学环境科学系 , 沈阳 110036;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110016)
1, 2
A
Research progress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A NG Jian , SU N T ieheng 2, L I Peijun2 , LI F ayun 1 ( 1 Dep ar 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Liaoning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36 , China; 2 I nstitute of A p p lied Ecology ,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 S heny ang 110016, China) . Chin. J . A pp l . Ecol . , 2005, 16 ( 4) : 768~ 772. T o study the theories and quant ifica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carry ing capacit y is of significance in reality for directing human beings econo mic behav iors and harmonizing the r elat ionships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 ironment. In this paper , the definition of envir onmental carr ying capacity was intr 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capacity , threshold and capability , with t he main char acterist ics of objectiv e and subjective, regional and temporal, and dynamic and adjustable,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w as rev iewed. O n the basis of t hese, the quantifi ca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carr ying capacity, including ex ponential assessment, carr ying rate assessment, system dynamics, and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w 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car rying capacit 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ar rying capacit y, Q uant ificational method, Perspective. 展 . 具 体论述了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主 要 特征 , 分析比较了目前用于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的指数评 价 法、 承载率评价 法、 系统 动力学 方法和 多目标 模型最 优化 方 法等主要方法 , 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 2 2 1 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承载力的概念派生 而来的 . 承 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 , 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 时 的最大荷载 , 19 世纪 80 年代后 期 , 开 始在 畜牧 场管 理中 得 到应用 , 如美国农业部 1906 年年鉴就 曾采用这 一概念 . Park 和 Burgess 于 1921 年在有关研究中应用了承载力 概念 , 认 为 可根据某一地区的食物资源来确定该地区的人口 数量 , 带 动 了土地 承载力 领域的 研究 . 1953 年 , Odum 在 生态学 原理 ( F undamentals of Ecolog y) 中 , 赋予承载力概念较精确的数 学 形式 [ 17, 24] . 承载力一 词也总 是与 环境退 化、 生态 破坏、 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