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专科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胆红素含量与肺癌的关系
34
肝脏疾病的主要代谢功能紊乱
• 蛋白质代谢异常 • 糖代谢异常 • 脂质代谢异常 • 胆红素代谢异常 • 胆汁酸代谢异常
胆汁酸
36
胆汁酸(bile acid, BA)是胆汁中的主要有机成分,是 几种结构类似的类固醇酸的统称。
在肝细胞中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 胆汁中,胆汁酸以钠盐或钾盐形式存在,简称胆盐
胆红素分类
27
δ-胆红素
又称为胆素蛋白 与白蛋白共价结合,在血中存在时间长(半衰期21天) 主要存在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中 用于黄疸的鉴别 判断肝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
肝炎恢复期的可靠指征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而δ胆红素相对百分比显著增高,最后可达80 ~90%以上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间接反应(慢) 直接反应(快)
脂溶性
水溶性
无
白蛋白可逆结合
易
难
大
小
不能
能
1.7-10.2μmol/L 0-6.8μmol/L 可以用于黄疸类型的鉴别
δ-胆红素 直接反应(快)
水溶性 白蛋白共价结合
难 小 N/A - 判断肝病预后
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
30
各种原因导致血浆中胆红素浓度过高,形成高血红蛋白血症 (Hyperbilirubinemia),因胆红素呈金黄色,其在组织细 胞中沉积造成的黄染现象称为黄疸(jaundice)。
32 肝细胞性黄疸
17.1-171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红素定性 尿胆素原 粪胆素原 血清蛋白电泳 脂蛋白X ALT ALP LAP γ-GT 胆固醇
N -
N - N N N N N
肝脏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 原理:
PH6.5
结合胆红素+重氮盐试剂
加速剂
游离胆红素
+重氮盐试剂
次级键断裂
偶氮胆红素(紫色)+ 碱性酒石酸钾钠
吸收峰530nm
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偶氮胆红素(蓝绿色)
吸收峰600nm
波长600nm下比色分析,求出血样中总胆红素的含量。
重氮试剂:亚硝酸钠与对氨基苯磺酸的混合液
§ 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如谷 氨酸加热环缩而成为Glu-p-2。
§ 由肠菌作用所产生的致癌物质例如肠 菌作用产生的胺类与亚硝酸盐生成亚 硝胺类等。
§ 药物的生物转化
大多数药物经不同途径被摄入人体后都要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
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 下完成的,反应也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通过生物转化, 常引起药物药理活性的变化
加速剂:咖啡因-苯甲酸钠-醋酸钠、二甲亚砜
(2) 方法评价: 推荐的常规方法,线性范围较宽,在342µmol/L(200mg/L)
浓度下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高浓度时准确性和精确性降 低。因此,建议浓度过高时减少血样用量测定。
测定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斑点免疫结合法、火箭电泳放 射自显影法、酶联火箭电泳法等
【参考范围】成人 10~30µg/L >400µg/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标 准 : 血 清 A F P测 定 值超过400µg/L(400ng/ml) ; (2)活动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其它肝病病人的诊断.
(3)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掌握内容蛋白质、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肝胆疾病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血清蛋白质、胆红素、胆汁酸和常用酶类等检测临床应用熟悉内容肝功能实验的目的、项目选择与组合原则及其结果评价,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要点了解内容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重点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肝细胞损伤时肝功能实验及临床意义难点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一)蛋白质代谢异常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慢性肝病时----血浆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升高,A/G比值降低、倒置。
----血浆尿素水平呈低值。
----血氨增高。
----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
(二)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血中丙酮酸含量可显著上升严重肝病时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失常血糖浓度异常糖耐糖曲线异常血清半乳糖浓度增高(三)脂代谢脂类消化吸收不良糖代谢异常,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血症血浆CE/FC的比值下降血浆脂蛋白电泳谱异常,出现LDL积累可出现异常的脂蛋白X(Lp-X)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黄疸黄疸定义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小于17.1μmol/L(1mg/dL)未结合胆红素占80%。
隐性黄疸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在34.2μmol/L (2mg/dL)以内,肉眼难于察觉。
显性黄疸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黄疸发生的主要机制胆红素形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逆流入血肝细胞性黄疸成因胆红素摄取障碍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转运障碍胆红素排泄障碍代谢特点血中两种胆红素含量都增高。
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
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
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可升高:从肠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可减低: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尿中胆素原减少。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第五版

③刺激交感神经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引起乙醇性心肌病。 ④抑制肝和脑的辅酶A活性,抑制脑内Na+-K+-ATP酶活性。
⑤乙醛是引起慢性饮酒者维生素B6缺乏症的重要原因。
⑥能引起乙醇戒断症状
第四十四页,共59页。
2.NADH/NAD+比值改变
● CA/CDCA比值可作为胆道梗阻性病变和
肝实质细胞性病变的鉴别指标。比值 > 1, 见于胆道梗阻性病变;反之,见于肝实质细 胞性病变 。
第二十页,共59页。
五、血清酶类
(一)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AST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分别 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和线粒体。细胞轻度 损伤时ASTs显著升高;而严重损伤时,血 清中则出现大量ASTm 。
(四)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1.血清前白蛋白(PA)的检测
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敏感指标。
2.胆汁酸(TBA)的检测
是唯一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合成与代谢及肝 细胞损害三种状态的非酶学指标。
3.胆碱酯酶(ChE)的测定
随着肝组织炎症改变或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 清ChE、降低。
第三十八页,共59页。
根据患者积分值可将肝脏功能分为A、B、C三个 等级:Child A级:5~6分;Child B级:7~9分; Child C级:10~15分。
第三十九页,共59页。
第四十页,共59页。
一、乙醇性肝脏损害的生物化学
(一)乙醇在机体内的代谢
乙醇氧化体系
第四十一页,共59页。
第四十二页,共59页。
第四十三页,共59页。
(二)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 1.代谢物乙醛的毒性效应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临床意义
升高
Ø 肝硬化,阳性率在80%以上 Ø 爆发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伴随肝坏死时 Ø 严重脂肪肝患者 Ø 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等 47
二、蛋白质合成功能
Ø 总蛋白(TP) Ø 白蛋白(ALB) Ø 前白蛋白(PA) Ø 凝血酶原(PT) Ø 胆碱酯酶(ChE)
48
三、血清胆汁酸(TBA)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 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 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促进
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18
胆红素代谢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成年人胆 红素约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 约20%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肝脏是 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结 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 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人血液中主要是 未结合胆红素,胆汁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
39
2、乳酸脱氢酶(LD)
LD有五种同工酶,LD1,LD2,LD3, LD4和LD5。肝脏以LD5为主,其次是LD4。 肝病时血清中LD虽然升高,但敏感度远不 及转氨酶。许多肝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 死、溶血时也会升高。故LD的监测对肝病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40
3、谷氨酸脱氢酶(GD)
GD是线粒体酶,集中分布在肝小叶的中 央区域。在不侵犯线粒体的肝细胞损伤时, GD正常,当肝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受损而 释放出大量GD,血清中该酶活性显著升高。 所以GD正常不能排除肝细胞的轻度损害, 而GD异常提示肝细胞坏死。
Ø急慢性肝病 Ø胆汁酸淤积 §3.肠道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降低 § 4.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
(整理)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肝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实质性腺体,是具有重要而复杂的代谢功能的器官。
它具有肝动脉和肝静脉双重的血液供应,且有肝静脉及胆道系统出肝,加上丰富的血窦及精巧的肝小叶结构,以及肝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和大量酶类,因而能完成复杂多样的代谢功能。
每个肝细胞平均约含400个线粒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棒形。
线粒体与三羧酸循环、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脂肪酸的β-氧化及酮体生成、氨基酸的脱氨基、转氨基及尿素合成等有密切关系。
线粒体对缺氧特别敏感,易于受损伤。
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是合成各种蛋白质和酶类的场所,而滑面内质网则与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胆红素、激素、药物、染料及毒物等的生物转化有关。
溶酶体中含10余种水解酶类,它与肝细胞的溶解和坏死、胆红素的分泌以及胆褐素和铁颗粒的代谢有关,具有吞饮、储存、消化和运输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作用。
高尔基复合体与分泌和排泄代谢产物及合成糖蛋白等有关。
有人认为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毛细胆管构成肝细胞的胆汁分泌微小器官,在肝内胆汁淤积时其功能受到损害。
肝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糖酵解、磷酸戊糖通路、氨基酸激活、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的多种酶类。
肝细胞核染色体DNA及调控蛋白对肝细胞内代谢起调控作用,肝细胞再生时,DNA大量合成和复制。
肝细胞膜由蛋白质和磷脂等构成,具有三种形态:一是两个相邻肝细胞间的细胞膜,依靠指状突起使相邻肝细胞相互连接;面向肝窦的细胞膜则具有微绒毛,能增大与肝窦血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在2或3个肝细胞之间,细胞膜皱折形成毛细胆管,毛细胆管与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排泌有关。
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时,毛细胆管发生改变。
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血浆蛋白质)。
在血浆蛋白质的处理上肝起着重要作用。
白蛋白以外的血浆蛋白质都是含糖基的蛋白质,它们在肝细胞膜上的唾液酸酶的作用下,失去糖基末端的唾液酸,就可被肝细胞上的特异受体-肝糖结合蛋白所识别,并经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而被溶酶体清除。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肝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实质性腺体,是具有重要而复杂的代谢功能的器官。
它具有肝动脉和肝静脉双重的血液供应,且有肝静脉及胆道系统出肝,加上丰富的血窦及精巧的肝小叶结构,以及肝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和大量酶类,因而能完成复杂多样的代谢功能。
每个肝细胞平均约含400个线粒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棒形。
线粒体与三羧酸循环、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脂肪酸的β-氧化及酮体生成、氨基酸的脱氨基、转氨基及尿素合成等有密切关系。
线粒体对缺氧特别敏感,易于受损伤。
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是合成各种蛋白质和酶类的场所,而滑面内质网则与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胆红素、激素、药物、染料及毒物等的生物转化有关。
溶酶体中含10余种水解酶类,它与肝细胞的溶解和坏死、胆红素的分泌以及胆褐素和铁颗粒的代谢有关,具有吞饮、储存、消化和运输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作用。
高尔基复合体与分泌和排泄代谢产物及合成糖蛋白等有关。
有人认为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毛细胆管构成肝细胞的胆汁分泌微小器官,在肝内胆汁淤积时其功能受到损害。
肝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糖酵解、磷酸戊糖通路、氨基酸激活、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的多种酶类。
肝细胞核染色体DNA及调控蛋白对肝细胞内代谢起调控作用,肝细胞再生时,DNA大量合成和复制。
肝细胞膜由蛋白质和磷脂等构成,具有三种形态:一是两个相邻肝细胞间的细胞膜,依靠指状突起使相邻肝细胞相互连接;面向肝窦的细胞膜则具有微绒毛,能增大与肝窦血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在2或3个肝细胞之间,细胞膜皱折形成毛细胆管,毛细胆管与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排泌有关。
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时,毛细胆管发生改变。
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血浆蛋白质)。
在血浆蛋白质的处理上肝起着重要作用。
白蛋白以外的血浆蛋白质都是含糖基的蛋白质,它们在肝细胞膜上的唾液酸酶的作用下,失去糖基末端的唾液酸,就可被肝细胞上的特异受体-肝糖结合蛋白所识别,并经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而被溶酶体清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肝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第三节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 肝功能实验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 熟悉: 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了解:肝脏的基本结构构。
2
3
第一节 概述
中医对肝脏的理解
4
肝脏:将军之官
脏是指实心有结构的 器官,有心、肝、脾、 肺、肾为五脏
血氨
激素
25
2. 生物转化的物质
苦差事
内源性非营养物: 氨、胺、胆色素、激素
外源性非营养物: 药物、毒物、食品防腐剂、 色素
3. 生物转化的意义
① 对体内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灭活 ②对外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失活与活 化双重性)
激素的灭活 维生素的活化
26
2. 生物转化作用的变化
罢工(苦差事) 排泄问题
(1)血氨升高,血尿素降低。 (2)胺类物质代谢减慢。 (3)激素灭活功能降低。 (4)外源有毒物质积累→致癌/致畸。 (5)改变药物代谢方式和作用规律。
27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转
化
功
能
毒物或者代谢废物在体内累积
28
病例讨论
【病例摘要】
女性,61岁,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近一个月入院。 1月前无 明显诱因,出现明显黄疸,皮肤瘙痒,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经对症 治疗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时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体重、食欲、睡眠无 明显变化。6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查体:发育 营养正常,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可 见手术瘢痕,腹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 肝脾未及,未扪及包块,Murphy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本院B超: 肝内胆管扩张,直径0.4-0.6cm,肝总管直径0.8cm,胆总管内未见结石。
肾 脏
95% 5%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门静脉
胆
尿胆原
道
结合 胆红素
10-20%
非结合 胆红素
胆素原 80-90%
尿胆素
粪胆素
40
补充知识点
血
红
素
Methine-carbon bond
血红素 4个次甲基碳桥 红色 胆绿素 3个次甲基碳桥 蓝色
胆红素 2个次甲基碳桥 黄色
胆素 1个次甲基碳桥 棕褐色
A地
水路
汽车 中转站 高速公路
B地
乡村小道
C地
葡萄糖醛酸
胆红素-清蛋白
单核
吞噬 细胞
血液
肝细胞
胆红素 胆管
小肠
胆 素 原
体外
肠道
36
(4)胆红素在肠道的转变与肠肝循环
肝脏→小肠
非结合胆红素
生物化学转化
结合胆红素
肝脏 : 胆红素的中转车站 胆管 : 胆红素的高速公路 胆囊 : 加油站
胆囊 十二指肠
总胆管
1.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重点
衰老红细胞 崩解产生血红蛋白
骨髓无效红细胞 → 血红蛋白
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 (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20% 80%
主 流( 胆 红 素)
铁卟啉化合物 (血红素)
(
分 流
胆
)
红 素
(1)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
31
吞 网噬 状细 单胞 核系
统
血红蛋白
来源
相对平衡
去路
16
鸟氨酸循环
H2O
延 精氨酸 胡 索 酸
H2N
H2N 精氨酸代琥珀酸
尿素
CO
天冬氨酸
瓜氨酸 AMP+PPi
ATP
部位——肝脏细胞
1分子氨是游离 的,1分子氨来 自天冬氨酸
鸟氨酸
鸟氨酸 氨
NH3 +H2O
CO2
甲
酰
瓜
磷
氨
酸
酸
17
2. 糖代谢的变化 正常代谢: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
20
脂类分解减少, 合成增多
给
你
的
肝
脏
减
脂肪肝
减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肥
21
4. 激素代谢变化 正常代谢: 激素的灭活在肝进行,灭活后的产物 大部分由尿排除。
代谢变化: 激素在体内堆积,引起物质代谢紊乱。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在体内堆积,引起水、 纳滞留。 雌激素过多可使局部小动脉扩张,出现 “痴蛛痣”或“肝掌”等临床表现。
血浆酶类代谢异常
14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1. 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吃饭问题 排泄问题
正常代谢: (1)合成和分泌血浆蛋白质。 (2)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3)合成尿素以解氨毒性。
代谢变化: (1)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 (2)血氨气浓度升高。 (3)血浆氨基酸比例失调。
15
血氨代谢
尿素
NH3 尿酸
药物及体内含氮物质 (如嘌呤、嘧啶等)
胰脏
合流
37
“胆红素”的旅程
第三段旅程
A地
水路
汽车 中转站 高速公路
B地
乡村小道
C地
葡萄糖醛酸
胆红素-清蛋白
单核
吞噬 细胞
血液
肝细胞
胆红素 胆管
小肠
胆 素 原
体外
肠道
38
血液循环 系统
非结合胆红素
5%
尿胆素原
肾 脏
95%
结合胆红素
胆 道
门静脉
尿胆素 (尿排)
10-20%
葡萄糖醛酸
细菌
肠 结合胆红素
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
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34
(3)胆红素在肝脏的转变 肝细胞中转站:
一个接客员 + 二个招待员
血
胆红素 清蛋白 第二辆交通工具:葡萄糖醛酸
液
胆红素 清蛋白
Z蛋白
受体蛋白
Y蛋白
肝
细
胞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Direct bilirubin
35
“胆红素”的旅程
第二段旅程
发病原因可分为: ------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
病变部位可分为: ------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
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 ------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及高结合胆
红素性黄疸。
46
(2)黄疸的成因与机制
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形成过多,超出肝细胞处理能力;血中未结合胆 红素显著升高。
血红素 (红色)
衰老红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系 (内质网)
胆绿素还原酶
(
胆 绿 素
()
蓝 色
(胞液)
胆橙 红黄 素色
)
血液
120d
胆红素的性质: 脂溶性强,极性弱; 极易透过生物膜; 毒性较高(大脑)
32
(2)胆红素的运输
“胆红素”的旅程
第一段旅程
A地
水路
汽车 中转站 高速公路
B地
乡村小道
C地
葡萄糖醛酸
胆 素
41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定义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即间接胆红素(IDB):未经肝细胞转化处理的胆红素,
包括:游离胆红素、血中与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δ-胆红素; 具亲脂疏水的性质。
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即直接胆红素(DB):在肝细胞内经过生物转化与葡萄糖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和结 合胆红素均可升高。
梗阻性黄疸
胆道梗阻,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血中以结合胆红素的 升高为主。
47
溶血性黄疸发病机制
超 过 客了 流车 量站 增的 大运 ,载 能 力
48
吞 网噬 状细 单胞 核系
统
溶 血
血 液
循
未结合胆红素↑↑ 环 系
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胆汁酸,经过胆道系统排 入肠道,促进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 以此调节胆固醇水平。
胆汁酸的功能: ① 促进脂类消化 ② 促进脂类吸收 ③ 抑制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沉淀(结石)
13
物质代谢的改变
二、肝胆疾病的生物 化学改变
生物转化作用的改变 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胆色素代谢及其异常
22
痴蛛痣
肝掌
23
5. 维生素代谢变化 正常代谢: 多种维生素在肝细胞内储存并进行转化。 此外,肝还参与了多种维生素的活化过程。
代谢变化 (1)维生素A、D、E、K↓ (2)活化减少↓:维生素A、D、B1、 B12
24
(二)生物转化作用的改变 1. 正常的生物转化作用
(1)生物转化的概念: 机体对许多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 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极性(水溶性)增强,易随胆汁、 尿排出的过程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醛酸或硫酸结合而形成的胆红素;具亲水疏脂的性质。
胆汁中的胆红素绝大多数为结合胆红素 血液中的胆红素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
42
重点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
未结合胆红素
别名
间接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与重氮试剂反应 溶解度(水) 经肾随尿排出
慢或间接反应 小
不能
细胞毒作用
大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WBC)11.4×109/L,血红蛋白(HGB)134g/L,中性粒细 胞78%,尿胆红素6mg/dl。谷氨酰转肽酶(GGT) 252 IU/L,血清总胆红素 (TBIL)233μmol/L,直接胆红素 (BDIL )141.2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