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精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e887e8bb4cf7ec4bfed002.png)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2. 了解作者沈从文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描写歌会的三个场面。
二、课前预习:1.完成《评价手册》17课自主梳理。
2.作家作品介绍: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蝴蝶泉边》,学生感受: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检查预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填出下面空白处的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引领下文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云南民歌的状况(1)山野对歌(2)(3)(四)细读课文,把握文章在个场面描写的角度及写作方法1、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在课本上勾画、批注)。
2、讨论第三段内容(1)写(2)突出的描写手法是:描写。
四、《云南的歌会》课内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龙吟凤哕.()熹.微()(2)根据拼音写汉字chóu()和 chún()朴(3)课本P133 《研讨与练习》二《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揣摩、品味文章语言2.了解云南歌会中的淳朴自然的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请用四字概括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内容,突出的描写手法是:描写。
(二)细读课文,品味分析1.诵读四~五段2.讨论第四段内容(1)第四段中“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在这段文字中具体..指的是(请在文中勾出):A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79cd6510661ed9ad51f3ae.png)
16《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学习过程】一、导入了解西南少数名族的歌舞和民族风情。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初读感知1.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2.你最喜欢什么场面?为什么?四、探究赏析(一)学习“山野对歌”部分1、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甲文: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朗读年轻妇女对山歌的语段,体会表达的情感。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3.“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二)学习“山路漫歌”部分朗读第4段,思考: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2.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3.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怎么做的呢?(三)学习“金满斗会”部分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2.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五、美读品味1.假如你要参加歌会,你最喜欢参加哪个场合的民歌演唱?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b99f5bf90f76c660371a11.png)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南京一中陈玫玫【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讲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观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锤炼学生的听讲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乐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画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形,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要紧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唱歌情形,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能够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唱歌又如何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如何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观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讲读写的能力。
【教学预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把握以下字词: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悠闲龙吟凤哕.〔huì〕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预备制作幻灯片,采纳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样例5]
![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样例5]](https://img.taocdn.com/s3/m/3f8656e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7.png)
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4、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1、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龙吟凤哕()迤()西柞()木箍()桶忌讳()譬()喻2、解释词语: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多指清晨的)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生面:新在面目。
3、简介作者沈从文:二、自主学习导学:(10分钟)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配乐朗读,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2、听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简要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作者沈从文喜爱云南的歌会,你们也融入了其中。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3、自主阅读思考:(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841fc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d.png)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
与
方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的抒情笔调中汩汩流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铁箍tiě ɡū 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6859344479563c1ec4da7134.png)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8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8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https://img.taocdn.com/s3/m/48b15a6e0b4e767f5bcfce70.png)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c2c10b10661ed9ac51f32f.png)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6 云南的歌会教师寄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
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
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
3、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学习重点:1、赏析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1)杨丽萍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一中“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这句话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理解。
16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16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7299086c175f0e7dd1371d.png)
.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对婚姻的祝福,
】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是即兴的自由歌唱。
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
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
第三,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
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
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
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
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地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9294a0b4daa58da1114a44.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1课时)班级姓名【课前积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文学常识填空:(借助课内或课外书摘录作者资料):(1′)本文的作者是,苗族,人,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听范读(要求跟读,扫除字音障碍):(9′)3.自读课文(要求扫除字形字意障碍,注意语句朗读停顿):(7′)4.重点词汇掌握(字音字形字义):(2′)蹲踞酬和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5.展示朗读:(13′)有感情地展示朗读文章语段,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介绍云南歌会的三个场景,尝试概括其内容及特点。
第一个场景:()特点:。
第二个场景:()特点:。
第三个场景:()特点:。
【巩固拓展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晨光xī微lüè地飞去屋jǐchún 朴gū桶避yì免灾忌huì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舒卷张驰辟疫免灾既物起兴蹲居其上循环无瑞暗然销魂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应用的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体味云南当地的乡土民情,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赏析课文语言,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同时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段“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②读文章第四段,体会语言及景色的优美,并说说作者着重描写山路风光的目的是什么?2质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3.记录——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3′)【巩固拓展训练】完成同步练第二题“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be8ca37fd5360cba1adbf7.png)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
2.深入体会和感受文章质朴的语言美。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饱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柞.木(zuò) 迤.(yǐ)西譬.(pì)喻糯.(nuò)米铁箍.(ɡū) 阉.鸡(yān)蹲.(dūn)踞忌讳.(huì) 矗.(chù)龙吟凤哕.(huì)(2)词义譬喻:打比方。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
忌讳:因风俗习惯和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bd919458fafab068dc0298.png)
第16课某某的歌会教学目的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某某凤凰人。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某某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
在某某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某某的歌会》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某某跑马节》。
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某某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歌会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蹲踞(jù):蹲或者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山歌对唱,才情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小结: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0c3a79b89680203d825fc.png)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目的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云南的歌会》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歌会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蹲踞(jù):蹲或者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山歌对唱,才情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小结: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67e8b5af1ffc4fff47ac3b.png)
云南的歌会【晨读课】(15分钟)目标与学法:小声朗诵文本后查字典校准字音,再高声朗诵文本至少两遍,做到流畅朗诵,体会语气、语调、节拍,达到情感饱满。
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诵、琢磨、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访并领略民族风情,钟爱风俗文化。
第一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成感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和培辅任务→板书、语言预展和培辅同时进行。
(5分钟)第二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成知识回顾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己见。
)C、十人共同体:抽签决定示任务和培辅(温馨提示:预习时只允许看书,自研问题,答题,上课时,在不使用参考书和所做的预习笔学成果,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读“山路漫歌”的“歌”字?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展必须的养分。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升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任务→板书、语言预展和培辅同时进行。
(5分钟)等级评定:达标训练题我今天得了______分!.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说明下列词语。
旁征博引:譬喻:扶摇而上:悠游自在:熹微:淳朴:别开生面:忌讳:若无其事:酬和:【培辅期望】(附培辅单)疑惑告知:成效描述:【自主反思】(日反思)知识清点:心得描述:教后反思:。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5b2de42e3f5727a4e96210.png)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单元讲明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
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画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画了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自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扬。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表达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镇定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尽管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一辈子味道。
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觉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纯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往昔生活片断,人一辈子的种种印象都看起来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春酒»那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样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画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乐趣。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专门技艺、专门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
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就能够勾画人物的神韵。
语言幽默奇崛,充满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从文章动身,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存,还要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明白得文中的思想感情。
2、教学范畴能够适当扩大。
教师要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
3、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使语文课鲜活、有味。
16.云南的歌会【课型】将读课、讨论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160279844769eae109ed3e.png)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目的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云南的歌会》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歌会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蹲踞(jù):蹲或者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山歌对唱,才情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小结: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最新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名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c67ece81c758f5f61f6732.png)
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朗读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迤西(yǐ) 蹲踞(jù) 酬和(hè) 譬喻(pì)糯米(nuò) 柞木(zuò) 熹微(xī) 凤哕(huì)淳朴(chún) 箍桶(gū)(2)形似字区别(3)多音字辨析(4)解词蹲踞:蹲或坐。
酬和:用诗词(歌曲)应答。
譬喻:比喻。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向例:一向的做法。
淳朴:诚实朴素。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
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由,不受拘束。
【重点句子分析】(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个场合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内容。
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
因为,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
【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朗读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迤西(yǐ)蹲踞(jù)酬和(hè)譬喻(pì)
糯米(nuò)柞木(zuò)熹微(xī)凤哕(huì)
淳朴(chún)箍桶(gū)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蹲踞:蹲或坐。
酬和:用诗词(歌曲)应答。
譬喻:比喻。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向例:一向的做法。
淳朴:诚实朴素。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
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由,不受拘束。
【重点句子分析】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个场合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内容。
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
因为,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
1934年,中篇小说《边城》问世,
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2)背景知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3段),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第5段),村寨传歌。
(2)中心意思
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3)写作特点
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
【课文写作特色】
1.场面描写细致传神。
2.运用映衬、烘托手法,创设动人情境。
3.语言准确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课本习题提示】
一、演唱方式:1.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2.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3.村寨传歌盛况空前,是民歌的展览,是民歌的课堂。
因为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所以作者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二、第一段人物描写较为细致,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
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课文第四段中,“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专题。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作者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略。
【同步达纲练习】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②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xī()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③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④声音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huì()意味。
(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迤西譬喻吆喝既物起兴
B.荆条糯米柞木悠优自在
C.向例悦耳淳朴引经据典
D.松涛张弛疾讳扶摇盘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引经据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
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声音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使用修辞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B.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C.戴胜鸟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D.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5)本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请给每个场合加一个小标题。
(四字短语)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6)在第二个唱歌场合着力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其目的是赞美云南景色优美,是居住的好去处。
B.以描写优美的环境来缓解骑老马赶路的无奈心情。
C.描写优美的环境,借以表达对云南的热爱。
D.描写优美的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7)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参考答案
(1)①hè②熹③jù④哕(2)C (3)①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②用尽;费尽。
③情调;情趣。
(4)B (5)①山野对歌②山路漫歌③村寨传歌(6)D (7)答案不强求一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
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
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