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生礼俗

礼是什么?一谈到礼,大家马上会想到哪些内容?

答案可能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谦让,各种繁琐的礼节规矩,还有五四运动以来批判的“吃人的礼教”,等等等等。通常而言,我们对礼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样态度:一方面,我们对现代礼仪,我们格外重视,如接见外宾、西餐仪式等等,上车时要让人先进,进电梯要自己先进,认为这是文明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对传统礼仪知之甚少,有人称中国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实际的记忆却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记忆到清代就不错了,比如我们对电视上的清朝宫廷戏都比较熟悉,又比如我们对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耻辱刻骨铭心。至于明朝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一般中国人其实已经毫无概念。也正因为知之甚少,我们对传统礼仪的态度几乎完全是负面的,从评价看,常常是一言以蔽之,“吃人的礼教”,认为束缚人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就是我们全部的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无处不在。《中庸》有言:“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仪实际上包罗万象,其影响远远不止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礼貌”、“礼节”。我们的政治统治的艺术、我们的文化、我们为人处世的谦逊、含蓄,几乎无不与礼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

礼仪是一种文化——“中国礼仪之争”,自17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一场持续300 余年的中西方世界围绕祭孔、祭祖是否偶像崇拜的文化争议。

礼仪是一种制度——这是一种治国的艺术,是一种区别的制度。《礼记》说:“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臣闻天子之职

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

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礼记•经解》又说:“故朝观

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

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

男女之别也。”

礼与法制的关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作为一种国家法制在用心构造的。正因为礼、法关系密切,因此才有亲亲、尊尊的法律,

“子不告父,妻不告夫”。

礼与道德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复礼”是根本的社会思想,建立礼治的理想社会。

孔子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兴复周公时候的礼,重建一种社会秩序。

他对礼的思考追问,才有了“仁”。这既是天性,就像鸟还知道反哺,人

更应该知道孝,知道诚信;这也是对君子、对士大夫、对诸侯、对天子等

统治者的根本的要求。所以孔子的仁学是为他的礼治服务的,因此他十分

强调礼,强调秩序,强调礼的教化。所以当他的学生子贡很可惜那典礼上

用作祭品的羊,孔子便责备他:“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在他看来,礼不

仅仅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是一种道德实

践,也是一种教化实践。

的确,生活和实践,恰恰是我们在理解传统礼仪时必须关注的一点。从礼本意的解释上来看,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礼,履也。”履,是鞋,是走,不是虚文,而是践履,是活生生的实践。

近代“文化怪杰”(也有人称为“晚清第一名士”)辜鸿铭(1867~1928)就说:“礼不

是一种排练的仪式,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关于辜鸿铭,我们往往习惯强调他陈腐落伍的一面,比如他喜好女人小脚,甚至有人讽刺他喜欢嗅女人的小脚,并因此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也有人讽刺他脑后的小辫子,据说他第一次走上北京大学讲台时,教室里的学生全部哄堂大笑,但辜鸿铭只说了一句话,聪明的北大学生就立刻安静佩服起来,他说:“你们只看见我头上有形的辫子,却看不见你们自己心中无形的辫子。”辜鸿铭是有资格这样来教训北大学生的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其偏爱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学贯中西,对西方文化极其熟悉的人。他的许多著作都用外文创作,而且成为外语世界的畅销书,成为当时西

母亲是外国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学在西洋(他被他父亲工作的橡胶园主人、一位英国人收为义子,十岁时就被带到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名校求学,游历了欧洲,并精通英、法、德、希腊等9种语言。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张之洞幕府洋务,后在北洋政府任职)。人们往往忽略,辜鸿铭是在异常艰难的窘境下,依然坚持对东方文化的捍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英国作家毛姆(《人性的枷锁》)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

所以对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陈寅恪先生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态度:具“了解之同情”,要先设身处地的真正了解,且慢随意地针砭批评。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观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要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循规蹈矩,即学会适当的约束自己。(胡适有句话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礼,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的礼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礼貌

中国传统的礼仪实践,在国家层面上可以分为五种,故习称“五礼”,具体如下:

●吉礼:祭祀的礼仪;比如祭天、祭地、祭祀泰山等

●凶礼:对死丧的凭吊和对灾祸的慰藉、帮助;

●宾礼:朝会等社会交际中的礼仪;

●军礼:征伐或演练等军事活动中的仪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