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比较

合集下载

中美软实力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影响比较——以“和谐世界”和“民主联盟”为中心

中美软实力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影响比较——以“和谐世界”和“民主联盟”为中心
的 自我身份定 位 : 和谐 世界 ” 而美 国的一些学者 也 向国际社会 展示 了新 的 自我 身份定位 : 民主联 “ ; “
盟 ”以便国际交往 中的“ , 他者 ” 更好更快地认识两 国所产生 的定位变化 , 及时做 出相应 的政策调整。 虽然 中国和美 国都提 出 了新 的 自我定位 , 但是 国 际社 会对 这 种新 的 自我 定位 需要 一个 接 受认 可 的过程 , 这个过 程可长可 短 , 甚至 还可能 出现误 解 、 排斥 的结果 。正 如温 特强调 的 , “自我 的做法 可能被误解 。他者 可能把 自我 在安全方 面提供 的援助 视为诡 计 ” “ 是通 过持 之 以恒 的努 力 , 。 但 亲 社 会 的安全 政策最终 可以传达 自我 的愿 望 , 即希 望他者 是 自己的朋友 。 所 以, 和谐世界 ” “ ” “ 与 民 主联 盟” 都需要 一个被认识 的机会 , 需要一个 被 了解 的过 程 。然 而 , 管他 者对 于 自我 的身份 定位 不
示的“ 自我( e ) 。“ Sl ” 行为体有着相当大的自由来选择怎样再现 自我( f 作为征服者 、 探索者、 贸易 商、 信仰传播者 、 明开化者等) 但在实际生活 中, 文 , 角色确定受到预先存在的共有悟知的极大约 束 。 所 以, ” 面对全球 化带来 的各 种挑 战 , 面对 国 际社 会 的新变化 , 国政府 向国际社会 展示 了新 中

73 ・
化 。 中国提 出 了“ 和谐 世界 ” H r no s r ) (a moiu l 理念 , 国的一些学 者也提 出 了“ Wo d 美 民主联盟 ” C n ( o—
cro e orc s 理念①, etf m cai ) D e 向世 界展示新 的 自我 身份定 义 。这两 种理 念其 实是 一个 国家 基 于 自身 文化对 国际体 系以及 自身能力 进行 判 断后 向 国际社 会所 做 出 的“ 份 ” 认 , 他者 ( te) 展 身 确 向“ Ohr”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摘要:通过软实力理论对中美两国外交中软实力差异的分析比较,为进一步超越软实力差异,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abstract: the soft-power differences in sino-us dr have been compared and interpreted in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could be applied as references for transcending thesoft-power differences, building a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sino-us dr and promoting mutu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软实力;中美外交关系;差异key words: soft power;sino-us dr;differences中图分类号:d8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26-020 引言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总体是在起伏与波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与偏差,这里面固然有国家性质、国内政治、传统文化、外交政策等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概括起来统称为“软实力”。

1 软实力相关理论“软实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策咨询专家约瑟夫·奈(josephs. ney)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2008年他又提出了将“硬实力”、“软实力”合二为一的新概念:”聪明实力”(又译作“巧实力”)。

[1]以此来看,“软实力”概念的形成和认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1.1 软实力概念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同化式实力”,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即“通过吸引而不是强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
z to Fre Pr s 1 4 ai n, e e s, 9 7.
③郑永年 、张弛 :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 中国软力 《 量 的观 察 》 《 界经 济 与 政 治 )0 7年 第 7期 , 7页 。 ,世 20 第
( J s p .Ny ,“ o o e , F r in P l y,s u O, oe h S e S f P w r ” o eg oi I s e 8 t c
东南亚 横 A U D S U HE S 5 RO N O T A TA M
2J J 00 D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 比较
谭 笑 刘炳香※
摘 要 :本 文在 对“ 权 力 ” 软 内涵进 行 分析 与 梳理 的 基础 上 , 中关 两 国在 东 南亚地 区的“ 实力 ” 况进 对 软 状
行 了衡 量 与评 估 , 同时对该 评估 对 中国一 东盟 关 系的启 示做 了简要 的说 明 。 关 键词 :软 权 力 中 国 美国 评 估
Uo Co p rso fCh n n o t ' r。 o t e s i m a ii n o / i a a d U. S f we S u h a t ttt n u U● 0 Po S I ro I n m AS As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 9 0年 , 瑟 夫 ・ 在 《 界 权力 的 变革 》《 约 奈 世 、软
区, 也是二者进行 “ 软实力 ” 博弈 的重要 舞 台, 在 其 冷 战后 两 国 国力 护 持 与 延 展 过 程 中 的地 位 日益 凸

权力》 两篇文章和《 必定要领导——变化 中的美国力
量 的本质 》 书 中系统 地 阐述 了“ 实力 ” 一 软 的概念 。 他 认 为 “ 实力 ” 一个 国家 运用 吸 引力而 非强 制力 实 软 是 现 目标 的能力 ,并 使其 他 国家按 照与它 的偏 好 和利 益 相一 致 的方 式界定 自身 的偏好 和利 益④ 与依赖 引 。 诱 ( 萝 卜) 胡 或威 胁 ( 棒 ) 大 的途径 来促 使他 人 改变 立

国际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争

国际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争

国际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争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和硬实力经常是两个相互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软实力指的是通过吸引力和说服力来影响他国或他民众的能力,包括文化、价值观、国际形象等方面;而硬实力则指的是通过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际力量来影响他国或他民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国际中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竞争。

首先,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以文化为例,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的流行音乐、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都是各国主动推广的软实力手段。

通过弘扬自己的文化,国家可以让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接受自己,从而获得友好合作的机会。

另外,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是其软实力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强大和和平的形象,为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它的软实力将能够获得全球的认可。

然而,硬实力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作为软实力的补充,硬实力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实际影响力。

军事力量是硬实力的代表,拥有强大军力的国家往往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除此之外,经济实力也是硬实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如果在经济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能够带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进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提供合法性和道义支持,而硬实力可以为软实力提供保护和支持。

一个国家要在国际中获得更多的软实力,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同样,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软实力的辅助。

只有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中取得更好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然,软实力和硬实力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在一些国际关系领域,有人认为软实力的影响力更重要,认为通过软实力可以赢得更多的友好合作;而另一方则认为硬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中立足并取得更多的收益。

可见,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争议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软实力和硬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常常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N0.9 3
织强 誊懿 瓣嚣 瓣 # § l 潞§ 嚣 瓣 瓣 辑秘 黪 螽
从 文 化 视 角 看 中 美 军 事 软 实 力
高嵩 李 大 成 南京 20 0 ) 10 3 ( 京 政 治 学 院 江 苏 南
中图分类号 : O(0 209 0 7 — 1 1 0 - 2 X 2 1 ) — 0 3 0 实 际的民族 , 不大善于思考 。他们凡 事考 虑眼前 的利益 . 而不大 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 , 是够得到 、 摸得着 、 切实存在并 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 ” 谋求 眼前利益 的最大化开始成为美 国的 传统思维方式 .美 国的军 事软 实力 也深深受 到了杨基 文化的影 响 。应该看到 , 美国之所 以在军事硬实力举世无双 的情况下依然 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 .一方 面是为 了更大限度地提升 其整体军 事实力 .另一方面是 因于其不断运用军 事硬实力来达到 目的而 损害了其 国际形象 .而希望通 过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来修 复国 际社 会对其军事实力的认知 .这也正是 扬基文化所倡导 的实用 主义哲学观 的具体体现 二、 文化包容与文化渗透 : 中美军事软实力不同的传播方式 军事软实力价值 的体 现在与对 内的凝 聚功能和对外的传播 功能。 在军事软实力对外传播 的过程 中 . 中美军事 软实力有着截 然不 同的传播方式。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 更加 注重 文化包容 和文化交流 , 以达 到求 同存 异 、 作共存 的 目的 ; 合 美 国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 过程中 .更加注重文 化渗透和文化 控制 。 以达 到影 响和威慑他国的 目的 中国作 为军事文 化思想发 源较早 而又著述 颇丰 的国度 . 在 军事文化 中~贯体现着文化包 容的特性 .流传至今 的历代 兵书 战策 . 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军事软实力 内涵 。建构于中国传统文化 和军事文化基础之上 的军事软 实力 . 在对外 传播的过程 中. 并非 强制地将 自己的软性力量凌驾 于他 国之上 .也从未通过强制性

新时代国际斗争例子(一)

新时代国际斗争例子(一)

新时代国际斗争例子(一)新时代国际斗争定义新时代国际斗争是指不同国家、政治体系、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利益的交织,国际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

新时代国际斗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竞争与对抗。

政治领域的例子•贸易战:–例子:中美贸易战–讲解:中美贸易战是中美两国之间围绕贸易政策展开的斗争。

双方相互加征关税,并进行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地缘政治竞争:–例子: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争端–讲解: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争端长期存在。

两国在争夺领土、资源和战略利益方面展开竞争,导致边境地区的冲突不断。

经济领域的例子•科技竞争:–例子:中美科技竞争–讲解: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两国通过技术研发、产业支持等手段争夺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资源争夺:–例子:南海争议–讲解:南海争议涉及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多个国家。

各国围绕南海资源、航行自由等问题进行争夺,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加剧。

科技领域的例子•数字安全竞争:–例子:中美网络安全争端–讲解: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存在分歧。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进行网络攻击、窃取商业机密等行为,导致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议题。

•人工智能竞赛:–例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讲解:全球范围内各大国家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

争夺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专利技术和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

文化领域的例子•软实力竞争:–例子:中美文化软实力竞争–讲解: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通过电影、音乐、体育等方式推动本国文化输出,影响他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冲突:–例子: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讲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引发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各国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争夺思想话语权。

以上列举的例子只是新时代国际斗争的一小部分,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国际斗争将继续展开,并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约瑟夫·奈关于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约瑟夫·奈关于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Joseph Nye between the Soft Power of China and the USA
作者: 黄三生[1]
作者机构: [1]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化软实力
页码: 31-3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软实力;美国软实力;约瑟夫·奈;文化;价值观
摘要: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一词以来,从软实力视角探讨“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一直贯穿其研究过程。

他从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三个领域比较了中美软实
力资源。

通过比较中美软实力的表现,约瑟夫·奈认为,中国软实力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美国软实力
主要依靠民间社会;中国软实力主要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美国软实力辐射范围相对广泛;中国软实力表现相对平稳,美国源自政府的软实力强弱起伏特征明显。

实力扩散及各自不同的内部问题与外交政策制约着中美软实力的发展。

比较中美软实力,约瑟夫·奈的目的是试图证明中国软实力不如美国,进而说明美国没有衰落,美国世纪没有终结。

在比较中,约瑟夫·奈时常带着明
显的“美国中心主义”倾向评判中国软实力。

对于其目的、结论及所持的立场,我们应具体、理性、辩证地分析与对待。

中美软实力的量化比较研究PPT课件

中美软实力的量化比较研究PPT课件

2024/10/16
-
13
中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 1、龙 • 龙是中华民族奋发精
神的象征,中国人也 称为“龙的传人”。
2024/10/16
-
14
• 2、孔子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24/10/16
-
15
• 3、长城
• 显示了2000多年前 中国人民的高度智 慧、不怕苦的精神、 高超的军事科学水 平和高度的科学文 化。
2024/10/16
-
16
• 4、秦兵马俑 世界最大的地下军 事博物馆。
2024/10/16
-
17
• 5、故宫 故宫建于 1406 -1420 。
2024/10/16
-
18
中国文化象征
• 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秦始皇、 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 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 寺、太极拳、大熊猫、《西游记》、天坛、 毛泽东、针灸、中国烹饪、对联。
2024/10/16
-
26
• 从文化吸引力角度讲,中国以儒家文化为 代表,美国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
• 2007年世界上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为5个 (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朝鲜);
• 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家为84个;
• 以国家为单位,儒家文化的国际普及率约 相当于基督教文化的6%。
2024/10/16
-
2
2024/10/16
-
3
• 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得益于: • 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不断发展的旅游业 • 大学的迅速扩张与排名的提升
2024/10/16
-
4

思想文化与软实力建设

思想文化与软实力建设

思想文化与软实力建设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强,就越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而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思想文化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来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第一章思想文化对软实力的影响1.1 思想文化对国际形象的塑造一个国家独特而深厚的思想和文化传统,能够为其塑造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国际形象。

例如,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儒家思想和传统艺术,为中国赢得了世界上许多人民对其深厚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

1.2 思想文化对外交和外交手段的影响一个国家通过传播自己特有而有吸引力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够在外交上获得更多支持。

例如,美国通过宣扬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赢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第二章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2.1 媒体的作用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媒体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文化,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例如,中国通过中国电视台(CCTV)等媒体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2 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是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例如,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电影节等活动可以让不同国家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促进友谊与合作。

第三章案例分析:中美软实力比较3.1 中美软实力差异中美两个大国在软实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以其强大而独特的思想文化以及发达而多元化的娱乐产业而闻名于世界。

而中国则以其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哲学思想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3.2 中美软实力的竞争与合作中美两国在软实力方面存在竞争与合作。

竞争方面,两国在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等领域存在激烈的竞争。

合作方面,中美两国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关系。

第四章思想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的挑战与对策4.1 文化差异和误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赴美考察感悟:软实力是硬功夫

赴美考察感悟:软实力是硬功夫
城 市基础 设施 已经 老化 ; 是美 国在很 多年前 就 很发达 。 二 2 自然 环 境 和 谐 宜 居 。美 国 本 土 面 积 达 9 7万 平 方 公 里 , 西 海 岸 线 长 达 2 6 0公 里 , 被 覆 盖 了 . 3 东 28 植 广 袤 土 地 , 芜 沙 漠 也 得 到 有 效 治 理 。 美 国 重 视 环 保 , 取 了 许 多 先 进 举 措 ,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果 , 蓝 的 荒 采 也 湛
孙 宗 华 . 美 考 察 感 悟 : 实 力 是 硬 功 夫 赴 软
赴 美 考 察 感 悟 : 实 力 是 硬 功 夫 软
孙 宗 华
( 中共 北 京 市 委 组 织 部 , 京 1 0 4 ) 北 0 7 3
【 摘 要 】 通 过 赴 美培 训 考 察 , 者 对 美 国 的 软 实 力 形 成 了 总 体 的 印 象 , 为 软 实 力 是 硬 功 夫 。 作 认 文 章 在 分 析 中 美 差 异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增 强 我 国软 实 力 的 相 关 建 议 。 提
国 人 际交 往 简 单 真 诚 的 重 要 基 础 。
4 .社 会文 化包容 强 大 。美 国有 3亿人 口, 中自人 占 8 . , 人 占 1 . , 洲人 占 3 3 ;7 其 34 黑 24 亚 . 5 %
收 稿 日 期 :2 1 一 O — 1 01 5 0
作者简介 : 宗华(92 , , 孙 1 7 一) 男 山东 省人 , 中共 北 京 市 委 组 织 部 党 员 教 育 管 理 处 副 处 长 , 京 市 国 资 委 党 校 2 1 北 0 1年 “ 属 国有 企 ( ) 单 位 负 责 人 赴 美 培 训 班 ” “ 业 管 理 与 科 技 创 新 培 训 班 ” 员 。 市 事 业 暨 企 学

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

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

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张殿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国际政治研究所,天津300191)摘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目标。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客观、科学地分析比较中美在当今世界地缘版图上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国正确制定和实施文化开放主义战略,应对美国文化软实力挑战,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美;文化软实力;地缘文化空间;文化贸易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297(2010)06-0089-06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首要来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0,/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0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应对文化/软实力0竞争的世界挑战,就必须客观、科学地定位中国在当今世界力量版图上的文化软实力。

基于此认识,我们选取了美国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比较对象,以期通过中美文化软实力对比,为中国正确制定和实施文化/走出去0战略,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供战略依据。

一、全球VS区域:地缘文化空间影响力分析诚如诸多学者指出的,/所有政治事务,,都存在一个地理维度0,对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和实践来说,/地理是不容忽视的0[1]。

世界文化的研究也是如此。

目前世界地缘文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的全新空间)))赛博空间(cybe rspace)。

赛博文化空间既是对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文化概念的超越,也是地缘物理空间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延伸。

赛博空间的出现要求我们的研究视域必须从传统的地缘学研究主要局限于地缘物理空间层面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全面、立体的眼光审视地缘空间的变迁。

我们对中美文化软实力的比较就是建立在以上两种地缘文化空间的研究视野之上。

《2024年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范文

《2024年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范文

《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产业作为全球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中美两国作为电影产业的两大巨头,其电影放映企业的发展状况、运营模式、市场策略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中美电影放映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概述(一)中国电影放映企业中国电影放映企业主要包括电影院线、影院、放映设备供应商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放映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如万达影城、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拥有庞大的放映网络,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美国电影放映企业美国电影放映企业以院线制为主,如AMC、Regal Cinemas、Cinemark等。

这些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美国电影放映企业还与电影制作、发行等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

三、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一)市场规模与结构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将持续优化。

而美国电影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其市场规模相对稳定,但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在市场规模与结构方面,中美两国电影放映企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运营模式与效益中国电影放映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以直营为主,注重规模扩张和品牌建设。

而美国电影放映企业则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服务体验的优化。

在效益方面,中美两国电影放映企业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盈利压力。

(三)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美两国电影放映企业均在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中国电影院线积极引进先进的放映技术和设备,提高观影体验;而美国则更加注重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在线购票、虚拟现实观影等。

中美国力差距

中美国力差距

凤凰卫视12月7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中美两国整体的国力的迅速的接近,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当然包括经济总量,包括经济实力,包括国力,也包括军事实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美国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头号强国,他必定有强国背后的生存逻辑,而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追赶美国,乃至,也许有一天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超越美国也有中国自己本身的超越的一种内在逻辑。

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的联邦法院的出庭律师张军,同时在中国方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是时事评论员彭晓芸女士。

先看看灿荣兄,灿荣兄,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了,我觉得你素来乐观,我记得05年,06年,距今六年,八年和七年之前,他就跟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认真的在计算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越美国,天啊,06年,05年的时候,中国连德国都没超过,老三都没做,你已经在想超越老大了,现在我们已经超越老二,超越日本都已经快要五年时间了,下一步恐怕超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现在跟六七年相比,你是更有信心了,还是比那时候稍具不足?金灿荣:我当然是更有信心了。

邱震海:理由?金灿荣: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得到了证实,大家都有工业化能力就比量了,我告诉大家,量工业化的巅峰肯定是在我们中国,因为英国的工业化一千万人,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是一亿人,中国是十亿人。

邱震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当你这样说,你似乎在认证一种逻辑,就是中国追赶的速度,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从中国开始,而是从西方开始,我们只是在追赶西方的速度方面,我们有很强的强力,我们有强的能量,你指的是追赶速度,而不是说未来有一天超过西方之后,能够未来长期的未来五百年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

金灿荣:当然是长期的,实际上有一个答案,大家可以去网上看一下,2010年,美国卡内基基金有一本杂志叫(00:02:23英文),外交政策,跟(00:02:25英文)差不多有的一比,2010年第二期,上面有一篇文章,作者是罗伯特·福格尔,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家的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预测2040年,中国的GDP是多少?123万亿美元,美国多少呢?42万亿,欧盟那个时候扩大到36国40万亿,日本八万亿,也就是到了2040年,他们三个加起来美欧日加起来90万亿,中国一家123万亿,所以不是超过美国问题,是超过整个西方之和。

硬实力与软实力

硬实力与软实力

•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即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力量称硬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

•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可感知的一种实在力量,通常通过文化、制度、传媒等体现出来,被称为软实力。

•约瑟夫 奈给软实力的定义:“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大致可归纳一下四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吸引力–国际政治影响力–国家制度辐射力–道德感召力–软实力概念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软实力:一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

–一切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社会活动创造形成的产物。

软实力的状况及策略

软实力的状况及策略

软实力的状况及策略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文化、价值观、道德标准、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和国际形象等非军事手段所具备的影响力。

它是相对于硬实力(如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而言的一种软性实力。

软实力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帮助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目前,一些国家在软实力方面的状况如下:1. 美国:美国在软实力方面具备世界领先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

美国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音乐和电视节目)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巨大。

然而,近年来美国的软实力受到了一些方面的挑战,如国内社会动荡、种族问题和国际形象的下降等。

2. 中国: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也在增加。

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烹饪、电影等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中国还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如奥运会和世博会)提升了国际形象。

针对软实力状况的策略包括:1. 投资教育和研究: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提升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 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国际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3. 改善国际形象:加强宣传和公关工作,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让更多国家对本国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产生认同感。

4.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培育创新产业和企业,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5. 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之,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各国应该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以增加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美软实力比较

中美软实力比较
⑤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下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3期 ,第 38页 。不过 ,在“国际制度 ”要素中 ,门洪华倒是给出 一个效果衡量结果 。他说中国在 IMF中的投票权排第八位 ,在世界 银行中的投票权排第五位 。这就使我们可以衡量中国在“国际制 度 ”要素上的软实力 。
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 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 。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 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 ,其政策主张 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 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 ,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 事务中的影响力 。政府的动员能力可分为对社会上 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下层的动员力两个方面 。
中国既有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中国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研 究 。据总结 , 2007年以前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 可归为四类 :“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 、软实力的由 来与发展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 。 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 ,学者们在软 实力的定义 、来源 、分类 、特性 、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 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① 2007年软实力问题依 然是研究热点 ,诸多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和报刊都登
②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上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2期 ,第 21页 。
③ 郑永年 、张弛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 观察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8 - 11页 。
④ 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 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22 - 25页 。
此外 ,缺少定量分析的基础还导致提高软实力 的政策建议缺乏有效性 。有学者提出 ,保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 手段 。① 制度的吸引力的确是软实力的一个指标 , 但在目前国际形势下 ,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 ,中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能对世界上多少国家产生吸引力是该 项政策确立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制度的吸引 力 ,但问题是 ,在国际环境和中国制度两者不变的情 况下 ,中国制度国际吸引力上升的根据是什么 ? 一 些学者建议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使之成为国际主 流文化 ,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这种想法很好 ,但 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社会发展长期自然积累的结 果 ,国家政策对提高文化国际吸引力的作用微乎其 微。

由中美实力对比看“G2”理论

由中美实力对比看“G2”理论

由中美实力对比看“G2”理论近些年的国际关系格局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结构之间不平衡加剧,主要是由于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消长。

在2008年至今中国的崛起和全球经济危机的作用更是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有些学者面对中美欧在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平等对话和合作的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的显著增强的态势提出了G2的想法,G2意指中国和美国可以共同领导世界。

这个观点主要提升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角色地位,强调当前中国应该与美国进行平等的战略合作并一同在世界重大议题(政治或者经济等问题)上成为重要的决策者。

由于这个理论的基础在于对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判断,那么我们要论证这个理论的真伪就需要将中美实力进行对比分析。

标签:“G2”;国家实力;国家实力评价分析一、当前“G2”理论的现状近来出现的“G2”一词,是指由中美两国组成的国家集团。

其背后所暗示的是中美这两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站在对等的立场上进行合作,是对建立中美两极体制的一种鼓励。

最初正式建议奥巴马政权应当采纳中美两极体制政策的,是曾经担任民主党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

他在2009年1月中旬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前夕,考虑到中美两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篇建议基于全面伙伴关系而构建G2特别关系的论文。

他在文中呼吁,中美在解决除经济以外的诸如中东冲突、削减核武器、反恐、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应加强合作。

此前,哈佛大学历史学者尼尔·弗格森也强调中美两国在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并且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呼吁召开G2首脑峰会。

布什前政权高官、现任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一篇名为“经济复苏需要G2来支撑”的论文中,极力主张中美两国必须发挥引导性的合作以解决经济问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登在2008年夏天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倡导建立G2的经济合作机制。

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国务卿在去年参加大选期间,也分别在各自的外交立场中强调了中国的作用和中美关系超乎寻常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

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 - 199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0 年 ,但其软实 力并无明显提高 。进入 21世纪后 ,日本在上述三个 方面都不亚于中国 ,但其软实力却不如中国 ,世界上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远远超过学日语的 。冷战期
间 ,苏联在政治开放 、企业国际化和保持民族文化方
①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0 页。
也有学者认为软实力的定量研究是必要的 ,但 找不到定量衡量总体软实力的方法 。有学者说 : “研究我国的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 合 ”,但他承认“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 ,目前的软实 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 ”。还有人意识到研究软实 力需要考虑程度问题 ,但却没有提出如何进行定量 研究的具体方案 。② 有的学者认为 ,软硬实力不可 截然分开 ,同一种力量 ,有时表现为软 ,有时表现为 硬 ,因此要对软硬力量进行动态分析 ,包括力量软硬 程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 ,以及相对性等 。③ 遗憾的 是这些学者虽然意识到软实力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 但他们在研究中国软实力时仍只做了定性描述 。
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 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 。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 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 ,其政策主张 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 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 ,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 事务中的影响力 。政府的动员能力可分为对社会上 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下层的动员力两个方面 。
②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上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2期 ,第 21页 。
③ 郑永年 、张弛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 观察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8 - 11页 。
④ 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 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22 - 25页 。
国际吸引力是指一国吸引别国自愿效仿和追随 的魅力 。国际吸引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国家模式的 吸引力 ;二是文化吸引力 。国家模式的成功会使一 国在国际上树立一种样板效应 ,吸引别国自愿效仿 该国的国家制度 ,自动向该国政策靠拢 。文化吸引 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该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同 质性 ,它会使文化同质国家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关系 , 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容易站到一起 ;二是该国文化
模式 ”是软实力要素 ,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 然而序数是不能用来进
行程度衡量的 ,发展模式这一概念也不能使我们知 道中美两国何者的发展模式吸引力更大 。可见 ,只 讨论软实力构成要素是无法判断中美两国软实力差
距的 。
由于缺乏定量衡量 ,无法比较中国与他国软实 力要素的强项和弱项 ,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的增强中 国软实力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⑥ 例如 ,有学者 认为“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 ”, 于是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秉持外资引 进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 ’战略和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 ”这三项能促进人际交流的战略 ,以提升 国家的国际形象 。⑦ 这类建议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
中国既有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中国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研 究 。据总结 , 2007年以前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 可归为四类 :“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 、软实力的由 来与发展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 。 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 ,学者们在软 实力的定义 、来源 、分类 、特性 、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 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① 2007年软实力问题依 然是研究热点 ,诸多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和报刊都登
此外 ,缺少定量分析的基础还导致提高软实力 的政策建议缺乏有效性 。有学者提出 ,保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 手段 。① 制度的吸引力的确是软实力的一个指标 , 但在目前国际形势下 ,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 ,中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能对世界上多少国家产生吸引力是该 项政策确立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制度的吸引 力 ,但问题是 ,在国际环境和中国制度两者不变的情 况下 ,中国制度国际吸引力上升的根据是什么 ? 一 些学者建议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使之成为国际主 流文化 ,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这种想法很好 ,但 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社会发展长期自然积累的结 果 ,国家政策对提高文化国际吸引力的作用微乎其 微。
⑤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下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3期 ,第 38页 。不过 ,在“国际制中国在 IMF中的投票权排第八位 ,在世界 银行中的投票权排第五位 。这就使我们可以衡量中国在“国际制 度 ”要素上的软实力 。
或弱 。冷战后 ,日本的软实力也是非政府主体性的 , 但其软实力并不比中国强大 。事实上 ,即使不对中 美软实力做这种性质上的比较 ,非专业人士也知道 美国的软实力强于中国 。再如 ,有的研究列出了中 国软实力的多项构成要素 (文化 、观念 、发展模式 、
国际制度 、国际形象 、国际组织中的定位排序 ) ,却 没有提供衡量和比较这些要素的方法 。例如 ,这项 研究提出了在国际组织工作中的地位排序和“发展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程度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 。有人认为 ,软实力是一 个不可量化的概念 ,因此软实力的程度研究是不可 能的 。如有的学者称 :“软实力很难用某个或数个 指标进行量化 ,也就很难衡量其数量上的大小 。”这 是因为“软实力的效果更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 的国民会根据他们对某特定国家所拥有的信息形成 其主观印象 ,然后他们才能判断和决定自己应该采 取的行动 。”①有的学者虽然采取了实证方法分析中 国的 软 实 力 , 如 王 京 滨 的《中 日 软 实 力 实 证 分 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 证 》,但由于他以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 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中日软实力 ,也就是以人的主观 感觉作为国家实力的判断标准 ,因此缺少客观性 。 具体讲 ,日本大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反映全世界 对中国的印象 ,更不能说明中国软实力弱于日本 。 巴基斯坦学生对伊朗的印象比对美国好 ,但这不能 证明美国软实力弱于伊朗 。
软实力要素及对中美软实力的衡量
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 ·奈提出“软实 力 ”这个概念以来 ,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软实力的讨 论十分热烈 ,但学者们并未能就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达成一致 。② 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 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继 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 、意识形态 (或曰政 治价值观 )和国际制度所构成 。③ 但据此难以通过 操作化来衡量比较两国软实力差距 。为了对软实力 进行定量比较 ,我们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国际吸 引力 、国际 动员 力和 政府 国 内 动 员 力 的 总 和 ”。④ (参见图 1)
① 刘庆 、王利涛 :“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论 坛 》, 2007年第 3期 ,第 38 - 43页 。
②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 年第 7 期刊发了郑永年和张弛的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观察 ”、门洪华的“中国 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方长平的“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 ”、王京滨的“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 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 该刊第 9 期发表了龚铁鹰的“论软权力的维 度 ”。《国际观察 》2007年第 2期刊登了门洪华的“中国软实力评估 报告 ”、苏长和的“中国的软权力 ———以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关系为 例 ”、陈玉刚的“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的构建 ”、郭树勇的 “新国际关系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当代世界 》2007 年第 3 期刊登 了国林霞的“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 ”;《国际评论 》2007 年 10 月号刊 登了郭震远 、邝梅的“软实力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殷弘的 “中国的‘软权力 ’与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 》5 月 22 日刊登了阎学 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随后刊发了十多篇针对该文的讨 论文章 , 8月 2日以阎学通的“文化资源需要政治运用 ”作为讨论的 总结 。
26
的国际影响力 ,即这种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 ,这 能使异族的人了解 、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 。
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 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 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 的国际规则制定权 。一国拥有较多的战略友好关 系 ,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就容易争取到较多国家的支 持 ;掌握较大国际规则制定权 ,则有较大机会促使他 国接受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 。
⑥ 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⑦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5 页。
25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面都不如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 , 但其软实力至少不比它们弱 ,也许还要强些 。这表 明不做定量衡量 ,就无法观察国家开放程度和企业 国际化程度对国家软实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
[关键词 ]软实力 定量衡量 中美 战略 [作者介绍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徐进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
近两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以及 政府建设“和谐世界 ”政策的提出 ,国内学界关于软 实力的讨论不断深化 ,但与以往的综合国力研究成 果相比 ,软实力研究中明显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由 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衡量 ,因此有关中美软实力 比较的研究难以深入 。鉴此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衡 量软实力的方法 ,并以此衡量中美两国的软实力差 距 ,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最后提出关于增强中国软 实力的战略思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