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教案2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https://img.taocdn.com/s3/m/8abbd80b7e21af45b207a865.png)
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2、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教学重点1、推导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和规范性。
教学准备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中除了陨铁以外,没有现成的铁,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钢铁是怎么来的呢?同样自然界中也很少有现成的硫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是自然界没有的,那这些物质又是怎样来的,才是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新课】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实验一:硫和氧气1、观察硫的状态,颜色等外观;2、在空气中点燃硫粉,观察现象;3、在氧气中燃烧硫粉,观察现象。
讲述: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工业上最重要的污染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要注意它的处理,可以用氢氧化钠来溶解它而除去,化学方程式为:(略)。
通过以上实验,修正策略说明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闻燃烧后的气体气味,讨论。
并做现象的对比和文字记录,写好化学方程式。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结论: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
实验二:二氧化碳和碳酸的相互转化1、在滴有紫色石蕊试剂的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有对照实验。
2、将变红的上述实验溶液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问题: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缺陷,你能把这个实验更完善吗?展示:一个比较严密的实验设计(ppt)(观察并记录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CO2+H2O==H2CO3H2CO3== CO2↑+H2O)结论:非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酸。
2.5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2.5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bdde95d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1.png)
4. **物质转化的实验探究题型:**
-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和记录物质转化的过程。
- **答案:**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锌和稀硫酸反应,观察锌片逐渐消失,产生气泡,同时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
-讨论区可以设置成小组形式,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展示区可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观察记录和思考题解答,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转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转化的吗?这些转化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物质转化的能量变化题型:**
- **题目:**举例说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 **答案:**放热反应的例子有燃烧反应,如木材燃烧产生热量。吸热反应的例子有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发生。
3. **物质转化的案例分析题型:**
- **题目:**分析铁生锈的过程,解释其中发生的物质转化。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转化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3.物质转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转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质转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转化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质转化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物质转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收集并制作动态图表,展示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4ff7e57f1922791688e894.png)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4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具体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知道鸡蛋在稀盐酸中发生的变化,能对实验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释溶洞、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练习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内在联系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变化规律和初步应用知识的能力。
难点:寻找物质各类制取的可能途径。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烧杯、鸡蛋、稀盐酸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4课时主要的内容是归纳各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和无机物分类的基础上,用图的形式总结和归纳了各类无机盐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推测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的可行性方法。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总结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理论概括的较多,在理论总结之前用一些学生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或感兴趣的或熟悉的化学变化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所以用溶洞的形成和鸡蛋在盐酸中的变化引入,然后结合以前学过的化学变化,逐条归纳各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
总结物质转化规律后,让学生明白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价值,让学生预测某些化合物的的化学性质,然后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体验到科学规律的价值,然后让学生讨论寻找制备某些化合物的途径,并及时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一:我们看到的房子的内外墙都是白色的,它是用石灰石制成的生石灰,再制成石灰浆,然后粉刷到墙上,过一段时间后就硬化而成的。
请写出石灰石、生石灰、石灰浆和石灰浆硬化后的化学式?试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化学变化。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案1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案1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cdbf4a680203d8ce2f24e8.png)
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3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2)能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化合价升降情况、得失电子情况。
(3)能利用金属冶炼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纯度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掌握纯度问题计算的一般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纯度问题的,意识到书本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纯度问题的思路分析和计算问题。
难点: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幻灯机五、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课时主要的内容金属冶炼还原法中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判断,以及有关物质纯度问题的解决。
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还原概念需要大量的化学反应实例讲解和联系巩固。
同样,第一次出现物质纯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将问题分解开来,分步设问和解决,务必理清思路。
本节课内容没有实验,主要是概念的介绍和思维的练习,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这样不至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经常让学生思考,当一个知识点讲解完之后,通过一定量的典型习题及时进行巩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找找这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新课展开(一)还原反应和还原剂师:1.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这样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等能从氧化铜、氧化铁中夺取氧,这种能力叫做还原性。
3.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还原反应中做还原剂。
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到氧,氧化剂失去氧,这样某些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是因为得失电子,我们从得失氧、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来分析一下还原反应。
1.练习巩固:反应物得失氧 得失电子 化合价升降 氧化还原情况 COFe 2O 32.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C + 2CuO ==== 2Cu + CO 2↑3H 2 + Fe 2O 3 =====2Fe +3H 2O ↑Fe+CuSO 4====FeSO 4+Cu 2Fe+3Cl 2======2FeCl 3(二)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不纯物的质量要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20fb6239240c844768eaee8c.png)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2、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3、进一步体验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1、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2、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
教学准备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碳酸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试管6 支。
教学过程【复习】一、实验方法(一)物理方法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溶于水是否放热等)的差异性分析。
1.颜色2.气味3.溶解性(学生回顾,教师补充)(二)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即根据化学反应时产修正策略生的不同现象或产物进行分析,将已知的多种物质逐一区分开来.1.利用酸碱性2.生成的气体3.生成的沉淀4.气体燃烧(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新课】二、实验步骤一般为:取样→操作→现象→结论1、分别取少量样品2、滴加检验的试剂3、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4、分析得出结论操作方法物理方法:观颜色、闻气味、溶解性、蒸发。
化学方法:加热分解法、测PH值法、指示剂法、点燃法、加入化学试剂法、不用其它任何试剂法(互相反应)三、分小组实验1.鉴别下表中的各对物质.被检物质所用试剂现象与结论方程式稀盐酸与稀硫酸食盐水与稀盐酸烧碱溶液与石灰水(先分析方法,再小组实验,再汇报结果)2.课本64页第2题【小结】实验讨论:1.以上物质的鉴别方法是否只有一种?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鉴别吗?2.你的实验结果是否与其他组的同学不同?请找出原因。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e484d6e87101f69f319577.png)
2.5物质的转化(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单质碳、硫的相关屋里和化学性质,了解碳酸的产生和碳酸的不稳定性,并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学习总结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学习用流程图的方式表达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2、提高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相关讨论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实验进行正反面的评价。
2、建立环保意识,学会常见气体的尾气处理方法。
【重难点】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讨论。
【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验法,通过实验事实展示物质的性质,再从一定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
讨论法,学生经过讨论,开放性的思考,形成实验讨论的观点。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引入视频视频疯狂化学之颜色之美播放视频观看视频引起兴趣授课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设计实验,将黑色的炭转化为白色的粉末:1、你预设的白色固体是?2、设计转化流程:3、选择试剂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说明:实验中只需要验证每个转化步骤的化学反应的可能性,若涉及过滤、干燥、蒸发等,本节课不做实际的操作要求。
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完成实验任务单。
实验讨论讨论1、各组之间交流方案讨论2、转化为碳酸钙的两个方案,哪个更好,说明理由。
选择装置组装转化装置图讨论3、分析转化过程中各物质的类别讨论4、还有哪些物质由类似的转化演示硫的燃烧实验现象。
交流与讨论,观察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认识碳、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事实总结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规律不是定律,正确认识转化条件了解非金属的转化规律课堂练习转化规律的应用应用1燃料燃烧1.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或爆炸)都生成水:______________。
2.碳在空气中燃烧, O2充分时生成CO2,不足时生成CO.O2充分时: _________________。
O2不足时: 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36054aa58da0116c1749ac.png)
2.5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2.能应用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可行方法。
二、过程方法1.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2.通过建构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在本节的前几课时中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转化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将知识串成一条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物质之间的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难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讲授新课板书: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游戏一:规则:1、第一个人出牌后,第二个人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转化而来,第三个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二个人出的牌中物质转化而来,依次类推。
(即:后一张牌中物质由前一张牌中物质转化而来)2、每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类别要不一样,但必须都含有同一种元素。
第一个游戏我们来玩一下扑克牌接龙。
请大家看一下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师生共同玩牌先教师出“钙”,然后让学生出牌,并说说两个物质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以及物质类别师:通过刚才的“接龙”,同学们发现了物质之间怎么的转化规律师:我们还学过哪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都符合这样的转化规律回忆、思考、归纳举例:Na→Na2O →NaOH→Na2CO3碱性氧化物+水--→碱只适用于可溶性的氧化物通过游戏让学生回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加强对物质转化规律的理解师:如果我出“C”,你们又将如何出牌呢?师:通过这个“接龙”,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师::我们还学过哪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回忆、思考、归纳举例:S→SO2→H2SO3→Na2SO3继续通过游戏让学生回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加强对物质转化规律的理解游戏二:规则:组长出一张牌,其他组员的牌能和这张牌反应的可以出(用线将反应物连接),不能反应的不可以出(放在边上)。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086f55650e52ea55189891.png)
物质的转化(第二课时)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材分析在掌握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物质反应实验和类似的化学反应,归纳出各类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
对前面的知识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
同时让学生思维中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
在本章中,这一节内容是重点,规律性强,综合性强,实验多,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提高寻找共同点,摸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通过学习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会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难点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实验器材硫与铁粉反应的实验、生石灰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过程揭示课题:物质转化的规律(二)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一)金属与非金属反应观察生成物,并将生成物倒在白纸上,用磁铁靠近生成物。
现象:生成黑【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板书设计第5节 物质的转化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S + O 2 ===== SO 2P + O 2 ===== P 2O 5 C + O 2 ===== CO 2 N 2 + O 2 ==== N 2O 5 2.非金属氧化物 + H 2酸CO 2 + H 2O ====H 2CO 3 SO 2 + H 2O ====H 2SO 3N2O5 + H2O ====2HNO3P2O5 + H2O ====2H3PO4金属O2 金属氧化物 +H2O 碱教学反思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用流程图来总结表达物质转化的规律,形成从特殊到一般规律的学习思想,便于形成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本节也可以与上节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对比,更容易掌握。
设计亮点让学生通过个别具体实验,自己归纳出物质间转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教师给出。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cb6e5d4693daef5ff73d0a.png)
2.5物质的转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巩固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之间的区别和互相之间的转化。
熟悉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物质物质变质的原理和离子的检验。
会自己设计实验、选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有序地进行实验、处理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经历“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的探究,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更全面的体验、理解和巩固。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感受确定物质的组成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和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新设计初三的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效率非常重要。
但多数教师对上复习课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教师往往是对教过的内容重复一遍,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
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欠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初三的老师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的复习课堂,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探索了新问题,而且从复习中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4学情分析学生对酸碱盐已熟悉掌握,对物质和离子的检验已了解并会应用,但利用学过的这些知识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够,对综合的实验探究还是有所欠缺。
5重点难点实验的设计和确定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探究6教学过程6.1第一学时6.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探究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准备知识】:①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②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③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探究任务】:探究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干燥的原理是什么?在空气中放置还会发生那些反应呢?一、提出问题:久置石灰干燥剂里可能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呢?二、作出猜测:假设久置石灰干燥剂里可能含有:三、设计实验方案:猜想中共包括几种物质?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几种物质的存在?四、实验验证:五、得出结论:该样品的主要成分是六、交流:1、这种干燥剂能否反复使用,能否再生?2、你组内的实验在哪里需要改进?3、探究过程是?【归纳小结】: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方法有:【拓展】例题:称量16.5g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生石灰固体于烧杯中,加入146g10%的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气泡冒出,反应后称得此溶液质量为158.1g。
2.5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5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337e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7.png)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转化概念,掌握物质转化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物质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转化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分类、案例分析等。
1.课本:《科学》九年级上册
2.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3.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现象
七、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八、教学注意事项
1.确保实验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现象和评估结果的能力。学生在探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转化》科学教学PPT课件(4篇)
![《物质的转化》科学教学PPT课件(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4c8a3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b.png)
(1)还原法
碳等还原剂与 金属氧化物在 高温下反应, 碳等还原剂能 夺取金属氧化 物的氧,得到 游离态的金属。
(2)置换法 湿法炼铜
Fe + CuSO4 = FeSO4 + Cu
碳与氧化铜反应
①取活性炭粉和氧化铜少量均匀混合在一起, 装入试管中。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
发现试管 壁出现什 么现象呢?
视频: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化学方程式: 3 CO + Fe2O3
高温 2 Fe + 3 CO2
为什么用点燃的方法除尾气?
CO有毒性,所以要除去。CO能燃烧, 生成CO2
化学方程式:
CO + CuO
Cu + CO2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①观察氧化铜的颜色
②如图所示,通入氢 气,过一会儿,再给 氧化铜加热
③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呢?说明了什么?
化学方程式:
高温
C + 2 CuO 2 Cu + CO2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
还原性: 具有从含氧化合物里夺取氧的能力。 还原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常见的还原剂有: C、 CO、 H2 还原剂C在高温下也能夺取CO2中的氧
炼出的生铁的质量为: 59.5吨 ÷ 96% = 62吨
答:炼出的生铁质量为62吨。
方法二: 根据化学方程式一步计算
解:设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 x 吨。
3CO + Fe2O3
160
高温
2Fe + 3CO2
112
100吨×85%
x×96%
160 :112 = 100吨×85% :x×96%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1cded1ec3a87c24028c463.png)
教学课题物质的转化
主备人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4.
主备人教案修改建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
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到任何概念的形成都是
不断拓展的这一客观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教学难点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使用: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同类物质有相似的性质,而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则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
【设问】哪些类别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怎样的条件?[交流与讨论]2.1完成下表所列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将你知道的其他的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物质的转化类型化学方程式
单质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碱
酸性氧化物酸
酸盐
[交流与讨论]钙的金属活泼性比镁强,电解熔融的氯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与氯气反应又能生成氯化钙。
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图中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将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CaCO3
CaO Ca(OH)2
1
2。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d4af5ff5335a8103d22031.png)
《第5节物质的转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学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有关制取物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互相之间的转化,如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过程。
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实验:硫磺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1)硫磺是一种黄色粉状固体;(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4)都生成一种有毒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实验结论:说明非金属能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铁粉与硫磺的反应。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四、金属的冶炼1、提问。
(1)你知道从金属矿物中提炼金属,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关键的一步是什么?(2)要将化合态的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有哪些方法?其实质是什么?2、金属矿物的冶炼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的化学方法的实质。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4、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举例讲解:不活泼的金属汞和银的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单质和氧气;较活泼的金属如铁等和不活泼金属铜的氧化物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需用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铝)来还原;活泼金属如钠、铝等氧化物非常稳定,加热或热还原剂均无法使其分解,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即电解法使其氯化物、氧化物还原。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073817581b6bd97e19ea09.png)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2课时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冶炼的两种基本方法还原法和置换法。
(2)说出三种能还原氧化铜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并能说出每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时要注意的事项。
(3)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法,并会正确处理有毒尾气。
2.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操作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反应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这一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介绍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难点:化合态金属变成游离态金属的可选方法以及方法优劣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氢气发生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玻璃弯管,橡皮塞,火柴,稀硫酸,锌,澄清石灰水,铁铜铝等金属和对应的金属矿石。
五、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2课时主要的内容金属的冶炼。
这节课的内容是为物质转化规律的铺垫。
金属冶炼的化学反应其实就是还原反应,是金属氧化反应的逆向过程,利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单质金属,这些化学变化需要学生实际观察,而且要主动参与,所以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
先介绍碳还原氧化铜,然后深入介绍试管内同时发生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变化,然后验证一氧化碳也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需要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介绍氢气具有还原性,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利用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授课过程中,而不是做一个实验的旁观者。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铁、铜、铅、铝等多种金属,问学生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质金属?然后拿出相应的金属矿石,介绍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从金属矿石中提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可行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2.通过建构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在本节的前几课时中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转化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将知识串成一条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物质之间的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难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