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硅巷发展历程与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硅谷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硅谷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硅谷创业生态系统分析硅谷作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中心地带,其创业生态系统一直备受瞩目和关注。

这样一个全球领先的创业生态系统,其成功之处何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一、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硅谷作为全球投资公司和创业公司的聚集地,其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就是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

硅谷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产业链非常完善,其投资公司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Kleiner Perkins、Sequoia Capital等,这些公司不仅有深厚的资金实力,更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在创业初期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和创业经验的支持。

这些公司还将创业公司结合自己集成的产业链网络,助力创业公司商业化发展。

二、人力资源硅谷作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中心地带,其人才资源也非常丰富。

硅谷依托于众多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吸引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集聚优秀人才的独特氛围,同时硅谷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不断进出。

人才流动的另一个好处是助力知识分享,创业公司可以获得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提升公司能力。

三、技术创新和研发硅谷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硅谷理所当然的优势之一。

硅谷有着许多世界级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更有较高的研发投入。

硅谷众多的科技企业通过自身技术积累、融合和更新进一步提升了硅谷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成为许多初创企业的引导灯。

四、创新文化和开放性硅谷具有非常开放和自由的氛围,创新文化也非常浓厚。

硅谷的企业文化表现在注重员工的个人与职业成长和发展,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使得硅谷企业更加独具特色,创新和实践的事件层出不穷。

硅谷功能性建筑、共享工作空间、创新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和开放性也是全球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五、风险和失败硅谷具有容错和接受风险的精神。

创业和风险是分不开的,创业企业经常会在产品、市场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遇到挑战。

硅谷创业公司习惯将风险和失败看作是反馈和经验的机会,从而更快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

解读湾区丨科研中心集群,让纽约湾区傲立世界

解读湾区丨科研中心集群,让纽约湾区傲立世界

解读湾区丨科研中心集群,让纽约湾区傲立世界如果把每座城比作一部电影,导演和演员分别是城市规划者和市民们,那纽约一定是最精彩的电影之一。

纽约湾区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世界级湾区,经历了多次产业转型,从最早期的美国制造业中心转变为金融中心,最终又成功转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纽约湾区产业升级转型之路20世纪50年代前:纽约湾区产业以港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制造业逐渐衰退。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变迁,使纽约湾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至今:知识经济主导。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纽约湾区为了挖掘区域发展的新动力,除了继续保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外,再一次推动产业升级,其中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迅猛发展,是近年来纽约湾区最为亮眼的两大产业。

其中纽约曼哈顿的“硅巷”最具有代表性,有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汇聚,谷歌、Facebook、微软等高科技巨头也纷纷在此设立了研发机构和业务中心。

硅巷的快速崛起,使得其与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一同构成了美国三大科技中心,从而推动了纽约湾区的高速发展。

随后,纽约湾区发展出“东岸模式”,通过研发各种信息技术来为时尚传媒、金融商业等领域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改进优化,进而实现科技创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巨头和研发型企业大量集聚从创新的另一大重要主体——企业来看,纽约湾区也具备了特殊优势。

首先是全球性产业巨头在纽约大量集聚,截至2018年,共计8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落位纽约,是全美之最。

一方面,有许多研究显示大规模产业集聚将带来知识溢出效应,能够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纽约设立了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的公司中,不仅有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国际大型科技公司,还有全球生物医药巨头,例如辉瑞公司等,这对纽约科技创新的生态塑造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

同时,有研究表明研发密集型企业与相关一流学科具备较明显的空间匹配特征,而纽约湾区广泛的高校分布和强劲的科研实力,也带动了大量研发密集型企业在湾区内聚集。

硅巷 产业发展模式

硅巷 产业发展模式

硅巷产业发展模式
硅巷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对城市中心有限土地存量空间的更新改造,为城市发展注入新能量的模式。

这种模式与美国西海岸硅谷的增量发展不同,其重点是对老校区、老写字楼、老厂房、传统街区乃至棚户区进行整体改造,释放创新空间,嵌入式容纳大街小巷的创新创业者,打造集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硅巷模式通过政策层面的支持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城市硅巷,完善人才公寓、商业设施配套,重点引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机构,打造精品硅巷。

硅巷模式的特点包括:
1. 科技创新为核心:硅巷模式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2. 更新改造有限土地:硅巷模式针对城市中心有限土地存量空间进行更新改造,释放土地潜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复合空间:硅巷模式打造集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让产业聚集地与居民区融合发展。

4. 政策支持:硅巷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

5. 绩效评价:硅巷模式需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硅巷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

硅巷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企业需要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支持硅巷模式的推广和实践。

硅巷简介、发展介绍

硅巷简介、发展介绍

Silicon Alley硅巷现状:1硅巷(Silicon Alley)位于曼哈顿下城区,通常是指位于该区从熨斗大楼到苏荷区、特里贝卡区等区域的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集中而成的无边界科技园区,没有固定的边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

1初创企业聚集地:纽约硅巷(Silicon Alley)在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泡沫破灭时受到极大冲击,但现在已经成长为有超过500家全新科技和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的初创聚集地,如Kickstarter、Tumbler、谷歌卫星中心等。

2.现金资本正在流入硅巷:追踪高成长公司的CB Insights说,风险投资的交易数量在2012年第3季度激增至44宗,比2011年同季高出19%,资助总金额上升了5.8%,达2.18亿美元。

从2007年到2011年,在硅谷等美国其他六大高新产业集聚地的风险投资呈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硅巷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32%。

3.硅巷创造就业: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在出版业、制造业就业岗位分别降低了15.8%和29.5%的情况下,互联网以及应用技术企业就业岗位却增长了28.7%。

事实上,在2009年至2013年间,硅巷为纽约市创造了2.5万个就业机会。

另据纽约市长彭博私人基金会委托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科技业的就业机会迅速成增长,科技业以工资计算、对纽约民间产业的贡献在所有产业中位居第二,因此科技业已成为纽约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业。

4.广告之都造就新一代互联网企业纽约经济发展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尤恩·罗伯特森把硅巷这种特性称之为“东岸模式”,“其业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上”,原因是这些创业者喜欢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结合在一起,从而开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

而传统的“西岸模式”硅谷的业态更关注计算机的芯片等硬件的创新。

2正如城市未来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所说:“或许硅谷将继续在芯片装置、硬件以及某些软件应用上有所建树,但纽约的特性将适合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企业。

本期导读:城市更新——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

本期导读:城市更新——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

12 | 城乡规划 2018年第4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城市更新已逐渐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需要正视的关键议题之一。

而从单一的物质改善或民生改善的目标,走向集合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多元化、综合性目标,也是这个时代中国城市更新的显著特点。

本期学术论文的主题以及学术沙龙的讨论议题,均围绕“城市更新”展开,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分析;既有域外经验,也有国内探索;既有总体建构,也有深度解析;既谈法规完善,又讲制度创新。

就学术论文而言,王世福、张晓阳、费彦的《城市更新中的管治困境与创新策略思考》一文,是一篇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治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论文。

文章立足于当前城市更新的背景,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土地存量价值共享三个角度建构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治理内涵,在技术标准、管理程序、制度设计三个层面提出面向城市更新的规划管理创新策略。

唐燕、杨东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三地比较》一文,是一篇针对城市更新议题展开多城市比较研究的论文。

文章通过选取广州、深圳、上海为对象,比较三地城市更新制度体系的理念和建设进展,分析和总结了三地城市更新在机构设置、管理举措、规划变革、空间管控等方面的异同、得失,为我国城市在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作者信息万勇本期导读:城市更新—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Urban Renewal: From a Single Goal to Multiple Goals 万勇WAN Yong时期破解城市更新制度难题提供思考和借鉴。

张净的《从硅谷到硅巷》一文,是一篇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城市更新的论文。

文章通过梳理纽约“硅巷”这一“高科技枢纽”的快速增长过程,对其成功占据“科技浪潮统治地位”以及纽约老城区成长为“新科技之都”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与思考了科技创新能够在城市成功发展的必备因素,以期对科技回归都市这一必然发展趋势提供借鉴。

硅谷创新的奥秘

硅谷创新的奥秘

硅谷创新的奥秘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在这个科技孕育的沃土上,无数企业、创业者以及投资者汇聚在一起,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么,硅谷创新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一、开放的生态系统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非常开放,各类创新者可以构建合作关系和交流网络,相互借鉴和启发。

大量的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科技研究机构以及风投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了支持和资源,使得创新能够迅速落地。

此外,硅谷还有一种“失败也是一种学习”的文化,让人们更加勇于尝试,从而提高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二、高度的人才聚集硅谷以其高度的人才聚集闻名于世。

众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在硅谷附近,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硅谷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他们的知识和创意不断交流碰撞,推动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三、风险投资的良好环境硅谷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风投机构数量庞大,资金充沛。

这种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使得创新能够持续进行。

同时,硅谷的投资者对于创新有着更加开放和高风险承受能力,愿意把资金用于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推动了硅谷的创新力量。

四、文化多样性硅谷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观点、思考方式和经验。

这种文化多样性为创新注入了新的能量和灵感,刺激着创新者的思维和洞察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和交流,常常会孕育出具有独特创新思维的想法和概念。

五、积极的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支持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硅谷的创新发展。

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创业补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为创新者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硅谷创新的奥秘主要体现在开放的生态系统、高度的人才聚集、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文化多样性以及积极的政府支持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硅谷独特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未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硅谷必将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作者:陈颖石妍妍来源:《中关村》2016年第02期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硅谷作为创新生态的全球标杆区域,是世界各地开拓科技产业借鉴的对象。

以硅谷为案例,进行创新生态演变历程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复杂统一体。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包括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三个层次。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下文从创新生态的构成维度解析硅谷创新生态四个演替阶段的主要特征。

半导体时代地平线上的新曙光20世纪初,美国的国防工业直接推动了硅谷的发展。

1958年仙童公司与德仪公司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使得半导体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类创业企业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创新物种。

三类创业企业分别为:科学家创业企业、大企业衍生企业和发烧友创业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时期,硅谷成为了当时美国国防工业的集聚地。

美国的国防工业为硅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此外,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强有力的支持与参与。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建了斯坦福大学工业园,成为高科技公司集聚地。

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由斯坦福电子工程学院一手扶持起来,斯坦福毕业生或斯坦福教授创办企业数不胜数。

风险投资在湾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是硅谷培育最好的物种之一。

《小企业投资法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对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种群经历了由农业——无线电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变迁。

19世纪末,硅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区。

1909年,西里尔·埃尔维尔在帕罗奥图创办了联邦电报公司(FTC),其真空管扬声器与振荡器获得了海军的订单。

下一个硅谷——纽约成为美国新的科技创业中心

下一个硅谷——纽约成为美国新的科技创业中心
与此同时, 在纽约各地 , 这样的聚会和讨 倒闭;解雇通知书取代了宴会邀请函: 行业奠定 了良好 的发展基础 资 论遍地开花, 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讨论本地 本投资公司纷纷撤资投往他处。那时, 纽
当然 ,全美各地都可 以发展服务业。
的技术和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 约完全 沦为互联 网投 资基金和 公司 的沙 但是, 因为很多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行业 景。 前召开的一场名为“ 日 纽约技术集会” 漠。不过, 情况现正逐渐好转, 目前. 都聚集在纽约, 纽约 如图书出版、 广告、 媒体甚 的科技创意研讨会就吸引了70名年轻 又拥有了互联网经济所需的支持和资金 至是时尚行业.这些行业与科技水乳交 0 的科技爱好者 “ 科技投资基金公司” 纽约种子的董 融, 科技和互联网正在重塑和重新定义这 这些现象都在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 事总经理欧文・ 戴维斯是纽约科技发展变 些行业。 因此, 与其他地方相比. 纽约更有
与者都是目前风头正健的科技创新公司 纪 9 年代后期,纽约的科技公司才慢慢 科技行业不断积累能量。他表示, 0 移动通 的创始人, 所有这些公司都位于纽约 开始崭露头角。然而, 这些“ 初生之犊” 很 信和运算所需的基础设施遍布纽约各地,
该团体于今年 1 月进行了首次聚会 快就被网络股的泡沫所淹没: 数十家公司 为一些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赚钱的服务


纽约成为美国新
长期以来, 纽约一直是以世界和全美 号, 那就是在网络股泡沫破灭 1 年后. 0 纽 化历程 的见证者 他说 :在网络股欣欣 向 “
的金融中心、 传媒中心和艺术中心的形象 约的互联网经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出现人们的脑海里 但现在. 纽约又将多

荣之时. 风投人士愿意对每一个互联网创

硅巷——精选推荐

硅巷——精选推荐

硅巷硅巷 - 简介美国纽约的硅巷“硅巷”通常是指聚集在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贝卡区等地的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没有固定的边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

纽约市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中城等地区都曾被称为“硅巷”(Silicon Alley),如今硅巷已演变成⼀个概念,⽽⾮特定地点。

最初获得“硅巷”名称的地区为切尔西和Flatiron区,在⾕歌和IAC总部之间已有数百家新创公司进驻百⽼汇和第五⼤道。

硅巷新创公司以⼴告、新媒体、⾦融科技等领域为主,包括DoubleClick和IAC等,⽹络交易图库Shutterstock创办⼈欧林吉(Jon Oringer),甚⾄已经窜起为硅巷⾸位亿万富翁。

对创业家来说,纽约投资⼈多、容易闯出全球知名度,若产品成熟、也找到利基市场,⽽且也是电⼦商务、⼴告、媒体或时尚领域,硅巷是个绝佳创业地点。

纽约⽣态系⽐硅⾕和伦敦更为多元,新创公司社群迅速壮⼤,也容易取得资本和⼈才,且是⼤型媒体、时尚与⾦融业者的聚集处。

[1]硅巷 - 优势地位“硅巷”的新创公司因位置紧邻,租不起办公楼的创业家能利⽤创新的合作空间⼯作,例如课程业者General Assembly提供开会、⼯作和教育训练的地点。

硅巷新创公司密集度⾼,也让创业家容易在餐厅等地碰到潜在合作伙伴、⼯程师或⼈才,附近也有纽约⼤学和哥伦⽐亚⼤学等名校。

除了拥有新创公司、资⾦及地理位置等优势之外,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提供的政府⽀持更是让硅巷如虎添翼,他投⼊⼤量资源,尽⼒扶持纽约新创公司社群,为硅巷超越硅⾕提供了莫⼤助⼒。

[1]硅⾕和旧⾦⼭湾区向来被视为科技业的“祖国”,其科技中⼼的地位在美国西岸迄今仍⽆可取代。

然⽽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市现在正以“硅巷”(Silicon Alley)的地位,崛起为美国东岸的科技重镇,⼒图成为美国的“新科技⾸都”。

[2]硅巷 - 发展之路硅巷企业家硅巷诞⽣于互联⽹科技兴起的年代,硅巷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泡沫后,现已成为超过500家初创企业的聚集地。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作者:赵程程秦佳文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上海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较高的商务成本一直以来是困扰创业者在沪创业的首要难题。

同样高商务成本的美国纽约硅巷却扬长避短,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硅巷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较高的商务成本“逼迫”98%的孵化项目流失江浙[1]。

未来,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将成为上海的等创新型城市的新常态。

同样地,高商务成本的纽约却扬长避短,盘活各类创新资源,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曼哈顿的硅巷。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纽约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

并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 年提出的。

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 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等为代表。

美国纽约硅巷案例详解(最全)

美国纽约硅巷案例详解(最全)
腾飞阶段(2007年至今)
• 从2007到2011年,硅巷风投交易量暴涨32%,2012年第三季度 激增至44%,资助总金额上升到2.18亿美元;
• 经过多年发展,硅巷现已成为超过500家初创企业的聚集地,成功 为纽约找到了新的城市标签:美国“东部硅谷”、世界“创业之 都”。
纽约硅巷
产业发展
硅巷利用人口优势、投资规模优势、商务优势和生活环境优 势,吸引了多个科技产业,成为了一个融合金融、新媒体、 时尚、商业等产业于一体的集聚区。
纽约硅巷案例研究
纽约硅巷
基础信息
• 地点: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下城区 • 范围:以中城南区的熨斗区、切尔西地区、SOHO区和联合广场为
起点,逐渐向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蔓延 • 发展定位:一个以广告、新媒体、金融科技等产业为主的无边界的
科技产业聚集区 • 企业情况:已聚集超过500家初创企业
萌芽阶段(1994-1995年)
发起“科技天才管道”倡议,旨在为纽约发展最 为迅速的科技产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市场运作
1/ 大量的创新人才。硅巷拥有大批作家、导演、
编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备受新媒体青睐的群体;
2/ 丰富的资金来源。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
完善的资金链和大量风投机构,易于取得资金来源;
3/ 高素质的储备人才。纽约有91所可授予学士学
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的完美结合 • 政府从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硅巷发展 • 高度聚集、高度多元的纽约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环境
区域产业集聚推动了城市更新与发展 • 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带动了城市商业、办公的发展,有效利用了存量空间, 优质的城市公共配套又吸引了企业落户,最终带动硅巷创新枢纽的真正形成

硅巷简介、发展介绍

硅巷简介、发展介绍

Silicon Alley硅巷现状:1硅巷(Silicon Alley)位于曼哈顿下城区,通常是指位于该区从熨斗大楼到苏荷区、特里贝卡区等区域的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集中而成的无边界科技园区,没有固定的边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

1初创企业聚集地:纽约硅巷(Silicon Alley)在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泡沫破灭时受到极大冲击,但现在已经成长为有超过500家全新科技和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的初创聚集地,如Kickstarter、Tumbler、谷歌卫星中心等。

2.现金资本正在流入硅巷:追踪高成长公司的CB Insights说,风险投资的交易数量在2012年第3季度激增至44宗,比2011年同季高出19%,资助总金额上升了5.8%,达2.18亿美元。

从2007年到2011年,在硅谷等美国其他六大高新产业集聚地的风险投资呈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硅巷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32%。

3.硅巷创造就业: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在出版业、制造业就业岗位分别降低了15.8%和29.5%的情况下,互联网以及应用技术企业就业岗位却增长了28.7%。

事实上,在2009年至2013年间,硅巷为纽约市创造了2.5万个就业机会。

另据纽约市长彭博私人基金会委托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科技业的就业机会迅速成增长,科技业以工资计算、对纽约民间产业的贡献在所有产业中位居第二,因此科技业已成为纽约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业。

4.广告之都造就新一代互联网企业纽约经济发展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尤恩·罗伯特森把硅巷这种特性称之为“东岸模式”,“其业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上”,原因是这些创业者喜欢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结合在一起,从而开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

而传统的“西岸模式”硅谷的业态更关注计算机的芯片等硬件的创新。

2正如城市未来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所说:“或许硅谷将继续在芯片装置、硬件以及某些软件应用上有所建树,但纽约的特性将适合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企业。

从硅谷到硅巷

从硅谷到硅巷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1804004■ 文章编号:2096-3025(2018) 04-0033-08作者信息张净 继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地域“硅谷”之后,“硅巷”这一隐藏在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老宅中的高科技企业群,业已成为纽约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

本文通过对“硅巷”这一高科技枢纽的快速增长过程进行梳理,对其成功处于科技浪潮统治地位以及纽约老城区成长为新科技之都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与思考了科技创新能够在城市成功发展的必备因素,以期对科技回归都市这一必然发展趋势提供借鉴,有所助益。

城市更新,纽约硅巷,都市科技,老城区科技化,科技产业聚集区“Silicon Lane”,a cluster of enterprises hidden in Lower Manhattan of New York, has been a main engine driving the urban economy after the iconic region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Silicon Valley”.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rapidly growing high-tech hub of “Silicon Lane”, and tries to figure out why it can become the new Tech Center of New York as well as successfully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technology wave.The necessary element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developing in urban areas are summarized here,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turning to the city.Urban renewal, Silicon Lane, New York, urban technology,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 the old area of city, technology industry gathering area摘要关键词Abstract Keywords 1 研究背景在城市规模有限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已不再是传统的扩张与圈地模式,我国大城市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

走进纽约的“硅巷”

走进纽约的“硅巷”

走进纽约的“硅巷”作者:何乐来源:《群众》2019年第04期说起纽约,人们惯用“不夜城”“大都会”来描绘它的商业繁盛和文化多元。

但在最新发布的《科技城市指数报告》中,纽约占据全球科技城市排名榜首。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纽约一直是一些科技巨头的大本营,如今,它已成为能与硅谷匹敌的美国第二大科创高地。

与硅谷的郊区科技园不同,纽约的科创产业在中心城区聚集,以中城南区的熨斗大厦、切尔西地区、苏荷区和联合广场为起点,逐渐向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蔓延,这个无边界的科技产业聚集区被称为“硅巷”。

市中心的小巷创客“硅巷”这个名字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在纽约。

起初,纽约城区一条连接中城和曼哈顿下城的小巷周边落户了一些科技初创企业,后规模渐长,成为一个科技初创企业聚集区,辐射范围从曼哈顿下城的熨斗大楼直到SOHO区和特里贝卡区附近。

这些地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租金低廉,或者至少比城市其他地区的租金相对较低,再加上主城区的便利性,使之成为一个吸引年轻人工作的地方。

当时,在纽约的商业区曼哈顿南部,办公楼的空置率很高。

纽约市政府敏锐地注意到并抓住了科技初创公司急需办公场所的机遇,迅速采取了减税、电费优惠和开发具有互联网设置的办公空间等措施,为推动纽约创建硅巷迈出了第一步。

1995年,时任纽约商业区新联盟主席卡尔·威斯布罗德倡议,将新技术区建在空房率高、建筑物较新以及基础设置较好的商业区。

纽约市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推出了多项特别计划,如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计划、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

2003年,“硅巷”开始在整个城市蔓延开来。

2014年,时任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默启动“创业纽约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100%的税收减免,其中包括为初创企业新员工缴纳的所得税提供100%的退税。

时任纽约市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推出“数字纽约”计划,为全市初创企业和技术生态系统打造综合在线中心,汇集了纽约科技界的所有公司、初创企业、投资者、活动、工作、课程、博客、视频、工作空間、加速器、孵化器、资源和组织。

“硅巷”是什么?且看南京雄心

“硅巷”是什么?且看南京雄心

“硅巷”是什么?且看南京雄心姚成二【期刊名称】《决策》【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3页(P46-48)【作者】姚成二【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彰显了南京创新发展的雄心,成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重要抓手。

今年初,南京市委发布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

这一举动彰显了南京创新发展的雄心,成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重要抓手。

什么是“硅巷”?“硅巷”起源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个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企业集中而成的无边界科技园区。

它与硅谷的区别在于:硅谷是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具有完整高端服务配套的科技创新园区,而“硅巷”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也正在打造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硅巷”空间。

2016年,上海虹口区成为国内首个“硅巷”试验田。

2017年,西安莲湖区倍格“硅巷”开业,打造“独角兽”城区。

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认为城市硅巷是一个创新复合空间,不是一个单一要素的载体,而是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创新资源集聚地;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工作场所,而是一个以创新为特质的活力区域;不是政府直接管理运营的载体,而是由经营方和投资方共同设立基金,通过股权把资本、技术、人才、园区、企业和高校院所“捆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不是单纯地搞技术研发,而是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重心在技术的产业化上。

硅巷建设坐标一定要在主城区,具备高品质生活配套。

硅巷的生命力在于开放融合集聚,打破物理边界,构筑开放式创新空间。

硅巷建设是为了解决“空心化”问题,不是另起炉灶搞开发建设,而是通过有机更新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解决老城区“空心化”问题。

同时,硅巷建设避免“二房东”思维,调动各方面参与热情。

硅巷的建设运营管理,政府部门、园区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

从产业来看,硅巷建设要明确一个主导产业,产业方向宜精不宜多,不能搞大杂烩,什么都想搞,最终什么都搞不好。

美国硅古创新创业环境

美国硅古创新创业环境

美国硅谷:创业环境和园区文化美国是当代高科技园区的鼻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还是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弗雷得里克·特曼教授就提出了“将大学和工业结合起来”的设想,并出资538美元资助两名研究生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了“硅谷祖父”——惠普公司,这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园区——硅谷的雏形。

硅谷之所以能成为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一个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需要一所好大学(自然就有新思想、新发明以及充足的人才)和高效的资本市场,但仅有这两个条件还远远不够。

硅谷的成功是人才、创业环境、市场、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政府的适度介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和增值的人才汇集机制。

1. 研究型大学的广泛参与高科技园区的成功,不仅要有人才,人才还得密集,要形成“智力库”。

大学不仅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和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地。

园区设在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有利于智力与资金的结合及科研与生产的结合。

现代的高科技绝不是一个人、一支笔冥思苦想的产物,要把点子通过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变成高科技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用户和供应商。

高科技园区与研究型大学为邻,这些人才就能很快见面,交流信息并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有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硅谷有多所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中,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形成与崛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硅谷内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创办的。

多年来,硅谷毫不动摇地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高度结合的信条,已被实践证明是开发高技术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条康庄大道。

同硅谷一样,美国其他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都有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支撑。

128公路园区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三角园区(RTP)依托北卡罗来纳大学、私立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科技园区的后起之秀盐湖城园区,依托的是犹他大学、犹他州立大学、杨伯翰大学等,西雅图科技园区(微软总部所在地)则依靠华盛顿大学。

硅巷经济让城市更科创

硅巷经济让城市更科创

过城市空间科创复兴的更新路径,改变以往商业、办 变智能……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知识、技术、
公等服务业态,出现了科创产业集聚的新趋势。这就 信息和创意密集的产业部门日益兴盛,并被誉为“第
是硅巷(Silicon Alley)经济,即以长期被忽视、晾晒 四产业”。“第四产业”的增值能力、乘数效应决定
让中心城区转型为科创策源地、首发地、活跃地。
城市辐射功能还可充分延展科创经济的外部性。就政
硅巷是在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存量闲置资产盘活 府而言,尽管城市更新投入大,但如果算大账的话,
过程中塑造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城市更新样本,是传 伴随城市产业化、科创化进程,城市旧貌换新颜,经
统城市空间的乾坤大挪移,是城市孵化新科技、新产 济繁荣,促进就业,政府还可实现土地财政、产业财
的中心城区存量空间为主要载体,导入创新精神、创 其天然就是都市产业,对城市黏着度高,可以应对城
新要素、创新网络、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并深嵌于 市较高的综合成本和生活指数,这是城市的福音。城
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中,延展出科创拼图更多 市拥有完善的硬、软环境,优越的创新生态圈、场景
可能性,形成创新经济在城市星罗棋布式集聚的格局, 组合和场景密度,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沃土,
本和环境等方面的考量,以硅谷为代表的大批产业园 提升创新含量和产业浓度。创新、产业让城市更精彩,城
区选择都市远郊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产业根据地。 市让创新、产业更盛开。硅巷经济之于我国城市更新及内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 涵式高质量发展,除了启示,更需践行。■
பைடு நூலகம்
1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纽约硅巷发展历程与创新生态系统分析一、硅巷发展历程1、1990~2000年:从0到1,在经济危机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至第一次巅峰硅巷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金融业发达的纽约首当其冲,受到重创。

年轻人纷纷失业,70年代房地产行业发展兴建的大量办公楼开始闲置,其中就包括在曼哈顿第五大道和23街交汇的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这个大厦及其周边地区(熨斗区)后来成为了硅巷的起源地。

图1 硅巷起源地-熨斗大厦失业的年轻人由于找不到工作,开始自己创业,最初是与广告有关的新媒体产业。

为什么是广告业?因为曼哈顿是全球广告业的中心,大部分的全球战略和广告创意都在此完成,全美前10的广告巨头有7个在曼哈顿。

熨斗大厦的开发商为了吸引这些新媒体创业团队,开始对办公楼进行光纤改造,并提供低廉租金,随着初创企业的增加,硅巷开始从熨斗区沿着第五大道和百老汇大道往南延伸至SOHO,往北延伸至中城南部,如下图所示。

图2 1990-2000硅巷范围示意图1990-2000年,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硅巷的新媒体产业融入大量高科技,纽约开始形成科技、艺术与商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

硅巷新创企业涉及广告、新媒体、金融科技、时尚、电子商务等领域,范围进一步蔓延至整个下城,同时,市政府通过PPP模式发开进行推波助澜,将硅巷延伸至125th street( Harlem) , 布鲁克林水岸(Brooklyn waterfront)和皇后区的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

1999年,纽约已经有3831个高新科技企业,提供近14万就业岗位,2000年,政府预测硅巷未来会有20万就业岗位,需260万平米办公面积,于是对曼哈顿西岸和皇后区长岛市进行密集开发,硅巷发展达到第一次高峰。

2、2001~2006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硅巷迎来第一次挑战,发展受阻、规模收缩到重新崛起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量科技公司破产,硅巷范围也开始收缩,企业从下城纷纷回到了下城与中城之间的廊道区域,下城的高楼大厦又回归金融企业。

与此同时,2001年开始纽约下城房价迅速上涨,开发商纷纷将商务办公楼改造成价格昂贵的高档公寓,十年间(1998-2008),近130万平米办公面积改为了公寓,其中就包括华尔街23号摩根大通的总部大厦。

高昂的房价使得硅巷艺术家们被迫离开下城,到2002年,已经有15%的艺术家离开下城,20%准备离开,往布鲁克林、皇后区发展。

但硅巷的初创企业开始慢慢复苏,到2004年,硅巷已经基本从2001年的互联网危机中恢复,企业总数达到3893个,回到1999年高峰时水平。

2004年硅巷企业分类及其规模3、2007~2017年:直面金融危机挑战,硅巷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影响力日趋强大,作为新经济引擎带动纽约强劲复苏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华尔街再一次受到重创,纽约政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过于单一的财政收入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寻求多元化发展方式,并将高科技产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纽约科技就业岗位从2008年到2012年增长28.7%,达到4.1万个,高科技产业成为纽约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纽约政府意识到硅巷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

除了积极引进人才,纽约也计划自己培养高科技人才。

2011年,纽约从数十家大学中选择了康奈尔大学及其以色列科技大学Technion-Israel Institue of Technology(据称是以色列的斯坦福)共同创建和运营专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建在纽约的罗斯福岛上,预计总投入20亿美元,其中包括1.5亿美元的风投基金。

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和机构的捐款和投资。

硅巷对全球互联网巨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谷歌、Facebook、eBay、Twitter、微软等在2011年前后纷纷在纽约开设大规模的研发中心。

以谷歌为例,2011年谷歌在硅巷的切尔西地区(中城与下城之间)建立了近700名员工的分部,规模仅次于硅谷总部。

而谷歌选择切尔西地区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这里已经汇聚了700多家跨界广告公司、1400多家设计公司、600多家IT企业,其中就包括谷歌31亿美元收购的DoubleClick;其次,切尔西地区有300余个画廊,附近的Meatpacking区有纽约市最好的餐厅与酒吧,为谷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时至今日,硅巷已吸引了诸多高科技企业,形成了若干科创圈,纽约超越波士顿成为美国第二大科技重镇。

硅巷科创企业分布硅巷科创圈分布4、硅巷发展经验小结硅巷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从经济危机中寻找生机,从金融危机中发展壮大,历经发展-衰退-发展的经济周期,至今已经成为纽约第二大产业,并超越波士顿成为全美第二大科技重镇。

与硅谷不同,硅巷科创企业并非单纯的互联网企业,而是更多的将互联网技术与纽约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新经济模式。

二、硅巷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点较高的商务成本,却聚集了众多科技应用型初创企业。

较高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是大都市的固有特点,常令创业者欲步又止。

但高利润率、高生产率,抵消了这些成本。

一方面,租不起办公楼的创业家可以利用创新的合作空间工作。

硅巷新创公司密度高,也让创业者更容易在餐厅等地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技术人才等。

另一方面,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众多的知名创投公司或天使投资人,可为创业者提供多机会的资金支持。

同样地,广阔的市场和高质量的人才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具有影响力和行业控制力的高科技巨头企业投资硅巷,如苹果、微软、IBM、谷歌、雅虎、辉瑞、强生、惠氏等都在纽约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机构。

与硅谷错位发展,打造硅巷新模式。

21 世纪初期硅谷高科技泡沫破灭之际,得益于纽约政府的引导和投入于,硅巷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东岸模式”。

与硅谷“西岸模式” 不同,硅巷“东岸模式”的业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上,创业者们注重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挖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而传统的硅谷“西岸模式”更关注芯片的容量和运转速度等纯技术的创新。

目前,硅巷已呈现出适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初创企业成长的业态系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落户硅巷。

资源集聚,生态发展。

一是创意创新人才集聚硅巷。

硅巷拥有大批的作家、导演、编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这些创新型人才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备受青睐的群体。

同时,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能够不断地输送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

2014 年底,纽约科技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近 30 万人。

同样,坐落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众多名校,集聚了全美 10%的博士、10%的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近 40 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些大学一方面在学科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应用研究,为纽约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应用科学人才和一流的工程师。

二是创投资金涌入硅巷。

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完善的资金链和丰富的顾客群,易于获得资金来源。

截至 2014 年底,硅巷接受风投资金的笔数、风投金额总数以及科技公司 IPO 数量,均名列硅谷之后,位居全美第二;同时,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大,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有大量的人才、知识和相关机构储备。

三是成熟的创新环境。

纽约拥有科技大会和 299 个科技产业组织,涵盖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及广告等各类行业,建立起了行业互助系统,形成了良性的科技圈生态环境,能够给初创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纽约市政府在硅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尽管纽约的商务综合成本较高,但作为支持创新的积极政府,纽约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直接/间接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而降低机会成本,抵充较高的商务成本。

设立初创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纽约市政府设有两个支持创新的基金。

一个是纽约种子期基金,该基金提供种子期投资,金额上限 20 万美元,要求创业者中至少一个具有技术背景,公司业务在软件或网络技术领域。

迄今为止,该基金已经投了 26 家公司,其中两家成功毕业。

另一个是纽约合作基金,投资在金融技术、医疗健康 IT、生命科学等方面处于种子期或扩张期的纽约公司。

在税收方面,针对纽约市税收偏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制订了以下优惠政策:房地产税特别减征 5 年计划(前 3 年减50%,第 4 年减33.3%,第 5 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 3 年商业房租税全免,第 4 年免 4.7%,第 5 年免 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 12 年,前 8 年电费减少约 30%,以后每年减电费 20%) 等。

提供分享型办公场地和孵化器,降低创业商务成本。

目前,纽约有74 个政府资助的创业孵化中心和220 个低租金的共享办公地点供创业者使用。

这些场所为创业者提供分享、交流与合作的环境,并协助创业者吸引投资。

另外,孵化器大多配有导师,让成功的创业者为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传帮带,如课程业者提供开会、工作和教育训练的地点。

搭建一站式信息平台,打通投融资渠道。

2014 年底,纽约市政府已将整个地区创业相关信息都汇总到一个信息网站平台,便于初创企业发布融资、招聘等信息。

该平台收集了 6454 家创业公司的信息,其中 979 家通过 Made in NY 资质认证(75%或以上的产品或服务在纽约当地开发);活跃于纽约地区的166 个投资机构的信息,创业公司发布的招聘用人信息等。

注重本土人才的阶段培养,鼓励高校强强合作。

发展硅巷最终是人才的角逐。

一方面,纽约政府做了短期和中长期布局,包括推出“NYCTalent Draft”(纽约人才引入计划),资助纽约的创业企业高管去美国各大院校吸引计算机和工程类学生,同时定期组织各大院校的学生来纽约访问企业。

该人才吸引活动遍及美国各地包括硅谷的院校。

另一方面,纽约政府鼓励本土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强强合作,培养本土高科技人才。

2011 年,纽约政府从众多投标院校中选择康奈儿大学及其合作伙伴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同创建和运营专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研究生院。

研究院建在纽约的罗斯福岛上,建校资金主要依靠个人和机构的捐款和投资,预计总投入将达 20 亿美元,其中还包括 15,000 万美元的风投基金。

研究生院从 2017 年起陆续向纽约输送毕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