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文人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是古代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表演风格、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

首先,古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的音色优美动人,音调柔和而深沉,给人一种宁静、思考的感觉。

古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名流的喜爱之一,几乎成为他们文人气质、文化修养的象征。

其次,古琴音乐在表演风格上注重内敛和含蓄。

古琴表演注重的是内心的感悟和表达,追求的是“以心琴和”,即通过演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境界。

古琴演奏的技巧注重声音的变化和音符的延展,通过琴音的起伏、细腻和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古琴演奏注重的是低吟浅唱的内敛风格,而非外放的宏亮和激昂。

这种内敛和含蓄的表演风格给人一种深沉和思考的感觉,反映了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古琴音乐还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古琴音乐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琴曲和琴诗。

琴曲是古琴音乐的核心形式,被称为“琴道”的代表之一、琴曲通过琴音的起伏和音符的变化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琴曲常常带有起承转合的框架,通过迥异的曲调和音律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琴诗则是古琴音乐的配乐形式,它以诗歌为背景或基础,通过演奏旋律交错,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琴曲和琴诗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古琴音乐具有了更加完整和独特的表现力。

最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情感表达上。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其情感多为内敛、深邃和含蓄。

古琴音乐运用琴声的悠扬、音符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细腻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受。

古琴音乐以其悠远的音色和内敛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提升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作者:童雪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摘要:琴歌作为琴乐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在审美意识上与古琴艺术的传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思想影响了琴人的美学修养和品味,他们在琴乐艺术中追求的是意韵与含蓄之美,以及自然质朴、淡泊超脱的风格和境界。

关键词:古琴;琴歌;秋风辞一、琴歌的创作来源以及在古琴艺术中的地位及其发展(一)琴歌的创作来源中国传统乐器“琴”,或七弦琴在近代称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

而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先秦时代弦乐器很少,所以琴、瑟就成了当时主要的弦乐器,人们常用它们来为歌唱伴奏。

这种形式又称为“弦歌”。

其历史悠久,而且广为流传。

总体上说中国琴歌的创作来源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中国古诗词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歌,西汉司马迁曾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当时人们歌唱这些诗歌,多用琴、瑟伴奏。

《旧唐书·礼乐志》提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氏五弄、楚调四声,谓之九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

”这说明古代的一些民歌或民间音乐,曾被琴家作为琴歌形式随着琴的音乐而流传下来,长期保存在古琴音乐艺术之中。

其次,文人的创作这部分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从民间吸取营养,进行加工和提高的,并不局限于民歌原始素材,而是保持与人民的思想、语言、音调、感情的血肉联系。

因此,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历代人们所赞赏。

如《满江红》,是清代琴家王善所作。

还有一类出于某些对歌唱音乐艺术不甚了了的文人之手,他们只知按字求声,或依声填词,没有按照歌唱艺术规律和特点进行创作。

这类琴歌很难演唱,有的即使勉强歌唱,也缺乏美感。

不仅无助于琴歌的发展,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二)琴歌在古琴艺术中的发展在宋代以前,琴歌与琴曲并茂,宋以后的琴谱,或有词,或无词,但琴人们多重视琴曲的弹奏,不重视琴歌,甚至于否定它。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琴乐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

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

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

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

它包括琴歌和琴曲。

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

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

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

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

人格美的文人音乐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

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

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

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

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

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

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音色、音律、琴身、演奏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音色给人以深沉、悠远、宁静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柔和而富有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响亮和高亢,而是更注重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

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理想乐器。

中国古琴的音律体系独特而精妙。

古琴音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律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在古琴音乐中,各种音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律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享受。

古琴的琴身造型简洁而典雅,给人以高雅、典雅的审美感受。

琴身通常由檀木或竹木制成,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琴身通常呈长方形,两端略微弯曲,整体造型流线型美观大方。

琴身的简约设计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特点,也为演奏提供了舒适的手感和灵活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手指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灵敏把握,同时需要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律的准确把握。

演奏古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弦发声,更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拨和按压来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古琴的技巧要求高,但也正是这种技巧的要求使得古琴的演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更强,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音律、琴身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古琴音色深沉宁静,音律精妙多样,琴身简约典雅,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这些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够通过古琴的音乐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的结晶。

高中音乐鉴赏课 文人情致——古琴

高中音乐鉴赏课    文人情致——古琴
文人情致
—— 古琴
《尚书》“昔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唐诗] “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 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 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 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 周 南· 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 小 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 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 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古琴在我 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 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 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 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 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 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 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 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 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 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 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 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 五(约120—125公分), 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一说象周天365度)。一 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 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 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 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 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 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 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 应),有头、颈、肩、腰、 尾、足。
最早的古琴:湖北曾侯乙 墓出土。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 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 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 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 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 的文字谱是《碣石调· 幽 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 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 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 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 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 减字谱 。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琴歌是指以古琴为伴奏,以人声演唱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品之一,琴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将古琴与人声的和谐结合,通过音乐的力量展现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歌曲主题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首先,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上。

古琴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乐器,其演奏技巧独特而精妙,能够表现出琴音的独特韵味。

在琴歌中,古琴的演奏往往是以表现情感和意境为中心。

演奏者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拨弦,使琴音在空间中产生变化,呈现出绵延悠远的音色,给人以静谧、悠扬的感觉。

而在琴歌演唱时,演唱者通常以轻柔的嗓音和悠扬的音程来配合古琴的演奏。

这种独特的演奏技巧使古琴琴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歌曲主题上。

古琴琴歌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哲理、自然美景以及历史典故等。

在古代,琴歌往往作为一种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手段而存在。

它通过音乐和文字的结合,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例如,《阳关三叠》是一首表达抗击外敌的民族气节的歌曲,《阳春白雪》则是一首描述春天美景的歌曲。

这些琴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音乐上的享受,更带给人们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启迪。

最后,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表演风格上。

古琴琴歌的表演风格以典雅、含蓄为主,擅长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表演者通常以自然、悠然的姿态进行演唱和琴奏,注重表达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

他们通过凝练、细腻的表现方式和含蓄的身体语言,将琴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展现出来。

从表演角度来看,古琴琴歌的演唱者应注重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感染听众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综上所述,古琴琴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歌曲主题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它通过古琴与人声的和谐结合,以及琴音、歌声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刍议古琴艺术中的文人音乐特征

刍议古琴艺术中的文人音乐特征

古琴作为源于华夏本土,有着三千年左右历史的乐器,大量古代乐器实物与琴谱留存至今,其中不少仍能复而绝响。

能有这样的发展,得益于历代文人的推崇,古琴正是文人音乐的代表。

我们对古琴的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诗词与论著,那么在音乐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文人音乐特征的呢?文人音乐,究其源头是周代的礼乐文化。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可以看出,古人将音乐与道德、治国并论。

孔子曾谓周代乐舞的《大武》与舜的《韶乐》相比“尽美而未尽善”。

武王伐纣,体现的是杀伐与征服,而舜帝的《韶乐》体现的是道德与教化,因而“尽善尽美”。

这对后世文人音乐中的价值判断影响深远。

礼乐文化更体现在《碣石调·幽兰》《文王操》《获麟操》《南风歌》《神人畅》等以著名典故为名的琴曲中。

据传《文王操》为师襄所作,《南风歌》为舜所作,《神人畅》为尧所作,虽然都是传说,但通过这种“托古”现象可以看出后世文人对礼乐教化的推崇和对那个以德治国时代的追思。

自两汉魏晋以来,佛、道兴盛,文人的信仰开始从最初的儒家礼乐向儒、释、道三位一体悄然转变,文人音乐也不再限于修身治国,更多的是怡情养性。

古琴的文人音乐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关于古琴的文人音乐特征,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知。

其一,在音乐形式上,有大量的琴歌传世。

古人喜爱“歌以咏志”。

历史上孔子善于弹琴,“诗三百,弦而歌之”。

即把《诗经》以琴歌的形式弹唱出来,我们所熟知的《阳关三叠》便是一首琴歌。

其实,古代诗词都能以吟唱的形式展现,只不过很多方法早已失传,古琴音乐中依稀能看到一些留存。

这种“弦而歌之”的形式,使得古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更高的格调。

除此之外,作为文人自娱修身的雅趣,传统的古琴几乎以独奏为主。

其二,从乐器属性上看:古琴体积较小,琴身狭长,便于携带,这对于文人交游、雅集来说也是必要的优势。

在音响上,其音区低、音量小,但音色浑厚有力,符合“中庸”的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首先,古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古琴被誉为“无言之琴”,它没有歌词,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只有一些基本的音高和弹奏技巧。

因此,古琴音乐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会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力图在音乐中传递出自己的心声。

古琴音乐常常通过音调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构思和演奏的技巧,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沉、宁静悠远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琴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

古琴音乐擅长描绘山水、孤寂和思考等意境。

演奏者通过独特的琴音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音乐常常运用抒发情感的技巧,如“映水而弹、山歌琴韵”等,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融入到安静、宁谧的意境中。

再次,古琴音乐具有古朴和高雅的审美。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在演奏技巧、音乐结构和曲目选择上都体现出古朴和高雅的特点。

古琴音乐追求自然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的炫耀,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气质的独特。

古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注重打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世的气质,给人一种思考人生、追求境界的高尚情感。

最后,古琴音乐注重自由和即兴创作。

古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套曲和即兴创作两种。

套曲是指演奏者按照特定的曲目和结构进行演奏,即按照传统的曲谱和规则进行演奏。

而即兴创作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随意创作出曲调和曲目。

即兴创作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演奏者在即兴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音乐更加个性化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古朴高雅和自由创作等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美丽和情感。

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深思和美好的艺术体验。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弹奏技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的象征。

以下将从音色、技巧、曲调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古琴的音色。

古琴所发出的音色柔和、悠远,给人一种静谧、深沉的感觉。

这种音色与古琴的制作材料有关,古琴的面板由厚重坚实的檀木制成,琴弦则是用丝线或者丝絮扎制而成。

这种材料和制作工艺赋予了古琴独特的共鸣特点,使其音色更为悠扬动听。

其次是古琴的弹奏技巧。

古琴弹奏主要以指弹为主,指法繁多,变化多端。

其中最为常见的指法有击弦、滚弦、揉弦、扣弦等。

指弹的技巧要求弹奏者熟练掌握,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弹奏技巧,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

古琴的曲调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古琴曲调以其较为复杂的旋律和丰富的变化而闻名。

古琴曲调多样,有高亢激昂、婉转温柔、悲凉忧伤等不同的风格。

这些曲调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和音符的运用,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古琴的表现方式也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

古琴音乐强调虚实相生、声音与静音的交替,通过这种表现方式给人以意境和空灵之感。

古琴演奏常伴随着吟唱和诗词朗诵,通过音乐和诗词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深沉的审美情感。

古琴音乐还强调音乐与自然的结合。

古琴曲调多取材于山水之间,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音乐,古琴弹奏者将大自然的美景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总之,中国古琴是一种充满文化艺术和审美特征的乐器。

从音色、技巧、曲调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来看,古琴散发着独特的音乐魅力,给人带来一种静谧、深沉的审美享受。

通过古琴音乐,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琴音乐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鉴赏和理解。

首先,古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古琴曲中常常有“律动”、“声韵”等术语,强调的是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从乐曲的节奏变化、音符的连贯性以及曲调的变化等方面来感受古琴音乐的内在魅力与情感表达。

其次,古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审美魅力的关键。

古琴被誉为“心琴”,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音乐富有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意蕴。

古琴音乐常常表达的是一种恬静、清雅、内敛的情感,在收听时不妨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古琴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古琴音乐的音色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

古琴的音色清悠、明快,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质感。

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技法和力度控制,可以使得古琴的音色产生变化和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琴音乐的音色之美常常能够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音乐的曲调结构也值得我们深入欣赏。

古琴曲多以古诗和古文为基础,曲调结构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动人。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琴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奏技法,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欣赏古琴音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更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领略古琴音乐的神韵与美感。

文人音乐之古琴悠悠

文人音乐之古琴悠悠

文人音乐之古琴悠悠作者:苏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乐器而已,而是上升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琴、古琴音乐的说明,阐述古琴及古琴音乐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文底蕴。

【关键词】文人音乐;古琴;古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一个音乐门类,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

古琴音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音乐类型。

古琴,原称“琴”,也称七弦琴、瑶琴、玉琴,现代为了与胡琴、扬琴等相区别称为“古琴”。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土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由此我们可知,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琴”这一乐器,而古琴最初的形制应是“五弦”。

古琴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的人们以演奏古琴来祈求上天疏散败坏作物的干旱天气,这是带有一定巫术意义的活动,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古琴的声音可以上通天神,将古琴视作是有灵性的乐器。

在上古时期,因为生产力的低下,很多现象人们不能合理解释,便将这些现象解释为神力所为,处在这样的认识阶段,古琴便有了能够实施原始宗教崇拜的作用。

除了认为琴音能够上达天听之外,古人也认为琴音是能够传递思想感情的,战国时期就有被称为“琴仙”的伯牙奏七弦琴遇知音钟子期,后钟子期逝去,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绝弦不再鼓琴的故事。

钟子期在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若高山,似流水”的意境,伯牙认为他以琴音传思能够得到知音,达到共鸣实在是难得,才会在失去知音后觉得没有再弹琴的意义了。

这样的典故说明,古琴在古人思想中的地位应该是高于这件乐器本身的意义的。

“古琴音乐和昆曲历来是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4期)。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在中国乐坛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古琴的音乐魅力体现在它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琴弦共有七根,通过手指的轻重拨、按和滑动等手法演奏出古朴悠扬的音乐。

古琴演奏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感悟,不同于西方乐器的华丽和技巧性,古琴音乐具有深沉、清雅的特点,能够让人沉浸其中、陶醉其间,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其次,古琴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中。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各种文艺作品、历史书籍中得到了广泛的记载和赞美。

在中国古代,学习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修身修德的象征,古琴更被誉为“诗琴”、“雅琴”,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音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日常娱乐和修身修道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载体。

古琴音乐以其简约、深沉的风格,能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山水、人生、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古琴音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古琴曲目以古人名相或历史事件为题材,有些曲目还附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寓意。

例如,《广陵散》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古琴曲,它描绘了古代广陵名相文君与妻子相思之情,歌颂了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忠贞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演奏技艺和音乐特色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

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体验,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种对内心境界的涵养与提升。

因此,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一种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

愿古琴的音乐魅力和文化意义,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的传统音乐乐器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传承中,乐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通过声音传递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哲学,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媒介。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进行一番探讨。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七弦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和“文人之器”。

古琴起源于古代中国,音色温婉悠扬,它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古琴常常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弹奏古琴来陶冶情操、沉淀思想,将其视为人生修行的一部分。

古琴以其兼容并蓄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美感,一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筝,又称为“秦筝”,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有古代琴、瑟的影子,具有千年来的历史和演奏技巧。

古筝的共鸣音色轻柔悠扬,给人以宁静和深邃的感觉。

古筝常被用于伴奏和独奏,既可以演奏纯音乐,也可以演奏配合古诗词的曲目。

古筝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音乐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笛子,在中国音乐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木管乐器,古代被广泛应用,现代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仍然活跃。

笛子音色宽广,音域广阔,音色纯净,能够表达出中国人民淳朴的情感和独特的生活气息。

在传统音乐中,笛子常被用来伴奏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二胡,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

它是一种双弦乐器,配有马蹄蹄铁,演奏时用琴弦擦弦发声。

二胡有优美的音色和广泛的音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二胡常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既可以演绎悲壮的曲调,也可以表达欢快的旋律。

二胡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饱满的音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传统音乐乐器。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审美追求。

这些传统音乐乐器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风格。

古琴与文人音乐

古琴与文人音乐

古琴与文人音乐琴必依士——古琴与文人传统琴为之器,起于上皇之世,后圣承承,益加润饰。

其材则钟山水之灵气,其制则倍律吕之殊用。

可以包天地万物之声,可以考民物治乱之兆,是谓八音之兴,众乐之统也。

1世传神农,伏羲,舜始制琴。

古琴这种乐器一产生后,就被赋予了除了悦耳之外的“包天地之声,考民物治乱之兆”,“兴八音”的教化职能。

春秋之后,随着中国士族阶层的崛起,古琴与士族文人群体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古琴也渐渐地脱离了一般的乐器,成为了八音之首,在中国古代,有着“士必操琴,琴必依士”的说法,古琴成为了士人文人修身养性的最佳良侣,“士无故不彻琴瑟2”。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外在物化表现,而“善抚琴”则居首。

可以这么说,古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外在物化象征,而古琴音乐则可以说是中国文人音乐的文化象征。

古琴的音乐具有冲淡之美。

冲淡,繁体写作“沖淡”。

沖淡者,沖和淡泊也。

《世说新语·政事》之《名士传》中提到“王承字安期,冲淡寡欲,无所循尚》”,而在《晋书·儒林传·杜夷》中也写到“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所以说,古琴的乐律和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澹泊精神意识是相符的。

古琴的体积不大“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3”并且琴体比较薄,所以不会产生很强大共鸣,所以发出的音量较小4。

在技术比较落后,没有扩音器的古代,这决定了古琴不会像其他丝竹乐器,譬如琵琶一样用作表演用途,而是一种“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5”的自娱性的,供抒发自己情感的“内向型6”乐器,在这1明▪朱长文《琴史》第一卷.棟亭藏本,扬州诗局重刊. 南陵徐氏藏本影印.2语出《礼记▪曲礼下》。

3语出《琴当序》.吴仪撰。

4现在一些古琴演奏中要将扩音器插入古琴琴体底部用来增大音量。

5唐▪白居易《夜琴》诗。

6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按照文化特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向型”乐器,例如琵琶,中阮等,多用于教坊歌伎等,是一种“娱他”性的乐器。

而像萧,古琴这种,则是“内向型”乐器,“抒情自娱”。

中国传统音乐的高雅品格——以古琴为例

中国传统音乐的高雅品格——以古琴为例
黄河之声
2016年第23期
中国传统音乐的高雅品格——以古琴为例
丁 璐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 古琴以其高雅的文化品格、丰富的精神内涵,被古代文人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充分挖掘古琴艺术的 高雅品格,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琴;高雅品格;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和 传统的人文精神及美学追求,集中体现了中正平和、高雅浪漫的艺 术气质,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 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有一件乐器历经3000年之久,以其高雅 的文化品格、丰富的精神内涵,被称为圣人之器。它就是中国最古 老的弹拨乐器——古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鸟巢中央 场地一卷中国古代画轴缓缓展开,广陵派传人、中国著名古琴演奏 家陈雷激先生以古琴曲《画卷》拨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弦,将中国 文化蕴含的素雅之意发挥到极致。开幕式的绝美画卷也由此徐徐展 开。为什么奥运会的开幕式要以古琴拉开中国古代文化的序幕?古 琴当中蕴含了哪些传统人文精神?本文将从古琴的形制、琴曲、人 文精神三个方面来阐述古琴艺术高雅的文化品格。 古琴,又称七弦琴。琴是它历代相延的原称。由于琴历史非常 悠久,在中国古代广有影响,所以“琴”一名屡屡被借用,附缀于 许多外来乐器或新创乐器名称之后,以显示它所具有的乐器属性, 例如胡琴、扬琴、钢琴、提琴等等。久而久之, “琴”就成为了乐 器的一种“类名”, 以至近两百年来,说到琴时,我们需要用“七弦 琴”来称呼它。至于今天运用最广的“古琴”这一名称,其实出现 很晚,至今不过几十年。从“琴”到“七弦琴”到“古琴”的名称 变化,恰好折射出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曾经拥有的显著影响和它近代 以来的衰微历程。 时至今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浸润了3000年之久的古琴,已经 成为了集众多文化符号为一体的乐中“重器”。它的起源、形制、 律制、琴谱、演奏,无一不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与其说她是乐 器,不如说她是中国文化的绝好宝藏。 一、外观和形制 古琴的形制意义丰富而深远。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琴体下部扁平为底板,上部呈 弧形凸起为面板,象征天圆地方,琴的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中部 较大的为“龙池”,尾部较小的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有龙有 凤,象征天地万象,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 气。从它的整体外形来看,前广而后狭,象征着尊卑有别;古琴最 初5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 加一弦称为文弦,武王加一弦称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前 面有13个小圆点,叫做徽位,也就是产生泛音的地方,十三徽象征 十二月加闰月。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散音雄浑、 厚重、深远、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泛音透明、飘逸、空灵,如 天籁之音,故称天音;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 唱,故称人声。由此来看,小小的一张古琴蕴含着天、地、人即整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一)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一)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一)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

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

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

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

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

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

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

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

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

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

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

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

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

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

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

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於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於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简介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对古琴音乐有着特殊的偏爱和追求。

古琴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韵味的传统乐器,成为了明代文人表达情感、追求艺术境界的重要媒介。

文人与琴文人雅趣与琴明代以文人雅士为主导的社会氛围对于琴艺有着极高的评价和推崇。

文人们把学习、演奏和欣赏古琴音乐视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 琴棋书画之道明代文人常将古琴与书法、绘画、棋艺等进行联合提及。

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借助自然灵感,注重内涵而非外在形式,并以自我修身为目标。

与音乐理论相关的文章音律学说明代的文人对于音律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研究传统文献和琴谱,探索音律学说的本质和应用。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重要的音律体系如《平调升字宫调单元谱》被系统地整理出来。

### 音乐曲目明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琴曲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与思考。

其中一些著名的曲目包括《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影响与传承文人雅士影响力明代文人对古琴音乐的推崇和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积极参与琴艺演奏和创作,并通过写作、教学等方式传承并推广琴艺。

### 古琴艺术流派明代时期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的古琴演奏风格,例如丘长康派、文景之派等。

每个流派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艺。

结论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之间形成了紧密而特殊的联系,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内心宁静。

明代文人们对古琴音乐的热爱不仅推动了琴艺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转载】怎样欣赏古琴音乐

【转载】怎样欣赏古琴音乐

【转载】怎样欣赏古琴音乐“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情感沟通的桥梁,音乐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几千年来影响着无数文人学者帝王将相。

古琴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特点鲜明的流派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最光辉璀璨的一面。

已故的陈毅总理曾将古琴誉为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

联合国将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古琴艺术的人文价值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当了解古琴艺术,并有义务将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现在有很多朋友喜爱古琴,特别是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古琴热。

古琴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为什么在我国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知识很普及,几乎是家喻户晓,学习这些乐器的人也很多。

据说目前全国和东南亚,学习古筝的有近百万人。

这与近五十年来几代音乐工作者研究、教学、演出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要学古琴?有的是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发现古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所以想要接触一下古琴;有的是看了武侠小说,被书中描写的侠客们抚琴舞剑笑傲江湖的意境所吸引,想学习古琴;有的是看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抚琴的镜头,觉得很古朴很美,想尝试一下。

但是在学琴初始阶段,真正因为被古琴音乐声所打动,因为喜欢古琴音乐而学习古琴的人并不是很多。

是古琴的音乐不能打动现代人吗?难道说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还不及古代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渔夫、樵夫吗?是不是古人比我们更能理解古琴的弦外之音呢?从实际情况来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很多听过古琴现场演奏的朋友,都被古琴音乐所特有的深沉、委婉、优美的音色所感染,都觉得很美、很动人。

人们对古琴音乐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全面,对古琴音乐接触的比较少,没有机会参与到古琴音乐的实践中来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二、文人音乐与古琴审美基础
古琴音乐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文人阶层的音乐,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识。

正如《乐记》中所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人因外物有所感而产生的情绪都付诸于音乐当中,文人不仅仅对事物有情,他们在生活中还非常的多情,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们更善于传情,在感情丰富且细腻的境况下就会发出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叹。

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与古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文人音乐,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虽然文人音乐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精华所在。

古琴音乐作为其中代表更是不逊色于其他任何音乐,古琴乐声悠远崆岭,常能使人陷入沉思、忘我状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琴声的音调与音韵,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深思冥想状态就是历来文人墨客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状态。

深思天地、山水、人自身,不就是探知自然反省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吗?从古琴的外形也可以体现这点,琴身上圆下方,体现的就是古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古琴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歌词意境中也都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文人音乐的审美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绵长且深远的,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儒家将“中正”、“平和”视为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会体现在文人的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中,“礼乐”乐制则是强调社会道德的秩序化。

儒家的圣人们在“说话”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中进一步推演出乐音对人的影响更大,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奏琴退千军万马。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代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的“六艺”更是影响着后世文人注重自我修养以入世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追求。

古琴音乐在悠久历史的演进中,除了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还很大部分的受到中国“土生土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中可得出道家圣人心中的乐是清新自然之乐,即反对“为作乐而乐”。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在老子心中,真正的音乐是无声的,这就是乐的最高境界。

道家强调音乐的自然朴实之美,反对人受礼教的束缚,更加注重人本身的价值,所倡导的是“出世观”。

这点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入世观”相矛盾,两者却又实实在在的处于这一体之中。

四、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个人以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音”、“情”与“韵”。

音在这里特指音调、音色、音律,古琴音乐的特殊演奏手法使音色更加悠远流长、余音不绝,音调常给人一种似虚若实、似有若无的感觉,这都体现出古琴音乐的音律特色与气质。

古琴音乐的创作多取材于“山水自然”和“社会生活”,不论是“借景抒情”的《潇湘水云》还是“寄情于物”的《高山流水》都是文人饱含感情的表现方法,寄情于山水诗歌总是要比直抒胸臆要更浓厚,给予观赏者广阔的思想空间。

古琴的“韵”被更多人解释为“余音”,人们常常感到古琴的韵味十足、回味无穷主要是因为古琴弹奏时的余音长,古琴经典曲目《胡笳十八拍》便是代表,余音绕梁、韵味十足,即拨弦时,琴弦振动发声,但琴弦不会立马静止下来,而是振动的幅度随着时间慢慢衰减,所以余音长,给人以无穷想象。

但仅仅用余音来解释“韵”又会显得较为空乏不够丰富,古琴的“韵”之所在还存在于各种弹奏技法中,如:“自然音”、“走手音”、“腔化音”和“震吟音”。

这些的总和构成了古琴之“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