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合集下载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渡湘江。1956 年,他在武汉历时两个多小时 横渡长江,总计游了约 26 公里,几天之后又 先后两次横渡长江。脍炙人口的诗篇“才饮 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
反围剿中于湘、赣、闽、粤等山区转战,长征 参考文献 [1]李力研.毛泽东与他的“豪杰”体育[J].体育科学
途中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对毛泽东来说不 研究,2002(2).
所言“:他认识了早期的‘王’字,对于卜 灭性合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
辞整体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他的‘旬’ 沉的悲剧。”
字、‘昱’字的认识,解决了占据很多数 量的卜旬卜辞。他认识了‘土’字,并以 为假为‘社’字,对于古代礼制提供了新 材料。”[4]这样,王国维便取得了同时代 学者无法企及的卓越成就。
览 Dang'an Bolan
档案博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 的王国维转入“更新中国的经学研究”方面。 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
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
王国维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转变,一方面 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
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 源于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与罗振玉有 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
号,才使得“甲骨文始稍可读”,才使得后人 的《流沙坠简》。同年 9 月,王国维把罗振玉 用。他在 1917 年 1 月写成划时代的《殷先公
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学术方向的转变
的收藏和建议集中到一起,撰成了《国朝金 王考》,为开创甲骨文这一独立学科奠定基 文著录表》。同年 10 月,王国维又为罗振玉 础之后,同年 2 月份就再写《续考》,过了不
过是万水千山只等闲。另外,在湖南求学时, [2]刘玉燕,刘玉娥.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成人 教育学刊,2011(4).

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

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二、【鼎堂】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彦堂】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甲骨学研究120年,这些重大成果你必须了解

甲骨学研究120年,这些重大成果你必须了解

甲骨学走过的1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草创到辉煌、从史学研究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甲骨学在前进中曲折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研究员。

189 9年—1928年: 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王宇信介绍,从 1899年至1928年,是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189 9年,王懿荣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甲骨文,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而私人挖掘或盗掘的甲骨也日渐增多。

这一时期基本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产生了许多奠基性的成果。

如罗振玉搜集了很多甲骨,并且考证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殷墟。

王国维则以甲骨拼合方法研究商史,将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

1928年—1949年: 甲骨学的形成时期草创时期的甲骨出土以后,被外国人收购了很多。

为了保护甲骨不再外流,而且如果能确定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这一考古标准,那么往前推夏代和原始社会,往后推周代和汉代都会比较容易,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决定发掘殷墟。

王宇信介绍:“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调查安阳殷墟是否存有甲骨,结果发现确有遗存,于是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挖掘,出土了很多甲骨。

这就开启了甲骨学的第二阶段,即形成时期。

”中国人自己发掘了殷墟,也培养了大量的考古专家。

1949年前后的甲骨文学者几乎都在殷墟工作过。

这一时期的甲骨学成就突出:首先,董作宾带领殷墟考古发掘出了很多甲骨,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进行分期断代,总结出了五期分法。

其次,郭沫若等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商代历史,开辟了甲骨学新纪元。

再次,胡厚宣撰写了《甲骨文商史论丛》,董作宾研究出《殷历谱》,把甲骨学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阶段。

“当时主要是抗战时期,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延续了中国文脉,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王宇信说。

1949年—1978年: 甲骨学的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科院就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甲骨。

当时有人说,甲骨文的辉煌是在前50年,并不看好大陆的甲骨学。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

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

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

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

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甲骨学研究小史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与其相关联的殷商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渗透到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之中。

自1899年甲骨文被有意识地收藏开始,甲骨学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曾将甲骨学的百年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时期(1949年至今)。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文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899年甲骨文被鉴定。

王懿荣、王襄和孟广慧都为甲骨文最初的发现与鉴定出了一己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告诉记者,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两位学者贡献卓著,一位是罗振玉,另一位是王国维。

首先,在甲骨的收集方面,罗振玉促成刘鹗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罗振玉自己也致力于甲骨的收集工作,编写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等。

其次,罗振玉查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安阳小屯村,使得一度被古董商垄断的甲骨可以为学术所利用。

此外,罗振玉辨明了甲骨出自晚商都邑,学者从此可以将其与文献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联系起来。

再次,在考释文字方面,罗振玉完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此后,随着《殷虚书契考释》和《增订考释》的出版,他考证出了大部分的商王名号,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而王国维则开启了甲骨缀合的先河。

在罗振玉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甲骨缀合纠正了《殷本纪》中商王世次的错误。

在《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文章中,王国维系统研究了甲骨文中出现的商先公先王的名字,并与《史记》的记载相印证。

此后,他进一步提出将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甲骨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是从1928—1937年。

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先后开展了15次科学发掘,一共有12次发掘获得了带字甲骨,总数达24900余片,这一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都有明确的坑位和层位记载,并伴有出土遗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研究

周原甲骨文是1977年8月,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岐山凤 雏村发掘周代甲组建筑基址时发现的。
这批甲骨大多数为周初卜甲,也有少数在商代晚期;刻辞内 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灭商以前到西周初年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各个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在殷墟以外,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甲骨文 新资料。共发现有字甲骨307片,共有甲骨文1080字。这些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商周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可信史料, 而且还促进甲骨学产生了一个以周原甲骨为中心的、研究西 周甲骨的新的重要分支。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 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 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 奎”的清华五大导师。 1927年6月24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 昆明湖,时年50岁。
王国维主要贡献(一)
• 一、用甲骨档案印证历史文献。 • 在历史学研究中创立了双证,除用古代书籍资料 说明历史外,还用历史档案说明历史。 • 如他把甲骨档案中的记载与《史记〃殷本纪》中 所记殷王世系相互对照,《殷本纪》上殷先王的 名字和甲骨档案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据此,一方 面证明了司马迁所记的殷代世系是可靠的,《史 记》是一部可信的历史著作;另一方面又纠正了 《殷本纪》中排错的先公先王的次序。
甲骨文著录:《甲骨六录》、《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分、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及 《甲骨续存》。《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 论文:《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所得龟甲文字举例》、《殷墟 127坑甲骨文的发现和特点》。
6.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将甲骨文分为九期,自武丁至帝 辛九王,每王一期:

识字与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
考释类: 于省吾 唐 兰 刘 桓 刘 桓 夏 渌 李 实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11自动化2班宋宇光111102101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出土有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

1899年,开始认识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

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

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

)乃与《大荒经》称正同。

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

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

”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

“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

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

”从王国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

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是王国维依据甲骨卜辞所见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而撰写的。

共考定龚、孟、雍、亳、曹、祀、雇等处地名,并指出“此八地皆在大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矣。

”这篇文章与王国维主要用文献和金文资料所写的《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考》以及《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等文,对包括都邑在内的方国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2.周公平定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后,除了封亲周的殷商旧贵族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之外,还在其周边分封了一些曾被商灭国的古代先王的后裔为诸侯。

这表明A.旧贵族势力强大占据中原B.周朝统治者实行战略收缩C.分封格局有利于加强统治D.同姓诸侯分布于战略要地3.2020年4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但是今年由于特殊疫情原因国家明令祭扫应该文明、有序,既能体现我们的优良传统,又要符合国家法令要求。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与下列古代哪种制度有关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4.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的出现A.表明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5.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

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

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6.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B.社会制度大变革C.井田制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7.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B.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强化了皇权专制制度D.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8.“约2 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多万人去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50万人征伐南方……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研究甲骨文的名人

研究甲骨文的名人

研究甲骨文的名人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遗产,它记录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在研究甲骨文的领域,存在着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为理解这种古老文字的起源、意义和用途做出了巨大贡献。

1. 篆刻家李学勤:李学勤是中国著名的篆刻家和甲骨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文字的破译和研究有重要影响。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篆刻技艺,为甲骨文的保存、整理和破译作出了卓越贡献。

2. 考古学家殷墟发掘者郑振铎:郑振铎是中国考古学家,他领导了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的商代遗址——殷墟的发掘工作。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他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牌和卜辞,为解读甲骨文的用途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

3. 甲骨学家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对甲骨学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王国维提出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解释理论,并对甲骨文的字义、句法和文化内涵做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学者闻一多: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闻一多提出了甲骨学与语言学、考古学和
历史学的关联性,并深入探讨了甲骨文的句法结构和演变过程,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名人各自在甲骨学的不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努力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和参考,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学者加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这一古代文字的神秘之处。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八千年的凝视(节选)姜明虽然早有预料,眼前的队伍还是吓我一跳。

从博物馆正门开始,两列队伍蜿蜒浩荡三四百米,排到了天府广场那棵著名的黄桷树之外。

馆内观众已经饱和,排队是限流的必要举措,看这个情形,没有一两个小时,怕是进不了博物馆大门了。

心里有些发怵,本能地想逃,脚却不听使唤:这个特展,天天爆棚,今天不去,又要等到何日呢?一番踯躅,身体已经到了队伍的最末端。

纷至沓来的脚步,当然不只局限于成都人、四川人。

比如当下的这个汉字特展,据说有一半观众都来自省外。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事件。

说文化事件,一点儿也不夸张,观展人次突破十万,成都只用了七天!我早就想来看这个展了,文博圈的朋友却劝我缓几天再看。

“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只能看到人头,完全看不到文物!”我自然被吓退了。

朋友给出“观展黄金定律”:“至少要在开展一个礼拜以后,避开节假日,最好是中午或下午闭馆前去。

”我照单全收,于开展十一天后的工作日正午十二点,出现在了成都博物馆,然后呢?然后我想撤退。

但是想到往后几天是端午小长假,想到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很快将要撤展,想到专业人士“观展黄金定律”惨遭人群碾压,于是,像一滴水融入洪流,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

我看到一只龟甲。

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

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

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被一道短竖串联,与再下面的笔画构成了叉腿站立、双臂舒展的象形文字的“人”字造型。

但这只是纹路,并不是文字。

背甲上有大小孔洞若干,边缘有残缺。

初看,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

不解它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一看简介,立刻倒吸一口气,束手恭立,急切凝视。

我找到那只眼睛了,龟甲的左腰部位置,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

不需要辨认、甄别、解读,它就是一只眼睛。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的甲骨文卜辞中,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历史、内容特点和研究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甲骨文的发现历史。

甲骨文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学者王国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

此后,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甲骨文被发现并加以破译。

现在,甲骨文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字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次,甲骨文的内容特点。

甲骨文是用于占卜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涉及祭祀、宗教、政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复杂,有许多象形和指事字,也有一些会意和形声字。

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古朴,线条刚劲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甲骨文的研究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对
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甲骨文的
研究也为后世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
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为我们揭开古代文字之谜,探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甲骨文研究简史

甲骨文研究简史
二、甲骨文研究简史
(一)震惊世界的发 现
一个多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 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 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与女娲炼石 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相对于远古传 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 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
对于甲骨文的发现者,早期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 者多有述及,人们普遍认为王懿荣是最早的发现者 。
经常骑着一匹白色老马在洹河两岸收购甲骨文 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殷虚卜辞》中谈到王 懿荣时说,“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 人也”。王国维也说,甲骨文“初出土后,潍县估 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 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的可靠性,创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对照验证
的二重证据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郭沫
若评论道:“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样评价是不算
过分的。”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 泥土,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 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 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考古工作者 在殷墟的发现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 多座、王陵大墓10余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 、祭祀坑数千座、手工业作坊多处,以及大批 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为 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奴隶社会形象。殷 墟也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006年, 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出王襄发现说,依据主要来自王襄自述。曾在天津
工作过的学者李先登亦在《光明日报》发文支持此
说,并指社会上流传的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

对甲骨文研究的认识和建议

对甲骨文研究的认识和建议

甲骨文专家谈甲骨学传承和发展*对甲骨文研究的认识和建议林 沄利用这个机会,我谈几点认识体会和建议。

我从1962年开始跟从著名甲骨学家于省吾先生学习甲骨文。

1965年我发表了第一篇甲骨文方面的论文《说王》。

于省吾先生是罗振玉之后识字最多的甲骨学家,他曾叮嘱我:“王国维研究甲骨,写出了《殷周制度论》这篇史学名作,你应该也能这样。

”鼓励我用甲骨文研究我国古代历史。

我识出的甲骨文不多,但在研究商史方面小有成就。

一是从甲骨文“王”字象有生杀大权的斧钺,找出我国古代王权起源于军事统帅的历史秘密。

二是从甲骨文“比”和“从”两字的分辨,得出商王实际是领导各诸侯国联军的总司令,由此推导出商代诸侯制的实质是方国联盟,这对当时国家形式有新的认识。

三是弄清楚了所谓“非王卜辞”并非为王占卜,而是为各父权制大家族“子”占卜的各种子卜辞。

当然,我的研究成果只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甲骨研究者丰硕成果的一小部分。

但是也可以说明甲骨文在研究我国古史方面有着其他史料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这是非常英明的指示。

甲骨文不仅可以作为文献用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而且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三千多年来一直有连贯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前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文字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另外,甲骨文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它有文献史料的性质。

但甲骨本身又是实物,龟甲、牛肩胛的种类和整治方式,出土的层位和如何分类等很多问题,都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甲骨文作为史料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一是它的残缺性,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

二是时代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作为史料的重要性。

三是甲骨文字识别的有限性,降低了作为史料重大作用的发挥。

因此,甲骨文还是有局限性的。

为了能更大地发挥甲骨文的重大作用,我提出以下建议。

* 2019年11月1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有关专家代表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汉字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程。

其中,甲骨文文字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文字系统,曾经长期在中国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让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其中,王国维(Guo Wei)先生对甲骨文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王国维先生分别于1926年至1935年,以及1957年至1960年期间,连续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探讨了甲骨文字的演变及其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续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的大部分论文专注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性,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的进化和发展史,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例如,王国维1926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甲骨文图腾符号的研究》,阐述了甲骨文图腾符号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

此外,王国维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更多的研究涉及甲骨文字编码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例如,他在1929年撰写的论文《甲骨文发展史》探讨了甲骨文字在汉代之前发展的历史和特征,在讨论中,他还提出了甲骨文字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另外,王国维在甲骨文文字标准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贡献。

他曾经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根据甲骨文字编码进行编号的方法。

1959年,他又撰写了一篇论文,总结了甲骨文字编码的内容,并绘制了一系列甲骨文字简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

总之,甲骨文研究起源于古代,但直到二十世纪,才真正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王国维先生对甲骨文研究取得了重大贡献,他的论文不仅阐明了甲骨文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还解释了甲骨文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保存和研究甲骨文字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支撑,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也是王国维学术研究的转折点。日本学 者狩野直喜在回忆王国维的文章中曾经这 样写道“:从来京都开始,王君在学问上的倾 向,似有所改变。这是说,王君似乎想更新中 国经学的研究,有志于创立新见解。例如在
王 国 维
于文字范围,而是引向综合运用,最后落脚 于古代社会制度,这是王国维在甲骨文领域 从事研究的一大特色。
为世界四大文字体系。有诸多学者从事甲骨 期研究文字学的重要著作。1914 年 2 月,罗
1.开创了用甲骨文字证史的先河。王国
文的研究,而最早对甲骨文研究取得突破性 振玉认为西方学者写的 《汉晋木简文字考 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
进展的,首推王国维。正是因为有了王国维 释》一书考释内容不妥,于是邀王国维,两人 人之一。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迅速应用到古 等人早期的研究,破译了一些难解的字形符 重新对该书加以重新分类考订,这就是后来 史研究中去,使甲骨文充分发挥史料的作
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 1898 年,王懿荣偶然发现并认识了甲
骨文[1]。甲骨文的发现,像璀璨的群星,把学
关。狩野直喜曾提到这一点说“:王君寓居京 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 都期间,日夜与罗叔言君生活与共。正如众 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 所周知,罗君是小学金石方面冠绝一时的学 《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
王国维的研究兴趣转移到语言学上来 校写了《历代符碑图录》、《蒿里遗珍》、《四朝 久便写出《殷周制度论》和《殷礼徵文》等名
是在 1911 年东渡日本后。辛亥革命之后的 钞币图录》等书序目。短短几年内,王国维的 篇,创造性地运用甲骨文所载内容,提出了
东渡日本,成了王国维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对殷周两代制度的看法。不把古文研究局限
游泳。但在建国后,毛泽东又开始在江河大 学蔡和森、罗学瓒等攀登岳麓山,流连于山 新中国的乒乓球项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
海中畅游。他时常在北戴河中体验征服大海 上的爱晚亭等处,读书谈天。革命时期,毛泽 时还利用乒乓外交成功推动了中美建交,成
的豪情。1955 年,他再次历时一个多小时横 东在井冈山上建立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在 为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成果,纠正了《史
会。”[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狩野直喜所观察到 二三十首。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
记》的许多错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
骨,他依然毫无惧色地跃入水中畅游,斗志 出自这一年。毛泽东曾 13 次横渡长江,最后 因此在其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就给各班配备
昂扬意气风发。这段日子给毛泽东留下了极 一次已是 73 岁高龄,可见他体魄之强健。毛 了乒乓球台,使这项运动在学校得到了极大
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 同氏之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其中“余亦有考
谈话中,我提到西洋哲学,王君总是苦笑着 说,他不懂西洋哲学。其后从元代杂剧的研
与 释”。“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以证《世王国维
是业余的著述。正如其常谓,杂剧的研究以 《宋元戏曲史》为终结,以后不再研究了。当
□ 聂桂兰
时王君学问研究的领域,已转了一个方向, 学术水平逐步提高。
当时王君似在精读《十三经注疏》,前四史也
二、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正在精读之列。寓居京都闲暇日多,自然耽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于精读,为读书而翻破书,是件有意义的事。 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
除非有很多闲暇,不然那是不可能的。我想 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
览 Dang'an Bolan
档案博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 的王国维转入“更新中国的经学研究”方面。 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
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
王国维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转变,一方面 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
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 源于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与罗振玉有 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
者们目光集聚到了甲骨文的研究上来。这种 古老而系统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字、巴 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度的哈拉伯文字并称
者,而且也收藏甚多古物。王君与罗君在学 荒经》称正同。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 问上朝夕相切磋。”[3]3431912 年 10 月 10 日, 统与《世本》略殊。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 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定稿,这是王国维早 之,乃证明此事。”
渡湘江。1956 年,他在武汉历时两个多小时 横渡长江,总计游了约 26 公里,几天之后又 先后两次横渡长江。脍炙人口的诗篇“才饮 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
反围剿中于湘、赣、闽、粤等山区转战,长征 参考文献 [1]李力研.毛泽东与他的“豪杰”体育[J].体育科学
号,才使得“甲骨文始稍可读”,才使得后人 的《流沙坠简》。同年 9 月,王国维把罗振玉 用。他在 1917 年 1 月写成划时代的《殷先公
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学术方向的转变
的收藏和建议集中到一起,撰成了《国朝金 王考》,为开创甲骨文这一独立学科奠定基 文著录表》。同年 10 月,王国维又为罗振玉 础之后,同年 2 月份就再写《续考》,过了不
或许是上帝厚爱王君,给予他此一大好机 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
甲 骨 文 研 究
《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从王国 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 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 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 制度。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 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 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 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其美好的回忆,他后来曾写下“曾记否,到中 泽东的另一项终生爱好是登山。长沙有座著 的普及。延安时期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毛泽
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著名诗篇。战争年代, 名的岳麓山,虽然山并不高,却以林壑清幽、 东就利用自制的简陋乒乓板继续从事这项
由于环境和时间的制约,毛泽东极少有机会 峰峦叠翠闻名。为锻炼身体,毛泽东常和同 体育锻炼[3]16。毛泽东对于乒乓球的重视,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