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散文赏析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带着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情感。

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这篇文章一开篇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心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你看,这简单的句子,就把那种急切盼望春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我们在等待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到来一样。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的景色那可真是一绝。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写得可太生动了,那小草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偷偷地从土里冒出头来,这个“钻”字啊,用得简直绝了,好像小草是有生命的,自己努力地从土里往外拱呢。

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田野里,满眼都是嫩绿嫩绿的小草,风一吹,它们还会轻轻晃动,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还有写花的部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就像是一场花儿们的选美比赛,一个个都争着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比喻也特别妙啊,红色的花像火一样热烈,粉色的像天边的霞那么柔美,白色的像雪一样纯洁。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好像能闻到那满树花儿的香味,看到那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从这篇文章里,我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满满的喜爱之情。

他把春天写得这么美,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对春天充满了向往。

再说说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引出济南的冬天,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

他写济南冬天的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个比喻可太有趣了,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

山上的雪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花衣服,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青黑,就像一幅水墨画。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

那么朱自清背影的赏析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朱自清背影的赏析,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背影段落层次与中心思想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并不是很了解,但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小学生作文《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篇1《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篇2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朱自清的《春》赏析

朱自清的《春》赏析

朱自清的《春》赏析《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

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春》的层次: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

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

(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春》的内容: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是反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作者盼春心情迫切。

“脚步”是拟人。

“来了、近了”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之情,透露着喜悦之情。

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

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

这种情感,始终笼罩着全篇,而且越来越浓烈。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是“寻春”。

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使春有了人的情态。

“睡醒、张开了眼、”都是拟人,形象地描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一系列细节,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细腻的人物刻画、巧妙的叙事技巧、质朴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一、情感表达《背影》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父子之间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如买橘子、叮嘱、离别时的背影等,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这种情感表达深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背影》也表现出色。

朱自清先生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父亲的形象不仅在外观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在内心世界中展现出深沉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无尽关怀。

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者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让读者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叙事技巧《背影》的叙事技巧也非常巧妙。

朱自清先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再追溯到过去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语言特点《背影》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突出。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背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五、主题思想《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展现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呼唤亲情和人性的回归。

朱自清先生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展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亲情和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朱自清在他的作品《春》中,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

作者以一种温柔而平和的态度,就从头到尾描写了春天的景致,使得读者有一种亲切而贴切的感受,仿佛像走进一幅绝世美景一样。

作者用一种微妙而华丽的语言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清新而温和的寒风。

作者用现实而生动的比喻,加上流畅而简洁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细致而完整的春天画面,让人仿佛踏入这一路春意,让身体和心灵都被清新的春风温柔的吹拂。

作者用幽蓝的颜色,运用贴切的比喻,来描绘春天的无价之宝,他用流畅的话语形容出春日里恬静的和风,又用调和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芬芳里每一片繁花盛开的画面,让人有种沉溺其中的美好享受,感受春天的无穷魅力。

朱自清在《春》中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运用抒情文风,把美丽而温馨的春天表现出来,饱含如泉水般清澈而淳朴的古风,淡雅而迷人的气息。

冬天朱自清也有一篇长篇散文《冬天》,作者以精湛的文笔,描写了一幅凄美而又细腻的冬天图景。

作者充满哲思的文笔,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安详的景象,使冬天显得既静谧又冷清。

作者以一种柔和的语言把冬天的景致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深深的美好感受,如走进一片洁净而安然的温暖之中。

作者以一种微妙而细腻的笔触,把大雪披覆下的一片宁静而肃穆的景象描绘出来,令人心旷神怡、身心舒畅。

作者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勾勒出厚重而沉稳的冬天,形容的变化着的冬日,让人有一种温暖而轻松的感受,仿佛穿越空间和时间,走入一片冬雪的梦幻之中。

作者以雪的语境,用一种抒情的方式,把淡淡的蓝色描绘出来,唤起读者的深沉沉思。

总之,通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和《冬天》,朱自清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和一片凄美而细腻的冬天风景,引人入胜,让读者体会到四季的变化,珍惜时光,感受岁月的美好。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朱自清《风景》全文赏析

朱自清《风景》全文赏析

朱自清《风景》全文赏析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风景》,作者朱自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文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来描述大自然的美景。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幻和细节,将读者带入一个幻境般的世界。

文章开头,作者写道:“我曾经看见过‘煤球’般的乌云。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广阔而壮丽的自然景象。

紧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景色。

比如,“小鸟常来堤岸洗澡”,“纵使乌云来遮蔽他,它们还是要从头重新洗一遍澡”,这里不仅展现了小鸟的机智和灵活性,也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活力。

接着,作者描述了太阳的出现。

他写道:“太阳一现出脸来,便像个娃娃脸。

”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太阳的亲切和可爱。

然后,作者写到了山。

他用“颇有姿色的两山”来形容山的美丽。

这里,作者通过形容山的外貌,传达了山的高大和壮丽之感。

最后,作者描绘了大海的景色。

他写道:“远远看去,天与海仿佛相连,仿佛是一个整体。

”这里,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将天和海融为一体,表现出大海的广阔和浩渺。

《风景》一文通过描绘丰富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自然美的壮丽和多样性。

同时,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篇散文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呼唤人们对自然的珍视和保护。

通过本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朱自清的视野和触觉,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

此文以简洁、准确的语言描绘出各种自然景观,给读者带来了一次心灵的美丽之旅。

朱自清的《风景》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文章以小姑娘的眼睛来描绘各种自然景色,通过形容云、鸟、太阳、山和海,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多样性,同时传递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篇散文简洁而准确,给读者带来了一次心灵的美丽之旅。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4赏析编辑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

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

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

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

“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一、“蝉”
“蝉”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清醒人们内心恐惧的现像。

当蝉在夏天的温暖的下午渐渐歌唱时,朱自清的心情又苦又甜:“蝉呀蝉,那可怜的
声音,它可以把我的内心拉紧!”。

他的心沉浸在悲哀中,不禁哭泣,“我的孩子,可
怜的孩子,今年只能看到它,今年不能看到它!” 。

他明白,蝉是每个人心中潜在的恐惧,恐惧现实和未来将不断地像这样前进,而他们不知道将会面对什么,他们只能每年重
复经历同样的季节,用自己的歌声抒发自己的痛苦。

当蝉依然歌唱时,朱自清看着又是一个落寞的秋天。

他寄以对未来的祈祷:“啊,明
年夏天,请你让这苦难的歌曲从这里了结吧!”,表达了未来的希望和期望,弥漫着一股
温暖的气息。

二、“江河”
“江河”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朱自清童年生活的细节,记叙他与江河、流水、云彩等大
自然密切相关的愉快经历。

他回忆起童年时父亲带他去清晨捕鱼,像一只洋洋得意的小船,隔着河水,看着水面上的月牙;晚上又像一只心旷神怡的小船,载着阳光、云彩、水面,
在江河边上徜徉,朱自清感叹“那水多么美啊!”
朱自清的文章中有一种安详的温暖,对大自然的描写充满了敬畏和赞美,他表现出了
一种对家乡的特殊的情感。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里康乐和谐、温暖、和谐的温馨画面。

朱自清言语间都充满了民族情怀和浓浓的乡土味道,使大家从他写的这篇小故事里感
受到了一股恬静的清风。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赏析1】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性经验,强调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1. 对生活的关注及真挚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中处处有对生活的关注和真挚感受,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及情感体验表现出来。

例如,他在《荷塘月色》中描述荷塘中的月亮,不仅描绘了月色的美丽,还从月亮的形状和颜色中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柔美和原始纯洁。

2. 善于展开故事情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常常通过展开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春》中描述了一个以“春”为主题的故事,从了解到春天的到来,到散步、寻找痕迹,到细细咀嚼春的味道,再到结束时的私人情感和对整个春天的赞美,故事情节全面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性认识。

3. 描述简洁朴素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以开场和结尾为主,情感丰富,充满生命气息。

例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以“雨后初晴,人静物自凝”开场,引人深思,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品结尾,以“这时候又是一阵香气飘来,荷叶田田如在波上漂”,为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4. 表达情感多样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情感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有对人性的感悟和寄托,还有对生命的珍视和回忆。

例如,《背影》中,通过描述父亲走在小溪边,带着九岁的儿子去上学这段故事,裹挟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成长中的迷惘,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珍视。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是一种情感丰富,内容真切的随笔体文学,具有对生命的关注和珍视,对人性的探寻和表达的特点,是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朱自清先生仅用27个字就把我们带进了他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

可以说,简洁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它用最精练的笔墨勾勒出那些生动形象、富有个性的景物,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这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没有任何藻饰,只是朴素的白描,却显得很优美,让人觉得很亲切。

再加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光彩。

如“但是,太阳在它们背后放射出的热力,是无可抗拒的”“宇宙的无穷无尽的广大的日月星辰”等句子,充满诗意的句子,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整篇文章显得格外优美、富有灵气,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匆匆,太阳落下去了;太阳,太阳又升起来了。

天边,亮起一轮新的月亮,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篇课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主要写作者抓住一天之中的几个生活片段,有感情地写出时间流逝的踪迹。

同学们都明白,时间一去就不复返,是呀,早晨是如此的美好,我们正值豆蔻年华,应该倍加珍惜时间,莫让时间从指缝中溜走,所以,我们更应该像朱自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平时,老师布置我们预习一篇课文,我们总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错漏百出,这一次,我认真的读完了全文,并提出了疑问,于是我们全班齐读。

全文读完后,我惊叹不已:“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近,转眼间就从东方升起来了,可是它又是如此的匆匆,转眼间又从西方落下去了,太阳不停地更替,而我们的青春却在不断流失……”是啊,我们的青春岁月就如同这太阳般,瞬息即逝,稍纵即逝。

我们不能抱怨时光易逝,而是应该把握青春,努力拼搏。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呢?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端,也是我们精神焕发的最佳时刻,为什么我们偏要浪费这么好的时机呢?这次考试,成绩很糟糕,唉,这些错误都怪我粗心,第三题,我没有写过,老师念给我听,我竟然还不知道,妈妈很着急,又给我讲了一遍,我依旧一无所知。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以叙事真情流露、细腻而深入的感受、优美而独特的语言风格为特色。

下面将从朱自清散文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分析其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广泛而深入,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他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抒发了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社会命运的悲壮,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内涵的散文形象。

《荷塘月色》以荷塘中的花草鱼虫为载体,表达了人生无常和身世无常的主题;《春》以春天的特征描述为线索,抒发了对社会困境和人生境遇的悲壮和无奈。

他的散文触动着人们心灵的深层次,使人们思考生活的真实和意义。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表达真挚而细腻,情感流露含蓄而深入。

他巧妙地运用散文叙述的技巧,将个人情感与客观环境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审美。

《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小船和莲叶的描写,寄托了对逝去青春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思念之情;《春》中,他通过对树林和蚂蚁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困境和人生处境的无奈和愤懑。

他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入,使人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优美而独特,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他偏爱简练而深邃的语言风格,凭借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的笔触,使作品充满韵律和节奏感。

《背影》中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句子,道出了父爱的深沉和情感的厚重;《记忆的故事》中的“人生苦短,若能回首,哪怕一瞬,也算甜蜜”,用一种简单而含义深邃的语句,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执着。

他的语言风格清新简练、生动自然,给人以深刻而独特的触动。

朱自清散文以其真实流畅的情感表达、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情感的细腻表达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他展现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和关怀,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思考和感悟。

朱自清散文的特色不仅让读者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生活的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先生散文赏析古人们爱说“文如其人”,是指“为人与其文章之相似[①]”。

文章归根结蒂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不同的文章彰显着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然而在纸醉金迷的当今盛世“文如其人”成了稀有物种。

君不见在“作者不作,主编不编”的某些院校,在“小人物捉刀,大人物署名,总编总是不编”的某些社团,在盛行抄袭的学界,在“文字贿赂”盛行的某些官场,手与心分离,文与人无关,文如其人乎?至于网络,有[0]数字统计:“文如其人”的概率最多只有1%。

“文如其人”,我们呼唤着!愈是如此,愈觉得“文如其人”的珍贵,不由想到朱老先生那样老一辈知识分子。

为人,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的精神”,真诚的、高尚的、执着的一种对血肉乃至灵魂的影响,为民族、为国家命运而奉献一生的精神;为文,绝对没有背离生命感的浮华的技巧,表里如一、性格坚强,一生没有背叛纯正的艺术,没有放弃对真正的文学的追求。

读先生文章,更觉“拂去尘世间的功利与俗气”的可贵,真可谓文如其人。

正是这种散文的魅力,才吸引我去欣赏他那些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美不胜收的文字。

朱老先生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

他那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自由的追求为散文开拓了崭新的境界,不仅建构了现代散文的艺术大厦,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和借鉴的珍贵遗产。

一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

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在朱老先生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每每掩卷,使人们好像看见朱老先生刚刚放下画笔,将一幅描绘生机盎然的迎春图展示在读者面前。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

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

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反复咀嚼后,心里满是遐想,好像看到遥远的将来也这样鲜艳夺目。

《春》是热烈欢快的。

由于“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便不觉时间的珍贵,整天醉心于“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直到欣赏了《匆匆》,才第一次感到迷茫,“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感叹先生善于从一闪即逝的现象中捕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又常常疏漏的现象,“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欣赏之余,忍不住扪心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掩卷深思,优美、生动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淌于纸上却有如此的震撼力。

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震撼力源于什么?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高度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先生对人生高度的责任感与读者的沟通。

我之所以对朱老先生的散文几近痴迷的程度,是因为他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我。

的确,朱老先生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

他主张散文要写实,要精雕细琢,然而又不露斧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韵天成。

他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饮一盏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又如一首名曲,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耳畔。

如果说《春》的内心世界是欢快的,朝气蓬勃的;那《绿》和《威尼斯》则是他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让我们先看看《绿》是怎样铺开的吧?在梅雨潭所见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飞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这里的景物,色绎晶莹,色调淡雅;而梅雨潭呢?却又是“满眼醉人的绿色”,它柔和、明亮、纯洁。

它绿得“浓淡得宜”,既不像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鹅黄的底子显得太淡,又不像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碧——似乎太浓。

这样的描写,不尽使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于美女的描写:“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绿》中对梅雨潭的描写和《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美女的描写,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处吗?她们的美不都是恰到好处吗?难怪作者在篇末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谭的绿了”,这真是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啊!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朱老先生的散文一点儿都不为过。

当欣赏《威尼斯》的时候,仿佛一组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绘威尼斯的风光用的是浓墨重彩。

请看:“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了”。

“江南的水乡’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红似火”的浓艳,是“春来江水碧如蓝”的澄清。

红得热烈,绿得醉人,作者以此来比喻威尼斯的风光,使读者不仅领略到威尼斯的明媚亮丽,而且领略到这座古城焕发的勃勃生机、文化之城呢?其颜色也自然是绝而不俗的了。

你看,圣马克方场是“伟丽”的,公爷府的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

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这些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威尼斯“华妙庄严兼而有之”的特点。

朱老先生写叙事的主要代表作是《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质朴中见深情。

作者并不正面写父亲的肖像表情、青布马褂的“背影”,而是通过几句简短的叮嘱之语、送儿子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几个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从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马褂的背影”上,可以体味出人生的悲凉,概叹社会的不公。

同时,人们又从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愤懑中,激起对象父亲这样的旧知识分子的怜惜、恻隐之心。

真挚的父子之情与冷漠的世态人情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平实中潜存着愤意,素朴中含有激情,这便是《背影》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朱老先生散文共同的艺术特色。

朱老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正这种“贮满诗意”的文字,所构筑的“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境界,才使他的散文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语言凝练,精雕细琢散文与人的世界的同构,使阅读者可以从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去解悟它的真谛,寻求其美的内涵而获得艺术的享受。

《绿》仿佛一组颜色明丽的水彩;而《威尼斯》却又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荷塘月色》又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

三篇散文,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绿》描绘的是鲜丽之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作者对生命的由衷赞美;《威尼斯》写的是异国风光之美,画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荷塘月色》表现的是朦胧之美,文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这些都令人心旷神怡,留恋不已。

这篇散文是抒写作者心境的一个名篇,作于1927年7月。

作品开头就是开门见山地“揭全文之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好的艺术作品”,多是“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①]”在《荷塘月色》里,“心里颇不宁静”聚焦成一束“凝光点”,使作品能够“贮满诗意”的内核。

有了它,作者主观世界的情和客观世界的景就能够得到高度的统一,意境的开拓就有了逐层转深的“神经”。

有了它,诗意才能传出熠熠的神采。

朱老先生散文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大家”早有高论,我只想在品味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的同时,去倾听他字里行间搏动着“自己的声音”。

“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先生借着小路的“静”,抒发自己踽踽独行郁闷。

随后,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和《春》里“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是多么明显的不同。

最后,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江南时期的朱老先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呼唤过;然而,大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心里”是“颇不宁静”的。

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看、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

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突出地抒写心灵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不“静”,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

由此提纲携领,“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变成了一幅作者抒情的图画,赋予了特有的音调和色彩。

朱老先生很重视语言锤炼,一词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周密的推敲才写定。

他的文章绘形表物、表情达意,都做到了准确生动、亲切自然。

特别是他对动词的使用,往往表现出他造句时追求诗意的生动。

比如,写月光照在叶和花上,本来是一般化的。

他却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又如,叶子和花在风中“颤动”,树缝里“漏”出一两点灯光,也都是用词不同凡响之处。

叠字、叠词的运用,是朱老先生散文中常见的。

他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词句流畅、和谐、琅琅上口。

叠字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

”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这是朱老先生的散文艺术特点。

例如他散文作品中的“蓊蓊郁郁”、“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田田”、“层层”、“密密”、“静静”、“弯弯”、“重重”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三平淡质朴凸现人格魅力朱老先生的散文“文字越见得周密妥帖,可是,读下去真个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②]”。

他的散文创作视野并不宽广,多半是个人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生活的小天地。

但是他能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会,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现象,并挖掘其内在的深远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使读者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事物中,从自然景色的描绘中窥见当时黑暗的社会风貌,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感、内在的思绪和潜在的情感细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