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指的是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外周血细胞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种分类方法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的各个类别。
首先是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形态正常的特征是双凸型、无细胞器、呈淡红色。
然而,红细胞形态的异常会给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例如,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出现溶血现象可能与一些红细胞疾病相关,如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其次是白细胞。
白细胞是身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分类较为复杂,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颗粒呈浅蓝色,嗜酸性粒细胞核多呈弯曲状,颗粒呈红颜色,而嗜碱性粒细胞核呈S形,颗粒呈深蓝色。
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淋巴细胞呈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淡蓝色;单核细胞细胞核呈马蹄形或肾形,胞浆淡蓝色;浆细胞呈不规则形状,较大,胞浆呈淡红色。
通过对白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提供诊断白血病、感染等疾病的线索。
最后是血小板。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形态是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缘规整,颜色淡蓝。
血小板形态异常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骨髓疾病等疾病相关,如血小板减少症和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综上所述,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
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提供诊断疾病的线索,确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类和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继续教育试题描述瑞氏染色外周血涂片正常白细胞类型及形态
继续教育试题描述瑞氏染色外周血涂片正常白细胞类型及形态
瑞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外周血涂片染色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显色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便于对它们进行分类和鉴定。
正常的外周血涂片中,包含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它们分别是:
1. 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它
的细胞核呈弓形或多叶形,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呈淡紫色或粉红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另一种常见的白细胞,它的
细胞核呈圆形或半月形,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较少或不含颗粒。
3. 单核细胞(Monocyte):是一种大型的白细胞,它的细胞
核呈半月形或豆状,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较宽,具有充满颗粒的表面。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白细胞,它的细胞核呈两个叶状,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呈橙色或粉红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是一种少见的白细胞,它的细
胞核通常难以辨认,胞浆呈深紫色或黑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在瑞氏染色下,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从而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鉴定和分类。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um)
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
10-15
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同上 Nhomakorabea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淋巴细胞
6-15
单核细胞
10-20
外形
细胞核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细胞质 颗粒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 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 粗 糙
淡橘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
同上
分为2-5叶,以3 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分为2叶,呈眼镜 样
同上
同上
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圆 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色
同上
因颗粒遮盖核结 构不清,分叶不
粗而不均匀
同上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常 覆盖核上,蓝黑色
圆形或椭圆 圆形或椭圆形着
形
边
深紫红色 粗 块状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 透明淡蓝色 巴细胞可有少量、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圆形或不规 不规则形,肾
则形
形,马蹄形,或
淡紫红色,细 致疏松呈网状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
莫武宁2018广东会议外周血形态学检查要点-2
空泡形成(vacuolation):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杜勒小体 (Dohle body) :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 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梨形、云雾状;天蓝色 或灰蓝色
Pelger—Huet畸形
Chediak-Higashi畸形
Alder-Reilly畸形
外周血形态学检查要点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莫 武 宁
2019年3月
莫武宁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检验科副主任,临床检验学教研室副主任 广西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科教材《临床血液学检验》副主编 本科教材《临床血液学检验》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编委等
实验室认可应用说明对血常规复检的要求
胆 81.9umol/L,间胆 72.9umol/L。
BM-2 患者女,8岁,因反复面色苍白、疲乏无力五余年就诊。体 格检查:中度贫血貌,皮肤粘膜苍白,无黄染,浅表淋巴
结及肝脾均不大,血常规:WBC 11.8×107/L,RBC
4.47×1012/L, HGB 72g/L, MCV 49.2fl(正常82~96fl), MCH 16.1pg (正常27~31pg),MCHC 327.00g/L,PLT 300×109/L,B超:脾大。网织红细胞0.03,异丙醇实验阳 性,包涵体实验阳性。血清铁蛋白325.16ng/mL(正常4.63~
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口形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锯齿状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碎片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低色素性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1.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
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
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
临检--白细胞形态检查 图文
粗而不匀
淡橘红色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常覆盖核上,蓝黑色
淋巴细胞
6~15
圆形或椭圆形
圆形或椭圆形,着边
深紫红色,粗块状
透明淡蓝色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见少量粗大不均匀,深紫红色颗粒
单核细胞
10~20
圆形或不规则形
不规则形,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
淡紫红色,细致疏松呈网状
白细胞形态检查
பைடு நூலகம்【检测原理】
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做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氏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May-Grünwald法、Jenner法、Leishman染色法等。
【临床意义】
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
(μm)
外形
细胞核
细胞质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颗粒
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
10~15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粗糙
淡橘
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浅紫红色
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
同上
同上
分为2~5叶,以3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圆形
分为2叶,呈眼镜样
深紫红色,粗糙
淡橘红色
量多粗大、圆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圆形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弥漫分布于胞质中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外周血白细胞是人体中起着重要免疫和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一类细胞。
它们有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和比例的变化可以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线索。
下面将对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和真菌。
中性粒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急性细菌感染中。
正常人的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占50-70%,其中包括分为带形核和分叶核的细胞。
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识别和杀死病原体的功能。
淋巴细胞在感染和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比约占20-40%。
它们又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不同亚群。
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起着监视和吞噬剩余物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感染和炎症等条件下会被激活。
单核细胞还可以向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其他类型细胞分化。
在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比约占2-8%。
四、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等免疫反应。
它们能够通过释放细胞外颗粒物质来杀死病原体,这些颗粒物质中含有抗菌肽和酶等活性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比约占1-5%。
五、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等免疫反应。
它们与嗜酸性粒细胞类似,能够通过释放细胞外颗粒物质来杀死病原体。
在正常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比约占0-1%。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类是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来进行的。
这些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在不同疾病和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免疫状况、感染程度以及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非常关键。
第二节白细胞分类计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 .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 /L.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 (习惯称绝对值)。
某种白细胞数/L=某种白细胞%×白细 总数/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2 .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数, 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告分类计数100 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应 注明其所属阶段。
大淋巴细胞:
体积较大直径 10μm ~ 15μm ,胞 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 疏松,胞质量丰富,呈 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 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 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 (血涂片)
小淋巴细胞 Giemsa染色
大淋巴细胞 Giemsa染色
5.单核细胞(M)
形态: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25u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 如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等反 复对比。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 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 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
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 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 及时报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分类法 2.血细胞分析仪分类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步骤 1.制备血涂片 2.血涂片染色 3.白细胞分类 4.计算百分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羽 状 尾 部
良好血涂片外观
-羽(子弹头)状尾部 -周边有空白 -无划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
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通常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家族性粒细胞异常。
临床上也常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粒细胞白血病和某些药物(如秋水仙胺)治疗后。
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核分叶能力减退习惯称为假性Pelger-Huet 畸形。
(4 )双核(dual-nuclei granulocyte )和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ring-shaped nuclei granulocyte ):中性粒细胞内出现两个细胞核和闭锁环形杆状核粒细胞。
常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和粒细胞白血病,也可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片上见到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4 .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消失:成熟中性粒细胞浆内颗粒稀少或缺如,多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和粒细胞白血病。
5 .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 )Chediak-Higashi 畸形:在Chediak-Higashi 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的各期中性粒细胞中均含有几个~数十个直径为2 ~5 μm 的包涵体,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淡灰色块状物,类似吞噬物,为异常溶酶体颗粒连缀在一起融合所致,也可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Alder-Reilly 畸形: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其颗粒特别粗大,不伴有白细胞增高及核左移、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从而可与中毒颗粒相区别。
原因为患者白细胞内溶酶体不能分解粘多糖导致其沉聚于白细胞内形成粗大、粗糙的颗粒状,也可见于其他白细胞中。
(3 )May-Hegglin 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此种包涵体与严重感染、中毒时出现的D?hle body 相同,但常较大而圆。
除中性粒细胞外,其它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也能见到。
以上几种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畸形在临床上十分罕见。
6 .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
(1 )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 :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变化,表现在胞体增大,浆量增多嗜碱性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周围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T 细胞(83 %~96 %),少数为B 细胞(4 %~7 %)。
Downey 于1923 年描述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以下三型:
I 型(空泡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最常见。
其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胞浆较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胞体较I 型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较I 型细致;胞浆丰富,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裙边样,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Ⅲ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
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 ~2 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
正常人外周血偶见异型淋巴细胞。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