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

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吕雯【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在呈直线发展,也正是因为经济上的发展迅速,所以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中英汉翻译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通过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具体影响和分析,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 探究前言提高翻译质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翻译活动研究状况,通过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与翻译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进而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更好把握自己的翻译方向和风格,使中国人对翻译活动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优化和传播,服务国家的文化建设需要,从而为我国翻译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一、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Halliday认为语言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层次,这四种四种层次就是语法、语音、词汇以及词形,而由于任何一个层次比如语音和另外一个层次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翻译的,所以Halliday认为层次的转换仅仅限于同层次之间。

而Catford却认为翻译完全可以分为等级限制的翻译和不限制等级的翻译,所以Catford将这种不受限制的翻译统称为翻译转换理论。

译者的翻译活动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交流和理解的困难所在,但是翻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必然通道,所以只有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译者的翻译活动整体水平的得到有效提升。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但是语言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其中存在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存在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译者的翻译活动属于“权力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译者要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很准确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还要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忠于原文”。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民族性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

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

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

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

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

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目前翻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特别关注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本文探究的不是具体翻译方法,而是采用语域分析方法,结合语篇性质及特点,通过中英互译典型例证,找出翻译需要审视的几个问题,希望对翻译有所裨益。

1 语域理论概介语域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语域可分为三个变项: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参加的整个活动。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等[1]。

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

2 从语域理论的视角论翻译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报道用词力求新奇。

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等方面的词语,以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

以下一则实例借用了军事用语,加强了宣传效果。

例一原文:Ronald Reagan’s 1985 budget took a thunderous shelling l ast week. Testifying in Washingto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Paul Bolcker fired the single most damaging salvo…(Wall Street Takes a Dive[2])译文:罗纳德·里根1985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上周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联邦储备局主席保罗沃尔克在华盛顿作证时,放了最厉害的一炮……(华尔街股价下跌) 该例中译文与原文语场相同,主题是一则股票重大消息,其交际意图是标新立异,引起轰动效应。

语旨虽有差异,原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英文读者,译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中文读者。

中英文语式一致,都是书面语。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本类型学理论及其应用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本类型学理论及其应用
文是源语 ( S L ) , 英文是 目标语 ( T L ) 。由于旅游景点的规模不 同 、级别不同 ,以及译 者的翻译 水平 不同,因此 全国各地旅 游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良莠不齐 。本研究主要分析 公示语
都集中在对单词 、 短语 、 句子的纠错上 , 偏重于具体的翻译
技 巧 。以文本类型学 、目的论 、 翻译行 为理论 、 “ 功能 +忠 诚 ”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广泛应用于应
其他 发表 文章 合计

4 5 0
l 8 %
8 % l 0 0 %


引 言
目前在这 方面做的 比较成功的是澳门大学的张美芳教 授 。 她 在系统介绍文本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公共牌示语的文本 类型和功能做了深入的研究 ( 张美芳 , 2 0 0 6 ) 2 9 - 3 4 。 但她用于
研 究的文 本全都摘 自于澳门的公共牌示语 ,而国内 ( 主要指
公示 语是 指公 开和 面对 公众 ,告示 、提示 、警示 、标
翻译 学 、外语教 学 。
7 2
公 示语汉 英翻译研 究的新视 角——文本类型 学理论及其应 用
表 1 语料 来源 来源
现 场采 集 《 公 示语 汉英 翻译 》( 王颖 、吕和 发 , 2 0 0 7 )
三 、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之分析
数 量
2 8 9
所 占比例
2 0 1 3年第 6期
N0. 6 2 0 1 3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GUANGDONG UNI VERS I TY OF FOREI GN S TUDI ES
2 0 1 3年 1 1 月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思想界内咅即以反叛、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和文学批评话语为特征的解构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政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

关注的并非翻译本身,但是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的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译”。

这句话经常被翻译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4、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 )♦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

♦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认为逐字翻译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拟作近似于创造,脱离了原作的面貌;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

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O♦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她探究了男女的语言差异, 她探究了男女的语言差异,并认为女性 在进入公共领域时必须将女性语言翻译到 父权语言之中,因而女性都是“双语人” 父权语言之中,因而女性都是“双语人” bilingual), ),具备至少两种看待现实的 (bilingual),具备至少两种看待现实的 视角; 视角; 而男性处在权力关系中的主人地位, 而男性处在权力关系中的主人地位,因而 视角单一。在翻译女性作品时, 视角单一。在翻译女性作品时,男性的这 种狭隘视角就被暴露出来。 种狭隘视角就被暴露出来。
它种学科
--符 号 学 --符
现代符号学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进行 普遍语义研究的一部分,讨论意义的产生、 普遍语义研究的一部分,讨论意义的产生、 传达和阐释的过程。 传达和阐释的过程。 语言符号探讨了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共性, 语言符号探讨了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共性, 论证了翻译的可行性, 论证了翻译的可行性,突破了传统译论对 翻译所持的狭隘看法,认为翻译活动是两 翻译所持的狭隘看法, 种语言符号的转换, 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将翻译研究的中心放 在了原文文本。 在了原文文本。
巴斯尼特和勒菲弗尔的多重模式对于不同时 期在不同文化中研究翻译非常有效 不同翻译意图和具体文本来确定翻译中对文 化参数的保存度, 化参数的保存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文化转向”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
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 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转向势必促 使翻译研究的大发展。 使翻译研究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表明,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表明,文化转向消减 了翻译本体,必定走向迷宫,难以寻觅出路。 了翻译本体,必定走向迷宫,难以寻觅出路。
他种文化-他种文化-巴西食人主义的翻译观
Haroldo de Campos (1929-2003) a Brazilian poet,critic,and translator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阴刘凡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摘要]中国特色词汇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探讨其文化内涵及英译原则,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文化外宣的效果。

当今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中充分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减少语言学习中由社会文化带来的障碍。

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跨文化交际、对外交流和特定文化语境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纽马克翻译理论;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06-0030-031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当前,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反映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科技进步等领域变化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些词语的正确翻译,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行政策和对外宣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中国的特色词汇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介绍给世界,使华夏文化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协调,并保持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因此,解决存在的问题,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研究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翻译工作中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本文在探讨中国文化以及特色词汇的相关理论后,指出了特色词汇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翻译的原则,并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分析,提出翻译的主要策略:归化与异化,旨在启示译者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应予以足够的认识,提高文化意识。

2本研究的目的及现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用各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探索。

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翻译理论的新视角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释意理论翻译源语翻译,特别是交替式口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语言本身。

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相结合的产物,这便要求译员首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然后还需掌握百科知识,对各领域的知识都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意思。

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这为翻译理论打开了新的视角。

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塞莱丝柯维奇,1979:48)。

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

它明确地告诉译者需要译出的是什么东西(是意思,而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译者弄懂自己所译对象的内容以及讲话人或作者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不是像纽马克所批评的那样,仅仅满足于使自己相信:自己译就的句子“从语言上来说是有意义的”(Newmark,1988:155)。

翻译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听懂源语。

这对于外语来说,要求译员具有较高的外语基本水平,特别是听力水平;对于母语而言,需要译员听懂带有口音的母语。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研究;语言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构成性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道路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学基础。

同时,表达的可理解性、命题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布龙菲尔德、华生等人早在一年代也曾提及言语行为。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孤立起来考察,古希腊到世纪的西方哲学从中心论题可以宏观概括为主个阶段模式: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柏拉图的本体论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从本体论变成了认识论;本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学的。

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摩尔、罗素及维特根斯坦等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的分析,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者到蒯因和美国哲学家戴维森。

主要是讨论意义和真理的关系,讨论一个话语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他们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可能为真或假的东西。

另一个方向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更多的是讨论语言的使用问题,把语言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们所探讨的不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而是意义和使用的关系或意义和说话人说出话语意图的关系问题。

塞尔认为:“把语言哲学中许多问题的讨论都加以改造而铸进关于一般人类行为的讨论这个更广大的背景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行为语言学派开始考察说话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受话人的信念等语用因素。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年,约翰·奥斯汀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swithact)的讲座,他认为所有的语句分为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和隐性施为句(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科技英语汉译工作的要求也更高。

而科技类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翻译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以牺牲形式对等为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更侧重于语义对等的翻译策略。

本文基于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结合科技翻译实例,分析科技英语翻译,旨在为科技英语汉译提供新的见解。

关键词:科技英语;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Ⅰ引言如今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科技文献也是公众和某一领域的专家获取最前沿信息的基础。

但科技领域覆盖范围广泛,专业术语和长难句较多,对译者而言,做好科技翻译并非易事。

我国关于翻译方法策略的研究者很多,但很少有人从词汇、句法这些微观层面上开展细致研究,深入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或者转换中去。

对科技翻译而言,如何提高译文质量和翻译速度,现已成为译员和研究员关注的重点。

本文从科技文本的特点出发,具体分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第一章翻译转换理论第一节翻译转换理论介绍翻译转换理论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J. C. Catford) 提出的。

他的翻译的代表作是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也是其唯一一部翻译理论专著。

在书中他中定义了“转换”这一概念,即“在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

”层次转换(level shift):卡特福德认为语言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可能的层次:语法层、词汇层、形态层和语音层。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等值成分。

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

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范畴转换指的是不受限制的翻译和等级限制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偏离。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五个学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Eugene A. Nida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He is regar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奈达的足迹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作品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翻译科学探索》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oauthored with Taber 1969《翻译理论与实践》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语义的成分分析》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 A. Nida 1975《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1996《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Three Stages:Descriptive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描写语言学阶段)Communic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阶段)Sociosemiotic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社会符号学阶段)Stage 1:Descriptive Linguistics(formative years of his ideas) 初创时期1943: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英语句法概要》1959: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奈达语言学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Newmark(纽马
克):semantic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
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