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目标与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目标与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目标与思路一、阅读目标1、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

2、了解散文的时代差异、文体差异、地域差异,找准阅读散文的基本方向。

3、学会寻觅散文中的“寓意物”和“动情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培养对散文的艺术感觉,学会分析、组合散文的意象。

5、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散文的神韵。

二、阅读思路由于散文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界定上牵涉了时代、地域及文体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作品的基本方向,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为了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从文章中寻找“寓意物”及“动情点”,应当是快速而稳妥的一种方法。

与诗歌一样,散文的意境也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因此,学会分析和组合散文灵动的意象,可以由局部统观全局,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把握散文的神韵,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三、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散文的内涵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

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

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二)散文的特点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在题材内容上,散文可说是最为广泛的,它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展现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

散文形散,既不像诗歌那样,要讲究语言的格式,又不必像小说、戏剧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抒情、叙事、议论、描写、说理各种手法都可以自由地加以运用。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家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指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鉴赏表达技能(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 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 掌握多种表达技能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 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一)熟悉常用语
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如: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 事情来龙去脉清楚)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 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 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 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 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 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 种情势回答。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2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
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
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
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
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
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2)、思考原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及解答指点
•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 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 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 第一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 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 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 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 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能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 对照、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能都 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 将思维指向句 子的内部, 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 再联系前后 文, 看看段意, 就可以得出答案。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 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 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 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 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 用+结合句 1. 比喻、拟人: 生动子形语象境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 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 性
•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技巧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1.认真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2.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提取关键信息。

3.分点作答,语言简洁、准确。

题型二:理解词句含义1.理解词语含义-考虑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理解句子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其深层意思。

-联系上下文,从句子所在段落、文章主旨等方面综合考虑。

题型三:分析表现手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

2.指出文中使用的具体表现手法。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表现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如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四:赏析语言特色1.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精妙之处。

2.从修辞手法角度,指出使用的修辞并说明其效果。

3.从句式角度,如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等,分析其节奏和表达效果。

4.从语言风格角度,判断是豪放、婉约、质朴、华丽、诙谐等,并结合文本说明。

题型五:探究主旨情感1.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

2.关注作者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3.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题型六:作用类题目(如段落作用、标题作用等)1.内容方面-概括段落或标题所涉及的内容。

-思考其对表现人物、主题等的作用。

2.结构方面-开头段: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补充等。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等。

3.表达效果方面-考虑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题型七:人物形象分析1.从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入手,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2.关注间接描写,如通过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有一定的影响。

4.结合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概括其性格特点和品质。

题型八: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特定的氛围,如欢快、悲伤、紧张等。

高考散文专题阅读指导:如何品味散文的表达技巧课件

高考散文专题阅读指导:如何品味散文的表达技巧课件
•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 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 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食粮不但进入血肉,也成 了我们的灵魂。
•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 答案
• ①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
• “猪娃子耶,回来哟!”
•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食粮。
•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 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 XXX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 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 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 妄。机器颠覆了食粮,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 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 2.趋势分析 • 课标全国卷一直在考查小说阅读,散文与小说“轮流坐庄”的可能性很大。其 命题特点有: • (1)材料全部是中国现当代散文。 • (2)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 (3)选文重视文质兼美。题型、题量和分值应和小说一致。
二、考点探究 品味散文的表达技能
• 1.散文的表达技能:从广义上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 狭义上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 艺术手法。 • 2.表现手法:这个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照、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 法; • 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 “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散文复习专题第01讲 整体阅读指导 课件48张

2023届高考散文复习专题第01讲  整体阅读指导  课件48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废名《放猖 》 文本二: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文本一: 废名《放猖》
①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 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开 篇写五猖庙,先用对比的手法,拿五猖庙与土地庙作比较,又拿与 轿子、火柴匣子作比较,四者依次对比,突出了五猖庙规模之小。) 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 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由写五猖庙,再写猖神,写放猖, 还是开篇点题的部分。)“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 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 哪里“猖”了回来呢?”(这句写“猖”的意思,为了让读者明白, 又用母亲的责备孩子的话,来说明“猖”就是各处乱跑的意思。至 此,先写五猖庙,再写猖神,最后写放猖,点题有条不紊,解题层 次清晰。)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10、人称运用变化的作用
《窗子以外》2017年全国卷Ⅱ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 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 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 “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2023届高考散文阅读专题
第01讲 散文整体阅读指导
散文文体知识
1、散文的定义 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 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 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 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 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 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典型例题3】(2020·新课标Ⅲ《记忆里的光》) T8作者对儿 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全 文内容概括)
【审题】常规套路题。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 层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再依据 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大意,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 分析层次。 【参考答案】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 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 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 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典型试题】9.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棉之舞”的含意。(6分)
【参考答案】①“棉之舞”既是指棉花在匠人劳作时“飞舞”、 “翻腾”、“翩跹”的情态;(本义)②又是指弹棉匠人在弹棉 花时的动作、节奏、声音等,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深层比 喻义)③“棉之舞”包含着作者对匠人精湛的弹棉技艺的赞美, 更是对劳动的赞美。(主旨义)
【典型例题2】【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T 8.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 看法。(6分) (局部内容概括)
【解析及答案】1.原文: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 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 章节。原因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的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 2.原文: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 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 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 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原因②:作者喜欢达吉雅娜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作者自然联考到 达吉雅娜的一个重要原因。 3.原文: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 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原因③:达吉雅娜也关乎作者的大学时代一场 同学之间的争论的青春回忆,故而引起作者的联想。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散文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1、构思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3、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情、理、物、空间、文眼等)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4、类型:抒情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叙事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说理散文:如《鹿的穷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包括杂文和小品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5、阅读技巧:①依据题材特点,晓大意;写景状物——把握“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写人记事——弄清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议论说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②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抓标题,揣摩文意;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和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态度;③抓关键语句,理思路。

*各段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句;*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句子;*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④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⑤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⑥归纳层次要点,明文意;题型一、要点概括题一:要点概括题之文意概括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收索全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观(看分值估要点、合并同类求同存异,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例题:(2015山东卷)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极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答案:⑴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

⑵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小结: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 一般来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主题先行。即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近年来,散文题材出现以下几类: (1)历史沉思 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及物品的评价及反思。(09北京《司马祠》)。 (2)人与自然 家园意识。(09天津《老屋》) (3)哲理小品 a描摹生活万象,托物言志,表明一种人生态度。(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 b观照物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世界、认识和批判世界的方法。(09湖北《书房的窗子》) (4)现代与传统、中与西的文化(文明)的冲突。(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 那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①抓议论和抒情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 ②抓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是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重要线索。
3、状物散文归结点:
总结一种思维
-*-
01
04
02
03
散文难读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内容丰厚繁杂,很难把握那么多的材料。
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
把握好“三部曲”,就能概括出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明确内容和主题。
1、写景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2、写人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篇一1.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2.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

有的直接考查,有的间接考查。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

(2)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

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

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3.命题所遵循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文学作品命题技术日趋成熟。

命题者对阅读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6篇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6篇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6篇第1篇示例:高三阶段是学生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能够读懂散文并准确理解其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高三阶段如何读懂散文进行一些方法梳理。

一、认真阅读散文无论是哪一类散文,认真阅读是第一步。

在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将散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清楚。

可以使用标记笔在重点词句上做标记,以便后续理解和总结。

二、把握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写作时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而中心思想则是作者对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核心。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捕捉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义。

三、分析散文的结构散文的结构大多分为引言、扩展部分和结尾。

在分析散文结构时,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和句子来帮助理解散文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理解散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等。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捕捉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五、注意散文的语言风格散文的语言风格通常包括朴实、明快、抒情等等。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含义。

六、联系实际生活散文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散文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与散文内容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散文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的梳理,相信高三学生在阅读散文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高三阶段不仅要注重阅读量的积累,更要注重阅读质量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从而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三阶段是学生们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阅读散文作品是语文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描绘生活的文学形式,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增加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课件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 解读:“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的含义。
时代性
痛苦
人格上的侮辱,政治上的迫害,沙皇的压迫,社会的压抑 群体性
力量
在被压迫被流放的日子里写作,表达自由的思想,反抗压迫。
回扣原文: ⑥③1到8米24哈年伊普洛希夫金斯遭克受村当前局我的们迫先害去,圣被山押寺解到院米拜哈谒伊普洛希夫金斯之克墓村,流…放…,挂他着在巨这幅里油完画成, 描了《画叶了甫风盖雪尼天·他奥与涅丹金特》士的决重斗要的章情节景。以…及…临是终因前为他她不看可透名了状奥的涅痛金苦只。是普在希追金求的环死绕因 从她来贵众妇说人纷身纭份,的显…要…与他虚说荣:,“而我那宁些愿正做是奴达隶吉,雅却娜永所远厌不恶愿的做。弄臣她的!感”情监真视挚、、流道放德, 政并的痛纯⑤⑥治苦洁不油他几上显、是画出年的性然去下身前迫情不寻面贵沙害坚仅找,族皇都忍仅死写却为,没是亡着具了虽有来,普有让不像自他希普火合人妻般是金希时格子的如的金宜受的爱战遗的却侮国不士言妻具辱热贞那:子有这情,样能“永样与还视出我久不进有的死入的可步人痛如宫魅忍的格苦归 廷力自受上已。舞。由,的经纪会思于、大念,想是事于堂赠,业他我里给因上奋的那普此的起力幅希种屡反量描金种遭了抗画“,沙!社普宫与皇”会希延其迫这的金近说害样舆待临诗。巨论终”人大。情的死的他景职 于务丹,特他士说的:“子我弹宁,愿不做如奴说隶他,是却被永当远时不沙愿皇做统弄治臣下!的”压普抑希和金黑是暗为窒了息维而护死人的格。的普尊希严金 是而被向来丹自特社士会挑的战巨的大。痛…苦…吞于噬是的他奋,起因反此抗他社的会死的也舆不论是。属他于并个不人是的去寻找死亡,他是 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
3、从主题来看。 (1)小说的主题:通过人物故事本身自然地显露出来,通过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来,让读者去体会感悟到,一般不能用议论和抒情 的语句把主题直白地表达出来。 (2)散文的主题:可以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含蓄委 婉地表达。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指导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指导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

近年来,散文阅读也已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重点。

相对小说来看,散文理解难度更大,增强读文意识,无疑将成为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冲击高分的重要环节。

抓住散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散文的结构模式、分清散文的类型,熟练运用“4步读文法”,一定能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对打破散文阅读高分瓶颈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形散神聚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形散”是指:①取材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语言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的结构与模式(三)散文的类型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年全国各地高考近60篇文学类文本,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考得分率只有49.7%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2010年高三专题复习高考散文阅读指导一、熟悉文体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文本示例: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

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

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

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

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类似文本: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文本示例: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

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

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

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类似文本:07—09年高考44篇散文中有27篇。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文本示例: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是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

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

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

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文本: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散文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09年44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9年高考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⑴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快速读懂有效方法:理顺思路,提取勾连,浓缩成文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

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

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

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例文: 07年高考广东的《泥泞》(雪)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雪)在消融的过程中……将它的丑陋呈现。

(但)我还是热爱雪。

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因为)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而)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如今在北方……那种久违的泥泞……仍然能使我……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

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单纯、美,也诞生了肮脏和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例文: 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善。

(总领)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

(上善之作)伫立(于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

(对比现实)好在都江堰有。

(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

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四、准确解题(一)梳理思路类试题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⑴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⑵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⑶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

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