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风险管理特点及方法

09金融保险张清杰 0908*******

【内容摘要】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主导市场的交易方式,企业的信用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行为.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并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当这种资源被不合理地滥用时,信用交易就蕴涵了巨大的交易风险.近年来,各大商业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链条显著恶化、信用交易成本攀升、信用交易损失骤增,这些统计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企业忽视信用资源管理、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际组织及国外企业研究协会专家也不断指出中国微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这将是制约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因此,如何管理企业信用资源、降低信用交易风险,如何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构建并凸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业界迫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

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

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

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公司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风险责任考核力度

对分支行的考核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完善考核手段入手。首先,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其次,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将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不良贷款控制比例具体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再次,对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实行以本息到账为标志的收付实现制标准。

(二)内控制度建设突出风险管理

一是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风险较大、金额较大的签约和出款必须经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二是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管理部门的制约作用,尽量避免业务处理全过程由一名客户经理包办的现象,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

外签约,尽是避免银行客户被少数个人掌握,减少因客户经理恶意离职带来的银行损失;三是在业务控制程序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加大信贷检查力度和频度。(三)提高风险管理科学化程度

新的《巴塞尔协议》将信用风险的量化计算和管理提上了日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转变观念,从被动应对资本监管到主动面对资本“迷局”,创造条件采用EC/RAROC(经济资本/风险资产综合回报率)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在有效利用稀缺资本和满足资本监管的情况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和规模最大化。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础(尤其是分支机构管理)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新协议所倡导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即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事中、事后向事前转变,实行全面的,系统的风险控制管理,这对我们在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更有现实的意义;同时,在实施上虽然我们不能低估内部评级法的建设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虽然我们距离内部评级法实施的要求目标甚远,但实施内部评级法更注重的是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眼界。如果我们在实施目标的定位上更注重内控风险的严密性,更注重风险文化的建设,那么,它对我们商业银行的意义将更为深远。(金融时报)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之一,在我国转型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完全模仿国外银行的管理模式是不现实的,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特点和银行自身特点,探索符合国情的解决对策,着重在责任考核、内控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

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主要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上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还不强,常常受到来自市场部门的压力;二是借款操作偏重于抵押贷款,国外越是先进的银行抵押贷款比例越低,因为这些银行有精确、科学地把握客户偿债能力的工具和水平,可以把信用风险有效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三是风险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贷款定价,贷款价格主要依据与客户的关系确定,没有实现风险定价。

(四)加大风险责任考核力度

对分支行的考核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完善考核手段入手。首先,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其次,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将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不良贷款控制比例具体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再次,对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实行以本息到账为标志的收付实现制标准。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