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分析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服饰变革的潮流。
设问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传统官服更是严格规范质料、色彩甚至花纹等。
据你所知,清朝不同等级的官服分别是什么图案?”如一品文官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等。
设问二:“到了近代,中国这种传统的官服却发生了变化,逐渐销声匿迹成为历史,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兴起,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这冲击了官定服饰;清政府被迫改革,后来民国政府又仿照西方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使新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
设问三:你能归纳出推动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吗?(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的冲击;中国历届政府的改革措施;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的变化等。
设问四:“西式服装是否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呢?服饰的变革有何特点?(2)特点:洋装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因此特点一是中西合璧;如当时女子流行穿的旗袍,就是在满族宽袍大袖的服饰基础上吸收西方服饰的特点而成的。
二是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中山装等。
2、社会习俗的变革。
(1)“断发”。
男子剃发和梳辫子的习俗源于满族,清兵入关后发布“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
由于沿袭时间不长,又得到受清朝压迫的下层人民的欢迎,近代的变革相对彻底。
“断发”始于中国的留学生,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也曾上书建议“断发易服改元”,1910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到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辨通令》为止,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高中历史必修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1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 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干部装(中山装)
干部服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改革开放以后
一、服饰变化 ⒈近代(1840—1949) ⒉现代(1949年以后) ⑴改革开放前: A.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干部 服(中山装)、绿军装(60年代中期—70年代) B.特征: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调
一、服饰变化 ⒈近代(1840—1949) ⑴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服饰改革,出现中山装和(改良)旗袍 ——中西合璧的产物 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 适体、美观、方便、平民化 ⑵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 …… ⒉现代(1949年以后)
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50—60年代中 期以列宁装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改良后 的旗袍
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 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 日常着装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 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民国上衣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 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 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 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30年代,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新郎穿黑色大礼服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90年代以 后——现在的化 装技术可真没得 说,连最亲的人 也认不出来。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日常礼仪的革新 ①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 日常礼仪。
②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
贵贱尊卑 的
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原因: 新文化运动
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知识层 ②范围: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 以及官宦
山东考情 回顾
五年真题:2014· 山东卷,38: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 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 变化 备考分析:山东卷2011~2015年对本讲内容考查较少,结合全 国卷来看,对本讲的复习应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大众传媒 的发展为主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的变化
(2)水运与航空 ①1872年, 轮船招商局
②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 (3)通信的变迁 1918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年。此后十年,航空事业发展较快。
①清朝后期: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设
邮传部
;1877年,福建巡
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民国时期 : 1913 年 , 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 年 , 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数年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
(2)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
山装和旗袍
2.礼仪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 之后,民 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 女权 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运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
式娱乐 活动。
定军山
(2)1905年京剧短片《
》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歌一女部红故牡事丹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摄制完成。
答案
3.作用 及时传播 时事信息 了人们的视野。
,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方法技巧
答案
三 移风易俗
②1872年创刊的《》申是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
》,开新闻画报之(3)高涨
① 维新运动 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 新文化运动
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1) 19世纪末期
,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答案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 ,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4.认识
(1)反映着近代社会 物质文明 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
(3)有些还成为妇的女重解要放标志。
(4)发展极端不平衡,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答案
方法总结 1.结构图示
2.识记方法 用三大变化识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从“头”到“脚”的变化:“头”上的变化指的是“断发”运动, “身上的变化”指的是服饰的变化,“脚上的变化”指的是不缠足运动。 (2)从“外”到“内”的变化:“外在的变化”指的是民众阅读报刊和 看电影,“内在的变化”指的是民众通过读报和看电影,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的变化。 (3)从复杂、低俗到简易、文明的变化:它指的是旧式的礼仪、婚俗和 丧葬礼仪被新式的代替。
史料探究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中西结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为了八个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装,女装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传统的中国的男装是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和西装的结合就产生了近代的中山装,它以西服为基础,把西装的大翻领改为立领,设计了四个口袋在正面,五个纽扣象征蒙满藏汉回五族共和,两个袖口的三道纽扣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不同于当时西装后面有开叉,不开叉又是在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女装当时的典型代表就是改良的旗袍,一改满装宽大的袖口,依照人体曲线美加以修改既借鉴了西式的审美,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形制的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50年代60年代因为我们跟苏联的关系,服饰上也与苏联有关联,流行的服饰是列宁装和布拉吉。
60年代-70年代,主要是军装,社会的特点就是“蓝海洋、绿海洋”。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影响,从服饰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与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转变。
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追求品牌的效应。
衣着的变化不仅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力在增强。
必修②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2020/8/3
[探究]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 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根本原因)
政治
中国政府的改革 民主运想 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
2020/8/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 社会生活;
A.①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2020/8/3
•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 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 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 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020/8/3
读报刊与看电影——文化生活的变迁
1、报刊概况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刊用大量篇幅报道战况, 报纸成为抢手货。 (3)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 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4)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5)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2020/8/3
课堂练习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 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 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 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 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 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 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水上运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首次打破 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1)1909年,_____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_________”航线开通。
(3)戊戌变法时的《__时__务__报__》、辛亥革命时的《民 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0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流行的 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长袍马褂
B.连衣裙
C.中山装
D.西服
解析:近代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答案:C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2.下列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
A.不缠足运动
B.西餐
C.雪茄烟
D.追悼会
解析:带有政治色彩的是“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Ⅱ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解析: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 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B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A.北京B.上海C.重庆D.南京2. 《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
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①谭嗣同英勇就义②《马关条约》的评论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④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 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A.从《申报》上了解一些社会新闻B.参加科举考试C.在京师大学堂读书D.看影片《定军山》4. 下列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正确的是A.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B.女子缠足之风开始盛行C.见面时的跪拜礼体现了自平等的新风尚D.旗袍等旧服装逐渐被人遗弃5.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7月,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它创立于什么时期A.洋务运动时期B.百日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民国时期6.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反对“忠君”“尊孔”,规定各地小学废止读经,废除跪拜孔子之礼,禁止使用前清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
这些法令()A.推动五四运动发展B.标志科举制度覆灭C.反对清政府的统治D.促进近代教育发展7.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是A.《大公报》B.《申报》C.《新闻报》D.《世界日报》8. 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勇夺51金21银28铜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
你知道这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与地点吗()A.2009年•伦敦B.2008年•北京C.2010年•伦敦D.2007年•北京9. 优秀的歌曲作品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心声。
《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时代心声是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抗日救亡D.和平建国10.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茅盾--《子夜》C.冼星海--《黄河大合唱》D.老舍--《愚公移山》11. 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2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社会生
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点拨 变化原因的分析应从西方文明的冲击、工商 业发展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政府的推动几个 方面着手;影响应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答案
(1)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
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12年,清王朝统治被推翻,A 项结论不符合史实;C项结论不对;而D项结论不符合当
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
④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 歌女红牡丹》。
2.作用 (1)及时传播 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 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问题思考 3.近代报刊业兴起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1)与西学的传播有直接关系。(2)与社会
时政活动相联系。(3)增强了人们的“新闻说明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 的封建观念。 答案 B
能力提升
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 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 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鸦片战争后,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①穿西装 A.①②③ ②民间服饰变革 ( A ) ③官定服饰变革 B.②①③
C.③①②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
3.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 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出现, 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4.俗 (1)政治色彩:“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社交礼仪:见面握手、鞠躬;称呼“先生”“同 志”。
(3)节日: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 旦等新节日。
专题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备考导航]
1.物质பைடு நூலகம்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8 年 1 月·广东学考·单选Ⅰ)近代中国出现大规
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五四运动之后
C.国民革命之后
【例】 (2013 年 6 月·广东学考·双选)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 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外交关系对民众的服饰具有影响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 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倒向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所以流行列宁装。“文革”盛行军装和 “干部服”体现了政治运动对老百姓衣着的影响。
二、1949 年以来的物质生活变化 1.食: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到 1987 年,基本 解决温饱问题。 2.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 向多样化。 3.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4.俗:1950 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新的婚 姻制度。
三、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BD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单项选择题Ⅰ 1.(2016 年 6 月·广东学考)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 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 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 解析:断发易服具有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 答案:A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小__说__林__》《月月小说》《绣像小 说》《新小说》。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__政__治__斗__争__ 的武器。
⑦__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①19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式娱乐活动。 ②1905 年摄制的《_定__军__山____》,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 影片。 ③1913 年的《___难__夫__难__妻___》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 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6.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 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 的生活多姿多彩。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 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人们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 革命后。
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进 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 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10 年代” 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 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 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 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 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 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 化的影响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浅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浅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启蒙: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近现代的服饰变化(1)旧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关于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变化
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基本是处于个体耕作为住,其农民地位之底,处于被上流各阶层层盘剥,属于中国最穷的主流群体。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的基本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保留了少量的个体劳作外,成立了“人民公社辛亥革命:生活:剪辫子;思想:婚姻自由,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变化:①文化生活: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有线电报等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西方发明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上海等城市创办了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②社会习俗: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社会出现了文明进步的新气象。
意义:促进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就是近代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
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饰:(1)旧中国的变化:概况:①鸦片战争后,西装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②民国时期,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并流行。
特征: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何璧的产物。
2.饮食:(1)旧中国的变化:概况: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②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传入中国,逐渐为百姓所接受。
特征: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3.建筑:(1)旧中国的变化:概况:①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大城市里并不断增多。
②民国时期的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特征: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广大内地特别是农村几乎没有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1.近代的变化:概况:①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传统的婚姻习俗,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
特征: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 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规定: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领事。 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 万银元。( 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 万银元。( 西班牙银元在中国 分和3分之间 银7钱2分和 分之间) 钱 分和 分之间)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岛给英国 •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 英国协商。 英国协商。
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 民地 国家逐渐变成 、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 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本主义市场 被迫中断。 被迫中断。 •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
• (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 )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争使国门大开、 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 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 另一方面是, 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 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 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 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 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 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 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 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 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差距越来越小。 差距越来越小。(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 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 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 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 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 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 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 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 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 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 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 )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 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 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 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 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2、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结构: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结构: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2、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封闭走向开放。
.
3
1.(2011·北京测试)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 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 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
9
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和社交礼仪的变革 (1)婚丧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新__思__潮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 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 为时尚。
.
17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 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
16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当然它的变化也会对政治、经济、思 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 思想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 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 人会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的先进性产 生认同感,这就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最新精选】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涌入中国食:通商口岸开始出现西餐,之后扩大入内地住:租界附近出现西式建筑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 [摘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
探析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现象及其规律。
[ 关键词] 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
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
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
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
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
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
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
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
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服饰、饮食结构、住宅,婚姻风俗、丧葬礼俗及其他社会风俗。
2.学会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探究历史变迁的原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
二、教材梳理和解惑:我思考、我收获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后来对
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衣
民国
中西合璧的产物——和
19年代,出现西餐馆
食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近代日常食品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酒公司首开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地区
住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分布在北方的和南方城市及天津的住宅
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尤其是独院式花园洋房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断发和
不缠足不缠足开始时间较早,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
草例》,其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兴起断发与不缠足具有鲜明的。
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礼仪的革新婚姻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原因:新文化
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婚姻的变革
丧葬: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丧葬礼仪传入中国
三、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
探究一: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二:不缠足运动在近代进展较慢并且不够彻底,原因首先在于它适应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的需要,作为束缚和压迫妇女的工具,曾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提倡;其次,由于缠足与婚姻相联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也使许多妇女执迷于缠足;再就是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的封闭状态使得保守的观念坚如磐石,严重阻碍了文明习俗的推广等。
材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探究三:在西式快餐、欧式建筑、教堂婚礼大行其道的今天,在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的申遗从外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
其实,早在2004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就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复兴传统节日的提案,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
他们希望通过政府倡导,把传统节日法定为假日,让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参与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
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于2007年11月公布,从2008年起,我国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你有何启示?
四、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洋装在中国流行,但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大礼服和常礼服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3、在中国近代史上,下列现象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A、断发不缠足
B、吃西餐
C、穿旗袍
D、开追悼会
4、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
A、西部内陆
B、东部沿海
C、大中城市
D、通商口岸
5.以下说法属于近代中国民居发生的变化有()
①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建筑
②在南方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③在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
④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服饰文化②饮食文化③居住状况④社交礼仪的变化──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