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设备设计第四章(4.3.5)
压力容器开孔补强设计

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d≤
,且d≤520mm;
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d≤
,且d≤1000mm。
*
中心处的锥壳内直径。
b. 凸形封头或球壳上开孔最大直径d≤
。
c. 锥壳(或锥形封头)上开孔最大直径d≤
,Di为开孔
d. 在椭圆形或碟形封头过渡部分开孔时,其孔的中心线宜垂直 于封头表面。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补强材料一般需与壳体材料相同,若补强材料许用应力小于壳体材料许用应力,则补强面积按壳体材料与补强材料许用应力之比而增加。若补强材料许用应力大于壳体材料许用应力,则所需补强面积不得减少。
要求:
孔周边会出现较大的局部应力,采用分析 设计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和压力面积法等方 法进行分析计算。
表4-14 不另行补强的接管最小厚度 mm
6.0
5.0
4.0
3.5
89
76
65
57
48
45
38
32
25
接管公称外径
最小厚度
*
四、等面积补强计算
GB150对开孔最大直径的限制:
主要用于补强圈结构的补强计算。
基本原则:
使有效补强的金属面积,等于或大于开孔 所削弱的金属面积。
(1)允许开孔的范围
图4-37 (b)厚壁接管补强
高强度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由于材料缺口敏感性较高,一般都采用该结构,但必须保证焊缝全熔透。
应用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
过程设备设计
厚壁接管补强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概述及准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局认证备案,
打印结果中 应有软件程序编号、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 等内容。
11
过程设备设计
设计图样
总图
零部件图
总图
包括压力容器名称、类别;设计条件;
必要时应注明压力容器使用年限;
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牌号及材料要求; 主要特性参数(如容积、换热器换热面积与程数等);
制造要求;热处理要求;防腐蚀要求;无损检测要求;
33
定因素,引入安全系数,
得到与失效判据相对应 的设计准则。
过程设备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时
先确定
最有可能的失效形式
选择
合适的失效叛据和设计准则
确定
适用的设计标准
再按照标准要求
进行设计、校核
34
过程设备设计
4.2.2 强度失效设计准则 强度失效的两种主要形式:
屈服 (在常温、静载作用下) 断裂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 塑性失效设计准则 爆破失效设计准则
37
过程设备设计
(2)形状改变比能准则
形状改变比能失效判据:
1 2 [(σ 1 - σ 2 ) 2 (σ 2 - σ 3 ) 2 (σ 3 - σ 1 ) 2 ] s
第四强度理论:
任意应 力状态
1 2
[(σ1 - σ 2 ) 2 (σ 2 - σ 3 ) 2 (σ 3 - σ 1 ) 2 ] [σ]t
23
过程设备设计
脆性断 裂原因
材料脆性和缺陷。 a. 材料选用不当、焊接与热处理不当使材料 脆化;低温、长期在高温下运行、应变
时效等也会使材料脆化;
b. 压力容器用钢一般韧性较好,但若存在
严重的原始缺陷(如原材料的夹渣、
《过程设备设计基础》

《过程设备设计基础》习题集樊玉光西安石油大学2007.1前言本习题集为配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设备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是编者在过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加深对课程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因此编写过程中力求选题广泛,突出重点,注重解题方法和工程概念的训练。
本书与《过程设备设计基础》教材中各章教学要求基本对应。
各章中包含思考题和习题。
目录第一章压力容器导言 (2)第一章思考题 (2)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 (3)第二章思考题 (3)第二章习题 (7)第三章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13)第三章思考题 (13)第四章压力容器设计 (14)第四章思考题 (14)第四章习题 (16)第五章储存设备 (19)第五章思考题 (19)第五章习题 (19)第一章压力容器导言1.1压力容器总体结构,1.2压力容器分类,1.3压力容器规范标准。
第一章思考题思考题1.1.压力容器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分别起什么作用?思考题1.2.介质的毒性程度和易燃特性对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管理有何影响?思考题1.3.《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在确定压力容器类别时,为什么不仅要根据压力高低,还要视压力与容积的乘积pV大小进行分类?思考题1.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与GB150的适用范围是否相同?为什么?思考题1.5.GB150、JB4732和JB/T4735三个标准有何不同?他们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思考题 1.6.化工容器和一般压力容器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特别重要?思考题1.7.从容器的安全、制造、使用等方面说明对压力容器机械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思考题 1.8.为什么对压力容器分类时不仅要根据压力高低,还要考虑压力乘容积PV的大小?思考题1.9.毒性为高度或极度危害介质PV>0.2MP a·m3的低压容器应定为几类容器?思考题1.10.所谓高温容器是指哪一种情况?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2.1 载荷分析,2.2回转薄壳应力分析,2.3 厚壁圆筒应力分析,2.4 平板应力分析,2.5 壳体的稳定性分析,2.6 典型局部应力。
第四章 干燥过程与设备

①干空气+水汽的混合物
水汽分压Pw 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汽,即:P=Pa+Pw
pwV nw RT ( p pw )V na RT Pw Pw nw Pa P Pw na
饱和湿空气:即水蒸气分压达到该空气温度 下的饱和蒸气压。(表5-1)
②湿度性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湿含量)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能否用干燥方法除去 平衡水分:不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物料 表面水份产生的蒸汽压力与空气中水蒸汽 分压相同时,物料中的含水量为在该空气 条件(温度,湿度)下物料的平衡含水量。 自由水分:可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 平衡水分一定是结合水分。
湿含量( Humidity)
湿含量:单位质量干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单位:kg水汽· -1干空气 kg
nw M w 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X ng M g 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质量
对于水蒸气~空气系统:
0.622nw 18 nw X 29 ng ng
nw pw pw ng p g P pw
L, t0 , X0
新鲜空气
预热器 L, t1 , X1
干 燥 器
废气
L, t2 , X2
产品 Gw2, (v2)
干燥流程图
湿物料 Gw1, (v1)
进干燥器的湿物料与出干燥器的湿物料之 差为被蒸发的水分质量。
mw Gw1 Gw2
因干燥前后的绝干物料量是相等的,即:
100 v1 100 v2 Gd Gw1 Gw2 100 100
100 v2 代入: 可得: Gw1 Gw 2 100 v1 v1 v2 mw Gw 2 100 v1
干燥介质消耗量计算
过程设备设计第四章-3.1-3.2.3

4.3 常规设计
本章重 点
教学重点:
(1)内压圆筒的强度设计;
(2)外压圆筒的图算法;
(3)开孔补强设计。
教学难点:
螺栓法兰连接的密封性设计。
3
4.3.1 概述
过程设备设计
一、设计思想 ——“按规则设计”(Design by Rules) ,只考虑单一的最大 载荷工况,按一次施加的静力载荷处理, 不考虑交变载荷,也不区分短期载荷和永 区别于分 久载荷,不涉及容器的疲劳寿命问题。 析设计
K+ 1 p ≤[σ ]t 2( K - 1)
(4-10)
取等号得 径比K为
2[σ ]t + p K= 2[σ ]t - p
(4-11)
筒体壁厚计算式为
2 pRi δ= 2[σ ]t - p
中径公式
(4-12)
7
4.3.1 概述
过程设备设计
二、弹性失效设计准则(续)
将第2章表2-1中仅受内压作用时,厚壁圆筒内壁面处的三向应力 分量计算式,代入弹性失效设计准则式(4-3)~式(4-5), 表4-1 按弹性失效设计准则的内压厚壁圆筒强度计算式
26
4.3.2.2 内压圆筒的强度设计
4.3.2.2 内压圆筒的强度设计 (续)
过程设备设计
4、说明: Pc 0.4[σ]tφ
采用式(4-4)或式(4-5)较为合理。 但对于内压薄壁回转壳体,在远离结构不连续处,σ
3
0
5
式(4-3)简单,成熟使用经验,将该式作为设计准则。
4.3.1 概述
4.3.1 概述
过程设备设计
二、弹性失效设计准则(续) 内压薄壁圆筒: 经向薄膜应力 周向薄膜应力
pD σφ 4δ
过程设备设计第4章习题

C.二次应力是指由相邻部件的约束或结构的自身约束所引起的正应力或切应力。 D.二次应力是局部结构不连续性和局部热应力的影响而叠加道一次应力之上的应力增量 4.8 交变载荷 以下载荷属于交变载荷的有: ( ) A.压力波动 B.开车停车 C.加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化 D.振动或容器接管引起的附加载荷 4.9 设计准则 下列有关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弹性失效设计准则以容器整个危险面屈服作为实效状态。 B.弹塑性失效设计准则认为只要载荷变化范围达到安定载荷,容器就失效。 C.弹性失效设计准则较塑性失效设计准则更保守。 D.爆破失效设计准则认为压力达到全屈服压力时容器失效。 4.10 加强圈 为提高外压圆筒稳定性,需设置加强圈,下列有关加强圈的设计,正确的有: ( ) A.加强圈的最小间距应小于失稳临界长度。 B.在设计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增加加强圈的数量使圆筒厚度减薄。 C.加强圈与圆筒的连接可采用连续的或间断地焊接。 D.加强圈不可设置在筒体内部 4.11 封头 压力容器封头较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A.凸形封头包括半球形封头、椭圆形封头、碟形封头、球冠形封头和锥壳。 B.由筒体与封头连接处的不连续效应产生的应力增强影响以应力增强系数的形式引入厚度 计算式。 C.半球形封头受力均匀,因其形状高度对称,整体冲压简单。 D.椭圆形封头主要用于中、低压容器。 4.12 高压密封 下列属于提高高压密封性能的措施有: ( ) A.改善密封接触表面 B.改进垫片结构 C.采用焊接密封元件 D.增加预紧螺栓数量 4.13 安全阀 安全阀的优点包括: () A.完全密封 B.多次使用 C.泄压反应快 D.只排出高于规定压力的部分压力 4.14 支座 在立式容器支座中,中小型直立容器常采用( )高大的塔设备则广泛采用( ) ,大型卧式 储存采用( ) A.耳式支座 B.裙式支座
第四章-3.3 封头设计

半球形封头厚度计算公式:
p c Di δ = 4[σ ]t φ p c (4-40)
式中 Di—球壳的内直径,mm.
适用范围:为满足弹性要求,适用Pc≤0.6[σ]tφ,相当于K≤1.33 6
4.3.3.1 凸形封头
4.3.3.1 凸形封头
过程设备设计
2.受外压的半球形封头 工程上:图算法. 推导过程:钢制半球形封头弹性失稳的临界压力为:
Ri ) r
(4-48)
据此,由半球壳厚度计算式乘以M可得碟形封头的厚 据此,由半球壳厚度计算式乘以M可得碟形封头的厚 度计算式 度计算式
M p c Ri δ = 2[σ ] t φ 0 .5 p c
椭圆形封头
δ=
(4-49)
Kp c D i 2[σ] t φ 0.5p c
(420 45)
4.3.3.1 凸形封头
4.3.3.1 凸形封头
过程设备设计
M =
20 ( ri / R i ) + 3 20 ( ri / R i ) + 1
式(4-48)
图4-17 碟形封头的应力增强系数
21
4.3.3.1 凸形封头
4.3.3.1 凸形封头
过程设备设计
(1)受内压(凹面受压)碟形封头 (1)受内压(凹面受压)碟形封头 承受内压碟形封头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
9
4.3.3.1 凸形封头
4.3.3.1 凸形封头
过程设备设计
二,椭圆形封头 二,椭圆形封头
10
4.3.3.1 凸形封头
过程设备设计
二,椭圆形封头(续) 由半个椭球面和短圆筒组 成,如图4-15(b)所示. 直边段作用: 避免封头和筒体的连接焊缝处出现经向曲率 半径突变,以改善焊缝的受力状况. 应用: 中,低压容器.
《核电站通用机械设备》第4章(热交换器)

蒸汽走管间,上进、下排冷凝液。疏水凝结液
走下部管间,与高压给水成逆流走向,右进左
排。
4.6.3高压给水加热器
4.6.4 凝汽器(冷凝器)
结构:
⑴每台机组配三台凝汽器,布置在机房底层。
⑵每台凝汽器有两组单流程管束,为卧式单程管
板式换热器。
原理:
循环冷却水(海水)由入口水室下端的进水暗渠
板为碳钢,管束与管板连接采用先焊后胀。两
端封头均为蝶形封头。
⑷筒体内还有防冲板、管束支撑板、防震杆等
换热器辅助部件。
4.6.3高压给水加热器
工作原理:
利用汽轮机抽汽加热高压给水,保证进入蒸汽
发生器的给水水温。
高压加热器的加热介质分别为蒸汽和疏水凝结
液。在同一筒体内,用壳程纵向隔板分成两个
加热区,上部为蒸汽加热区,下部为疏水凝结
4.2.3 浮头式热交换器
4.2.1 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
结构:
两端管板和壳体连接成一体。
特点: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壳程不易检修和清洗;
两流体的温差较大时,应考虑热补偿。
使用工况:
4.2.1 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
4.2.2 U型管热交换器
结构:
管子弯成U型,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
特点:
⑴结构简单,重量轻
的温 度,℃;
α—比例系数,又称局部对流传热系数,W/
(m2·℃)
4.3.3.2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牛顿冷却定律:
Q S t
(4-3)
式中:α—平均对流传热系数, W/(m2·℃);
S—总传热面积,m2;
Δt—流体与壁面之间的平均温差, ℃。
第四章离子注入介绍

离子束从<111>轴偏斜7°入射
入射离子进入沟道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沟 道效应, 只有当入射离子的入射角小于某 一角度时才会发生, 这个角称为临界角
沟道效应与离子注入方向的关系
沟道效应与单晶靶取向的关系
硅的<110 >方向沟道开口约
1.8 Å, <100 >方向沟道开口
约11.22 Å, <111>方向沟道开口介
3. 射程估算
a. 离子注入能量可分为三个区域:
低能区— 核阻滞能力占主导地位,电子阻滞可被忽略;
中能区— 在这个比较宽的区域,核阻滞和电子阻滞能力同等重要, 必须同时考虑; 主导地位, 核阻滞可被忽略。 超出高实能际区应—用电范子围阻;滞能力占
b.Sn(E) 和 Se(E) 的能量变 化曲线都有最大值。分别在低 能区和高能区;
能量为E的注入离子在单位密度靶内运动单位长度时,损失
给靶原子核的能量S n。E
dE dx
n
能量为E的一个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 原子核上,结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靶原子核可 能离开原位,成为间隙原子核,或只是能量增加。
❖低能量时核阻止本领随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而在某个中等能量达到最大值, 在高 能量时, 因快速运动的离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靶原子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 所以核阻止 变小。
❖ 5、离子注入是非平衡过程,因此产生的载流子 浓度不是受热力学限制,而是受掺杂剂在基质晶 格中的活化能力的限制。故加入半导体中的杂质 浓度可以不受固溶度的限制。
❖ 6.离子注入时衬底温度较低,避免高温扩散所引 起的热缺陷。
❖ 7、由于注入是直进性,注入杂质是按照掩模的 图形垂直入射,横向效应比热扩散小,有利于器 件特征尺寸缩小。
4.3.4 密封装置设计——【过程设备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4
4.3.4 密封装置设计
4.3.4 密封装置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密封装置的失效形式主要表现为泄露
刚度 问题
泄露量控制在工艺和 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5
4.3.4 密封装置设计
4.3.4 密封装置设计 密封机理及分类
过程设备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
4.3.4 密封装置设计
第四章 压力容器设计 CHAPTER Ⅳ Design of Pressure Vessels
4.3 常规设计
4.3.4 密封装置设计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3.4 密封装置设计
4.1 概述 4.2 设计准则 4.3 常规设计 4.4 分析设计 4.5 疲劳分析 4.6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c)操作13 工况 图4-23 密封机理图
4.3.4 密封装置设计
由以上分析,在确立 法兰设计方法时,把 预紧工况与操作工况 分开处理,从而大大 简化了法兰设计。为 此,对两个不同的工 况分别引进两个垫片 性能参数,即“最小 压紧应力”或“比压 力”y以及“垫片系 数”m。
过程设备设计
预紧比压力y: 定义为预紧(无内压)时,迫使垫片 变形与压紧面密合,以形成初始密 封条件,此时垫片所必需的最小压 紧载荷,应以单位接触面积上的压 紧载荷计算,故也称“最小压紧应 力”,单位为MPa。y值仅与垫片材 料、结构与厚度有关。
过程设备设计
a. 强制密封 完全依靠连接件的作用力强行挤压密封元件达到密封。
特点 预紧力大,约为工作压力产生的轴向力的1.1~1.6倍。
影响密封性能的主要参数
螺栓法兰连接设计
U型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U型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吉林化工学院《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换热器设计-U型管式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姓名:黄少华学号:05420338指导教师:张志文2008年12月15~25日本文扼要介绍了U型管换热器的特点及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详细的阐述了U型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强度设计计算及制造、检修和维护。
参照GB151-1999及换热器设计手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构设计需要选择适用合理、经济的结构形式,同时满足制造、检修、装配、运输和维修等要求;而强度计算的内容包括换热器的材料,确定主要结构尺寸,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要求,根据设计压力确定壁厚,使换热器有足够的腐蚀裕度,从而使设计结果达到最优化组合。
设计结果满足用户要求,安全性与经济性及环保要求均合格。
关键词:换热器、U型管式、结构设计、强度设计1第一章绪论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
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高,放热;另一种流体温度低,吸热。
在工程实践中有时也会有两种以上流体参加换热的换热器,但其基本原理与前一致。
化工、石油、动力、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是上述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为缓和能源紧张的状况,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
换热器在节能技术改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着大量的换热器,提高这些换热器效率,显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用换热器来回收工业余热,可以显着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U型管换热器,属管壳式(列管式)换热器,其设计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 2计算反应器1的反应速率;然后计算物流4的组成
由反应速率的定义式得:
r=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式中 为F I物i,输 质 的出 F 转i,输 化率/入 ; i Fi,输入i / i
已知反应 i器1中CO的转化率为0 80,由此得反应器1的反
分多个衡算体系; 此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衡算体系,
这是很重要的步骤。不然会使计算繁琐,甚至无法
求解。
4 3.1 混合过程
例1 一种废酸;组成为23%质量%HNO3,57% H2SO4和20%H2O,加入93%的浓H2SO4及90%的 浓HNO3,要求混合成27%HNO3及60%H2SO4的混 合酸,计算所需废酸及加入浓酸的质量;
边界线Boundary Line围起来的区域构成衡算范围;
2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 (计算分子量)
(3)确定计算任务,确定过程所涉及的组分, 明确哪些是已知项,哪些是待求项,如年产量 生产能力、年工作日、产率、产品纯度要求等。
(4)选择计算基准
5收集计算需要数据资料 (6)列出物料衡算方程式,进行物料衡算 列出过程的全部独立物料平衡方程式及其他相
应速率:
r=
=0.80.2×100 + 0.5×214 =
101.6Fm,输o入 l/h/
物流4中每一物流的流率
已知r后;物流4中每一物流的流率可以用物料衡算求得, 即:
N2平衡: F4,N2=0 78×100=78mol/h CO平衡: F4,co=127 – r=25.4mol/h H2O平衡: F4,H2O=628 – r=526.4mol/h CO2平衡: F4,CO2=2 + r=103.6mol/h H2平衡: F4,H2=107 + r=208.6mol/h
过程设备设计-内压容器设计

成型厚度就是实际厚度
6、内压凸形封头的设计
椭圆封头
Kpc Di d C t 2[ ] 0.5 p c
pc Di d C t 2[ ] 0.5 p c
dபைடு நூலகம்
2 0.5 pc
t
pc Ri
M C
1 M 3 4
第四章
内压容器设计 ChapterⅣ
Design of Pressure Vessel
常规设计
4.1 常规设计
1、压力容器的失效
失效的原因多种多样
2、压力容器的失效形式
严格按规范设计选材,配备 相应的安全附件,且运输、 安装、使用和检验遵循有关 的规定
韧性断裂是可以避免的
3、强度失效设计准则
pc Di 2[ ]t pc
4-14
式中:pc设计压力, Mpa;
焊缝系数
计算壁厚, mm。
pc Di d C t 2[ ] pc
筒体最大允许的工作压力[Pw]
4-14
2[ ] e [ pw ] Di e
t
4-15
5、设计技术参数的确定
3厚度和厚度附加量
Ri r1
M称为弯曲应力修正系数或形状系数
五、锥形封头
例:某厂需设计一回流液罐,罐的最高工作
压力为2.4Mpa,温度为,罐的内径为1m,罐 体长度为3.2m,试决定罐体的厚度及封头的 型式及厚度。
7、内压容器的压力试验
目的
(2)夹套容 器
(3)液压试验应力效核
2、任意应力状态
3、应力强度或相当应力
p203
4、内压圆筒的强度设计
内压薄壁圆筒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第四章(4.3.2.4)

特点:反复试算,比较繁琐。
5
过程设备设计
二、图算法原理:(标准规范采用)
假设:圆筒仅受径向均匀外压,而不受轴向外压, 与圆环一样处于单向(周向)应力状态。 算图来源:
将式
t pcr 2.2 E D o
(2-92)
3
中的中面直径D、
厚度t相应改为外
径Do、有效厚度 δe,得:
2 2 B E cr cr 3 3
(4-25)
由该试建立B与A的关系图
以A作为横坐标,B作为纵坐标,
材料温度线作为参量绘成曲线:见图4-7~4-9
2 实质: 反映 3 cr cr 关系,按材料的拉伸曲线在纵坐标
方向按2/3比例缩小绘制而成。
12
讨论:a. 不同材料 s、B f ( A) 拐点不同 ∴不同材料有不同曲线
p
Do e
B
13
过程设备设计
图4-7 外压圆筒、管子和球壳厚度计算图 (屈服点σ s>207MPa的碳素钢和0Cr13、1Cr13钢)
14
过程设备设计
图4-8 外压圆筒、管子和球壳厚度计算图(16MnR,15CrMo钢) 15
过程设备设计
图4-9 外压圆筒、管子和球壳厚度计算图(0Cr18Ni9钢)
(1)假设δn,令δe=δn-C,按式(4-31)计算系数A
0.094 A R i / e
(4-31)
(2)选用相应材料的厚度计算图查取B,此B值即为[ζ]cr。 若A值落在设计温度下材料线的左方,则表明筒体属于 弹性失稳,可直接由式(4-32)计算。
2 B EA 3
(4-32)
25
过程设备设计
30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

前言本次设计主要在于巩固过程设备设计这门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是该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设备工程设计的过程,熟悉设计之中所设计的标准,规范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是毕业设计的一次预演。
过程设备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化工,炼油,轻工,交通,食品,制药,冶金,纺织,城建,海洋工程等传统部门所必需的关键设备。
一些新技术领域,如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等,也离不开过程设备。
而压力容器是广泛用于各种行业的特种设备。
由于涉及人的生命和工业生产安全,历来受到国家及有关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规定和条例。
而过程设备设计这门课正是压力容器设计的核心课程。
我们这次主要是关于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设计。
主要指导思想是:1.选材合理,备料方便;2.结构设计保证工艺过程顺利和进行并使得运输,安装盒维修方便。
3.全部设计工作均符合现行标准和规范。
4.保证设备安全。
第一章 设计参数的选择设计题目: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 已知条件:工作压力为0.79MPa ,在武汉地区储罐的工作温度为-19℃~50℃,容积为853m 。
分析:此设备为低压容器,液化石油气为易燃气体,因此其应为第二类压力容器。
设计压力:取最高工作压力的1.1倍,即 1.10.790.869P MPa =⨯=。
设计温度:最高工作温度为50℃,一般当W T >15℃时,介质设计温度应在工作温度的基础上加15~30℃,故可取设计温度为70℃。
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的选择:0.869P MPa =,设计温度为70℃,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查询有关资料,选择16MnR (Q345R ),假设壳体厚度在6~16mm 范围内,查表GB150中表4-1可得[]170MPa σ=,[]170tMPa σ=,R 345eL MPa =。
第二章 容器强度的计算及校核2.1 封头与筒体的厚度计算:2.1.1 考虑采用双面对接焊,局部无损擦伤,焊接接头系数取0.85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过程设备设计
2. 碟形封头: a.开孔位于封头球面部分内: 取式(4-49)中的碟形封头形状系数M=1,
p c Ri 2[ ] 0 .5 p c
t
(4-101)
b.此范围之外:按碟形封头的厚度计算式(4-49)计算,
M pc Ri 2[ ] 0 .5 p c
t
⑶内侧高度h2: 按式(4-96)计算,取式中较小值
h2
d nt
(4-96)
19
h2=接管实际内伸高度
过程设备设计
2.所需最小补强面积 A a. 内压圆筒或球壳:
A d 2 et (1 f r )
d—开孔直径,
(4-91)
式中 A—开孔削弱所需要的补强面积,mm2;
●圆形孔:d=dit+2C
的计算厚度。
1. 椭圆形封头: a.开孔位于以椭圆形封头中心为中心80%封头内直径的范围内: 中心部位可视为当量半径Ri=K1Di的球壳,
pc K 1Di 2[ ] 0 .5 p c
t
(4-100)
b.在80%以外开孔: δ按椭圆形封头的厚度计算式(4-45)计算,
K pc Di 2[ ] 0 .5 p c
dit—接管内直径;
●椭圆形或长圆形孔: 取所考虑平面上的尺寸 (弦长,包括厚度附加量),mm; δ—壳体开孔处的计算厚度,mm; δet—接管有效厚度,δet =δnt-C,mm; fr—强度削弱系数,f r
管
t
壳
t
1 .0 ( 当 f r >1时 , 取 f r 1)
t t t
特点: 1)只考虑一次加载效应 p 2)补强后,可使不同接管都具有相同的 K t, K t= 2.25
i
pi 适用: 仅受 (蠕变除外)的整锻件补强
16
过程设备设计
3. 安定性分析法
原则: 以安定性作为设计准则,允许 m ax 2 s
达 t
限制条件: m ax
2 s= 2 1 .5[ ] = 3[ ] 时 ,筒体不失效
一定有应力集中 开孔
但不一定所有开孔都需补强
焊接接头系数小于1但开孔位置不在焊缝上
1. 原因: 强度裕量 接管和壳体实际厚度大于强度需要的厚度 接管根部有填角焊缝 上述因素相当于对壳体进行了局部加强,降低了薄 膜应力从而也降低了开孔处的最大应力。因此,对 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开孔接管,可以不予补强。
5
过程设备设计
②A2—接管的多余面积。
A 2 2 h 1 ( et t ) f r 2 h 2 ( et C 2 ) f r
③A3—有效补强区内焊缝金属的截面积。
(4-98)
④A4—有效补强区内另外再增加的补强元件的金属截面积。 4.判断:
若 Ae=A1+A2+A3≥A, 则开孔后不需要另行补强。 若 Ae=A1+A2+A3<A, 则开孔需要另外补强 所增加的补强金属截面积A4应满足 A4≥A-Ae (4-99)
2. 壳体开孔满足下述全部要求时,可不另行补强: (GB150) ⑴ 设计压力≤2.5MPa ⑵ 两相邻开孔中心的间距(对曲面间距以弧长计算)大于 两孔直径之和的两倍 ⑶ 接管公称外径≤89mm ⑷ 接管最小厚度满足表4-15要求
表4-15 不另行补强的接管最小厚度
接管公 称外径 最小 厚度
25 32 38 45 48 575.0
6.0
6
二、允许开孔的范围 GB150对开孔最大直径的限制 a. 圆筒上开孔的限制: 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d≤ 内径Di>1500mm时,开孔最大直径d≤ b. 凸形封头或球壳上开孔最大直径d≤
1 2
1 2 1 Di
过程设备设计
,且d≤520mm;
所以,不能完全解决应力集中问题(因含义在于补强 壳体的平均强度) 适用:补强圈/厚壁管补强。
15
过程设备设计
2. 极限分析补强 原则: 带补强结构接管与壳体塑性失效时, 极限压力=无接管时壳体极限压力。
限制条件: m ax 1 .5 s=1 .5 1 .5[ ] = 2 .2 5[ ] 时 , 筒体不失效
指采取适当增加壳体或接管厚度的方法将应 开孔补强设计: 力集中系数减小到某一允许数值。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等面积补强法 开孔补强设计准则 塑性失效准则— 极限分析法 弹塑性失效设计准则——安定性分析法
14
过程设备设计
1. 等面积补强 局部补强金属截面积≥壳体因开孔被削弱的金属截面积 原则: 原理: 以双向受拉伸的无限大平板上开有小孔时孔边的应力 集中作为理论基础的,即仅考虑壳体中存在的拉伸薄 膜应力,且以补强壳体的一次应力强度作为设计准则。 故对小直径的开孔安全可靠。
整锻件补强
综合考虑和选择
8
过程设备设计
1. 补强圈补强 结构: 补强圈贴焊在壳体与接管连接处,见(a)图。 1)加强圈材料与壳体材料相同 2) 加强圈厚度与加强圈厚度尽 量相同。 3)加强圈与筒体很好贴合 目的 与器壁同时受力, 起到加强作用。 4) 加强圈上开有小孔,孔内 图4-40 (a) 目的 设有M10管螺纹 检验焊缝质量(焊后通入压缩空气试漏)。 优点: 结构简单,易制造,造价低,经验成熟, 有一定补强效果
9
过程设备设计
缺点: 1)补强区域分散 补强效率不高 K t
传热效果差,易 2)加强圈与壳体间存在一层静止气体 引起温差应力。 3)焊缝面积大,易造成焊接缺陷。 4)搭接焊缝型式 抗疲劳性能差,不适合受高变载荷。
中低压容器应用最多的补强结构,一般使用在: 适用: 静载、常温、中低压、 材料的标准抗拉强度低于540MPa、 补强圈厚度小于或等于1.5δn、 壳体名义厚度δn不大38mm的场合。
第四章
压力容器设计
CHAPTER Ⅳ Design of Pressure Vessel
4.3 常规设计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1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4.1 概述 4.2 设计准则 4.3 常规设计 4.4 分析设计 4.5 疲劳分析 4.6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4.3.1 概述 4.3.2 圆筒设计 4.3.3 封头设计 4.3.4 密封装置设计 4.3.5 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 4.3.6 支座和检查孔 4.3.7 安全泄放装置 4.3.8 焊接结构设计 4.3.9 压力试验
22
23
过程设备设计
注意: ①上述计算适合于单个开孔。
②多个开孔补强: 参见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第78页至第81页 并联开孔→进行联合补强计算 ③大开孔补强:孔周边会出现较大的局部应力,采用 分析设计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和压力面积 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24
过程设备设计
六、接管方位 开孔所需最小补强面积主要由dδ确定,当在内压椭圆形封头 或内压碟形封头上开孔时,则应区分不同的开孔位置取不同
平盖开孔直径d≤0.5Di:
A 0 .5 d
p
(4-93)
式中 δp—平盖计算厚度,mm。
21
3.补强范围内起补强作用的金属面积
①A1—壳体的多余面积。
过程设备设计
A 1 ( B d )( e ) 2 et ( e )( 1 f r ) (4-97)
t t t
特点: 补强后,可使不同接管都具有相同的 K t, K t= 3 适用: 低循环载荷作用的压力容器/整锻件
17
过程设备设计
五、等面积补强计算 (主要用于补强圈结构的补强计算) 原则: A补 A挖 1.有效补强范围:
WXYZ 图4-41
除此范围,则起 不到补强作用。
图4-41
2d d 2 n 2 nt
3
Di
Di
。
1 3 Di
c. 锥壳(或锥形封头)上开孔最大直径d≤ 中心处的锥壳内直径。
,Di为开孔
d. 在椭圆形或碟形封头过渡部分开孔时,其孔的中心线宜垂直 于封头表面。
7
过程设备设计
三、补强结构 补强圈补强 局部补强 补强结构 整体补强 强度 选择原则: 工艺要求 从 制造 施工是否方便等 厚壁接管补强
20
过程设备设计
b. 外压容器或平盖: 开孔造成的削弱是抗弯截面模量而不是指承载截面积。按照等
面积补强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开孔引起的抗弯截面模量的削弱
必须在有效补强范围内得到补强,所需补强的截面积仅为因开
孔而引起削弱截面积的一半。
外压圆筒或球壳:
A 0.5[ d 2 et (1 f r )] (4-92)
缺点:但必须保证全焊透焊接。
适用: 高强度低合金钢(缺口敏感性 较高)或某些高压容器。 图4-40 (b)
11
过程设备设计
3. 整锻件补强 结构: 将接管和部分壳体连同补强部分做成整体锻件,再与 壳体和接管焊接,见(c)图。
图4-40 (c) 整体锻件
12
过程设备设计
优点: 补强金属集中于开孔应力最大部位 1) 使
2
过程设备设计
允许不另行补强的最大开孔直径 允许开孔的范围 补强结构 主要内容
开孔补强设计原则
等面积补强计算 接管方位
3
过程设备设计
满足工艺要求 开孔目的 满足结构要求
削弱器壁的强度 开孔结果
结构连续性破坏
与接管焊接
孔边 局
焊接
及各种缺陷
4
过程设备设计
一、允许不另行补强的最大开孔直径
最有效
Kt
2) 采用对接焊缝,且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离开最大 应力点,抗疲劳性能好。 3) 补强效果最好。 缺点: 锻件供应困难,制造成本较高。 重要压力容器,如核容器、材料屈服点在500MPa以 适用: 上的容器开孔及受低温、高温、疲劳载荷容器的大