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件岳麓版
13
(3)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4)明清时期 ①政策: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经常对商人 进行盘剥。 ②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 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 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8
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4)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 商人等大商帮。
9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4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 私商 逐渐取代官 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商业贸易蓬勃 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
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 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 马帝国。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 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0
二、城市的繁荣 商业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同,古代城市呈现不同的面貌。 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 (1)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 (2)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商业贸易与市场 规模不大。 (3)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 坊市制。
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练
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沈阳)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A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私商产生并成为商人的主体。
根据题干“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可知军市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可排除选项B,选项C、选项D在题干中未体现。
2.(2016·湖北八校联考)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 B )A.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解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
此题可用排除法。
该材料虽涉及丝绸运销到罗马,但凭此得不出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的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D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D项正确。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件岳麓版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广东惠州模拟)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 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 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 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D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3.(2019·衡水模拟)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 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 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 政策反映出元代( C )
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5.(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 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 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 说明当时( A )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解析:据材料可知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栾城,这反映 的是明代区域长途贩运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互补,故 A 项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栾城虽然棉花减产,但也可供寿阳使用, 没有体现政府大力推广植棉,故 B 项错误;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与材料中寿阳使用栾城棉花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棉花异地销售,没有体现北方棉纺织业发达,故 D 项错误。
4.(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 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 “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 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 A )
2021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开展与迟滞考点1|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商业的产生、开展1.原始商业原始社会末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元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顶峰,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开展的“三先〞、“三后〞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功能的变化(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收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撤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易混辨析]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官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商贸城市的兴起(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
(3)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江南地区尤盛;人口密集。
3.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①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的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解析】寺院经济是以寺庙、僧侣、某某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内容,故B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根据“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可知,材料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6·某某质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材料反映了宋代( )A.实现货币统一B.已经发行纸币C.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发达【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
【答案】 B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秦汉时期的坊市有严格的规定,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的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6·某某摸底)唐朝时某某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7课时 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必
第17课时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是( )解析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即为印制纸币的模版。
答案 D2.乔万尼·阿瑞吉说:“……以中国南方某某的行商和北方某某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某某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能力C.晋商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D.我国商界参与国际性的商业贸易活动活跃解析本题以晋商为中心,考查我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解答时应把握具体的时代特征并对问题的背景材料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
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某某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A、B、D三项符合题干材料,资本输出、国际商业贸易活跃并不能说明其就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 C3.《宋代商业史研究》:“‘市制崩溃’这一人们所熟知的大转变,正表明了过去那种政治都市与周边农村之关系的传统商业和市场规制,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新形势了。
”材料主要表明( )A.商品经济活跃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都市与农村界限消失解析“市制崩溃”是指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政府对市场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4.《某某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
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晋商指某某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C.晋商的活动X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解析明末清初商帮兴起,晋商是当时著名的商帮,以某某一带的商人为主,是以地缘结成的商人群体而不是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故选A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考点《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巩固提升限时训练·提升能力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4泉州质检)《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
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
”材料反映了唐朝( )A.按出身门第划分四个等级B.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C.强化对工商业者经济限制D.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解析:D 材料大意是: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将天下人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禁止工商业者入仕做官,“食禄之人”即官员不得从事工商业,与工商业者争夺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
材料按职业并非门第划分四个等级,排除A项;B项“开始”错误,隋朝时已用科举取士;C项材料无体现。
2.(2013南京二模)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解析:C 注意题干图片下方文字“唐朝长安东市”,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排除①;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②;唐代实行坊市制度,“市”由官府严格管理,③表述正确;④符合史实。
故C项正确。
3.在北宋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化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析:A 据材料瓦子“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和夜市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4.(2013年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D 材料前半句大意是商旅携带便钱至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由此可判断“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
同步练习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Word版含答案
课时强化练(十三)(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的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解析】寺院经济是以寺庙、僧侣、宗教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内容,故B 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根据“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可知,材料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6·昆明质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材料反映了宋代() A.实现货币统一B.已经发行纸币C.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发达【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
【答案】 B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秦汉时期的坊市有严格的规定,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的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6·韶关摸底)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即时演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解析:C 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市的“司市”(“市之长”),都城这类大城中,一日三市,各有主要入市者,定时交易,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D两项与题干不符。
2.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
如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
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
据此可知当时(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解析:C 南宋时期盛行对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征收“出门税”,表明南宋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A、B两项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中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分离,故D项错误。
3.登州(今蓬莱)“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唐代空前繁荣,呈现出“丝竹笙歌,商贾云集”的景象,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
材料反映了登州在唐代成为北方航运中心的原因有( )①军事重镇②经济繁荣③政治中心④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B 从“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可以看出其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故①正确;从“丝竹笙歌,商贾云集”,可见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②正确;从“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交通便利,朝贡者通过登州前往政治中心——长安,故③错误,④正确。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岳麓
(二)古代城市的变迁 史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①其 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 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②唐代通过放宽 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 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 然而到了 1600 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 开始消散。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 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 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 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二 今朝半醉归④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⑤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史料三 ⑥(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 丝, 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 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 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 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 迁多系晋省之人。
三 大 能 力 培
养 第 13 讲
两 大 素 养 讲 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 课
时
与迟滞
强 化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2.1.15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岳麓版
第15讲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
天下百郡千里,市邑万数,类皆如此。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A.①④ B.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提取信息:洛阳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并且超过农业,天下的郡县市邑大抵如此。
①的内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市的发展仍然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而且这一时期农业为基本,所以④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 A2.明清时期,“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反映当时A.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D.全国形成了统一的交易市场解析从“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以看出,北方之货被商人贩到南方,南方之货被商人贩到北方,这充分体现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选B项。
答案 B3.2022·江西上饶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晋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群体的著述不断问世。
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这说明晋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贾而好儒B.海纳百川的度量C.行道多多、全民经营 D.学而优则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晋商的发展特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晋商子弟有经商的传统。
即便获得功名也要经商,即学而优则贾。
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为D项。
答案 D4.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C.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解析工商业发展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业税基本保持稳定,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日益萎缩的结论;清代中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表格中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比重发展趋势可知D是正确的。
2021届(岳麓版)新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2020·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 )A.私营工商业发展B.秦朝统一全国C.铁犁牛耕的普及D.井田制的瓦解2.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3.(2020·包头模拟)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
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4.(2020·扬州期末)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
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
由此可见明代(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对外走私已成为普遍现象5.(2020·张家界一中月考)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6.(2020·潍坊期中)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
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
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
这表明( )A.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B.商业发展影响国家收入C.各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D.农业经济出现衰败困境B[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可知,商业的无节制发展不利于农民,进一步影响国家的税收,故B项正确;重商政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阐述商业无节制发展影响农民、农业发展,并未进一步说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故D项错误。
] 2.云梦秦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计量容器),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半两钱( ) A.铸造精细、样式精美B.由各级政府来维护流通信誉C.由各地政府掌握钱币铸造权D.流通广泛、币制统一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秦朝半两钱的铸造精细和样式精美,故A项错误;“以丞、令印印”体现出了各级政府维护货币的流通信誉,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货币的铸币权,故C项错误;材料与货币流通广泛、币制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天津五校高三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C[从材料信息来看,司马迁认为,商业最容易使人致富;由“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商业是穷人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故答案选C项。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案岳麓版
第19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往来密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历代城市发展特征自周秦迄唐代①商业的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①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②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新型城市崛起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②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明朝对外交流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核心论点:明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做生意。
知识点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2)西汉时期: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2021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故排除A项;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的形成说明了商业管理制度的有序,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北宋都城夜市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故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概况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故排除A项;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的形成说明了商业管理制度的有序,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北宋都城夜市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故排除C项。
]4.(2019·南通一模)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D[题干中的“南市”指的是草市,南市的发展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这表明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故选D项;南宋市场交易不是不受政府监管,而是政府不再直接监管,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城市坊市界限在北宋就已经打破,故排除C项。
]5.(2019·云南一模)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 )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材料中广告语体现了商人通过广告积极参与商业竞争,这说明竞争之激烈,故选B 项;材料只是强调广告业在商业竞争中的作用,而不能说明其繁荣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私营手工业地位的改变,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故排除D 项。
]6.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
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
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制约了农业发展B.生产方式多样化C.区域化分工明显D.以棉纺织业为主C[由材料可知不同市镇经济的特点各不相同,说明明朝的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选C项;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且经济作物的不断增多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明各地的生产方式如何,故排除B 项;棉纺织业的发展只是众多市镇的一个特色,材料没有说明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比例,故排除D项。
]7.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
材料说明 (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C[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联系紧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
]8.(2019·武昌区高三调研)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C[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逢国家统一或实行开放政策,丝绸之路就畅通,而每逢战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就衰落,这说明政局对丝路有重大影响,或阻碍,或畅通,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不等同于完全消失,故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少数民族政权对丝路贸易的态度,故排除D项。
]9.(2019·洛阳、许昌二模)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
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
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时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扩大人民生活来源,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当时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减免租税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A项;为民减负,开禁利民,与诸侯国实力的膨胀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放宽重要物资的开采权并不意味着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
] 10.(2019·沧州高三联考)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A[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这跟抑商政策的松动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方式有所改变,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故排除B项;田庄经济兴起是东汉时期,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故排除D项。
]11.(2019·乐山一模)学者陈尚胜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
”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A[根据材料中郑和“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可知,明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而禁止民间私自贸易——实行“海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时期依旧重视儒家文化圈建设,故排除B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不是限制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
]12.(2019·南平一模)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
这源于( ) 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D[由材料可知,浦城仙霞古道是闽浙通商之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可以从海上贸易,而明清实行海禁,只能再从陆上进行了,故选D项;宋元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而宋元时期浦城仙霞古道却属于衰落期,故排除A项;闽浙地区均属于南方,不存在南北交流问题,故排除B项;“倭患”明朝最为典型,清朝无此类问题,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
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
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
”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
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
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
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等信息,再结合春秋时期的标记、三国的杜康、白兔商标的出现等事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