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一、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政治学》不仅仅是一本赞美雅典城邦政治的书,实际上是一本赞美理想城邦政治的书,一本反思、批判现实政治,探讨优良政治生活,即道德生活的书。
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过优良生活的。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的城邦政治和现实的城邦政治进行对比,批判。
《政治学》不是为维护奴隶主城邦政治的书,而是主张混合政治,即维护中产阶级利益的中庸政治,不同的正体不能说哪一个绝对的好,哪一个不好,任何一种政体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个变态的政体。
本书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政体,可以让人们过上优良的有道德的生活。
二、本书的主题:人类能不能过着一种道德的优良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分解,是否可能的问题是政治哲学的问题,而如何可能,则是政治科学研究的问题,所以,这个命题是整个政治学都要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一种温和的政体,即中庸政治,所以,《政治学》是一本阶级调和的书。
在他的城邦概念中,国家指的是“states”;而不是“country”,没有公民权的人(妇女、儿童和奴隶)是不在城邦范围内的,现代意义上,仍然有用“states”人和“country”人的。
三、方法论:1、从比较严格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本政治学原理和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相结合起来讨论统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之间的,即价值内容与价值形式的政治论著(《政治学》一书中,国体与政体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定位的时候可以说,该书既是政治哲学方面的,也是政治科学方面的,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相结合。
2、《政治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与伦理学分开的政治学论著。
它的出现,标志着政治学的诞生。
该书具有着政治学与论理学,政治理论与政治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本书运用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从大的角度来说,分两类,卷一:城邦或国家的起源和基础;卷二到卷八,分析城邦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矛盾与统一。
五、精彩之笔:1、伦理学讲的是个人之善,政治学讲的是群体之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政治学》主要内容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首先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析,阐述了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论证方式,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的结构安排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政治学》视为一部探讨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寻找一种平衡,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文笔清晰、逻辑严密。他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较,使得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有趣。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感他的严谨和智慧,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政治学》政体理论
3、共和政体的中庸之道
(1)最稳定、最能长治久安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执政为基础 的共和政体 “一个混合得良好的共和政体看来应该是具备平民和寡头 因素的,又好像是两者都不具备。” “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 体就会存在得愈久。” (2)以为数较多的中产阶级缓冲政体变化,避免有由过分的 贫富差距引起的动乱和变革 “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 凡是城邦内 中产阶级强大 , 足以抗衡其他两部分而有余 ,或至少要比任 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
1、僭主政体:是君主政体的变态。以一人为
治,所有的设施都是以他个人利益为依归。 2、寡头政体:又称为少数政体,是贵族政体 的变态,以富户的利益为依归。 3、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以穷人的 利益为依归。
三、建立最优良的政体
(一)评判政体的优劣
1、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评判政体的优劣 以善为标准,而政治学中的善就是“正义”, 正义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2、政体的优劣 最恶劣 君主政体 僭主政体 次恶劣 贵族政体 寡头政体 可容忍 共和政体 平民政体
五、我国的政体形式
我国施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基本特点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 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一院制,我国人民代表大 会实行单一的人民院制,即只有一个统一的人民代 表大会; 4、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实行单一制的民主共和制; 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能够建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根 本保证。
2不是 多数人,为统治者,就是贵族(贤能)政体。 3、共和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 的,称为共和政体。 在共和政体中,最高统治权操于卫国的战 士手中,这里必须是家有武备而又有力能持盾 的人才能称为公民而享有政治权利。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认为,国 家产生于人类 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由人 的本性的发展 所决定的,在历 史长河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阶级构成
柏拉图崇尚的 是一种由哲学王 直接统治的,社会 中各阶级等级森 严的理想社会
亚里士多德所 崇尚的是以法治 国,社会各等级比 较松散的理想社
会。
《理想国》与《政治学》
政体形式
柏拉图认为 最理想的政体 是贤人统治,即 “哲学王”
亚里士多 德则阐述了6 种不同的政 体形式
《理想国》与《政治学》
私有制
柏拉图谴责 私有财产,认为 私产之下无好 的执政者甚至 会毁灭社会
亚里士多 德看来,只有在 私有制的条件 下,才能发挥人 类的各种美德
《政治学》内容简介:亚里士多
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 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 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 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 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 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 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作用);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权力必须是
善的)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所外求、自得
其乐、闲暇等)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识泰奥弗拉斯特)、 马其顿(受菲利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拉 城、雅典(前35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法学著作,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城邦问题,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前提,分析了城邦的形成及基础,探讨了各种城邦理论、制度,研究了各政体的分类和变革,并提出了他关于理想城邦的设想,从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政治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第三章《政治学》导读姜灵芝一、著作版本《政治学》在我国常见的译本有六种,分别是: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高文书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高文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这里采用的是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版本。
二、本书结构《政治学》全书共有八卷:第一卷为论城邦和家庭;第二卷为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第三卷为公民和政体理论;第四卷为现实政体;第五卷为政变和革命;第六卷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第七卷为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第八卷为青年训练。
就结构和内容而言,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政治学》中各卷可以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讨论理想中的国家的,第二、三、七、八各卷属之。
第二组是讨论实际政制的,第四、五、六等卷属之。
余下的一卷是结论。
也有人认为《政治学》是由三种单独的论文组合而成的。
第一种论家庭,如第一卷。
第二种论前人理想国的见解以及当代最完备的宪法,如第二卷。
第三种论国家、公民及宪法的分类,如第七、八卷。
还有人认为根据实际内容而言,《政治学》基本上包括两种问题的讨论:一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是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1本文对《政治学》的介绍力求直观,不涉及上述的各种观点,基本遵照原著的行文顺1吴恩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序。
限于时间,仅对各卷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
(第七、八卷的内容不作介绍)三、主要内容(一)城邦和家庭1. 城邦的性质、形成“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所以,“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追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代政治学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如下:
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治组织、政治权力等等。
2. 国家与公民: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的核心是公民,公民是国家的生命和支柱。
他系统地分析了公民的种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权利等方面。
3. 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包括寡头制、民主制和君主制等。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目的在于达到公正和稳定,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综合了各种制度优点的政治制度。
4. 法律与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和正义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桥梁。
他强调了法律和正义的重要性,指出政治权力必须受制于法律和正义,否则就会导致混乱和暴力。
5. 政治改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改革的建议,包括加强法律和正义、建立公平的税制、限制财富和权力的集中等等。
他认为,政治改革是为了达到公正和稳定,必须基于对政治实践和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对后世的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一、引言在政治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在这一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展开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基本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中,他主要探讨了政治的本质、政体的分类、公民的品质和公正的原则等问题。
其中,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民主制度的优缺点的分析尤为精彩。
他认为政体应当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深远,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体现在其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他的理想政体构想,并对实现公正与公共利益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一学术脉络不仅体现了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政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我深有感触。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公正和公共利益的思考,启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政治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而不是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总结与展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深刻影响了后世政治学和哲学领域。
通过对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发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围绕深度和广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2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政治学》卷七章十七
“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 且其身心必定具有某种特性”。
他把新生一代从初生到21岁的生活、学习和 锻炼划分为三个时期:
(1)从初生到7岁 (2)从7岁到14岁 (3)从14岁到21岁
2、人要运用每一种机能或每一种技术,必 须先学习并经过相当的复习,使各个为之适应。 在作为一个城邦分子之前,必须先行训练和适 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事业。
因此,教育应订有规程(法制)并由邦城办理。
“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 训练”,全城邦公民应受同样的教育。当然,他 所说的“全体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教育要立 法。少年的教育应为立法家所应关注的事情。
儿童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呢?
他主张运用道德练习的方法。在他看 来,由于熏染日久,德行就会逐渐成为第 二天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这句话就是渊源于亚里士多德。 “道德 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
(3)智育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斯多德 智力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让儿童掌握真理,发展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 的“善行”。 1)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基础科目常常是 四门,即读写、体操、音乐和绘画。 2)在如何让儿童掌握知识方面,他强调感知 与直观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4)从婴孩期末到五岁的幼儿期内,不可教他 们任何功课,或从事任何强迫的劳作,以避免对 他们身心的发育有所妨碍
5)对幼儿要进行忍受寒冷的锻炼——有助于 儿童的健康,并能使他们适于兵役
“立法者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形成初生孩 子们的体格”。
“因为人类天性应于早期就习惯于所能忍受 的锻炼,但其过程应是渐进的”。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
对君主制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原始家属关系的延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君主制应该逐渐为民主制所代替,野蛮民族才 实行君主制。“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 威”。特别强调正义,“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 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奴隶制的维护者,他反驳了那种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然, 是源于强权、是不正义的观点。他并不认为人生来平等。发动战争以 掠取奴隶也是合理的,如果那些本应服从的卑下的部落却拒绝服从的 话。因为,掠取奴隶就如同狩猎掠取野兽。 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有了任期制的思想 。
对财产管理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财产共管的思想,因为人们的利己本性决定 了他关心自己的所有物,而忽视公共事物,至多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 公共事物。在财产公有的情况下,实际上人一无所有。 亚里士多德是主张“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的经济制度的,其中“私 有”是关键。他认为世界上的罪恶并非来自私有制,而是来自人类的 罪恶本性,即使实行了公有制也不能消除这些罪恶。因为人们大都生 活于私有制下,很少生活在公有制下,对公有制下的罪恶少有觉察。 “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位止。惟有训导大家以贪 婪为诫;至于他们分内应得的事务当然应该给予公正的分配,勿使发 生怨望。
政治思想
实行公有制,必然导致社会的完全划一,而亚里士多德却赞成社会的 多元化。 自由的公民各阶级禀赋相同,政权不应由一部分人垄断,而应实行民 主制度。政治制度是“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把统治分成两个方式:1、主人统治非自由人、即奴隶, 2、自由人统治自由人,即公民统治公民。 立法须与现实相适应,政体决定法律。<没有好的政体,便没有好的法 律.> 平民政体的变种—非法治的平民政体否定了法律,趋向专制, 不能算作政体。最坏的政体是非法治政体。 对一种政体来说,最好是恪守“中庸之道”,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 如此。 平民政体 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平民政体的正义原则是 数量的平等,即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著作《政治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地探讨政治学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深入探讨了不同政体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政体理论,成为后世政治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好政体和坏政体,好政体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坏政体则包括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体,一个合适的君主可以带领国家走向和谐、富足和繁荣。
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则是次好的政体,其中政治混合制更是高于共和制,因为政治混合制既有少数精英的优点又有广大民众的优点,更容易达到政治的平衡。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各种政体的根源在于国家的目的和国家的实际状态,因此他将政体的产生归结为国家成员的合理抱负和政府的组织原则,这也是他的政体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国家管理中,亚里士多德也赞成推行宪法,强调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他认为宪法是国家制度的定位和规范,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遵循宪法的要求,避免政治和司法腐败,在构建完善的国家机制、保障国家长足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代,但他的政治学思想却在当今政治学领域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在今天,政府透明度、公正性、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政治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当今的政治学都强调人民的主权,尊重民主,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制度。
民主和法制都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并在其政体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就说明,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我们也应该因势利导,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适合的国家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在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倡导的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成为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模板,政体的分类及其优缺点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不同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简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管14 张宇星2014311651《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本书分为八卷。
卷一讨论家庭;卷二讨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卷三阐释公民和政体理论;卷四讨论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卷七讨论政治理想;卷八讨论教育原则。
本书主要关于两种问题的讨论(一)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卷一:首先,人类各团体各有其目的,其组成和治理的方式亦各异,然而政治团体在于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
政治团体即至高的社会团体——城邦。
城邦起源于家庭,家庭由主奴、夫妇、父子三伦组成。
家务管理主要在于治产。
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奴隶制度是家务管理的一个条件。
此外还讨论了财富之获得与家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卷二:评论了《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不认同《理想国》里妻子共育,儿童以及财产公有的观点。
评论了柏拉图《法律篇》里的政治理想。
此外还评论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政治较为修明的现世各城邦评论了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政体。
并肯定了梭伦的民主改革。
卷三:只有政治权利才是成为公民的真正资格条件。
其他诸如居住权利,诉讼权利公民的后裔都不足构成公民身份。
就一般政体而言,凡属公民在一定时期内可参加司法和议事机构。
根据所立的宗旨和统治者的人数分为正宗政体:君主、贵族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则相应地分为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
再者,公民资格和政治权利的分配。
最后,描述了君主政体各品种。
卷四到卷六讨论国家的形态学与病理学。
卷四讲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了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了简历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这三卷里,讨论了“最好的国家”、暴君统治及民主。
讨论寡头统治,与民主相对,讨论“最好的国家”,与暴君统治相对。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的本质就是统治奴隶的艺术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后,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被世人广为传颂、经久不绝;他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在伯利克里的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统治的艺术变得极具吸引力。
这种观念扭转了苏格拉底“把自己限制在私人生活中,远离政治”的伦理主张。
希腊人逐渐意识到政治学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谈论哲学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了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前半部分主要围绕“正义”的话题进行辩论,本质上还属于伦理学的领域,而到了后半部则转到政治学之中,描绘了理想城邦的形态,并且提出让“哲学王”来统治国家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众多弟子中,亚里士多德似乎是专门为反对他而生的。
当柏拉图还在世的时候,后者就主动退出了学园,对此,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犹如小雄驹踢开生养它的母亲。
”这名“小雄驹”在哲学领域用“形式论”来批驳老师的“理念论”,在另一个领域又写出了《政治学》,直接与《理想国》唱反调。
柏拉图认为政治学是“哲学王”的治国之术,把它交给肉食者们来谋划就行了。
而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小到家庭,大到城邦,无不充斥着各种政治生活,政治学绝非政客、君王、家主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公民”——当然,奴隶、妇女、工匠和异邦人要被排除在外。
由谁来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家庭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家庭是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数个家庭聚集群居时,就形成了村落。
每个村落都会推举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来主持集体事务;而多个村落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城邦。
正因每个人都出生在家庭中,而城邦又包含着村落和家庭,所以每个人一出生就获得了“某某邦人”的政治属性,也就是取得了“籍”。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通过《政治学》,可以看到奴隶制时代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体的设计,其中包括当今时代热议的“枣弧形社会阶层结构”、民主政治建设、国防事业及对外政策,这些虽不是《政治学》一书的主要论述内容,但也足以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仅以本人观点选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对《政治学》进行学习。
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现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从词源结构、逻辑或者是从法学理论上来说,法和法治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中,法和法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反驳柏拉图人治主张的有力论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
而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
可见在这一点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义等同起来。
二、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也没有对法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他却给出了法治的两个必备的要素。
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善恶的的衡量标准尺度是正义。
恶法尽管也能导致法律的统治,但绝不可能达到法治。
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接着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断标准:首先,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其次,良法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关系上,他提出应将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再次,良法是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政治学》是一部专门讨论城邦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现存《政治学》分八卷, 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其中对柏拉图的 “理想国”进行了批判;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 及不同的政体;卷四、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尤重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分 析,涉及它们倾覆或衰落的原因及保持稳定的途径等;卷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 规划。
➢ (5)执政者要凭借城邦的法度和自己的行动防止内讧和争吵,要有远见(6) 根据邦内的经济状况调整公民的财产资格
➢ (7)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 (8)密切关注私人的生活,对私人生活特殊的人进行监督,注意特别兴盛起来
的部分;设法加强中产阶级 ➢ (9)一切政体都要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使执政的官员不能假公济私,
即要防止腐败 ➢ (10)平民政体应顾全富室,寡头政体应济助贫户。
三、中庸管理思想
Add the sub title
第二,凡是平民政体中存在较多的中产阶级,分享较大的政权,显示着中间性 格。
第三,最好的立法家都出身于中产家庭,梭伦、莱喀古士、嘉隆达斯等都是例证。 ➢ 中产阶级执政虽然是理想政体,但世间大多数政体或是平民或是寡头,原因如下: 第一、在大多数的城邦中,中产阶级一般是人数不多的;有产者们和平民群众两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1 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3 中庸管理思想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4 依法管理思想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5 管理权的来源、归属、及分配原则
目 录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 母亲出身于富有的家庭。17岁时奔赴希腊文化中心雅典,进入“阿卡德米”学 园,师从柏拉图学习并从事研究达20年之久。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离开学 园,于公元前343年,接受了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担任年仅13岁的亚历山 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东征,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并创办“吕克 昂”学园。在那里,他招收生徒,致力于人文知识诸方面的研究及讲学。亚里士 多德亲自授学,且形式独特,常与学生边散步边讨论学术问题,因之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学派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掀起了反马其 顿运动,他因与马其顿王室的关系而受到牵连,并被控告不敬神和对雅典不忠, 不得不逃离雅典。次年在优卑亚岛辞世,终年63岁。
➢ 现今的管理理念太注重技术操作、数理分析、系统模型等诸多事实判断,而忽视 了人的价值,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有关管理者的善德、智慧、明哲、理性的思 想是很值得我们现代政府和管理者反思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按照亚 里士多德有关“善”的理念或“正义”的原则组建政治制度,建构社会秩序以及 评定政治价值,政治系统才能稳固,社会生活才能和谐。
➢ 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学科进行了分类, 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 方法等,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 体系。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指出,所有学科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的 目的,而这些目的中最高的应属政治学,因为它是研究城邦“至善”的科学。
个对立的部分,其中任何一方倘若占了优势,他们就压迫中产阶级,把政治制度 拖向他们自己所主张的方向,或者树立平民政体,或者建成寡头的政体。 第二、平民群众和财富阶级之间时时发生党争,不管取得胜利的是谁,占了上风 的一方总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他们把特权 看做党争胜利的果实,抢占到自己的手中后,就各自宁愿偏向平民主义或寡头主 义而独行其是。 第三、应归咎于希腊两个称霸的大邦(雅典和斯巴达),两邦都坚持自己的政体: 一个往往指使它所领导的各邦组织平民政体,另一则就其势力所及而树立寡头政 体,两邦都只顾本邦的便利而忽视各个属邦的公益。
三、中庸管理思想
➢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他两个部分而有余,或至少 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强大,则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 两个阶级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唯有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的,公民之 间就少党派而无内讧。
二、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
➢ 于是,亚里士多德把善、幸福和正义看成城邦政治的目标,他指出,政治学是一 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其终极目标是人间的至善:“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 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据。”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城邦,就是人类达 到道德和理智生活这一最高目的的政治共同体。
➢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中,轮番为治是所拟定的最好的政制,公民内部平等, 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但每个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则以其才德为依据。因 而对城邦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而言,具备良好的才德成为能否创建最优良政体的 关键。由于城邦以至善为目的,要真正配上城邦这一名称而非徒有虚名,就必须 关心德性问题。
•
点点 。击
《亚
此
处
添
加 正 文 ,
政里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治士
提
炼
,
请
尽 量 言 简
学多
意
赅
的
》 德 阐
述 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和思想家,其研究范围涉及哲学、伦理、 历史、逻辑、语言、政治、生物等诸多 科学部门。一生著述甚丰,其著作据说 有数百种之多,流传下来的也有几十种。 主要有《物理学》、《伦理学》、《政 治学》和《逻辑学》等。
➢ (1)对于各个要素业已调和好的政体,最切要的事情莫过于禁绝一切违法的举 动,尤其应该注意到一切容易被忽视的小节
➢ (2)一切欺蒙人民的方法都不足置信,世人的经验证明欺蒙的诡计并无实效; (3)官员要遵守正义原则,并限制职官的任期
➢ (4)执政的人要爱重邦国,熟虑敌害,把远祸看做近忧,使全邦人民常常处在 戒备状态
三、中庸管理思想
➢ 既然最优良的政体实难实现,亚里士多德就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态度,认为共和政 体中综合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有益要素的政体,因而是一种理想政体。他指 出,混合政体必须求取质量间的平衡,“所谓‘质’是指身份、财富、文化和门 望;所谓‘量’是指人数的多少。质量间平衡有三条成例:
第一、倘穷人为数众多,在量这方面的优势实际超越了另部分人在质方面的优势, 即量与质不平衡,这里自然就得建立一个平民政体。
二、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
➢ 上述是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目标与管理者品德的思想。其中包括“自然成 长论”、城邦优先论、至善论、轮番为治论、德性论、社会分工论、理性论以及 教育论等诸多论断。除了某些受历史局限性的论断外,其中的许多论断在今天仍 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城邦优先论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优于个人和家庭,虽然有整体主义 色彩,但它对现代社会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政治管理思想具有启示作 用。
➢ 而公民们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就要依赖于管理者所订立的教育方针。因而,教育 的作用尤为重要。“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亚里士多德所确立 的教育宗旨是:
理想城邦中公民们当然要有任劳和作战的能力,但他们必须更擅长于闲暇与和平 的生活。他们也的确能够完成必需而实用的事业;但他们必须更擅长于完成种种 善业。
➢ 既然中庸是最好的品德,那么人们所赋有的善德就应当以中间境界为最佳。在亚 里士多德看来,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 过美、过强、过贵或太丑、太弱、太贱、太穷——的人们都是不愿顺从理性引 导的。
➢ 一个城邦作为一个社会而存在,总应该尽可能由相等而同样的人们所组成,这样, 中产阶级就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中产阶级普遍有一个长处,他们很少野 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也不像富人那么多足以引起穷人的觊 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于是,很明显,“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二、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
➢ 管理者的品德是有别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的。在理想城邦体系中,公民必须兼具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品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品德虽属相异,“但好公民必须修 习这两方面的才识,他应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 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
➢ 在理想城邦中,虽然明哲是善德中唯一专属于管理者的德行,其他德行如节制、 正义、勇敢等则双方应该同样具备。这种注重管理者政治道德修养在国家政治系 统中占有绝对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德治模式极为相似 。亚 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一个城邦中参与政事的公民只有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 那么,每一公民怎样才能成为善人呢?他认为一般可通过三种途径达成:天赋、 习惯和理性。
第二、倘使富户和贵族阶级在质方面的优势足以抵偿自己在量方面的劣势而有余, 即质与量不平衡,这里就会产生寡头政体。
第三、倘是中产阶级的人数超过其他两个部分,或仅仅超过两者之一,就可能建 立一个持久的共和政体。
三、中庸管理思想
➢ 如果各种政体发生内讧和革命,亚里士多德认为,应保持权利平衡、防止权力滥 用:
二、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