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13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草药药理学课件——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中草药药理学课件——中 草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 用 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索中草药背后的悠久历史与
文化背景。
中草药的基本特点与成分
多样性
中草药种类众多,涵盖丰富的植物、矿物和动物 来源。
综合作用
中草药中的成分往往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药 理效果。
活性成分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如生物碱、鞣质和 黄酮类物质。
中草药收集
这些丰富的中草药将被应用于内 分泌系统的治疗和调节。
中药店
中药店提供各种中草药供内分泌 系统的调理和治疗。
中草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抗癌活性
某些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用于辅助肿瘤治疗。
免疫调节
中草药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对癌症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减轻副பைடு நூலகம்用
一些中草药可以减轻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的副作用。
1 清热解毒
2 提供营养
某些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帮助身 体排除有害物质。
中草药可以补充营养,增加患者的 体力和免疫力。
3 心理支持
中草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减轻焦虑和抑郁。
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降血糖作用
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帮助。
增加胰岛素敏感度
中草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度,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保护胰岛功能
一些中草药可以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糖尿病
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中具 有潜力。
健康饮食
中草药可以与健康饮食结合,管 理糖尿病。
中草药粉末
中草药粉末是一种便捷的糖尿病 治疗方式。
中草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镇静安神
文化背景。
中草药的基本特点与成分
多样性
中草药种类众多,涵盖丰富的植物、矿物和动物 来源。
综合作用
中草药中的成分往往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药 理效果。
活性成分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如生物碱、鞣质和 黄酮类物质。
中草药收集
这些丰富的中草药将被应用于内 分泌系统的治疗和调节。
中药店
中药店提供各种中草药供内分泌 系统的调理和治疗。
中草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抗癌活性
某些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用于辅助肿瘤治疗。
免疫调节
中草药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对癌症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减轻副பைடு நூலகம்用
一些中草药可以减轻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的副作用。
1 清热解毒
2 提供营养
某些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帮助身 体排除有害物质。
中草药可以补充营养,增加患者的 体力和免疫力。
3 心理支持
中草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减轻焦虑和抑郁。
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降血糖作用
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帮助。
增加胰岛素敏感度
中草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度,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保护胰岛功能
一些中草药可以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糖尿病
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中具 有潜力。
健康饮食
中草药可以与健康饮食结合,管 理糖尿病。
中草药粉末
中草药粉末是一种便捷的糖尿病 治疗方式。
中草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镇静安神
药理学(药学导论)PPT课件
程的调节。
药理学实验数据分析
01
02
03
0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实 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效学分析
分析药物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
浓度的动态变化。
毒理学分析
药物政策与管理
药理学为药物政策制定和药品 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靶点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是高度特异 性的。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类型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亲和性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亲和性与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亲和性越高,效应越 强。
药动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 作用时间。
化学相互作用
指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 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 物结构变化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 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等。
药理学实验数据分析
01
02
03
0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实 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效学分析
分析药物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
浓度的动态变化。
毒理学分析
药物政策与管理
药理学为药物政策制定和药品 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靶点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是高度特异 性的。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类型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亲和性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亲和性与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亲和性越高,效应越 强。
药动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 作用时间。
化学相互作用
指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 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 物结构变化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 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等。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
游离脂 温性药:挥发油、甾醇类、黄酮类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中药学课件PPT课件
2024/1/26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出现《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 本草巨著。
近现代
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 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 逐渐兴起。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学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02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及其 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01
03
中药药剂学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特性。
4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 世。
明清时期
中药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温 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 形成。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 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管理
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控制 ,提高中药材质量。
推进中药生产工艺创新
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 少人为因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质量追溯 等方面,确保中药质量可控。
净制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达到一定的净度标准。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蒸制
将药物蒸透,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2024/1/26
切制
将净选后的Leabharlann 物进行切割,便于炮制和制剂。煅制
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烧至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 分。
煮制
将药物加水煮沸,去除毒性或刺激性,或使药物有效成 分易于煎出。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出现《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 本草巨著。
近现代
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 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 逐渐兴起。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学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02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及其 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01
03
中药药剂学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特性。
4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 世。
明清时期
中药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温 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 形成。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 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管理
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控制 ,提高中药材质量。
推进中药生产工艺创新
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 少人为因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质量追溯 等方面,确保中药质量可控。
净制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达到一定的净度标准。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蒸制
将药物蒸透,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2024/1/26
切制
将净选后的Leabharlann 物进行切割,便于炮制和制剂。煅制
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烧至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 分。
煮制
将药物加水煮沸,去除毒性或刺激性,或使药物有效成 分易于煎出。
药理学课件(全)
一.几个基本概念
1.药物,指对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 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 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2.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 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
7
药品 (符合应用、 便于使用、 贮运安全)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二.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 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饱和性 ③竞争性 ④可逆性
35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 骨骼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 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
37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从体内 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9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传统本草阶段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德国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 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 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10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与新药研发
The Long Road to a New Medicine
推测药物分布范围。(3则)推V测d 药物X剂/C量
1.药物,指对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 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 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2.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 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
7
药品 (符合应用、 便于使用、 贮运安全)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二.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 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饱和性 ③竞争性 ④可逆性
35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 骨骼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 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
37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从体内 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9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传统本草阶段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德国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 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 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10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与新药研发
The Long Road to a New Medicine
推测药物分布范围。(3则)推V测d 药物X剂/C量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 毒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目
录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2. 毒性反应 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絮 乱病理损害 比较严重、不可逆 3. 变态反应 指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多次接触某种中药后产生的 特殊反应 如常见的皮疹、药热、哮喘等 4.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及生殖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