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司空图的“意境说”
![司空图的“意境说”](https://img.taocdn.com/s3/m/ca10840a16fc700abb68fc36.png)
础上 , 作者主观 的审美情感与 自然 景象相互交融、触发 ,这 还远远不够 ,还须 “ 出音声之外” ,才得 “ 真味”,才达到
面提 出了切实要求,最终要求 涛歌能达到 “ 睐”醇厚的 目 滋I
的 , 人产 生美感的余 味。这里 的 “ 使 滋味”超越 了单纯感官
“ 意境全 出”的境界 ,但 “ 真味”的获得也离不开 “ 意境融
司空图的 “ 意境说 "
杜 海 洋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10 ) 安 4 0 3
摘
要: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 的文学理论批评 家,在他 的诗论 丈章 中,以诗歌 意境为 中心 ,总结 了诗歌发展 中的一些重
要 经验 , 出 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 。 提 应该说 ,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 步完善和发展 并使之 系统化 。 关键词:司空图;“ 思与境偕” ;” 说 韵味” 说;“四外说”
彻”。
上获得 的美味 , 人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愉悦 。钟嵘是诗 歌鉴赏 的准则 ,对后代 影响很大 。到了唐代 , “ 味”这 一审美范畴,更进一步的被
司空 图的 “ 韵味”说是 要求诗人创作 的作 品能给读者 以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的诗 的意境美 ; 同时也让读者在 赏析作 品的过程 中, 也能借 助于 想象 去理解诗 的余味 。司空 图在 题柳柳州集后序 >中写到:“ )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 , 味其
进了审美的范畴。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物色 篇中提到 : “ ) 使味飘飘而 轻举,情晔哗而更新” ;在 隐秀>篇中 ,则提 出 “ ) 余味曲
包 ” , 勰 的 这 些论 述 , 步 涉 及 到 情 于 言外 的诗 味 的 问 题 。 刘 初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036a0c05e2bd960590c677ab.png)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
出
第一节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一、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 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 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 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 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 也就没有唐诗的繁荣。
王勃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自微言既绝, 斯文不振。屈、宋导源于前,枚、马张 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 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 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 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 能免周陈之祸。”
三、对齐梁文学既有肯定,亦有批判
这以唐初史学家魏征、令狐德棻等人为代表。如魏征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 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徐陵、庾信,分路扬镖。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 乎!”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说:“爰逮晋氏,见称 潘陆,并黻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 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 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 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 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文学传序》“江 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如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 彬彬,尽善尽美矣。”
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 分作家有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缺点,有些作 品内容贫乏,格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 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 忽视。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ed14dcd15abe23482f4d77.png)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唐代诗歌理论之意境论
![唐代诗歌理论之意境论](https://img.taocdn.com/s3/m/add3337a7fd5360cba1adb7b.png)
引 略同 。 其三境 分别 为 :物境 一 t 。 欲为 山水 诗则 张 泉 石云 峰 之境 极 丽 绝 秀 者 , 之于 心 , 身 于境 , 神 处 视境 于 心 , 莹然 掌 中 , 后用思 , 然 了然境 象 , 故得 形
似 。情境 二 : 乐愁 怨 皆张于意 而处 于身 , 后驰 娱 然 思 , 得其 情 。 境 三 : 张之于 意而 思之 于心 , 深 意 亦 则
却 只是处 在初 步形 成 的阶段 , 唯其 为初 步 , 显 示 出开创 性 的意义 。 昌龄提 出了“ 才 王 意境” 一词 , 并对 景 与 意 的关 系作 了探 讨 ; 皎然 将“ ” 境” 系起 来 , 情 与“ 联 看到 了“ 外之 旨” 正是在 王 、 文 。 皎的基础 上 , 意境理 论
YU i s h Za — ha
( a i p rm e t B s De at n ,Hu e olg fFia c n o o c ,W u n 4 0 7 ,Chn ) c b iC l eo n n ea dEc n mis e a B 307 ia
Ab ta t Th o s r cieo sr c : ep e yp a tc fTa g Dy a t fCh n e c e h e ko e fc ini h S f n n s yo iar a h st ep a f re t p o nt e U eo
家。 丁福 保等 缩纂 的《 实用佛 学辞 典 》 中释“ ” : 境 为
“ 之所 游履攀 援者 , 之境 。 色为 服识所 游履 , 心 谓 如 谓 之色境 , 乃至 法为 意识 所游履 , 之法境 。此谓 谓 ”
一
切境 相 皆源 于心 。这样 的“ ” 用 到诗论 中经 境 借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8359d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a.png)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典范。
唐代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风格朴素自然,宋代则更加注重情感的丰富性,文字的留白和意境的深远。
在唐宋时期的诗歌中,文化内涵深厚,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两方面,来探究中国诗歌的历史风貌。
一、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征唐代以其沉淀了千年的汉唐文化为基础,创造出了丰富而精美的诗歌文化。
在唐代诗歌中,除了汉魏六朝诗歌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庐山谷中的玉屏风和花间集等诗集的创作,推动了唐代诗歌的鼎盛。
唐代诗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朴素清新,形象生动唐代诗人常常运用的是生动自然的语言,表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况。
例如王之涣“登高”中的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清新朴素的语言,让读者马上想到山间的秋景,体现了唐代诗歌作品的视觉意象的重要性。
2. 技巧高超,艺术感强烈唐代的诗词创作是非常尊重艺术技巧的过程,注重表现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历史情感的感受。
唐代诗歌中的头韵、夹层、句式、修辞等都被诗人运用自如,包括了多种技巧和艺术手法,构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例如杜甫《春望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的悲痛和困惑之情。
3. 情感丰富,抒情感性唐代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涵义,诗人们通过语言、形象的表达,塑造了自己的情感状况。
这些情感涵盖了生命、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使得唐代诗歌成为了具有深刻感性和生命体验的艺术作品。
唐朝诗人韩愈的《洛阳女儿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傍花难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现实的痛感和对于命运的向往与无奈。
二、宋代诗歌的风格与特征在唐代的承续和发展下,宋代诗歌更加注重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宋代的诗歌创作具有更多的唯美因素,追求艺术风格的深刻和意境的玄妙。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4af4cf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5.png)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d0d4950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0.png)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我国古代文艺学中的意境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那么大家知道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在哪方面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意境观念的酝酿①,但意境论的初具规模却是在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人们对诗美的追求推向一个新的层次的唐代。
在既往有关意境论发展历程的评述中,对于唐代,人们往往较多地肯定中唐的皎然和晚唐的司空图的贡献。
是的,他们二人对于意境理论的发展的确有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司空图以“思与境偕”、“象外之象”等言简意赅的命题概括了诗歌意境的主要审美特色,从而完成了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建构,但是,作为我国诗歌创作高峰期的盛唐,实际上已经同步出现了诗歌意境论的雏型,著名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探究。
王昌龄,生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他“位卑而名著”,其七言绝句不仅在盛唐时期即已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就是在我国古代整个七言绝句的创作中都处于领先地位,正如叶燮《原诗》中所总结的那样“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王昌龄留下的近百首绝句既清新凝炼,又蕴藉含蓄。
他善于在短促的结构中,托情于景,令情景浑然交融,善于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笔意摇曳地塑造艺术境界,腾挪跌宕,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象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从军行》、《送魏二》、《闺怨》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盛唐七绝虽然李白、王昌龄联壁,但李白未能留下关于诗美的理论文字。
而王昌龄而不然,他对自己和同代人的卓越的诗歌意境创造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从而为意境论提供了早期的,虽未成熟却颇具价值的理论文字。
曾于唐代久居中国的日僧弘法大师《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云:“此王昌龄《诗格》一卷。
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
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
”《新唐书•艺文志》亦记载:“王昌龄《诗格》二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8390c4af45b307e97197d4.png)
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6e0919a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d.png)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
摘要:
一、王昌龄的诗论著作简介
二、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理念
三、王昌龄的诗歌批评观
四、王昌龄的诗歌美学观
五、总结
正文: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他的诗论著作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格》一书中。
这本书是他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理念。
王昌龄认为,诗歌创作应该立足于生活,以真情实感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主张,诗歌应该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不能仅仅是文字的游戏。
在诗歌批评方面,王昌龄主张公正、客观、理性的态度。
他认为,诗歌批评应该从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出发,而不是从诗人的身份、地位、声望等因素出发。
他倡导以诗歌本身的优劣为标准,而不是以批评者的主观好恶为标准。
在诗歌美学方面,王昌龄主张"意境说"。
他认为,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文字的美,更在于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的美。
他提倡诗歌应该有深邃的意境,应该能够引人入胜,使人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王昌龄的诗论著作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
唐代佛禅背景下“意境”理论的嬗变
![唐代佛禅背景下“意境”理论的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a83a3b44866fb84ae45c8da6.png)
唐代佛禅背景下“意境”理论的嬗变作者:丁红丽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意境”是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文学理论中的“意境”论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提出来“三境”论。
王昌龄的三境论在结构框架上借鉴了佛教“三别义”论,而其中“意境”的内涵界定又受到禅宗“空”的思想影响。
继王昌龄之后,唐代诗论家皎然与司空图对意境理论做出了新的论述,他们的理论也是唐代佛禅思想发展的背景之下形成的。
关键词:佛禅;王昌龄;意境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2.04一、“意境”理论之概述“意境”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1],它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综合影响。
中国诗学中“意”的概念出现得很早,在《周易·系辞(上)》中就有关于“意”的论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2]这里的“意”是指儒家圣人所要传达的道理。
其后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言与意的关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3] “得意忘言”指出了“意”的主体性地位。
后来“意”概念往往伴着“象”一起出现,如王充在《论衡》中有这样的论述:“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4]王充此论指出画布上的“熊麋之象”已不是客观之象了,而是承载了“意”的“意象”了。
而王弼对言、象、意关系的论述更为详细:“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如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 ...
![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 ...](https://img.taocdn.com/s3/m/5f15310758fb770bf78a557a.png)
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1)“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他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
“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
简言之,“思与境偕”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2)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
(3)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其实质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意识一种情志或者一种灵感借助一种必然的意象或情境加以展示或抒发;一种景致一种形象一种事件一种情节总是作为一种主观的标志。
用通俗的情景交融的说法也未尝不可。
就是说,一种内心极其隐秘的东西找到了最有效的表达载体;一种意象成为一种心知的最有效的标志。
王昌龄意境研究
![王昌龄意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d5b15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0.png)
王昌龄诗歌(shīgē)意境说“意境”是中国(zhōnɡ ɡuó)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学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独有(dú yǒu)的美学概念,在中国(zhōnɡɡuó)美学史上占有重要(zhòngyào)的地位,其发展历程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千百年来一直都受到学者大家们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王昌龄在《诗格》中“意境说”王昌龄是一位诗人,在星光闪耀的唐代诗人群体之中,他以擅长七言绝句而享誉中原。
他的绝句被誉为“盛唐高亢之音,七绝压卷之作。
”无论写作的是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他总是采用或是高昂开朗,或是雄浑跌宕的风格,透露着一种刚健爽朗之美。
其次,王昌龄还是一位诗歌理论家,《诗格》是他唯一的一本关于文艺理论的著作。
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能真切动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王昌龄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
这里的“境”实际上指的是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
“物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是心中的想象和幻想。
我们注意到,王昌龄的这三重境地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性: “物境的特征是“得形似”。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11e2b4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7.png)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2019-03-25【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涌现了⽆数诗⼈,诗歌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然⽽在这⼀个时间段中,唐代⽆疑成为诗歌发展的⾼潮,在政治、经济、⽂化⾼度繁荣的背景下,涌现了⼤批诗⼈,“初唐四杰”、李⽩、杜甫、⽩居易等,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数诗⼈,像满天的星⽃⼀样。
这些诗⼈,今天知名的就还有⼆千三百多⼈。
和唐代的诗歌创作成就相⽐,唐代诗歌的创作理论成就要⼩得很多,但是它仍然在中国的诗论史上留下灿烂的⼀笔,因为,诗歌的意境理论产⽣于唐代,并贯穿着中国整个时期的诗歌评论。
今天,当我们的眼前展现⼀⾸诗歌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寻找诗歌内部的意境表现在何处,或者直接发问这⾸诗歌的意境怎样。
⽽那些意境丰富的诗歌往往被称为上乘之作,并被后⼈传承下来,奉为经典。
【关键词】唐代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问题。
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它是诗⼈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对现实⼈⽣的独特感悟所形成的艺术画⾯。
绝⼤多数的诗歌不以塑造⼈物,描述故事为⼰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灵思绪的⽚断,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草⽊等事物的形貌,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它们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是诗⼈独特匠⼼的展⽰。
从接受主体⽽⾔,则是凭借诗歌艺术语⾔的媒介,糅合⼀⼰之⼈⽣经验,再现诗歌中的艺术情景,并从中体悟、玩索与反观⾃⾝,从⽽产⽣⼼灵的回应与共鸣。
最早将“境”作为诗学术语引⼊诗歌领域的是唐⼈。
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取境》云:“取境之时,须⾄难⾄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貌,有似等闲,不思⽽得,此⾼⼿也。
”这⾥的“境”,就包含了主客观统⼀、驰骋艺术想象的意思,就是指意境的创造问题。
皎然还在《秋⽇遥和卢使君游何⼭寺宿扬上⼈房论涅槃经义》中有“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的诗句,也说明了诗⼈的情思是包容在诗歌的意境之中的。
第四章 唐代文论
![第四章 唐代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2c1748be1e650e52ea9933.png)
三、韩愈的主要文学主张
(一)坚持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 一 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 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 思想,将学古道与学古文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
有志于古道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 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 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 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 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 顾;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 交。于是乎孕大合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 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 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 窦也。《与元九书》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 夏韦太守良宰》
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古风》三十五
第三节 韩愈
韩愈(768—824)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与思想家。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 黎,世称韩昌黎。 中国古代唐代中期著 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 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 其逝也有所为。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师表,一句话却成为天下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戏为六绝句(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三) 杜甫
古代诗话:了解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与评价
![古代诗话:了解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81687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c.png)
古代诗话:了解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与评价古代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许多卓越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除了创作优美的诗歌作品外,还留下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与评价。
探究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有助于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寻找灵感与启示。
一、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古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言志”、“触类旁通”和“意境自由”。
首先,“以言志”强调诗歌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意境的艺术形式。
古人认为,诗歌应真实地表达作者的心情、思考和心境,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其次,“触类旁通”指古代文人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典故、比喻和联想等手法,通过联系诗中事物与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来表达更深远的意义。
最后,“意境自由”意味着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追求意境的自由与舒展。
他们追求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和格律的束缚。
二、古代文人对不同诗派的评价在古代,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诗派,每个诗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文人对这些不同诗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诗派评价。
1. 诗经派: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语言简练、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普遍推崇。
文人认为,诗经派诗歌深入人心,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是古代诗歌的杰出典范。
2. 唐诗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派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意象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古代文人普遍认为,唐诗派在形式上更加严谨,情感上更加真挚,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3. 宋词派:宋代的宋词以其婉约、含蓄的风格而闻名,成为了中国词的代表性作品。
古代文人对宋词派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文人认为宋词派追求的是虚幻、超脱的意境,但也有人认为宋词派的表达更为细腻、感情更为真挚。
4. 元曲派: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戏剧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特点。
古代文人对元曲派的评价较为复杂,有的文人赞赏其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语言,但也有人认为元曲派过于注重形式化的表达,缺乏深层次的意义。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0335030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0.png)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文章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应该反映生活。
针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他特别强调以诗歌反映民生,这是他的安人治国,惊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合贡献。
2, 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唤起诗人的现实责任感。
3, 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首先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明确的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对新乐府运动形成“为匹夫匹妇”代言的特色,起了规范的作用,对开创以俗为奇的元白诗派,并使其拥有广泛读者群体起了指导的作用。
4, 其不足也有以下几个: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他美感作用,致使他们创作的有些乐府诗成了理念先行,抽象说教的谏章。
忽视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唐代诗人创造意境理论及实践成果吸取和借鉴的不够,导致他们的部分乐府诗歌议论未能和形象很好的结合,直白详尽而缺乏意蕴和回味。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2c58488d4d8d15abe234eca.png)
所谓“词”体,是“曲子词”体的简 称,是指起源于隋唐之时,兴盛于两 宋时期,一种配合乐曲而言的歌词。
诗与词的异同 相同之处:
诗与词,都重视情志的抒发,意象的葱茏鲜 活,境界的优美迷人,表现方法的含蕴幽深, 行文的自然流美,声律的和谐动人等。 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及词话》“夫诗之于词, 不过体制稍殊,宗旨亦复何异?”
诗歌的诗句从二言、四言、六言、杂 言、五言、七言,呈现出整齐化的发展趋 势。诗句的整齐化是一种诗歌内部的要素。 词的语句是以长短句为主要特征的。词句 十分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这是因为一方 面是为了适应音乐,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容 易表达复杂的感情----既可以是慷慨激昂的, 也可以是委婉细腻的。
艺术风格不同。 “诗庄词媚”。所谓“诗庄”,说 明诗歌一类体裁的属性内容主要以感 慨身世、追求功业以及表达政治抱负 与人生理想为指归,庄重而严肃。 “词媚”,说明所表达的情感以儿女 私情为多,身边琐事为主。
“志”,《说文》训为“志者,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由此可见,“诗”要表达的“志”, 是属于人的心灵世界的东西,把心中 的“志”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 来,便是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之朗诵是吟咏心声,声调是依吟咏 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得声调和谐统一。
艺术表现力不同。
“诗阔词长”。所谓“诗阔”,是 指诗歌在描写上多从阔处着眼、大处 落笔。所谓“词长”,是指词在描写 上较为细腻,转折较多。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
![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9aa7df18f18583d04964599c.png)
《 庄子 ・ 齐物论》 中所写 :昔庄周梦为蝴蝶 , “ 栩栩
然 蝴蝶 也 , 自喻适 志 与 !不 知 周也 。俄 然 觉 , 遽 则
老 子 的《 德经 》 为 “ ” 万 物 之 源 。“ 之 为 道 认 道 是 道 物 , 恍惟惚 。惚 兮恍 兮 , 中有 象 ; 兮 惚 兮 , 惟 其 恍 其 中有物 。窈兮 冥 兮 , 中有 精 , 精 甚 真 , 中有 其 其 其 信 ” 第 二 十一章 ) 。“ 物 负 阴 而抱 阳 , ( … 万 冲气 以 为和 ” 第 四十二 章 ) 。 老 子认 为 , 道 ” 内涵 ( … “ 的 是 根本 无法 用 明晰 的语 言 概 念 表 达 清 楚 的 , 只 而
思想也是意境得 以产生的基石。“ ” 庄子》 游 是《
的核心概 念 , 子 哲 学 就 是 游 心哲 学 。庄 子 把 大 庄 自然看 作是 人类 的 精 神 家 园 , 游 心 ” 是 游 于 自 “ 就 然 。庄 子 的这 种 天 人 合 一 , 一 种 无 须 任何 外 在 是 中介 的天人 直 通 式 的合 一 , 就 使 得 庄 子 的游 于 这 自然是 一种 纵 情 山水 的审 美 活 动 , 游 心 的哲 学 其 境 界也 最容 易被 转化 为艺 术 境界 。庄 子 的 自然是 与“ ” 道 相通 的 , 于 自然便 是 与 道 同 游 。人 在 游 游 于 自然 时 , 因与 自然 的 交融 而获 得 了时 空 的无 限
第 2 2卷 第 3期
21 0 2年 9月
甘肃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J u n o n u Ra i & TV i e st o r  ̄ fGa s do Un v ri y
Vo . 2 No 3 12 . S p . 01 e t2 2
略论皎然的意境说及其影响
![略论皎然的意境说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bdf3fc758f5f61fb7366633.png)
这里的取境也是说意境的创造,是指作者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属于客体的物象相互感应交融,最后铸成诗歌的艺术境界,这个情思与物象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至坚至险”的艺术思维过程。《诗式》总序中“彼天地日月玄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对此有更深入阐发。皎然并不认为灵感的降临是无迹可寻的,是凭空而来的,是无从努力的,“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认为灵感并非“神助”,也不是守株待兔的结果,而是“积思”和“精思”的必然结果。因此皎然认为既要在“至坚至险”的苦思状态中取境,又要在“意静神王”的灵感状态中取境,有时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代著名诗僧。他的存世著作有《昼上人集》(又称《皎然集》或《抒山集》)十卷,《诗式》五卷。皎然的境界说,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缘境、取境、以禅喻诗。现在分别论述于下:
一、缘境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文采,如杨林积翠之下,翘首幽花,时时间发,乃知斯文,味益深矣。
《戏呈吴冯》:“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强调诗歌刨作中取境、明势、取势的关键是心悟道妙,心与道契,意静神王。要“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举凡前面所述之造境、缘境及境象有虚实皆为皎然以心境入诗之体现,启后世以禅喻诗之肇端。
二、取境
关于取境,皎然在《诗式》中列专论。
评日: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日: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唐诗的意境呈示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唐诗的意境呈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5cff8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3.png)
作者: 李浩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5页
主题词: 意境;唐代;象外;超越;现量;自然
摘要: 本文从意境理论产生与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唐代切入,结合唐人的诗论和诗歌创作,并联系儒道释交融渗透的文化背景来对其丰富而精微的理论内涵作出历史与逻辑的把握,指出意境最基本的美学规定是象外之象、现量思维和体合自然,唐人不仅在理论上对意境的构成、特点和类型做了大量开创性研究,奠定了意境学说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创作出许多意境浑融、气象高妙、神韵悠然的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味”说及理论内涵
司空图继承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 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深入的探 讨,在钟嵘论诗的“滋味”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 的“韵味”诗学观。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 之喻多矣。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又“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徜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五、诗境论的成熟—— 司空图的“韵味 ”说和“思与境偕”
司空图提出的“思与境 偕”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 等意境的层次理论,并 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对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境 论的形成起了极为关键 的作用,标志着“诗境 论”趋向成熟。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 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 又号耐辱居士。司空图成就主要 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 之作。
《诗议》“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 之思。”
诗境的特点
(一) “采奇于象外” 评谢灵运的诗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 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 虽齐,取兴各别。”在“重意诗例”条中说: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上承刘勰“隐秀”,下开司空图“象外之 象”“味外之旨”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 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 容易可谭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要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多重 的境象。这种情致、意趣、艺术至境,要依靠鉴赏 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பைடு நூலகம்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了一个意境创 造的诗学命题“思与境偕”说。
就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 象。”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所谓‘象’
即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所谓‘兴’,是 诗人由外界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受,殷璠 所指多数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古人常用 ‘兴’表示自然景物引起的感触,兴致,有 时也包括因此而产生的创作冲动。”
三、诗境论的先河——王昌龄的“ 三境说”
皎然,唐代诗僧。生 卒年不详。俗姓谢,字 清昼,吴兴(浙江省湖 州市)人。谢灵运十世 孙。活动于大历、贞元 年间,有诗名。著有《 诗式》
诗境的提出
《诗式》中有:“缘境不尽曰情”“取境偏高, 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 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二)“味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倘复以全
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所谓“味外之旨”,指的是诗歌意境的审美
效果。就是味外之味,诗味在味外,诗人创 作出味外之外的诗,才是玲珑透彻,不可奏 泊的诗,这样的诗才是全美的诗。
(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客州云:“
王昌龄的主张
物应与意结合,即物表现意。在物的描写方面,他 又认为应该直接描写天然真景。他强调意与声的关 系,声是诗歌的音律表现形式,认为意是决定诗歌 品格高低的因素。 王昌龄论构思、取境以及在诗论中多次用“境”、 “象”等概念,并强调“兴发意生”,一方面与前 人的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又为后世诗 境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境”这一概念,第 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 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 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
什么是“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 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 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 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境,作为诗歌所创造的三种境界,也可以简单的 理解为诗歌的三种表达方式:一曰写景状物;二曰 抒发感情;三曰揭示哲理。
“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
者。”
“思”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指客观景 、象、 事、理等,“思与境偕”是说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 主观与客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统 一和融合。只有 这样,才可以使诗在具象之外包蕴有更为深沉的内 涵,从而产生“味外之旨”。这是对“意境”这一 诗学概念的第一次明确界定。
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 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这里的“辩于味”就是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论述 诗歌的创造和欣赏,这是司空图美学思想和诗歌体 系的出发点和核心。
“韵味”说包括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多层面的内容 ,即后人把它称之为司空图的“三外”说,也 有人称为“四外”说。
结 语
唐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无可比拟的巅峰 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 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从王昌龄 起,诗境理论真正得以提出,接下来经 过皎然的推进,最终在司空图这里得到 相对完善。它从萌芽走向发展可以说已 经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了。
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评李 陵、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等。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这是中国文 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境”这一概念的准确概括。“意 境”不同于“意象”的地方,正在于此。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总之,‘象’与‘境’的 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 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 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 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
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二、殷璠的“兴象论”
三、王昌龄的“
三境说”
四、皎然“三境合一” 五、司空图的“韵味”说和“思与境偕”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
表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 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唐以前对诗歌意境问题的讨论
《易•系辞上》“立象以尽意” 《文心雕论•神思》“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
斤” 钟嵘的“滋味” 说
这些学说都曾深入论述到了诗歌创作中描绘形象、 包蕴情性的问题。
二、唐早期诗歌意境理论——殷璠的“兴 象论”
殷璠,丹阳人。生卒年不 详,大致生活在开元、天 宝年间。《河岳英灵集》 是他选王维、王昌龄、储 光羲等24人的作品,计228 首。开唐人选唐诗之先河。 选本对每一位作家都作了 简要而比较中肯的评论。
四、诗境论的发展——皎然“三境合一”
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 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已经创 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和禅境合 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皎 然在其《诗式》谈到了意境论 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情 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 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 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并 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一)“韵外之致”
实际上讲诗歌意境的特征。所谓“韵外之致”,是 指有意境的作品蕴含着无尽的情致、意趣。“韵” 是说诗的语言之美,包括诗的神韵与神味。“致” 指情致、意趣、情趣。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 以言韵外之致也”。
即真实自然,如在眼前,又经得起品味,不流于浮 浅。意境应当含蓄深远,诱发人无穷的想象无穷之 余味,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产生“韵外之致”的那 种无穷的情趣。
(二)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
《诗式·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
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 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 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 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真于性情,
在唐代诗论权德與曾用“意与境会”来表述
意境的特点,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来表 述,但都不如司空图更能抓住意境融合的本 质。 总之,司空图的“韵味”说和“思与境偕” 说实际上是对唐人诗歌意境理论的一个总结 ,标志着“诗境论”的渐趋成熟。不论是对 后世的诗歌创作,还是对诗学理论,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兴象”
“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 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 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 用之?” ——《河岳英灵集序》
所谓兴象,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
感受的结合,是超出自然景物的“常境”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所谓‘兴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